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Macbook pro好在哪裡?
63
回覆列表
  • 1 # 淘氣男孩兒

    我學生黨一枚,沒什麼錢,打算購進一臺macbook pro15.4寸,主要目的是程式設計,影片剪輯,ps等任務,不是很熱衷於遊戲。我選擇這款筆記本的原因是:1.工藝好,顏值高,retina螢幕顯示完美(主要原因,便於圖形處理)。

    2.mac的配比較符合我的要求,因為mac的配置專業性比較強。

    3.(可能原因)有了mac對待生活的態度跟積極,工作效率更高(裝逼)

  • 2 # shawn25

    服了,誰給你說macbook貴了???買電腦是看配置的,不是像買菜一樣輪個賣的好麼?

    你可以現在就去京東查一下

    macbook pro 15.4寸,i7 16G記憶體,256固態的價格是13688

    微軟的surface book .i7 8G記憶體,256固態17888

    聯想的thinkpad x1 i7 16G記憶體512固態的價格要19999 8G記憶體 256固態的也要13000

    macbook並不是最貴的好麼。thinkpad 8G 256 的配置和macbook更接近,記憶體略低,價格只比macbook便宜600塊。

    所以可以說,不管哪家的筆記本,只要配資差不多,價格就差不了多少,也就幾百塊錢的差價。

    我就不懂了,你非要拿macbook和配置更低,二三線廠商生產的宏碁,明基比,然後說蘋果貴,那不是搞笑麼!

  • 3 # 秋天的橘子丶

    我用最近的Mac pro是13年買的。除了自己作,過年開了一個月win玩大型單機沒關機,把硬碟弄出問題了。但是免費換新的。沒有什麼問題出現過,系統什麼的,從來沒說卡,開MacOS系統我經常幾個月不關機,應用全開啟。偶爾進win打兩把LOL。也完全不卡。朋友大學買的什麼戴爾,聯想,什麼的,2年!我只給你說最多兩年,玩LOL都卡。這中間不知道換了多少次系統,清了多少次灰。他們電腦買的也不便宜。5K 6K。也不做什麼。就玩兒遊戲。看著我這個好像硬體加起來不值這個價錢。我當時官網配的,14K,13.3寸但是我到現在就是用的舒服,系統依然流暢,充滿電依然可以6-7個小時不間斷做事兒,聽歌,看電影。13年的時候就是512SSD硬碟,後悔了,當時應該配1TSSD的。只是+2000不到。我的工作現在也是用Mac的。app的開發。

  • 4 # 雲南貓多哩

    別提MacBook 啦,老子一肚子氣。

    考慮到蘋果手機,平板全家人好幾部,所以咬咬牙購買了一部蘋果電腦。

    說實話,一開始超級靈敏的觸控板是非常不錯的操作體驗,多點式觸控讓人點贊。比pc電腦更快的網路載入速度,更快的開機速度。但是蜜月期過後,就發現,很多東西遠沒有pc方便。很多華人常用的軟體要麼沒有,要麼功能單一。而且缺少的功能都是我們離不開的功能。

    忍了吧。不管如何,與ios裝置無縫連線。同一個無線網路裡,可以用電腦撥打電話傳送資訊。真心方便。關鍵是iTunes 給手機升級,pc會出現網路錯誤,但是蘋果系統不會。省了心了。蘋果,確實很少宕機,但是並不是沒有,而且也比蘋果手機宕機的機率大多了,只是比pc機率小。

    但是,偶爾出問題都是莫名其妙的大問題。比如今天,我一部手機插在蘋果筆記本上充電,然後我小姨的手機夜連線了iTunes 準備幫她升級到ios10.3。下載更新檔案的時候,我打開了酷我音樂聽起來。然後打開了筆記本的影片功能,沒想到宕機了。無任何反應,只能強制關機。重新啟動,沒反應了,白屏畫面。網路恢復系統,光碟重灌都不起作用,一度懷疑是硬體壞了。各種方法反覆重試,差不多二三十次。最後放棄前再試一試,居然正常了。

    垃圾!越來越無語了。

    最後想說,蘋果手機平板質量遠超蘋果筆記本。購買需謹慎。

  • 5 # crazy132150553

    現在筆記本和pc市場也沒以前那麼火爆了,蘋果的膝上型電腦應該和主流市場的價格差不多了,但是以前要比hp聯想這些貴個1500+吧!和朋友的蘋果比,我的小y就是顏值差點,好像mac的系統,軟體不怎麼適合國內吧

  • 6 # 哈工程工學視界

    先上圖,這是本人新入手的一臺macbook pro 15寸高配版(i7 2.9ghz.16g.512g.460獨立顯示卡,本人太窮,買不起頂配),因為從小就使用mac的作業系統,所以每次使用win作業系統就是一種煎熬,或者是折磨。。。

    很多人對mac得印象都是,徒有一番外表,軟體嚴重缺乏,其實並沒有你們想象的那麼嚴重,作為一位老使用者,這幾年親身感覺到了中國這個社會對這種系統的接受,微信,qq,迅雷,還有一些西門子的工業設計軟體都有了mac版本,而且mac版本的軟體相對來說,廣告少,介面乾淨,整潔。更不會像win那樣每天都要糾結是否要裝防毒軟體(裝了就中毒,不裝就怕中毒),也不會在你工作,學習的時候,怕你寂寞,給你來個彈窗~

    作為一名影片剪輯的愛好者,每天都要大量的剪片子,影片是個吃效能的東西,也是個燒錢的東西,工作站應該是必備的,我算過一個成本價格,win上一個edius的價格在8000左右,adobe全家桶的價格因為是雲服務和mac基本相同,而mac上剪輯軟體final cut才不到3000塊錢,動畫製作軟體和音訊製作軟體就更便宜了,而且還是一次性買斷,更重要的是mac的這塊顯示屏,家裡的mac pro沒有配到蘋果的顯示器,和這臺mac的螢幕顏色簡直是天壤之別,相信很多攝影愛好者都對色差忍無可忍,同時mac的影片一站化編輯很棒,對影片的剪輯,調色做的很好,達芬奇執行毫無壓力,最後生成影片的時候,還可以聯機渲染,對於大型記錄片的創作再也不用擔心效能會不夠。最主要的是主流的電影格式都是蘋果的專利(愛麗莎,Ala.Red都支援prores,我去應該是真的拼的,本人有臺飽經風霜的red dragon,它已經被我蹂躪的差不多了)所以對自己家的電腦最佳化很好。本人有一臺edius工作站(雙E5.gtx1080.32g記憶體)相比較之下,mac雖然配置不如這個,但是體驗真的強了好多。相信用過mac的朋友都知道,FCPX的素材預覽真的很棒!軟體真的很便宜~~~

    補充一下,有的時候不得不用win系統的時候,也不用裝雙系統啦,有個軟體叫parallel desktop 裝win很好用的,打使命召喚竟然不卡(暴露本性了),而且和mac的互動做的很好,軟體也非常的便宜,我記得才300多,還可以進入融合模式,不影響mac體驗,速度還可以的,畢竟記憶體大。。。

    最後說一下,蘋果系統的底層應該是Unix,所以和linux是親兄弟,所以作為一個程式專業的大學生嘛,你們懂的,win系統配環境是很容易死人的,而mac永遠都是最簡單的那個,我覺得生活嘛,就是賺錢,然後用錢買更簡單,更安全的生活。

  • 7 # 小卷毛Jason

    貴???你可以滿世界找,能達到。相同配置效能和使用者體驗的前提下,Mac絕對是最便宜的。MacBook Pro已經超級實惠了好嗎?如果要Windows機達到這個工藝和效能,估計要比MacBook Pro貴不少,更不用說蘋果自家那超強的系統了。典型的例子就是Dell那款1W8的超級本,顏值勉強算是向Mac方向靠攏但還差不少,工藝和效能還不錯,但使用者體驗還是跟不上MacBook Pro,這樣1W8這個價錢這已經很省了。做消費電子和設計的都知道,蘋果的工藝和結構在業內只有被模仿,根本沒有敢超越的,因為你一旦做到蘋果這個程度,那價錢必然比蘋果貴很多,這是很多公司不想也不可能去做的。

    不要吐槽MacBook Pro賣很貴不好用,你吐槽過瑪莎拉蒂貴嗎?吐槽過勞斯萊斯貴嗎?產品是有價位定位人群的,LV有可能賣出Zara的價錢??(話說我還挺喜歡Zara的…)覺得貴那只是說明你不在它的定位人群裡僅此而已(再次強調沒有歧視的意思,只要是產品就有定位人群,產品定位中產階層和定位工薪階層是完全不一樣的公司。),覺得不好用那是因為蘋果從一開始就是適合做設計和體驗類的工作,工程機遊戲機肯定還是Windows合適,這個沒必要吐槽。沒用過就評論的就跟著吐槽的都沒有參考價值,用過就知道蘋果的價值絕對遠遠超過它的價位,價效比超高。勿噴,純分析,注意素質。

  • 8 # 木子教育漫談

    又看到一堆“專業”的回答!咱們來最簡單直接的!

    我來回答一下:

    1. 專業人士,程式設計師,設計人員,科研人員等有些事是跳不出蘋果系統的,還要強勁的效能。

    2. 商業人士。和人談生意的人都非常在乎面子,這也是許多商人開好車,帶名錶,穿名牌的原因,還有蘋果質量好,續航長,便於攜帶。

    3. 裝逼人士。有不少有錢的主,炫富的主,就看重的蘋果的商標,還有就是好看,甚至連咋用電腦都不會!比如買蘋果電腦裝Windows 的,其實裝了Windows ,他們還是不會用

  • 9 # azlu200

    現在工藝不行了,有點譁眾取寵,螢幕的玻璃薄到和玻璃鋼化膜一樣。我使用2016款13寸,一根耳機線,在關屏時夾了一下,螢幕玻璃碎了。不能保修只能換屏。現在蘋果的工藝是靠膠水胡起來騙人的。

  • 10 # 木又皮

    之前買的時候,調查過,發現同樣配置,win本價格並不比mbp低,甚至更高,當時看了三款,xps,x1carbon,mbp。最後還是買了mbp。。。都不便宜啊,一分錢一分貨吧,之前目前用的很順手,我相信同樣價位的win本也有很好的體驗

  • 11 # 丁丁oem

    我覺得裝逼是很重要的原因。本人從事平面設計行業,真正用蘋果電腦的非常少。周邊看到用蘋果電腦的基本上都是屬於那種輕度辦公。重度使用都是組裝電腦。影片渲染,現在基本上用蘋果電腦的也不是特別多。

  • 12 # 理性的現實主義者

    首先我覺得這個標題起得就不對,什麼叫這麼貴?麻煩你先去查查同樣配置的其他品牌的電腦再來說,當然如果你只是比價格不看配置那我沒話說,我覺得真正有需求買蘋果的人,而不是裝逼,使用者體驗絕對是要大於win若干的,比方說做設計,程式,編輯等,當然你要跟我說買了一萬多的電腦,我想打個C.F.,LOL 都玩不了,那我沒話說。餓了明明該去吃飯,你非得去吃屎,而且還說屎不好吃,這能怪誰。

  • 13 # 大俠哈哈2

    閃閃發光的蘋果logo自帶信仰加成,裝逼指數高,當然,機器本身也設計做工一流,唯一的缺點就是硬體升級更新慢,價效比不高

  • 14 # 江東第一鐵頭娃

    說一個MacOS上有趣的事兒 或許是Mac使用者少 那些影片網站都不重視也可能是為了拉攏這些小眾使用者 包括主流的優酷、愛奇藝、騰訊影片,這些影片網站的Mac客戶端是沒有廣告的 而且可以不需要會員就可以觀看1080p的影片資源 比如有些愛奇藝獨播的劇 即便你不是愛奇藝會員 在愛奇藝Mac客戶端上可以免費看 而且沒廣告

  • 15 # 鍋肉味的xx

    作為一臺生產力工具,需要的是什麼?

    首先是效能,作為mbp來說,i5,i7可以滿足基本的效能要求,再加上蘋果系統的最佳化,標配的固態硬碟,基本的開發工具都能執行,排除大型建模渲染軟體。

    再一個,再看一下世界上有哪款機器能做到如此輕薄續航也算ok的?dell粉絲肯定會說,有啊,xps。but,那隻能用windos,不是mac os。

    什麼小米筆記本,華為筆記本,這些估計只能ppt這類的辦公軟體,真要開開發工具,我想肯定gg。便宜倒是便宜,你就是做貴點,能用也行啊。

  • 16 # 讀報館

    MacBook Pro (從定位上來說)本來就是幹活用的機器。說實話,用來娛樂,很可能還不如買臺 iPad 好使——起碼 iOS 上的娛樂應用生態還算是不錯。

    OS X 和 Windows 的軟體不相相容,這恐怕是購買一臺 Mac 前最先要了解的事情。如果不先為此做好心理準備就興沖沖地去買 Mac, 還是 MacBook Pro, 要麼是被無良的店員坑了,要麼是作為消費者太不謹慎了。

    說回「OS X 有什麼好」——對我而言:

    字型。我選擇使用 Mac 的最主要原因,是 OS X 的字型渲染風格更對我胃口——即便我使用的是低解析度屏的 2012 版 MacBook Pro。雖然 Windows 能使用 MacType 這樣的外掛來改變字型渲染風格,但在最近版本的 Windows 中,也已在很多場合下失效。

    對於設計而言的一點便利功能。包括而不限於「預覽」能夠以真實尺寸顯示 PDF、更全域性的 OpenType 特性支援、便利的 PDF 虛擬列印等。

    可用性不錯的自帶軟體。

    此外,對於程式設計師而言,OS X 應該算是個不錯的 UNIX 環境。

    我學習需要使用的主要工具都可以在 OS X 中使用,而不能滿足的那部分,用虛擬機器也可以挺流暢的解決,而我並沒有「杜絕在 Mac 上使用 Windows」的那種精神潔癖,所以用得挺舒服;加上對我而言,娛樂多是可以透過瀏覽器解決的事情,要玩點遊戲,也有 Steam 和虛擬機器。因此我不覺得 Mac 在娛樂上有什麼特別大的問題。當然,這也只適用於我自己了。

    * * * * * *

    在 Mac 上裝 Windows 沒什麼不好的,這本來就是蘋果允許、並用以吸引新使用者的手段,Windows 也是個好使的作業系統。就是續航會短,發熱也相對厲害一些。此外,螢幕色彩可能需要載入色彩配置檔案來改善。前兩年 MacBook Pro 還被評為「最合適使用 Windows 的電腦」。只是,最好裝 Windows 8 或 Windows 10——Windows 7 雖然是個好系統,但對 HiDPI 的支援不足會浪費了那塊 Retina 屏。

    如果還是繞不開「花大價錢買了屌絲機」的心理,那麼趁早出了止損還好。虧錢無可避免,但好歹不會用著心塞。不過,現在達到 MacBook Pro 這個標準(硬體、設計、工藝)的 PC 筆記本,也不便宜得去哪裡就是了。

  • 17 # 愛範兒

    WWDC17 上,蘋果對 Mac 產品線全面更新,配置升級,外觀不變。這是味同嚼蠟的敷衍,還是神器加身的涅槃?我們將用三篇評測文章,還原最真實的 MacBook、MacBook Pro 和 iMac。

    近幾年,蘋果激進地推動 MacBook 上的技術變革,從 Retina 螢幕到 PCI-E SSD 模組再到 Touch Bar,不斷有媒體驚呼: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止蘋果前進的腳步了。

    遺憾的是,雖然蘋果衝破了 Wintel 體系中 Win 這個頭,卻還是沒能一鼓作氣撼動 tel 這個尾,每當 Intel 的新處理器跳票時,蘋果也只能拆了舊牆補新牆。

    2014 年底,Intel 代號 Broadwell 的第五代酷睿延遲上市,直接導致 2014 年 7 月的 MacBook Pro 再度使用了四代 Haswell 處理器,直到 2015 年 3 月,才換上了本來應該在前一年就用上的 Broadwell,也讓 2015 款 Pro 最終成為一代經典。如今,歷史重現,2016 年釋出全新一代 MacBook Pro with Touch Bar 時,又遇上了七代酷睿 Kaby Lake 難產,蘋果只得尷尬地祭出六代酷睿 Skylake 救急,我估計蘋果當時把 Intel 拿去祭旗的心思都有了。

    於是學乖了的使用者對 2016 款 Pro 拿出了「將信將疑,若即若離」的態度。2017 年 6 月,蘋果終於在 WWDC 上宣告 Kaby Lake 版 Pro 上市,或許,這才是 Touch Bar 版本 Pro 最初該有的樣子。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2017 款 MacBook Pro 的模具同上一代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這樣的話,那些看不到的秘密還依舊保留著,很多人簡單的認為非 Touch Bar 版本就是簡單了沒有安裝 Touch Bar 這個元件,其實不然。

    首先,非 Touchbar 版本的電池容量比 Touch Bar 要大,你沒有看錯,因為 Touch Bar 元件本身要佔據一定的體積,所以壓縮了電池部分的容量,從蘋果官網可以看出,非 Touch Bar 版本的電池容量為 54.5wh,而 Touch Bar 版本的為 49.2 wh。

    其次,非 Touch Bar 版本的音訊系統相對有縮水,非 Touch Bar 版本只有兩個麥克風,而 Touch Bar 版本有三個,同時音響部分也更小。

    再次,非 Touch Bar 版本的散熱系統相對有縮水,非 Touch Bar 版本只有一個風扇,而 Touch Bar 版本有兩個,具體可以看下圖的比較,上面的為 Touch Bar 版本,下圖為無 Touch Bar 版本,圖片來自ifixit。

    最後,Touch Bar 版本左右兩側的 ThunderBolt 3 介面的速度並不一致,在蘋果的官方技術支援裡,明確提示使用者,在 Touch Bar 版本的機型上,左側的兩個 ThunderBolt 3 介面可以全速執行,但右側的效能會稍低,建議大家把 5K 顯示器或者高速磁碟等對效能敏感的裝置連線在左側,非 Touch Bar 版本因為只有兩個 ThunderBolt 3 介面,所以都是全速的。本技術支援文件僅更新到今年 4 月,對於 2017 款機型尚未做出明確說明。

    順道在這裡解釋一下為什麼全系 MacBook Pro 最高只支援 16GB 記憶體,對於面向專業行業使用者的產品,當前 Pro 產品線最高只支援 16GB 記憶體選配引發了不少人的吐槽,為此蘋果全球營銷高階副Quattroporte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專門寫過一封信做了解釋。

    當前的七代酷睿 CPU 支援的記憶體種類有以下三種:DDR4、DDR3L、LPDDR3,效能依次遞減,能耗也依次遞減,在全速執行的情況下,DDR4 記憶體模組的功耗大約是 5W,而 LPDDR3 只需要 1.5W,別小看這一點點差距,如果裝在 Pro 上,就會讓記憶體在整機的能耗比例從大約 10% 增加到 30%。

    另外 LPDDR3 因為最初是為了手機等移動裝置設計的,所以在待機等低功耗模式下有更多的最佳化,如果用 DDR4 記憶體的,Pro 只能待機 7 天,而 LPDDR3 則能保證待機 30 天。

    而 Pro 主機板上留給記憶體模組安裝的位置並不多,只有下圖中淺綠色的這一部分,因此目前只能安放 16GB 記憶體,如果想要更大,就需要主機板在硬體上重新設計或者犧牲更多的電池體積。

    也就是說,要想期待更大的記憶體選擇,恐怕要等 10nm 的新 Intel CPU 登場了,屆時才有可能用上 LPDDR4 更大的單體記憶體模組,無論如何,在這樣一款專業向的裝置上做出這種功耗和效能之間的妥協永遠是一件見仁見智的事情。

    順便說一句,雖然從引數上看,2017 款 Pro 的螢幕還是沿用的 2016 款的那塊最高亮度 500 尼特,P3 廣色域的螢幕,但我們手頭拿到的 2017 款 Pro 明顯在可視角度上有很好的最佳化,在傾斜 45 度以上的時候,2016 款(圖左)出現了明顯的偏色而 2017 款沒有。

    效能到底強沒強?

    很多人選擇等待 2017 款 Pro 的重要緣故,就是對七代酷睿的效能寄予厚望。

    2017 款 Pro 的 CPU 型號就是把 2016 款的 6 字頭換成了 7,具體的規格參見下表。

    第一點,因為七代酷睿在架構上的最佳化,使得其頻率提升和上限都相對上代有了明顯的最佳化,你會發現,這代酷睿的 Turbo Boost 頻率動輒就比預設頻率高出 1GHz,甚至 1.5GHz,Turbo Boost 有個中文名叫做睿頻,這項技術只有 i5 和 i7 這些中高階處理器才能享受,它能讓 CPU 在高負荷情況下自動提升頻率,更高的 Turbo Boost,意味著 2017 款 MacBook Pro 在專業任務中效能表現會更好。

    第二點,無 Touch Bar 版本採用的 CPU 型號都是低 TDP 版本的,通俗來說就是在一般負荷下更為節能,上面說過無 Touch Bar 版本的電池容量更大一些,所以理論上講無 Touch Bar 版本的續航表現會更為理想。

    但蘋果還有一個殺手鐧,就是去掉了這些 CPU 的功耗上限,也就是在調教上允許 CPU 長時間處於高效能狀態,從上表可以看出,無 Touch Bar 版本的 Turbo Boost 頻率反而更高,也就是說無 Touch Bar 版本的 MacBook Pro 在效能上可能會出現以下犯上的可能。

    另外,你會發現我們加入了 iMac 的對比項,這是因為當前入門版的 27 寸 5K iMac 標配正好和 13 寸 MacBook 處於同一價位區間,給大家對買筆記本還是買桌上型電腦,有一個更為直觀的感受(我才不會告訴你們是因為有個要寫 iMac 評測的人不想做圖的呢)。

    從主流測試軟體的結果看,2017 款 MacBook Pro 的單核效能提升並不大,但整體效能卻提升了 11% 到 19% 不等。

    CPU 的資料與 Intel 官方承諾的約 12% 的效能提升幅度相差不大,另一個大家比較關注的是 GPU 的提升,我們專門找到了 Unigine Valley 和 CineBench 兩個跨平臺工具做了對比,使用 Windows 的使用者也可以下載進行對比,從資料來看,顯示卡效能確實提升了,但是幅度不到 5%。

    本次 MacBook Pro 更新的一個最大亮點是將對外部顯示卡提供支援,Pro 可以透過 ThunderBolt 3 介面連線獨立的顯示卡,首款官方套件將於 2018 年春季到來,但其實現在已經有第三方的顯示卡盒出現,是圖形工作者/遊戲愛好者絕對不容錯過的。

    「翻倍」彷彿成了每次 Mac SSD 更新的必有修飾,雖然本次 WWDC 上蘋果依然強調了 SSD 效能有了明顯提升,但我們實測,寫入效能提升了 1%,讀取效能提升了 4%,基本可以理解是同一個東西,從蘋果官方的介紹頁可以看出,蘋果是在一臺 512GB 儲存的 MacBook 上做的測試,建議對磁碟效能要求極高的使用者選購 512GB 或者更大容量的機型。

    但由於絕大多數使用者都會選擇購買入門款的 MacBook Pro,可以比較負責任的講,2017 款 MacBook Pro 在基礎版上的效能只有 10% 左右的提升,差別不大。

    續航到底長沒長?

    很多人對是否購入 MacBook Pro 猶豫不決的緣故,在於續航。原本 Pro 系列的續航就無法和 Air 以及 12 寸 MacBook 相媲美,而換代之後更是雪上加霜,這次 2017 款,能否在續航上給我們以驚喜?

    為此,我們對 2017 款 MacBook Pro 連同 2016 款進行了兩次完整的充放電測試。兩次測試的目的不一,前一次為了檢視 2017 款相較 2016 款在節能上有沒有最佳化,後一次為了統計 2017 款 MacBook 的正常使用時間。

    在前一次測試中,我們將兩臺裝置放置於同一使用環境,並透過 Mac 的系統遷移將兩臺裝置的軟體環境調整為一致的狀態。

    我們透過 IINA 播放 4K 的紙牌屋選集,音量調整為 50%,亮度為最高值減去 4 格,在連續播放一個小時之後,2017 款剩餘 92% 的電量,2016 款剩餘 91%。

    為了模擬真實使用場景,我們合蓋待機半小時,再同時瀏覽網頁 35 分鐘,這時 2017 款剩餘 87%,2016 款剩餘 86%。隨後我們關機半小時,在開機後文檔處理一小時,2017 款剩餘 72%,2016 款剩餘 69%。

    也許不再需要我囉嗦下去,大家已經可以看出來,2017 款 Pro 和 2016 款在日常應用中的能耗基本處於同一水平,而且你還要考慮到這臺 2017 款的裝置是全新,而 2016 款的裝置已經正常使用了大半年,電池完整迴圈了 74 次。

    而就在今天,在我被催稿兩週之後,我快馬加鞭(火燒屁股)的進行了第二次測試,從早上 8:30 滿電開始工作,電池的消耗情況如下:在 7 個半小時之後,電池全部耗盡(作為對比,2016 款的 Pro 堅持了 7 個小時多一點)。

    (2017 款 Pro 續航情況)

    (2016 款 Pro 續航情況)

    從結論看,2017 款 Pro 的電池續航,在中度負荷的文字處理工況下,並不足以續航 10 個小時,比較能給人安全感的續航週期只有 7 小時,相信如果是高負荷影象處理的話,電池續航只會更短。

    買不買?

    除了上面仔細對比的幾部分內容之外,2017 款 Pro 和 2016 款完全保持著一樣的狀態,Touch Bar 和 Touch ID 的用法和生態並沒有明顯的擴充套件。

    二代蝶式鍵盤的手感也沒有變化(而且個人意見是 Pro 的鍵盤手感甚至比不上 2017 款 MacBook,不排除個體差異問題)。

    在 WWDC 17 上,當蘋果宣佈 MacBook Pro 降價 200 美元的時候,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歡欣雀躍,阻礙很多人入手 Pro 的「窮」似乎威脅度又降低了一些。

    但等真正看到配置表的時候,大家才發現,無 Touch Bar 版本的最低配置的儲存從 256GB 降低到 128GB,而原本存在的配置還漲價了 400。

    比如,13 寸無 Touch Bar 256GB 版本從 11488 人民幣漲價到 11888 元,Touch Bar 版本從 13888 元漲價到 14288 元。

    考慮到效能提升、人民幣匯率和快閃記憶體價格的變化,這個價格的變化還是比較能夠接受的,再加上隨著供貨在銷售端的改善,其實很多人到手的價格要比去年更為實惠一點。

    最最重要的是,一切心理癥結都在此刻消散,無論是對於老款有任何不滿,或者單純的因為處女座情結而受不了一款裝置沒用上它原本應該有的最新硬體的,都可以據此畫上句號。

    心理防線推倒之後,除了買,還能做什麼呢?

  • 18 # 北化大肥花

    16款15寸標配路過。

    為什麼買?

    1,程式設計比Windows好多了,unix 核心,和一般伺服器的Linux環境差不多,合適做開發。

    2,超大的multitouch + forcetouch 觸控板,在macOS High Sierra下面基本不用滑鼠。雙指縮放,三隻拖拽,三指選中,四指切換工作區間。可以很好的提高效率。

    3,2800×1800的Retina螢幕,再也回不去1080的果粒橙螢幕。

    4,macOS High Sierra生態真的很好。封閉,安全,省心。

  • 19 # Hey油

    簡單的說,想買的人依然會繼續買,不想買的肯定不會去買。這個沒有什麼為什麼,有多少能力辦多少事只有你自己知道。看需求在討論這個問題吧。對於大部分人來說8-9k1-2w也不是拿不出手吧,有句千金難買我喜歡就是這個道理吧。那種說別人用某某牌子的手機就是裝逼的醒醒吧窮到手機都買不起了嗎?

  • 20 # 三千水倪

    貴是講價格,第一,價格高低是相對的,對很多人這個價格並不貴;第二,認知價值高於價格時,就不覺得貴了,即使貴也願意買,值了。好在哪?①品牌認同;②專業體驗,尤其是對設計師群體和娛樂愛好者;③自我標籤,自己覺得用它能體現身份和格調;④省心,不用像微軟的系統那麼煩人,安靜如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筆記本Air 13.3" 效能如何,價效比高不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