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城鄉結合部的說書人
-
22 # 酉嫻說文史
若說悲涼又悲痛的古詩詞,必不能繞開唐朝的詩聖杜甫,他的多首詩,寫盡人生悲涼情緒,以及對山河破碎時,無疑排解的巨大悲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春望》,是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期,被困於長安時所作。無限悲涼、無比痛心、萬種愁緒,都集中於詩中。
杜甫生於開元盛世,親睹了盛世的富裕繁華。他曾經回憶當時人們的生活,“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如今繁華不再,山河破碎,家人成各。即使春天如約而至,也是增添無盡愁苦。
親歷美好的事物被毀滅,當是最為痛苦無奈的了。毫無疑問,杜甫的這首詩,寫盡人間悲涼與悲痛。
另外,杜甫的《登高》,更是在其人生即將走到盡頭時,卻又遭遇漂泊、國難、老弱、病痛,肅秋時節的悲涼慨嘆。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肅殺的秋天,猿猴的啼叫聲,越發顯得悽哀悲涼。落木蕭蕭,更是讓人想到人生業已深秋。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些字眼,堪稱詩眼,字字千金。
在九九重陽日,本應與親友同登高處。但,詩人因避戰亂,漂泊在“萬里”之外,遠離家鄉,作客他鄉。
高齡、多病、孤獨,皆為人生極大的無奈。杜甫不愧是偉大詩人,為後世留下了真實寶貴詳實的資料。同時,今天的我們,更不應錯過這珍貴的精神財富。
另外,清初的納蘭性德的詩,更有多首符合題目的格調的。
誰念西風獨自涼? 蕭蕭黃葉閉疏窗。 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
賭書消得潑茶香。 當時只道是尋常。
這首《浣溪沙》,將讀者帶進濃濃的悲涼氣氛之中。主人公在黃葉的深秋,長久地佇立於窗前,留給人一個被巨大的孤獨感、與悲痛情緒包圍著的背影。
回憶,像被擰開閘門的水,一洩而出。從前與愛妻相處的各種時刻,如今都成了回憶,永永遠遠不再回來。
“當時只道是尋常”,讓人垂淚的一句詩,越品味道越深。
悲涼又悲痛的古詩詞,還有很多,不可一一列舉了。李煜的詞,多為這種格調。他的詞,平白如話,很好懂。
如,《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蘚侵階。一任珠簾閒不卷,終日誰來。金鎖已沉埋,壯氣蒿萊。晚涼天淨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曾經的帝王,如今的階下囚,悲痛自是難免,但李煜的詞,更像是從心底流淌出來的,真實感人。
一任珠簾閒不卷,終日誰來。這一句真是好,把個被冷落、無人問的作者狀態,通過“一任珠簾閒不卷” ,寫活了。同時嘆息道,“終日誰來”。不僅是無奈、是悲涼,更是痛心不已了。
-
23 # 詩詞桃花源
古今悲涼之至,悲痛至極,首推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暮年之作《訴衷情/贈周恩來》。全詞44字,字字讀來悲涼入肺,痛斷肝腸。完全當得起一個最字。
《訴衷情》
贈周恩來/1975年/毛澤東
當年忠貞為國酬,何曾怕斷頭?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
業未就,身軀倦,鬢已秋;你我之輩,忍將夙願,付與東流?
據說,這首詞作於周恩來總理病危的1975年末,總理於次年1月就逝世了,主席在這個當口填詞,其艱難沉重可想而知。縱觀全篇,既有對合作了40多年老戰友的無比痛惜,也有對自己一生事業的老來一瞥,更有對中國革命前途與命運的無限擔憂。可謂茫茫百感,聲淚俱下。
下闋著重表現擔憂什麼。此時的毛澤東已經82歲,他自己多次說過,“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而周恩來也已經77歲,且被癌症纏磨,極為虛弱,兩個滄桑老人,都越發感到了時間的緊迫。無數先烈換來的紅色江山,如何長存不變顏色,成為縈繞心頭的問題。
多少事,從來急;多少事,來不及。實在讓人悲愴無奈。一輩子嘔心瀝血打下的人民江山,他是多麼的不捨和多麼的憂思如海。此中心曲幾人知。孤獨悽愴的他,卻只能寫給病中的周恩來。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年83。一代巨人身後,並未給子女留下任何財產。帶走的,除了一身疲憊,還有未盡其志的革命大業。
-
24 # 家76423059
先是讀過毛澤東主席的鉅作,答李淑一,時己過四十餘年,至今還記得幾句:我失嬌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宵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還記得陸放翁卜算子,:驛外斷橋邊,寂寞花無妒,己是黃昏獨自摧,尤有花如故……細細品味,歷代偉人文豪的作品非常經典,我等興嘆莫及!
-
25 # 草堂春睡醒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葬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
26 # 子云文心
唐詩宋詞還有納蘭容若的詞有好多都讓我感到很觸動心絃。因為實在太多,我自己都不知道這個“最”應該是誰,所以我就從漢詩裡挑了一個人出來。
東漢的詩還沒有達到唐詩那種至臻之境,語言表達相對通俗易懂。然而就是這樣的通俗易懂更讓我從它的字面意思中能清晰地感受到詩人的感情。
東漢詩人秦嘉寫過三首有名的《贈婦詩》給他應該是新婚未久的妻子徐淑: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憂艱常早至,歡會常苦晚。念當奉時役,去爾日遙遠。遣車迎子還,空往復空返。省書情悽愴,臨食不能飯。獨坐空房中,誰與相勸勉。長夜不能眠,伏枕獨展轉。憂來如尋環,匪席不可卷。
皇靈無私親,為善荷天祿。傷我與爾身,少小罹煢獨。既得結大義,歡樂苦不足。念當遠離別,思念敘款曲。河廣無舟樑,道近隔丘陸。臨路懷惆悵,中駕正躑躅。浮雲起高山,悲風激深谷。良馬不回鞍,輕車不轉轂。針藥可屢進,愁思難為數。貞士篤終始,恩義可不屬。
肅肅僕伕徵,鏘鏘揚和鈴。清晨當引邁,束帶待雞鳴。顧看空室中,髣髴想姿形。一別懷萬恨。起坐為不寧。何用敘我心,遺思致款誠。寶釵好耀首,明鏡可鑑形。芳香去垢穢,素琴有清聲。詩人感木瓜,乃欲答瑤瓊。愧彼贈我厚,慚此往物輕。雖知未足報,貴用敘我情。
秦嘉去上任的時候,朝中權柄基本把持在這五個宦官手裡。秦嘉既舍不離妻子,但又想法以身試法在朝中求得此生功業。
秦嘉離行之前,徐淑因病回到孃家休養,無法為他送行,秦嘉想到當初自己送她回孃家養病,怎知這一去就相隔兩地長久無法相見,便在離開的夜裡寫下了第一首《贈婦詩》。他“臨飯不能食”,“長夜不能眠”,可見其“去爾日遙遠”的途中對妻子是何等地思念。
徐淑在收到丈夫的書信後,寫下了一首《秦嘉妻徐淑答詩一首》:
妾身兮不令,嬰疾兮來歸。沉滯兮家門,歷時兮不差。曠廢兮侍覲,情敬兮有違。君今兮奉命,遠適兮京師。悠悠兮離別,無因兮敘懷。瞻望兮踴躍,佇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結,夢想兮容輝。君發兮引邁,去我兮日乖。恨無兮羽翼,高飛兮相追。長吟兮永嘆,淚下兮沾衣。
秦嘉和徐淑的夫妻贈答詩在詩歌文學史上留下了一段悽愴的佳話。
秦嘉本以為以自己的才華能在東漢朝廷裡一展才華,未成想黑暗的政治現實和腐敗的權力傾軋讓他日漸感受到內心的苦悶。妻子又遠在故鄉,不能相攜傾訴,最後竟“病卒津鄉亭”。
徐淑自從丈夫去京以後,“毀形不嫁,哀慟傷生”。有一天夜裡她夢見丈夫病亡,醒來時淚流滿面,就在這天午時,秦嘉病亡的書信到達了家中。自此以後,徐淑極力抵抗家中要求自己再嫁的壓力,養育秦嘉的孩子。
……仁兄德弟,既不能厲高節於弱志,發明德於闇昧,許我他人,逼我於上,乃命官人,訟之簡書。夫智者不可惑以事,仁者不可脅以死,晏嬰不以白刃臨頸改正直之闢,樑寡不以毀形之痛忘執節之義……
也許是因為我們現如今的資訊太發達,交通太便捷,或者是面臨的選擇,擁有的自由度太多,這樣真摯的感情仿如那些逝去但依然留存於我們心中的古人一樣,備受我們的尊敬和嚮往,卻只如一幅優美的畫,可望而不可及。
回覆列表
我讀過最悲涼的古詩是北宋張俞的代表作是《蠶婦》,而且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越來越覺得這首詩背後的淒涼和無奈,那種對命運的無力感,讓自己和蠶婦有了跨越時空的共鳴,不禁的淚滿襟,悲愴不已。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蠶婦全詩四句,沒有華麗辭藻,但是一句“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多少次讓人在加班後不禁的吟唱:通宵勞動者,不是有錢人!
其實這首詩最大的悲涼在於,對命運的無力感。作為養蠶人,辛勤勞作,生產華美的綾羅綢緞,到最後自己只能穿粗衣麻布,偶爾遍身綾羅一次,卻顯得格格不入,好像自己是偷穿富貴人衣服的賊,有種過街老鼠的感覺!
養蠶人穿粗布麻衣,養蜂人吃粗糧淡飯。中間商賺差價賺的太多了。
說點題外話,張俞,所處的北宋,需要安撫前朝遺老,五代十國多少降將,降王,降臣,另外杯酒釋兵權,又告老還鄉了多少富貴者。所以北宋有大量的的不勞而獲的食利者,士大夫;另外還有遼,西夏的歲幣,這些都需要錢來養。北宋政府的錢,自然都要從這些養蠶人哪裡盤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