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肖屾小聲讀文史

    歷史上,呂不韋的死,有直接原因,也有深層的原因。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首先來看,直接的原因,也是廣為熟知一個,那就是嫪毐與趙姬事件。

    當呂不韋還是個商人的時候,他做了一個政治買賣。他給公子楚獻上了一位美人,但是這位美人在這之前跟呂不韋的關係也很曖昧。這位美人就是秦始皇的生母,而呂不韋為了避免事情敗落,他給太后送去了一位宦官嫪毐。嫪毐深得太后的喜愛,而在秦始皇舉行成人加冠之禮時,卻在背後搞起來了叛亂。

    得知訊息後,秦始皇派軍隊,進行了鎮壓,與之相關的呂不韋自然也難逃悲劇的下場。這樣看來,呂不韋的死與嫪毐與趙姬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但是,一些歷史學家一直認為,這場叛亂平息得太多簡單,更像是秦始皇一手策劃出來的“反政變”行動,其目的不僅是為了除掉嫪毐,也是為了除掉呂不韋。

    那麼從這一邏輯上來看,是什麼讓呂不韋這麼礙眼呢?

    這就要說到呂不韋的政治主張上了。眾所周知,呂不韋召集了三千士人,組織編纂了《呂氏春秋》。

    關於《呂氏春秋》的定位,很多學者都把其歸類為“雜家”,因為在書中,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諸多學派的思想進行了彙編整合,看起來每家的思想都有所涉及,但又沒有明顯的偏向某一方。

    呂不韋的這一行為,和他用“商業思維”去解決政治問題後很大的關係。在他組織編纂《呂氏春秋》時,秦國的一統趨勢已經愈發明顯。因此,不同於諸侯混戰時的百家爭鳴,統一的集權國家需要建立起一種統一的思想。

    雖然說,呂不韋的動機是為了秦國未來更好的走向統一。但是,他的這一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觸及了嬴政敏感的神經。

    首先,呂不韋彙集門客的做法,就很不討喜。嬴政是不喜歡士人的,但是呂不韋卻一下子養了三千士人,甚至學著“四大公子”發展門客。不僅如此,呂不韋讓還讓這些門客編書。

    接著,我們再來好好看下他們編的書。雖然《呂氏春秋》被定位為“雜家”,但其實從呂不韋的個人思想偏好上來看,他是有主要的思想主張的。

    呂不韋看到了秦國在以法家思想作為富國之道的過程中,產生的負面問題,他希望中和一些法家帶來的殘暴影響。在《呂氏春秋》中可以看到呂不韋對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整合分析。《呂氏春秋》的140篇文章中,與儒家思想有關的佔到了40餘篇。

    具體來看,儒家講究認證,呂不韋也主張君主要施行德治,以身作則立德,同時要重民。呂不韋主張,君主不能把民眾看成“弱民”,君主只有善待民眾,才能得到民眾的支援。

    此外,呂不韋還進一步發展了道家的“無為思想”。他認為,所謂無為,不是說君主什麼都不做,而是要做“決定性的事情”,其他的應該有臣下來做的事情,君主不要大包大攬。

    由此可以發現,呂不韋的政治主張與秦始皇嬴政的思想是存在分歧的。他認為君主的仁政,不能獨裁,與秦始皇的集權是完全相反的。呂不韋認為天下的統一,不應該是一人一姓的功績,還需要依靠賢臣和民眾。這種思想上的張力,導致他觸碰到了秦始皇的權威,而最終也把自己推向了深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他就不高興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