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今歷史展望未來
-
2 # 社會即生活
中華古國是個尊儒倡禮的文明古國。常常聽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影視劇中,也以此為由敦促子女成家或納妾,那“不孝有三”,除了“無後”,其他兩孝是指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討論討論。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這種說法的出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說的。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後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孟子評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在孟子的原話中並沒有講明其他的兩種不孝是什麼。漢代經學家趙歧所做的《十三經疏》,對孟子的話進行了註釋,說:“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其次,我們來解釋一下上面的話是什麼意思。意思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正確釋義是:不孝的表現有很多種,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
最後,對於這種說法。其所宣揚的孝道,是中國曆來所宣揚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我們應注重的是如何盡好孝道,而不必過分糾結個別字詞。
-
3 # 九大山人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4 # 正義之劍嚯嚯嚯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1.若不懂得順從父母的意思,違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於不義,是為一不孝。
2.當父母親年老,為人子,若因家裡沒錢,無法侍奉父母親,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或者無功名,不能考秀才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揚名吐氣,是為二不孝。
3.孟子以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傳宗接代,沿襲家火,過年過節,無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
-
5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 》的《離婁章句上》。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而三不孝,則是: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第一不孝出自《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意思也就是說:如果只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這就是一種不孝;第二不孝出自《孝經》庶人章第六,意思就是說:家裡貧困、父母年老體衰,卻不去考取功名、賺取錢糧供養父母,這也是一種不孝;
第三不孝,就是沒有婚配生子繁育子嗣,違反自然規律,不能為家庭延續後代,是最大的不孝。
-
6 # 妙趣侃歷史
雖然讀過中學的我們都知道古文裡的“三”可能是虛指,這裡的“不孝”估計會有很多種行為。
但是,在東漢經學家趙歧非常精闢的註釋下,確實只有三孝。下面是餘下的兩孝:
所以孝順不是盲目的聽從,也要明白是非曲直。雖然這事兒放自己身上不一定做得這麼利索。所以更加敬佩這位子女的是非觀念。
在現在,這種不孝主要表現為“啃老”或者“寄生族”。雖然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咱們社會風氣比較好,但不乏有些孩子雖已成年,可以自食其力,卻好逸惡勞,還靠父母養活著。比如:33歲女大學生啃老十年,怪父母折斷其翅膀。又或者:海歸兒子不工作,啃老十餘年等等。
古人云語,雖有些不符合我們的社會現狀,但勝在道理深遠。即使不能完全聽之信之,也可用於參考或者作為孩子的道德啟蒙。
-
7 # 談談在路上
這句話出自《孟子 離婁上》
第一種不孝: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
第二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
第三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
-
8 # 槐蔭樹下6
不傳宗接代,不孝敬父母,不掙錢養家。作為男人應該是,上孝父母泰山,下與兒妻纏綿,生活重擔挑在肩。堂堂正正立地頂天。[贊]
-
9 # 五味雜陳醬醋茶
不孝有三是哪三件事呢?一是侍親,就是不能待奉父母愛護家人; 二是事君,意為不能行忠義之事、不能報效祖國; 三是不能立身行道,成為道德高尚的君子。
孟子對於孝道有自己的禮節,他總結了不孝順的五種行為: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10 # 大千世界聽我說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11 # 2許雲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孟子評價舜因父母不賢、只得不稟告父母而娶妻一事時說:~~~~。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他並未解釋另二不孝具體行為,但歸納出“世俗所謂不孝者五”種行為。因“三”在古文中常為虛數,故“不孝有三”未必僅三種行為,且無後之“後”,是指“後代”或“盡後代責任”尚無明確定論。
東漢經學家趙岐在《十三經注疏》中釋孟子此言:“於禮有不孝者三: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過分順從父母,任他們隨心所欲,最終犯錯)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入仕為官以俸祿養父母),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其後,北宋孫奭與南宋朱熹等人都有註釋,但後人多從趙岐說。
故歸納三不孝為:父母犯錯不指出,父母貧困不出仕,不娶無子絕後代。
-
12 # 全科醫療王醫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
13 # 正能量小豆比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
14 # 帶你瞭解易學的奧祕
不孝有三!
一,不忠,
二,不孝,
三,不義。
不忠,為對國家不忠心。
不孝,不尊敬老人,不善養父母,打罵父母。
不義,對親朋好友及家人不尊重,幹些違良心之事。
無後為大!是指過去人在生育上,沒有男孩,生了女兒,養兒為防老,現在人們慢慢沒有這種思想了。
-
15 # 厚重且有磁性的嗓音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16 # 爿片雲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沒有後代為最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是怕無後,所以君子認為這和告知了差不多。”另一種意思是:“不孝順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娶妻本應先告訴父母,舜帝沒告訴父母而娶堯帝的二女為妻,就是不守後代之責,(因舜家庭情況複雜---其父和弟弟屢次想傷害舜的生命,)所以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就和稟告了父母是一樣的。”第一種解釋普遍為封建社會所接受,第二種解釋的支持者也不少,至於哪種理解是絕對正確的,則是見仁見智,不應輕易斷言某種解釋。
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設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裡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蹟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後來漢代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註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這裡他把無後解釋為了“不娶無子”,從此開始了兩千多年的誤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認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對父母無條件地屈從,容忍他們做不義之事。
-
17 # h千祥雲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後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因為當時舜娶二妃都沒有告訴其父母,是沒有盡到做兒子應該盡到的責任。
一、不能侍親為人子女不能贍養,侍奉父母,此為一不孝。
二、不能事君為人臣子不能克己奉公,行忠義之事,不能為國爭光,孝忠君主此為二不孝。
三、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人學習與生活中我們要做有道德的人,有素質的人。
-
18 # 魔芋39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能找到的最早記載是孟子。後面有兩種比較多的說法,一是生不能養,二是死不能葬,三是葬不能祭!無後就沒有辦法祭祀祖先視為最大不孝。
一是與錯不爭,二是侍君不能,三是父名不揚。父母有錯不能指出陷父母不義,不能為皇帝做好陷家族不忠,不能傳揚父母名聲為不孝。沒有子嗣就無法傳揚名聲最大不孝
-
19 # 9290314512810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巜孟子》。
孟子對舜娶妻不告之父母而論,以此事說舜不尊重、不孝敬父母。我覺得孟子以偏概全,抓住一點否定全盤。
封建社會嚴厲的家長制,子女的一切事都要聽父母的話,按照父母的按排,並且盲目地服從。不允許自由戀愛;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也…。這些是“有三"中的第一點待親(孝敬父母、愛護家人)中的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天經地義。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沒有父母,哪有我。感恩是靈魂上的健康,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所以做人之子,侍奉雙親,是最大的義務。
愛護家人,義不容辭。親人不和家必敗;內睦者,家道昌。家人要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互相包容,團結一致,凝聚力量去建設美好和幸福的家園!
“不孝有三"中的第二點事君。事君,以當年來解,是對待君王要盡忠,盡義,恪守本份;不能做對君王不利的事。做到忠君愛民。第三點立身行道(自身建設,德施天下)。
第三點立身行道(無後為大)。無後為大,有人理解是:不娶親,願做單身狗;娶親後,願做丁克族;還有的娶了親要孩子,由於各方面原因而不能生育,這些都會導致絕了後代。是屬無後為大,就是最的不孝。這樣理解不一定不對。如果孟子還活著,不妨打個電話問一下,就能得出結論。
暫且不說上述,就以立身行道而言,很有道理。立身是自我建設,自我獨立,自我提升;是人生生存、發展的基礎,是家庭和睦、幸福的保障。如果一個人啃老,不努力學習,不積極進取,沒有一定的能力和擔當,拿什麼去孝敬父母,照顧好家人?更何況去為社會作貢獻?故此,立身很重要。行道是在家庭生活無憂無慮的基礎上,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去為社會、為他人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次支援武漢抗疫工作,有多少仁人志士,商賈鉅富無私的去支援,下至黎民百姓有力的出力、有小錢的出小錢,眾志成城,攻克難關,取得了抗疫戰爭的可喜成果!所以有能力一定要有奉獻精神,德施天下,快樂自己,這是人的最高思想境界!
總而言之。我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看法是持這些觀點。
不知對否?請師友指正,不勝感激,萬般感謝!
-
20 # 時光山人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所說,記錄在《孟子.離婁上》中。
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句話意思是: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為不孝順的。舜在沒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就是無後的解釋。君子還是應該事先通知父母才對。
所以說,“不孝有三”中的“三”只是一個虛數,是“多”的意思,用來加深 “舜不告而娶”的嚴重程度。
關於不孝的行為,孟子其實有過歸納。孟子自己歸納有“不孝者五”:“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回覆列表
這題我會。這話出自孟子 《離婁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趙岐注:“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孟子根據古代當時社會背景談到,不孝有三件,其中以不傳子嗣為最嚴重的事。
趙岐補充:1.若不懂得順從父母的意思,違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於不義,是為一不孝。
2.當父母親年老,為人子,若因家裡沒錢,無法侍奉父母親,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或者無功名,不能考秀才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揚名吐氣,是為二不孝。
3.孟子以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傳宗接代,沿襲家火,過年過節,無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
其中第三點,又延續到現代,父母親看到孩子長大,到適婚年紀,或者兒女結婚多年,卻沒有子嗣,就開始著急,常常會念叨:“孩子不孝。”這也就是為何中中國人一向重男輕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