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41 # 黔微資訊

    【不望兒做官做府,只望兒能背一百四五!】

    這個標題是不是很通俗?是的。它更直接表達了題主想要表達的意思。

    這句通俗的語言,是我農村老家一個連名字都不會寫的長輩說的。直到今天,我才慢慢體會到其中的深意。

    中國的父母,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他們希望子女有出息。在子女培養教育上,特別捨得投入,古時但凡有條件,都要讓子女入塾或都是單獨請家庭教師;如今,各種胎教、早教、幼教、培訓班、名校......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多少家長省吃儉用,不僅是投入錢、更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孩子身上。

    有人說,全世界的家長,沒見過像哪個國家的家長像中國的家長這樣重視孩子的教育培養。這種重視,為的是什麼?往大說,是希望孩子能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貢獻的人,這是客觀上的希望。往中說,就是能夠光宗耀祖,光耀門庭,這是主觀上的希望。往下說,就是希望孩子至少能自食其力。總的來說一句話,就是希望孩子有出息。

    另一方面,他們害怕子女太有出息。當父母老了,都想兒孫繞膝,盡享天倫天樂。此時發現,子女不能在身邊,自己過得孤獨,於是發出了“兒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的慨嘆。這句慨嘆,除了兒女不能在身邊的孤獨感外,還包涵了更多的內容。

    可憐天下父母心,兒女是父母一輩子的牽掛。兒女出息越大,父母就越擔心。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兒女位高權重了,父母會擔心其哪天“垮臺”甚至“身敗名裂”;兒女國內國外到處飛,忙著自己的事業,父母會擔心其安全問題......總之,父母總是在為兒女擔驚受怕。而兒女越有出息,要克服的困難越多,要面臨的風險越多,父母的擔心也就越多。

    現實生活中,每一個家庭,外人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情況。每一個兒女有一定出息的家庭,付出的都比普通人家多,既有兒女自身的努力向上,也有父母的教導和傾盡所有的支援。並且在此過程中,父母承受的擔驚受怕也更多。

    所以,不望兒做官做府,因為做官做府需要的付出和承擔的風險很大;只望兒能背一百四五,能自食其力、平安健康、一家幸福就好了。

  • 42 # 心之音

    我是六零後,上有老下有小,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想比較合適。我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但貌似他們不太注重我們幾姐妹的學習,這麼多年我們也開始老了,卻每個混得都不如父母,想很好的孝敬也力不從心,陪著父母也只是三頓飯而已,談何幸福?我不想我的孩子再走我們的路,所以我很注重培養孩子,讓他考研考博甚至幫他開公司,目的就是要讓他有個好前程,有個有意義的人生!孩子有出息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孩子能用得上我的,我會全力以赴,孩子用不到我的時候,我會靜靜守候看著他成長。因為我生孩子不是要圖回報的,他能給我帶來歡樂足矣!要做的事要學習的東西都很多,我們完全可以自己做自己的,為什麼非要黏著孩子成為他的累贅呢?讓他輕鬆上陣不好嗎?人生都是自己的,幸福也是自己的,誰也替代不了誰也左右不了,把幸福寄託在孩子身上不如實現自我價值,沒必要自我憐憫。當我再老點動不了的時候,還怕孩子不管你?反正我是對我自己的孩子萬分的信任,否則那就是我的教育失敗,只能怪自己!

  • 43 # 夏倩瑜

    有人認為兒女太出息不是好事!這個想法有點奇怪!別人怎樣認為我實不知。我說自己吧:

    我現在也是為人女兒,父母養大我,己盡心盡力了,我非常感恩雙親,沒有雙親的培養寵慣和教導,我就沒有今天。

    我一離開校門告別恩師,踏上人生征途,我就自己創業,(當然有父母的支援,同學的幫助)我目前事業已走上成功軌道,我雖然不是很出息的一個工作者,但我是一個憑智慧和努力的成功者,是比起很多別人更有出息。

    我的出息是國家,父母和老師給的,是他們培養我的,此恩大過天!畢生不能忘。我應努力工作回報國家和培養我的人。

    爸爸,媽媽,女兒我一定會很出息。你將希望奇託給我吧,我永遠尊敬你倆,我長大了讓我耒愛惜你倆,保護你倆,讓你"夕陽無限好"快樂度晩年。

    別擔心我會不孝!我是個人,人是有感情,有理性,會知恩回報的。

    爸媽我愛你,永遠!永遠!

    開始工作了!再見!

  • 44 # 道義視角

    題主好!

    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兒女“有出息”。從他們上學到工作,成家到生孩子,一直到孫輩們都能“有出息”。但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事事如意”就更是奢求了。

    “青出於藍勝於藍”是前輩對後輩的期望。只要後代“有出息就行。比如,只有高中學歷的95後快遞小哥李慶恆,今年就被評為杭州”市級領軍人才“。並在6月28日獲得“杭州100萬人才購房補貼”!這真是“行行出狀元”。體現了國家對各個行業優秀人才的認可和社會的公平公正。若是“太有出息”或是“太優秀了”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講個故事:鄰居家的女兒就“太有出息”了。其父親在“省企”某單位上班,母親是個小學教師。從她上小學開始,一直到高中畢業,她的學習成績始終是“名列前茅”的。當她高中畢業後,父母就把她送到了國外讀大學,繼續深造了。她畢業後留在了國外,並在國外結婚了。

    每當她父母與鄰居們嘮起他們的女兒時,她的父母就別說有多高興了,滿面笑容、喜形於色。是的,誰生了這麼優秀的女兒都會這樣的。

    過了幾年,那對夫妻先後都退休了。女兒就邀請她父母去國外看一看,生活一段。於是這老兩口就滿心歡喜的去了國外的女兒家。去了大約有兩個多月吧,就回國了。鄰居們見了那老兩口,就羨慕地打聽起國外的情況。那老兩口說:“國外好是好就是不方便。女兒和女婿都忙沒時間陪我倆;我倆也沒學過外語,聽不懂也看不懂。只能在女兒家附近走一走。哪都不敢去,憋屈死了。

    按理說,我們老兩口的退休金加在一起一萬多元,不算少了。可在國外去趟超市還沒買多少東西,就花了五百多美元。這點兒退休金根本就不夠用的。還是家裡好哇”。鄰居又問:“那將來你倆年紀大了,不得去女兒那養老嗎?”那老兩口無奈的說:“哎,到時候再說吧”。昔日的笑容也不見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兒女有出息是件讓人高興的事;兒女出國工作定居也沒錯”。但是等父母老了,病了,不能動了咋辦……

    “人是矛盾的體現,矛盾的集中”。我們生存的世界就是矛盾的。所以,人老了就能體會到“兒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

  • 45 # 文發揚

    #情感##家庭##父母子女#

    回答這個問題,涉及如下兩個問題:

    1,應該把子女培養成什麼人?

    2,人老了,應該如何看待兒女對老人的態度?

    一,現在先說應該把子女培養成什麼人?

    當我們正值年青生兒育女的年令,誰又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當然,也有人只希望子女趁早端個鐵飯碗。

    回憶我自己,有一子一女。當孩子初中將近畢業時,選擇就來了。隔壁左右幾家一般是選擇初中畢業後讀中專,上技校,我們家則是毫不動搖地上高中,然後上大學。之於上大學之後咋辦?那就是孩子們自己的選擇了。

    總之,我覺得,小孩必須讀完大學。這是父母的義務。因為只有上完大學,孩子們才算具有了獨立的生存能力,包括繼續學習的能力,找工作的能力。

    大學畢業後,我沒有干預子女的發展。至於能否留在身邊,也是孩子們自己的選擇。當他們覺得父母對他們升學就業沒有幫助時,他們自然選擇了離開,到距離父母遠一些的地方去求學去工作。當作父母的你沒有能力在就業上幫助子女時,你還能限制他工作地點的遠近嗎?不能。

    人生總會有許多的不自由。孩子小學到初中學習成績的好壞,也不是每個父母都能控制的。

    子女就業的選擇同樣也不是我這樣的小百姓能控制的。

    所以,不是老了才覺得,才知道子女太有出息不一定好,而是那個時候你沒有完全的選擇自由。

    你的孩子不行,成為啃老族,那就見鬼了。當你退休了,還要養兒子,養孫子,那就一生不得自由。

    起碼,兒女能獨立生活,獨立經營他自已的家。這時候,你可以獲得老了退休自營的自由。這應該是我們經營人生的一個目標。

    二,再說人老了,應該如何看待兒女離你的遠近?

    1,子女與年老父母在一起。

    這好像是理想的一種狀況。我女兒的一個同學,碩士畢業留大學教學,夫妻雙方父母都來與他們夫妻住在一起。你說好嗎?

    我說一點都不好。這就是典型的獨生子女家庭。這麼一個大家融合在一起都不容易。愈老愈缺乏生氣。三個家庭或兩個家庭空間合併為一個大家庭空間。我不看好。不知正處於這種狀況的朋友,你看到此處,也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2,子女與年老父母不在一起。

    這個情況,我認為比在一起要好。起碼有三個獨立的家庭空間。我現在就是這種狀況。女兒有自己的家庭。兒子有自己的家庭。兒女的父母各有自己的家庭。這正是我想要的老年狀況。

    當以後不能動了,進養老院吧。起碼,我獲得了進養老院之前的人生自由。

    好了。我們中中國人的傳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子女太優秀了就是達到平天下了。那又有什麼不好呢?

    人生養兒防老,那是古老的美麗的傳說。現在有退休金,有醫保,這條就不用耽心了。

    之於太老了,不能動了,那又耽心什麼呢?相信那樣的日子,糊裡又糊塗。而糊塗的日子不會太長的。

    現在加一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善養老。

    年青能修身,年老善養老。正是否定之否定,從一個圓點,回到最後一個圓點。

    讓天下的我們共勉。

  • 46 # 餘暇齋

    兒女有沒有出息,與老人幸福不幸福沒有直接關係,關鍵是兒女有沒有把老人當回事兒。

    老人幸福不幸福只有老人自己知道。老人對孩子從來沒有任何索取,只要能夠保持基本穩定的生活狀態就滿足了。

    只要兒女健康,家庭和睦,生活穩定,老人不再操心,老人就會幸福。

    當然事業有成,老人臉上生光,會從心理上得到滿足。

    事業成功人士,大多會通過各種方式把老人生活安排的相當的好,因為他們有條件。

    不是所有成功人士,都願意為老人花錢,也會有個別的不孝順父母的。這些人將來一定會得到報應。

    普普通通的人有的把老人安排的相當好,給孩子作出了榜樣,這樣的好傳統會傳代的。但是也會有隻管自己,不管老人的。他們今後老了,兒女同樣會不孝順。

    俗話說“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不在乎是不是成功人士,而在他的(她的)心靈是美好的還是醜陋的。

  • 47 # 臺城煙雨

    出題者言下之意大慨是兒女太有出息事業有成、功成名就的話,無瑕顧及家庭侍奉父母了,實現不了”父母在,不遠遊”的盡孝之道。所以才會有很多老人”晚景淒涼,孤獨終老”的哀嘆!

    ”人生易老天難老”是雷打不動的客觀規律、自然法則。我們每一個人都將無一例外地走向生命的”窮途末路”,人都會老,樹都會枯。對此我們應當正確對待,Sunny面對,處置與處理人老之後所面臨的各種生活難題與想方設法努力化解矛盾。

    話說回來,這世上為人父母者常陷入自相矛盾之中,難以自拔,無法釋懷。孩子小的時候,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再大的投入也毫不吝嗇,再多的吃苦也心甘情願,一心希望孩子將來會有大出息。一旦孩子長大成人出人頭地之後,又因兒女不在身邊,會平添無盡煩惱,深受孤獨寂寞之苦。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做兒女的有時真的很難很無奈。我們做老的是否要考慮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抱怨呢?”又要馬兒長的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如此兩全其美的好事這個世上哪裡能找到?

    與其抱怨,與其埋汰,不如自醒,不如自愉。快樂要尋找,幸福靠自己。人老了,更需要自覺和自律,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以少給兒女”添亂”為己任,以讓自己活得瀟瀟灑灑為目標,讓自己老有健康,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另外,為人子女,當百善孝為先,無論時間再緊,工作再累,都要記住自己的責任,常回家看看,常與老人視訊聊天,簡訊問候。一句平常的問候,一段溫馨的話語,對於老人而言,足以欣喜若狂,如獲至寶。

  • 48 # 順其自然9981

    首先兒女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父母的關懷,父母當然希望兒女學業有成,成為國家棟梁之才,這也是每個父母所期盼的。我曾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臺灣的退休教師寫的。文章裡寫到 她是一位單親的母親,平日裡省吃儉用供兒子讀書兒子學習成績很好。後來到美國留學最後在美國娶妻生子,後來媽媽到了退休年齡寫信給兒子,要去美國和兒子同住,兒子收到媽媽的信後,給他媽媽回了一封信,信中寫到來信收到我們經過商議決定,不歡迎你來美國和我們同住。我仔細的算了一下,從我讀小學到美國留學的費用兩萬美金足夠了,隨信給你寄去兩萬美金,媽媽看到兒子的信很傷心也很絕望。後來媽媽在朋友的開導下,心情恢復了平靜過了一段兒時間,媽媽給兒子這回了信,信中寫到你的來信我收到了,看到你的信當時很傷心很絕望,也想到了自殺後來在朋友的開導下,我也想開了我拿到你郵來的美金換成了臺幣,我到世界旅遊了一圈兒,現在心情好多了也請你們放心,我不會去打擾你們。通過這件事情我想作為兒女,要懂得感恩也應該懂得百善孝為先,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希望天下的學子不要忘了這一點。

  • 49 # 李花花在日本

    這個問題我這個有三個孩子的人來試一試。

    傳統意義上的出息,就是高官進舉,或是日進斗金,總之是出人頭地。

    不過現在已是2020年,在我心中,孩子有出息就是能夠自立自理自強自律。不要年輕時放縱青春,年老落魄潦倒。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把養老錢給自己準備好。

    現在很多家庭,孩子呼風喚雨,家庭的餘錢都投向孩子,實際上對於孩子最重要的是給他愛,給他自信,給他今後能立足於社會的能力。有餘錢要給自己留一部分養老的。

    孩子雖然是自己的,也是社會的,社會要延續,都靠這些新生力量。所以養育的時候,要精心,推向社會的時候要知道揮手轉身。自然規律就是這樣的啊!在自然界,小動物長大了,進入叢林之後,還每天回媽媽那裡吃飯嗎?

    孩子長大了,父母也得跟著成長。孩子斷奶了,父母也要斷。孩子出息了,或去了遠方,或忙碌,做父母的也要有自己忙碌的事情。金錢的空缺靠年輕時的打拼,情感的空缺靠自己充實的人生積累。

    有孩子出息了,不是好事兒的想法,那都是沒做好老後的準備的人(金錢or情感)。

    好了,不說這麼沉重的話題了。

    看看我vlog裡日本的老人生活吧!他們之所以富裕,也是因為有良好的社會保障。最重要的是,從年輕時開始積極工作掙錢,乘著社會保障的風積攢下了財富。僅僅有社會保障那是不行的,還得靠自己!

  • 50 # 王興啟律師

    兒女太能幹了,等到老了,他們根本沒有時間來看你。

    或,兒女太能幹,等到老了,他們就是社會的人,國家的人,你指望不上………

    以上這些觀點,我不想用對與錯來予以直接評價。

    人老了,總想有個依靠,於是,養兒防老一詞便應此而生。

    養兒真的能養老麼?

    養兒真的不能養老麼?

    但凡常人,我們都想給自己有個依靠。

    萬物皆如此。

    何況我們凡夫俗子呢?

    養兒防老一詞,些許和國家的保障制度有關,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在改善。

    我們在國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養老制度時,總是沒有安全感,心恐有一天老了,身邊無人伺候,所以我們才期待兒女雙全,期待兒女長大了以後有出息,有贍養我們的能力。

    那些認為,兒女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的人,不免過於自私,總是為自我考慮,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其實人,一旦到了一定年齡,更多的是怕孤單,但是這種孤單,如果靠子女的陪伴來解決,那無疑於是犧牲兒女溫暖自己,但是一定不可能實現。

    最長久的防止孤獨的方法,是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生活,而且一定要讓幸福不依附於兒女,才是真正的幸福!

  • 51 # 玉蝶侵梅

    #原創#謝邀:我認為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那為什麼到老才知道兒女太有出息對老人不一定是好事哪,因為沒老的時候自已還有能力,還沒到最無助的時候。事情的發展自已也左右不了。而且自已還有美好的希望和憧憬。

    “水滿則溢,月盛則虧,物極必反”當一個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後,它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造物主的安排,也是世界乃之宇宙的執行規律。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圓形的,宇宙恐怕也是圓形的,人的生存規律也是跟據圓的概念來運作的,當你從地球的一個點開始向一個方向運動的話,最終又回到了原點。意

    思是說事情也是一樣,是從壞到好再從好到壞迴圈著運作著的。人的生命也是大自然的產物,是與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大自然有風雨雷電,人有喜怒哀樂,大自然有山川河流,人有骨骼血脈。說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不為過。

    當一個事情人們用心去做它時,當它執行到事情最好的時候,那也就是最壞的開始,就如上山一樣,當我們拼命往上爬,爬到山頂時,也就是該往下走的時候。又如烙餅一樣,當我們把餅烙到一定程度時,它也到了該糊的時候了。這就是苦中有樂,樂極生悲的道理。

    人的最大的不幸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是命運,天災,戰火等來決定的,是人無法掌控的,可是妻離子散有時卻是人為的。當我們拼命,耗盡家財,讓兒女考研,考博,上清華,北大,出國留學,這次疫情其間,單在英國就有1,5萬1o幾歲的小留學生。出國留學的清華北大學生,大多數都不回國了,加入了外國國藉,這些小留學生們更別提了,幾年後就是大英帝國公民了。

    忘記了生他養他的祖國,他們違背了“父母在子不遠遊”的古訓。也該遭受妻離子散的痛苦,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人生苦短,兒女情長,人生不過幾十年的事,吃虧享福父母兒女在一起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出國別說照顧老人養老,見個面都是奢侈的事。看似長門面的事,其實對老人來說,何尚不是一場悲劇。

    兒女遠去,其實是自已兒女的意義已經不大了,與一門遠親差不多。應該明自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有些事情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命運的安排。

    下面我就用一個真實的故事來結束這次問答:兩個8o歲左右的老人,坐在街上聊天,天降大雨,路況不佳,一個老人的兒子沒有本事,還有點傻和老人在一起生活。看到下雨後到街上把父親扶到了家中。另一位老人兒子有能耐,碩士生在國外定居。他的父親卻被淋在了大雨之中。後鄉親鄰家發現後把他送到了家中。可憐啊。

    現在溫飽不愁的時代,老人缺的不是冷冰冰的鈔票,而是親情,是老人呆木的眼晴中兒女模糊的影子,是推開門對父母的一聲輕輕的呼喚。

  • 52 # 阿杜的一紙清歡

    “不一定”這三個字用得很恰當。因為在哲學中,任何事物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有利也有弊。

    有人去了國外,有人留守本土;

    有人當了領導,有人平平庸庸;

    有人在大都市生活安逸,有人在鄉村枯燈獨守;

    有人腰纏萬貫,有人身無分文……

    按照父母眼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有出息”的孩子存在兩種情況:

    比如,我單位有一個老領導,他有兩個兒子,當年分別上了清華和北大,在我們單位成為典範,畢業後都去了美國,只剩下父母在國內,自然很是孤單。

    前些年,老領導得了癌症,兩個兒子已經很有經濟實力,給父親提供最好的治療方式,以及後續的保養。如今,老領導七十多了,雖然看上去很瘦,但依然精神矍鑠。

    再看看被稱作“沒出息”的孩子,如果外出打工,在外地謀生,同樣無法照顧父母,父母老了一樣獨守空房,並且會因經濟拮据過得苦巴巴的。

    可見,很多事,都存在著“不一定”。

    但無論如何,作為父母,都要好好培養孩子,好好照顧自己。

    一旦有一天孩子長大了,離開自己了,自己也要有能力有信心過好往後餘生。

  • 53 # 泥巴黑土

    肯定不對。這是一種非常自私的想法,也是一種非常傳統的封建意識,視子女為自己的私人財產。兒女太有出息了,無非就是不能在父母身邊守候,在身邊盡孝了,撫養兒女是你應該盡的義務,不是用來養老,感恩的工具。

    人,生而平等,父母撫養子女是因為你帶你的孩子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所以,這是你的事情,你就有了把孩子養大的責任,孩子是你的愛情的結晶,對孩子負責任,是你的天職,孩子將來感不感恩,盡不盡孝,不是你應該去想的,因為那是他的事情,也許他真的不想到這個世界上來的。

    做為子女,感恩父母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這是你的良心,但,如果天空需要你,你就應該高飛,如果大海需要你,你就應該搏擊,自然規律就是如此,否則,年輕何為,世界怎麼辦?

    從進化來講,老弱就是被淘汰的,這是自然法則,沒有感情,無需文化,天地之間,萬物皆是如此,人也只是天地之間的一分子而已,無一例外。

    做為年邁的父母,也無需為孤獨而傷感,人,終有一老,也終有一死,無需畏懼,敢於面對人生的最後時光,也是膽量和擔當的體現。

  • 54 # 元芳有看法

    老人的這種心情可以理解,因為越是有出息的兒女,屬於自己的時間越少,陪伴父母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老人們所謂的不一定是好事,實際上就是這個根本的原因,出息的兒女出去忙大事忙重要的事,為更多的人去工作去服務,所以就很難忙自己的家事小事,服務雙親了。

    父母老了,最需要的是陪伴,很多老人寧可兒女沒什麼出息,生活在自己的周圍,也不願意有個在遠方一年都難得見個面的出息兒女,越是年齡大了,越是喜歡兒孫繞膝的感覺。

    我們村裡有個老會計就是這種情況,家中只有兩個女兒,非常優秀,是我們當地遠地聞名的學霸,先後考取了名牌大學,其中大女兒畢業後進了部委工作,後來安排到美國工作至今,小女兒也留在了北京,她們有時一年都回不了趟家,尤其在國外的大女兒,幾年都回不了趟家。

    我叫老會計大爺,有時回家到他家坐一坐,老兩口就會拿出女兒從美國和北京寄回來的好東西,讓我嚐嚐,我就會和大爺開玩笑,我說大爺大娘在家淨吃這好東西了,咱村裡人見到沒見過。有時大爺就會嘆氣說,要東西有什麼用,成年連個人見不上,當姥爺的人了,連兩個小外孫都沒抱過。他還說,跟著兩個女兒這輩子就是沾個名,掙了個臉,但家裡的事兒一點指望不上,以後百年之後連個燒紙的都沒有。他自己經常和左鄰右舍講,他們當初寧願孩子沒太大的出息,只要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在身邊就好,人這一輩子沒有幹完的大事,但家裡的小事總是得有人的。

  • 55 # 鍾奮生

    有人認為“很多人老了才知道:兒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你怎麼看?

    不過,如果是兒女太有出息了呢?這裡加了一個“太”字。似乎就物極必反了。兒女太有出息,確實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學業有成的“太有出息者”,最後將書本看得比父母重要得多,他們離父母漸漸遠去,包括其內心世界……

    這其中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個人奮鬥重於一切。有些極優秀的學習尖子,讀書狂人。他們腦海中只有兩個響亮的字“奮鬥”。讀了大學又考研,研究生畢業又攻博,還要遠赴重洋去留學。一生中花了將近半輩子時間在學習上。然後離開祖國,奮鬥的最終結束,獲得什麼“綠卡”,成為標準的“洋大人”。祖國母親,以及他們自己的父母,都顯得不重要了。

    二、個人前途重於一切。在年邁的父母與自己的個人前途面前,他們往往選擇個人前途。處理自己年邁父母問題變得非常簡單。往往用金錢來解決孝心的問題。無非就是寄點錢回來,或將父母送進養老院。這還算是比較好的。還有更冷淡的,只顧自己事業的發展,壓根兒將自己年邁的父母給忘記了。既不陪伴父母,也沒有物質金錢安慰。一心撲在自己的事業上。只有當自己的父母出現嚴重的病痛或離世,他們才趕來匆匆處理。

    三、個人享樂重於一切。還有一類“太有出息”的兒女,學業有成,功成名就。開始過著享樂生活了。自己成了家,有兒有女。還在尋花問柳,盡情享樂著人生。他們就將自己的父母淡薄了。沒有了“孝心”這個概念。

    這裡面根本還是一個環境的影響問題與世界觀的問題。“太有出息”的兒女們出國留學之後,西方世界的大環境對他們影響很大,西方資產階段的孝道文化,顯然不如中華民族光輝燦爛。加上外界的影響,他們的世界觀也悄然發生了變化。由於中華民族優秀的孝道文化受到了衝擊,他們對父母晚年生活的冷漠,也認為是應該的。比如,他們對生老病死也看淡了。父母老了。認為挺正常,父母病了,認為挺正常。父母去世,也同樣認為是大自然的規律。他們關注的是自己眼前的生活與事業,關注的是自己的健康以及自己家成員的幸福。遙遠故鄉年邁的父母,就漸漸成為他們遺忘的角落。

    兒女太有出息了,確實不是一件好事啊!因此,做父母的要有自我保護意識,不能根深蒂固的抱著“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不放,要充分作好不依賴兒女的思想準備。應該採取多種安度晚年的方式,比如居家養老,社群養老,抱團取暖等,都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良策。兒女如果有孝心,那當然是福中之福了。兒女如果“太有出息”,沒有精力顧及我們,我們也有自己的靠山。

    當然,最根本之策,還是老年人要有一個好的體魄,不能依靠醫院,不能依靠兒女,應該完全依靠我們自己。好的心態,適當鍛鍊,能吃能睡,精神愉悅,擁抱健康,遠離疾病!

  • 56 # 深閨夢裡人

    這句話完全沒有道理,即便是有人老了會說出這樣的話,也只能說明他一輩子都沒活明白。

    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有出息:筆者認為真正的有出息是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為自己、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按這個順序來。

    第二步是齊家,齊家即是能夠處理好家庭內部關係,讓家庭每個成員之間都能和樂,使家庭成員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讓家庭安穩,這是比第一步更高一點的成功,父母必然能夠安享晚年,這又有什麼不好?

    也許有人會說,他去顧那千萬家了,怎麼能還顧得上自己的小家?大概常常連父母的面都無暇見到,我就說這不是好事。

    此言差矣,如果一對父母只認為把孩子拴在自己身邊,才會覺得是好事,那樣的眼界也養不出這樣有大出息的孩子。能把孩子培養到這一步的父母,必然是深明大義的,明白什麼是人生的真正意義,絕對不會說出那樣的話。

    至於平天下,我們這等凡人,怕是更難以到達那個境界,不說也罷。

    也許你說的是某些只管自己取得財富和自身利益,不顧他人、甚至忘本的人,筆者認為那不算是真的有出息,那樣算是德行有虧,連修身這個第一步的成功臺階都沒邁上去。

    又或許你指的是當下某些人只顧自己忙事業去了,忽略了家人,那隻能說明他剛剛做好修身,還不具備齊家的能力,不能算是“太有出息”。

    綜上所述,越有出息,自己越具備隨心所欲選擇人生路的能力,越能擁有幸福的家,對社會貢獻越大,不可能不是好事。

  • 57 # 堯堯旺仔媽咪

    在我認為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

    作為父母當然盼望兒女有出息,這樣兒女能過上好日子,還能經濟上兼顧父母,並且名聲聽起來也好聽。史鐵生說過子女的痛在父母那兒是翻倍的,同樣,子女的榮光在父母那兒也是翻倍的。

    但是,有利就有弊。兒女太有出息,一般都會很忙,這樣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就會非常有限。他們雖然可以花錢請人照顧父母,但在父母心裡,再好的保姆照顧也無法取代兒女繞膝的幸福。

    舉個例子,我們老家的首富是個響噹噹的人物,他白手起家,成了一個地方的首富,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做到了,說明他很不一般!他的兄弟姐妹跟著他都成了富甲一方的人,他的父母也以他為傲。但人的慾望是會膨脹的,他有了錢,就會去觸碰一些法律邊緣的事情。前幾年被人舉發,鋃鐺入獄。這個時候,他的父母一定希望他不要那麼有出息就好了,最起碼可以活得省心。

    兒女沒出息,雖然他們可以時時陪伴在父母身邊,但這種陪伴父母應該是不希望的吧?

    因此,我覺得總體來說,父母一定還是希望子女有出息。不過,人任何時候都是矛盾的,不能滿足的。有了這個,就會希望得到那個,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 58 # 快樂黃何

    一是因為人老了情感上會孤獨,會恐懼。那怕年青時他曾經是個強人、能人的,一旦退休後,都會有一種深深的孤寂、落寞感,這時侯就特別渴望來自家庭的熱鬧、關注。而那些有出息的兒女,這時都已經在外面風風火火闖天下了,就算成家,也遠離父母在大都市立根。家裡就只剩兩老,四目相對,如果一旦其中一個先走了,剩下的那個就形影相弔、孤苦伶仃了。

    二是因為人老了,身體弱了,各種疾病紛至沓來。這時候就更需要家人的陪伴和照顧。兒女有出息,事業正紅火著,誰有時間來伺候老人。請護工或保姆,照顧總是不那麼稱心如意,老人這時就會更渴望得到兒女的關心和照顧。

    三是因為人老了,思想觀念慢慢的就會落伍,再加上長期不在一起生活,老人跟兒女的“三觀”越來越不一致。在很多問題的看法上跟處於時代潮流的兒女們差距越來越大,最後導致無話可說。往往老人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回了孩子,可一見面聊不到三句就會起爭執,最後陷入冷戰。

    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國家要大力發展社會養老失業,建立更多能讓老人“老有所養”的優質養老院。其次老人自己也要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老人觀”。如不自暴自棄,不“倚老賣老”,活到老,學到老,儘量讓老年生活豐富起來。再次,孩子也要多擔當,盡到為人子女的義務。多溝通,多關注,多理解,尊重老人,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老人。

    有出息的兒女,是國家,社會的財富,是老人對社會的偉大貢獻,是人類前進的偉大助力,如何讓培養出有出息的兒女的老人更好地安度晚年,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 59 # 溪鉞

    我認為這是一個關於“有效陪伴”和“有效溝通”的提問,它背後指向的是:

    1.年輕一代在事業和家庭生活上投入的時間跟心力是否做到了動態平衡;

    2.父母漸漸年邁後對兒女的需求有了變化;

    3.和父母的有效溝通是否足夠。

    有出息”意味著兒女成才了,也包含了父母的教育和心血都有了看得到的成果,從這個角度講,父母是欣慰和滿足的,一定覺得是好事。

    而“太有出息”意味著父母在欣慰和滿足之餘,有了“不滿足”,就未必覺得是好事了。

    有效陪伴重“量”還重“質”。父母年老後對子女的“陪伴需求”提高了很多,這要求子女在父母身上不僅要花更多時間陪伴,還要有陪伴的有質量。

    有效陪伴必然離不開有效的溝通,對心力的投入也是有要求的。

    而做到“太有出息”本身需要投入的時間和心力是巨大的,因此面對家庭生活中逐漸上升的時間和心力需求,很難把握和滿足。

    子女時間和心力投入的失衡必然會導致老人的心理失衡,產生不滿足和感慨。

  • 60 # 印象突兀

    同學的女兒是名牌大學畢業,又去了澳洲留學,讓同學很是自豪,言談裡總是靠向孩子的話題,經常誇耀女兒的聰慧和傑出。相比之下,咱的兒子一般大學畢業,畢業後也沒有什麼遠大的目標和理想,就是找工作掙錢生活。咱自己也覺得相形見拙,一說孩子的話題,就覺得矮人好幾節。

    一天同學在微信裡說她感冒發燒,老公不在身邊,渾身痠疼,想喝口熱水都得拼命掙扎著起床去燒。遠在國外的孩子除了在微信裡噓寒問暖外,也沒別的招兒,更不能回來照看。看到她這樣,咱私下裡就尋思,我兒子就在身邊,每個禮拜都跑回來跟我們吃飯聊天,天南海北地胡扯,要麼我們爺兒兩個就組團當和平精英戰士到戰場上出生入死。每次回來不是買燒雞就是帶水果,要麼就拎著烤鴨,從來不空手。有事情一個電話就跑回來了。這麼一想,就覺得自己孩子雖然不傑出、沒留學,沒有人前的誇耀,可對生他的父母卻是特別實用;而那些看似高大上,被天下父母嫉妒羨慕的英才,ta老年的父母卻忍受著孤寂和無助。到底要哪個更好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測出懷孕大概4周多一點,現在需要到醫院檢查嗎?還是等5-6周的時候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