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立竿剪影
-
22 # 大朵剪影
如果給我一張電影票,我想帶著懷孕的老婆看看喜劇,商業大片也行。反正就是高高興興的,不用動腦的,畫面刺激搞笑的就行。讓憋悶了這麼多天的她好好放鬆一下。
-
23 # 蛋蛋新銀幕
· 當一艘船沉入海底
· 當一個人成了謎
· 你不知道
· 他們為何離去
· 那聲再見竟是他最後一句
· 當一輛車消失天際
· 當一個人成了謎
· 你不知道
· 他們為何離去
· 就像你不知道這竟是結局
我是先接觸到g.e.m.鄧紫棋唱的這首同名的《後會無期》歌曲,才瞭解《後會無期》的這部電影,鄧紫棋唱的《後會無期》是那麼的音色空靈悠遠,完全符合後會無期深刻而巨集大的主題。在不斷的迴圈播放中,我漸漸的喜歡上了這首歌曲,喜歡上這個歌手,從而喜歡上了這部電影。如果我有一張電影票,我肯定是會選擇看韓寒導演的這部電影——《後會無期》。
韓寒的“後會無期”就是要通過千里之行講述那些人和那些事。然而,韓寒的主題並不是理想,而是自由。馬浩漢和江河這兩個人不是城市白領,也不是無業遊民。他們似乎有某種理由生活著,他們在精神上脫離了社會主流。處於與社會融合與分離的關係。在這種狀態下,很難說他們是社會邊緣人群還是正常人。
《後會無期》有很多角色,但真正的主角是馬浩漢和江河。整個故事以江河為起點,以江河為終點。
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後會無期”的含義。這是理想主義的勝利。江河扮演的老師從頭到尾都很枯燥,臺詞很少,在故事中處於被動地位。就設定而言,江河缺乏經驗,因此缺乏相應的應對能力。但這樣的人有堅持的信念。這是對蘇米的執著。從表面上看,這種堅持可以說是對情感的堅持。但事實上,這是態度的堅持。這種態度是,不管一個人有多壞,他都有好的一面。
馬浩漢的背景設定是一個樂觀的社會人,他闖蕩社會多年,積累了一定的社會資源。在整個故事中,馬浩漢也是核心之一。從旅程的開始到結束,江河的世界觀從未改變,而馬浩漢的世界觀卻被粉碎。馬浩漢最終沒有出現,因為世界觀破碎的人肯定會走向自我毀滅。
有志於振興家鄉旅遊業,卻無人關心;童年已成陌路人;“成長”的社會經歷被蘇米叔叔打回原型;多年的筆友成了兄弟姐妹;父親在抗擊颱風的戰鬥中一無所獲,甚至付出了生命一個懦弱的人並且離開了妻子,離開了兒子和離開家庭;就連代表自己價值大眾POLO都被順走了,樂觀其實就是一事無成的傻笑。
這條劇情線為馬浩漢的崩潰奠定了基礎,代表了從理想主義到現實主義的妥協,以及對社會和生活的妥協。就像那個收音機裡有四隻貓卻沒人聽的人一樣,他終於聽從了別人的勸說:改變了自己,養了一條狗,在屋頂上跨了一步,就是馬浩漢妥協一樣。影片最後,只有那個一點都沒有改變的江河,才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振興家鄉旅遊業,贏得美麗的迴歸。
基本上,這都是馬浩漢所追求的。然而,馬浩漢早已迷失在社會中。
友誼,努力,勝利。擁有所需要的一切,只不過不在一個角色身上而已。人們習慣了主角的光環,所以他們不習慣於向生活投降的馬浩漢。他的理想和期望,就像帶著充分的希望在空中墜落的衛星,在現實的沙漠中消失了。
這部電影有一點輕微的喜劇味道,但它似乎頹廢和混亂,或者因為生活中的每一次告別都伴隨著悲傷和快樂。從現在開始,你將開始一段全新的未知旅程。不管你喜不喜歡,你必須埋葬過去,把過去的記憶包起來,把它們塵封在時間的盒子裡。這一切是悲傷還是快樂只有你知道。無論過去多麼輝煌,它都已成為過去,無法實現輝煌的未來。過去,它成了錘鍊你的錘子,無法傷害你,今天已經堅強。如果明天天空佈滿明亮的星星,你會微笑著等待命運的眷顧。如果明天仍然充滿荊棘,你必須咬牙站起來。但是讓我說,所有的歡樂和悲傷在別人眼裡只是歡樂和悲傷。對你來說,那是你的命運。一切都是對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你試著思考,接受並說再見,思考未來,接受現在,向過去說再見。這是你的生活,我的和每個人的生活。
-
24 # 影視圈Magazine
如果給我一張電影票,我最想看的可能是楊德昌導演的《一一》。在影片中導演通過對多個人物關係的展現和冷靜的鏡頭語言,向我們展現了人與人之間難以相互瞭解的現實,卻把藝術、情感作為救贖,認為人與人之間可以產生溝通與共鳴。
不僅僅是對於別人,對於自己,我們也是黑箱。人通過與他人的交往來認識自己,庫利曾把他人比作鏡子,人從鏡子中看到自己,然而在鏡子中,人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臉,卻很難看到自己的後腦勺。
然而,導演並非用悲觀的眼光看待這一切。相機可以通過記錄來實現溝通,把自己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記錄下來,讓別人通過間接的“在場”看到自己,看到別人。初看《一一》,你也許覺得冗長,也許感到乏味,但隨著影片的終結,面對剛剛消逝的影像,我們都看到了自己。
-
25 # 電影星人
如果給我一張電影票,我想看一部能洗滌內心的電影。
2008年上映的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讓我想起了最近上映的《美麗人生》。
同樣是通過孩子的視角揭示戰爭的滅絕人性,只是兩部電影的觀察者的身份和階級不用,但不管是身在“受害者”或是“加害者”階級,稚氣未脫的孩子永遠都弄不懂大人世界中的陰暗和殘酷,永遠都不明白“服從軍人的天職”與盲目的“領袖崇拜”會帶來多麼恐怖的災難性結果。
孩子眼中的絕望與荒謬
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講述了“兩個男孩的友誼”。
二戰期間,八歲的小男孩布魯諾回家後,發現身為納粹軍官的父親要被調到偏遠的郊外。
隨著舉家遷移,失去了熟悉環境的布魯諾不得不適應新的生活。除了情竇初開的姐姐,布魯諾身邊沒有一個年齡相仿的玩伴。
布魯諾發現房子外面的一處“農場”中,穿條紋睡衣的人們在那裡工作和生活,不顧父親三令五申的警告,布魯諾認識了鐵絲網那邊與自己同齡的小男孩什穆埃爾。
發現布魯諾的私自去見鐵絲網後面的朋友,父親決定把他送往姑姑家。為了和好朋友團聚,布魯諾偷偷換上了條紋睡衣爬進鐵絲網,試圖營救小夥伴什穆埃爾,卻再也沒有回來。
大人們充滿矛盾的複雜人性
在歐美電影中,很少有正面表現殺戮孩子的鏡頭,而在《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中,充滿悲觀色彩的結尾,讓這部看起來氛圍平靜淡雅、充滿詩情畫意的電影,變得灰暗而沉重。
片中,父親是布魯諾最弄不懂的人,因為他和片中幾乎所有的大人一樣,是一個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矛盾人物。
在等級森嚴、充滿殺戮的集中營中,布魯諾真切感受到了很多殘酷的細節,但也受到了父親下屬和猶太犯人的照顧,對他們來說,布魯諾就是一個孩子,孩子是弄不懂階級對立、種族滅絕這類複雜的大道理。
純潔的友誼與絕望的結局
在天真的布魯諾的眼裡,誰對他好,誰就是朋友,純真的友誼、單純的觀念與叛逆的精神,是布魯諾走向死亡的主因。
即便到了最殘酷、最絕望的時刻,兩個充滿童真的孩子依然能夠建立起難以想象的友誼,他們或許沒有完全意識到自己的階級和身份背後的意義,不懂得“我們生而就有歸屬”這句話背後的沉重意味。
電影用孩子天真的視角,呈現出戰爭的殘酷與荒謬。當兩個孩子穿上了同樣的條紋睡衣,被沉重的鐵門無情的關閉,一切的希望與善意在這一刻灰飛煙滅。
這是一個充滿絕望的結局,卻帶給觀眾了美好與希望。
-
26 # 片子奇聞異事
如果給我一張電影票 我最想看《喜劇之王》
星爺不愧為一代喜劇之王,多少人視他為偶像,他的電影也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是我們的青春,也給大家帶來多少歡樂,也許現在的星爺已經開始退幕,但他的歡樂永遠不會謝幕。
有人說,星爺的電影總是笑著開始看,哭著結束的。
戲中周星馳一直醉心戲劇,想成為一名演員,平時混跡劇組跑龍套,又在社群裡開始演員訓練班。即使在劇組受盡冷眼,在社群培訓班不被認可,但他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一心想把表演做好......
整部電影,很多笑點,也更多的反應了社會底層人的生活百態,每一個都為了自己的理而努力著。電影中也給大家留下很多經典臺詞,即使這麼多年過去,人們還是津津樂道,相對與電影本身的精彩內容來說,更多的反應了生活的哪些平凡與不甘。
相對與電影中“做人沒有理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別?”,“我養你呀”等這些大家經常談起的經典臺詞,我更喜歡尹天仇和柳飄飄在海邊的對話:
“喂,你看前面多黑,什麼都看不到”
“也不是啦,天亮之後就會很漂亮”
這就像是我們的人生一樣,對於你面前的未來,你永遠不知道它意味著什麼,也不知道它將會發生什麼,但人們永遠會將未來看做是一個美好的願景存在。就像對話說裡的,即使你現在面對的是一片漆黑,但終將會變得美好。
也願每一個奮鬥的人,都會看到你的最美的風景.....
回覆列表
給我一張電影票,最想看電影《左耳》
影片講述十七歲的女孩李珥,左耳聽力不好,如果站在左邊說話就聽不見,不起眼而內向的李珥某天突然就暗戀男生許弋,黎吧啦因為愛上張漾而幫助他勾引許弋,暗戀許弋的李珥偶然間與其成為好友並目睹其被張漾毆打的情景,兩人關係越走越近。黎吧啦出車禍死亡,對許弋造成傷害使其墮落,李珥也因此憎恨張漾,張漾與蔣姣分手後與黑人一起幹起了生意,李珥在上海與許弋重逢相戀又目睹其偷情後心碎。
《左耳》——愛對了是愛情,愛錯了是青春
漸漸形成一個獨立細分市場的青春愛情電影可謂是火爆了,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趙薇的《致我們終將失去的青春》,到《同桌的你》,再到今年的《左耳》,每一部青春愛情電影都成為當下年輕人的熱門之選。
“左耳”作為片名並沒有很好的體現和串聯起全片,小編細細數了一遍,“左耳”的出現僅有三次,開頭一次,黎吧啦車禍那場戲一次,結尾一次。短短的三次根本無法體現“左耳”的特殊性,原本頗有噱頭的“左耳”變成了一個被忽視的文字。
不但是“左耳”的名字被忽視了,連女主角的故事都被忽視了。全片大部分的時間,很少有去講述刻畫女主角的獨特性和心理變化。影片有一大部分時間給了“黎吧啦”這個配角,女主角和幾個男角都圍繞著“黎吧啦”在展開,女主則變成了一個旁白的角色,為別人在說故事。
再來說說說角色方面,“左耳”李珥毫無疑問是女主角,但其實我覺得“黎吧啦”更像是女主角,一個敢愛敢恨的女生對比一個呆呆、天天茫然的女生,在青春這樣特殊的時間段中更能給人留下印象。
當然,這也可能跟演員有著莫大關係。李珥的扮演者是有著超越奶茶MM、全國校花第一名的陳都靈。嗯!廈門姑娘,畢業於廈門一中。但我覺得陳都靈全片並無什麼太大的表情變化,都是一臉很呆板的表情,好吧!或許這是某種意義上的“清純”吧。
相比之下,“黎吧啦”的扮演者馬思純的表演則更具張力,可以很嫵媚的唱歌,可以傻傻地趴在床上寫愛情誓言,也可以無助茫然的在雨中哭泣。塑造了一個青春年齡下對於愛情敢愛敢恨的小姑娘形象。
最後來說一下拍攝視覺上,《左耳》在拍攝視覺上,與其他青春愛情電影不同的是,它引入了水下拍攝的片段。應該來說這是內地青春愛情電影的一大突破,水下拍攝不僅對劇組是一項巨大的考驗,同樣對於故事也是一項重大的考驗。但《左耳》恰恰做得很好,前後兩場水下戲不僅在視覺上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前後呼應。這點應該來說是很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