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沐媽育兒記
-
2 # 米豆蜜豆
無條件接納孩子,是否會導致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嬌氣?這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看,孩子需要被接納,但是無條件的接納不等於一味的接納!我們是要在接納的過程中正確的引導孩子。
什麼是“無條件接納“?“無條件接納”是指在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接納孩子當下的狀態,它並不代表無原則縱容。同樣需要立規矩,讓孩子清楚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立規矩並不只是限制孩子“不能做什麼”,而是給孩子更多能做什麼的選擇,即明確告訴孩子,他“可以做什麼”。
“無條件接納”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有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理解孩子當下的情緒,明白孩子想要某東西但被拒絕是很大的挫折,但並不代表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非懲罰。因此“共情”是第一步,抱抱他、拍拍他,告訴他你能明白他的感受。等他情緒稍微平復再跟他溝通。
“無條件接納”是“接納孩子的個體差異”,接納孩子獨特的個性特點,每個孩子生來就有獨特的氣質型別。每個孩子都有所長,有所短。父母應該接納孩子自己的特點,在孩子擅長的領域著重發展,沒必要要求孩子在所有領域都有良好表現。
但同時,家長也不要在孩子不擅長的領域不切實際地進行誇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發現自己的優點和劣勢。當孩子因自己的劣勢而煩惱時,父母可以恰當引導,讓孩子明白,在有些方面我可能比不上別人,但我其他方面比別人厲害。整體上說,我仍然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這樣,孩子就能逐漸正視和客觀地瞭解自己,不會因為你的接納,而“受不了批評、聽不進勸誡”。
如果家長們能在“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時候,做到以上幾點,孩子就不會變成一個越來越嬌氣的孩子。
-
3 # 做好自己再做媽
我覺得不會,這個問題要分開來看:
一、什麼是接納?接納是接受、理解和包容這裡的接納和驕縱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接納是理性的接受、理解和包容,而驕縱是毫無限度的、不理性的縱容。所以接納是合理的,對孩子的情緒和親子關係有正面引導,而驕縱是不合理的,驕縱孩子才有可能導致孩子越來越嬌氣。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把接納和驕縱孩子區分來看。
二、導致孩子越來越嬌氣的原因很多,但絕不是接納現在很多家庭的物質條件都很好,且只有養育1-2個孩子,所以巴不得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享福,不讓孩子做家務、不讓孩子受半點委屈、對於孩子的各種要求都是無條件滿足,這種類似的行為不僅無法培養出一個優秀、懂事、有責任心的孩子,反而會過度縱容孩子,使孩子惡習纏身。所以家長們一定要警惕、不要以愛之名對孩子過度驕縱,導致孩子越來越嬌氣,這會使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上沒有競爭力、無法對自己的人生有擔當。
綜上,我覺得無條件接納孩子,不會導致孩子越來越嬌氣。
-
4 # 辣媽修煉之路
“無條件接納”這個說法源自人本主義心理學。無條件接納孩子,並不是很多人理解的,無論孩子說什麼做什麼都完完全全的接納。那樣的做法是溺愛。因此,並不存在會讓孩子越來越嬌氣的問題。
這裡的“無條件”是指的我們對孩子的接納是沒有附件條件的。孩子肯定會做錯事說錯話,但那只是他在生活中犯的一個錯誤,我們不應該因為這一件錯誤的事情就否定孩子本身。他依然是那個完整的人,是值得我們相信和尊重的人。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會看到自己作為人本身的價值,可以自由的體驗和發展真實的自我。這是建立健康人格的基礎。
相對於“無條件接納”,有條件接納就是指父母對孩子的接納讚賞是有條件的。只有當孩子達到了父母的要求才能獲得父母的愛和關注。於是孩子只能努力去迎合父母的要求,否定和壓抑自身不被父母允許的部分。顯然這樣長大的孩子人格的健全性會受到影響。一方面他們的自尊與自信會較低,因為他們的價值來自於被別人的讚賞而不是源於自身。另一方面他們的壓力也會比較大,因為始終需要迎合別人的要求來證明自身的價值。
-
5 # 綻放的四月
“無條件的接納”不等同於“無原則的滿足孩子所有要求”。前者講的是為人父母所需要的態度,可以稱之為“道”;後者講的是具體的操作,屬於“術”的層面。
在我看來,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意味著父母要真正的“看見”孩子——接納孩子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無論是TA的行為能力的發展還是性格品格的養成。有耐心,有愛心的陪伴孩子。同時,溫柔的裡面傳遞的是堅定的愛。當孩子有不恰當的行為舉止時,父母需要給予糾正和批評的,依然需要明確指出。
所以,溫柔而堅定的去愛我們的孩子,看見他們,無條件的接納他們。如此這般,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個擁有健康品格的人。
-
6 # 樂天派老媽育兒二三事
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應該是現在很多8090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個重要心得,這話本沒有問題,同時我也在實踐中!但是無條件的接納孩子不是真正的“無條件”,應該是基於一定道德,待人處世標準的“無條件”!
比如男孩頑皮,喜歡打仗喜歡做英雄,會把家裡的所有玩具每天通通搬出來,排隊伍打仗,這時候家長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把家裡的地板弄的亂七八糟,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在打仗過程中喊殺衝鋒的叫聲,這確實給到了孩子很大的玩樂空間;比一看到孩子把家裡弄得到處都是玩具,家裡大聲喧譁就阻止的父母給到孩子的條件放寬了很多!但是如果每次最後收拾戰場殘局的是家長的話,那我認為孩子不嬌氣才怪!如果是我的話,這個時候我會告訴我的孩子,玩樂可以,媽媽可以接受,但是媽媽不能接受把家裡弄得亂糟糟以後還不承擔打掃義務的小朋友,玩完以後必須把玩具物歸原處,打掃乾淨,因為這是寶寶自己的事情;如果做不到,同時寶寶自己的玩具也不保管好的話,都丟棄在地上,媽媽會認為是垃圾,我會全部扔進垃圾桶!雖然每次打掃的不是很乾淨,收拾的也不是很完整,但是孩子的心理不會存在父母可以幫我解決一切問題,也不存在嬌氣的問題!
-
7 # 青春路上的指明燈
這個說法有些欠妥。首先,無條件的接納的定義,我們要 先弄清楚。無條件不是無原則,不是無原則的包容,而是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他表現佳,你表揚他;他 表現不盡人意時,你要認真冷靜地分析孩子這樣做的原因,追根溯源的結果往往在我們家長身上,所以面對孩子不足的一面,我們要體諒孩子,反思自我,進而去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成長。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如果這樣無條件地去包容孩子,教育孩子,陪伴孩子,孩子不可能是一個越來越嬌氣的磨人精的。
-
8 # 鳳圈圈123
無條件接納孩子,乍一看會理解為無條件接受孩子的任何要求,細想一下反而是要求家長對孩子最大化的理解和包容,在這種愛包圍下的孩子,會越來越自信和開朗。無條件接納孩子,應該是我們家長努力的方向。
記得小時候一個鄰居家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是村裡第一個名牌大學生,畢業後在機場工作,小女兒是智障,整天在大街上哼哼哈哈,我們當時小,經常取笑她。在那個不富裕的農村家庭,鄰居作為父母,沒有遺棄孩子,也沒有任孩子髒兮兮的不管,而是給孩子滿滿的愛,耐心教她生活技能。好多年沒再見到他們的小女兒,這幾天回家遇到,那個孩子仍然白白胖胖,個子一米七,見人還會遠遠的笑笑。。。。。
作為孩子,總會有一些另我們不太滿意的行為,我們想讓她安安靜靜的把飯吃完,她卻非要弄得滿地狼藉,我們想讓她出了家門又懂禮貌又識大體,她卻總是害羞地不願表達永遠默默不出聲,我們想讓她學習好愛跳舞彈琴,她卻總是與你作對要去姥姥的菜地裡看螞蟻搬家……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接納孩子的本性和天性,讓她心裡的小精靈慢慢長大吧。
-
9 # 事媽東東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叫“無條件接納”,這個詞原本出自積極心理學的諮詢治療領域,指的是諮詢師應該對來訪者不帶任何價值判斷和情感評價,接納來訪者當下的任何狀態和任何情緒,甚至是常人看來匪夷所思的言行,承認它們的出現合理性,接納和理解來訪者的本來存在,透過這種接納和共情,解決來訪者的心理障礙。將這個原則應用到親子關係中,就是要求父母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關注和體會孩子言行背後的感情需要。尊重孩子需求的合理性,承認他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而不是父母滿足自己期望的客體。事實上這種一直被“無條件接納”和理解共情的孩子,各種心理需求被充分地滿足了,往往會成長為更開放,更獨立和性格更好的孩子,而不會像家長擔心得越來越嬌氣。
-
10 # 二寶媽愛分享
接納孩子,正面管教都是最近在讀的相關書籍。我覺得無條件接納孩子,並不是不可以,但是接納後必須要有所反饋,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和表現,做出相應的引導。如果一味的接納,而無意其中的好壞,那也就變成了溺愛!孩子也會變成一個嬌氣包!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家長做為孩子第一任老師,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孩子將這張白紙畫好。
接納自己孩子的所有,發現其中的閃光點,讓它發光更亮;發現其中的黑洞,提前引導完善。
我覺得,如果你不接納孩子的所有,又如何才能瞭解他呢?所謂的嬌氣的形成,或者家長也應該反思自身的原因吧?
-
11 # 開心媽媽帶寶寶
孩子的成長需要正能量,正能量充足的孩子前進的力量足,易於接受父母的指導和教育。即使“頑劣”的孩子,若被無條件的接納,也會茁壯成長。 隨著家長文化素質的提升和家庭教育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能意識到:對孩子應是無條件的接納。在和一些家長聊天時發現:我愛我的孩子,我無條件接納我的孩子。當回過頭再問孩子時,孩子卻往往否認父母無條件的接納自己。 給予孩子的肯定太少,遠遠滿足不了孩子的需求。肯定、讚賞就相當於Sunny,給予的越多孩子越向上。家長要牢記:自己也有很多毛病,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孩子身上有問題是正常的。如何變孩子的問題為上進的階梯,家長要做好其中的中介。例如:孩子好玩遊戲。玩遊戲時非常專注。家長要首先看到專注的一面並給予肯定,並和孩子探討,專注能帶來什麼?專注還可以用在哪些方面?使自己專注的方法有哪些?也就是說,孩子表現的好時,肯定;孩子表現的不好時,首先肯定值得肯定的其中部分,然後再做引導。
-
12 # 笑東媽正能量教養
首先先需求一下度娘幫助,理解一下接納和接受是不同的:“接納不代表接受,也不代表內化。所謂接納是我允許你以客體的身份,以你那獨特的結構存在於我的內在。接受是我接納並支援你的思想,做法。內化是你的一切都符合我的思維繫統,你已化為我的一部分,與我是同一整體的存在。”
我們對孩子無條件接納並不代表我們接受他所有的不好。往往生活中很多家長認為要無條件接納孩子就覺得要什麼事情都要順著孩子,久而久之就使孩子驕縱。
那應該要怎麼做的,舉個例子對於孩子莫名生氣亂髮脾氣來說,無條件接納的是孩子現在有情緒不能對他的情緒視而不見說“這有什麼好生氣的”,我們需要看到他的情緒去理解和接納他,等孩子情緒好一些再和他聊一聊他生氣的原因和給別人帶來的困惱和麻煩,最後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無條件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和孩子一起成長而非寵著孩子。
-
13 # 安雨58
我當然會無條件接納自己的孩子,但決不縱容和溺愛.現在的孩子都有太多的優越感,都覺得自己就是小黃帝,他們欠缺了包容和理解.孩子十個就有九個半是嬌氣的!生活條件的改善讓我們的孩子也越來越不知道滿足!記得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說:中國父母都在養富二代,我看好整篇,不由得就對號入座了!我們都在儘自己能力給予孩子最好的,再苦不苦孩子,這句中國古語坑了多少新生代父母!在無條件接受自己娃的同時,個人認為,更為重要的是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
14 # 川爸淼媽育兒記
無條件接納孩子,並不會使孩子越來越嬌氣。相反會使孩子越來越有自信。所謂的無條件接納孩子。你不是嬌慣和嬌縱孩子。 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是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或者孩子有脾氣的時候,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接納他的情緒。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們也要接納孩子,因為大人也會犯錯誤,我們如果允許自己犯錯誤,那我們就要允許孩子也會犯錯誤。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就是接納孩子本身,包括他的不完美。接納他本來的樣子。但我們只有做到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然後才能做到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
15 # 曉溪兒
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是一種當下流行的一種說法,更是一種做法。如果更解和運用不當,會導致孩子越來越嬌氣,甚至耍性子。
這個說法是要看新時代的父母如何去理解“接納”和“無條件”的定義,我們納接孩子,包容孩子的不完美,因為這些是成長路上所遇到的,作為父母,更需要正面的引導,所謂“子不教、父之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我們在孩子在認知和人生觀上發生不正確觀點時要及時講道理,定立場,不能一味遷就孩子。同時,要也接納孩子的小性子,也要耐住自己的性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溝通。有時候“無條件”看似無條件,實際上要“講條件”定規矩,這樣孩子才會在今後的社會環境中去學會辨別好壞,為人處事不至於不合情理。
-
16 # 羅蘭59228518344
嬌氣的孩子是什麼樣子孩子?嬌氣的意思是意志脆弱,怕苦怕累,習慣於享受。無條件接納養出來的孩子很可能是任性的,自我的,自私的,無法無天的。
其實,孩子都有自己的發育敏感期,記得有專業人事說過,孩子三歲之前要給到孩子充分的愛,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不懂什麼是自私,什麼是善惡,孩子只知道有愛就安全。但過了三歲以後就要慢慢建立規則,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慢慢了解了除了我之外還有他人,我和他們之間有不同,其他人之間還有自己不知道的關係。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在他(她)眼裡的世界越來越不一樣,越來越複雜。
無條件的接納,最好帶著一種覺知,無論是否是在三歲之前,當我們知道我們是在無條件接納孩子時,那個“無條件的接納”就顯得清晰,有方向,有力量,而不是盲目的,盲從的,稀裡糊塗的。糊塗的時候容易迷失!
-
17 # 警媽警爸
首先家長在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不要急著回答,先去正確的理解什麼是無條件接納孩子,是要什麼給買什麼的寵溺,是愛挑食時候的順從,是作息不規律的縱容還是提出更過分要求是的忍讓。越說越害怕,當然不行!那麼幹脆就明令禁止,不吃青菜?不可以!想出去玩?不許去,學習!考低分?一頓胖揍!時間一長,家長會發現這也不是個辦法。
接納孩子,是接受他的不完美,陪伴他一起成長,而這個過程中,父母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著和這個跟你有好多代勾的小朋友去談心,理解他、走進他、傾聽他的內心,教導他走向正道!
-
18 # 老師媽媽媽媽老師
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其實就是要我們無條件的愛孩子。我們不是因為孩子具備漂亮、聰明、乖巧、健康等條件才愛他,我們愛他只是因為他是我們的孩子。同樣我們也應該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所有的優點和缺點,不能因為他有缺點,就嫌棄他、指責他。我們要承認“我的孩子就是這樣的,但我依然愛他。”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才會讓孩子感覺到真正被愛,才會有安全感。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視而不見。無條件的接納≠縱容。只是我們應該抱著有愛的態度,以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的做法為目的,而不是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權威,及時發現並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
-
19 # 八爪魚寶寶
無條件的接納可能不會導致孩子越來越嬌氣,但是無條件的縱容可能會導致孩子越來越嬌氣!
我理解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主觀是認為的。例如,2歲的孩子說話遲,作為媽媽你不要太著急,因為早晚他都會說話;3歲的孩子不會數數,作為媽媽你不要生氣,因為他已經在努力記憶。孩子不會一出生就能如同我們想象的一樣完美,他會淘氣,他會有小心思,他可能比比人家的孩子慢,但是他總歸是我們自己的孩子,他需要媽媽對他包容和接納,有了媽媽他會變得更加堅強和勇敢。我記得第一次帶“小粗腿”去上早教課,她對裡面的環境特別陌生,她表現出煩躁和不安穩,別的家長就說我你是第一次來吧,你看你家孩子還不適應,巴拉巴拉的,我家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她可以聽明白別人再說她,她就表現的更加的不安,這時候我把“小粗腿”抱過來,放在我的腿上,對著旁邊的家長說,我家孩子的確第一次來,但是我想她很快會適應這裡的。在接下來的親子活動中,我一直和我家孩子手牽手,第三次重複遊戲以後,我家孩子就可以自己去完成了,她知道只要有媽媽在,她就可以安心大膽的嘗試。
而相反,無條件的縱容卻會讓孩子變得嬌氣或者蠻橫。我在小區裡看見一個奶奶帶著一個孫子,那個小男孩想要我家孩子的玩具,但是我家孩子也想玩,不想借給他,結果他就一直跟我說:阿姨,我生病了,阿姨,我生病了,我要玩。我之前的理解是,你要是生病了,趕緊理我家孩子遠點,後來我理解上去了,他是說他生病了,我們就得讓著他,滿足他。我拒絕這也教育孩子,所以我拒絕了他的要求,結果,天啊,他竟然坐在地上大鬧起來,他奶奶也不管,最後我帶著孩子離開了,他奶奶過去竟然說“別哭了,人家不想給你玩,我去給你買一個,你自己玩”。欸嘛!大哭大鬧,還得又哄又買的,這不是接納,這是縱容。
養孩子不容易,我們接納孩子客觀存在的不完美,但是我們要有原則的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才能讓孩子在包容和愛的環境中,向著對的方向成長。
-
20 # 鎧旋媽媽迴歸記
這個標題首先是不準確的,無條件接納首先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和孩子的生命,而非無原則的放縱孩子的一切行為,臺灣文化智者廖志祥先生提到愛的規範場,就是說真正的愛到孩子是給予孩子無條件接納的同在的愛,同理的愛,暖燙的愛,看到孩子的價值的愛,而非無原則無所謂對錯是非的溺愛孩子,那樣才會導致孩子的嬌縱,總而言之,我們需要的是明白如何給予孩子真正無條件的愛,真正的只看到孩子這樣一個活潑潑的鮮活的生命,而非學習的機器和無責任的嬌縱的孩子
無條件接納孩子,可以促使孩子前進的力量足,孩子很容易接受家長的管教。即使再頑皮的孩子,若被無條件的接納,也會茁壯成長。父母無條件接納孩子,孩子是接受者,就是孩子說了算。父母平日辛勤勞動,對孩子苦口婆心,孩子有時卻不接受,我發現是我們這些家長給孩子的肯定太少,在生活方面,沒有多去關注孩子,在孩子做不同事情的時候,有什麼好的表現,在孩子好的方面沒有給予孩子肯定,也沒有去引導孩子把錯誤的地方糾正過來。在孩子學習方面,孩子只要過程努力過了,但是有時考得不理想,我們做家長的也要給予孩子鼓勵,才能讓孩子樹立學習的信心。在陪伴孩子、肯定孩子的同時,我們要和孩子一起探討考試不理想的原因,讓孩子吸取經驗,改正過來。
回覆列表
我覺得這句話本身是有問題的,我是這樣理解的,如果孩子越來越越嬌氣,反而是因為你沒有足夠的接納孩子或者說沒有真正的接納孩子,導致你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做的不夠好。
無條件接納孩子不是一味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我認為正確的理解是,認同孩子的一切。舉個例子,當孩子特別開心快樂的時候,你覺得很好,當孩子因為什麼事生氣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不該是這樣的,當你有這樣的感覺時,那麼就是沒有真正接納孩子。對於還沒有足夠判斷和忍耐力的孩子而言,所有的情緒都是他的一種表達方式,只有怎樣的情緒,沒有好壞之分,而關鍵的是在於家長之後的處理方式。其次就是共情,還是用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比如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大哭,大部分媽媽是這樣安慰孩子的:"沒關係,不疼不疼"這句話看似沒什麼毛病,其實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情緒,沒有真正接納孩子,孩子的潛臺詞可能就是"為什麼媽媽要這樣說,真的很疼……"。正確的處理方式就是先共情:"媽媽知道,你一定很疼"待孩子情緒緩和的時候再去處理,"這樣子是很容易摔的,那下次要怎麼辦呢?媽媽覺得,你下次可以……"當孩子感覺的到他的情緒媽媽知道,是被理解的被接納的,他的情緒也會逐漸緩和。試想,如果你有什麼問題,你是希望先被安慰還是先被理解……
至於嬌氣,更多的是因為父母過度保護,不敢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體驗,這也不許,那也不行,時間長了,孩子自然不肯去嘗試。這其實就是不接納孩子的一種行為,讓孩子去真切的感受他應該感受的,即使過程中會有磕磕絆絆,會有失落,那都是孩子應該體驗到的。
所以,孩子的嬌氣不是因為你沒有接納孩子,而是因為你沒能真正的接納他,導致你的行為有偏差,才會嬌氣。真正的接納不等同於一味的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而是是認同孩子的一切,與孩子共情,然後再去選擇一個正確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