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天雨wusi
-
22 # 樂夫耕耘
我印象最深的是來自《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中的一句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人,都還有最後一種自由——選擇態度的自由”。說這句話的是這本書的作者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
二戰期間他因其猶太人身份,遭納粹逮捕,在奧斯維辛、巴伐利亞等四個集中營度過了四年煉獄般痛苦的歲月。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正是這種普通人無法想像的痛苦和經歷,才使弗蘭克爾從心底喊出了這句振聾發聵的話語。
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真的如同觸電一般,被深深地震撼到了。當時我正好經歷人生的一次低谷,正是這句話給了我力量。是啊,我再苦,有弗蘭克爾在集中營遭受折磨的苦嗎?我還年輕,還有希望,而弗蘭克爾每天都面臨死亡的威脅,他身邊的同胞一個個死去,他得有一個多麼強大內心,多麼堅定的信仰,才能讓他頑強地活下去。
他說,尋求生命的意義是我們生命中的原始力量。人活著就要受苦,要活下去就要從痛苦中找出意義。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職或使命,必須由自己去尋找。一旦找到了,人就會擺脫無聊、空虛,就會有更強大的力量去面對痛苦和打擊。
而他找到的生命的意義就是“負責精神”。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負責,對良知、對信仰的負責的負責。
他說,當我剛被抓進奧斯維辛集中營時,正準備付梓的原稿被沒收了,那時我最深的心願是要再次寫出這本書,而這竟幫助我活著度過集中營的嚴酷。例如當我患傷寒感覺很難受時,我用碎紙片記下許多摘要,以備重獲自由時能重新著書。我確信這份動機協助我度過巴伐利亞集中營黑暗的牢房,而克服了令人崩潰的危機。
是的,正是這句話,正是弗蘭克爾的經歷讓我也找到了自己的責任,對自己、對家人、朋友還有對社會的責任,又重溫自己的初心,堅定自己的信仰。思想的轉變帶來了行動的力量,我很快走出低谷。當有人問起我那段不堪的經歷時,我告訴他,“我選擇了態度的自由”。
回覆列表
1,魯迅:“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
2,林語堂:中國就是有這樣一群人,明明生活在最底層,權利每天都在受到侵害,可他們偏偏卻具有統治者的思想。在自然界,想找到這樣弱智的生物幾乎不可能!
3,胡適:中中國人從不愛中中國人,但卻很愛國。愛人是需要投入情感,付出時間精力,經濟成本的,愛國只需付出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