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超級記憶術高考篇
-
2 # 嬰幼兒音樂啟蒙
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幫每個孩子找到適合的教育
我們想讓孩子真正成為的那個“人”,究竟是什麼樣的?
教育有三種境界
翻了很多書,問過很多人,也探訪了很多學校之後,我開始覺悟:教育有三種境界。
最差勁的狀態,是上緊自己的發條,永遠追趕某個目標。
中間的境界,是讓孩子理解自己,接納自己不同階段的狀態,對出現的問題不困惑;
最高階的境界,是讓孩子探索自己,發現自己,永遠勇於嘗試,或是,永遠有勇氣修正自己。
然而我們一直都把最差的狀態當最高境界。這種錯位,發生在不同的教育體制中,造就不同慘痛悲劇。
女孩A的故事,放在80後的少年時代,可能會是一個正面典型。
一個出身底層的小鎮少女,以優異成績考到省會城市的大學,然而,小鎮長輩們關於“考上好大學就算出頭了”的斷言並沒有成真,在光鮮的省會城市,她的一無是處好像永遠被放置在聚光燈下。
“我甚至不會坐地鐵。”她在日記裡寫,“在我生活的老家,我要去的所有地方都可以用腳走到。”高樓林立的城市在激發她好奇之前,先擊毀了她的自信心。
社會越往上走,評估體系越多元,也越看重人本身那些軟性的技能。在從前,我們的教育打造了一個封閉管道,只用成績來評價學生,優等生甚至意味著擁有特權——而現在,這套評價在大學裡已經破敗,甚至在高中也不見得管用了。
長時間處於自卑當中,她沒有找到穩住心態、慢慢融合於城市的位置,後來甚至引以為傲的成績也趕不上城裡的同學。除了會做題,她從來不知道世上原來有那麼多書要看,原來英語要學到這樣的程度。
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可能是她最終也沒有碰到一個對的人生導師。她曾在一個老師面前流露出她的惶恐,但得到的回答卻是:
你這樣的底子,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趕上城市裡的同學。
老師可能覺得自己只是說了一句實話,但卻關上了女孩心中的希望之門,城裡孩子的“標準”,成了她人生無法企及的“目標”。
雖然背景完全不同,但女孩B的命運,竟然畫上了一個和A差不多的句點。
在起點上,B算是佔領了“階級上”的優勢。她出生在帝都一個富裕家庭,她一路上的是屈指可數的名校,學業優異,也有個從小開始的特長專案,還拿過國際大獎。在國內的採訪和視訊中,都是一副Sunny燦爛的樣子。高中畢業,考取了美國的名校唸書。
如果只在拿到美國學校OFFER的那一刻,對這個女孩做一個採訪,你會覺得她真是一個國際教育規劃成功的樣板。但一年多之後,學校公佈了她死在宿舍中的訊息,很多跡象表明,孤獨和長期無法平衡的挫敗感導致了她的自殺。
你甚至不知道她在美國具體發生過什麼,但那種深陷於絕望中的壓力,細想起來和女孩A並沒有什麼不同。
她們沒有辦法接納並開解逆境中的自己,而這本來應該是教育真正應該教會她們的事情。一個真正關注到“人”的教育,本該讓孩子發現自己,在適應大環境標準的同時,生髮出差異化的自生長能力,這種能力,讓孩子有自信應對生活的不同處境。
而一味上緊發條的教育,你可能在某個階段獲得一個“最好”的結果,但一旦進入社會,或遭遇多元化評價系統,“自我”就可能迅速崩潰。
我們為了求名校,努力鑽營“名校”要什麼,我們潛意識裡希望孩子通過精心塑造,最後統一成為無差別的“學霸”、“牛娃”樣子,這中間,孩子需要什麼,他們真正有天份、卻未被名校“蓋章”的那些天資,被家長像對待旁逸斜出的枝蔓一樣,被一一修剪。
家長所做的,只不過是一系列自認為精密的倒推,他們幫孩子做的規劃之路越“有用”,就越容易走上一條只是換了個目的地的“傳統教育”之路。
要了解自己的“差異性”
但是我們如果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將來也進入這種生活現實,我們要怎麼辦?
當我把教育的終點往後挪了挪,再接觸到一些“別人的孩子”時,我開始有意跟他們談人生觀。他們的共性是,瞭解自己的“差異性”在哪裡,並自發地為之努力。
他們通常全力探索的方向,並不受人安排,而是出於自己的真心喜愛,這種追尋多半不止停留在夢幻式的想象中(比如我們小時候說要當科學家和作家,其實上都是一種夢幻式的嚮往),而是多少了解事情在真實世界中的運作,並且仍然有興趣將之當作終身愛好,甚至職業。
我去年採訪過一個女孩,ED申請就被藤校錄取。她跟我談及高中在東南亞做公益的專案,說實話,我對“做公益”這件事始終心存保留:一個十幾歲孩子,所能做的公益,大概就是在專案中“到此一遊”,可是當她開始談她的東南亞情節,談到應該如何尊重和西方文明不同的文化風俗,談到她在鄉村中過夜,覺得自己被遠離現代繁華的靜謐和質樸打動,並計劃大學畢業之後仍要去繼續做一陣子公益專案的時候,你就知道,她的世界觀是成熟的,內心也超乎年齡的強大。
還有一個在高中鑽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男孩,他被校長稱為怪才。這種偏好很容易讓人誤解,他是念思想政治課上癮了嗎?但細聊下來,就會發現,他的確是認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愛好者,他讀《資本論》裡的馬克思,讀西方語境下原典中的馬克思,通過讀書尋求看待現實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結合他在學校的表現,你會發現他並不曾幼稚或片面地理解哲學,他已經建立起他初步的學術目標。
前年夏天,我接觸到一個在美國念大一的女孩,暑假回國繼續她在高中時和朋友開創的社團活動。她們在安福路一幢別緻的餐廳露天陽臺上開辦畫展,展出的是她們獨立蒐集到的“業餘者的畫作”。那個女孩子,在大學裡同時修天體物理和藝術。
我還採訪過一個去美國念初中的男孩,她媽媽說過一句話,我覺得那才是對教育的貼切註解:你不應該規劃孩子的人生,也沒法規劃,你能做的,無非是誠心誠意地關注他,然後在他真正喜歡或擅長的事情上,家長稍微站高兩三級臺階,給孩子一些引導,或提供點支援與資源。
通常家長有這樣的見地,他們也就不會守著一張排行榜,在孩子每個升學的節點去逐個“戰鬥”,而是該進則進,該退則退,幫孩子找到一個真正適配的環境,讓孩子成長。
回到對的軌道,是需要家長重新看待孩子宛如春樹般自然勃發的生命力,欣賞孩子的本來性格。在擇校這條道路上,越來越顯著的趨勢是,各種新興的學校本來就因不同理念、不同的資源聚合而各具性格,家長更應該從中尋求“適配”的差異性,讓孩子找到更適合他走的那條道路。
在對的教育中獲得成長的孩子,向外可以與人為善,也懂得遵從內心、爭取機會;向內,是建立好自己的精神家園,哪怕經歷孤獨、逆境,也有能量從中獲得滋養。
尋找適配的教育
但是,找到與孩子適配的教育,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需要父母也有獨立精神,同時,懂得不同教育形態的本質和“性格”。
從養育的角度而言,“家長”這個角色似乎比從前任何時候都複雜難為,家庭重新承擔起“教育管理”的本來職責;
但從愛的角度,現在似乎又是一個教育的最好時代,無論如何,你的孩子不再會因為單向度的標準被分成三六九等,家長終於有機會依照孩子的本性,長成一個“更好的自己”——這句話雖然俗濫,但何嘗不是父母心之所願。
那些別人家孩子的參照,是第一堵牆;
只知排名、不知理念的名校,是第二堵牆;
父母從眾的功利心和不加掩飾的焦慮,是隔開孩子的第三堵牆。
這些牆讓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差異性,他們焦灼地去外部尋求解決方案,去收集通用型養成策略,卻不去細想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
舉個例子,比如孩子進入某個升學節點,或是幼升小,或是小升初,在擇校中,一所家長圈口碑排名第一的理工名校和一所校園文化活潑、以文藝知名、排名稍次的學校,家長該怎麼選。
如果成績指標足夠好,多數家長可能會毫不猶豫選第一所,但這真的適合你的孩子嗎?你的孩子真正擅長什麼?是否跟學校的文化相匹配?這將是接下來家長在擇校中更需要考慮的問題,遠比學校排名與成績重要。
如果他擅長語言與思辨,那麼幫他選一所偏文科的學校;如果他擅長邏輯和數學,那麼去學奧數,衝刺下理科強勢的學校,才是適合的拓展與支援;如果他擅長處理人際關係,或組織能力強,那麼找一所社團活動多的學校,給他更好的鍛鍊;如果他從小展現出藝術上的天賦,那麼一所藝術資源豐富的學校,對孩子的滋養,顯然超過其他型別的學校……這才是家長真正應該研究的資訊。
當我們將教育的目光放得足夠長遠,你就會看到,未來社會越來越看重差異化才能,這種才能來自孩子與生俱來的個性。
標準化的事情註定要由人工智慧接手,孩子能正確處理好他們人生的能力,能一直從生活中找到意義和趣味,還能影響他人的能力,才是最稀缺的未來競爭力。
-
3 # 邱小小同學
教育的本質目的就是培養和發展人。要達此目的,就要在教育過程中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特點,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教育的以人為本,主要體現在尊重、培養、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只有被喚醒、被培植起來,才能發揮其能動性、主動性、創造性。
我在實際教學中的做法:
1. 以培養學生做人為本為教育目標 。
在教育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品德的培養,經常以講古今名人故事的形式讓孩子們感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通過細緻深入的教育,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思想上進、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健全的人。
2. 以服務學生成長為本為教育思想。
在學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老師是學生學習的領路人、引導者,從這個意義上講,老師們應該時刻以服務學生為主,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為學生撐起一片發展的天空,讓學生們能夠在老師的幫助下輕鬆愉快地學習。
3. 以引導學生思考為本為教育方法 。
在課堂上,我鼓勵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4. 以激起學生興趣為本為教育形式。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心理學也證明,興趣是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持續的注意,並且啟用學生思維的潛能,使學生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師採取豐富多樣、生動活潑、靈活有趣的形式開展思想教育工作,以學生感興趣的、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的思想內容為主題,開展個人教育等,就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教育以育人為本,實際教學以學生為本,才有效地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檢驗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是否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的最具說服力的指標,要看是否真正做到切實保障和促進了學生主體的個性發展。
-
4 # 等待燦爛春天
所謂教育其實可以從字面上去解釋。教,就是傳授;傳授什麼?當然是傳授不知的東西。不知的東西就很多很廣闊了,也就是說教的內容很多很廣,包括不知道的事,不知道的物,不知道的禮,不知道的儀,不知道的思想等等,簡直就是包羅永珍。換句話說,教就是傳授不知道的東西,使之從不知道到知道。育,就是培養,使之成長。包括認知的增長和身心的成長。所以教育的本質就是傳授不知至知,並使之成長。
在自然界中教育是一種普遍的行為,就連母雞也能做得到的事。母雞孵出小雞後就會教育小雞捕食的技能並且用身體保護小雞成長。森林裡的老虎、豹子、狼等等動物還會向其後代傳授高難度的捕獵技巧。所以,在自然界動物為了生存教育後代就成了本能。
教育具有普遍性,那麼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其實教育的目的無非就是兩個:一是使後代獲取生存的技能;二是後代為誰所用為誰服務。
如宗教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為教徒,為其教派所用。
毛澤東對教育目的的闡述就一針見血,他說:“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所以,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信仰的教育目的是不一樣的。
-
5 # 不定時讀書
在我們弄清“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分別是什麼”這兩個問題之前,首先應該明白“什麼是教育”。
一、“教育”的由來和定義1.“教育”一詞的由來
“教育”一詞最早來源於《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裡的“教育”指的是“教誨、培育”,也是我們今日所說的“教育”一詞的由來。
創作於戰國時期的《學記》中有“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從中可以看出,古時候“教”和“育”是分開說的,“教”重在指點傳授,“育”重在培養培育。“教育”成為常用詞,則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事情。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①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
②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
1.所謂教育本質,就是指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的根本特徵,即“教育是什麼”的問題。
2.關於教育本質的五種觀點:
①上層建築說:認為教育是社會的上層建築。
②生產力說:認為教育是生產力。
④複合現象說:認為教育本質具有“多質性”,有上層建築性質、生產力性質,有為階級鬥爭服務、為經濟發展服務、為傳遞文化和促進人的發展等功能。
⑤社會實踐說:認為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或是促使個體社會化得活動。認為認識教育本質不應該將其歸屬於某一範疇,而應以自身的規定性立論。
目前來看,關於教育的本質的問題,爭論比較大,而且仍在繼續。
三、教育的目的不同的教育學家對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懷海特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說“教育是為了讓知識變得有用”。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長”。
總而言之,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要求,是根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情況確定的。
附:教育目的的理論(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
6 # 公務員小課堂
首先教育本質是指教育的內在要素之間的根本聯絡和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的根本特徵。與"教育現象"相對。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有教育,它的職能是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傳遞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促進人的發展,培養該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這個基本特點存在於各種社會的教育活動之中並使之區別於人類其他社會活動。
另外,所謂教育目的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對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標準、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對教育活動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領域(也有人稱目標領域),含有不同層次預期實現的目標系列。狹義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會(國家或地區)為所屬各級各類教育人才培養所確立的總體要求。
而且我覺得,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塑造人。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因為成長的道路上,我們要學會如何去學習,學習是一種能力,能更好的生存。因為成長的道路上,我們要學會拒絕誘惑,我們要認識自己,要超越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教育就是讓我們掌握實現自己價值的金鑰匙。
-
7 # 林林奧數
無論對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而言,教育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讓人快樂的生活。要實現這一目標,在孩子的快樂在得到重視和保護的同時,在鼓勵和賞識的同時,孩子必須要經歷挫折的磨練,經受規則和紀律的約束,孩子犯錯也應該給予相應的批評和適度的懲戒,使他們體會到挫折感,學會自我調節,學會遵守社會公德和法律,學會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讓自己快樂的生活,幫助更多的人快樂的生活。
教育。但有一點,我覺得我們不必停留在對“教育”這一概念的爭論和闡釋上,而是應該身體力行,去真心的關愛孩子,平等的對待學生,樂觀的善待自己!
眾所周知,後天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孩子一出生,與父母朝夕相處,因此,家庭氛圍的潛移默化影響對孩子而言就如春雨潤物,細而無聲。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成才的前提,早期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能決定孩子的一生。品學兼優孩子必定來自包容的父母和氛圍健康的家庭。
父母就從孩子的“責怪者、比較者”轉變成良師益友,教孩子學會自我發展及如何與人相處,讓他們知曉禮讓,辨別是非,懂得無論是學習或生活,付出然後才能有回報。
對於學校教育,老生常談就是教書育人。但是不能小看這個“教書育人”一詞,它有深厚的含義。“教書”即傳授給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讓學生學會知識運用知識,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幫助學生學習。“育人”對於老師來說就肩負著重任,這一方面主要是對學生的人格加以影響,幫助其培養積極向上的心理,正義感,責任感等等。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能是光宗耀祖,更不能是太過於功利,教育的目的在於讓人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打工也好,白領也好,當官也好,發財也好,每個人只要樂於自己所處的位置就好。
-
8 # 黃漢雄書法
什麼才是教育?
六祖慧能大師有一句話特別好: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
這句話講得太好了,韓愈給老師下定義的話也講得特別透徹: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什麼叫傳道?不要想得太複雜,就是用你的心去換取孩子的心,就以心換取心,就是人格心靈的喚醒,精神的傳遞,也就是用生命去影響生命。“師徒式”教學也正如此,因為老師所呈現的生命狀態就是孩子未來想要的方向。
我一直對教育還有一種看法,教育的本質,不單只是知識的傳授、大腦的開發、書寫能力的提升。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們的積極有效的參與,並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
同時也倡導“因緣教育”,“因”是種子內因, “緣”是外力條件,首先創造條件與孩子結緣,讓孩子喜歡上你,他才會喜歡你說的話。再引導孩子如何喜歡上學習,再去發現其天賦與潛力,讓孩子開心快樂,迴歸本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快樂並得到提升。
當你意識到為人師不易時,你對辦學授課就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辦學已不僅僅是收費賺錢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肩擔責任,已非尋常,更不敢輕說“立德”“立功”“立言”。
-
9 # 歐比旺羅克
我這樣理解教育,教育是對人的GHOST——硬碟映象克隆操作,在3萬多年前的大腦裡安裝上底層系統、基礎軟體,輸入必要的資訊,以適應高度組織化的現代社會,儘量讓更多的人有效嵌入社會組織,服務社會機器的高效運轉。
無論科技爆炸還是資訊爆炸,也無論電腦升級還是手機升級,人類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大腦在三萬年裡幾乎沒再進化,我們是在用三萬多年前的腦袋來應對現代科技。儘管一切現代科技都是在原始的頭腦裡產生並創造出來的,但那是無數人歷經幾千年積累的結果。現代人生活離不開全人類知識和智慧的積累,所以必須花費一生中早期甚至中期最好的時光,去接受、掌握和了解其中的一部分,才有可能站在一個比較新的起點上,與時代同步展開自己的人生。
現代制式教育出現的時間很晚,中國最早的北洋大學1895年建校,全日制中小學出現的時間更晚。但僅就近半個世紀來看,小孩教育時間越一越長了,教育投入和密度增加了,而獨立生活和婚戀的時間都推遲了,這是享受現代生活必須付出的代價。
由於資訊和技術爆炸,知識積累越來越多,更新越來越快,那個GHOST映象檔案越來越大,要把它解壓縮、妥帖的安裝進3萬年前的大腦裡,著實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
-
10 # 健康調清養
教育的本質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傳授經驗知識
(1)知道讓學生掌握知識是他們發展智力的根基。
(2)雖然後天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但是小孩的智力發展最終要是受後天環境影響的~即勤能補拙。
(3)在上課過程中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只重能力發展的片面性,其實書本上的知識學生可以自學。因此分享自身的經驗也是很重要的,儘量讓學生少走彎路,例如生活常識,風俗習慣。
二、為人處世德育
學會如何處理好同學家人或是親朋好友的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讀書成績不咋樣,但是情商高的孩子以後運氣也罷不會太差。
中國古人優良傳統,大道至簡,傳統道德規範明確簡要,易記易傳,這包括:
“四維”,即禮、義、廉、恥;
“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
11 # 太極12399
教育的本質,
1,教人思想品德,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2,學習知識,訓練技能。
3,提高素質,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
12 # 張說2019
教育的本質是讓人學會怎樣做人。學會自理,學會勞動,學會相處,學會適應自然,適應社會,在貢獻社會的同時更好地享受自己勞動創造和社會提供的幸福生活。
-
13 # 順風順水順道財富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影響他們的習慣和心靈,不自覺發揮了潛能,找到興趣,這才是最美的教育!教育的目的讓孩子們學會成長,經歷成長,感受成長的美好!
-
14 # 楚雄中公教育
教育本質是指教育的內在要素之間的根本聯絡和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的根本特徵。與"教育現象"相對。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有教育,它的職能是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傳遞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促進人的發展,培養該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這個基本特點存在於各種社會的教育活動之中並使之區別於人類其他社會活動。
-
15 # 北清交大校友論壇
教育孩子是為了什麼?每個家長和老師的回答肯定不完全一樣,但如果說,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自立,相信沒人有不同的意見。遺憾的是,忙忙碌碌的工作、生活慢慢會讓人麻木,經常讓我們成年人忘記教育孩子的目的,從而喪失了評判教育工作效果的標準。
我們崇尚知識,卻並不能把知識看得高於一切,培養人格完善的人,比培養一個高材生更為重要。不獨立做事的孩子,永遠長不大。而真正的自立只有在一次次的困難、失敗之後,才能慢慢成長。
很多學生已經成了“以別人之是非為是非”的考試專家,早已喪失了自由獨立的人格。而很多大學為了根據今後社會的發展需求來“定製”今天的孩子,事實上已經成為職業技術學院,喪失了大學的意義。
羅素說:人生來無知但不愚蠢。反而是教育讓人變得愚蠢。有一種流行的看法認為:所有的教育其實都是洗腦,無非是用一種思想替代另一種思想而已。這種觀點,貌似有理,實際上恰恰是洗腦成功的一個原因。或者說,最成功的洗腦,就是使得被洗腦者不承認自己被洗了腦。當有人告訴他“你可以有你自己的看法”時,他會憤怒地迴應:“你不要給我洗腦!”
“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雙腳去行走。”這是教育,是啟蒙。教育就是為了啟蒙,讓我們獨立思考、相信自己。
中國文化向來忌諱自由獨立,我們的教育理念中也很少有鼓勵自由獨立的傾向。相反,我們有時候的苦口婆心,總是有意無意地要達到管束學生的目的。獨立人格的喪失,給中國人帶來的是無法承受之痛。痛定思痛,去解放學生,鼓勵學生自立,才無愧於“思想品德教育”。
中國《教育法》規定:教育應當堅持立德樹人,對受教育者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受教育者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教育孩子,首先是自立!自由獨立的人格是優良品德的核心、支柱。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全面發展”是以“自由獨立”為前提的。
-
16 # 理樂育才
什麼是教育?這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能很準確回答的問題。
教育的本質是為了不斷增強人的知識、塑造優秀人格、提高人的智商和情商。無論我們進行哪些教育,無論我們怎樣討論教育,無論教育部如何改革教育政策,始終離不開以上3點。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國家的綜合競爭力,不斷培養人才,提高國家的科技、醫療、金融、教育等實力,讓國家穩定地可持續發展,為的就是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教育的具體形式表現為,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網路教育等,以上6種教育同時以階段型和混合型作用於人。在生活中教育無處不在,不管我們身在何處,人生到了哪個階段,我們都無時無刻處身於教育之中。
-
17 # dragon曉
教育的本質是讓人擁有足夠的能力應對社會的複雜性,畢竟一輩子會遇到很多事情,能妥善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以及自己處理不了時候如何有效求助於能夠解決問題的人的等等等等!
-
18 # 天經地義582
教育的本質是社會、學校及家庭等單位給人類社會培養人的活動。
學校的工作是教育、教學,其中教育放在了首位,教育貫穿於學校的各項活動。學校、社會及家庭通過新聞傳播,輿論宣傳等各種形式進行的活動,都滲透著教育。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是傳遞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促進人的發展,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一種活動。
-
19 # 竹杖芒鞋89
教育的本質是激勵和喚醒,而非灌輸與考試,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採用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喚醒孩子對自己的認知,讓孩子也發現自己的特長,並激勵鼓舞他們揚長避短,使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鮮活的,有個性的個體,而不是猶如工廠統一生產出來的產品,相信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有創造力的鮮活個體,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工具。
-
20 # mengqingjun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的本質是通過教育的手段,幫助人們成為最好的自己。以健康積極向上的姿態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回覆列表
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掌握真正的學習能力,激發孩子的創造潛質。
教授知識也屬於教育的一部分,但不是最本質的部分。
把學生必須為一顆種子,那麼教育就是提供一千土壤,讓種子能夠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而不是代替種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