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雀之靈品味人生
-
2 # ZG江邊鳥
應該是精神類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神經病通常與精神病相混淆。神經病是指中樞或者周圍神經系統發生器質性病變,主要表現為疼痛、運動障礙、感覺障礙,應就診於神經科;精神病是指精神心理出現障礙,主要表現為妄想、精神分裂、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等,應就診於心理科或精神心理科。
-
3 # 工筆畫朱曉
抑鬱症,屬於臨床醫學中精神病學的研究範疇,是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是一種心境障礙。患者感覺好象整個世界蒙上了一層灰色調,毫無生機、樂趣,或者感覺自身好象被掏空、放氣的皮囊,毫無力氣、動力,無助感、無價值感、無望感是其心境特徵。抑鬱症不是一個突發疾病,它是由於壓力過大,精神長期處於緊張之中,如果本身健康情況不佳,患有一些慢性病再加上長時間的神經衰弱,嚴重的失眼,這就為抑鬱症打開了大門。抑鬱症的痛苦是精神科醫生都難於理解的,它的危害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由小到大由輕微到嚴重,以至於釀成悲劇。
-
4 # 不佔地方兒
感恩邀請,抑鬱症可以確定是精神類疾病的一種,不過和其他疾病一樣都是有輕重緩急之分,程度不同,治療的方法也不盡相同,程度輕微的類似一種情緒的波動,自己和家人就可以調節矯正,稍嚴重點,在醫生確診之後口服藥物來控制病情,非常嚴重點就需要入院治療,值得注意到是抑鬱症有自我傷害的傾向存在,需要家人和朋友的關愛,讓他們保持好的心情,健康的身體狀態,都很重要,把他們從自我的漩渦中拉出來,做一些能夠令他們專注的事情,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
5 # 海中跳舞的魚
我猜樓主可能沒弄清“神經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是什麼。
抑鬱症屬於精神類疾病的一種,是抑鬱障礙的一種典型情況。它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徵。
而神經系統疾病是包括腦血管疾病、週期性麻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強直性肌營養不良、共濟失調等的一系列疾病。
-
6 # 愛的忠義者
是情感和精神的一種寄託,是打擊和一種精神上的刺激其次分精神先天性和後天性,我相信,我相信都是可以醫治的語言人的相信和愛
-
7 # 心理教育樑媽媽
首先得弄清“神經病”和”精神病”兩個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神經病通常與精神病相混淆。神經病是指中樞或者周圍神經系統發生器質性病變,主要表現為疼痛、運動障礙、感覺障礙,應就診於神經科;精神病是指精神心理出現障礙,主要表現為妄想、精神分裂、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等,應就診於心理科或精神心理科。
抑鬱症是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型別。
綜上所述,抑鬱症不是神經病。
-
8 # 咖啡伴年華
神經病和精神病是不同的概念。抑鬱症可以算精神不健康的範圍,具體應該依據抑鬱的程度,可以通過心理諮詢調節,嚴重的需要服藥治療。
-
9 # 娑婆樂師
首先你理解的" 神經病" 對您來說是一種學名, 還是一種形容詞? 如果是一種學名, 對, 抑鬱症是精神病的一種, 就是腦神經出了問題. 包含很多因素. 有的比較簡單, 只是腦垂體 缺乏了一種類似荷爾蒙的東西. 補充了就好. 比較麻煩的是心情上的抑鬱症. 悶悶不樂對什麼都不滿意, 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開心. 這一種"心情 "是很難搞的. 因很難去承認自己不知不覺自我為中心, 沒有辦法沒有空間為別人著想, 快樂不起來, 不能夠知足. 最後一種 就是創傷症候群, 受傷 或者是 精神陰影, 或者總需要時間, 運動 和多方面的精神輔助恢復.
反之如果神經病是一種形容詞, 代表罵人, 腦袋不正常, 蠢等等. 我就不同意, 因為總得來講, 抑鬱症是國際認可 的一種病態, 所以也是無可奈何 不是故意的. 但是 無辜的身邊人 也是無可奈何.
-
10 # 拼命的小二哥
精神病是指一個人由於生理、心理或社會原因而導致的各種異常心理過程、異常人格特徵的異常行為方式,是一個人表現為沒有能力按照社會認可的適宜方式行動,以致其行為的後果對本人和社會都是不適應的。
抑鬱症患是常伴有思維遲緩,言語動作減少,意志活動減退。這一症狀為躁鬱症抑鬱狀態的典型表現之一,也常見於反應性抑鬱狀態和更年期憂鬱狀態,因此可以得出鬱抑症跟精神病並不是一回事。
-
11 # 鑫時空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型別。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
-
12 # 陶立冬
我覺得不是神經病。是一種心理疾病。
為什麼會抑鬱?
個人的性格,從小的成長環境,都形成了一個人特有的為人處世的風格: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假如一個人,從小不被父母重視,性格又自卑,很多事情又不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比起正常家庭心裡開朗的孩子,就容易抑鬱。
上學時,如果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管教,學習成績不好,有什麼話不敢跟老師溝通,回到家也沒有父母可以溝通。這樣的孩子也容易抑鬱。
畢業後,找工作不順利,沒學歷的天天做苦力累成狗,有學歷的天天腦力勞動勾心鬥角,開始懷疑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樂趣何在?也會抑鬱。
到了婚嫁年齡,談個戀愛,假如遇人不淑,心裡就很容易想不開。也會抑鬱。
假如順利結婚了,婚禮和婚房,彩禮和嫁妝,如果談不攏,兩個家庭分分鐘可以翻臉,人怎麼能不頭疼?如果有孩子了,誰帶孩子,又開始引發家庭矛盾。就算有人帶,奶粉和尿不溼,看病和保健,經濟壓力也大到抓狂。
如果不能結婚,分手了,人生會很有挫敗感。繼續找?沒動力。以後不找了??父母還要催婚!還是一個死迴圈。
生而不易。人生每個時刻都有可能想不開,有時候,一件小事,就變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多些寬鬆,多些理解。善待他人,尊重自己。生而為人,都不容易。
-
13 # 潘龍江悔恨寫紅塵情歌
抑鬱症不是神經病,抑鬱病是慾望太過的表現。你想想,人活在世能夠追求理想,就是因為有慾望。比如佔有美女,佔有美食,佔有權利,佔有金錢。如果過分追求就出現抑鬱病。如果一個人像廟裡的和尚一樣,一心向佛,沒有七情六慾怎麼可能有抑鬱病?你看哪個和尚跳樓了,哪個醫生尼姑跳河了。抑鬱症其實是思想出了問題。所以古代很多人想不開就出家,然後清清淡淡過一生。現在這幫醫生愣說是抑鬱症,病人花了很多錢也治不好,其實直接出家就可以治好了。
-
14 #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抑鬱症,它是一個現象,而這種現象的構成,有它過去的來龍去脈,是在我們的人體結構和情緒上面表現出來的。
人類是由幾部分構成的,第一個,是你的肉體,你的肉體底下有你的細胞、經絡,有蛋白質的執行,還有核酸等等。
另外,是一個人的思想。你是什麼樣的教育體系出來的人,你就會擁有什麼樣的思維模式,你的思維模式在外界這些環境當中進行反饋之後,形成什麼樣的觀念,形成什麼樣的概念,形成什麼樣的記憶。這些記憶和你的思維模式形成相續了之後,它就會形成你人生觀、世界觀,包括種種對於世界探索和認識的方式和方法,這是你的思維體系。
還有人的情感體系,情感體系是人的思維體系所沒有辦法去觸及的。你可以意識到自己不開心,但是你的這種思維,是沒有辦法在不開心的情緒裡面,去將情緒分離的。這個是兩種東西:一個像是鐵絲,人的思維像是自行車鏈條一樣;人的體驗和情感,那種波動像水一樣的東西。情感和體驗的波動可以推動人的思維,但是人的思維反過來想去把體驗和情感徹底地扭轉過來,是不可能的,否則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多自殺的人了。人都應該想開啊,人都應該通過自己的理性思維去分析自己的情感,把它按部就班地處理好啊,把負面的情緒去除掉,把正面的情緒調動起來,他為什麼做不到呢?
因為人還有第四個體系,就是人的靈性體系。人的靈性體系,是超越於前三個體系——肉體、思維和情感體系而存在的。它在這前三個體系裡面,但是它又同時被人的思維、情感和身體所約束所埋葬了。所以說,只有我們自己能夠覺醒到我們的靈性體系的時候,你才可能在靈性體系的高度上面,去舒緩你的情感體系。
情感體系的形成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的。人的情感,人的心靈自我認知……現在我給你們糾正一個觀點,你們的自我不是你們的意識,你們的自我是你內心裡面的願望。“我想幹什麼”,是因為“我”才會有“想”,明白嗎?“想”是你的意識,“我”是內心的願望。如果我們在內在找不到這個心靈裡面的自我,我們就會錯把“想”,把意識的“想”當成我們自己。所以你會經常覺得,“哎呀,我怎麼會冒出這個念頭,我怎麼會冒出那個念頭,每天胡思亂想的,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好像是我想的吧,但是我確實沒有想,但是我又不能不說想的這個是我自己。”所以人們永遠分不清楚,到底是“我”在想,還是“思想”在想,還是“意識”在想,這就是因為人類不知道,真正的自我,是你的內心願望,而不是你的意識頭腦,是你的內心願望,導致了你頭腦的分析。
比如說,你現在在聽我說話呢,剛才剛進門的時候,你在等一個非常重要的電話,這個電話可能會決定你生命的未來。現在你把電話留到門口了,你張起耳朵在等那個電話的聲音。我在跟你說話的時候,你知道我在說話,你當然知道,但是我說什麼你是聽不到的。是你沒看到我在說話嗎?你看到了;是你沒聽到我在說話嗎?你聽到了,可是你內心裡面卻什麼都沒有聽到。為什麼呢?因為你內心裡面在聽門口那個電話的聲音呢。
也就是說,你的願望,決定了你眼耳鼻舌身意的結果。我們說是“我想我想”,這個“我”指的是內心的意願,就是我的願望。這個“我”是怎麼構成的呢?這個“我”由兩部分構成:一個體驗,一個認知。
嬰兒出生之後,在十幾分鍾之內,嬰兒的神識,就是我們說的自我,還沒有形成,對於他的身體,他是沒有反應的,他哭啊,鬧啊,是一種本能的生理的自發的舉動,並不是他有意的。這個時候你用針扎他,他是沒反應的,他是沒有痛覺的。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那幾分鐘,他是沒有痛覺的。為什麼呢?這個時候,人的內心裡面的自我,跟六根還沒有完全接觸得上,等他慢慢地在形成的過程當中,他開始熟悉他的手的時候,熟悉他的眼睛的時候,他會四處看,這些都是無意識的。他四處看的時候,他並不是看到什麼,他什麼都沒有看到,只是他在熟悉他的眼睛。當我們和他說話的時候,他會下意識地看,下意識地笑,全部是下意識,全部都不是主動意識的。
而他的主動意識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是內心對六根反覆地經驗。“哎,這個手可以抬起來,這個脖子可以扭動,眼睛可以看到光”——經驗。內心裡面的認知,對於肉體的這種反應有了經驗,經驗的積累形成了習慣,習慣又反過來調動他心底裡面的認知,慢慢地跟意根接觸上,才會有了語言的能力。“哦,爸爸,媽媽”,這種語言的能力是從什麼時候來的呢?人內心裡面,對於身體五官和六根的熟悉和經驗的積累,最終導致了對於意根的積累,對於頭腦的反應。然後內心認知和頭腦的意識分別,一旦要是熟悉了,結合起來之後,才會有了語言的能力,“哦,聽到這句話叫爸爸,聽到這句話叫媽媽,媽媽指的是這個人,爸爸指的是那個人”,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的自我就已經有了初步的體驗了。為什麼呢?當我們認識到有爸爸,有媽媽的時候,“爸爸抱”,“哦,這個身體被爸爸抱起來了”,有一個認知爸爸和認知身體的認知,這個認知隨著我們對於六根和外界的熟悉,經驗的積累,形成了概念——“爸爸就是這個男人,媽媽就是這個女人,這個身體就是我自己”。這個時候,內心的這個“自我”就形成了。
有我們內心所認知的身體,有我們內心所認知的外境,有我們內心所認知的父母,有我們內心所認知的世界,就必定有一個認知世界的“我”存在,這個“我”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名字,只是一些心靈認知對於六根感受的體驗。所以說,我們內心裡面的,無論你的七情六慾和愛恨情仇,最根本的體驗只有兩種——安全或者恐懼。安全就是愛,被媽媽抱著就很開心;離開媽媽了,這種安全感缺失了,它就會變成恐懼,恐懼我就會哭。所以人的內心情感,只有這兩種:一種是愛,一種是恐懼,愛的背後是安全,恐懼的背後是失去。
好了,一切抑鬱症患者孩子的根本的源頭就在這個地方:他因為愛的缺失,安全感的缺失,而導致了他的心靈意識的迴避。心靈意識一旦要是去迴避了這種害怕失去後的恐懼,它就會形成自閉症,不願意跟外界交流。跟外界交流就有可能失去,所以我就自己主動地、自願地,切斷了跟外界交流的意願。內心裡面沒有跟外界交流的企圖了之後,人的意識就會自動地、本能地去迴避外界,人就會變得可能是哪個地方發育不全了。是不是注意力不集中了?或者是不願意跟外界接觸了?或者是智力上受影響了?這些都是一樣,內心裡面缺失了愛,缺失了安全感。
所有的心理學,最根本的原因,追究到它的頭,就是內心裡面的這個自我,在形成的過程當中,安全感的缺失,愛受到了創傷。比如說父母的離異啊、吵架啊;比如說平常耳聞目睹家裡面的這種不幸啊、貧困啊;比如說長大了之後看到自己在社會上沒有價值啊,看不到未來希望啊,被社會上一些不平等的現象所對待啊……導致他內心缺失的時候,內心自我願望本能的迴避,會導致意根,導致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的其他的五根的作用形成了缺陷。這就是這些抑鬱症啊,狂躁症啊,種種這些包括有自虐、自殺傾向的孩子的根本原因——心靈自我的缺失感。心靈自我應該是建立在愛和安全之上而成長起來的,但是在成長過程當中,如果缺乏了安全,缺乏了愛的給予,那麼恐懼就會蔓延,恐懼代替了愛,他就會自我保護,自我保護的結果就是自閉、抑鬱、狂躁或者破壞性的舉動,就是這麼個原因。
當孩子長成了成年人之後,我們的意識形成了重重的鎧甲,知道了這個是對的,那個是錯的;知道了這個是法律,這個是合法的,那個是非法的;知道這個是成功的,那個是失敗的。我們將這種“知道”當成了我們自己,我們就會本能地忽視了我們內心久遠以來缺失的那種愛。你可能覺得自己,“我很健康啊,我很正常啊,我很安全,我現在有錢、有工作、有住房,很安全啊。”那麼有錢、有工作、有住房有身份的人很多,他們那些人為什麼會自殺呢?是因為內心裡面被遺忘的那個體驗,它並沒有消失掉,它只是被你的意識遺忘了。
可是,你的意識是被它推動著的,是被你的心靈意願的體驗推動著的。當你的意識思維、邏輯思維、知識體系執行到一段時間,不能再充實了,我們成年人了,思維已經定型的時候,內心裡面被你長久忽視的那種很深的情感的體驗,情緒的感受,和認知過程當中形成的,對於世界的最初的那種認知覺受,它就會反映出來。你小時候什麼樣的性格,這個時候就會變本加厲地爆發出來。小時候缺乏愛的人,到了中年之後,往往會離婚啊,會出軌啊,或者會自殺啊,或者會跟社會上格格不入。為什麼呢?他缺乏安全感。他沒有安全感了之後,他即便長成成人,他的內心依舊是孱弱無力的,依舊是一個被拋棄在黑暗當中的嬰兒。這個是人沒有辦法面對的,因為他找不到。
現在的科技對於人類的認知,現在的心理學也好,包括精神病學也好,對於人體體系的研究,都是很表淺的。我剛跟你講的這一點,人類真正的自我,人類的一切心理疾病的源頭,不在意識,在我們的內心體驗和感受當中。內心體驗和感受以我們心靈的認知存在,而這種認知是我們先天就有的。這種認知就是我們講的靈魂、人的神識、靈識。靈魂它會帶有前世輪迴的印記,這種印記是什麼?就是人的習氣、習性。
比如說你今生很喜歡吃甜食,哎呀,吃了一輩子,一聽到甜東西你就會流口水,見到甜的就不要命。等你死後,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都處於停頓狀態的時候,你的內心體驗和覺受,他們不會隨著你的肉體死亡而死亡,他們只是像是脫了層衣服一樣的,他們還會繼續他下一個過程。而下一個過程,就會帶著你今生內心的體驗和慾望、感受走,然後你轉生成下一個人的時候,你先天可能對糖就會非常喜歡,愛得不得了。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世界上會有很多天才兒童,為什麼有的孩子他其他方面都不行,但是他畫畫,那一出手就是“大家”;有的人先天對音樂很敏感,小小年紀就會彈鋼琴;有的人卻是數學天才,對數學非常敏感。那是他過去輪迴當中,那些烙印在他心靈願望之上的過去的記憶,過去的習氣。
所以,如果我們在研究治癒抑鬱症,包括治癒這些抑鬱症孩子的過程當中,如果不能夠把路找對,那你給他講多少道理沒有用處的。如果道理能治病的話,世界上沒有病人了。咱們現在不是談到靈魂這個層面了嗎?在靈魂這個層面往下走,就跟佛法有關係了。因為佛法開示的是,人的靈魂怎麼來的?他是如何形成的?人的靈魂的過去是什麼?包括靈魂之上還有什麼?包括靈魂他要去什麼世界?在佛教裡面不是講十方三世嗎?過去現在未來,十方,四面八方,各個宇宙,就像立體空間,叫十方三世宇宙空間。十方三世宇宙空間,它是怎麼形成的?我剛才講了人有靈魂,靈魂不是我們的意識,而是我們內在的心願。你說的感受,感受是體驗的波動,沒有體驗你不會有感受的。你被火燒了一下,那個是體驗,然後以後見著火的話你會恐懼,那個是感受,明白吧,感受是體驗的波動。我們人是有感情,有感受,感受深處是人的體驗,體驗深處是能夠體驗的認知,這種認知,是一種靈覺,不是人的意識。
我給你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現在咱們在說話,你聽得很認真,你全神貫注,什麼事情都沒有想。因為在前兩個小時,吃飯的時候,你口很渴,喝了大量的水,這會兒你突然內急了,哎,突然間想上廁所了。你在聽我說話,全神貫注,你的意識全部放在我身上。我問你,當你感覺到內急,想上廁所的這一瞬間,是誰告訴你的?你沒有意識到你要上廁所啊,你的大腦一直在聽我說話呢!你怎麼知道自己現在馬上很迫切地要上廁所?是誰告訴你的?誰提醒你的?誰知道你要上廁所?告訴你啊,這個是你心靈裡面那個認知。祂是在我們身心深處,是不受我們意識的左右的。知道你內急想上廁所的,是你身心深處的,你的身心整個世界是建立於祂之上的,那個叫——覺知,在佛教裡面把祂稱為阿賴耶識。祂只是一個觀察者,祂本身是無善無惡,無生無滅的。
在那個清醒的覺知的基礎之上,形成了覺知對自己的認識——“我是存在的”。有了存在之後,就有了當下,存在就是當下,就是存在感,就像虛空一樣的東西,當下。有了當下,就有了當下的過去和未來,這個就是時間。存在感的分別形成了空間的波動,波動的空間,就形成了現在、過去和未來,就有了時間。時間帶動空間,空間相續於時間,就形成了不同空間的層層層層的疊加。在我們心靈的體驗上面,就是人的覺受。有了覺知,覺知對於覺知的認識,形成了存在,對於存在的分別,形成了覺受。這個覺受是什麼呢?就是大樂、喜悅、寬恕和溫暖。
這種覺受形成的時間長了之後,會有覺受的波動,就會形成了三界上層的空間。這個空間,我們把它稱為無色界。那個裡面的生命是沒有形態的,沒有形象的,全部是光一樣的存在。當心靈的這種覺知,在光裡面被光所牽引、波動、交織的時間長了之後,會形成了光中間不同的光影,這種光影我們把它稱為空間,覺知在空間裡面折射出來,就成了認識空間的知覺,“知覺乃眾生”。這就開始了有個體意識的生命,也就開始形成了想陰,我們的“想”,你內在裡面知道今天想幹什麼,我想要幹什麼,那個“想”,就是由那個地方開始的。
但是你現在內心裡面的那個“想”,距離那個地方還很遙遠很遙遠,為什麼呢?他經過了層層層層不同的空間,不同的心識體驗,不同的心識經驗,經驗將覺知凝固成為了……當覺知認識了空間裡面的光明的時候,就一定有一個認識光明的知覺存在,這個知覺被束縛在所認知的空間當中,被所認知的光明所牽引的時候,對光明形成了定識:“這個光是明的,那個光是暗的;這個是好的,那個是不好的”,就形成了善與惡,形成了得與失。得與失的體驗凝固了體驗光明的覺受的時候,覺受就會形成了體驗最初期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對於事物形態的凝聚感。
我們原本看到這個空間,它是非常廣袤的,當我們看到空間有一塊地方很亮,另外地方沒有這麼亮的時候,我們的目光被光亮的那塊兒所吸引的時候,這個叫凝視。這個凝聚就會使你自然地忽視掉其他的地方,就像我們很專注地看到一個東西的時候,其他地方的景象,你雖然在看,但是你看不到,是一個道理。那麼,當我們內心裡面這種身心深處的覺知,被所覺知的世界所吸引的時候,這種吸引將覺知凝固成為知覺,知覺又被所知覺的景象,所牽引所凝固了之後,就形成了人的“想”。這個“想”是怎麼表現的呢?這個“想”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是一種非常細膩,非常微妙的覺受。
我跟你舉一個例子。當你看到一個小孩兒很可愛的時候,你再回想起來他的時候,你的內心會有甜蜜感,“哎,這孩子真可愛啊。”當你看到一個孩子受傷了,哎呀,手截肢了,或者什麼地方點燃了,被弄破了,你看到他的時候,除了焦慮以外,內心裡面還有那種很酸楚的,很遺憾的地方,就那個地方。他在你感受和體驗極深的,那種很微細、很微妙的覺受當中。那種覺受,就是我們“想”的基礎,為什麼會想呢?因為我們有想的東西,有東西讓我們想,我們才會去想。讓我們想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心靈深處對於世界,對於宇宙,對於存在的,非常細膩,非常細膩的覺受感。這種覺受,隨著所覺受的境界,越來越粗重,越來越粗淺,就跟我們不願意覺受的東西,形成了對比。這就是明亮和黑暗,希望和恐懼,神靈或魔鬼,生存或死亡,這個就是輪迴。
當我們開始被“想”,被我們的覺受,凝聚成為覺受的境界的時候,就已經跟我們境界所固守的……我們肯定都喜歡光明的境界,喜歡善良的境界,喜歡安全的境界,不喜歡恐懼的境界,不喜歡黑暗的境界,不喜歡被仇視的境界。善良跟仇恨對立起來,光明與黑暗對立起來,存在和消失對立起來,得到與失去對立起來,神靈和魔鬼對立起來,這個就是“想”的境界,就開始形成了。或者說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包括我們生命靈魂的過去,包括我們靈魂的未來,全部建立於一個“想”之上,這個“想”就是我們心靈深處,對於存在的體驗。
好了,這個時候,靈魂一旦形成了之後,靈魂是不受自己控制的,為什麼呢?因為靈魂的形成是我們心靈認知的覺受。你認知的覺受,對覺受的越執著,這個覺受牽引你的認知就越強烈。你越執著什麼,當你身體死了之後,你今生所執著的那些心靈的體驗啊,覺受啊,它會牽引你的心靈想的,心願的認知,去追隨它下一個對境。我跟你舉個例子。就好像是你走路時間長了,腿很酸困,想坐下來,坐了一會兒之後,那個椅子不讓你坐了,讓你站起來,你還會習慣性地再去尋找下一個椅子坐下來。對了,就是這種慣性,這種慣性我們把它稱為業力,稱為習氣,這個就是人的靈魂,可以在六道不同的空間當中去輪迴的根本原因。
我剛才跟你講了這麼多的關於靈魂,目的是什麼呢?目的就是作為一個心理學的研究者,包括做一些抑鬱症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治癒者,我告訴你怎麼去治癒這些孩子,怎麼去開啟一個人靈魂深處的光明。要讓孩子在內心裡面體驗到安全,要讓孩子在內心裡面體驗到溫暖,同時要讓孩子在他的身心深處看到希望,就這三條。怎麼樣看到希望?找出他的長處來,哪怕這個孩子一無是處,真的很糟糕,你也要誇他面板好,個子高,跑得快,睡得好。誇獎可以激發一個人覺受深處的安全感,誇獎、讚譽可以驅散人情緒深處的恐懼感。
怎麼樣能讓孩子能夠體驗到愛呢?多承認他,多肯定他,多說“我愛你”,多去擁抱他。“愛”這個東西不講道理的,哪怕他真的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你一樣愛他。“愛”這個東西是沒有理性的,同樣的,抑鬱症患者的這種表現,它也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他家庭環境很好啊,他長得很漂亮啊,他衣食無憂啊,他就抑鬱了,沒辦法,沒道理可講啊,怎麼辦呢?去用種種方法開啟他靈魂深處,他曾經有過的,那種對於溫暖的體驗,對光明的記憶。光明在人世間表現出來是什麼呢?寬恕,接納,純潔。
當一個人在內心的體驗當中,感覺到越來越多的別人的愛,別人的肯定,他就會變得很自信。當一個人在心靈體驗當中感受到別人的寬恕、接納、溫暖,他會越來越安全。當一個人安全了之後,負面的情緒消散了,他的一切症狀就跟著消散了,他也不知道咋回事兒,不講道理的。抑鬱症、精神疾病就是不講道理的東西。他完全是人的心靈認知,被所認知的對境,要麼是被希望和光明牽著走,要麼是被黑暗和恐懼牽著走。被黑暗和恐懼牽著走,那就是抑鬱症、焦慮症,隨時準備自殺或殺人的孩子;被人的光明和安全牽著走,那就是健康的,對社會有益的,知書達理的,非常穩定的,非常開心和快樂的孩子。所以,我剛跟你講,人的心靈體驗,心靈感受只有這兩種,一種是愛,一種是恐懼,愛的背後是安全,恐懼的背後是失去。
那麼怎麼樣去教育孩子呢?他們又不是你的孩子,你又不可能天天跟他在一起,怎麼辦呢?誇獎。沒有別的辦法,只有這一個辦法——誇獎。第二個,時刻要讓孩子在心靈的體驗當中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無條件的愛,是沒有條件的,就哪怕你是抑鬱症,哪怕你是殘疾,我也愛你,沒有任何條件地愛,對於你永遠是無條件的支援。這兩種可以大大地緩解抑鬱症,抑鬱症不是靠棍棒可以教育好的。
當抑鬱症的人活到成年之後,他們內心裡面是非常黑暗,非常孤獨,非常孱弱,非常單薄的,這個階段的抑鬱症怎麼去做呢?面對整個社會,那些白領,那些中產階級,包括那些富豪的抑鬱症,怎麼去做呢?有兩種方法,第一個,讓他們內心看到希望。一個人沒有希望的時候,心靈的體驗就好像是進入到黑暗的曠野一樣,就是幹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來,幹什麼都無所謂,幹什麼都索然無味,幹什麼都是麻木的,都是被動的,沒有自己的任何一點興趣愛好,也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理由了,這個就是抑鬱症的開始了。很多人想自殺就是因為這樣,這個世界不需要我,我在這個世界上活著是個負累,我是個沒用的人,等等。讓他們內心裡面看到希望,看到自己的價值,不僅僅是看到自己的責任,要讓他們知道他們對這個社會,對這個世界是有用的人,他們能夠給別人帶來快樂。人真正的價值不是你有多少錢,真正有用的人,是對別人的存在有所幫助的人,是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那個叫有用的人。
所以,治療抑鬱症,一定要去激發這些人內心深處的自我價值感和自我認同感。“哦,我是有用的人,我是有價值的人,我是可以給別人帶來幫助的人,我是可以去建設社會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樣的話,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和自我認同感,同時會帶來什麼呢?自我責任感。我應該怎麼去做,我應該去負擔起這個責任來。慢慢地,他的各種負面情緒,就會被他的這種責任和價值感所摧毀、摧滅,他就會變得很正常了。
還有第二種方法,第二種方法是什麼呢?就是對於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有一定思維能力和文化的人,去給他們介紹真理,讓他們去理解生命,讓他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到生命的實相,讓他們重新有一個選擇自己生命的機會。當一個人,受過教育的人,看到了究竟的法義,他會用理性去思維,會在裡面去尋找漏洞,會仔細地去分析,在分析的過程當中,他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當他審視完之後,知道這個真理,確確實實是真理的時候,他的生命就等於是第二次投胎一樣,他就可以選擇自己生命的未來了,他可能會成為一個修行者。
一個修行者是不存在抑鬱這一說的,因為修行者的生命,修行者的靈魂,修行者的身口意,是屬於神靈的。你不屬於你自己,你的虔誠心不是全部供養給了真理嗎?你不是要用你的身口意去供養釋迦牟尼佛嗎?所以你已經不屬於自己了,你的身口意不屬於自己了,哪有你去抑鬱的資格呢?你沒有這個資糧了。我抑鬱是因為我不想幹什麼,或者是我認為我幹什麼沒有意義,或者是我認為我的存在就是廢物,就是垃圾,或者是我認為我的存在就是一種痛苦,可是你的這種存在都已經供養給佛了,供養給神靈了,供養給真理了,哪有你去自暴自棄的資本呢?沒有了。當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和整個的心靈願望全部投向真理的時候,這個人可以從根本上治癒精神體系裡面的黑暗,也就不會有抑鬱症的存在了。
第二種方法是最徹底最根本的。
所以我跟你講這麼多,回頭你去分析下,理解下,看看我說得對不對。對於孩子的教育,它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因為人心靈體驗的形成,心理的狀態是由心靈體驗積累而形成的,它應該慢慢地往前推,往它的根本推的過程,這個過程當中就是——無條件地愛、寬恕、讚美、支援。你做什麼都是對的,你今天摔了一跤,“哎呀,這個姿勢真帥。”今天砸了個碗,“哎呀,砸得真好!哎呀,你幫了爸爸一個忙,這個碗我一直想扔,捨不得扔,你今天砸了,好,獎勵你。”
抑鬱症患者,通常有一個通病,不是很愛關心別人,我連我自己都不想活了,我憑啥去關心你啊?我自己活得還很痛苦呢,我哪有那個精力去關心別人呢?當一個人的心思不在自己身上的時候,當一個人的心思放在別人身上的時候,他的恐懼感會大大減少,只有這一個方法——去做公益,你去照顧老人,去街道上拉個繩子維護治安,還是去撿垃圾,都行。
讓他天天去做公益,大家起來一塊兒去做公益,每天想的、講的都是怎麼樣去為別人好,怎麼樣去對這個社會好,怎麼樣能夠去更大程度地為社會付出,他內心裡面的壓抑感、恐懼感、不安全感就會大大減少。內心裡面的自我焦慮減少了之後,內心裡面的安全感就會增加;內心裡面的陰冷減少了之後,內心裡面溫暖就會增加;內心裡面負面的情緒、否定的觀念減少了之後,內心裡面積極的、向上的一面就會增加。內心積極了,人的觀念就會跟著改變,他就能看到希望了。你也許沒有錢,你也許真的是一個生活很困難的人,但是你最起碼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你是一個可以為別人帶來幸福的人,那麼你為別人帶來的這種幸福,它就是你的價值啊。
所以,對待抑鬱症的人,想過來尋求幫助的人,最核心的,也是唯一的一點——去做公益,永不停止去做公益。全身心考慮別人的人,一定是被神所看護的人,一定是被神所加持或保佑的人。他的內外,他所到之處都是有光明的,都是有神靈看護的,這種人才是真正的神靈。
治療抑鬱症患者的方法,不需要那麼多高大上的理由,不需要那麼多的理論,不需要什麼佛教的標籤,不需要什麼神靈的佑護、加持,不需要。就是一個詞——公益。想治病嗎?想抑鬱症好嗎?——做公益。你也許看不到意義,但是你必須得要去做,要學會給予,要學會付出,要學會奉獻,要學會檢討自己,這是抑鬱症患者治癒的第一步——學會奉獻、學會給予、學會檢討自己。下一步才是我們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的肯定。
公益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路,不論你靜坐也好,還是做什麼,公益是一個核心的東西。一個內心裡面不知道為別人付出的人,不知道奉獻自己的人,他的抑鬱症永遠好不了,你的靜坐僅僅是讓你躁狂的情緒安撫了,它的根還在。根是什麼呢?對自我的愛護。一個長期做公益的人,一個內心真的把自己能夠奉獻出去的人,他即使不禪定,即使不靜坐,也依舊可以起到抑鬱症康復的作用。
我們就是為了做一個為社會付出的人,對別人的存在有幫助的人,我們不求自己的獲得,我們只是力求讓別人過得好,讓這個社會更加地和諧穩定,讓我們生活的環境更加的安全和乾淨。一天你拒絕,兩天你拒絕,你覺得索然無味,形成的時間長了之後,因為不是你一個人在做,它會形成一個氛圍。這個氛圍是什麼呢?人們都很和善,人們內心裡面都是願意付出的,當你的情緒被這種情緒所感染了之後,你會發覺到自己內心深處那種陰冷的、自私的體驗。“哦,看來是我不對,我應該像他們一樣付出。”這種念頭,這種心靈的體驗轉變了,你過去的那種生不如死的念頭就轉變了——“哦,原來我不是為著自己活著,我的存在可以為了社會,為國家,為我們這個民族”——說大一點。哪怕帶來非常微小,但是有利的、向上的因素,這就足夠了。
抑鬱症真的不難治,就看這個人的心,是為別人的,還是為自己的。
-
15 # 杭州胡師傅
抑鬱症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臨床表現,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多數患者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患者常常說活著沒意思,心理非常難受,這種低落的情緒在大部分時間存在,而且不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同時,有興趣愛好的減退。思維遲緩,腦子像生鏽一樣。認知功能下降..
-
16 # 美食愛好者小崔
抑鬱症是神經病嗎?這個話題我不好評價,只是覺得也是我親身感受,抑鬱症是因壓力過大引起的,這次疫情我相信更多人有抑鬱傾向,可能抑鬱到極端會做出神經病的事情罷了、沒有無緣無故的抑鬱,只有經歷!
-
17 # 生活財富小課堂
抑鬱症不是神經病,事心理或精神疾病。
神經是我們身體上的神經脈絡系統,把身體上的資訊傳遞黑大腦,並接受大腦管理的生理系統。
比如我們身體上的疼痛和冷暖都是通過深井系統傳遞給大腦,我們才感知到的。
而抑鬱症,大多數因為個人經歷或遭遇導致的心理失控,失常。無法自主正常思維和控制自我言行的心理疾病,輕一點能夠交流緩解的叫心理疾病,重症的,無法自主正常交流又常失控影響正常生活的,就是精神疾病。
-
18 # 蘇來蘇去只會噴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型別。
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鬱悲觀。輕者悶悶不樂、無愉快感、興趣減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鬱心境有晨重夜輕的節律變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礎上,患者會出現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常伴有自責自罪,嚴重者出現罪惡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現幻覺
患者思維聯想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覺“腦子好像是生了鏽的機器”,“腦子像塗了一層糨糊一樣”。臨床上可見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對答困難,嚴重者交流無法順利進行。
要想徹底走出抑鬱症,只有從根本上轉變內心,開始釋放正能量,這個轉變要從改變自己固有的錯誤認知開始,要改變你對抑鬱症的認知,對內心精神世界的認知,對外部環境的認知,對世間一切事物的認知,真正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積極的改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隻能靠學習獲得。要增加鍛鍊時間。要多吃去走走,尤其是要多參加一些戶外運動,比如爬山、跑步等等,這不僅能鍛鍊體魄,還對調節心情非常有幫助,能夠大大緩解抑鬱症。
為自己找一點感興趣的事物。因為抑鬱症的人總是很茫然,不知道該幹些什麼,這時候,給自己找一些興趣愛好,比如說出門攝影、繪畫、看電影、逛公園等等,可以轉移一部分注意力,逐漸將注意從迷茫調節到生活工作中。多與不同的人溝通,這一點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解開內心封閉的方法,一旦與人交流多了,心靜自然而然會開闊起來,抑鬱也會不藥而癒。
-
19 # 動要有營養
抑鬱症不是神經病,抑鬱症主要是心理障礙性疾病,抑鬱症它只是神經官能症的一種表現,主要和平時用腦過度或者精神過度緊張,平時過度的疲勞,沒有注意心理的疏導所導致的。
舉措建議
所以在平時要學會注意心理的疏導,避免過度的緊張,在飲食方面注意改善,保證充足睡眠,放鬆壓力,在有抑鬱傾向時,儘量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和藥物治療。
注意事項
多注意增強抵抗力,飲食上儘量注意改善,多吃一點蔬菜水果,避免過度的緊張。
-
20 # 清妍安然
抑鬱症不是神經病。
抑鬱症是一種精神障礙,是一種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緩慢、語言動作減少和遲緩的神經症。
神經病是通俗的說法,準確的說法是精神病,是確診為神經症以上的精神障礙。
臨床上常把有無“自知力”作為判斷精神病的指標,一般來說,抑鬱症還有自知力,而精神病無自知力。抑鬱症治療主要進行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而精神病患者需要轉診給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只是輔助性的。
回覆列表
抑鬱症是神經病嗎?
可以明確的告訴你抑鬱症和精神病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抑鬱症不能完全定論為神經病。
抑鬱症和精神病的區別在於:
抑鬱症是具有三種典型的三個症狀:精神低迷、意識表達能力降低、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等症狀。有對自己傷害的行為,因為長期壓抑,精神緊張。
而精神病有幻覺、妄想、語無倫次、顛三倒四。有破壞性行為。
抑鬱症與精神病相同點是:都具有反應遲鈍,沒有正常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