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HuiNanHistory

    愛新覺羅家族當然是有後人的。

    清朝滅亡後,皇室曾經對愛新覺羅氏的人口進行過統計。在1922年修訂的官方《玉牒》中,當時男性和女性的人口共計4.9萬人。

    這4.9萬人後人仍然要繁衍子孫。

    舉個例子:

    前些年去世的金啟孮先生,他就是乾隆帝第五子榮純親王永琪的後代,其五世祖母還是著名的清代女詞人顧太清。金啟孮先生的女兒烏拉熙春教授,是國際上比較著名的契丹語、女真語、滿語學家。

    這些人都是愛新覺羅氏的後代,只是生活都比較低調了。

    至於是否祭祖的問題。

    首先,清東陵和清西陵都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都是1961年第一批就列入的,後來還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也就是說,清東陵和清西陵不是愛新覺羅家的私產,而是國家的歷史文化遺產,當然不能隨便祭祖。

    另外,清東陵會搞祭祖表演的活動。

    官方不讓你私自搞祭祖,但會專門派人去祭祀,作為一種文化禮儀而流傳。(當然這是要收錢觀看的)

  • 22 # 浪花聽書閣

    隨著溥儀釋出退位詔書,滿清政府推出歷史舞臺。但當時社會群眾對於滿清的不作為,賣國的行為十分憤慨,大有見到愛新覺羅姓氏,葉赫那拉姓氏這些皇室姓氏的人要拼命的意思。為了避免麻煩很多人都隱姓埋名了。那麼皇族愛新覺羅還有後人嗎?

    這點不用說的,肯定有的。你想啊,從努爾哈赤從十三副遺甲起兵到建立大金,後來國號改為清朝之後,一共十二代皇帝,整個國家都是愛新覺羅家的,再說那個時候又沒有計劃生育政策,所以子孫後代很多的。雖然不像明朝初期到明末有著百萬之多,但至少還是有部分的。(努爾哈赤畫像)

    根據宗人府紅名檔,1937年最後一次修撰《玉牒》的時候,在世的皇族男性一共只有2萬人左右,而且是包含了宗室和覺羅兩部分。如果算上皇室女性,怎麼著也得有個5萬左右吧。這些皇族的人肯定還是要繁衍生息的,因此愛新覺羅這一脈肯定是有後人的。當然皇室嫡親男性後代應該是道光皇帝,畢竟後面三位皇帝都沒有男性接手現在知道的比較有名的書法家愛新覺羅·啟功,他的祖上就是雍正皇帝的親兄弟。

    那麼皇室愛新覺羅祭拜東陵,西陵嗎?

    這就問到點子上了。溥儀之前就說過,自己是唯一一個回家還需要買門票的人。皇帝都要買票,對於這部分皇室子弟祭拜祖陵又何嘗不是呢?買門票那是必須的,但想祭拜那是不行的。因為現在變成旅遊景點,皇室子弟拎著祭祀用的物品去東陵,西陵,估計剛到門口就會被保安攔住,甚至會直接當成恐怖分子,畢竟要照顧到遊客的安全。而且現在媒體這麼發達,大肆渲染一番,保不齊就有一些反動言論出現,這是不可取的。(末代皇帝溥儀)

    但是國家或許也考慮到愛新覺羅皇室的需要,每年都會舉辦祭祀大典,讓人們瞭解皇帝如何祭祀祖先的。不得不說,這也是給了他們一些安慰!現在幾乎聽不到愛新覺羅姓氏是因為大部分人改姓金了。而且畢竟愛新覺羅已經成為過去,曾經引以為豪的姓氏或許反而會讓他們疲於應付,畢竟眾口難調嘛。(東陵祭祀大典)

    因此愛新覺羅皇室後人還是有很人的,但他們並不是不想去東陵,西陵祭拜,而是實際條件不允許,畢竟有點敏感。或許他們在用獨特的方式再祭拜祖先也未可知。

  • 23 # 真實世界之最

    愛新覺羅家族有後人,而且還不少。有學者曾調查,在清朝剛覆滅時候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口大約有14萬,如今的話大概依舊有幾十萬吧。

    他們分佈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北方尤其多。在清朝滅亡後,愛新覺羅後人為了避免歧視,大多都改為了漢姓,比如王、孫、趙、鄂等等,金姓的人最多。

    而且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後人很多都從事書畫行業,而且這其中又有100多名書畫大家。

    比如愛新覺羅·毓崌,她的父親是著名的畫家溥佐,她自己也繼承了父業,並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她曾對媒體說過,我非常自豪我的姓是愛新覺羅。

    啟功,他是雍正的九世孫,但他這個人從來不說自己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有人給他寫信用的是愛新覺羅·啟功,他連看都不看,就退回了,說根本沒有這個人。

    愛新覺羅·啟星,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曾祖父是溥儀的堂兄。

    在愛新覺羅家族中,有人很愛自己的姓,也有人反對,但是他們歸根結底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後人。

    愛新覺羅的後人那麼多,為什麼都不去清東陵,清西陵祭拜呢?

    祭拜肯定是有的,但是都是個人的,沒有大規模的祭拜。2013年曾有過一次,但外界反應很強烈,後來就沒有組織過了。

    還有一個原因,清東陵、清西陵都是國家所有了,而不是私人的,所以也沒有理由在這裡祭拜。

  • 24 # 坐看東南了

    根據資料記載,滿族人口在1644年入關的時候,大男女老少總共34萬,滿族八旗約6萬人,包括漢人、蒙古人等加起來,清朝總人口不超過100萬。

    清朝入關後,採取了緩和的民族政策,進一籠絡人心,從而一步一步穩定了自己的統治。自從1681年吳三桂等三藩被平定後,國家基本實現了穩定,再後來就是對葛爾丹的戰役稍微大一點,其他時候都是承平時期。

    國家的人口從1644年3000千萬左右,到道光(1820-1850年)時期達到將近4億,滿族人口也在不斷增長。1912年,清朝退位的時候,滿族人口有多少呢,沒有統計。但是,新中國建立前夕,滿族有多少登基在冊的人口?8萬。對,8萬。為什麼這麼少?因為民國時期對滿族採取了歧視,你要說自己是滿族人,工作都找不到。為此,許多滿族人迫於生計,不得不將自己改為漢族,姓氏也改了,愛新覺羅改為金、趙、羅,瓜爾佳氏改為關,葉赫那拉改為葉、那,一些鐵桿沒有改,所以在冊的只剩下8萬。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採取了民族平等的政策,滿族人有改回了自己的民族,將初期,滿族人在冊人口達到240萬人。如今滿族人口已經超過1000萬人。

    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口也是很多的,努爾哈赤生了十幾個兒子,清太宗皇太極也是10個兒子,順治皇帝生了8個兒子,康熙皇帝生了35個兒子,一直到道光,兒子都不少。這些人,繁衍了很多後代。

    而且清朝皇族不像明朝,沒有經過大屠殺,皇族都得以保全。到清末,努爾哈赤僅男性就有近3.4萬人,還有覺羅系統——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祖父的後裔,合計有8萬多人。按照男女比例,有學者估計,當時清末愛新覺羅家族人口應該接近14萬人。如今,努爾哈赤的後裔大概有30萬人。

  • 25 # 半旅

    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王朝像清朝一樣,興衰榮辱都如此徹底。他們經歷過康乾盛世的輝煌,也經歷了鴉片戰爭的屈辱,由此,歷史總該賦予他們的後代不一樣的使命吧。事實真的如此嗎?

    1911年,統治中國200多年的清王朝滅亡了。既然家族都不在了,那麼皇室宗親自然各奔東西。曾經顯赫一時的愛新覺羅氏迫於辛亥革命的壓力,也紛紛改成了漢姓。“愛新”在滿語中是“金子”的意思,所以大部分愛新覺羅的後裔都改姓“金”,還有一部分人改姓“肇”。

    小唐曾經看過末代皇帝溥儀在《東京審判》上的影片。我原以為一位被迫退位的皇帝,是屈辱不堪的,是不敢大聲說話的,事實證明,影片中的溥儀,無論是坐姿,還是不凡的談吐,都表現了一位皇室成員應該有的尊貴。即便當時溥儀的內心也是惴惴不安的,即便他的證詞有為自己開脫的成分。愛新覺羅家族畢竟是一代皇室,所以那些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底蘊應該不是說不在就不在的。

    當代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愛新覺羅的後人中有許多的書畫家,並且藝術造詣極高。比如我們熟知的啟功先生。他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書畫家和教育家,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先生憑藉自己深厚的書法造詣,自成一體——啟體書法。老先生曾說:“不吃祖宗飯,不做八旗子弟。”,所以他特別不喜歡別人稱他愛新覺羅氏。啟功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胸襟曠達之人,他曾寫過一副對聯:“能與諸賢齊品目,不將世故系情懷。”足見老先生的為人。

    啟功先生雖然已經逝世了,但是老人的為人以及作品依然讓後人敬仰。啟功先生的堂兄弟愛新覺羅·啟驤,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書法家,也是一位高階的工程師,如今依然健在。老先生曾在1990年,代表家族訪問日本,捐獻了愛新覺羅家族四十多位書畫家的作品。整個家族的藝術造詣可見一斑。

    介紹了書法家,我們再來看看為中國傳統文化做出傑出貢獻的學者:愛新覺羅·毓鋆(yun 二聲)。老先生在臺灣宣傳中華文化六十餘年,外界都尊稱他為“毓老”。他前半生在政壇叱吒風雲,1948年去到臺灣就住在鄉下,以讀書為樂,後來在中國文化大學任教。毓老的教育從儒家思想入手,特別重視“四書”,招收了許多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學生,美國許多知名的漢學家都曾受教於老先生門下。

    隨著時間的流逝,愛新覺羅已經少了當初那份榮辱。我不太願意用“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來形容他們。因為一些姓氏固然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但是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卻與姓氏的關係不大。就好像我們不能說愛新覺羅家族的所有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也不能說平常的姓氏就不能成為藝術家。

    中國歷史上曾有許多顯赫的姓氏,如今都沒有了尊卑之別,這誠然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但並不是說弘揚姓氏文化就沒有了意義。相反,正因為我們不會戴著有色眼鏡看它,我們才能以一種更敬仰更客觀的態度來對待姓氏文化。

  • 26 # 歷史漫談君

    清朝一共有12位皇帝,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子子孫孫,人很多。有人統計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世的愛新覺羅的皇族男性一共只有2萬人左右,所有的人數已經有十幾萬人了,現在呢,應該有幾十萬不成問題。

    那麼清朝退出歷史舞臺後,愛新覺羅的後人去哪裡了呢?他們的後人都融入了漢族,紛紛改姓,如金、趙、王、孫、艾、羅、肇、範、關和鄂等。據說愛新覺羅的本姓應該是‘趙’,因為“覺羅”在滿語中就是“趙”的意思,這才是他們的姓。“愛新”在滿語裡是‘金’的意思,所以他們改為金性的人最多。

    (雍正帝的九世孫 啟功)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佔地80平方公里。整個陵區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清東陵和清西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每年4月1日—10月31日,在清東陵的孝陵都會舉辦一日四次的皇家祭祀盛典再現儀式。這也是為了展現古代皇室是如何祭祀祖先的一種形式,目的是讓大家對此多一些瞭解。

    我們最熟悉的愛新覺羅的後人是書法家、書畫鑑賞家啟功先生,曾經的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於2005年病逝。啟功是雍正帝的九世孫,他的祖上是雍正的第五子弘晝,乾隆帝的異母弟弟。像啟功先生一樣,愛新覺羅的後人有一百多名是書畫鑑賞家。

    愛新覺羅的後人有沒有去清東陵或者清西陵進行祭拜?

    1958年出生的愛新覺羅·恆紹是乾隆帝的第七世孫,副主任中醫師,吉林市滿族聯誼會會長。在六年前,恆紹帶領他的家族人,在清陵進行了一次大型的祭拜活動。當時,大家穿上清朝的朝服,非常莊重地進行了祭拜。

    (乾隆帝的七世孫 恆紹)

    這次愛新覺羅家族的祭拜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很多群眾都去圍觀。大家議論紛紛,說什麼的都有,當然非議也不少,說清朝已經是過去式了,再搞這些形式有什麼用。所以,以後這樣的大型祭拜活動再也沒有舉行過。

    愛新覺羅的後人中的個人有沒有去清東陵或者清西陵去祭拜的?當然有,但是在形式上可能是默默的,不會進行傳統的形式。畢竟那裡是公眾場所,不適合搞那樣的活動。

    因為清東陵、清西陵現在是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所以,在這樣的地方,誰進入不但要買門票,而且還要遵守裡面的規定。如果愛新覺羅的後人去隨便祭拜的話,肯定是不行的。

    (大型祭拜活動)

    但是,愛新覺羅的後人肯定有自己的祭祖的形式,並不拘泥於清東陵、清西陵這個地方。特別是清東陵、清西陵裡面埋葬的都是他們的祖先了,已經上去好多代人了。所以祭祖的話,一般大多都限於自己的近幾代人,對先祖的話,進行遙祭就可以了。

  • 27 # 秋原歷史

    愛新覺羅家族肯定是有後人的。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當時的愛新覺羅家族,是屬於清朝的皇室貴族。

    雖然清朝滅亡了,但是愛新覺羅家族,並沒有被新生的民國政權趕盡殺絕。伴隨著清朝的滅亡,那些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只是淪落為普通人。

    有學者估計,清朝滅亡時,愛新覺羅家族人口接近14萬人,其中愛新覺羅姓氏的就有8萬人。而如今,愛新覺羅姓氏大概有三四十萬人了。

    至於,為什麼清朝滅亡後就很少聽到愛新覺羅氏族人的動靜?

    主要是因為,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國家遭受的種種磨難是源於滿清的腐敗,所以很多愛新覺羅姓氏的滿人為了躲避禍亂,都主動改了姓名,去往了全國各地。

    滿洲八大姓氏沒有愛新覺羅,清朝滅亡後,又紛紛改名為“金”

    從秦始皇掃六國統一天下開始,到清帝溥儀退位結束。中國正史上一共記載了494位皇帝,而中國真正的大一統王朝卻只有9個。分別是:分別是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而滿清作為最後一個,可以想象“愛新覺羅”這個姓氏昔日的輝煌!

    如果你瞭解滿洲的八大姓氏,就會知道愛新覺羅姓氏其實不在這裡面。愛新覺羅最開始在滿人那裡不算大姓,原因是愛新覺羅家族最開始是很小的,當時的人數都不超過一百人。

    後來是努爾哈赤憑藉十三副鎧甲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之後,人口才開始增長起來了。

    對於滿族姓氏,一般是族名加姓氏,而“愛新覺羅”中的“愛新”代表族名,即為“黃金”的意思,“覺羅”才是姓,大意就是黃金貴族。而努爾哈赤一族崛起建立清朝之後,為了強調皇室血統的高貴,欽定為“愛新覺羅”,就是用來區別其他姓氏的。

    畢竟清朝統治了中國也有200多年,有些思想也算是根深蒂固。在溥儀宣佈退位後,大多數的愛新覺羅家族會選擇隱姓埋名,改個姓氏過好餘生就可以了。

    不過,也有一些人沒有這麼想,他們仍覺得身為愛新覺羅氏的後人,仗著自己的祖先曾經是皇室貴族,在某些場合就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比如叫愛新覺羅·州迪的人,仗著滿清皇室後人,還留了一頭清朝辮子,去火車站還要求優先買票。

    還有一些人會覺得身為愛新覺羅後人,對於皇族姓氏來說是一種恥辱。因此不願意跟人提起自己過往,甚至也不願意去承認自己是皇室的子孫。這就不得不提到書法家啟功先生了,他當初的做法就是直接棄姓不用。

    那些隱姓埋名的愛新覺羅的後人都去哪裡了?

    不管怎麼說,愛新覺羅這個姓氏在歷史的洪流中慢慢被沖淡。而當初從皇宮裡出來的愛新覺羅家族,除了去往北京、天津這些地方,更多的人還是選擇去遼寧本溪滿族自治縣的泥塔村。

    據說在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寡婦本是愛新覺羅氏,是皇家族人,後來在京城中得罪了權貴,只能帶著一群孩子來到泥塔村避難,當時泥塔村未被開墾,官兵自然追查不到,他們就一直在這裡生活下來了。

    為什麼大多數的愛新覺羅後人會居住在泥塔村,主要是因為這是祖宗生活的故地,並且又離祖陵和太子河都不遠。

    據說太子河是滿人眼中的母親河,在太子河旁,努爾哈赤曾經在這裡建一座城,取名東京。這座城建於1621,是努爾哈赤從赫圖阿拉遷都遼陽時修築的。

    不僅如此,這裡還有滿人的祖墳。在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附近就有清永陵,這裡埋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等人。

    所以,在泥塔村居住的人,一直堅信自己是皇族後裔,並且到現在還保留著清朝習俗。在那裡,他們最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三日,這一天是滿族誕生日(頒金節)。

    既然這些後人保留著清朝的習俗,為什麼不去清東陵、清西陵祭拜呢?

    這是因為現在的清東陵和清西陵在1961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換句話說,現在的清東陵、清西陵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不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私人產物了,想要在這裡祭拜是完全不可能的。

    另外,在2013年,愛新覺羅家族的後人恆紹就組織過一次大型的祭拜活動,後來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以至於,引來不好的反響。

    此後,對於愛新覺羅後人的祭拜,我想都是以個人的名義在清東陵、清西陵低調進行緬懷的吧!

  • 28 # 指數空間

    愛新覺羅的後代還是很多的,我朋友就是愛新覺羅的後代,正兒八經的正黃旗,現在改姓了金,身份證上除了漢語外,下面還有一層滿文,如果不是看到他的身份證,還真不知道他居然還有這層身份。

    還有一次,朋友的母親到北京來玩,我充當了一下導遊的身份,逛故宮時,朋友的母親接到了一個電話,是她老同學打來的。老同學看到她發的朋友圈,知道在逛她家後花園,特意打電話問候一下。原來,她的老同學是愛新覺羅的後代,按輩分算是末代皇帝溥儀的一個堂妹,好像關係還很近。一家人如今都在北京生活,不過後花園倒是不怎麼來逛了。

    愛新覺羅是滿清皇室的國姓,愛新在滿語中是黃金的意思,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愛新覺羅的人都改姓了金的原因。

    在大清國剛剛成立時,愛新覺羅族人不過只有百人而已,建立大清之後,愛新覺羅得到了快速的繁衍,子孫茂盛,到了清朝後期,人數已經達到了14萬,清朝滅亡後,他們都分散到了全國各地,主要以北方為主。

    至於為何沒有去清東陵,清西陵祭拜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一方面,清東陵、清西陵裡埋葬的都是皇上,皇后,貴妃,阿哥等正統的皇室人員,一般的愛新覺羅族人死後是沒有資格埋在裡面的,要不然,大清朝296年的歷史,兩座陵園根本不夠用。

    而愛新覺羅開枝散葉很厲害,真正有資格被葬進清東陵、清西陵的人實在寥寥無幾,所以對於大部分愛新覺羅的後代來說,沒有去拜祭的價值。

    另一方面,宗族思想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封建王朝的“家”天下便是這一思想的直接體現,現在農村過年時還會擺族譜,請老祖宗拜祭,但宗族的觀念已經越來越薄弱了,真正的拜祭也不過血緣更近的三四代人而已。

    所以,即使是愛新覺羅的正統皇室,也已經融入社會,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對皇陵也沒有太多的感情,也就不會有拜祭一說了。

  • 29 # 拾念情感鋪

    老梁會回答這個問題。就這件事來說,這叫五龍鏟泥,你越拉他,他越陷越深。

    你得問問愛新覺羅,人,肯定有人沒跑!但也有很多,據說在清朝末年,有人做了一個調查,這是一個很大的調查,有10多萬這個姓的後代。

    就是這個數字,擱到現在咋也得二十多萬,三十萬!

    至於分配,你不要說它遍佈全國和全世界,但它主要集中在我們偉大的中國的土地上,特別是在北方。

    於是,這些人中的大多數人,而不是,都把自己的姓氏改為了韓。例如,你有王和趙,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經把他們的姓改成了金,因為這個愛新覺羅被翻譯成了金

    對於那些仍然姓愛新覺羅的人來說,這實際上是一種追求。不能讓開的親戚仍然姓這個名字。真正的皇室都姓金,沒有人姓愛新覺羅

    最典型的例子是愛新覺羅的周笛堅持說他是多爾袞的後裔。從歷史上看,我們都知道他在多爾袞沒有孩子。

    他的後裔在哪裡?這是對名利的追求。

    人們真的屬於皇室,但他們真的沒有這樣做。讓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聽聽這個大傢伙。

    例子

    啟功,如果不研究書畫,這個大傢伙對這個人是陌生的。事實上,人家那個正兒八經的愛新覺羅,後裔是雍正的第九個孫子。

    他不再承認自己的姓是愛新覺羅。如果你給別人寫信,在收信人的欄裡寫上愛新覺羅啟功。太好了。你寫了這封信,他給你貼了郵票。“沒有這樣的人!”我會直接還給你。

    如果你親自問某人,他們會直接對你說:“如果你不相信,去警察局查一查。這個世界上沒有愛新覺羅啟功!”

    說到這個老人,特別有趣,所以我再多說幾句。

    他活了90多年,為自己保留了一個玩具櫃檯。這裡有毛毛熊,特別要注意的是,你只能看到它們,不能觸控它們。

    他很隨和。他是一位書法大師,有很多人向他要字,但是他來到了網上。據說在家修理水電的師傅,當他修理完的時候,笑著說:“不!我也會為你寫一個字!”

    俗話說,你笑了十年了嗎?不然他咋已經九十多歲了呢。

    如果你給他拍照,他會把你打扮成鯰魚。

    我也給他們寫了兩首詩,這可能意味著事情變了。多少年過去了?不要以家庭為例。王西河是琅琊王家族的後裔,他的身份高貴而不高貴,但是人們並沒有提到他,但是有一個人沒有說他是書聖。另外,我不是一個大喇叭,我也配不上你優雅的舞臺。這是真正的愛新覺羅家族後代的態度。至於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他們都是逃不掉任何東西的親戚。

    此外,在一中, 和平街, 朝陽區, 北京市,有一個叫金毓嵐,的中國老師,他的祖父是載灃,清朝的最後一任攝政王。

    你不知道,他總是告訴他的學生,他最大的願望不是成為一名語文老師,而是在他們的學校門口設立一個賣香菸的小煙攤。

    我沒想到會這樣!

    那為什麼不去做禮拜呢?很簡單,老教師啟功給他的親戚的兩首詩實際上是解釋。

    多少年過去了,過去的都過去了,為什麼還要提他?

    如果是這樣的話,明的家族還在,而且他還沒有見過家族去朝拜呢!

    當然,說沒有人去東陵朝拜也沒有錯。

    有人曾在2013年組織過它,但是當這個大傢伙看著它的時候,感覺有點尷尬!然後它就不見了!

  • 30 # blnt

    愛新覺羅有後人,也有來清東陵,清西陵祭拜的

    愛新覺羅的後人肯定是有的,但很多都改了漢姓。但也有以清皇室血統為傲而不改姓的,他就是號稱多爾袞十世孫的愛新覺羅·州棠,此人的行為在很多人眼裡比較不可思議,比如說平時穿龍袍,還好生活在現代,要是生活在古代,估計早就玩完,給你個最大的罪名,謀逆之罪!他也還留著辮子,並且為了保持血統純正,選擇近親通婚!稱妻子為福晉,讓兒子稱他為阿媽。對外人強調自己的皇室血統,當然這種行為並沒有贏得尊重,因為大清都結束上百年了,他卻還活在大清美夢裡。

    有來清東陵與清西陵祭拜的嗎?當然有,前段時間不是有一條新聞麼?有一個自稱乾隆七世孫的愛新覺羅·恆紹,他是一名醫生,為了增加名氣包裝自己,首先他確實是乾隆的子孫,手上戴有祖上留下的扳指,可以說得上是國寶級的文物,由於是祖上傳下來的,所以可以合法擁有,他每年要求妻兒穿上清朝皇室衣服去清東陵祭拜,可謂是禮制俱全,在生活中也處處彰顯其皇室氣質,家裡裝修得金碧輝煌,衣食住行也嚴格按照清朝禮儀的規格來。這種種行為在外人眼裡都顯得與現實的格格不入。當然不排除他利用這種包裝使自己名聲大噪,謀取利益。

    愛新覺羅家族後人有多少?改成什麼漢姓?有什麼名人麼?

    愛新覺羅的後人有多少?

    一個家族後代有多少人,要看這個家族的影響力與時代是否久遠,像中國四大姓氏的劉姓源自與祁姓,是黃帝的後裔,祁氏被封與劉國,其子孫以國為姓,劉姓因此壯大起來。而愛新覺羅家族是清朝的皇室,皇室男子三妻四妾的再正常不過了,特別是黃帝后宮佳麗三千,當然三千有點誇張,這裡不得不說多情皇帝乾隆了,乾隆有41個妃子,17個兒子。從清朝滅亡至今已經百年,愛新覺羅的後代數量也漲至三十多萬人。

    乾隆劇照

    愛新覺羅的後人改成什麼姓了?

    說這個問題前,先說家喻戶曉的女歌手—那英。那英是滿族人,為葉赫那拉氏的後人,那她為何不姓氏葉赫那拉而姓那呢?原來這個皇室姓氏葉赫那拉已經轉變為葉姓與那姓。那麼愛新覺羅姓氏又改成什麼姓氏了呢?原來大部分都改成姓金的了,像東北姓金的很有可能就是愛新覺羅的後代,還有少部分的改成了其他姓,比如說趙,肇,羅,姜等。為何大部分改為姓金的呢?原來愛新覺羅這幾個字中"愛新”在滿族語言中是“金子”的意思,故此而姓金。當然也有部分後代是沒有改姓氏的。不改姓氏也很正常,也不能以有色眼鏡去揣測別人的心理,除了幾個有點“行為藝術的”。

    現代社會愛新覺羅後代有什麼名人?

    愛新覺羅·溥聰,他是位政治人物,畢業於臺灣政治大學,美國德州大學新聞學博士,曾任過臺北市副市長,併成為馬英九的重要幕僚,2014年上任國安會秘書長。

    愛新覺羅·媚與愛新覺羅·啟笛。2019年的的《中國好聲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那英戰隊的一位選手,她就是愛新覺羅·媚,雖然止步於全國八強,但還是留給大家很深的印象。而愛新覺羅·啟迪則是她的媽媽,努爾哈赤第十三代孫女,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與劉歡同臺演唱過《亞洲雄風》並上過春晚,作為春晚的表演嘉賓。在音樂方面算是小有成就。

    愛新覺羅·啟星,中國內地美女演員,出演過多部影視作品,比如說《舞出彩虹》,《濠情歲月》《康定情歌》《建黨偉業》多次獲得電影節的獎盃。

    愛新覺羅家族也是人才輩出,除了留在國內的,還有很多移居國外。至於這些人會不會到清東陵或者清西陵祭拜這個問題,除了少數幾個,大部分是不去的,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種皇族血統的自豪感也會慢慢褪去。中國曆經這麼多代王朝,其皇族子孫何其之多,說不定正在閱讀到這裡的你也是某個朝代的皇族後裔,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就算知道也不會當那麼回事,畢竟也沒有什麼特權。而且再說,清朝的皇族後代就算是要祭祖也不一定非要到清東陵,清西陵吧。可以自己修建祠堂自行參拜,又何必千里迢迢跑到成為旅遊景點的清陵進行祭拜呢?成為很多人眼中的“行為藝術”

    總結:愛新覺羅後代有三十多萬,有些後代姓氏仍然為愛新覺羅,大部分改姓為金,還有少部分為趙,肇等,有少許幾個去清陵祭拜的,但作秀成分比較大,大部分是不去清陵祭拜,後代也不乏名人。畢竟曾經是個大家族,有那種先天條件,就算是清朝滅亡,還是有一定根基。那麼愛新覺羅的後代,你最熟悉的又是誰呢?歡迎評論哦。

  • 31 # 農民工說古道今

    愛新覺羅家族還有後人嗎?麻煩把嗎字去掉,不僅愛新覺羅家族有後人,就連攝政王載灃的親侄子、親孫子,也都好好地生活在北京呢!載灃的親兒子金友之(溥任)去世也沒幾年,2015年才去世。載灃何許人也?清王朝的第二位、也是最後一位攝政王,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生父親、清德宗光緒帝載湉同父異母的親弟弟是也。

    ▲攝政王幼子、末代皇帝幼弟金友之

    金從政(溥仕)是攝政王載灃的弟弟載濤的小兒子,載灃的親侄子、末代皇帝溥儀的叔伯弟弟;金毓嶂、金玉峑、金玉嵐則是金友之的兒子,載灃的親孫子、溥儀的親侄子!金毓嶂曾經擔任過北京市政協常委、原崇文區政協副主席兼北京市民委副主任;金毓峑退休前是北京工業大學的教授;金毓嵐退休前是北京朝陽區和平街一中的老師。兄弟三人都憑著各自的努力,在所屬領域幹出了不錯的成績。而且,在“野生愛新覺羅”們整天在網上叫囂自己是什麼“皇族”時,這幾位與清朝皇帝關係最近的真皇族卻異常低調!除金從政、金毓嵐偶爾參加一下訪談類節目之外,幾乎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就更別說是自詡什麼皇族了……

    ▲金友之(左2)與金毓嶂(左1)、金毓嵐(左3)父子三人

    除此之外,攝政王載灃還有七個女兒,其中年齡小最小的金韞歡2004年才去世。無論攝政王載灃的兒子、還是女兒,其中有不少都是有後代的。往上追溯,他們這些人都是清宣宗道光帝正兒八經的後代!

    ▲攝政王的小女兒金韞歡

    當然,還有溥儀另一位親叔叔載洵的孫子、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黃世驤,他也算是與清朝皇帝血緣關係比較近的了,他是溥儀的叔伯兄弟溥侊的兒子。

    ▲攝政王的侄孫、京劇表演藝術家黃世驤

    那麼,為何這些人中沒有人去祭拜清東陵和清西陵呢?這個問題其實沒什麼可說道的。真正的皇族誰會整日裡叫囂自己是皇族?只有那些“野生愛新覺羅”才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是什麼“皇族”。比如某位自稱是多爾袞後代的,還有某位穿著假龍袍“祭祖”的,如同跳樑小醜一般上躥下跳……說真的,就算祭祖,有金毓嶂在,怕是也輪不上這位吧?

    ▲某位穿著假龍袍“祭祖”的“野生愛新覺羅”

    經歷過大起大落之後,攝政王載灃一家早已看淡了一切,什麼皇族不皇族的、都是虛的,人家根本就不在意了。末代皇帝溥儀同父異母的親弟弟金友之平平淡淡、當了一輩子小學教師!甚至連他兒孫們的姓氏都一直保留了民國初年改的金姓。現而今,正牌的愛新覺羅都不姓愛新覺羅,自稱姓愛新覺羅的,絕大多數都是“野生愛新覺羅”……甚至連一些祖上是“上三旗”包衣的人,居然也跳出來自詡是什麼“皇族”。皇家的家奴也配叫皇族?簡直可笑至極!

    ▲攝政王、醇親王載灃

    從宣統三年清王朝滅亡開始,愛新覺羅就已經徹底成為了史籍中的一個符號。就連末代皇帝溥儀,也得老老實實接受改造、安安分分當新中國的普通公民,就更別說其他愛新覺羅了。更何況,攝政王載灃一家的皇帝祖先要追溯到清宣宗道光帝,您家會去沒事去祭拜三四代以前的祖宗嗎?就算拜,人家家裡的後代也是去拜載灃的墓,充其量也就是拜拜醇賢親王奕譞的墓,為什麼非要跑去拜清東陵、清西陵那些遠祖?這樣做除了譁眾取寵之外,真想不出還有其他任何意義了!

    ▲末代皇帝溥儀

  • 32 # 圍爐煮酒話春秋

    歷史上,清朝最後三位皇帝連續絕後,給人一種愛新覺羅氏子孫凋零的感覺,其實並非如此。

    01,愛新覺羅氏後人有多少?

    讀過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清朝最後三位皇帝同治帝、光緒帝和末代皇帝溥儀,都是沒有子孫後代的,但這不代表愛新覺羅氏就沒有後人了。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就得說說愛新覺羅氏的發展歷史了。

    大約在明朝中後期,愛新覺羅氏其實是個很小的家族,只有努爾哈赤的六位叔伯祖父,以及他們的二十二個兒子組成,人數非常少。

    自努爾哈赤開始,由於他和幾個兄弟都娶了很多妻妾,這些妻妾為他們生育了許多兒子,所以愛新覺羅氏家族開始發展壯大,但子孫繁衍的速度並不算特別快,畢竟那時候滿人還處在明朝的統治之下,過得並不那麼舒心。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做了一項重要改革,就是對族人進行區分,他將父親塔克世的直系子孫命名為黃帶子,也就是宗室成員;而愛新覺羅氏其他子孫,則被稱為紅帶子,也叫覺羅,屬於宗室旁支。

    不論是紅帶子也好,還是黃帶子也罷,由於他們都是愛新覺羅氏子孫,所以都享受特權,生活待遇得到了提高,自然就可以生育更多後代了。

    不過,在皇太極時期,整個愛新覺羅氏家族也不過一百多人,但清朝入關之後,由於愛新覺羅家族得到了大量土地和財富,家族成員的待遇也非常好,所以繁衍能力上了一個新臺階,開始了急劇擴張的道路。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男人有錢有權之後,自然就會娶更多妻子,生育更多孩子,這不單單是男人的慾望使然,也是古人多子多福的觀念所導致的。

    那麼,愛新覺羅氏家族的待遇有多好?

    按照清朝皇室規定,皇帝的兒子基本上都是有爵位的,優秀者會被封王,光是俸祿每年就有一萬兩白銀及一萬斛米,其他收入只會多不會少,總之都不差錢。

    皇帝的其他兒子則被封為貝勒、貝子等不同的爵位,即便是最低的宗室爵位奉恩將軍,也可以享受常人無法想象的待遇,每年大約有一百多兩銀子及110斛米。

    還有那些沒有爵位的宗室成員,也可以享受閒散宗室的待遇,怎麼著過得也比普通人過得好。

    總之,由於愛新覺羅氏得到了整個中國,又享受著超高的待遇,因此男人娶妻納妾非常多,生育的子女也越來越多。

    到了順治帝時期,愛新覺羅氏一共有四百多人,康熙帝繼位後,愛新覺羅氏家族的人口總數首次達到了五百人,他本人更是一口氣生育了三十五個兒子。

    也正是從康熙帝開始,愛新覺羅氏子孫的繁衍速度開始走上快車道;雍正時期,僅僅是宗室成員的人數就達到了一千多人,嘉慶時期則達到了四千七百人。

    之後,又經歷了數代人的繁衍生息,到清朝滅亡的時候,愛新覺羅氏家族的總人數,大約有八萬多人,而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個數字則達到了十四萬。

    有人說,清朝最後三位皇帝連續絕後,愛新覺羅氏家族怎麼還有這麼多人呢?

    確實,同治帝作為咸豐帝唯一的兒子,年紀輕輕就去世了,沒有留下後代;光緒帝雖然活了三十七歲,還當了三十四年皇帝,但也沒有留下後代;溥儀就自不必說了,根本沒有生育能力,自然也無法生孩子了。

    事實上,清朝最後三位皇帝雖然連續絕後,但這不代表愛新覺羅氏就停止發展了,比如光緒帝的父親醇親王奕譞,有八個兄弟七個兒子;溥儀的生父載灃,他是光緒帝的弟弟,也有四個兒子。

    也就是說,清朝皇帝沒有兒子,不代表他的兄弟子侄們沒有孩子,這些人同樣作為統治階層的宗室成員,享受著特權和榮華富貴,生育能力是非常驚人的。

    細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愛新覺羅氏的一個顯著的特徵是,他們不但富貴無極,而且尤其熱衷於娶妻生子,甚至超過了漢人,比如康熙帝和乾隆帝都以妃子多、子女多著稱。

    並且,愛新覺羅氏作為滿人,娶妻的年紀普遍非常小,一般十四歲到十六歲就開始生育了,比如康熙帝十三歲的時候,他的大兒子承瑞就出生了;乾隆帝稍微晚一點,但在十七歲的時候,大兒子永璜也已經出生了。

    可見,娶妻早是導致愛新覺羅氏子孫昌盛的一個重要原因,乾隆帝在世時五世同堂,如果他再活幾年,就可以看到第六代子孫出生了,這也從側面印證他的子孫娶妻也很早,不然很難做到五世同堂。

    皇帝如此,愛新覺羅家族的其他人也是如此,尤其在清朝中後期,愛新覺羅氏的生活十分驕奢淫恥,他們坐擁海量資產,還利用職權大撈特撈,全部用於個人享受,妻妾成群、兒孫滿堂也就很好理解了。

    另外,愛新覺羅氏作為外族人,卻統治著人數更多的漢人,為了穩固自身統治地位,他們也很願意多生育後代,只有家族的人數足夠多,才能更好地實施統治。

    02,那麼,清朝滅亡之後,愛新覺羅氏都去了哪裡呢?

    1912年一月,隆裕太后以溥儀的名義釋出了退位詔書,這預示著清朝的滅亡,清朝歷經十二位皇帝,統治中國近三個世紀,終於走到了歷史盡頭。

    溥儀退位的訊息傳出之後,大多數愛新覺羅氏都一片哀嚎,因為他們知道屬於自己的時代結束了,歷史的審判即將到來。

    二百餘年來,愛新覺羅氏壓迫了無數人,招致了百姓的怨恨,百姓將他們稱為封建欲孽,也是被革命的物件,許多愛新覺羅氏因此傾家蕩產,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為了保護自己,絕大部分愛新覺羅氏都改名換姓,這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姓氏是金,因為愛新覺羅在滿文中就有黃金的意思。

    除了金姓之外,還有那、王、孫、艾、羅等許多姓氏,總之極少有人保留愛新覺羅這個姓氏。

    關於愛新覺羅氏的去向,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繼續留在北京。

    清朝雖然滅亡了,但根據清室優待條件,溥儀可以保留帝號,繼續居住在宮中,每年享受四百萬元的生活補貼。

    因為這一緣故,清朝在名義上其實還存在,被稱之為後遜清小朝廷,雖然沒有六部等部門,但依然保留著內務府等幾個宗室機構。

    既然皇帝還在,自然就有臣子了,還有一大幫王公貝勒等貴族成員圍繞在溥儀身邊,民國政府考慮到各方面影響,允許他們繼續存在。

    在這些人當中,就有溥儀的生父載灃,載灃作為末代攝政王,雖然在清朝滅亡前辭去職務,但依然是醇親王,可以繼續居住在醇親王府,過著王公般的生活。

    除了載灃之外,當時還有很多王公貴族也都跟他一樣,只不過這些人除了保留財富之外,大多數人是沒什麼影響力的。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趕出皇宮,徹底結束了清朝的歷史,溥儀出宮後先在醇親王府居住,而後又來到了天津。

    溥儀離開北京的時候,只有極少數宗室成員繼續跟著他,絕大部分人都留在北京,畢竟他們的資產就在北京,一旦離開可能會一無所有。

    就拿載灃來說吧,他就一直在北京,後來他雖然因為戰爭而短暫離開北京,在天津寓居,但抗日戰爭結束後又回到北京,建國後他將醇親王府賣給國家,然後買了幾間房子養老,幾個兒女也都在北京居住,受到了新中國的厚待。

    與載灃遭遇相似的人有不少,但也有很多人因為揮霍無度而失去了財產,徹底淪為普通人,只能在北京苟延殘喘。

    溥儀在去天津之後,於1931年帶著部分宗室成員去了偽滿洲,他成為偽滿洲國皇帝之後,這些宗室成員也跟著繼續享福,但隨著日本無條件投降,這些人也都被抓到西伯利亞去了,又來又被送到東北關押,最後返回北京居住。

    當然了,也要一些人積極擁抱新中國,成為了社會大家族中的一員,他們參與國家建設,在教育和藝術等領域有很大的貢獻,比如溥儀的妹妹,俗稱七格格的韞歡,就從事教育事業,開辦了一些學校,還自己擔任老師。

    第二,回到東北去生活。

    事實上,早在嘉慶時期,就有許多愛新覺羅氏因為揮霍無度而導致破產,最後被趕到東北老家去生活了。

    比如清朝末期趙爾巽到東北當總督,用皇餉蓋學校,就招致了許多愛新覺羅氏的不滿,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這些人早就生活困難了,他們認為既然朝廷可以拿錢蓋學校,為什麼不能救濟他們呢?

    但是,這些人早就失去了皇族的霸氣,他們奈何不了趙爾巽,只能在大晚上跑到總督府門前貼紙條,痛罵趙爾巽一頓。

    清朝滅亡之後,愛新覺羅氏及大量八旗子弟失去了特權,成為過街喊打的老鼠,無法再在北京生活下去了,便改名換姓回到東北老家生活。

    這些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村落,比如在現如今的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上夾河鎮,就有一個由清朝皇室後裔組成的村落。

    其實,回到東北也是無奈之舉,尤其在溥儀被趕出皇宮之後,隨著革命思潮的風起雲湧,愛新覺羅氏在北京的生活十分艱難。

    當然了,這一部分人主要是那些相對而言混得比較慘的愛新覺羅氏,他們不像那些親王貝勒們一樣交際廣泛,可以免遭打擊報復,也沒有那麼多錢足夠生存,在失去保護傘的情況下,回到東北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當然了,除了留在北京及返回的東北之外,不少愛新覺羅氏分散在全國各地,這些人之中有些人有錢有關係,可以繼續享受富貴生活;有些人則淪落到變賣祖產度日,屬於混吃等死型;還有些人則是頑固分子,一直在為恢復清朝積極奔走,一輩子活在往日的輝煌之中。

    03,愛新覺羅氏現在還祭拜清東陵、清西陵嗎?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先講講溥儀進皇宮的故事,那是在溥儀回到北京之後,國家安排他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工作,他有了收入之後,又娶了一個叫李淑賢的女子為妻。

    那時候溥儀快六十歲了,人到老年難免懷舊,有一次他突然想起自己從小長大的皇宮,便準備帶著李淑賢一起去皇宮看看。

    不過,那時候皇宮已經被收歸國有,改成故宮博物院了,溥儀縱然曾經是故宮的主人,但進去還是需要購買門票的。

    當時,溥儀對此表示理解,就買了兩張門票,然後跟李淑賢一起進去了,在參觀過程中他發現工作人員將他父親載灃和光緒帝的畫像掛反了,沒有一個人發現問題,溥儀氣憤不已,於是當場指出錯誤,工作人員這才改正。

    與故宮一樣的是,清朝的所有皇陵,包括清東陵和清西陵在內,都已經成為文物保護單位及旅遊景點了,即便是它們曾經的主人愛新覺羅氏進去,也是需要買門票的。

    當然了,愛新覺羅氏的後人為了祭奠祖先,當然不會吝嗇買門票了,但他們不會像清朝時期一樣搞什麼盛大的祭祀儀式了,而是獻一束花,磕幾個頭就得了。

    不過,總有一些人是例外,比如有個叫做恆紹的人,就是愛新覺羅氏,他是乾隆帝的七世孫,卻反其道而行之。

    2013年的時候,恆紹組織了一場大型祭祀儀式,只不過他不是在清東陵或者清西陵舉行的,因為政策不允許,他是在位於東北地區吉林省烏喇公園舉行的。

    當時,召集了大約四百人,這些人大多都是愛新覺羅氏後裔,他們身穿清朝傳統服飾,比如恆紹身穿龍袍,其他人則穿官服,做出一副皇帝率領文武百官祭祖的樣子。

    祭祀的整個過程,基本都是按照清朝禮制進行的,非常繁雜,儀式結束之後,恆紹還拿著話筒來了一句“眾愛卿平身”。

    訊息傳出去之後,很多人對恆紹的行為感到鄙夷,認為清朝都滅亡百餘年了,他還活過去,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但是,恆紹自己的解釋是,他只想將祖先的傳統繼承下來,併發揚光大。

    當然了,恆紹或許是真心祭祖,但他是否是想借此機會譁眾取寵,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事實上,現如今絕大多數愛新覺羅氏都不是這個姓氏了,他們對愛新覺羅氏的認同感已經非常低了,像恆紹這樣依然標榜自己是愛新覺羅氏的人,也只是少數人。

    我個人認為,屬於清朝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愛新覺羅氏也是社會大家庭的一份子,並不會因為出身而高人一等,如果非要追認祖先,我們現在很多人恐怕都是皇室後裔吧,至少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不是嗎?

    總結一下,愛新覺羅氏家族的後人其實還有很多,但大多都改名換姓,成為普通人了,這些人如果要清東陵、清西陵幾點祖先的話,是需要購買門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天有哪些穿起來美美噠又不冷的裙子和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