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地主,農民,還是奴隸主,奴隸……

26

孔子

回覆列表
  • 1 # 一見如故宇

    我們是從哪裡知道孔子的?是從《論語》、《禮記》、《春秋》這些著作,還是從別人的評判之中?

    孔子代表著誰的利益?

    他維護周代宗法制,想幫助魯國國君恢復宗主地位,但是卻被掌權的季氏趕出魯國。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因為他生活的時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王不問政事而臣子弒君奪權,所以他立志要建立一套秩序。

    他在魯國執政,把魯國治理的秩序井然,所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因為在他心裡有一個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他就是按照這個方針進行治理。

    可是,他的這套理論在當時被當權者極力抵制~因為這些當權者只是想著如何謀求自己的利益,孔子的學說恰恰是要限制他們的權力,削減他們的權力。

    他想把自己的理論付諸實踐,但是到處碰壁,不僅國君不用他、權臣反對他,連平民也不待見他。最終他意識到自己已經老了,沒有能力改變這個世界了,於是無奈的說聲“六十耳順”,開始修書。修書其實也是他想改變世界的一種方式,直到魯哀公射殺麒麟後他徹底的放棄了,並且在兩年後與世長辭。

    孔子生逢亂世卻並沒有隨波逐流,他堅持自己的理想“天下大同”,提倡“仁義禮智信”,說他是聖人並不為過。

    我們討厭的其實不是孔子,而是利用孔子的一些言論來達到自己目的的人,而這個人並不是孔子。

    利用孔子的言論並私自篡改孔子理論的始作俑者是董仲舒,宋代的“程朱理學”進一步歪曲孔子的學說。他們為了迎合帝王,維護封建統治,糅雜了陰陽學說、法家學說等等學說幷包裹上先秦儒家仁義道德的外衣來愚弄人民。

    把這些歪理邪說發揮到極致的是朱姓明王朝和清代康乾二帝。這個應當是歷史發展的結果,統治階級和權臣只是想利用孔子的一部分言論加以自己的意志來愚弄人民。

    年輕的時候,我也覺得孔子不過爾爾,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發現,他其實真的是一個聖人~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他說“學而時習之”~學習還要不斷的進行實踐,我們也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我們也說在家靠父母(入則孝~要孝敬父母,忤逆之徒父母是不會讓你靠的)出門靠朋友(出則弟~尊敬朋友,否則朋友不會讓你靠)、謙虛謹慎言而有信(謹而信)、教書育人德育為先(行有餘則以學文~孝弟謹信仁都做到了就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了,先修德再學文化知識)。他認為“信近於義、恭近於禮”~朋友之間講究信用是因為彼此信任而尊敬人要符合禮的標準不能阿諛奉承……諸如此類,讓我們知道了一些行為標準。

    我們要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孔子的學說,批判是為了繼承,因為孔子的學說裡有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現在社會不需要愚忠那我們就把愚忠這種糟粕去掉,但是任何社會都是需要良好的社會秩序,所以我們可以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解成對社會秩序的規定,不必愚忠但是要遵守規定。

    最後,可能說的不太準確,但是我還是要一吐為快~現今的臺灣某些人和香港的某些人不正是數典忘祖,忘恩負義,無君無父的一類忤逆不孝之徒嗎?

    殷鑑不遠啊!

  • 2 # 江東羽

    孔子是中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開創儒學、修訂六經、編撰春秋、創辦私學,留給後世無價之寶,他一生追求並倡導“仁義禮智信”,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我認為不能簡單地說孔子代表哪個階層的利益,而是不同的階層出於不同的目的,利用不同的方式來詆譭或者弘揚儒學。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不朽的,無論出於什麼立場。秦始皇焚書坑儒,文革批鬥孔老二,都是特定歷史階段的小插曲,並不能改變崇尚仁義誠信的中華文明發揚光大。

  • 3 # 掠過叢林的風

    孔子距今約二千五百年。

    那個時期,整個地球上都掀起了人類文明的高潮。

    在中國,經歷了以孔子為代表的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

    在西方,出現了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古典哲學。

    在印度,出現了以釋迦牟尼為代表的佛學領袖。

    而這時正是人類社會由奴隸制轉向封建制的轉型時期。

    每一次的社會轉型,都是階級矛盾的大爆發,也是舊的政治制度嚴重地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

    是底層人民爭取權益,中層階級渴望社會改良,也是人類思想文化的一次大爆發。

    就像一千年後,地球的西方爆發的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一樣,一千年前的孔子是封建思想解放運動的代表式人物。他的仁愛學說在野蠻、不開化的奴隸社會,那就是一一次人類思想的大革命,他的仁愛主張等同於資產階級提倡的“人權、民主、自由”。

    這就是孔子生存的時代背景。他是倡導社會改良的代表式人物,為早期的下層人民爭取了做人的權益。他的社會意義相當於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但丁”,相當於中國五四運動中的胡適。

    所以站在當時下層人民的立場,孔子是為底層人民謀利益者。

    也正因為孔子觸犯了統治階層的利益,所以他的主張才在當時只是一種“吶喊”,只到五百年後,他的主張才漸漸為統治階級接受。

    所以孔子是進步的代表,是偉大的思想家,更是早期華夏文明的開創者。

    時光流轉,二千多年後,封建制度才在中國結束。

    曾經代表先進文化的取代奴隸文明的封建文明,終於變成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腐朽文明。

    它確實太腐朽了,這個在中華大地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古老文明,比西方的封建文明遲推翻了三四百年。

    但無疑,當日的孔子是偉大的,我們所有華夏的後人都要對這位偉大的先哲禮讚。

    他曾經是文明的推動者,文化的革命者,也是中華文明的理程碑。

  • 4 # 野喬342

    孔子就利益代表應分活著與死後兩個時段。

    孔子活著時,他的思想骨子裡是維護貴族利益的。孔子死後“被聖人”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

    活著的孔子,上活動於朝堂,做過官;下收門徒授業,《論語》記錄了孔子師徒的主要言行。下層人民如何生活孔子並不關心,所以“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當然更不會為下層人民服務。孔子也論君民關係,但主要是為統治階級出謀劃策,使之如何更有利於象管理動物一樣“牧”得更到位。

    孔子一生為“禮”而奔走,他要復周禮,春秋各國是周天子原屬國,必然讓他碰扁了鼻子。

    活著的孔子為奴隸主階級利益上下不討好結束了一生。

    死去的孔子到漢代走運,君臣父子之禮被髮展為“三綱五常”走上了直接為統治階級服務道路。作為大聖人的孔子,正式封聖人是唐朝。搖身一變他登上聖壇,開始了兩千多年的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聖人生涯,專司綑綁禁錮人們思想的“崇高”工作。

    從此,除了用武力征服壓迫老百姓的刀槍,又多了束縛征服人心筆墨。

  • 5 # A布袋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28日-公元前479年4.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或稱孔老二,魯國陬邑人,祖籍宋國,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創辦中國第一所私營學校,倡導仁義禮智信。弟子3000,72賢。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一生好官惡勞,一生不得志,貧困時雖如喪家之犬,但不影響其偉大。當時中國社會奴隸制正向封建社會過渡,而孔子代表著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階級。希望回到周朝,頌揚克己復禮。受社會及弟子影響逐步接受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總而言之,他是代表著當時的統治階級的利益。但他首例辦學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平民教育先河,促進了幾千年中國平民教育繁榮和發展。

    孔子一生好學,孔子師先後有郯子、萇弘、師襄。郯子之徒,其賢能無人能比上孔子的。先後兩次求教老子,一次問樂,一次問道。孔子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觀念,但曾焚《春秋》而後又著《春秋》成為歷史上文化人焚書第一人,早於秦始皇焚書。晚年知自己的政治抱負實現無望,專心帶弟子修著《詩》《書》《禮》《樂》《易》《春秋》等箸作。去世後,其弟子代代相傳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輯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孔子是當時社會上少有的最博學之士,後來儒家思想經歷代弟子的傳播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統治國家的政治理論和工具。成為代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利益的代言人。但他的某些為學理論和思想,對中華幾千年文化傳承具有深遠的意義。

  • 6 # 王祖蔭1

    首先明確,孔子本人從不承認自已是什麼超於眾生的聖人。當有人推崇他的學識時,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我本是個窮小子,所以雜七雜八的事懂得多)。但孔子確是天資聰慧,又好學,所以學識廣泛,技能全面,堪稱一代奇才。他的學說大體可分兩類。一是有關治國,一是有關修身養性。孔子時處春秋晚期,周室勢衰,″禮崩樂壞″,國家統一祓破壞。中原群雄並起,互相討伐,生靈塗炭。孔子希望天下太平,恢復周制,"鬱郁乎文哉,吾從周″。這也不難理解,不能簡單地說他要″復古″。後世諸王朝抓住″從周″這一點,片面解釋為孔子就是唯帝王馬首是瞻,沒有全面介紹孔子學說,尤其是有關"恤民″的部分。所以近代革命者要"打倒孔家店″。但是,我們對孔子要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去分析。現在《論語》有多種白話譯本和外文譯本,關注孔子學說的人士不妨一讀,對他有個全面瞭解。分清精華與糟粕,不要用″扣帽子″″貼標籤″的方式去對待嚴肅的歷史問題。

  • 7 # 盛京楊員外

    這種蠢問題為什麼一直這麼多?就不能自己看看四書五經?非要聽一幫意識形態嚴重偏激的老公知胡說,然後人云亦云。

    孔子提出“大同”社會的構想

    《論語》中說:“外戶而不逼,是謂大同”因此才有了《禮記•禮運》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道德”就是迂腐?“道德是萬惡之源”?

    人之所以稱之為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有主體人格。少年兒童之所以犯罪免於刑事責任,就是因為他們的人格不完善,還不能稱其為完整的人。

    什麼是“道德”?內得道,而外顯於德也。就是說你知道自己為什麼算人了,然後知道人應該做什麼了。道德是對人格的完善,是讓人的主體高昂,而不是讓人物化變成個動物,商品。

    中國的考古發現,從距今5300年的良褚文明,三星堆,龍山文明等等,都沒有發現大量的努力參與勞動生產。這說明什麼?說明了中國的奴隸社會沒奴隸,或者說中國就沒奴隸社會,可見孔子的大同,孟子等民貴君輕思想一直就有流傳。不然怎麼會沒奴隸?

    反觀西方古代,從希臘,到羅馬從事生產勞動的90%以上都是奴隸,他們的民主,只是統治階級的互相制約而已,跟人民根本就不沾邊。

    分清儒學,儒家,儒教

    儒學是一種世界觀,認識論,是一種哲學,是學說

    儒家,是尊奉儒學的人,這些人稱為“儒”。

    儒教,這才是要反對的東西,是封建統治的工具,這是壓迫,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就好比希特勒把民主變成了民粹,可以把民粹廢了,反對納粹。但是不能連民主一起都反對了,這不是倒孩子洗澡水,把孩子也扔了麼?

    總結

    孔子以道德高昂人的主體性,提倡大同,是有非常的積極意義的。但思想也不免有歷史的侷限性。以他的所做所為,稱其為聖人,不為過。

  • 8 # 螭吻飛魚

    首先這個問題的提出就是值得商榷的,第二是很多的評論對孔子的認識還是膚淺的。第三是對於當時孔子所處的時代、生活環境沒有充分的認識,第四關於孔子2000年來的文化傳承沒有深入的瞭解,第五對於五四運動對於孔子思想的否定背景不是十分了解。

    首先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所思考的重點是人跟人之間的關係。

    第二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開創了中國教育有教無類的先河。

    第三他是中國古代文化第一個全面系統的整理出來的文化繼承者,他是後代能夠詳細的瞭解和繼承中國的古典文化。

    第四,由於孔子的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播使我們華夏文明成為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明。

    第五,孔子的思想產生於2000多年的社會現實,既有精華也有糟粕,但精華是主要的。

    第六,孔子的思想在歷史的傳承過程當中出現了許多異化,第1種異化就是統治階級把有利於統治者的部分發揚光大,而對於統治者沒有利的部分予以拋棄;第2種異化就是漢代的董仲舒罷黜百家百家獨尊儒術;第3種就是宋代的朱熹存天裡滅人慾;第4種就是日本的福澤諭吉對於孔子的思想的全面否定,他的目的就是為了日本的軍國主義和全面的侵華戰爭進行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第5種五四運動打爛孔家店一方面是受到了日本福澤諭吉的理論影響另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衝突的結果都歸源於孔子的理論思想。

    對於孔子的否定從日本明治維新的前期到中國的文化大革命。

    對孔子的評價要堅持幾個客觀,第1個是孔子所在的時代的客觀,第2個是幾千年來中國封建歷史發展的客觀,第3個是世界文明發展的客觀。

    春秋百家爭鳴的時代,孔子思想只是其中的一家,其他還有道具家、兵家、法家等等。孔子思想主要是治國理政、教育以及對於人生的思考,孔子思想是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的,他本身並沒有否定其他的諸家思家。

    孔子的哲學觀點有5大方面,第一是仁愛,第二是克己復禮,第三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四是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第五是禮之用和為貴。

    我們現在對於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觀點是,要大膽的吸收和借鑑人類創造的文明成果。

    所以對於孔子的思想要繼承還要揚棄還要發展,全面否定和全面肯定都是不對的。

    以下是關於孔子的經歷、主要思想、貢獻、傳承以及後人的評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8]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9]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慄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叔梁紇的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請求納顏氏女兒為妾。顏氏有三個女兒,只有小女兒顏徵在願嫁叔梁紇。顏徵在時年不滿二十歲,而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為婚於禮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並且懷孕,故謂之“野合”。

    孔子的具體生日有爭議,《公羊傳》作魯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10]《穀梁傳》則作同年十月庚子日;[11]《史記》則作次年,不記月日。[12]孔子五十一代孫金代孔元措的《孔氏祖庭廣記》將孔子的生日定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13](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但後世仍存有爭議。[14][15]

    孔子生而七漏,頭上圩頂(意為頭頂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歲時,叔梁紇病逝。叔梁紇死後,顏徵在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

    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所以稱自己雖然已經十五歲了,但志向在於做學問。[16]

    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親顏徵在去世。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歲,為了能夠經常回到祖籍地宋國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中國人丌官氏之女為妻。

    步入仕途

    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這一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魯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因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幹一些粗活。[18]

    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來到魯國朝見,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所以自稱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16]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

    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

    魯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因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幹一些粗活。[18]

    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來到魯國朝見,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所以自稱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16]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

    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

    魯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因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幹一些粗活。[18]

    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來到魯國朝見,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所以自稱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16]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

    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

    魯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離開衛國回到魯國。

    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吳國使人聘魯國,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魯國來到衛國。衛靈公問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在衛國住不下去,離開衛國西行。經過曹國,曹伯陽沒有接見孔子。在曹國稍作停留,到達宋國,宋司馬桓魋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五十九歲的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國、宋國、鄭國至陳國,陳國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七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人,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歲,稱自己這時候,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26]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自己頹喪的樣子如同喪家之犬。[27]

    魯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離開陳國,來到了蔡國。

    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與弟子在陳國、蔡國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中國人相救。由楚國返回衛國,途中又遇隱者。

    魯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衛國,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吳國討伐魯國,吳國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衛國,孔子夫人亓官氏去世。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齊國派師討伐魯國,孔子弟子冉求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說是向孔子學來的。六十八歲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歸魯國。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至此結束。孔子仍有心從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季康子欲施行田賦,孔子反對。對冉有說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不是君子的行為,應該用他的禮數來判斷。施捨的時候,會從重付出;做事的時候,會中庸而行之;死的時候,會對自己薄葬。

    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這一年冬天,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七十歲,稱自己這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29]這一年,孔子最愛的弟子顏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傷,感慨到昔日曾跟隨自己從陳國到蔡國去的學生,此時卻都不在身邊受教了。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獲麟。孔子認為這不是好徵兆,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齊國陳恆弒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三天,見魯哀公,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恆,沒有得到支援。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這一系列打擊後,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貢來見孔子,孔子柱杖依於門前遙遙相望。他責問子貢為何那麼晚來見自己。於是嘆息說泰山將要坍塌了,樑柱將要腐朽折斷了,哲人將要如同草木一樣枯萎腐爛了。孔子流下了眼淚,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很久了,沒有人肯採納自己的主張。自己的主張不可能實現了。夏朝的人死時在東階殯殮,周朝的人死時在西階殯殮,殷商的人死時在兩個楹柱之間。昨天黃昏夢見自己坐在兩楹之間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中國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裡。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受到人們的奉祀。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32]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遵循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為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

    孔子主張的較低政治目標是小康社會。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後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鬥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其影響。

    身處亂世的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係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幹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在他的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若不富足,國君就不會富足。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33]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

    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史學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而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為政》),他竭力反對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說:“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論語·泰伯》)他這種一以貫之的主張,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態度中。

    孔子的治史觀不僅反映到治史態度和治史主張上,而且還體現在歷史發展觀中。孔子認為歷史在不斷“損益”,他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周代正是在總結夏、殷二代的基礎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歷史不是倒退,而是後來居上,是前進發展著的。儘管這種思想很朦朧,但卻是中國史學史上進化論的可貴的開端。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孔子在易學中明確提出了“美在其中”“見仁見智”等著名美學命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在易宗基礎上提出了美宗——陽剛、陰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認為“陰陽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謂是美學之宗”。

    言論著作

    語錄彙編

    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在南宋後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微言大義”。[35]

    文獻整理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後人合稱之為《六經》。[1]

    詩歌創作

    相傳孔子作有《去魯歌》《蟪蛄歌》《龜山操》《盤操》《猗蘭操》《將歸操》《獲麟歌》等詩歌。這些詩歌多載於《樂府詩集》,可信度不高。

    教育實踐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樑,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孔子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考諸經籍,有七十多人。

    近代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領袖康有為:唯我孔子大中至正,獨重人道。(《濟南萬國道德會演說》)……中國之國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

    近代民主主義革命先驅、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張民權,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便是主張民權的大同世界。(《孫中山選集》)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孔子學問、文章政治事業,朗如日月,燦如星辰,果足為萬世師表。(《在信教自由會上的演說》)

    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梁啟超:孔子在人格,在平淡無奇中現出他的偉大,其不可不及處在此,其可學處亦在此。……苟無孔子,則中國非復二千年來之中國。……蘇格拉底之後,容有蘇格拉底;而孔子之後,無孔子也。(《世界偉人傳第一篇·孔子》)

    近代學者錢文選:中華之文明,實基於孔子之道德……孔子這道,極為世人所崇拜,固有萬古不滅的價值,即西方傳教士,亦深信孔道可駕乎近代一切宗教而上之。……以世界之眼光觀之,可斷定雖歷千百年後,孔子倫理仍當儲存,苟或輕蔑叛離,則中國文化早已掃地無餘矣!(《士清全集·孔子倫理與萬國修身大會之關係》

    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科學與民主,是人類社會進步之兩大主動力,孔子不言神怪,是近於科學的。(《孔子與中國》)

    近代歷史學家柳詒徵: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中國文化史》)

    近代思想史家杜國庠:孔子不但是儒家的開山祖,同時也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位公開教學的教育家,最先把古代氏族貴族所專有的詩、書、禮、樂這類學問,普及給民間,不問來學者出身貴賤,實行“有教無類”,把官學變成私學。(《先秦諸子百家思想概要》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戰略家和理論家毛澤東: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抗日民族戰爭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的新階段》)

    近代教育家、哲學家梁漱溟:孔子的唯一重要的態度就是不計較利害。……並且演成中中國人的風尚,為中國文化之特異彩色。(《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孔子就因為把握得人類生命更深處作根據,而開出無窮無盡可以發揮的前途。他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孔子學說的價值,最後必有一天一定為人類所發現,為人類所公認,再重光於世界。

  • 9 # 如果猴子會讀書

    這個問題其實要歷史的看和現實的看。

    第一,先脫下孔子的“聖衣”。孔子成為聖人是漢武帝以後的事。先秦時期,孔子生活的時代,孔子只是一個懂得周禮祭祀的沒落貴族,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教師,甚至被人稱作“累累若喪家之狗”是個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

    第二,孔子是保守派。孔子理想的社會應該是像西周那樣有禮法社會,所以他想“克己復禮”要回復的禮,就是周禮——西周的社會制度,也就是西周的貴族制度。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所以他是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沒錯,到這個到時的孔子未必意識的到,只是後來人歷史的看法。

    第三,孔子反對春秋末期社會制度,認為是“禮崩樂壞”。他批評當時的統治者,只是告訴統治階層,不應該如此統治國家,治理國民,而應該像周公那樣用周禮來治理國家。孔子也曾自比周公想要做周公那樣的人,可惜他失敗了。

    第四,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成為漢代以來尊崇的聖王,主要原因還是統治者把孔子作為統治國家的意識形態的工具在使用。所以孔子“被迫”成了統治階層的代言人。

    第五,孔子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意義和價值呢?他到底是的什麼人呢?

    首先,他是當時大學問家,大教育家。為後世的學術和教育做了很大的貢獻。

    其次,孔子是大批評家和大活動家。他批評當時的社會禮崩樂壞,他周遊列國試圖改變現狀。他是“知行合一”的首創者!

    最後,百家爭鳴由孔子肇始。孔子之後學,有尊崇他的,也有批評他的,於是諸子百家由是而起,開啟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也為中國思想奠定了基礎。

  • 10 # 虎嘯金鐘

    大聖人孔子代表誰的利益?

    提問者真是無知者無畏!能提出這問題的人,多數是能人!!

    孔子首先代表春秋戰國時期自己的利益!

    創立儒學,人之所需為儒,核心四綱八目,即!道,明德,新民,至善四綱。修身,齊家,心正,意誠,至知,格物,治國,平天下八目。

    儒學!代表的是全人類文明發展的利益!!

    請各位好好研讀歷史,特別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傳承!再去評價孔子,而不要人云亦云,把別人的腦子當自己的腦子用,被歪門邪說給洗了腦袋還不自知!今人妄論古人!真的可悲!!

  • 11 # 龍映熹

    大聖人孔子代表的是統治者的利益,否則孔子也不會周遊列國推廣自己的學說了。老子時代人性比較純粹,所以老子提出無為而治天下,到了孔子時代人性不是那麼純粹了,所以孔子提出禮法治天下。孔子周遊列國也是為了散佈自己的主張,也是為了做大夫實現自己的主張。

    孔子主張的東西是好東西,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也是把很多東西理想化了,根本沒有實施的具體辦法,而且把很多東西理想化了。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主張,可是禮法無法統治世界,這個是非常難做到的。當時社會上的兵家、法家、縱橫家……更加貼合社會的需求。

    孔子學說裡把人作為基本的元素組成,想通過禮法來約束,這個也是古人懷柔天下的一個典範的學說了,可是孔子學說並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其實都是約束民間的行為,對於統治階級並沒有起到約束的作用,當然孔子學說還是規範了人們的道德水準,這樣看來也是為了統治階級設定的。

    孔子學說裡也是很多為官之道,也是指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當然這個方向有理想的一面,可是有些脫離現實的東西。只不過大家在做事的時候,大家多考慮了一個成份,就是讓自己的很多做法如何符合禮法,可是也是造就了很多表裡不一的虛偽之人。

    孔子當時的做法必然會迎合統治階級的喜好,自己才會有生存的空間,可是孔子也是太多理想化的東西,讓後世之人感覺有些不接地氣。相反現代人最討厭滿口仁義道德的說教,儒家的很多學說後來也是演化成了為官之道。甚至有人提出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其實都是很多東西不接地氣。

    當然孔子在當時的年代確實是看清了很多社會上的東西,可是從實質上並沒有通過禮法做到社會的變革。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學說到後來還是無法被全體人類接受,最後還是會成為小眾的學問,當然孔子作為一代聖人還是合格的,可是聖人必然有脫離社會現實的一面,何況孔子當年的主張主要是說服統治階級,讓自己的學說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初衷。

  • 12 # 早安遵義

    孔子代表少數統治階級的利益,在封建皇帝社會成為統治人民的思想武器,就是麻醉人民,用儒家思想,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愚忠。正因為如此,所以偉大的五四運動喊出了:打到孔家店。

  • 13 # 鑑鐘樓主人

    夫聖人傳天地之大道而引蒼生歸於自然,君子尚時世之公平而謀人間之大同。

    娑婆世界命運同體,和美同生共進乃古今之達道。

    三千年神州聖脈,儒仁、道善、佛慈,皆啟世之良知至慧,利益人生,何嘗有族群地域之所為耶?望祈井見蠡觀勿再擾世!

  • 14 # 鄉野思考

    我的看法,孔子代表的是孔子那個時代古人的利益,而不是現代人的。孔子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貢獻。孔子只是儒家學說的啟蒙師。我們現在看到的孔子思想觀點,是後朝歷代統治階級和知識分子,不斷補充和完善的結果。有些方面已超出孔子本身的思想觀點了。幾千年,作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手段,為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可以這麼講,如果沒有孔子的儒家思想。中華民族可能就沒有可持續的文明,沒有各個朝代的大一統。因此,一、二千年來,不管我們的歷史朝代如何變化,統治階級都是尊儒重孔的,從而保證了"中國"正統。所以,孔子是對中華五千年文明有巨大貢獻的。那我們現在有什麼理由去批評他呢?同時,歷史本身是不斷髮展完善。孔子的思想是服務於封建社會的。一切已經過去了,我們現在是社會主義社會時代了。與時俱進,我們現在的指導思想是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所以,孔子的思想已對我們沒什麼影響了,大家也就沒必要去花盡心思去批判孔子了。倒是現在,那些精緻利己主義者的思想,值得全社會去好好反思一下。

  • 15 # 捌肆大雪

    一句話你就明白孔子代表誰的利益了!

    “人之初,性本善”

    剛剛出生的嬰兒知道什麼是善?

    嬰兒必定不知道自己很善良,這是肯定的。

    就算天生帶著善性,那出生時應該不會大聲啼哭。人的出生,滿滿的都是缺點,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社會一點一滴方正,他才學會了向善。我倒是覺得荀子說的:“人之性惡,其性者偽也”有道理。

    勸人向善本來是對的,但是在階級統治中極力的勸你向善,那就偏離了善的本意。極力的勸人向善,無條件的向善,是怕被統治階級走向惡的極端,那樣統治階級岌岌可危。

    孔子在百年之後都沒想到他的思想會被統治階級如此的利用,也算是正經的光宗耀祖了。

    善的本意很好,但是勸你向善的人本質善嗎?一味的直眉瞪眼的勸你善,你就變成了傻善,楞善,從而導致善良被禁錮了枷鎖。

    所以孔子的言論被統治階級利用了,間接的成為了他們的幫手。無論孔子本人願不願意自己代表統治階級,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標榜孔子的統治階級已經遠去,我們在無產階級的大家庭裡才是最幸福的。

  • 16 # 牛馬行

    所謂的聖人是歷朝歷代統制階級,貴族,富豪地主剝削階級他們封的,孔子的所謂文化,完完全全是為了統制階級,絕不是站在普天下老百姓這一邊,幾千年來,他愚弄天下窮苦百姓,一碗一碗的毒雞湯灌輸給廣大民眾,為了他們的利益,,使出渾身解數,給廣大民眾洗腦,怕廣大的民眾覺醒,看破他們醜惡的嘴臉,孔子是統制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他覺不是廣大民眾的思想引導者,

  • 17 # 懶熊53505521

    自然之道,有本事別去孝順父母,可惜我出事太早,如果不出事,解經傳道就是我的責任。世界就不會這麼亂了。這一切都是命運。

  • 18 # 風嘯馬嘶

    近十年來,世界各地都在大辦特辦孔子學院,大力巨集揚孔子文化。從小學開始,各種教科書、影視作品、廣告宣傳品,無一不含儒家思想。歷史上有時在巨集揚儒家文化,有時又在反對孔子思想。看來孔子是政治工具啊。

  • 19 # 手機使用者清風寨

    孔子本身,誰的利益他也代表不了。是一些統治階級發現他的理論對鞏固統治有用,才組織各種“專家學者”給以解讀研究,給他戴上一頂“聖人”的桂冠,然後對其理論補充、完善,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理論體系,並不遺餘力地加以宣揚。實際上,一套一套的這“子曰”那“子曰”,究竟有幾句話是孔子本人說的已無從考證,也沒人願意考證了,統治者認可就行。歷史證明,儒家理論,對保證國家安全是有害的,對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有害的,對廣大勞動人民爭取自由權利是進行麻醉的,只對沒有外敵入侵的特定歷史時期實現穩定的統治有幫助。

  • 20 # L長河

    孔子只是一個研究學問傳道授業的教育家,他又能代表誰的利益?如果孔子代表統治階級利益,那麼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墨子又代表誰的利益?馬克思恩格斯又代表誰的利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去電影院看電影,是去感受電影營造的氣氛還是電影帶來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