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21 # 太陽之子4895

    初心是指人們做某件事情的最初願望、最初動因。

    初心又稱為“初發心”,該詞來源於《華嚴經》。初心是菩薩修行的開始,覺悟成佛則是修行的結果,初心與修成正果密不可分。澄觀在《華嚴經疏》中解釋說:“初心為始,正覺為終。”《大方等大集經》中也講菩薩“心始心終”,所謂“心始”即“初發心”,從最初的發心到最終成佛,此心是不變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說法即由此演化而來。

    白居易在《畫彌勒上生幀記》一文中最早首次使用“不忘初心”一詞:“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願也。”意思是說只要時時不忘最初的發心,最終一定能實現本來的願望。

    自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成立起,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把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

    九十九年來,中國共產黨為了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復興,無論處在哪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無論出於多麼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都始終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

  • 22 # 秦客逸民

    初心一詞,看似淺顯,實則飽含深意。《元史》記載,成吉思汗曾用過這個詞。成吉思汗就是一個堅守初心的人,在《元史》裡面,作者宋濂是這樣形容成吉思汗的,說他“功德日盛,寬厚仁愛,常賜人以裘馬,各部民無不悅之,哲別、赤老溫等名將皆慕義來降”。

    成吉思汗有自己的初心,也深切囑託身邊的人不要忘記初心。公元1206年,鐵木真即位為成吉思汗,首封木華黎、博爾術二人為左右萬戶,隨後對他們兩個說,“國內平定,汝等之力居多。我與汝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汝等切宜體此,勿替初心。

    成吉思汗告誡木華黎、博爾術兩位開國元勳,千萬不要忘記初心,兩個人都做到了。尤其是木華黎,位居太師且封王之後,仍一如既往,堪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元末明初,朱元璋曾俘虜過大量的元朝貴族,大部分下場都不太好,但是木華黎的後人卻受到高級別的優待,備受尊重。很明顯,朱元璋認為木華黎足以給明軍全體將領做榜樣。當然了,朱元璋也是一個不忘初心的人,他為國家為人民奮鬥到了最後一刻。

    木華黎的初心是什麼?為什麼成吉思汗首封他跟博爾術為萬戶?為什麼對他倆特別囑託,特別寄寓厚望?這都是有原因的。當年鐵木真剛起步,實力還弱小的時候,有一次打了敗仗,在風雪交加的夜晚不知何去何從,徘徊之際,由於過度疲勞就在雪地裡昏睡了過去。這時候木華黎和博爾術,二人扯著一張裘氈,站在那裡為鐵木真擋風雪。這一站,就整整站了一夜,幾乎連步都沒有挪。

    還有一次,鐵木真帶領少數隨從,路過一個溪谷,遭到了埋伏。木華黎果斷卸下馬鞍,為鐵木真擋住敵人的弓箭,同時又挽弓反擊,連發連中。捨身忘死的忠勇和高超的技藝,讓敵人驚歎而罷兵。

    野狐嶺戰役的時候,敵眾我寡,蒙軍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士氣怎麼也提不起來。此情此景,木華黎率領敢死隊,策馬橫戈,大呼陷陣,使全軍士氣得到了鼓舞,再加上成吉思汗的高超指揮,最終贏得了勝利。

    木華黎一開始的職務是警衛員,他的初心就是忠於職守,保衛領袖,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堅決為領袖分憂。後來位居太師,位居東線總指揮,仍然堅持著這份初心,未曾含糊。

    所謂初心,就是早年的志向,早年的信仰,早年的原則。年輕的木華黎是有信仰有原則的人,他為此奮鬥終生。

    在歷史上,堅守初心還有一個典範,那就是蘇武。蘇武十九年的北海生涯,嚐盡艱難,但心中信念絲毫未變。不論處境多麼辛酸,他都沒有忘記自己是外交官,不論敵人多麼威逼利誘,他都沒有熄滅心中的火焰。後來漢朝不惜代價去營救他,回朝之後,朝野上下對他無不敬仰。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不是件容易的事。共患難不難,同富貴那才是真正的難,因為富貴能使人沉湎安逸,能使人走向懈怠,走向腐敗。

    初心在歷史上是一個政治詞彙,一個官場詞彙。說實在的,對普通百姓來說,夢想比初心更重要。而對有身份有影響力的人來說,富貴之前的初心很重要,不忘為好。

  • 23 # 德希老師

    什麼叫初心?

    初心,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名詞解釋,而是刻在骨子裡的身體力行。

    古代的愚公,智叟背地裡笑其想法過愚,卻不改率其子孫挖掉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的夢想,想要子子孫孫幹下去,-不挖掉這兩座大山,誓不罷休。他們的壯舉,感動了天帝,便派神士將此二山搬走。這種世代相傳,不挖掉大山誓不罷體的壯舉,就叫做初心。

    宋代的包拯,臉雖黑,心卻一直紅著。為官一任,兩袖清風,沒有斂過錢,沒有貪過財,時至今日,經過考古部門的驗證,包拯的墳墓裡確實沒有幾個值錢的東西,葬品簡簡單單,墓室樸實無華。包拯為官其間,秉公辦案,奉公廉潔。能將當朝駙馬陳世美斬於鍘刀之下,不向權貴低頭,願為百姓辦事,從古至今,世代相傳,成為佳話。這種被後世喜聞樂道的清廉之舉,就叫做初心。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焦玉錄,身為蘭考縣的縣委書記,與自己的病魔作鬥爭,與肆虐百姓的風沙作鬥爭,與揮之不去的貧困作鬥爭。自已身居官位,卻不為自已的子女走後門留後路,把一切方便留給了別人。這種為官一任,造福後人的感人事蹟,就叫做初心。

    中國革命的締造者毛澤東等,這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以及為了中國革命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的無數先烈,他們舍小家為大家,把自已的一切貢獻給了中國的革命事業。他們留下的美譽,他們的動人事蹟,值得後人繼承,就叫做初心。

    只要不改初心,經濟就能繁榮,百姓就能富足,社會就能和諧,國家就能昌盛。

  • 24 # 鮑逗逗兒

    什麼是初心?

    初心是禪修裡的一個概念,意為「一顆初學者的心」,像一個孩子一樣,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的心。

    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把「初心」這兩個字給誤讀了。以為初心是指你最初做某件事情的那個起心動念,不忘初心是指你不要忘記最初出發時的那個願….

    那個不叫初心,那個叫初衷!

    不忘初衷,是到不了始終的,因為市場是變化無常的,你最初的想法,很可能沒過幾個月就過時了,你必須得調整,認死理是會撞南牆的!

    只有「保持初心」,也就是保持一顆初學者的心,在變化的市場裡,永遠保持好奇心,持續學習,不斷調整,你才能「方得始終」。

    騰訊、英特爾、亞馬遜、蘋果...他們的「初衷」和現狀早就發生了改變,但是他們始終「保持初心」,像一個初學者一樣,在不斷的學習和進化。

    當然,擁有初心也僅僅是個開端,下一步你又該如何豐滿自己的大腦?讓學到的知識變成自己的能力?讓自己不會再說:學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25 # 仙台山人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 26 # 辰豐工匠工坊

    初心是什麼?是對未來美好的希冀,是一切好的道德品質,是個人理想亦是社會理想。

    勿忘初心,方得始終。每個人的初心都不應該被忘記,但是堅持初心是非常難的事情,總會有許多的因素讓你不得不放棄初心,隨波逐流。

  • 27 # 沈王山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提出的要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福興。

    初心和使命,涉及我們黨立黨執政的根本性問題。一代代共產黨人為了初心和使命,團結和帶領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推翻了壓在中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這就是共產黨始終不移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結果。

  • 28 # 魚仁12378504812

    所謂初心,我想應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共產黨的主張,也就是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奪取全國的能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及對全黨講的“兩個務必”。

  • 29 # 謝金澎

    初心,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最初的美好理想與願景。

    事實上,我們在設定一個具體目標的時候,最初的設想都是美好的、生動的,但是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因為隨著目標無限接近的過程中,綜合環境、條件都在不斷髮生改變,事物就變得越來越複雜。在新情況、新誘惑的迷惑之下,人們往往就會被各種現象所迷惑而偏離了最初的美好願景。

    這就是如今我們經常看到初心這個名詞高頻率出現的原因。因為隨著社會的高度發展,環境越來越舒適,這種複雜、舒適的環境會導致很多人迷失自我,就需要我們喚醒自己內心最深處的良知良能,來回歸那個樸素、乾淨的自己。

  • 30 # 玉堂

    初心是想吃好,穿好,耍好…後來隨著人長大成熟了,初心也成了想掙大錢,想當大官,更想天下美女!

    但我知道我這初心不能開誠佈公,太不高尚了,人們會笑話的!

  • 31 # 梧桐樹邊羽

    什麼叫初心?

    看了一些朋友們的回答,有一些認為來自於國家領導人為政報告中的使用,再往前一些的是來自臺灣作家的一本散文集,使用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幾個字作為書名。因為這本書我沒看過,所以不好說什麼,不過遠觀有些雞湯的味道。

    再往前追尋的話,很多人說著八個字出自佛教的《華嚴經》。

    實際上《華嚴經》中是沒有這麼說過,但是經書中有相關說法,可能後世高僧在講解這些佛法之時,使用了一些帶有韻文味道的語句——我們又稱之為“偈子”,讓信眾們朗朗上口而便於記憶,最終形成了這麼幾句關於初心的佛偈。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九:如菩薩初心,不與後心俱。

    大家可能不熟悉的是前後共有四句,只不過相對於前面兩句對人鼓勵、讚賞、正能量而言,後兩句就顯得有些無奈,所以並不被世俗中人喜歡引用。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這後兩句確實有些讓人掃興。前兩句給人以希望,後兩句馬上就告訴你很難做到。而這才是佛家思想要講的道理。中中國人聰明又愛聽好話,所以一般就忽略了後兩句,只用前面兩句來誇讚別人。

    搞清楚了詞的出處,那麼到底什麼是“初心”呢?

    既然是佛教源流,咱們自然先聽法師怎麼解釋。慧月法師曾經做出解讀:

    何謂初發心?它是我們踏入佛門之始,心中秉持的那顆當仁不讓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誠質樸的求法向道之願。在佛門中,最看重的就是這份初心。在紛擾變化的世界中,發心最真實;一切發心中,菩提心最穩固;相續的菩提心中,初發之心最珍貴。只要有了它,我們就能開始成佛之路,也只有懷著這份初心,我們才能成為真正同心同願的人,一起穿越生死。

    在法師的解讀中,初心就是初發心,是大眾成佛利生之心,求法向道之願。

    其實這說得挺含糊的,成佛——開悟之人,利生——普渡眾生,求法——學習探索,向道——追求真理。那麼我們為什麼進入佛門,學習探索,追求真理,到底是為了個人開悟,還是為了普渡眾生?

    個人開悟——成佛,普渡眾生——成菩薩,這也是佛教對開悟之人的區分。也就是說,我們要進入佛門的理想,其實應該是學習追求真理,用來自渡或者渡人。理清楚這其中的邏輯關係,我們學佛的初心是什麼?

    就是不斷學習真理(佛教教義)直到開悟,並且傳播給其他不懂的人。

    事實上是這樣嗎?

    百分之八十是為了佛祖保佑,死後進入極樂世界,百分之十五是為了清心寡慾,用佛教理論知識來淨化自己,真正對佛教知識的哲學思考感興趣的人,不會超過百分之五。到了今天,可能連百分之一都不到了。

    那麼這些佛教信眾,是不是就違背了初心呢?

    當然不是。

    因為人家本來就不懂,被佛教的各種許諾帶入法門。求保佑的人本來就是在不確定的事件上尋求一個心裡安慰,死後想進入極樂世界的人本來就是因為怕死,聽說佛教可以跳出輪迴才信的,而那些需要淨化自己的,無法是在情感或者某些方面受到了傷害,需要藉助一種思想來對自己療傷排毒而已。

    他們的初心,本來就不是研究佛教知識,也更加沒有傳播的想法。他們對佛教的宣揚,更多地是為了自己的福報和功德。收穫這些福報和功德,就是他們的初心,他們得到保佑了(概率問題),自然認為這是福報對他們初心的回饋,更加相信佛教,這難道不是“方得始終”嗎?

    如果沒有靈驗(同樣是概率問題),很多人就不信了,而佛教的說法是“心不誠則不靈”,這就類似於死後的極樂世界一樣,從來沒辦法驗證,也就沒辦法去反駁。這是一種延緩信念崩塌的方法,甚至可以延續到你去世,這還不叫“方得始終”?

    有一個很著名的例子,梁武帝奉佛教為國教,大肆修建寺廟,“南朝四百八十寺”。他覺得自己功德很高,而高僧(達摩?忘了)對他說:“你沒有功德。因為你的發心不對,你是為了功德而修建寺廟,信佛教,而不是為了蒼生。”梁武帝最後被侯景餓死在宮裡,屬於沒有善終。

    這就是很扯蛋的一個故事,讓佛教的人傳得神乎其神。其實這完全就是從結果倒推,強行解釋為什麼一個這麼行善積德的人最終沒有好報。如果梁武帝得到了善終,那必然是佛教教化,讓他作了功德的結果。絕對就不會有發心不純之說。

    四大法王中間好像就一個是殺了很多人,最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這不是笑話麼?在教派求生存的時候,只要王不殺你了,他就成了佛了,可以善終了。而在教派地位高的時候,梁武帝捐了那麼多錢,修了那麼多寺廟,卻沒有得到善終,那就是人家發心不好。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

    那放下屠刀的法王不也是因為良心受到譴責,才被感化的嗎?他的初心又是什麼?不過是怕死後變成豬狗罷了。這種入佛的初心,難道不比梁武帝大權在握時入佛更加讓人鄙視嗎?

    所以,官家兩張口,宗教就是一張口。口舌之利而已。

    當然,宗教的東西,多說無益,說來說去只會把自己繞暈。

    我們還是回到問題,什麼是初心?

    落到現實中來說,每個人的“初心”都是不同的。而“初心”必然是在不斷改變的,所謂“不忘初心”,說句老實話,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存在的。

    有朋友就會反駁了,我喜歡一個人,我就喜歡一輩子,那是不是“不忘初心”?

    當然是,但是在遇到這個人之前呢?而且說句不好聽的,你喜歡一輩子,就能換來“方得始終”嗎?只怕結果還是那句無奈的“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吧。

    這個世界是動態的,我們個人也是成長的,我們的眼界是不斷拓寬的,我們的認識是不斷增長的。哪裡有什麼“初心”?都是在當下環境中,最適合我們的路而已。

    而我們對“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的頷首默許,實際上都是在得到了始終之後的回顧。

    也就是說,只有成功者才配說這句話。

    領導能說這句話,因為他代表著執政機構,他的思想領導著我們前進。即便如此,每個時期的“初心”也是在不斷調整、變化的。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只有在獲得一定的成績的基礎上,才能笑著說我的初心就是如今的始終。

    對於被社會毒打教訓的人來說,生存下來已經是不易,談什麼“初心”,不過是個笑話罷了。

    人都是動物,最基本的“初心”不過是生存下去,活下去。

    這個你當然不會忘的。至於別的附加的理想和心願——你看,我都用上附加兩個字了——這根本就算不上“初心”,不過是家庭、學校、社會給你灌輸的理論附加值罷了。

  • 32 # 春風擺柳

    初心是什麼?直接關係我們的前途和命運。人的立場不一樣,具體解讀也不相同。如果把初心定位在吃飽肚子,那就錯了。解讀初心,應該依照黨的章程和綱領,依照國家憲法規定,來定性國家性質、社會制度、政府職能、人民權益。如果違背了黨章和憲法,那就是改旗易幟了,忘記初心的。

  • 33 # overu

    初心就是共產黨成立之初做出的承諾,為勞苦大眾打天下,建立一個人人平等,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玄鳳鸚鵡養一對好還是養單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