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王者榮耀勝勝
-
22 # 財源滾滾達三江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的讀者,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曹操事實上已經具備了稱帝的所有條件。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朝堂上下都擁戴曹操。那些在感情上傾向於漢朝的人,也都被曹操打壓或者疏遠。比如荀彧,他當年曾反對曹操稱“公”,結果曹操送他一個空食盒,把他調離權力中心,他因此抑鬱而終(也有史料記錄他服毒自殺)。連荀彧這樣的人,曹操都輕易就扳倒了他,其他人更不敢再說什麼。所以曹操要是稱帝的話,在朝堂上是不會有什麼阻礙的。
其二,漢獻帝不會反對曹操。曹操已經因為董貴人和伏皇后的事件,打擊過漢獻帝兩次,同時又在他身邊安插了三個女兒,漢獻帝已經完全被曹操控制起來了,也沒有了反抗的脾氣。再說,漢獻帝本身性格比較柔弱,也有點隨遇而安,因此他不會反對曹操的做法。
其三,江山實際上是曹操打下來的。雖然江山本來是漢朝的,但是諸侯割據,四分五裂,漢朝早已經失去江山了。曹操從一窮二白開始,經過南征北戰,雖然沒有完全統一天下,也實現了三分之一的統一。如果從總的實力來說的話,曹操算得上是實現了二分之一的統一。不管多少,總之這些地盤都是曹操打下來的,他稱帝顯得理直氣壯。
其四,曹操稱帝會促進天下歸心。有人可能會說,曹操稱帝會遭到劉備和孫權更大的反抗,他們更有理由和曹操作戰。實際上並非如此。曹操稱帝不稱帝,劉備和孫權都會對抗他。他沒稱帝的時候,他們也在反覆說他“奸臣竊命”,和他拼鬥。因此,他稱帝,也不會引起什麼特別的反抗。再說了,反不反抗,主要看能力,沒有能力,反抗又有什麼用。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曹操稱帝,反而對天下具有更大的號召力,讓天下有主,有奮鬥的方向。
其五,曹操稱帝比曹丕稱帝好。有人說,曹操不稱帝,是為了讓兒子曹丕稱帝。事實上,曹操稱帝比曹丕稱帝好。因為曹操更有能力,其個人魅力更大,號召力更強。曹操身邊的那些文臣武將,都是曹操的人,曹操稱帝,讓他們覺得更有前途,因此工作激情更高,打仗更賣力。曹丕稱帝,不但個人能力沒曹操強,而且朝堂裡還將陷入權力鬥爭,整個國家的向心力反而會減弱。事實上,魏國後來朝堂陷入爭奪,與曹操沒有及早稱帝有很大關係。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曹操都適合稱帝。但是他最終沒有稱帝。那麼,曹操究竟為什麼不稱帝呢?
我認為,曹操之所以在條件完全具備的情況下,依然不稱帝,原因當然非常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曹操比稱帝更完美的東西,什麼東西呢?
曹操在生涯中,多次遭遇信任危機。多次有人議論紛紛,說他想做大,想稱帝。這些議論不只是來自於敵對陣營的袁紹、劉備、孫權等人,也來自於曹魏集團內部。所以,曹操曾多次表示,自己不會做出做大稱帝的行為。比如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就明確表示,自己要向周公、蒙恬、樂毅學習。周公一心輔佐年幼的周成王,雖然遭遇了管叔蔡叔等很多人的誹謗,但是他依然要盡心盡力地輔佐,而且不做稱帝之事。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要想反抗朝廷,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蒙恬寧願被逼死,他也不領兵造反。樂毅一生不背叛舊主,他被國君猜忌,從燕國逃到趙國,但是他依然不願意帶著趙國的部隊攻打燕國。這三個人都是自己的榜樣,自己也要做像這三個人那樣的人。
尤其是周公,可以說是曹操最好的人生模板。曹操曾寫過一首千古名篇《短歌行》,裡面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樣的句子。他這首詩一些出來,就已經天下傳抄,大家都知道了。
曹操是一個文化人,文化人都是有理想的。在文化人心中,理想的價值大於生活的價值。對於曹操來說,反正江山已經是他曹家的了,別人也奪不去。稱不稱帝,都不會改變這個事實。不過,如果稱帝,他留在歷史上將是個謀朝篡位的名聲;不稱帝,他將獲得“周公”那樣的賢名。為了兩全其美,曹操當然會選擇不稱帝。
-
23 # 楚漢文化
論實力曹操完全可以稱帝,為什麼沒有稱帝
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平袁術,滅袁紹,殺呂布,一統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九州佔據其六,實力雄厚。那種磅礴的氣勢足以吞併天下。曹操是完全有實力去稱帝,但他卻審時度勢的睿智的選擇了至死也沒那麼做,大致原因有以下幾點
他最初起兵,也是懷著興復漢室為目的,因為始終是大漢的忠臣,理想也只不過是想成為徵西大將軍。只是隨著戰事的不斷升級和周圍環境不斷地改變,將曹操推到了一個和皇權相對立相沖突的位置上面。但是他做不到背叛自己的理想去稱帝,也做不到出賣曹氏和部下的生命、前途、利益去繼續延續漢室。
第二當時天下尚未統一,不能貿然行動,曹操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已經使自己處於政治上非常敏感的一個人了,如果曹操貿然急著稱帝,而劉備和孫權,也會跟著稱帝,甚至打著興復漢室的正義旗號討伐曹操,或者貶斥曹操。這樣曹操在政治和輿論上將處於劣勢。
如果保留漢獻帝,曹操在當朝也是一品大員漢朝的丞相。他和劉備孫權的關係在名義上,就是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只要保持這種關係他不稱帝,他們就不敢也不會枉自稱帝的,這樣曹操在政治上有足夠的優勢
-
24 # 回到自己十字路
第一,曹操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天下大亂,但朝綱倫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著,儒家文化的忠、孝、仁、義等理念依然是當時的價值標準,何進、董卓等把持朝政後都不敢貿然稱帝。曹操雖然具有不同於其他軍閥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擺脫不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在他爭奪權力、對外征戰的過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義進行,以天子的名義興師問罪,使自己站在正義的一面,取得道義上的支援。曹操平定董卓、呂布叛亂打的正是朝廷這張王牌,如果曹操廢掉漢獻帝,登上皇帝寶座,那他跟董卓、呂布還有什麼區別呢?董卓、呂布可是當時天下公認的殘暴之人,是人人慾得而誅之的物件,曹操的智慧謀略都遠在這二人之上,當然不願成為千夫所指的罪人。
雖然曹操竭力宣稱自己是奉天子詔,但天子權力被架空,卻也是路人皆知之事。孫權、劉備早已唾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但曹操並不懼怕這種責罵,因為當時天下分裂,群雄並起,相互之間的責罵和攻訐本屬正常,曹操同樣以亂臣逆賊的名義指責他們,他所懼怕的乃是留下歷史的罵名,那可是有口難辯、影響深遠的。因此曹操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而不敢隨便僭越稱帝,曹操為自己所設的標準是非常高的,他是想做周文王那樣的聖人,成為千古傳誦的物件。在歷史的長河中,這種亙古流傳的聖人稱號比一個身背罵名的皇帝的稱號美好得多了!
這所有的一切都說明曹操深受儒家正統文化影響,不想背上千古罪人的歷史罵名,而是想做一個流傳千古的聖人。
第二,從當時形勢來看,曹操生前還不具備稱帝的條件。雖然當時曹操已經取得漢王室的絕對控制權,但他的勢力還是侷限於中國北方,孫權和劉備還在東南、西南虎視眈眈,國家還未統一,天下並不太平。如果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貿然稱帝,勢必成為眾矢之的,讓劉備、孫權抓住把柄,帶領天下英雄討伐他,這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便不復存在,就會陷於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動,甚至引起新一輪軍閥混戰。雖說曹操此時兵精將廣,但以亂臣賊子的身份與天下豪傑對抗,卻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反而有可能使自己的大好形勢得而復失,這顯然是對曹操不利的,所以他對稱帝一事非常謹慎。
但是,曹操的許多部下都曾勸說過他稱帝,孫權也曾勸曹操廢漢建魏,但曹操的態度卻是截然相反的。一旦自己稱帝,勢必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曹操的識見實非一般。曹操清楚:只要緊緊靠著漢獻帝這棵大樹,誰也奈何不了他,誰也動不了他,否則便是自取滅亡。曹操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內部的反對派和外部的敵對派凡有所行動者,都得不到好下場,就證實了這一點。
第三,曹操堅持實用主義,並不看重虛名。曹操是一個志向遠大、雄心勃勃的人,年輕時即打算建功立業有所作為,然而生逢亂世、朝政廢弛,才華得不到發揮,因而走上了軍閥爭戰的道路。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統一天下,安邦定國,其他的都是手段,只要有利於他實現這個目的,什麼方法都可以用。選擇“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非常高明的手段,這一選擇讓他在軍閥混戰中處於極大的優勢。他的這種實用主義還表現在用人上,他的用人原則是不問出身,唯才是舉,荀攸等人正是因此而被招到他的麾下,幫助他奠定了霸王功業。
這種講究實際、不務虛表的作風在是否稱帝的問題上得到了極致的體現。曹操平定北方之後一步步剝奪了漢獻帝的權力,直到完全成為他的傀儡,成為他發號施令的道具。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以荀彧之死為代價受封魏公及九錫,並把全國合併為九州,最大的冀州歸他管轄,魏郡也是最大的郡。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逼迫獻帝詔令他設定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套六馬。至此,曹操既把持了朝廷的一切大權,也具備了身為天子才能有的裝束禮儀,此時,陳群、桓階、夏侯敦等人都勸曹操稱帝,然而曹操不為所動,堅持不做皇帝。
其實此時的曹操稱不稱帝只是一個名號的問題,天子的詔令由他口授,官員的任命由他授意,朝廷的政策由他決定,他是以丞相的名義做皇帝的事,曹操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皇帝,何必去計較“皇帝”這個稱號呢?曹操在《述志令》中說:“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意思是自己做到宰相已經非常尊貴,已經非常滿足了。成為事實上的皇帝,曹操當然滿足了,已經享受到了皇帝的各種待遇,也就沒有必要去公然登基稱帝了,那樣反而會讓劉備、孫權抓住把柄,陷於被動,實在是沒有必要!如果一定要這個皇帝的名號,那就讓自己的兒子去做吧,所以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總之,曹操在要不要稱帝這件事上處理得非常聰明,他以丞相的名義做了應該由皇帝做的事,在形式上維持了儒家的倫理綱常,在實際上實現了自己的野心和慾望,既讓劉備、孫權抓不住把柄,又為自己的兒子日後稱帝準備了條件。
-
25 # ____李慢慢
是他不想當、不敢當、甚至對皇帝不屑一顧?當年一些漢臣為了奉承曹操,寫聯名信請曹操廢掉獻帝自己稱帝。曹操堂弟夏侯墩知道此事後,馬上面見曹操,對他說千萬不能稱帝,不然會給孫劉攻打曹魏的口實,此事必須從長計較。當時曹操十分贊同夏侯墩的說法。不久曹操因病去世,夏侯墩十分悔恨,因為就是他的勸阻使曹操沒能在有生之年做上皇帝自己不久後也鬱悶而死。
這件事說明夏侯墩認為曹操還是想當皇帝的,只是時機未到。為何曹操統一北方,在朝中有絕對的權威後,還沒有稱帝的最好條件?因為漢朝皇帝那受著上天庇護的“遮羞布”還在,曹操怕拉開這條遮羞布後,輿論對己不宜,怕孫劉兩家藉機製造事端,所以才不得不把稱帝的計劃暫且放下。
還有一事恰好說明了曹操的擔心。赤壁後曹操不敢再舉兵南下專心治理北方。記念後北方一片繁榮的景象。孫權趁機拍拍曹操的馬屁,說曹操現在受萬民景仰,應一躍為帝才對哪。曹操讀了信後冷笑一聲,說:“孫權那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燒烤哪。”這話一語雙關,既說了謀權篡位不可行,還因為漢朝號稱得到“火德”自己代漢須勝於“火德”,就是讓自己坐在火爐上的意思。孫權這信是一半試探一半挑唆,曹操也是一半拒絕一半不甘心。
曹操實際上擁有皇帝之權,一切朝政大事皆由他掌管。獻帝只是後宮的男主人,有時甚至連後宮也管不了。一切生殺大權都在曹操手上,只不過曹操還缺一件黃袍子罷了。
事實上,不稱帝對他也有好處,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處。留下獻帝,他就能打著天子的旗號,在都許之後不久就就輕而易舉地收復了豫州,使關中諸將望風而降;他則利用獻帝之名,實現和平的征服,讓大小諸侯掩耳盜鈴,“名正言順”地代表獻帝。劉琮投降、張昭一派勸孫權投降,也是為了以此做擋箭牌。
不做皇帝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己的權利慾,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虛名而處實禍。公元210年,獻帝封給曹操10萬人口
-
26 # 瘋不貳
雖然他沒有稱帝,但在很大程度上其實他跟皇帝沒什麼區別。
提到曹操這個人,很多人對他持褒獎不一的態度,有些人覺得他是一個小人,也有人覺得他能有這樣的地位實屬不易。歷史上的他也掌握大權,但在很大程度上他的職位只是一個丞相,始終沒有坐上帝王,這究竟是為何呢?曹操的政績無人可以詬病,但就是因為他是宦官後代,所以很多人並不看好他。曹操的祖父其實是一個宦官,因為沒有生養能力,所以在後來收養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便是曹操的父親。
小小年紀的曹操就擁有了過人的能力,在長大之後便發動了起義,再後來他又迅速掌握兵權,成為一方英雄。曹操和當時的所有英雄不太一樣,因為他沒有急著建立國家,而是繼續追隨漢獻帝,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天也沒有坐上龍椅。最後還是託了兒子的富,才被追稱魏武帝。
那為何曹操不自己稱帝呢?因為他不想背上一個罵名,在東漢末年有許多名人想要自己掌握朝政,但是也沒有自己穿上龍袍,也是為了怕被後世辱罵。能夠成為一代梟雄,說明曹操也並不是一個愚蠢的人,他非常精明,他將戰士局面看得非常透徹。本身他已經掌握了一個國家的權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就是沒有這樣一個虛名。對於他來說,不做皇帝也可以實現偉業,那為何還要這樣一個虛名呢?
另外,曹操不稱帝,也是因為一個人。這人便是荀彧。
要知道,曹操的野心是非常大的。從他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看出來。他從一個不知名的漢朝的小官,一步一步招募自己的軍隊,佔領自己的城池,和別的諸侯一起爭霸天下,並且最終,以少勝多統一了北方所有的州郡。成為了當時最大的諸侯。而在他稱霸的過程當中,有一個人對他幫助是非常大的,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個人,他的霸業不會這麼成功的實現。這個人就是一直在給曹操出謀劃策的荀彧。在曹操之前,天下最大的諸侯是袁紹。當時他的門下可以說是謀士眾多,人才眾多。但是袁紹的性格優柔寡斷,使得很多人才都不太喜歡他。都覺得他不是一個能成大事的人,所以有的人就投奔了,更加惜才的曹操。而荀彧就是這其中的一個。
他之所以投奔曹操,是看中了曹操的聰明才智,他覺得曹操是天下這些君主裡最聰明的一個。而且荀彧是忠於大漢王朝的,他覺得自己是漢朝的臣子。而且當時曹操也正好藉著保護天子的名義,將天子扣押在自己這裡。使得外界很多人都覺得,曹操是忠於漢朝的,是想要振興漢室的。荀彧也是這麼覺得,他認為,如果投靠了曹操,幫助曹操的話,可以使得,大漢王朝,能夠再延續很多年。大家都知道劉備一心想要重振東漢的輝煌。但是荀彧作為一個忠臣,何嘗不是呢?這也是他畢生的理想。
於是曹操藉著,漢朝的名義,東征西戰。而荀彧也是在後為他出謀劃策。但是隨著曹操勢力越來越大,他的野心也逐漸的暴露了出來。在朝堂上,皇帝都要看他的眼色來辦事。這讓荀彧看起來非常的不爽,覺得曹操總有心想要謀反的意思。但是曹操卻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魏國,但是依然還是,對外宣稱忠於大漢王朝,做大漢王朝的附屬國。就等於說是漢朝的皇帝,封他做了一個王。如果說當時的漢朝,實力還比較強盛,那荀彧可以接受,但是當時漢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只是在曹操的庇護之下才得以苟延殘喘。只要曹操想,隨時他都可以滅掉漢朝,自己稱帝。這讓荀彧非常的不能接受。他來是為了振興漢室的,但是沒想到最後變成了這種結果。這時候曹操的勢力已經非常大,荀彧已經沒有辦法在阻止他。這時他只能做一個選擇,是去投靠,真正想要振興漢室的劉備,還是繼續留在這裡。
但是荀彧也是一個重感情,重情義的人,他是不會背叛曹操而去投奔劉備的。可當曹操的心思暴露出來之後,他又沒有辦法阻攔,這讓他內心是非常痛苦的。因為他努力了這麼多年的目標,卻發現別人是在騙他的。但是他還只能留在這裡,幫助那個曾經騙他的人。但是現在他也不會盡心盡力的幫助他了了,每次早早想要做那些違反倫理綱常的,事情的時候,他總會站出來第一個反駁曹操。一次兩次沒有關係,但是久而久之,曹操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因為這個時候曹操大局已定。
後面也不太需要荀彧的幫助了,而且荀彧一直在跟他唱反調,所以他就派人給荀彧送了一盒點心過去。但是當荀彧開啟那個盒子的時候,裡面什麼也沒有。於是荀彧就明白了曹操的意思。曹操是希望他老老實實的不要總是跟他唱反調,閉上嘴巴。這樣曹操可以確保他安度晚年,並且享盡榮華富貴。但是堅持了這麼多年的理想破滅的荀彧,這些身外之物對他來說還有什麼用呢?他不想再放縱曹操這樣下去,但是他自己又沒有力量可以阻止他,所以他最後選擇了自殺。
他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反對曹操,希望曹操可以守住一個作為臣子的本分。而且他們兩個這麼多年同甘共苦過來,相信也是有一定的感情的。當荀彧自殺之後,曹操也是非常的傷心。我想曹操肯定也是哭過了,畢竟荀彧跟隨他征戰這麼多年,功勞可以說是非常的大。但是奈何,他兩個的立場不同。所以只能導致兩個人這麼多年的感情在這一刻破碎,並且使得原本好好相處的兩個人,現在反目成仇。而曹操也是記住了荀彧的警告,一直到死都沒有選擇篡位稱帝。
-
27 # 你的平頭小哥
曹操這麼名字相比沒有人不知道,曹操在董卓進京之後就和王允合謀一起刺殺董卓,之後參加了18路諸侯討伐董卓的行動,可以說在這之前曹操的歷史形象應該大家都覺得很正面。但是在此之後曹操劫持了漢獻帝劉協,挾天子以令諸侯,特別是在官渡之戰以弱勝強把袁紹給滅了後,實力大增,這時候的曹操實力可謂是達到了最高。
這時候的曹操猶如當年的董卓一樣,在京師說一不二,很多的賢臣良將都歸附於他,包括像荀彧這種對大漢王朝死忠的謀臣(荀彧是想曹操打下江山把江山還給漢獻帝),可以看得出曹操的個人魅力,也能體現曹操唯才是舉,知能善用,這點上董卓就完全不能比。
但是在曹操把持朝政之後,就迫使漢獻帝封他為魏王,這一點上已經破壞了大漢的基本國策,當年劉邦定下規定,非劉姓不能封王。但是在廢漢獻帝自己做皇帝這一點上,曹操一直沒有走,曹操自己也說了有生之年肯定不會做皇帝,但是後世子孫他就管不著了。果不其然曹操死後曹丕繼承魏王位置,不久就把漢獻帝趕下臺自己當了皇帝,漢朝自此算是真正的滅亡了。
我們比較一下這曹操和曹丕,為什麼曹操不敢稱帝而曹丕能做到,我覺得無非以下幾點。
第一,曹操不想背上篡漢的罵名,曹操還是很注意個人形象的,之前也一直這樣的表裝自己。
第二,是曹操時期還有一大幫的大漢死忠粉,特別是以荀彧為首的這些文臣,他們阻礙了曹操稱帝的想法,因為當時這些人的話語權很重,特別是他們能帶動天下讀書人,代表著士大夫階層的想法,這點上曹操沒有辦法逾越;但是到了曹丕時期大家對大漢的感情就沒那麼深了,在這批老臣死去之後基本上沒有什麼有實力的反對聲音,反倒是大家為了加官進爵鼓動曹丕篡漢。
第三,就是天下的局勢所迫,曹操在的時候天下諸侯還是對大漢很忠誠,特別劉姓的諸侯王,曹操雖然控制住了獻帝,但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曹丕那時候就不一樣的,諸侯王之間的征伐使得三國鼎立,其他那些諸侯王基本都被消滅乾淨了,魏國實力最為強盛,曹丕有實力對抗東吳和蜀國,加上這時候的劉備和孫權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完全也不去理會什麼漢獻帝了,口頭上喊喊反對而已。孫權不用說了,大漢在不在和他沒什麼關係,劉備你看他之後能為張飛、關羽報仇興兵伐吳,沒見他漢獻帝被逼下臺舉全國之力去伐魏的吧,也能看出他們其實對於曹丕篡漢是一個無所謂的態度。
綜上3點,我覺得曹操之所以沒有篡漢是因為條件所逼,不允許他這樣做,這點曹操比誰都明白;而曹丕能這麼幹也是因為我們分析的這樣,天下大勢所趨,已經有這樣的條件讓他篡漢。
-
28 # 妖呀妖
稍微把《武帝紀》過一遍,也應該知道“曹操生前就差一步稱帝”了吧?結合他死後不久,曹丕就開始運作漢魏禪代,也就是說最後一步是曹丕走出來的。
那為什麼曹操不稱帝,而不是不敢稱帝,曹操逾制比肩天子的時候,殺皇后皇子的時候,他怕什麼了?
曹操不稱帝有四個原因:第一曹操的家室不好如果急著稱帝,大的士族是看不起他的;第二稱帝不合時宜,局勢不穩定,曹操稱帝會因此陷入困境;第三曹操身體欠佳,當時他已經掌握了政權了,帝只是一個虛名;第四是稱王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世襲,稱帝則不能世襲。
曹操不稱帝,對曹操來說,歲月不饒人,曹操從中年就有頭痛病(華佗專治頭痛,208年死,推出曹操患頭痛在208年前就有了),一直堅持對抗病魔十多年(208-220),身體是一方面因素;
赤壁之敗,劉備入蜀,漢中失守,然後天下三分,曹操怎麼可能在局勢不明的時候,急衝衝稱帝,走袁術的老路呢?這是形勢因素。
許都的耿紀案,鄴都的魏諷案,政治圈中,他自己都不知道還有多少潛伏的反對力量。這是政治因素。
等到臨死前幾個月,孫權把投降信交到曹操手裡,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置之不理。這是不敢嗎?說到底還是時機不對,等到關羽被滅,曹操有條件了,生命也走到頭了。自己一輩子掙來的一切都交給了兒子曹丕。
再者,曹操何等智慧,當然看出孫權並不是真心投降,雙方都是互相利用罷了,曹操會讓徐晃把孫權的信射入關羽營地,說白了,就是希望關羽能轉過頭跟孫權打起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曹操精明的很。
史實是關羽不信孫權的信為真,最後,兩頭吃虧,徹底玩完。
作為關羽的老朋友,曹操、徐晃也算仁至義盡了。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我還是假設一下:
如果曹操延壽不死,孫權老老實實交出兒子做人質,在220年後,曹操絕對是會稱帝的,因為他前面就只有稱帝這一步路可走了,他不走,跟他打江山的臣子們也不答應。
還有曹粉喊著曹操做大漢忠臣。。。後人說曹操跟諸葛亮二人倒是很像,他們都是漢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都想盡心竭力輔佐漢室。其實縱觀全域性他們都處於三國最鼎盛的時期,想要完成霸王之業本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想要符合眾人的口味更是難上加難。醒醒醒醒,其實在荀彧死的時候,曹操就決定不回頭了,或者說回不了頭了。
-
29 # 雪峰居士
為什麼曹操不稱帝?因為曹操乃梟雄。平生抱負乃是統一華夏,而不是北方一隅。
未能一統天下,自感功勳不及秦皇漢武而無顏面曹操曾在《龜雖壽》詩作中寫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作這首詩的時候正是公元206年末-207初年之間、準備南下徵荊、吳之前,時年五十三歲左右。可見曹操一心想統一中國,實現心中的巨集偉抱負,表示就是已經暮年也壯心不已。只是可惜橫掃北方的曹操,終於飲恨於赤壁,統一中國的步伐被阻斷。故而這位文韜武略不輸秦皇漢武之人,是不會僅僅只得到北方一隅之地就稱帝的。相比秦皇漢武,他曹操顏面何在?
裴松之注《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瞞傳及世語並雲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
夏侯惇的說法,其實就說明了曹操是以秦皇漢武為目標,想學舜、禹,行禪讓之舉,然後得善名流芳百世。不如此想他怎麼會同意夏侯惇的建議?只可惜赤壁飲恨不能統一天下,不能達秦皇漢武之功,曹操自感有何顏面行舜、禹之事。
為什麼曹操不稱帝?因為曹操乃漢臣,如果稱帝乃是真正的謀逆,這是曹操本人最不願意揹負的罵名。
恪守漢臣本分,未敢逾越雷池半步這一點其實我們可以從曹操《短歌行·其二》詩作中發現曹操的真實想法。
《短歌行·其二》摘抄:周西伯昌,懷此聖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貢獻,臣節不隆。意譯:姬昌受封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有三份,他有其中的兩份。整治貢品來進奉,不失臣子的職責。
《短歌行·其二》創作於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至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之間。其時曹操從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漢獻帝特命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到建安二十二(公元217年)夏四月,獻帝又命魏王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曹操待遇的升級也昭示著權勢的升級,他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此時天下並未一統,除北方曹操集團外,還有西蜀的劉備集團、東南的孫權集團等等。曹操、劉備、孫權那時還都是在大漢朝廷稱臣,都是漢獻帝的臣屬。因此,除卻曹操集團人士外,其餘眾人都疑慮曹操有代漢自立之心。此時曹操不得不賦《短歌行·其二》以表明心跡:漢獻帝一代,之所以到現在還能保持劉漢的正統,是他曹操在不遺餘力而努力維護的結果。曹操以周文王自喻,言當年周文王三分天下,已有其二的情勢下,仍遵命唯謹,持守臣禮,毫無不臣行為,應給朝廷供給的所需物資,都能按時保質保量奉獻。
有此兩條理由足矣。
然未能一統天下,只能恪守漢臣本分,不能窺視九五之位。退而求其次,以周文王自喻,為子孫謀一個帝王前程。雖如此,實乃愧對“梟雄”一詞。後雖被其子追稱“武帝”,終究名不正言不順爾!
-
30 # 鯨落丶丶
事實上,曹操的代漢意圖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沒有邁出最後的一步。他要把這最後一步讓給自己的兒子完成。曹操為什麼自己不稱帝呢?主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孫權勸他稱帝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首先,孫權認為這樣做可以獲得曹操的信任,從而實現吳、魏之間的和解,自己就可以專心對付蜀漢。襄樊之役中,孫權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從背後襲擊關羽,幫了曹操的大忙,但卻得罪了劉備。吳、蜀之間長達十年的聯盟關係就此結束,這時他比什麼時候都更需要緩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則會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其實,孫權認為曹操如果真的稱帝,擁漢派將會強烈反對,曹操因此陷入困境,減輕對吳國的威脅。因此,孫權陽奉陰違,曹操看穿了孫權的意圖,不肯輕易上當。
其二,從當時形勢看,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綜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三,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歲,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總之,曹操不當皇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對自己的自我評定。
-
31 # 西城長樂
曹操沒有稱帝,但在很大程度上其實他跟皇帝沒什麼區別。
為什麼曹操不自己稱帝呢?首先他不想背上一個罵名,在東漢末年有許多名人想要自己掌握朝政,但是也沒有自己穿上龍袍,也是為了怕被後世辱罵。能夠成為一代梟雄,說明曹操也並不是一個愚蠢的人,他非常精明,他將當時的局面看得非常透徹。本身他已經掌握了一個國家的權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不稱帝相反曹操還可以打著匡扶漢室這個招牌。而當時還有孫權和劉備等主要的割據勢力,倘若貿然稱帝,正好給他們討逆漢賊的口實,這時的曹操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就都是被動了,不再掌握主動權。在曹操的《述志令》中有這樣一句話“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周室也。”曹操認為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和晉文公之所以能稱霸中原、名垂千古,不光是他們的兵馬強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供奉周天子。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吸取歷史經驗。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10月,蜀將關羽丟失荊州,被東吳呂蒙殺害,孫劉聯盟破裂,孫權派使者給曹操送去一封信,表示東吳願意歸降,並極力勸曹操稱帝。
曹操卻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意思是說:你孫權小子想將我放在火上烤嗎?可見曹操對當時的局勢看得非常的清楚。
另外在當時,曹操內部裡還有很多擁漢的大臣,比如,他的謀士荀彧為代表的一批謀臣依然心向漢室,綜合多方面的原因所以曹操他不稱帝,稱王,將自己比為“周文王”,其目的呢,就是要讓自己的兒子曹丕做周武王,做真命天子。
回覆列表
曹操沒有稱帝的原因太多,這裡不做多介紹細節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三
1.因為他不想背上一個罵名,在東漢末年有許多名人想要自己掌握朝政,但是也沒有自己穿上龍袍,也是為了怕被後世辱罵。能夠成為一代梟雄,說明曹操也並不是一個愚蠢的人,他非常精明,他將戰士局面看得非常透徹。本身他已經掌握了一個國家的權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就是沒有這樣一個虛名
2.他沒有統一中國,歷史上魏是三國中為今後的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不是蜀吳能夠攀比的,因為在三國鼎立期間,魏不停的受到北方的騷擾,雖然最終解決了北方戰亂,但那時候蜀已經最強悍(若不是劉備一意孤行,有可能三國局勢早就定下了),所以他若稱帝不說第一個原因,就單單袁術這種低能的前車之鑑都不能稱帝,一旦稱帝,勢必會形成吳蜀再次聯盟
3.荀彧,荀彧這個人是忠於漢室的,之所以投靠曹操因為覺得曹操可以復興漢室,晚年後才發現曹操的狼子野心,那時候想去投靠劉備,但他又重感情,不捨曹操,所以一直跟曹操唱反調,後來曹操送他一個空盒子,荀彧明白了曹操的意思希望他不要在繼續與曹操對抗,荀彧深知曹操,於是自殺,希望通過自殺能夠警告或者提示曹操能夠明白作為臣子應有的本分
其他原因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