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侶意

    現有的技術和裝置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不用去浪費時間思考有什麼方法。不考慮壓縮水的過程中會發生的反應,一定條件下,這相當於將水的密度從1g/mL提高至1000000g/mL,這麼高的密度已經相當於白矮星的密度了。

    這個壓縮過程是難以實現的,因為白矮星一樣的密度下,水是不可能在這樣大的壓力下存在的,也就是說根本不存在這樣一立方厘米的水。隨著壓力的增大,氫原子和氧原子之間力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再加壓就有可能發生核反應了,完全不是想象中的壓縮了。未來要是有機會,往白矮星那裡倒水就行了,這個可能比人造裝置來壓縮會實際多了。

  • 2 # 科學探索菌

    該設想不可行,違反科學現實。

    在標準大氣壓下,純水的密度為1000kg/m^3,若將一立方米水的體積壓縮為一立方厘米,則水的密度會變為1000kg/cm^3,也就是說每立方厘米的水有一噸重,這樣的密度也只有白矮星才有。

    在給水加壓的過程中,水的密度還沒有達到一噸每立方厘米,水的分子結構就會破裂,組成水的氫氧原子結構也會隨之崩塌,這個過程中會發生核反應,此時化學中的水已經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一團凝聚態粒子。因此這個設想根本實現不了。

  • 3 # 壹點科譜

    可以這樣說,把水壓縮到這種密度,完整形態的水分子就會被壓碎,是不可能以分子形式存在的。這種密度也只有恆星塌縮能夠達到。

    一立方的水質量也就是一噸,也就是說要把一噸重的水壓縮成老拇指大小。

    宇宙中能和這媲美的,至少都是白矮星等特殊天體!

    比如太陽從紅巨星塌縮白矮星,這是太陽必須走的路,當物質燃燒完以後,由於沒有足夠能量抵抗萬有引力,巨大的外殼會向內部塌縮擠壓,形成一個至密的碳核,也就是白矮星。

    白矮星的密度最少都是每立方厘米1000000克以上,也就是一噸,有些可以達到幾十噸的量級。

    也許你會說我天方夜譚。但可以告訴你,比這恐怖的高密度天體宇宙中還有,比如中子星,每立方厘米質量可以達到8000萬噸到20億噸質量。

    一立方厘米的質量相當於亞洲最大人工湖――密雲水庫總蓄水質量。

    再大的,就只有黑洞了……沒人知道它的密度。

  • 4 # 朱林57

    目前人為的壓力不能壓縮,沒有一種容器能承受這麼大的壓力,比如說用金屬容器,那麼達到一定壓力後,水分子就能從金屬間隙滲出。繼續加壓容器和水將溶和。

  • 5 # 火星一號

    如果把1立方米的液態水(假設密度為1000千克/立方米)壓縮為1立方厘米,那麼,它的密度將會劇增到10^9千克/立方米。這意味著1升這樣的水,所具有的質量高達1000噸。事實上,這個密度已經達到了白矮星的級別。所謂的白矮星,已經不是普通的物質了,目前的人類根本不可能實現這樣的極端壓縮。

    水是由水分子組成,如果給水不斷加壓,水分子之間的氫鍵會先斷裂,密度逐漸增加。如果進一步壓縮,將會導致水分子的氫氧鍵斷裂,密度又進一步增加。到了這種程度,繼續壓縮將會變得很困難,因為氫原子和氧原子的外層電子之間會產生相當強大的排斥力,使得原子之間無法近距離接觸。

    只有壓力變得足夠大,才能導致原子的電子殼層破裂,原子核將會被緊密擠壓在一起。由於泡利不相容原理,電子之間將會產生巨大的電子簡併壓力,這就更難克服了。到了這一步,物質的狀態被稱為電子簡併態,其密度將會變得極高。在宇宙中,只有中低質量恆星在死亡後將會演變成這樣的狀態,這就是白矮星。

    恆星是因為擁有極高的質量才能把自身壓縮成白矮星,要知道,像太陽這樣質量是地球33萬倍、半徑是地球109倍的龐然大物,被壓縮成白矮星之後,其體型只有地球那麼大。因此,人類根本沒有辦法把物體壓縮成電子簡併態。

  • 6 # 請叫我小小小少爺

    技術上現在肯定不可能,而且從理論上說也不可能,這個時候水就不是水了,別說水分子了,氫和氧原子都已經不存在了

  • 7 # 科學船塢

    我們先來看,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在3.98攝氏度時,水的密度剛好為1000千克每立方米,也就是說一噸重每立方米。

    如果把這個一立方米的一噸水極限壓縮,一直壓縮,壓縮到體積僅有1立方厘米,這就變成了1立方厘米的物質足有一噸重。

    那麼,來看,這是什麼樣子的物質呢?

    白矮星,沒錯,就是低質量恆星的演化末期產物。很顯然,這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在地球上,人類沒有辦法將一立方米的水壓縮成一立方厘米。

    白矮星上的物質密度為1000000克每立方厘米,而地球的密度僅為5.5克每立方厘米,差距已經很明顯。

    簡要說說白矮星的由來,低質量恆星(通常為8倍太陽質量以下的恆星),在演化末期時,拋掉了大部分的質量,當恆星核心還剩下不大於1.44倍的太陽質量時,就會成為一顆穩定的白矮星。

    也就是錢德拉塞卡極限。

    白矮星是恆星重力坍縮後的高密度產物,由於自身不再產生抵抗重力坍縮的能量,就是不再進行恆星核聚變,所以,能維持得了形狀,保持這樣的形態不再繼續坍縮下去全靠電子提供的電子簡併壓,也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

  • 8 # 楊傳寶707

    一立方水不能壓縮到一立方厘米,但可以壓縮到的極限是二十立方厘米,如果回答錯了請大神們告訴一立方水壓縮的極限是多少

  • 9 # 雲不逆風1

    壓縮到1立方毫米都可以。超高壓即可。無非是圍繞密閉,超高壓找方法。關鍵是裝置材質本身強度超強才行。暫時人類做不出如此超強的材料。

  • 10 # 時空通訊
    水是很難壓縮的。不光是水,液體都比較難以壓縮。

    隨著壓強和溫度的增加,液體的密度會有極其微小變化,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忽略其影響,因此液體的密度是一個常數。

    根據液體這個性質,法國B.帕斯卡在1653年提出了帕斯卡定律,指出由於液體的流動性和密度不變性,封閉容器中,不可壓縮靜止流體中任一點受外力產生壓力增值後,此壓力增值會瞬時間傳至靜止流體各點。

    人們利用這一原理製成水壓機和各種液壓裝置,可以用比較小的力使壓力逐級放大,取得巨大的壓力。比如萬噸水壓機,在巨大的壓力下,水並沒有被壓縮,而是將壓力原封不動的透過機械放大傳遞出去。

    所以,在地球上,只有氣體能夠比較容易的壓縮,要使1立方米的水壓縮成0.99立方米都做不到,怎麼可能壓縮成0.000001立方米呢?

    這種把除氣體以外的物質,壓縮1000000倍的情況只有在白矮星上才能做到。

    白矮星上面重力和壓力巨大,使物質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因此從原則上來講,它不是把水壓縮小了,而是從根本上改變了水的性質,使其變成了一個電子簡併態的物質,再也不是水了。

    白矮星是一箇中等恆星(小於太陽質量8倍的恆星)死亡後的殘骸,比如太陽的最終結局就會成為一顆白矮星。這是由於太陽中心核聚變的燃料已經燃燒殆盡,沒有了巨大能量的支撐導致中心坍縮,巨大的引力把太陽收縮為一個緻密的小球,這個球只有地球大小,比原來的體積小了129萬倍。

    當然這個質量已經沒有原來太陽大,因為由於引力變小難以吸引外圍物質,太陽變成一個紅巨星,膨脹部分漸漸崩潰散發到太空,減少了一部分質量,但中心那個變成白矮星的質量還是佔有太陽的大部分。

    一個那麼巨大的恆星縮小成如此一個小球,這個表面重力的巨大可想而知。但中子星、黑洞的情況更極端。

    白矮星的表面重力等於地球表面重力的10億倍。在這樣的高壓下,原子都被壓碎了,電子脫離了軌道變成了自由電子,原來被電子膨脹充盈的99的原子空間被壓縮了,原子被擠在了一起,所有的物質都不在是原來的物質,成了單一的一種簡併態物質。

    宇宙中還有比這更極端很多的物質,中子星就比白矮星要極端多了,一個比太陽大8倍以上的恆星大爆炸後,中心收縮成一個半徑10公里的球,上面的1立方厘米有10億噸重!想想都可怕。

    當然這個中子星與黑洞相比,又是小巫見大巫了,黑洞中心是一個沒有體積的奇點,質量卻有幾百萬乃至幾百億個太陽質量!

    但這些物質早已經就不是我們地球上的物質了,所以所謂水壓縮100萬倍一立方米壓縮成一立方厘米的說法在地球上是行不通的,而且不能簡單的用壓縮來表述,那是一種極端的崩塌,物質的蛻變。

  • 11 # 美麗的太陽51

    物質是由分子組成,分子是由原子組成,分子、原子共同特點:不停運動、相互之間有間隙,所以任何物質都可以壓縮或膨脹!水也不例外!

    水分子距離的壓縮一直困擾著科學家,按一般原理,由液體轉化為固體,分子間距離變小,而水結成冰,體積反而增大!因此,對水而言讓其變成固體的物理方法不可取,那麼唯一的不改變水的物理性質的方法只有:將水盛放在密封抗壓的容器中,然後對其進行高壓壓縮,使其達到理想的體積,從理論上講是可行的!

  • 12 # 毒聚一方

    假設有一個這麼恐怖的壓力,譬如中子星引力場壓縮這一噸水,那麼當壓力一開始,這水分子就會崩塌,而分離出氫氧元素,緊接著,氫原子和氧原子的原子核因壓力條件達到開始核聚變反應,然後一步步產生各種原子質量大的元素,直到這個壓力條件不足於產生核聚變的元素為止。。。。然後再產生。。一直聚變到原子質量很重的元素才會停止譬如鐵!因為要讓鐵元素聚變的條件需要的能量壓力更大,目前還沒發現,。。所以也就是說給一噸水施加能捏和一立方在這種高壓環境下,會直接核聚變。

  • 13 # 動力工廠

    水這個物體的物理特性決定了它幾乎沒有任何可壓縮性,所以直接把水壓縮在現階段的科技水平下是完全不能的,唯一能壓縮的辦法就是把水完全裂解為分子狀態然後再壓縮,但這又答不對題了。

  • 14 # 指上輕紗

    暫時沒有辦法可行。以目前的技術來說只能進行有限的壓縮,體積減小非常有限。

    一般來說物質有三態,氣液固。可以把氣體進行壓縮,得到液體,然後把液體壓縮形成固態,工業上液氮,液氧等都是經過低溫加壓對應的氣體得到的。理論上是這樣的,那這裡問題也就來了,為什麼不能透過壓縮水形成固體冰呢。這裡要引入一個氫鍵的概念。一般情況液態轉固態體積是會變小的,但水不同尋常。稍微有點常識的同學都知道夏天把一拼裝滿的水的瓶子放冰箱冷凍,拿出來發現瓶子體積變大了,有的瓶子甚至被撐破了。這就是因為氫鍵讓水分子之間的間距形成一定規律,反而讓體積增大。這裡就已經出現很大的阻礙了。因為分子間作用力是非常巨大的,想要從物理層面克服一立方水的分子間作用力所需要的能量大到難以想象,而且目前技術上也沒有容器能抗住這種壓力。

    假設如果有辦法進行壓縮,那麼也不會生成冰,而是要改變水分子的狀態了,那也就不能叫水了。根據密度公式,一立方水質量一噸,壓縮成一立方毫米,密度相當大。基本屬於小恆星塌縮後的密度了。

  • 15 # 四川油哥

    完全可以,甚至還可以繼續壓縮成黑洞,原子內部百分之99.9999是真空,把原子壓碎後整個體積只有千分之一不到,繼續加壓,原子核碎掉了,這時候地球就是幾個足球場大小的中子星,再繼續加壓,壓縮成夸克,這時候地球有汽車大小,已經非常不穩定了,再把吃奶的勁用上,夸克碎了,組成夸克的能量團這時候你看見地球變成籃球大小瞬間消失,

  • 16 # 杉木722

    其實非常簡單的原理,20年前我的初中化學書上說了,如果把原子比作一棟大廈,原子核就是那棟大廈裡面的一個桃核,電子繞著桃核轉,而電子非要小,可以忽略不計。在壓力夠大的時候,把原子壓成原子核,也就是說把一棟樓直接變成一個桃核。打個比方,把太陽系壓縮成太陽大小,理論上是可行的,行星的體積想對太陽來說可以忽略不計。只是目前人類無法做到。

  • 17 # 宇宙探索

    在地球上沒有任何可行性,所有也沒有任何方法!

    一立方米的水壓縮成一立方厘米等於水的密度是正常水的10的9次方倍,意味著一升這樣的水(其實高密度的水早已經不是水了)質量達到1000噸,平時我們喝的礦泉水多是500毫升的,你敢想象一瓶礦泉水重達500噸嗎?

    而我們上學時,老師很可能告訴過我們,水是不能被壓縮的,這是一般情況,依靠人類現有技術確實很難被壓縮!

    但只要有足夠的壓力,任何物體都可以被壓縮的,當然水也不例外,而這種情況隨時會在宇宙中發生,50億年後我們的太陽也將經歷這一過程!

    因為一立方米的水被壓縮成一立方厘米後,密度與白矮星的密度已經非常接近,物質構成也會非常接近,肯定不會是水了,而是比鐵更重的重金屬!

    而太陽核心的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壓力達到了3300億個大氣壓,即使如此恐怖的環境也僅僅能讓太陽最多聚變成鐵,而要成為白矮星氣體出現更加恐難以置信的條件。顯然地球上是不可能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環境!

  • 18 # 惠舒旅社老闆

    (首)根本不可能。二個原因,沒有如此大的壓力,也沒有承受如此大壓力的容器,由於這二個原因,就是把一立方米壓縮一點點也很難辦得到。

    力,分為外部壓力與內力(四種基本力),內力是能夠做到的,並且地球大小、體積的物體,也能壓縮到一立方厘米大小,甚至更小。但是時間上要用億年來計量。

  • 19 # 郭成3點14

    地球上,無論是自然條件下還是人工條件下,都無法如此大幅度的壓縮水或其它任何液體和固體物質的體積。真正能夠改變液體和固體體積的方法,相對於機械壓力和方法,更有效的是熱力學方法,即加熱或者降溫,這樣會使液體和固體物質體積產生每攝氏度萬分之一左右的體積變化,也就是密度的變化,變化程度依不同的物質種類而不同。

    簡單地說,作為凝聚態的物質(液體與固體),基本上是不可被壓縮的。在地球以外的恆星系統內可能會有極端壓力條件,這時,水分子將會被壓碎,只剩下質子中子和電子的組合了,此時我們將會發現,作為生命中最重要的組分的水,已經不存在了,常態之下,不過是水能夠存在的一個狹窄的物理視窗,在宇宙之大的各種極端條件之下,水的概念,如冰塊和玻璃瓶一般脆弱,一壓即碎,水便不再是水。

  • 20 # 硬黑科技

    如果把1立方米的液態水(假設密度為1000千克/立方米)壓縮為1立方厘米,那麼,它的密度將會劇增到10^9千克/立方米。這意味著1升這樣的水,所具有的質量高達1000噸。這個密度已經達到了白矮星的級別。

    如果要達到這麼高的密度,甚至更高都可能,那就是發射到黑洞附近。黑洞的引力會吸引過去,在內部因為壓力和溫度,水分子直接分解為基本粒子或者更小的粒子,密度也和黑洞一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選短線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