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從小就學的三字經,都知道要做一個好人,要無愧於心。那那些壞人壞事是怎麼來的?還是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錯的?

102
回覆列表
  • 1 # 夢中獨醒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性的變壞,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人性,是善與惡的共同載體,處在一個良善的環境裡,人性的善良得以最大化的體現。如果是在一個惡劣不堪的環境因素下,自然而然的惡的一面充分顯露!

    所以,古語有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實,善與惡也就存乎一念之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切皆有因果……

  • 2 # 靜靜地觀魚

    咱們常說的什麼叫“善”,什麼叫“惡”。在宗教概念裡範圍就很廣。咱們只能在生活層面上說一說了。“善”與“惡”大至等同於好與壞。只不過善與惡專屬形容人,而好與壞可評判萬物。但不要認為好與壞是萬物的屬性,恰恰相反,萬事萬物根本就無好壞之分,只不過因人有好壞,固萬物才有好壞之分。

    按上述標準來看,做個善人似乎並不是太難的事。可為什麼自人出生後,整體都有向惡發展的趨向?

    我們知道,生存物質遠達不到按需分配的地步。對生活物質的爭奪不僅侷限於不同物種之間,而且存在於同類生物之間。

    人也不倒外,由於物質不能滿足每個人的要求,於是就形成了競爭,掠奪,搶劫,欺騙,戰爭,屠殺,等等惡行。物質越潰泛,這種惡行越氾濫,人心也就越惡。即便一個道德修養極高的人,在生死存之際也末必還能保持善,這就是所謂,良心喪於困境。

    其實古人早就對物質與道德之間的關係做過評斷,民殷富,而知禮。只有在物質達到一定基礎後,人的善才能被喚醒。餓著肚子評判善惡無異於提著狗肉講佛。

  • 3 # 張卯生

    這怎麼說呢,只能辯證的來看待了!不服來辯!

    我覺得善就是惡,惡就是善。

    人之初,性本善,我覺得是錯誤的,善與惡其實同時存在的,對於一個孩童的引導,完全取決於環境的選擇。

    古人孟母三遷,為了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環境,選擇一個新的環境,來教育引導孩子向善。這對咱們現在人來說,需要莫大的勇氣,比如新環境要重新適應,重新改變,我想現在人是很難做出這個決定的。

    而對於善良的人變惡,惡人從善。我覺得都是因為外界所改變的。就單單從如今的風氣來說,人人都渴望金錢,可能不擇手段來獲取自己的利益,而有些人卻能恪守節操,安分守己。相對來說,手段百出的人必定惡,堅守底線方為善。

    善與惡,其實古人早就告誡我們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所以善惡都在一念之間,只有有慾望,那麼善惡的天平必定傾斜。所以,讓我們對生活佛系一點,不爭不搶,隨遇而安。該來的幸福永遠等著你,天底下不會掉餡餅,也不要妄想自己做個心狠手辣之人,天公自有公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 4 # 青衫俠士

    “人性本善”是由先秦大賢孟子提出,而與之相反的是由另一尊先秦大賢荀子提出的“人性本惡”。而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眾說紛紜,今天我就來談一談我的看法。

    我認為人性之初,並無善惡,嬰兒呱呱落地,一條新的生命誕生了,但他的思想意識確是處於懵懂無知的狀態,並不知善惡為何物?猶如一張空白的白紙,而如何在這張白紙上,雕琢打磨出嬰兒最初的思想意識形態,則取決於他所處的環境和所受到的啟蒙教育,以及所接受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因此,嬰兒最初的思想意識形態則關乎到其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

    俗話說,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這句話是不無道理的,一個從小生活在幸福溫馨,衣食豐足的家庭,那這個人的三觀必然是良好的,甚至還會出現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一個生活在金錢思維的富裕家庭,或是家庭關係不和的富裕家庭,都容易出現不學無術,奢侈腐化,三觀不正,道德敗壞的紈絝子弟;一個從小生活在貧窮但卻質樸善良的家庭,那這個人必然是一個淳樸善良,踏實生活的實在人,甚至還會出現一些,努力奮鬥,不畏艱險,心懷大志的英雄……,總之,世間之事並無絕對,人性更是一個複雜的東西,若在人生的旅途之中,遇到一些事,一些人,也會使人的三觀得到改變,一些好人,變為冷酷無情,一些壞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或善或惡,皆在一念之間,究竟如何抉擇,如何對待,全憑意識形態的影響。

    除卻先天影響,後天影響亦不可小覷,因此唯有憑藉強大的內心力量,摒除一切雜念,一心向正,完善自身,保持赤子之心,方能在紛亂紅塵之中,成為一股道德清泉。

  • 5 # 覃南朝

    “人之初,性本善。”只不過是《三字經》作者的看法,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符合現實的。每個人剛從母腹出來,都是呱呱墜地、大哭大鬧的,所以應該說人之初性本惡才對。

    至於人為什麼會有善惡之分呢?我認為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先天遺傳基因決定一個人的先天心性,實踐檢驗這是不容否認的。二是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受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後天的影響也至關重要。

  • 6 # 魚蝦總司令

    好壞是相對的我們說敵人是自己壞的。但敵人也說我們壞。叫我說,都不壞。政治本身壞。把人分成派,內鬥,打仗。人生下來,什麼都不懂,沒有觀點,沒有爭論沒有派別,甚至和周圍人的關係都分不清,只知道吃。和成人比起來。善良受了。

  • 7 # 被遺忘的人2965266

    從來沒覺得人性本善,說人性本善本身就像一碗雞湯,不信你看看這世界一旦沒有道德,法律的約束會變成什麼樣,這才是我們所說的我們叫做有限的“自由”,如果說人性本惡,然後用這個世界的道德觀,法律去約束,個人覺得會更貼切於實際生活!

  • 8 # 迎風6253

    沒覺得人性本善,倒是覺得人性本來就很自私,反而是後天的教育讓很多人變得更加“善”了。所以很多人上了一定年紀(40?)後就更加包容豁達了。

  • 9 # shensg

    因為有壞人利用人心有想往追求美好願望的一面,引誘成為為了自己利益而不考慮別人利益。從而發展到為了自已的目的,主動損害別人利益,並不顧一切搶奪別人的利益,那就是變壞了。

  • 10 # 老雜人

    人是怎麼變壞的,人是受到生存環境的變化和影響而變壞的。我們所有人在剛出生時,都是白紙一張,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從而對各種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對事物不同的理解就產生了我們心裡的好與壞。

  • 11 # 羅伯特251

    人之初,性本惡已經在顛覆性本善的傳統觀念。惡,無需在主觀上去克服很多,只要順勢而為即可!應該是本能的範圍。再想想要行善就沒那麼容易了吧?

  • 12 # 律己善

    “人之初,性本善。”見之於啟蒙讀物《三字經》的開篇語。這是對人性的一種詮釋。《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教育必讀物,它對人的青少年時代的啟蒙教育進行了概括性論述。它包括對人性,價值觀以及青少年行為準則等都有涉及,是中國古代青少年啟蒙教育的綱領性書物,也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讀課。

    《三字經》認為,人生之初都是性本良善的。有如美玉般經過雕琢便成大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充分強調了教育對青少年成才的重要性。後天生活環境和教育水平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十分巨大。在學生的青少年時期,如果不對他們善加引導,很容易使他們走上邪路,成為大奸大惡之人。

    另外有極少數人屬於壞到骨子裡的奸惡之徒,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從孃胎裡沒出生就是壞人,生存環境和受教育程度似乎對他們沒有什麼影響,一生都在奸惡路上徘徊。比如金庸小說裡的楊康即屬於此類。只能說他們的人性本來就是如此,自己又沒有意願去改變什麼,他們罪惡的一生就這樣註定了,令人嘆息。

    其實有句話說得好,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住著兩個截然不同的自己。天使與魔鬼存在於一念之差,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就看你如何遵從於本心,如何抉擇。如果你自制力強,總是選擇對的,那你就是一個好人。反之你總是選擇錯的,那就是一個奸惡之輩。有的人開始在正確的道路上,後來經受不住誘惑,滑向了犯罪的深淵,成為了一個惡人。也有的人一開始為惡,後來帆然醒悟,回頭是岸,成為了一個好人。這都是人性的碰撞,道路的選擇,同人的主觀認知和意願有關。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相信那些在奸惡路上狂奔的人一定會受到良心的遣責。如果他們能夠及時回頭,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人性的東西並非古人說錯了,而是個人做錯了。當然世上世事無絕對,哪有全是好人的社會呢?對於好人我們要尊重和提倡,對於壞人就要鄙視和堅持做鬥爭了,這就是社會的矛盾性和人性的必然性,人活在世上,這個社會本亦如此。

  • 13 # 淯水明月映獨山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惡;人之初性本無善惡之分。古代聖人各有不同見解。我贊同老子的認知,他認為人之初性本無善惡之分。首先,善與惡的標準是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在階級社會,善惡標準是有統治者來制定的。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制定法律,推行道德標準,目的只有一個,維護統治!遵守法律,遵守道德為好人,為善。反之為壞人,為惡。在當今社會制定法律,制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準。其目的是維護國家穩定發展,保護大多數人民利益,使社會向更高文明發展。遵紀守法,踐行核心價值觀標準者為善,反之為惡。從以上分析認為:人之初並無善惡之分,善惡是有標準的,標準是隨時代變化的,人們變好變壞是由時代造就的。將來進入共產主義,人類將進入高階文明社會,人人皆舜堯。

  • 14 # xmlyhcs

    人是天地造化的精華,從無機物匯聚到有機物,再匯聚到動植物的發展過程中就可看出,吸取精華吸取能量而成人,從出生後仍然可以看見孩子在繼續吸取或者說索取的成長過程,餓了就要吃奶困了就要睡覺,這種淺顯的思維索取只是一種自然,並不能說是善惡,但不得不說又是善惡心念的源頭,善惡同仁德一樣,只有同他人一起時所該有的東西,中中國人傳承的是和而不同,仁德是維繫和的基礎,善惡在仁德的約束下講求自律,惡念不自律就會出現惡行,惡行傷及他人就毀仁德,因此善惡是在同他人交往中控制不了自己的慾望,自律不了自己的行為所致。

  • 15 # 14說4

    都說人【性本善】,那人是怎麼變壞的。教育不到位,受環境感染。三觀不正,處境不適應,思想不端正,信仰不對,迷惑金銀紙醉。心有邪念,人心不足蛇吞象,慾望過高動機不純。

    人之所以會變壞,在於自私貪婪,缺失道德倫理理念,缺失教養修善,不尊重社會規則,不承認自已現實,埋汰自已埋汰現實,吃不了苦,意志力薄弱,氣節喪失。對世界觀有偏見,缺失人生價值理念,思想腐敗有邪念,沒有良心發現,沒有抱負心潛在。這些不正確的認識態度以及道德倫陷,容易產生罪惡邪念,從本性變壞走錯路。

    綜上所述,人之初性本善為何會變壞,是家庭教養失職,世界觀偏離,個人人生價值觀不重視,氣節自尊沒落。簡而言之就是對自已現實不將就,過高於侈求慾望,不順文明規則,壞良心缺德。而挺而走險圖謀不軌,心存僥倖,壞事做盡,破壞人類文明規則。

  • 16 # 走出來的哲理

    人之初,性本善。這只是一家之言。此論應該是教化世人向善,而不是真的人就是善的。

    我的觀點更認可,人性自然,人性本樸。

    人生來無善惡,是一個靜止點。在生長的過程中,受環境影響,人性才會有善惡的變化,善惡相對,人之所喜為善,人之所厭為惡,“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這本就是一種自然狀態。但利為欲使,慾望無止境,利也就無止境,利來利往又左右著生存成本。生來被教化向善,為善,但生存又要為欲為利奔波。

    人生來無善惡,揚善也好,崇利也罷,善惡皆有比對,善惡皆是本性。“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就足以說明人之善惡變化了。善之要守己,欲者要有度。

  • 17 # 芻狗小生

    人性並無善惡之分,它表現出來的僅僅是從上代遺傳的一點特徵,人的發展好壞,並不是僅僅由天生的性決定的。

    人的發展包括遺傳、環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觀能動性。

    1.遺傳,遺傳就是我們古人所說的性,性包含的內容很多,比如氣質、天性等等。舉個例子:有的人脾氣暴躁、愛衝動,有的人細緻認真,卻有點抑鬱。這些都沒有好壞之分,它只是人的氣質、天性。

    遺傳(性)僅僅是人發展的生理基礎,只是一個前提,它並不決定人的發展。

    2.環境,人的發展,尤其是幼年的發展,很大程度依賴於環境的作用,比如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玩伴環境。古代“孟母三遷”就是為了挑選一個好的環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也是環境的重要性。

    3.教育,教育對人的發展具有主導作用,教育以其特有的手段、方式,主導著人的發展,讓其朝著特定的目標努力。著名心理學家華生曾說過“給我一打嬰兒,我可以把他們培育成任何職業的人,小偷、律師、警察、清潔工等等”,因此,教育對人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好的教育會讓一個人向善,壞的教育可能毀了一個人。

    4.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是決定一個人發展的最終力量,無論環境、教育如何,只要自己向善,即使生活在壞人之中,也會成為善良的人。相反,如果一個人向惡,即使生活在賢人堆裡,每天用善良教育他,他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麼他也會變成一個惡人。

    因此,人性並無善惡之分,他就像一張白紙,表現出人遺傳基因的一點天性,人變惡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環境、教育以及自我的定位。

  • 18 # 鐘關華

    都說性本善?不願意去真心幫天天找藉口說三說四傷害欺騙氣死了傷心難過一個人煙不煙黃皮人瞧不起?那人是怎麼變壞人?窮了沒有人會真心幫天天找藉口說三說四傷害欺騙氣死了傷心難過一個人煙不離手變壞人?有人會真心幫壞人變好人?有人會真心幫那蝦領導願意真心幫乞丐變王子?

  • 19 # 九月菊花236

    人之初性本善,這話不假,但是一個人走向社會要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和大小不同的事情所以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或者著好,或者壞,都是因環境而改變。

  • 20 # 秦皇島木雕老王

    人之初,性本善是由糊塗概念導致的糊塗結論。

    人之初的生理狀況及心理狀況有百分之七十順從於先天基因因素,世上沒有規定只准善人可以繁衍後代而惡人不準繁衍後代,所以惡人的後代就帶著一定程度的惡的基因,然後在惡的環境教育下一個惡人就形成了。

    所以要提高人口素質不是一個世紀或兩個世紀就能達到的。

    好人可以變老那麼壞人就不能變老嗎?所以也不是壞人變老了或者老人變壞了那樣簡單的概念。

    愚見而已,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班再次返回辦公室,發現男女在擁抱,是同事關係,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