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

    縱觀二戰後,由於蘇聯大陸軍體制的重大影響力,所以,各國陸軍基本都是軍—師—團—營的編制。

    當然,始終堅持軍旅營體制的是前英國陸軍體制,比如巴基斯坦與印度陸軍都沒師級團級編制,連帶著巴基斯坦就連陸軍上校都很少見(有,但多是總部參謀職務),陸軍中校就是營長,如果下一次晉升旅長,則多是連續晉升上校到准將。

    美國因為越南戰爭的影響,90年代在海灣戰爭後認為自己天下無敵,加上蘇聯解體俄羅斯戰略收縮,就開始搞軍旅制改革,試圖讓陸軍更適合所謂治安戰,比如阿富汗戰爭局勢,畢竟師的編制太龐大,不利於快速靈活的機動作戰。

    比如,美國陸軍第一機械化步兵師,兵員1.8萬,轄1個裝甲旅和2個機步旅(合計5個裝甲營5個機步營),1個戰鬥航空旅,1個炮兵團,1個支援團,1個通訊營,1個防空炮兵營,1個軍事情報營,1個化學連,1個憲兵連,1個師樂隊。

    這樣的編制,後勤壓力大,適合正面大陸軍決戰,顯然是不靈活的。

    然而,美軍廢除師和團,直接以軍旅營作為陸軍編制,看起來確實靈活,但.....例如什麼IBCT(旅級戰鬥隊)的3468人似乎也遠沒什麼正面作戰能力。所以美國又停止了師改旅,也許還在猶豫吧。

  • 2 # 度度狼gg

    “旅”在民國時期的軍隊中是個重要編制,在抗戰爆發前後中國軍隊有三類作戰師,分別是下轄三旅九團的“甲種師”、二旅六團的“乙種師”和二旅四團的“丙種師”,可見早期的旅和師之間的密切關係。八路軍最初改編時,主力部隊45000人卻只給了三師六旅12個團的正規番號,顯然是“丙種師”。

    “旅”的編制名稱源自於清末軍制的“協”,比如北洋軍早期的編制就是六個“鎮”,鎮以下是協、標、營等編制,其中協的軍事主官稱為“協統”,1911年武昌首義的發動者就是湖北新軍的工兵協,協統就是後來的民國大咖黎元洪。民國建立後,袁世凱為體現新制,將北洋軍中的鎮、協、標改為“師、旅、團”建制,從此有了旅級部隊的番號。

    但是“旅”又是個比較尷尬的建制單位,一般而言,戰術單位的最大編制為“團”,而戰役單位的最小編制多為“師”,於是“旅”成為了一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兩邊模糊角色,而旅部的存在又使戰場指揮多了一道程式。在1937年的淞滬會戰中,抗日軍隊的指揮層級繁瑣成為一個致命問題,“旅”一時淪為雞肋建制。

    因此在1938年底的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上,軍事委員會決定取消高階指揮機構的“兵團”和中級的“旅”兩級建制,形成了戰區、集團軍、軍、師、團的指揮體系,旅級司令部被廢止。不約而同的是,侵華日軍不久也取消了野戰師團的“旅團”級建制,修改成為師團直轄三個聯隊的“三單位”制度,看來都感覺到了問題。

    因此從1940年以後,中國軍隊裡已經沒有了“旅”級建制,它一般只存在於地方部隊、雜牌部隊、特種兵部隊之中,比如什麼警備旅、炮兵旅、獨立旅等等。不過八路軍和新四軍由於情況特殊,仍然保持著旅級番號,到抗戰末期各大軍區成立野戰縱隊時,基本以“旅”為重要構成,兵力從4000到6000人不等,類同於一個小“師”。

    1948年11月全軍統一整編的命令下達,要求各野戰軍將原縱隊改制稱為“軍”,原縱隊下轄的師、旅級建制統一改製為“師”,標誌著我軍旅級正式編制的取消。而蔣軍在1948年5月也將所有的“整編旅”恢復為師,變成了剿總(或綏署)、兵團、軍、師、團的作戰序列,因此也正式取消了旅級編制。此時中外軍隊的主要最小戰役單位編成基本都是“師”,並且在二戰期間,都逐步完成了從“方塊師”(比如轄兩旅四團)到“三角師”(直轄三團)的改制。

    隨著軍事科技和作戰理念的不斷髮展,從2005年起美軍又開始著手進行“師改旅”的建設,即將原有的大型作戰師(一般14000人至18000人)改制成為諸兵種合成的若干“合成旅”,其改制理念在於:1、現代戰爭中純粹的步兵作用降低,部隊更趨於資訊化、合成化、科技化。2、區域性戰爭的快速反應和快速部署中,師級建制明顯偏大,集結和投送不易。3、推崇裝甲營和機械化營等營級建制為一線作戰主力單元,進而弱化師、團兩級的司令部功能。

    當然還有比較重要的第4點,那就是減少指揮層級後,更有利於部隊的指揮和作戰靈活性,“師改旅”形成的結果是:陸軍師已經成為類似作訓基地一樣的後方單位,只有一個架子指揮部和師級番號存在,但喪失了全部直屬支援單位,在實戰中也不再起主導作用,各通訊、炮兵、後勤等分隊卻被直接下沉到旅,形成旅級的戰鬥群,在作戰中可直接接受更高一級司令部的指揮。

    美軍的旅級戰鬥群遂開始編入支援炮兵、偵查和工程、電子戰部隊,以一個重型裝甲旅為例,改制後下轄兩個主戰tank和步兵戰車混編的合成化作戰營、一個機械化偵察營、一個炮營(自行化)和其他的後勤、支援單位,完全可獨自投入作戰。注意旅級戰鬥隊已經沒有了團級建制,是旅司令部直屬各作戰營,這就是所謂的“師改旅”。

    這種改制方式在21世紀初幾乎成為了潮流,世界各國的軍隊紛紛進行了師改旅的調整,畢竟旅級戰鬥隊十分靈活,數字化程度較高,也符合和平時期“精兵簡政”的原則,在人員、經費、管理和裝備等方面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說是對傳統步兵戰術、甚至人海戰術的一種否定。在海灣戰爭中,臨時組成的旅級戰鬥群表現較好,恐怕也是促成美軍實施“師改旅”的一個重要因素。

    不過近年來美軍似乎有些後悔,自2015年起逐漸叫停了師改旅的深入程序,其原因在於旅級戰鬥隊所轄兵力較小,應付區域性戰爭和小規模傳統雖然綽綽有餘,但不適合大規模的陸戰要求(比如在歐洲大陸上開戰),遂開始恢復大員額建制的陸軍師級部隊建設。

    曾經有美軍高層宣稱,之前十年過於急促而且徹底的“師改旅”是走錯了路,應該重新強調師的作用,以應對大規模的地面戰爭,這顯然有對俄軍“隔空喊話”的意思。

    美軍再次進行調整的陸軍編制,師和旅級司令部已經屬於均衡發展:如果爆發大規模戰爭,則以師級作戰單位投入,如果遭遇區域性戰爭,擁有大量支援武器的旅級戰鬥隊同樣可以從師級建制調出,單獨編成遂行作戰任務,實現了一定範圍內的兩者兼顧,至於效果如何,只能是拭目以待了。

  • 3 # 鄭經一本

    師改旅,是師厲害?還是旅厲害?這不是在下軍棋。從中國軍改之路看,師改旅也經過兩個探索階段。

    第一階段,2003年左右,學美軍。這個階段,一個師改成一個旅。問題是,我軍沒有美軍那麼機械化資訊化,這麼改來反而減少了一線作戰部隊的力量。似有不妥。

    第二階段,2013年左右,學俄軍。這個階段,一個師改成兩個旅。這次倒是比較成功,不但壓縮了機關編制,減少了指揮層級,還充實了一線部隊。再加上我軍機械化資訊化的追趕,漸入佳境。

    適應本國國情軍情,滿足作戰任務需要,就是最好的改革。

  • 4 # 黑山老妖37625003

    師改旅說白了就是把部隊輕型化快速化,師一級有樂隊,戰地醫院,後勤部隊,炮兵團若干個,說白了一個師名義上三個作戰旅,實際上後勤和支援部隊也有2個旅左右,打仗的時候裝甲旅速度非常快,美軍打伊拉克最快一天推進100公里,但是後勤部隊就非常慢,需要留下預備隊保護,整個戰線也太長,師改旅主要就是把戰鬥部隊和後勤部隊獨立出來,像美軍那樣,飛機炸,裝甲部隊推進,後勤全部交給航空兵空投,地面上能看到的都是作戰部隊,都是尖刀沒有刀鞘。。。但是師改旅不一定就適合我軍,美軍是攻勢部隊,運輸機加油機多,他們的後勤可以全部依靠空軍,傷員後撤也是用飛機,阿富汗受傷的士兵黑鷹接到後飛回基地換C130直接飛到德國做手術,我們好像還做不到每個士兵都用飛機後撤,沒有那麼多飛機,補給都困難,所以師改旅對中國意義不大,改一部分嚐嚐鮮可以,全部改不現實

  • 5 # 這個歷史很正

    實際上,“師改旅”這樣軍隊建設,對於軍隊戰鬥力來說是一種變相的削弱,因為“師改旅”以後,軍隊的編制少了,火力也降低了,但是對於指揮軍隊的靈活性卻大大增加了。

    而且美軍當時的所作的軍隊改革也是完全符合美軍的發展的。

    但是隨著近些年來,我們的全面崛起,相對於我們來說,美國卻是停滯不前了,所以在2015年的時候,美國叫停了“師改旅”的計劃,因為旅級戰鬥力相比於師級來說太弱了。

    總之,在和平年代的時候,“師改旅”可以減少國防開支,這樣又更多的錢用於國內發展,但是在面臨威脅的時候,旅的戰鬥力不如師。

  • 6 # 挑著留下沒說

    簡單說:現代戰爭越來越不需要人海戰術,打的是科技戰,精簡人員提高單兵綜合素質,提高部隊機動性和獨立性,召之即來來之必勝!

    囉嗦說:精簡人員與改革體制編制,改革有關制度同步進行;重點是精簡機關,直屬單位,尤其是總部、大軍區、軍兵種、國防科工委機關及直屬單位;減少層次,撤併機構,降低部分單位等級;淘汰陳舊落後的艦艇、飛機和其他裝備,封閉部分軍事設施;陸海空軍部隊裁減一些部隊,多減守備部隊、步兵部隊和勤務保障部隊;精幹編制,減少軍隊的社會性負擔,將可由地方承擔的工作交給地方有關部門;調整軍隊的編成比例,加強一些薄弱環節,加強諸兵種合成;改革體制、精簡整編與提高幹部素質結合,加強幹部訓練,促進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

  • 7 # 紙上的宣仔

    軍-師-旅-團-營-連這個建制的層級,實際上是線列戰術時代的產物。通常的慣例是1師下轄2旅,1旅下轄2團,1團下轄4-6營。一直到二戰都各國差不多都是這麼實行的。戰後隨著機械化建設迅猛發展,加上基層部隊的遠端火力越來越強,進攻正面和防禦正面都比以前寬了不是一丁半點,所以過去的指揮層級開始顯得不夠適應戰場需求,以軍事變革是必然趨勢。從戰後50年代開始,美國就開始實行師-旅-營的戰鬥指揮層級,團一度被取消,雖然後來恢復了,但只作為行政單位存在,不承擔戰鬥職能。

    我軍的師改旅和當年俄羅斯的師改旅有很大不同。當年俄羅斯師改旅僅僅是為了精簡作戰人員,從進攻轉為國土防衛,所以力量是實實在在削弱的。我軍的師改旅為的是適應未來的戰場。未來戰場對作戰單位的要求更加靈活,要求反應更加迅速,過去的指揮層級過於龐大臃腫,無法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做出及時的反應。能力更全面,反應更迅速的部隊才能適應未來戰場。所以師改旅的改革核心並不在於旅,而在於合成營。過去大兵團時代的營,能力是單一的,步兵營就是純步兵,汽車營是純汽車,坦克營,導彈營也是同樣道理。所以合成營作戰能力和靈活度對比過去的營強的可不是一點半點。今天的一個重灌合成旅擁有4個合成營、1個炮兵營、1個防空營、1個偵察營、1個作戰支援營、1個勤務保障營,人數超過5000人,比過去的旅級單位強的多得多。因為合成化優勢,過去要出動一個團級甚至旅級單位才能擺平的,現在可能出動一個合成營就擺平了,這才是師改旅的真正價值。

    這是機械化和資訊化建設雙重進步的必然結果,軍隊更闊了,火力更猛了,獲取資訊的能力變強了,下達命令的速度更快了,指揮人員就更能發揮“微操”能力也就更強( 蔣公 啊你生錯時代了o(╥﹏╥)o)。所以完全可以簡化指揮層級,將兵種合成化的顆粒度變小,這樣可以提升作戰單位的作戰靈活性。這一切都是靠資訊化來支撐的,現在的資訊化合成旅的旅長,不僅可以瞭解戰場上每個車輛的位置,而且可以實現一鍵聯絡到單個載具進行指揮,這樣的連線度是以前從來沒有的。

    所以簡單來講,師改旅其實是資訊化軍隊的必然趨勢。即便是不考慮合成化,高度資訊化軍隊根本沒有必要再保留那麼多的指揮層級。美國雖然保留了師的編制,但實際上師的規模和火力相當於集團軍,真實的作戰指揮結構就是師-旅(或者叫旅級戰鬥隊)-營,這和我們的集團軍-旅-營其實是等效的。

    美國第1步兵師(美國沒有摩托化和純步兵師,都是機械化步兵)的編制,下轄1個師部&師部營和4個合成化的旅

    師改旅表面上看,大的單位人數上是變少的;但改制後的旅和營在人數,裝備火力都是加強,而且是合成化的,按任務模組不同可以分為重型、輕型、空突、山地等分類,立足多兵種多維度的立體打擊。這種組織結構作戰靈活性比以前更強,高度適應戰場,更能打硬仗。過去的團級乃至師級裝備,現在直接下放到營,所以現在的合成營中很多的幹部都是以前團級幹部,因為現在的合成營是小而精悍,多兵種合成的部隊,沒有更高指揮能力的人幹不動。

    所以中國的師改旅,表面看是瘦身了,實則戰鬥力是躍升的,並且更加符合未來戰場的發展趨勢的。

  • 8 # 樑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樑來回答。

    咋說呢?過去的軍隊編制那叫軍師旅團,四級,現在這麼一改就變成了軍旅團三級。瞅著這稱呼您就應該知道,少了一個編制,師改成了旅不說,這團建制還沒有了,不用問,這人員一準少了。

    到了戰役級別的戰鬥,這最小您都得上師一級別的,撐不住啊!。

    那麼旅這個編制,他屬於不大不小的編制,戰術用他太大了,戰役用他又太小了,瞅起來就是一個雞肋的存在,非常尷尬。

    而且您要是從上打下,弄一個命令下來,還得過旅這一道手續,可戰場上的變化那叫瞬息萬變,前一秒後一秒就有可能決出勝負。

    所以後來旅這個編制就被取消掉了,變成了軍師團,當然也有保留旅的編制,但是基本上都獨立出了師這一編制,直接歸軍一級管理,但在地位上比師小半截。

    那麼進入到現代,進入了資訊化時代,這種狀況就變了。

    像蘇聯揍德國那鋼鐵洪流,這基本上就用不到了。

    現代化戰爭講究的是資訊暢通,打擊精準。

    大就是臃腫,小反而更加的靈活。

    而且現代化的部隊,還講究功能的多樣性,還必須精準,還能夠在戰場上快速的進行變化,要求很多的,但質量你還不能下降。

    你比方說分散,集結,要能用最短的時間實現,那麼你在戰場上就能過獲得生存的權利,進而贏得最後的勝利。

    而讓他們集中,團一級人員太多,你就是再訓練,他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毛病,形成拖延,這要不得。所以團反而成了雞肋,這就面臨一個被取消的境地,師和團就被旅給取代了。

    這些美國都給出了具體的榜樣,二戰結束之後,他幾乎年年打,他就發現,打一個國家用師一級別的這太浪費,用團來上,這不夠集中。

    俄羅斯在這方面也是有經驗的,什麼阿富汗,什麼科索沃,什麼車臣,他都打過,也有些改動。

    所以為了應對部隊的多樣性,就出現了合成旅,什麼步兵野戰合成旅,什麼海軍陸戰合成旅。

    你都不知道一支合成旅,下轄八個營,只有三個是拿槍桿子打仗的,其他的,什麼無人機營,支援營,特種訓練營等等,除了一個特種訓練營這是個行政單位,其餘四個那都是為拿槍桿子那三個營做支援來用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這夠用?”

    管夠!就這麼一個旅能頂上過去兩萬來人的部隊,說不好聽的能夠進行全面碾壓。

    這些個單位能夠在戰場上以營級單位進行有效的分散和集中。

    擱過去,團其實就是個上接下達的單位,現在取消掉,可以快速有效的讓部隊執行上級的命令。

    所以師改旅之後,效率會有效的提升,相應的反應機制和作戰能力也會大幅度的提升。

    其實這事,不僅是咱們,美國,法國,甚至是日本也在著手做這件事。

    這是個大勢所趨的事情。

  • 9 # 品點歷史

    師和旅都雖然是並列的軍隊編制,但是二者之間有很多不同。

    首先,師是正師建制,下轄若干個團,每個團下轄若干個營。旅是副師建制,旅以下沒有團,直接下轄若干個營。其次,師和旅的武器裝備方面不同,一般的野戰師在武器配備上講究梯次配置,能夠適應全方面的戰鬥需要,但是旅一級部隊裝備講究攜帶方便,便於機動,能夠快速抵達戰區並實施精確打擊。此外,師和旅的人數不同,師的人數為一般為10000-15000人,而旅一般為3000-5000人。

    2008年開始,俄羅斯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軍事改革,這項軍改一直持續了4年,直到2012年,時任俄羅斯總理的梅德韋傑夫在國防部上宣佈,俄羅斯擁有了一支全新的軍隊,俄羅斯的軍改才宣告結束。在這次軍改中,一項重要的改革就是師改旅。俄羅斯為什麼要費這麼大勁實施軍改呢?

    我們知道,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作為蘇聯主體繼承了其衣缽。重新組建的俄軍,繼承了蘇軍75%的人員(280萬人)、50%的常規軍事裝備和80%的戰略核武器,雖然經濟下滑嚴重,國家影響力衰退,但是頂著蘇軍鋼鐵洪流的光環,俄軍在世界上還是一直十分強大的軍事力量的。但是,這支強大的軍隊,卻在鎮壓國內車臣叛亂中充分暴露了它的弊端。

    不過,普京對俄軍的現狀極度不滿,他曾說道:“2000年我們有130萬部隊,但我費了很大力氣才湊了50萬能戰鬥的部隊。軍隊的士氣和裝備太悲慘了。”俄羅斯的軍改由此埋下了伏筆。

    俄軍出現嚴重的戰鬥力下滑的原因,主要是軍隊內部的腐敗和官僚主義嚴重影響了軍心士氣;其次以“大陸軍”思維和“人海戰術”指導思想構建的指揮體系繁雜冗餘,使得軍隊人數雖然龐大,但是能打仗的部隊卻並不多;另外,武器裝備的落伍和保障體系的落後,均無法適應現代快速戰爭需求。

    其中,為了達到“裁減武裝力量員額”這一目標,俄軍的解決方法是由“師—團制”向“旅—營制”過渡,師團編制被撤銷,旅成為基本作戰單位,營為基本作戰單元。

    這樣有三大好處,一是壓縮指揮層級,軍隊體系由軍區-集團軍-師-團四級體系轉變為軍區司令部—戰役司令部—旅三級體系,反應更靈活、高效;二是裁減人員,尤其是軍官人數,昔日的俄陸軍中軍官人數佔到總數的近30%,消耗了大量軍費;三是適應多兵種聯動,更方便多兵種作戰旅聯合作戰,甚至由多型裝備營混編成作戰旅。

    隨著俄羅斯經濟的逐漸好轉,加上軍改的積極影響,俄軍展現出了至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好的精神面貌,無論是持續近10年的北高加索地區反恐作戰、喬治亞戰爭還是克里米亞事件中,俄軍都極為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表現出了很強的作戰能力。

    我們看到,俄軍之所以要師改旅,縮小軍隊規模,究其原因還是經濟不行,不足以支撐龐大的軍費開支;另外,俄軍打的戰爭,都是一些小規模的區域性戰爭,對手要不是叛亂分子,要不就是一些效果,這些戰果本身就很難具有說服力。

    事實上,在大規模或者全面戰爭中,師級單位在高烈度對抗中更有優勢,因為兵種齊全,火力強大。目前,在我軍的18個集團軍中,有兩種型別存在,一類是師-旅混編集團軍,一類是全旅化集團軍。其中,師-旅混編集團軍有10個,全旅化集團軍有8個。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這種編制將會一直存在,這樣能更好的應對不同情況下的戰爭。

  • 10 # 平安讀歷史

    旅這種編制是一個比較奇特的存在,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這種編制事實上都已經被取消了。團長上面就是師長,旅長有時候只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僅僅存在一些少數部隊,裡面大部分部隊是沒有旅長的。

    不過近些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國家就開始執行了師改旅的策略。這是因為最近幾十年來的戰爭,早和過去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過去的戰爭很多依靠人海戰術,人的數量非常重要,但是現代化戰爭人的數量早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先進的武器裝備。

    例如伊拉克戰爭的時候,美國主攻的就是第3步兵師。依靠著絕對優勢的武器裝備,雖然伊拉克人數上佔有絕對優勢,但是一個多月就被美軍打的七零八落,最後薩達姆也開始逃亡,而且第3步兵師出動的人都嫌太多了,根本不需要那麼多人就能夠解決伊拉克。在敘利亞戰爭中,俄羅斯沒有出動多少軍隊,但是依靠著先進的裝備,把那些恐怖分子打的也是落花流水。

    所以從現在的角度看,一個師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而且一個師裡面擁有太多的後勤和機關人員,這些人對軍隊的戰鬥力事實上並無多大的貢獻,反而成了累贅。所以現在採取師改旅的策略,精簡機關和後勤人員,而新成立的人完全是戰鬥力量,至於後勤,力量則由其他的部隊保障,這樣的軍隊戰鬥力自然就更強。

  • 11 # 祥子談歷史

    本次軍改後,原來的“軍師團營”4級建制謝幕,現在的“軍旅營”3級建制登場。

    那麼,“師改旅”後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重塑新型作戰力量體系,更加貼實戰要求

    無論是科索沃戰爭,還是第一次車臣戰爭,都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二戰以來的集團軍群、裝甲叢集等體制已不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而資訊科技、精準打擊才是現代戰場的主題。

    然而,想要突出這一現代戰場主題,就必須使軍隊體制由大到精、由精到專,由專到多能、由分散到合成等方面進行轉變。例如:體現精專的有炮兵旅、坦克旅、戰術火箭旅、空降旅、舟橋旅等;體現多能和合成的有海軍陸戰旅、步兵野戰合成旅等。

    奔著這一主題,在軍改中,陸軍原18個集團軍整合重組為13個集團軍,全軍主要作戰部隊實行“軍-旅-營”三級體制,將“師團”二級體制指揮環節,優化為“旅”一級指揮環節,這將有利於把作戰任務直接傳達到一線部隊,使戰場指揮以及資訊採集、傳輸、處理、使用等環節變得更加的靈活快捷

    同時,原“營”級體系的戰場作用並不突出,主要負責團和連之間作戰任務的銜接,從而降低了一線指揮體系的作戰能力。但是,“師改旅”後,營級體系的作戰能力尤為突出,將有效提高營級一線指揮體系的作戰能力。

    因此,美國空軍已取消師一級建制,陸軍也正醞釀“師改旅”的建制;法國陸軍已決定取消軍、師兩級建制,並建立若干個作戰旅;日本也正在變原陸軍師的單一建制為師、旅的混合建制。

    重塑精兵體系,提升官兵待遇,杜絕軍隊腐敗,吸引人才加入軍隊,增強官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本次軍改(包括“師改旅”)後,全軍團以上建制單位機關減少1000多個,非戰鬥機構現役員額壓減近一半,軍官數量減少30%,共裁減軍隊額30萬人,現役總員減至200萬。

    因八九十年代軍費不足,軍隊工資遠遠低於地方,一些軍隊參與了地方經商。但是,軍改後國家禁止軍隊參與經商,則使軍人“保家衛國”的作用更加突出。

    於是,在本次軍改中,為提高軍人待遇,全軍也迎來了十八大後的首次全面大幅度加薪,級別越高,增幅越低,平均漲幅達20%至40%不等。未來,軍人的待遇將超公務員三成。

    例如:正團職軍官本次加薪1900元左右,加後為7400元左右,增幅為15%左右;正排職軍官本次加薪1200元左右,加後為3500元左右,增幅則為28%左右。

    對此,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軍社表示:“在國內,這一工資水平跟公務員差不多,或許略高”。

    雖然 ,“旅”一級建制不利於大規模戰爭,但是在“軍旅營”3級建制體制下,對於大規模戰爭並不會產生較大影響,畢竟有“軍”一級建制在,依舊可以完全應對現代的大規模戰爭。再說,現代戰爭幾乎都是以區域性為主,很可能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戰爭。

  • 12 # 梓蕤

    師改旅有利有弊,但是精兵減員是目前各國軍改的主流方向。

    一般在對等的情況下,兵力的規模決定了軍隊火力的規模。而進行精兵減員後的師改旅,在火力優勢上不落下風,只能通過投入大量的資金搞軍工科研,使得在武器裝備上與對手拉開差距,甚至是隔代差距,才能在削減兵力後,還能維持壓倒性火力。

    也就是說,如果對手是與自己武器裝備勢均力敵的,進行扁平化地師改旅後,並不會佔到任何便宜,而且還會在持久戰中暴露兵員不足的劣勢。這也是為何美國在2015年暫停了師改旅的步伐,而且俄羅斯可能由於燒不起軍費了,還進行了逆潮流的旅改師的操作。這表明師改旅並不適應大規模的地面作戰,特別是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烏克蘭,加里寧格勒面對北約強大的軍隊抱團時,只注重師改旅就是自掘墳墓。

    存在即合理,師改旅也不是一無是處。

    行動靈活

    美軍在阿富汗戰爭時,在面對塔利班武裝等遊擊部隊時,武器裝備上擁有碾壓式的優勢。然而由於美軍的建制過於龐大,很容易在阿富汗山區的游擊戰中暴露目標,從而容易遭遇對手伏擊。

    而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因戰事身亡的有148人,非戰事身亡的145人,而伊拉克卻遭遇了重創死傷高達十幾萬人,還有7.1萬人被俘。海灣戰爭的輝煌戰果,讓美軍覺得自已可以以一當十了,而且每次美軍都是殺雞用牛刀,豈不是虧大了,於是在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主持下,首先進行了師改旅的程序。

    在美軍進行師改旅後,從結果論來看,並沒有起到積極的影響。美軍並沒有因此能夠在戰後完全控制阿富汗和伊拉克,而且大有被當地武裝力量反撲的趨勢。但是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駐軍可以逐漸減少兵力駐紮,節約了駐軍開支,其傷亡也減少了,從而讓其不再陷入戰爭泥潭。可見師改旅還是可以適應各國軍隊在新時期裡應付反恐作戰和游擊戰等小規模作戰的要求。

    指揮方便

    各國軍隊的一般編制是軍,師,營,連,排,地位從上到下依次排列,而一個上級的軍隊編制,一般下轄3-5個下級編制。這裡面的原理是一個人的有限精力能直接控制的最佳人數是3-5人,因此按照三三制或者四四制的原則,往上疊加成金字塔式的指揮結構。

    而這種逐層分級的結構,由於下級分支過於冗雜,特別是層級間隔越多,越不利於進行溝通,不便於下級向上級反饋,也不利於上級直接控制到底層的下級編制。而在二戰時,由於軍隊進行了機械摩托化的革命性改革,這種冗雜的指揮結構,已經不適應現代戰爭的戰時反應。蘇軍和英法聯軍就吃過這個虧,在德軍閃電戰來襲時,處於基層的部隊還需等待上級的指示,才能進行軍事行動,在戰爭初期往往就處於被動狀態。因此蘇軍在受到教訓後,進行了簡政放權,允許前線將領擁有一定的戰時指揮權。

    但是並不是在每次犯錯後,就能像蘇軍依靠廣闊的縱深有糾錯的機會。日軍在二戰時早期也採用大規模的四四制大編制,後來因為指揮過於死板,也改回了三三制。而師改旅至少砍掉了一個師的建制單位,就可以使指揮協調不靈的問題得到緩解。

    在抗美援朝的五次戰役中,志願軍在前四次打得還是挺順的,而在第五次戰役時,卻出現了重大的損失。此時後面的第二波志願軍入朝,很多兵團進入戰場後,多了一層兵團的指揮層級。後來在總結時就有一條教訓是,指揮架構的冗長疊加,造成指揮系統不靈敏,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作戰局勢。

    師改旅可以簡化指揮架構,能夠在戰時具備船小好調頭的優勢,而在傳遞軍令時,也能夠快速上傳到上級或者下傳到下級,從而就避免了在傳達命令時的時間耗損,從而有利於捕捉戰機,過於冗雜的指揮架構,很可能等到部隊實施時,黃瓜菜都涼了。

    博眾於長

    師改旅並不是簡單地把步兵師削成步兵旅,這樣改就沒實戰意義了,而是把各作戰部隊的特長集於一旅,讓其擁有綜合作戰的能力,可以適應不同作戰環境的作戰需求。美軍儘管叫做師改旅,其實也是合成旅,甚至還有合成營的加入,它的師改旅只是名字沒變而已。而在進行高度濃縮後的師改旅的合成旅中,其作戰實力就比步兵師的作戰能力提高几個緯度。

    因此師改旅在特定的作戰環境和作戰任務時,只要運用得當,還是大有可為。而師改旅由於要求的技術含量很高,由於門檻的存在,使得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進行試驗。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師改旅在實戰中擁有戰術尖刀的效果,而若是在軍事強國之間的對砍中,還是略顯單薄。

  • 13 # 國平軍史

    蘇聯解體,俄羅斯成為獨立國家,蘇軍中絕大部分轉化為俄軍,經歷了兩次殘酷的車臣"戰爭,讓俄軍看到了軍中存在的弊端。

    認為傳統編制“軍師團營”指揮層次太多,已經不適應俄軍發展;因此,俄軍迅速進行“師改旅”改革,形成軍旅營級編制,從“軍師團營”到“軍旅營”,中間至少減掉了一個層次,便於軍隊精兵簡政,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許多國家也認識到了,未來作戰時,軍隊的靈活性,因此,相應地減少指揮層級,組建旅轄營的戰鬥群,形成一支支戰鬥旅模組,以適應未來區域性戰爭,特別是非常難打的城市巷戰。

    中國軍隊在軍改中,也進行了相應的“師改旅”,焦點其實不是師改旅,師改旅,只是在原有框架內,左右口袋的區別,師長和旅長軍銜和等級一樣,所以改起來容易,大令一到紛紛到位。

    合成營,等於對軍制做大手術,試點了許多年,依然雷聲大雨點小,因此,在軍制上、軍令上對合成營,仍然有許多文章可做。

    因此,美俄中等軍事強國,都曾進行了“師改旅”的軍改,但都未能徹底改革下去,美俄都基本上中途叫停了,原因就是“師改旅”不適合大規模的戰爭,世界級的大戰爆發,集團軍仍然是最基本且強有力的戰役兵團。

  • 14 # 海螺008

    師是一個重要的單位。在二戰期間,一個集團軍,往往統計的標準有幾個師,而不是有幾個軍。因為,在集團軍司令部裡,它的調動單位是師。

    一個師,大概在1.5w人左右。直接戰鬥的人大概有1w多點。

    為什麼是師?因為師的功能配備比較齊全了,一般都有汽車,炮兵,特種部隊,偵查部隊,通訊部隊,後勤部隊,等等。

    如果是步兵營,它可能僅有迫擊炮,而沒有榴彈炮,更沒有裝甲部隊等等,它有管理後勤的人員,但沒有後勤的隊伍和物質,所有的後勤都是往上要。

    曾經美中國人對赫魯曉夫很反感,說:“他只能聽懂一種語言,就是你有幾個師!”

    金字塔結構

    軍迷一般都懂軍隊的金字塔結構:

    1集團軍=3個軍

    一個軍=3個師

    一個師=3個旅

    一個旅=3個團

    一個團=3個營

    一個營=3個連

    為何要有這樣的金字塔結構呢?因為便於組織和管理,打仗時容易指揮。要知道,在一個人指揮的單位不能太多,比如指揮1萬人,根本指揮不過來,自己最後都忘了張三李四,也忘了給他的命令是啥了。所以需要組織起來,設伍長、百夫長、千總等等,每次指揮這些頭頭即可,頭頭帶著自己的人馬去執行命令。

    實際上師屬部門不止3個旅,現在步兵師還會有其他部門,比如炮兵營,特戰營,陸航大隊或裝甲大隊,工兵營,通訊營,保障營,師屬機關等等,很快就超過的8個。

    扁平化

    金字塔的好處是,組織起來了,不會亂了,但缺點呢?就是一條命令從上到下,要傳遞很多層,到了最低層的連排時,可能已經有延遲了。所以,能否簡化一下層級呢?

    如果每個節點下屬是3個節點,8層,末端共2200基層單位;而如果將每個節點改為下屬13個節點,則只要4層,末端就是2200個基層單位。

    所以,擴大下級數量,就能減少指揮的層級數量,提高命令傳達的效率。這個叫扁平化。

    扁平化帶來問題就大金字塔的反向,每一級的指揮工作量大大提高,容易出錯。但是,今天我們可能有條件了,因為計算機普及了,到處是它的身影。在自動化的條件下,很多時候計算機已經將問題簡化了。所以,今天我們似乎要壓縮一下層級數了。

    壓縮帶來的功能問題。

    嘗試的過壓縮掉旅,即師司令部直接指揮團。也嘗試過壓縮掉營,即團部直接指揮連。但是結果當然還是利弊參半,沒有明顯優勢。

    這裡的問題是,不是簡單壓縮,還有功能問題。由於越是基層單位,人數越少,它設定的一些功能也少。比如連隊,它的炮兵可能就是60迫擊炮,或者40火箭筒,那麼攻堅任務怎麼辦呢?還有它的偵測系統呢?幾乎沒有。所以不是簡單撤掉一層,而是要將功能也分配好。

    但是,今天好像又有條件了,因為,機械化,高科技化,智慧化,摩步旅的戰鬥力可能已經相當於二戰時期一個師的數倍。它完全可以承擔起原來師一級的任務了。

    比如現在旅都有輕型自行火炮,或者火箭炮,而以前是做不到的。

    我們軍隊的發展方向是全境內高機動

    裁軍,陸軍壓縮到原來幾分之一。雖然因機械化、智慧化,戰鬥力沒降反升,但畢竟人數少了。所以,如果東邊有戰事,部隊就要調往東邊,西邊有戰事,部隊就要調往西邊。今天的部隊調動,已經主要靠高鐵和飛機,一列高鐵可裝不下一個師。一個小一點的單位更容易實現機動。

  • 15 # 神經質神仙

    整體上看,師改旅適合當前的外部環境,除東南方向外,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較低,北方開戰可能性較低,如果開戰,集團軍也沒用,那一定是整體戰,在雙方都有蘑菇蛋,且面臨的壓力類似的情況下,應該不會發生大規模戰爭。西北方向,弱雞,西部地區,主要以反恐,治安戰,需要的是精幹的小部隊,旅這個大小正好。西南方向,這次對付阿三已經顯示出來,阿三也不要大規模戰爭,畢竟沒人願意拿戰略級別,中程以上導彈對付火箭彈吧,所以一定是區域性戰爭,規模應該和62差不多,旅挺好。還有越南,以現在的實力,炸逼化平推就行,反擊戰,輪戰的戰果在這裡擺著,一體化平推,足夠了。旅這個地面部隊,挺好,畢竟當年沒有想著佔領諒山,我覺得現在也沒有佔領的想法。東南麼,主力一定是二炮和海軍空軍,旅這個大小的部隊,正好應對登入戰,整體上來看,沒有外部干預的情況下,對面沒有一架飛機可以起飛,沒有一艘船可以出海。所以旅出門登入正好,有外部干預,需要的是海軍空軍和二炮。

    師改旅,這玩意目前只有中美這種玩得轉,俄羅斯已經覺得這個不合適了。

    師改旅的前提是部隊重灌化,炸逼化,一個合成旅,大大減少了師一級的人員,不拿重灌化部隊,直接降低了戰鬥力,以及戰場控制能力。

    掐指一算,師改旅之後,主力戰鬥部隊才4個營吧,跟原來一個師比起來,只有原來三分之一那種戰鬥力,可能通過其他方面彌補一下,問題是,沒有重灌部隊,各種技術兵種,資訊化兵種以及各種輔助裝備的支援之下,你1vs3不就是搞笑嗎?這些兵種得多少錢懟?多少錢維護?一個重灌的旅,要的戰鬥力不降低,這些武裝直升機,重型坦克,放空武器,資訊化套件,單兵套件,重灌部隊的其他套件,這玩意得多少錢?一個旅下來簡直就是用錢懟的。問題是一個重灌旅,只是一個戰術部隊吧,用作戰役部隊,很容易被淹沒在人海戰術裡面,那一個方向,得幾個重灌部隊?想想簡直就是用錢壓死對方。

    師改旅,對於中美目前來說,是必要的,因為各個方面的敵人或者假想敵,都不需要用師一級的部隊去懟,旅一級,非常適合驗證裝備之類的,以中國的工業實力,發現不對爆兵有多簡單?參考一下二戰美國爆兵就知道了。所以保持旅一級的重灌部隊,非常適合中美兩國。連俄羅斯都頂不住改成旅之後的戰鬥場景。

    中國的各個戰略方向,除了北方之外,其他地方,基本上用旅一級的部隊,帶上其他技術兵種,直接炸逼化平推就行了,反介入作戰也足夠了。至於北方,你就算拖集團軍上去也不夠,那個是總體戰了。

  • 16 # 魂舞大漠

    走精兵化之路,壓縮編制的一個直接體現,正是師改旅。

    師改為合成旅,裝備數質量在提升,實現了機械化和數字化,淋漓盡致表現的是體系化優勢,完全可以以一當十。

    作戰編組模組化,想動用什麼裝備,即以合理的人員和裝備進行自由而靈活地搭配。戰力有了質的提升,可以說這是師改旅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

    有限的經費,再不是被人頭費所佔用,而是用於裝備採購和訓練上去,標誌著軍隊改革步入了正途和坦途。

    過去多少沒有條件發展起來的裝備,改革以後經費充裕,可以從容做起來,比如陸軍直升機裝備,在我軍不是壓縮,而是擴大,直升機團改為直升機旅,一個明顯的效果是,陸軍飛行化的進步。是軍隊變革大勢所趨,也是裝備發展使然。

    美軍壓縮陸軍編制,提出陸軍特種化,人數正在大規模縮減,沒有了軍的編制,(駐韓第8集團軍除外),步兵師大部分改為旅,旅以下早沒有了團的編制,直接由一個個合成營來充任,減少指揮層級,實現扁平化指揮體制構建,自新世紀以來,就是美陸軍改革心心念唸的目標。

    師改旅,美軍走在前面,不是要標新立異,也並非完全裝備有優勢,是作戰觀念的根本變化,其要在機械化和數字化的基礎上,塑造和搭建一支資訊化軍隊,其決心矢志不移,給世界各國軍隊,樹立了一個標杆和樣本。其在戰場多有實踐,軍改的成果得到了一定檢驗,可以說是有效的,達到了精幹高效合成的目的。

  • 17 # 皮蛋說事

    如果我說現在所有的其他回答,除了在引用官方的套話,就是在東拉西扯說些沒用的,會不會被群起而攻之?

    其實關於師改旅的好處,其根本原因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小規模的,幾百上千人的作戰力量,就可以實現過去幾萬人的戰鬥力。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人員幾乎可以等於更多的炮灰和更大的浪費,不趕緊把師改成旅,還等什麼呢?

    理論上,只要能夠保證偵查、通訊裝置的有效使用,一個10人的步兵班組,在戰鬥時,都可以獲得諸如PHL-03遠端火箭炮一類的遠端精確打擊火力的支援,其火力投送的規模,甚至上可以超過二戰時一個獨立炮兵師的火力(數量可能不夠,但精度保證了毀傷效果)。因此,對於現代陸軍來說,既然可以用幾百人,千把人的一個合成營來實現以往一個上萬人的師級規模部隊才能實現的戰鬥力,那又何必去養上萬人的部隊呢?

    因此,現在的師改旅,就是技術發展的必然,一個合成營的攻擊正面寬度,攻擊縱深,都可以達到二戰時一個師級規模作戰部隊的水平,要那麼多人還有什麼用?吃乾飯嗎?

  • 18 # 人在旅途D

    師改旅是美國軍事體制改革的思路,後來俄羅斯也這樣改了,再後來我們也這樣改了。這樣改的好處是機動性強,利於系統性作戰。如果軍事目標是防禦性,侷限於國內機動,還是師一級做為相對獨立單元作戰合適,旅不能成為獨立作戰單元。所以,俄羅斯又改回去了。

  • 19 # 清風孫士清

    都喊著要師改旅,其時有一個誤區。師改旅起源於美國,但是美國至今也沒有廢止師的建制。在美軍師長是兩星少將、旅長是准將一星。俄羅斯軍改一開始也是師改旅(梅德維傑夫當政時改的),沒過多長時間,現任的國防部長又把旅改回了師。軍改只能說師有師的好處,旅有旅快捷。不能聽風就是雨,見風使舵。軍隊可以有備而不用,但備是必然的。

  • 20 # 頭頭是道14

    教條主義害死人。一切從實戰出發。師改旅就是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現代戰爭早就不能分工太細了。旅級就是旅級,什麼副師級?少將配置才合適。營長至少中校正配,特殊的配上校。海軍配置太低,護衛艦艦長必須是上校,驅逐艦按大小從上校起配。075至少要大校,航母至少大校以上。這樣的級別高於地方才合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很多女人老了都喜歡剪短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