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使用者三玄子
-
22 # 曲奇483
年輕的時候受教育。教育當中不可能參雜唯心主義的東西,只能是唯物主義。所以年輕的時候多半是以科學發展為主導。
年老了以後可以把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並存。也會發現在大半輩子當中總會遇到一些科學解釋不了的事情。也就能試著接受命運了
-
23 # 土豆派王子
科學和命運,從來就不相矛盾。有些人一輩子也沒有達到不惑之年的認知量,年老人鬥志沒了身體不健康了。除了信命他還能幹什麼?
-
24 # 心理諮詢師小玎
按統計學的規律啊,大多因為年輕人年齡小,經歷少,所以有許多事他願意嘗試,所以他就有奮鬥的精神。而大多數年齡大的呢,經歷的多了,經過一番掙扎,該奮鬥的奮鬥了,奮鬥不了的也只能是信天由命了。我不願意提及“科學“還是“迷信”,我倒是願意把年輕人歸到“努力”奮鬥的一類,而把老年人歸到“順其自然”的一類。所以我主張真的生命應該是“順其自然而努力奮鬥”,這樣才更有價值。
-
25 # 馬麗亞
因為科學不能算準一切,當人從年輕到白頭蒼蒼走過人生,也不過如此,有的再努力也沒有更有前景的發展,只要能夠健康的活著,那就好了,人這一生都是上帝命定好的,所以不能強求,順服聽命就是人生的必修課。
-
26 # 海棠花開春雨來
簡單地說,年輕的時候,因為面對未知的事物太多,崇尚科學能有普遍共識,是普眾對事物的正向參照標準,從而容易獲得公眾與自我的認同。到了年老的時候,過往的生活經驗在大多數時候,就已足夠指導和定義自我對事物的認知,這種相對固定的思維模式,其實就是從唯物轉化成唯心的心路歷程。這也是年輕時候更多傾向科學的唯物思維,到年老時逐漸轉變成更多的唯心思維的因果關係。
命,只是人對已往事物的一種籠統總結。既沒有共識性的定義,也沒有共識性的標準。
消極表達就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積極表達則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一念起,一念滅。所謂追求,也無非是:生得鮮活,死得其所。
-
27 # 與人為善41319
經歷的事情多了,很多事情科學解釋不了或解決不了,只有去別處尋找答案。努力到了還不能成功難免會相信沒有那個命,努力不到千萬不要認命。
-
28 # 浮世繪100
發現人類的科學,在古老的天道面前,還是太年輕了,在那個詭祕之主面前,有點蒼白無力,還需要再來一撥,索爾維會議成員的陣仗,可能會再推進一個臺階。
量子論,暗物質,生命的起源等問題,確實太詭祕了,科學似乎走到了瓶頸期,科學家們都正在頭疼呢。
彷彿在等待宿命般的開示……
回覆列表
由於人在年青只知科學理論未經實踐,不認為有命運。經過了幾十年風雨坎坷實踐,當今科學的侷限性不能解釋諸多社會命運等問題,而在傳統文化易理可闡釋出來又基本符合現象,故信於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