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子夏君
-
22 # 端木建
曹操不殺司馬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曹操太聰明也太會用人,他不怕用的人聰明有野心,因為他需要人,需要聰明人給他的霸業添磚加瓦,也需要世家大族給其襯托,同時他也絕對的把握掌控他們,利用他們,在他手中只是棋子。。。。
1.司馬懿的父親在曹操勢力草創時便有提攜之恩
司馬懿作為司馬防的次子,曹操當然要照顧幾分。如果曹操對司馬防的兒子都輕易殺害,那麼曹操不僅要背上殺賢之名,更糟糕的是會被世人指責忘恩負義。
2.司馬懿頗有名望
司馬家是世家大族,家族名望不可小覷。不管司馬家的兒子賢與不賢,天下人就已經編了一個“司馬八達”的名頭給他們。司馬懿即使只是次子,靠著家族名望,也是享譽天下了。
雙管齊下,司馬懿可以說已經是一名名士。即使像禰(mi2)衡一樣張狂,曹操也不想殺一位名士,況且司馬懿也不是禰衡。
3.司馬懿小心謹慎
司馬懿數次推辭曹操的徵辟,最後曹操只能強行命令他出仕。司馬懿雖然有驚世才能,也不敢在曹操的眼皮底下作妖。只能曹操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曹操即使想殺他,也找不到理由。
曹操本身很厲害,不僅是個政治家,還是一個直接統帥大軍的軍事家。有著這樣強大的能力,曹操是有著強大的自信的。這在曹操能夠容忍麾下背叛,敗露後依然重用這點就能夠看得出來。所以曹操對於司馬懿有戒心,但也不會十分忌憚。司馬懿也的確不敢在曹操在世時有半點野望。
5.曹操對自己的繼承人有信心。
自曹操開始的三代,君主都十分厲害,雖然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曹操直接培養的曹昂、曹丕、曹植,甚至包括曹彰、曹衝,任何一人成為君主,司馬懿也都只能安分地做一個臣子,甚至成為不了一個權臣。
曹丕在位時,雖然重用司馬懿,但司馬懿的軍權,他說擼便擼了。司馬懿也不敢有所怨言,甚至還要想方設法,明哲保身。
可惜的是,曹丕、曹睿接連早死。否則司馬懿想當魏國的諸葛亮都不得,哪裡敢有不臣之心
回覆列表
有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指野心明顯,到達人所共知的地步,那麼司馬昭的父親司馬懿,是否也存有巨大的野心呢?
答案是肯定的,眾所周知,曹魏最終的成果被司馬懿竊取,從而成為三國時代最終的受益者。
也許司馬懿的野心沒有像司馬昭那樣,達到路人皆知的地步,但有一個人卻深知司馬懿的野心,那便是曹操。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曹操知道司馬懿的野心,為什麼不殺了司馬懿以絕後患呢?
別急,讓子夏慢慢告訴你。
一、懿有大才,曹尚惜之。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
意思很簡單,就是說司馬懿從小就聰穎明理又有遠大的謀略,學問廣博,見識豐富,信仰儒家學派,也就是我們現實中羨慕的那種天才。
天才一般都是比較惹人注目的,即便是自己不宣揚,也會有人四處讚揚舉薦。
而當時的曹操可謂禮賢下士,對待人才可謂不拘一格,短短几年身邊便有謀士荀彧、郭嘉、程昱、荀攸等輩,武將典韋、許諸、徐晃、夏侯惇、夏侯淵等等。
恨不得把天下所有的人才都招到自己麾下,而當時頗具才名的司馬懿也成功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但曹操多次派人徵招他出仕,都被司馬懿藉口回絕。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親自見過司馬懿之後,認定司馬懿有大才,使用威逼的手段,成功讓司馬懿出仕。
《晉書·宣帝紀》中記載:“若覆盤桓,便收之”
簡單意思就是:“如果再拖拖拉拉的推脫,就殺了吧。”
司馬懿出仕後,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薄等職。
赤壁之戰兵敗,曹操聽從謀士建議,決定先修生養息,穩穩的鞏固發展一下北方的勢力,這段時間,司馬懿確實也是有力沒處使。
直到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展現了他的謀略,幫曹操分析了川蜀局勢,但可惜曹操未採納他的建議。雖然曹操沒有采納司馬懿的建議,但曹操還是驚訝於司馬懿的見解,知道司馬懿是一個有膽魄有能力的狠人。
《晉書·宣帝紀》中記載司馬懿的建議是:“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
之後,曹操逐漸重用司馬懿,而司馬懿也是比較爭氣,對於如何一些國家大事,常常都能有不一樣但切實有效的計策,這一點,深得曹操之心。
加之後來,曹操被封為魏王時,朝堂上還是有不少反對的,其中就有荀彧、崔琰等人。而司馬懿早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當孫權向曹操上表稱臣、慫恿曹操自立為帝的時候,司馬懿就已經站好隊了。
曹操雖有不少謀士,但主要倚重的也就幾位而已,郭嘉早夭,荀彧又與曹操離心,賈詡程昱年老,而劉備有諸葛亮、法正等人,曹操就更加不捨得把司馬懿給殺了。
而且司馬懿還和曹操的兒子曹丕混到一起去了,在與曹植爭奪世子之位的時候,給曹丕出了不少主意,司馬懿的才華再一次俘虜了曹丕的心,甚至曹操多次動殺心的時候,還是曹丕力保。
不得不說,司馬懿真的是雙商都高,人情世故這方面做的妥妥的,硬是讓曹家父子都陷於才華。
有時候才華真的可以讓人忽視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野心、人品、罪行),僅代表個人觀點,請不要上升層面。
這也成為曹操沒殺死司馬懿的原因之一,司馬懿確實有才啊,殺了可惜啊!
有小楊,小司馬兩個人在曹總公司工作,剛好公司要裁員。
小司馬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可以把公司經營的很好,讓公司利潤幾何倍增長,但是他也很想爬上老闆曹總的位置。
小楊是一個勤勤懇懇,踏實工作的人,但對於公司盈利而言,他的影響極低,但他從未想要爬上曹總的位置。
你覺得曹總會裁掉誰呢?
二、審時度勢,低調能忍。真的要說司馬懿逃過曹操毒手的主要原因,應該還是歸功於一個“忍”字。
從第一次藉口風痺拒絕出仕的時候,司馬懿便展現了他的審時度勢,當時曹操手下可謂是人才雲集,勢頭可謂如日中天,到哪裡別人都得尊稱一句孟德兄。
這個時候出仕明顯不智,各路大佬割據,完全就是搶地盤打混戰,司馬懿對此是很反感的。
《晉書·宣帝紀》中說司馬懿“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也就是說司馬懿生於亂世,經常憂慮天下百姓因為戰爭受苦。
當然,對此很反感的司馬懿最終還是屈服在曹操的威逼之下,在建安十三年(208)出仕。
而司馬懿出仕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怕死,司馬懿不像是高風亮節的世外高人,更像是隱藏在世家的野心家。
怕死就是怕死,沒什麼不好意思的,活著才是最重要的,並不需要人人都像嵇康一樣寧死不仕
尤其是曹操知道司馬懿的才能後,還發現他低調隱忍,說他不想整點大事,恐怕也沒人會信吧,也難怪曹操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司馬懿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儘管生在士族,卻沒有一般士族的要臉面,更多一些市儈無賴的求生欲。
一切順著曹操的心思來做事,有錯先道歉,做了也不認,無賴到死,保命到底。
曹操身邊有不少的天才謀士,如楊修、禰衡等人,但最後還是被曹操找個藉口就殺了,所以人有才華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得懂點事。
所以曹操活著的時候,司馬懿就沒有太冒頭,一來就是降低曹操對自己的懷疑,怕曹操疑心太重,真被殺了;二來也是因為曹操一直壓制著司馬懿。
最終,司馬懿靠著自己的隱忍成功熬走曹操。
三、曹操的自信。曹操的自信體現在哪裡?
我想大概是一人持刀刺董卓,失敗後還能溜之大吉的從容不迫。
又或者是官渡之戰,以少勝多,還嘲笑袁紹是:“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的不屑一顧。
亦或是青梅煮酒論遍天下英雄,卻只得“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孤傲。
曹操也自信自己可以降服司馬懿這匹烈馬,事實上,曹操也確實做到了,曹操活著的時候,司馬懿確實沒有暴露出太大的野心。
儘管有“三馬同槽”的預警,但曹操也堅信自己的兒子曹丕可以和自己一樣,壓得住司馬懿。
當然也有對於三足鼎立局面的考慮,他需要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一個足夠有能力的人,相對於曹操來說,司馬懿是一個很好的人選。
至於說,曹操為什麼堅信曹丕也可以壓住司馬懿,更多可能也是得利於曹操選世子的方式。
所以世子爭奪戰是格外殘酷的,沒有膽魄才略以及狠厲的心性,是難以在那樣一個環境中奪到世子之位的。
而曹丕能夠成功選為世子,自然是可以降服司馬懿。
事實說明,曹操的自信還是可以的,曹丕當政期間,司馬懿雖然如日中天,但還是被曹丕壓著。
只是可惜的是,只怕曹操也沒想到,司馬懿能活這麼久,而曹家後代卻早逝,硬是被司馬懿熬走曹家三代人。
只能說,時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