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了凡小哥

    天地不講仁義,只談規律,萬物遵守規律自可存於天地間!聖人不談仁義,只講規則,披著人皮不守規則,早晚不容於群體!天,遵律前行,君子以天為師才能自強不息!地,卑微自重,君子和德行以為身報(無德何以受福?)

  • 2 # 恍兮惚兮5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該句所處的章節應該說的是帝王心術。

    該句說作為君主一定要不偏愛一方臣下,要一視同仁,只垂恩對自己有利的人。

    後文說君主要善於聽從意見,虛心受教。但一定要堅守己見。

    以下來自帛書版《老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不屑於假仁假義,對萬物以真心,其冷酷無情,當別人敬奉時就對其垂顧,當別人不奉時,就對其不理不睬。(按,芻狗,草扎祭品。用時奉於臺,用後棄於道)。聖人同理。(按,天地是公平的,無論祭品怎樣,都視如草狗,只以其貢獻作論。就像心虛者常年燒香,但無私的神只會以其貢獻評判。)(按,個人理解為這才是真正的神,君王不能信讒,只聽好話。還有所謂的“神”的通病,只對信徒賜恩,君主也要有這種控制”僕人”的御下手段,但君王不必對每個臣子以感情拉攏,摒棄假仁假義,以利益決定)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不如守於中。  

    天地之間,是否和風箱差不多呢?虛懷以待,無屈無撓,有動則應,永無窮竭(有諫言就考慮和表態,對人的進步有很大幫助);多聞博學,反限於己知(聽多了糊塗了,沒有主見)。命數有窮,不若虛懷守於中心,進退自如。

  • 3 # 八字命理風水研究

    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還是幹天的事,地還是乾地的事,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天地最是自然不過的。

  • 4 # 無視聽

    天地如不給萬物良好的生長條件,萬為將失去生命力;聖人如不給百姓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百姓將失去生命力。別無他解。

  • 5 # 手機使用者5534444811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尤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其為文言文也,前面有人問"有人提倡取消強制中小學生學習文言文你支援嗎?"文言文簡㨗幹煉煅煉人的思辨能力,為什麼不要中小學生學習呢?當今白話文寫得拖沓冗長的太多了,而提倡寫短文,開短會,做幹煉事。總覺得達不到目的,與有些白話文章寫得空而高大全而不切實際而冗長文風養成拖沓應付工作作風不無干糸。在教育上教育中小學生讀幹煉文章,寫幹煉作文,無論白話文,文言文都能養成性。長大做幹煉事。文言文利於煅煉文法的幹煉,旦文言文亦多虛飾辭藻不切實際而莫名其妙!教人知社會倫理,人文倫理,人性倫理,是寫出幹練文章的途徑!悖此無論文言文話文文章都離道,這才是值關注的。如所文巜老子》那段話自不能以常話弄懂,而問"怎樣用最通俗的語言解釋"又怎能要求中小學生學習文言文呢?巜老子》那段文言文中"芻狗""不仁""橐龠"不懂,也就不能"用最通俗的語言解釋"!一一一"人不要自作聰明而視天下人及萬物皆是小狗兒,不知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道理,人貴守中"俗話說"逗娃兒駡人,逗小狗咬人"其實大家都不少見也!我認為是對巜老子》那段文言文最好的通俗語言表達!還需要解釋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不懂的,需要解釋!若曆法序古起戌"戌屬狗"大家都懂!"不苟且者"一一一"芻狗"辭韻若"初苟"還用解釋嗎?再解釋那就屬知識産權世界都不知道學問!所以不能隨便解釋!在此觧一下"聖人不仁"吧,若方囗內〇園內再方囗,人不守中度寫則歪人也,能仁度嗎?巜孟子》見梁恵王羊賛牛釁鼓日:"君子無殤矣,此乃仁率矣!君子不入庖廚",孟子見梁惠王不忍殺牛而殺羊,以為仁乎?孟子靠訴梁恵王到你的庖㕑看一下,殺死的牛羊不少也!爾仁嗎?孟子以資料學數學數哲學社會科學告訴"王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道理若〇內囗守成三角形人,底丄中度乘0.2(這是仁率矣!)加上度等於側斜度,是華人的有理度一一一世界數學以為是無理數!我認為用巜孟子》那段文言文來觧釋《老子》"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最適合!孟子的文言文比巜老子》的文言文更合符社會倫理,人文倫理,人性倫理!不知大家者以為如何?幾何圖案之。

  • 6 # 矛與盾1949

    這句話是說天下的道理,沒有什麼仁慈不仁慈,殘酷不殘酷的。道理就是道理,你喜歡或不喜歡,它就在這裡,就是這樣。“天地”其實是一種擬物化,類似於上帝,就是說規範世界的一種力量,如今可以理解為真理。“不仁”表面的意思是不仁慈,深層的意思是沒有感情,既沒有什麼仁慈,也沒有什麼殘酷。“芻狗”其實就是低微下賤的動物,整句的意思就是相比真理而言,任何事物都是微不足道、不能反抗的。

    老子這句話其實為了反駁儒家“仁愛”思想的,因為儒家認為“仁愛”是人性,是天道。到底誰說的有道理呢?我覺得是老子更高瞻遠矚。

    如今世界,人口急劇爆炸,相反其他的生物無論是數量還是活動空間都在縮小,同時由於大量的人口,世界本身的資源也難以承受,導致許多人生活的水平也急劇下降,即使科技發展至今,飢餓仍是威脅許多人生存的第一大因素。所以,“仁愛”有時的確缺乏科學和理性,而老子正是看到這點才指出來“真理”是無情的。

  • 7 # 抓瞎8

    百姓也是百性,萬物就是天下之一切,天地不過是競爭規則,規則怎麼改都無法避免競爭的殘酷性,最多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失敗者補償,這還需要社會總體生產力配合。聖人不過是百姓中競爭優勝者,因而有了對規則的影響力,可以憑個人喜好給予部分人一定利益,這也是建立在犧牲另一部分人利益的基礎上的。當把百姓作為一個群體時,芻狗也就一定出自百姓了。那句話在邏輯上是混亂的。失敗是和優勝比較出來的,換個角度看,絕對的平均才是真正對萬物和百姓的殘酷,因為這樣就是扼殺了所有人的希望和夢想。

  • 8 # 蓋天宣夜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道德經》老子引用的盤古(夜光)開圓的天崩地裂,天塌地陷,天翻地覆《杞人憂天》的開天闢地說!再理解;天作孽有可謂,人作孽不可活,就可結合現實理解“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之說了。禍從天降、都是盤古惹的禍,這是道法自然的事,夜裡成人的蓬高人及萬物生靈,純白的膚色與眼睛懼怕Sunny紫外線輻射,衰蘭辭客嫌陽道,天若有情天能不老嗎?這也是“夏”(下)尚黑”說的根基。

  • 9 # 被愛得頭昏

    天道與人道有太多的不同。天地沒有善惡之分,親疏之別,即無意識界。生養萬物,而由萬物自然生滅。不因老虎吃其他動物而厭惡老虎,而同情被吃動物,不會去讚美善的,也不會鞭撻惡的,因為這些善惡美醜都是角色自身造成的。只為萬物生養提供一個平臺,而由萬物自我演繹。"不仁"即為不帶人為的感情色彩的一視同仁,實為大仁。如果天地都有了"仁"的意識,如果和兔子感情好,那就讓老虎吃專吃羊,如果和羊感情好,把草都給羊,叫牛吃樹葉,就亂套了。所以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這個大美就是這個"不仁",天地執行的自然規律這個明法沒得商量,萬物有成其為萬物的道理不需要說。人類社會的更替,實為這個看似仁的"仁"字所亂,社會的進步又因更替這個明法而成規律,你我生在這個時代自有它生在這個時代的道理。因此,無為而遵,天道也,有為而累,人道也。人道如果遵循、符合天道則昌則順,反之為逆為敗。所以老子要用這段話來說明如何效法天道,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註腳。

  • 10 # 劉怯之

    天地無所偏愛,萬物在其間,地位平等,就像一隻只稻草紮成的狗,無可分別。聖人秉承道心(天道之心),人類在其看來,無國別種族之分,也若一隻只稻草紮成的狗,無可分別。

    這就是我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通俗化理解。但知易行難,天道之公正的道心,亙古不變,而人類學習天道完完全全覺悟者,甚為稀有。以我孤漏的識見而看,人類誕生至今,累計已達到1150億人的數量規模,數字相當龐大,但能夠豋臨人類智慧巔峰,一窺道心並全面悟通道心的人,幾乎可以一一列出。其中老子和釋迦牟尼,分別以《道德經》和《金剛經》,對道心的解讀,全面而深刻,相當精闢,非常精彩,值得終生學習精研。

  • 11 # 陳老牛1

    老子是主張天仁地仁人也仁的,並非主張非仁。據此,應標點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就是說:天地不施仁於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施仁於百姓,為芻狗。這樣標點和解釋才情通理順,再別沿用那個錯誤標點作七扭八勒的解釋了。

  • 12 # 馮祥靖69475141

    這句文言文用現代漢語去說出來,意思就是,自然界在執行演變,它沒有仁慈也不殘酷,它把世間一切生物都看作如人們祭祠時用的制扎的狗兒一樣,讓它們順應著生命規律,就如植物春榮秋枯冬滅,動物有生而長至老終死去一樣。

  • 13 # 陳廣逵

    第五章

      [原文]

      

    [通釋]

    天地不偏愛,把萬物當作頂禮膜拜的草狗;聖人不偏愛,把百姓當作頂禮膜拜的草狗。天地之間,大概就像個大風箱吧?虛無縹緲卻綿延不絕,越推拉風就越大。說的多行不通的就多,不如恪守中正的原則。

    [註釋]

    ①天地不仁:天地不偏愛。仁,會意字,二人相聚有親近的要求。《說文》:仁,親也。《禮記·經解》:上下相親謂之仁。本指對人親善、親近,這裡是“偏愛”的意思。

    ②以萬物為芻狗:把萬物當作頂禮膜拜的草狗。以,介詞,把。為,音wéi,動詞,當作。芻狗,古代祭祀時使用的用草紮成的狗。芻,音chú。吳澄《道德真經注》:“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④虛而不屈:虛無縹緲卻綿延不絕。虛,空虛,虛無縹緲。而,轉折連詞,這裡相當於“卻”。屈,音jué,盡,竭,綿延不絕。

    ⑤動而愈出:越推拉風量越大。動,拉動,推動。而,連詞,連線狀語和中心詞,這裡相當於“就”。愈,越……越……,更加。出,產生。

    ⑥多言數窮:說的多行不通的就多,說的多屢屢行不通。數,音shuò,屢,多次。窮,困窘,困厄,行不通。

    ⑦不如守中:不如遵守中正的原則。守,遵守,堅守,恪守。中,中正,適中的原則。

    [意義歸納]

    本章講的是無為、守中的道理。全章分為兩層。

    第一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講天地聖人無為,任憑萬物百姓自然生長。

    第二層:“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以“橐籥”作喻,告訴人們“動而愈出”的道理,進而得出“守中”的結論。

    [語法分析]

    因果 並列 因果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

    並列 因果 因果

    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與“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兩個單句並列構成這個複句組合的第一重;兩個單句分別以比喻的形式闡發“無為”的道理。因為“天地不仁”,所以它“以萬物為芻狗”;因為“聖人不仁”,所以他“以百姓為芻狗”,分別為因果關係,為第二重。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其實也存在因果關係。因為“天地之間,其猶橐籥”,所以“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這個單句的主語是由“天地之間”與“其”這個復指短語充當,“猶”是謂語,“橐籥”是賓語。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個複句的第一重為因果關係,因為“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所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二重有兩個,“虛而不屈”與“動而愈出”是並列關係;“多言數窮”與“不如守中”是因果關係,因為“多言數窮”,所以“不如守中”。

    [考辨]

    有學者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乃老子抨擊儒家之仁。實際上,此“不仁”不存在抨擊儒家的問題,老子之時儒家尚未成形。且“天地”乃自然,非人之所為。我們在解讀《道德經》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拿它與儒家思想拴對。

    [解讀與點評]

    天地不偏愛,把萬物當作頂禮膜拜的草狗;聖人不偏愛,把百姓當作頂禮膜拜的草狗。

    《莊子·天運篇》介紹了芻狗。芻狗只是人們祭神時製作的憑藉物,對它沒有愛憎,使用時對它頂禮膜拜,不需要時就任憑它自生自成,自作自息,由於客觀條件的變化而受到尊重或遭到拋棄。天地把萬物、聖人把百姓都當作頂禮膜拜的偶像,又都採取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其實這正是一種無為的態度。

    天地養育萬物,但它卻“不仁”,這實際就是“天道無親”(第七十九章);聖人境界高深,他也“不仁”。天地聖人在“無為”,即“不刻意而為”。

    天地之間,大概就像個大風箱吧?虛無縹緲卻綿延不絕,越推拉風就越大。說的多行不通的就多,不如恪守中正的原則。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這個比喻意在闡述這樣的道理:天地就像個大風箱,推拉頻率越高,產生的風就越多;推拉的力度越大,產生的風越就大。

    再分析一下“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幾句話的邏輯關係。“風箱”中間是空的,“動”而成風,越動越有風;風多成災,多言因做不到而屢屢困窘。窮,困窘之狀也。“多言”正與“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的天地之道相背。天地這個大風箱,“虛而不屈”,沒必要“動而愈出”。“多言數窮”有兩種情況:一是說得多,辦不到必受窘;二是言多必失,會招致災禍。所謂“守中”即動而不頻,言而不多。“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實際是本章要表達的最後意思。本章意在勸誡人們順應自然而“無為”。天地聖人是正面的榜樣,他們不多為;“多言數窮”,多言、多做是為自己找麻煩,這是反面的道理;結論是“不如守中”。守中就是堅守適中適度的原則;“守中”就是不該做的堅決不做,必須做的才做;該做的不做也不是“守中”。“守中”就是守道。《道德經》中的“守中”與儒家的“中庸”思想如出一轍,都強調做事要把握好度。當然,“中庸”思想源於《尚書》,這是明智的古人推崇的思想方法。

    本章產生成語“多言數窮”。

  • 14 # 手機使用者50353358154

    天地如真心 非仁非不仁 萬物是心顯 芻狗非芻狗 仁狗心幻化 真心是它家 萬法皆迴歸 無礙無牽掛

  • 15 # 只苦無人可入詩

    程式執行麼有“仁”,

    螢幕顯像不關“狗”,

    遊戲賬號皆存檔,

    需要重啟隨時有。

  • 16 # 少衛真

    首先,老子的那個時代是不用標點符號的,到底這五千多字的道德經該如何的斷句?沒人知道。現在看到的根據什麼就是權威的唯一的?這是閒話。也是個,未知。就已知的說,道德進是老子出潼關時寫的,應該時寫給一個官吏,告訴他如何做官的文章。就這兩句話來說,個人的理解是這樣。直接用白話了,天地難道不仁嗎?還需要用萬物為祭品?它又要祭誰?(在當時的認知中天地之外不太看能還有其它吧)既然天地不存在老百姓以為的什麼“不仁”,那麼聖人就一樣不會以百姓為祭品來祭天地,你們看到的一切只是,只是天地讓萬物自由的生長,聖人讓百姓自由的發展。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天地的存在,和聖人的當位。我上這是最早的市場經濟學說,其實西漢初年戰爭的烽火剛息百業凋敝,民不聊生,正是老子的這種無為而治的思想使得無財力支援的漢王朝的到裡喘息的機會。但國力興盛起來以後董仲舒才推出了獨尊儒學,老子的無為而治也就成了道學。哲學之火黯然熄滅了。

  • 17 # 峽谷小斥候

    既然要用最通俗的語言解釋,那我就不客氣了:

    真正的天道才不管你是好是壞,在它面前,所有人不過都是土雞瓦狗罷了。

  • 18 # 雲端美

    天地沒有“仁愛之心”,把萬物當做“草紮成的狗”;聖人不該感情用事,要把百姓當做“稻草人”。

    聖人做為憑道,效法天地。

  • 19 # 風中CD

    簡單通俗地說,就是:以天地自然的眼光來看,世間萬物都跟草狗是一樣的(無所謂高低貴賤),所以也就談不上仁義道德(那都是人為多事弄出來的)

  • 20 # 博古齋-郭連合

    天地對一切的態度如一,無好無壞。對待世間萬事萬物,就像人們對待祭祀時扎的草狗一樣,該用時用,該棄則棄,用時不喜,棄時無憂,覺得一切都正常而已。道家講天地如鏡子,萬事萬物好壞美醜,對鏡子而言並無差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口服藥到底是飯前服用還是飯後服用?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