-
1 # 素心聽書
-
2 # 明國公桃林封鍋席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
此篇文章入選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教科書。
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
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讚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
3 # 乾坤書書
《木蘭詩》透過木蘭的 的故事,表現木蘭勤勞善良,堅毅勇敢,淳厚質樸,不睦高官厚祿,熱愛和平生活的高貴品質,以及她 不求名利,不貪榮富貴,不碌高官的崇高精神。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傅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表現了木蘭的非常勇敢、非常堅毅的優秀品質。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中看出木蘭是一個勇敢、孝順的人,她不怕戰場上的兇險環境,這也是她愛國精神的體現。
“不願尚書郎”,只願“還故鄉”,這同樣是英雄行為.她充滿著勞動人民的驕傲,完全輕視封建時代很多人所寤寐以求而惟恐不得的東西。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表現了花木蘭的機智。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機智、謹慎。
-
4 # 使用者振華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讚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鬥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體現了中華民族忠孝傳統和不卑不亢的優秀品質。
-
5 # sddz以書潤心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的作品,是長篇敘事詩。我們的影視作品,戲曲中花木蘭是自古以來女人中的精品人物。
故事的主人公花木蘭,是家中最大的孩子,按照當時的法律,她的父親要依法服兵役的。但父親年歲大了,身體又不好,她特別的願意為父親分擔,可自古哪有女人當兵的,木蘭只好女扮男裝,替父出征。
準備妥當,她毅然和其他的男人一起奔赴戰場了。
戰爭當然是殘酷了,有的犧牲了,有的受了傷,木蘭在戰場上驍勇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戰爭結束,朝廷要論功行賞的,可木蘭拒絕了,皇帝哪裡知道,木蘭還是願意做女兒身的。
國家沒有了戰爭,人民安居樂業,木蘭對著鏡子梳洗打扮起來,她更加的成熟美麗了。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已久,她也成為古代女子巾幗不讓鬚眉的典範。
可以穿上鎧甲飛馳於戰場,也可以穿針引線的做女工,她是有責任,有擔當,有孝心,有愛國精神的楷模。
-
6 # 詩哥杜士成
《木蘭詩》寫的是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首先說明了花木蘭尊老有擔當的傳統美德,再就是具備匹夫有責、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英雄氣概。危難時刻勇敢無畏、報效國家的可貴品質,是那個時代的最美逆行者!
-
7 # 小小慫
《木蘭詩》透過木蘭的 的故事,表現木蘭勤勞善良,堅毅勇敢,淳厚質樸,不睦高官厚祿,熱愛和平生活的高貴品質,以及她 不求名利,不貪榮富貴,不碌高官的崇高精神。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傅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表現了木蘭的非常勇敢、非常堅毅的優秀品質。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中看出木蘭是一個勇敢、孝順的人,她不怕戰場上的兇險環境,這也是她愛國精神的體現。
“不願尚書郎”,只願“還故鄉”,這同樣是英雄行為.她充滿著勞動人民的驕傲,完全輕視封建時代很多人所寤寐以求而惟恐不得的東西。
-
8 # 隨筆書單筆筆君
《木蘭詩》又稱《木蘭辭》,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此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讚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富有生活氣息;以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木蘭詩》被列入七年級人教版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蹟和形象被搬上舞臺,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詩中之事產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傅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表現了木蘭的非常勇敢、非常堅毅的優秀品質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中看出木蘭是一個勇敢、孝順的人,她不怕戰場上的兇險環境,這也是她愛國精神的體現
“不願尚書郎”,只願“還故鄉”,這同樣是英雄行為.她充滿著勞動人民的驕傲,完全輕視封建時代很多人所寤寐以求而惟恐不得的東西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表現了花木蘭的理機智
萬里赴戎機……寒光照鐵衣”烘托渲染了軍旅生活的艱苦與慘烈,從正面塑造 了一個勇敢剛強的戰士形象
萬里赴戎機, 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 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 壯士十年歸。 ” ―― 勇敢堅強的英雄氣慨。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機智、謹慎。
-
9 # 禾與豆的世界
《木蘭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做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
詩中主要體現了木蘭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鬥的精神品質。
-
10 # 維摩居主人
寫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
謳歌了木蘭勇敢頑強拼搏的精神,不服輸,不甘命運,孝敬父母,關愛手足。
革命成功後,不貪戀榮華富貴,返璞歸真,迴歸生活,平淡如初。
對封建思想的重男輕女是有力的回擊。
而且人家愛生活,愛美,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木蘭簡樸,同時也是生活達人,對市場調研也是頗有研究,每個市場都貨比三家,買駿馬,買鞍韉……
如果娶回家,真的是裡裡外外一把手。
還能當保鏢,老公特有面,花將軍的男人誰敢碰?
這樣的話,也基本上杜絕了男人找小三兒的可能性,為社會團結,家庭穩定,離婚率下降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
11 # 跛翁
《木蘭詩》本為中國北方民歌,後經文人潤色,收入《樂府詩集》。全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詩中未寫木蘭姓氐,她的"花"姓可能是後人新增),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年,累立戰功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
至於《木蘭詩》體現了木蘭什麼品格我的體會是:
①體現了木蘭傳統的孝父之心。《木蘭詩》一開頭就說:"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由此可見,木蘭是在國家徵集乃父出征,但她的父親年老、小弟年幼。在這種情況下,木蘭自願代父出征。其孝父之心,躍然紙上。
②體現了木蘭傳統的愛國愛家、勇於抵抗外侮、敢與侵略者拼死奮戰的品格。例如、《木蘭詩》說:"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可見木蘭之出征,是保家衛國,抵抗遊牧民族的侵犯。又如、《木蘭詩》說:"萬里赴戎機、關山渡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木蘭行軍之艱苦、戰鬥之慘烈。再如、《木蘭詩》說:"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卷,賞賜百千強。可漢問所欲,木蘭不願尚書郎。願馳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可見木蘭立功之多,更可見她之浴血建功,"亊了拂衣去,不求官與財",不僅是對父盡孝,更是為國盡忠。
-
12 # 雲舒庭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它是一首長篇敘事詩,創作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可惜不知道具體作者是誰。全詩充滿著傳奇色彩,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上千年來一直傳唱到今天。
故事分為六個段:1、決定代父從軍
木蘭姑娘經常面對的窗戶,開心的織布。可最近她經常發出長吁短嘆,她嘆息的不是兒女情長,而是為了自己的老父親,原來天子徵兵,父親年邁,弟弟又小,所以她決定女扮男裝,代替父親去當兵。
2、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
她在市場上買來戰馬和騎馬用具,看來她是一個細心的人,凡事豫則立,她應該還有其他的工具,說明她對作戰的重視。出發了,離開了生養自己多年的故鄉,儘管有不捨,但還是重任在肩頭。離開了父母,來到了黃河邊,來到了黑山下。聽不到父母的呼喚,因為走得越來越遠,但心裡還是牽掛著家人們。
流水濺濺,胡騎啾啾,果決的人,志在前方。
3、沙場征戰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十多年春來,十多年冬往,一山又一山,一關又一關,金戈鐵馬,刀光劍影。戰場不是風花雪月,只有勝負生死,多少人馬革裹屍,我們木蘭姑娘終於身經百戰而得勝還朝。
4、毅然辭官
天子看到勝利之師,自然高興,願意給木蘭加官進爵,可木蘭不要,只想回到自己的故鄉。
5、家人團聚
父母雙親得知女兒要回來,自然打心裡高興,全家人都在熱鬧的準備,這裡描寫了歡樂的氣氛和濃濃的親情。
木蘭回到自己的房間,脫去戰袍穿上花衣,慢畫淺眉朱唇,出來之後,夥伴們大驚失色,原來木蘭是個姑娘。
6、兔喻結尾
雄雌兩兔在一起,我們很難分辨。木蘭女扮男裝最後才揭曉答案。
結語這個故事十分生動、感人,這首詩十分精彩,用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木蘭姑娘忠孝仁義,有勇有謀,既要掩飾自己的女兒身,又能完成了從士兵到將軍的昇華,她的確是一位巾幗英雄!
-
13 # 紹興李珍
《木蘭詩》寫了什麼樣的故事,體現了木蘭什麼樣的品質?
《木蘭詩頌》
木蘭織布無機聲,悠悠嘆息室外飄。
可汗君王傳軍令,戶戶出兵保家園。
父老弟幼無長兄,為父出征上前線。
自買駿馬備好鞍,辭別爹孃騎馬行。
黃河翻滾水奔流,濺起水花若母喚。
翻山越嶺咬緊牙,胡人戰馬嘶嘶喚。
萬里奔赴上戰場,層層關山如FIT。
冷月照徹金柝聲,寒氣直入鎧甲身。
將士戰死淚水喑,十年戰場不得還。
守得雲開見日出,天子明堂論功勳。
木蘭不做尚書郎,千里賓士拜爹孃。
父母聽聞木蘭回,雙雙攙扶城外迎。
長姐幼弟喜盈盈,脫掉戰袍還女裝;
戰場相伴十二載,不知木蘭女兒身。
家人團圓享天年,兒女繞膝奉父母。
-
14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木蘭詩》又稱《木蘭辭》,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此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讚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富有生活氣息;以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木蘭詩》被列入七年級人教版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蹟和形象被搬上舞臺,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詩中之事產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
-
15 # 半瓶茅臺
這首詩寫了在中國古代一位女子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它體現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巾幗不讓鬚眉的品質,謳歌了當國家有難,每一個人都應該捨生忘死,挺身而出,勇敢擔當的主人翁精神。這種優秀品質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一直傳承到現在,並且還要繼續傳承發揚光大下去。
花木蘭的故事雖說已經過去一千多年了。但是經過人們代代相傳,又透過戲劇,電影,網路等各類媒體的廣泛傳播,她不僅在中國幾乎是婦孺皆知,就是在世界上也是大名鼎鼎的巾幗英雄。許多國家都把她的英雄事蹟搬上了熒屏,迪斯尼也把她改編成了動畫電影。
花木蘭的故事最早來源於《木蘭詩》,也叫《木蘭辭》。那是在南北朝時期,外敵入侵。花木蘭的父親年邁體弱,她又沒有能夠替父出征的兄長。所以花木蘭就提出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花木蘭雖說是個女孩子,卻自幼聰明過人,喜歡舞槍弄棒身手了得。用現在的時髦話來說,那就是典型的女漢子。所以全家就同意了的主張。
花木蘭從軍後,英勇殺敵,屢立戰功,歷時十二載。戰後,朝廷封她為尚書令,但她婉拒了朝廷的賞賜,依然迴歸故里,脫下戰袍,穿上女紅妝,雙鬢理雲髻,對鏡貼花黃,花將軍又成了亭亭玉立的花家女郎。
至於花木蘭真正的姓氏,籍貫等至今也沒有個定論。有的說姓花名木蘭,有的說是複姓花木名蘭,也有的說姓朱等。至於籍貫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也有人說她是商丘人。”
現在普遍的看法花木蘭祖籍應該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歸德府)人。有木蘭祠為證:木蘭祠始建於宋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
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
花木蘭到底是姓甚名誰,祖籍何處,這些其實都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人們需要的是她這種國難來臨敢於擔當衝鋒陷陣的大無畏精神。這次冠狀病毒突降武漢,瘋狂肆虐的時候,那些廣大的年輕醫護姑娘們削髮抗疫,勇於逆行,正是花木蘭無所畏懼勇於擔當竟然的具體體現!
-
16 # 痴迷的小人叔
木蘭詩寫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最後戰勝敵軍的英雄故事!從這裡可以看出花木蘭從小琴棋書畫,兵書打仗樣樣精通,有一顆保家為國的赤子之心。
-
17 # 吾詩非詩
《木蘭詩》又稱《木蘭辭》,是南北朝時期一首敘事長詩。郭茂倩將其收入《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中。《木蘭詩》講述的是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建立功勳,還朝後不願做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讚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鬥的精神和端莊從容的風姿。詩中不僅反映了北方遊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表現了北方人民對戰亂的厭惡和對和平安定生活的嚮往。同時,詩歌透過對木蘭的謳歌,也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
《木蘭詩》的創作年代和木蘭其人,歷來眾說紛紜。其中以明人胡應麟的看法較具代表性。胡應麟在《詩藪》中考證《木蘭詩》的產生年代說:“晉明世,柔然社侖始稱可汗,此歌出晉人手,愈無可疑。蓋宋齊以後,元魏入帝中華,柔然屏居大漠,與黃河黑山道里懸絕。惟東晉世,五胡擾亂,柔然拓跋相互攻幽冀間,故詩人歷敘及之。世之疑木蘭者,率指摘‘可汗’二字,不知此歌得此證佐益明,亦一塊也。”胡應麟用詩中稱呼判定作品產生年代,很具有說服力。現代學者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北魏說。有學者透過比較1980年7月30日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阿里河鎮發現的嘎仙洞石室及太平真君四年(443)的摩崖祝文與《木蘭詩》,發現這兩篇作品中對君主的稱呼都有既稱可汗(可寒)又稱天子的情況,是其他文獻所罕見的,而且石刻與《木蘭詩》都沒有標題,可以推知都是主人公自寫。在此基礎上,再結合北齊魏收所著《魏書·世祖太武帝紀》《食貨志》等文獻,參照《魏官氏志》《北朝姓氏考》中的相關史料,認為木蘭確有其人,本名穆蘭,穆是鮮卑族姓。《木蘭詩》從木蘭的生活實際出發,真實客觀地描繪了北魏王朝在太武帝統一北中國最後12年間的軍事、政治、經濟、社會道德、人物風貌等方面的情況,是一首英雄史詩。
隋代說。有學者根據新編《虞城縣誌·木蘭傳》,結合多種地方誌及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清代《孝烈將軍祠辨誤正名記》等碑誌記載,認為木蘭姓魏,是隋代營廓鎮人。《木蘭詩》是木蘭本人對她代父從軍事蹟的敘述。現存《木蘭詩》很可能經過了後世文人的加工潤色。
初唐說。有學者從《木蘭詩》文字出發,仔細考察兵制、名物、語言、音韻等方面的文史資料,發現唐前未見文學作品提到木蘭而盛唐後卻有許多詩作涉及木蘭,從中可以看出《木蘭詩》的影響。而且,郭茂倩《樂府詩集》引陳釋智匠《古今樂錄》稱盛唐時期浙江西道觀察使兼御史中丞韋元甫曾續作《木蘭詩》,續作中又提到不少木蘭征戰經過的地名,這些地名恰好和唐初與吐蕃的幾次戰爭相吻合。由此可以認定《木蘭詩》產生於初唐高宗時代或稍後,木蘭生活在唐初。由於沒有新材料發現,《木蘭詩》的創作年代及木蘭其人至今仍然多說並存,難成定論。儘管如此,這卻並不影響它的藝術魅力和它在樂府詩史上的崇高地位。
《木蘭詩》作為樂府詩,在藝術上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最值得注意的是它在體式上的特點。體式是與形式、體裁等有關係,又有很大不同的文學概念。從文字角度來看,體式是體裁特徵;從音樂角度看,體式又是音樂特徵。這裡所謂體式,是指一首樂府詩的音樂特點在文字上的顯現。樂府詩的體式主要體現在劇語、樂語、套語、構件、句度、聲律六個主要方面。《木蘭詩》在體式上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構件上,表現在詩中就是固定的言說順序和言說方式。固定的言說順序如詩中按東、西、南、北的方位敘述木蘭出征前購置行裝的過程道:“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按爺孃、阿姊、小弟的次序敘述木蘭得勝歸家後的情形道:“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除固定的言說順序以外,《木蘭詩》中還有一些固定的言說方式。其中有“問答式”,如詩中描寫木蘭出征前的心理活動道:“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前兩句與後兩句顯然構成了明確的問答對話。也有“重複式”,如詩中木蘭在行軍途中的見聞道:“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就以重複的句式,寫木蘭踏上征途,馬不停蹄,日行夜宿,離家越遠思親越切的心理感受。總之,《木蘭詩》在體式上的這些特點,給了讀者一定的心理預知,可以讓他們由部分預知到整體,從而被他們所喜聞樂見。
《木蘭詩》的藝術技巧和思想內容,不僅在後世獲得了高度評價,而且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詩歌創作上,《木蘭詩》中的很多表現手法就被後人所借鑑和繼承。盛唐韋元甫曾仿照原作續作了一首《木蘭詩》,被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橫吹曲辭》中。其實,早在韋元甫續作《木蘭詩》之前,杜甫《草堂》描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就已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寫作手,其中寫道:“舊犬喜我歸,低徊入衣裾。鄰舍喜我歸,酤酒攜胡蘆。大官喜我來,遣騎問所須。城郭喜我來,賓客隘村墟。”其他如元稹《估客樂》中“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與《木蘭詩》中“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相似。白居易《戲題木蘭花》中“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與《木蘭詩》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類同。所有這些,都說明《木蘭詩》已經成為文人詩歌創作的榜樣。
在現實生活中,《木蘭詩》所塑造的木蘭這一巾幗英雄形象也被大眾所喜愛。早在宋代,黃州黃岡縣就有木蘭山、木蘭鄉、木蘭廟。此後,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也都曾立廟供奉木蘭。直到今天,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著人們的愛國熱情。
-
18 # 月輪山老人
謝謝!我感覺《花木蘭》的故事,正史和野史似乎都沒有記載,是民間傳說延續至今的。因為古代,國家大都是由漢族主政的,常受到一些少數民族(當時稱外敵)的侵略。老百姓希望有一位男或女的英雄,率領百姓群眾抵禦外敵入侵,保護社會有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而塑造了這麼一位巾幗英雄。我記得前幾年看了電視劇《花木蘭傳奇》,故事從政府招兵開始,花木蘭女扮男裝代替父親從軍,在其數十年軍旅生涯中,苦練殺敵本領,智勇雙全,節節勝利,步步升官,直至成為元帥,最終取得了徹底勝利,使國家贏得了較好的和平時期。劇情完整,人人栩栩如生,感人至深。其主題是:歌頌花木蘭忠孝兩全的愛囯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將來必定會綿延傳承下去,在今年全華人民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抗"新冠肺炎"的大戰,充分彰顯了愛國主義精神,就是一個明證。
-
19 # 秋水文瀾原創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詩》講述了花木蘭代父從軍、建功立業,最後辭官還鄉的故事。
詩歌的敘事部分,開篇就用了16句話表達了木蘭父親從軍的擔憂以及她替父從軍的決心;從軍前的準備和離家的思念寫了8句;關於木蘭馳騁沙場的只是用了6句話,是筆墨最少的一部分;最後辭官還鄉的場景刻畫猶多,大約佔了全文的三分之一。(古詩一般以逗號為一句,以句號為一聯。)最後一段,借兔子性別難辨的故事,讚歎了“不知木蘭是女郎”的傳奇。
從詩歌的詳略安排以及資訊內容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木蘭形象的重點不是一個奮戰英雄,而是一個孝女。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的行軍路線跨越黃河、黑山和燕山,對抗的敵人是北方的胡人,推測木蘭參與的可能是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木蘭之所以隱藏性別,原因可能有三:
第一,木蘭本身的“假小子”打扮,不太讓人識別出來,於是就自然而然地當一個男兵;
第二,木蘭冒用父親的名字去參軍,需要飾演一個男性的身份;
第三,男性裝束行動方便,就算是女兵也不可能著飄飄欲仙的裙裝去打仗,而且隱藏女性身份能避免多餘的風波。
木蘭的忠孝品質。如果講“忠孝”二字拆開,那麼“忠”,是受忠於國家,“孝”,則是孝順於父母。筆者認為,如果在“忠”與“孝”之間選擇,木蘭必以孝為先。從詩詞歌賦中探討木蘭的形象,得出了“木蘭愛國,但她還是個孝女”以及“木蘭不一定是美女,但她一定是個勇士”的結論。
-
20 # 兵傳媒
木蘭詩開頭兩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父親年事已高,想要替父從軍。第三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既表現了木蘭行軍前的緊張,也表現了木蘭離家越遠的思親之情。
第四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戰事殘酷,襯托出木蘭的英勇堅韌。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表現出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突出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後情不自禁的喜悅。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豐滿傳奇的人物形象。木蘭不僅僅是巾幗英雄,更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木蘭是孝順的女兒,一心為父親著想;木蘭是真正的勇士,敢於面對殘酷的戰爭;木蘭是嬌羞的女子,她也愛著自己的女兒裝...她孝順而勇敢,淳樸又聰慧,她愛著自己的親人,也愛著自己的國家,她熱愛和平,熱愛家園。她不羨高官不耽厚祿,選擇了普通的生活。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希望我們人人心中有一個“木蘭”,人人能如“木蘭”燃燒自己、完成自己,保護好自己的家園與親人!
回覆列表
從歷史來看,《木蘭詩》首先是一首長篇敘事詩歌,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傑出的成就。它的產生年代及作者不詳,一般認為,它產生於北魏,創作於民間。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讚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鬥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遊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主要的是表現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戰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願。它對木蘭的謳歌,也衝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木蘭詩》很有特點,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緻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
唐代大詩人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手法。至於元稹《估客樂》“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以及白居易《戲題木蘭花》“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可以看出《木蘭詩》在中唐已經膾炙人口。
木蘭的故事深入人心,廣為傳頌。據《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岡)有木蘭山、木蘭鄉、木蘭廟。據地方誌所載,在今安徽亳縣、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