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退了就退了
-
2 # 自由的魚107489326
這是隨著人類的進步,生活好了,壽命曾加了,人的體溫也會降低一些,如果人類體溫能降到35度,人類壽命將延長到120歲!
-
3 # 股市裡的小白鼠
說運動量少了,那現在的運動員和體力勞動者呢?說過去用水銀溫度計,現在用電子溫度計,那現在用水銀溫度計測呢?是不是測量方式不對?生病測體溫一般都是測腋溫,新冠室外檢測都是測額頭和手腕
-
4 # 手機使用者93420919030
說體溫低是不愛運動,有根據嗎?我父母和我們兄弟姐妹四個,基礎體溫都比較低,血壓也低,心率也慢,可我們都體育特別好,在學校屬於為數極少的體育特長生或體育健將。就拿我來說吧,上初中時,全校初高中一共有十來個獲得運動健將獎章的,我是其中之一,而一些體育隊的特長生就沒有獲得這個獎章。我中考那年,肺活量達到3900,比男同學還高;立定跳遠兩米一到兩米三。傳統意義上的37.3是臨界點,在我家36.8是臨界點,高於這個溫度,那就是身體出問題了,不出半小時就會發燒了。所以,任何事情不是絕對的,於家族體質有很大關係。
-
5 # 路過大涵
體質不好了吧,我也確實是很久沒鍛鍊了,頭髮倒越來越少 。以前經常體溫在37.5以上,運動比較多的那段時間會上38,現在36.5都頂天了。沒有換體溫計,還是水銀的,還是夾咯吱窩 。
-
6 # 高小411
四十年前就是現在的標準!不知道你在那個醫學院學的?讓我也去領教一下。以前分肛溫、口腔溫和腋下體溫。現在確定以腋下體溫為標準,其它的為了不混郩認知,取消了其它標準體溫。
-
7 # 無賴122970773
我以前的體溫總是在37,5度左右,覺得非常健壯,提個二三百斤拎著就走,騎自行車每天一百多公里,負重接近三百斤,無窮的力量,能吃三四大碗飯再兩海碗菜吃,現在體溫變低了,體質也就不行了。也吃不動了
-
8 # 大官人510
以前吃原生態,吃雜食,多體力勞動,所以抵抗力高。現在從小吃化學品少鍛鍊身體,所以抵抗力差,免疫力下降,體溫也下降了
-
9 # 無聊的新疆大叔
代謝少了。以前條件差,車少沒暖氣,沒足夠的錢買保暖和降暑的東西,很多時候靠自身調節,就需要耗費很多能量,代謝快,體溫自然高。現在條件都好了,人懶了,不需要維持高代謝,體溫就低了。
-
10 # 生活與健康雜談
人體體溫越來越低的根本原因是運動量越來越少,體質越來特差,基礎代謝能力下降,自身免疫力降低。
科學研究證明,人體體溫一個世紀下降了0.4℃,平均體溫已經從原來的37℃降到了36.6℃。
研究證明當人體體溫沒升高一攝氏度,人體的免疫能力就會增強5—6倍,人體體溫每降低一攝氏度,人體的免疫能力就會下降30%以上。蝙蝠之所以能夠攜帶幾千種病毒都沒事,就因為蝙蝠的體溫高達40℃左右,它的免疫力是人體的幾百倍。
人體體溫降低,血液流速會變慢,白細胞工作效率也會下降,基礎代謝能力也會明顯降低,從而影響到人體的免疫系統,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免疫系統的紊亂。也是疾病越來越多的因素之一。
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是要多進行體育鍛煉,或者多進行一些運動,通過加強運動鍛鍊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從而儘量抵抗病毒的侵襲。
-
11 # 跪射俑
事實是,人類的體溫正在慢慢地降低......
一、37度才正常?早就過時了
1月7日,eLife雜誌上發表了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結果,該研究認為過去200多年間,人類的體溫一直在下降,標準體溫已非200年前建立的37°C,而是36.6°C。
正常人體溫標準98.6°F(即37°C)是1851年德國內科醫生Wunderlich建立的,通過2.5萬名患者的數百萬個腋窩溫度而得,並廣為流傳。
不過,早在2002年就有一份研究綜述報告質疑了該標準。2017年,一項覆蓋3.5萬多名英國患者的研究分析測得平均口腔溫度36.6°C,又加深了對37°C體溫標準的質疑。
為了驗證該質疑,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Parsonnet和她的同事從軍隊、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研究以及斯坦福大學轉化研究整合資料庫收集了三組大樣本,涵蓋從1862年至2017年共677423個體溫資料,同時剔除體溫計差異的影響因素,建立線性模型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美中國人的平均體溫的確在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C,降到現在的36.6°C。
同時,Parsonnet還表示,這種下降趨勢可能會延續下去,直到一個人類仍未知曉的極限。
二、為什麼現代人變“涼”了?
關於現代人平均體溫下降的原因,Parsonnet也提及了幾個猜測,其中一個認為200年來我們生活環境的改變,可能引發了人類生理層面上的一些改變。
·缺乏運動
缺乏運動可能是影響現代人體溫的一個重要原因。相比50年前,現在的人並不需要每天種莊稼或放牧,也不需要自己挑水、手洗衣服,甚至自己做飯、清掃房間都不用,出門也有各種交通工具,閒暇時又有大大小小的螢幕可以消磨時間。
現代人勞動、運動量的減少,導致肌肉含量普遍較低,從而基礎代謝率下降,能量消耗減少,體溫也會有所降低。
·無處不在的空調
除了運動量減少導致的肌肉量減少之外,無處不在的空調可能也是現代人體溫降低的一大原因。
現代人長時間處於有空調的空間內,出汗的時間越來越少,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接受刺激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時間一長,體溫調節中樞的靈敏度可能會有所下降,於是就有可能對基礎體溫產生影響。
·壓力大
此外,現代人普遍面臨著比過去的人更多的生活壓力,包括複雜的人際關係、沉重的工作壓力和財務問題等。人在壓力狀態下,身體會分泌激素皮質醇來應對刺激,調節生理功能。
皮質醇能使肌肉分解,還會促進儲存脂肪。長期過量皮質醇分泌會讓人的體脂率越來越高,肌肉量也來越低,基礎代謝率也就一再下降,基礎體溫也一再降低。
三、體溫越高,其實免疫力越強
人體是一套非常精密的系統,雖然現在看來平均基礎體溫下降0.4℃似乎並不嚴重,但也可能不是什麼好事。
我們前面也說了人的基礎體溫與基礎代謝率有一定關係,體溫升高1℃,意味著基礎代謝率上升13%,那麼體溫下降,也可能意味著基礎代謝率的下降。
基礎代謝率下降,體溫降低,繼而可能影響血液的流速。人的血液中有具備免疫功能的白細胞,它們跟隨血液迴圈,流動到身體各處,發現可疑的入侵物並聚集更多白細胞將其消滅。如果人的血液流速減緩,就可能影響到免疫應答的效率,導致入侵的細菌或病毒不能被及時消滅,對人造成感染,從而引發疾病。
不過,種種的推論還只是猜測,目前科學家也還未明確基礎體溫的下降是否給人體帶來什麼威脅,所以對此大家也不必太過擔憂。但現代生活方式確實給人的健康帶來不少問題,加強運動、學會排解壓力對身體也有更多好處。
-
12 # 生命and科學
人的體溫規律沒有改變,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而是測量方式和不同位置體溫不同罷了。
先說體溫,人體體溫實際上是一個範圍。平均在36-37.2℃之間,高於37.2度就是發燒,37.3-38度屬低燒,38度以上屬於高燒,超過40度會有生命危險。
測量人體各個部位的體溫也是不一樣的,用體溫計測量體溫測量通常有3個部位,口腔、腋窩、直腸三個位置。通常而言直腸溫度(36.5-37.7)大於口腔溫度(36.3-37.2)大於腋窩溫(36.0-37.0)。因為測量腋窩相對比較衛生,所以醫院通常常用水銀體溫計測量腋窩溫度。
但是,如對體溫測量有特殊要求,要求最為準確,醫院會要求測量直腸問題,這個受外界影響最小,相對最穩定。
隨著技術的發展,出現新的測量體溫的工具紅外測溫槍,他利用紅外線測量人體面板溫度,人體表皮受外界影響最大,而且由於面板在人體最外側所以,溫度相對較低,受環境影響比較大。但是由於是非接觸式測量,在疫情發生期間,由於方便快捷成為測量首選。這個數值只是對人體大概估算不超過37度都屬於正常,通常是36度多一點。這種測量方式測量結果不能作為醫學判定的依據,如需進一步測量仍然需要,水銀體溫計。
-
13 # 歷史深度揭祕
過去人體溫大都這個溫度,這才是正常溫度,體溫低,是免疫力下降的表現。現在人普遍溫度低證明抵抗力下降。亞健康狀態。
幾年前看到了一側訊息。說人體溫度如果能降4度。人能長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沒有科學依據。
讀書時兼職過一年健身教練,可以告訴你這個其實和內分泌以及體脂率有關,通常來說體重很重但體脂率很低的人,食量會更大,代謝更旺盛,體溫就更高。這也是為什麼我很鄙夷那些個鼓吹佛道所謂青菜豆腐碳水米粥養生的原因,吃了一堆垃圾碳水和植物纖維,並不利於肌肉的增長,對比現代科學養生膳食搭配,簡直就是為謀流量不擇手段,坑人不倦。
有一次測量體溫36.1,後邊檢測幾次都是36.多。有一次不到36。我就去醫院了。醫生說正常啊,說我要是不放心就做檢查。開各種檢查單,看費用就嚇到出汗。我也記得小時候體溫37左右。現在37.1就低燒了。
測量人體的位置不同,體溫就不同,以前測體溫是把水銀溫度計放置在口內或腋下夾著測量,現在是用電子感應溫度計測體表溫度,體表和體內溫度是有一定差異的!
我什麼時候都是涼的,冬天喜歡挨著老公,因為他暖和,夏天不喜歡挨他,因為他太熱了,而且我基本不出汗,就算幹活也不出汗的那種,不怎麼運動,但是我每次量體溫都高,差不多36.8。
體溫分運動體溫和靜態體溫兩種。所謂36度和37.2度都屬於正常體溫值,不需要過餘解讀。如果一定要說出個究竟,只能說,過去吃的較差,是個胖子會是一種驕傲。身體胖,體溫也會高一些。現在,飯食的熱量嚴重超標,為讓人警覺,就有人特意壓低了正常體溫值。應該說,這樣的解釋更貼近真實,其他的,可能站不住腳。
我前些天用兩種方法給發燒小孩量體溫,相差一度多。水銀量得38.8度,但是用電子的才37度多點。要真按電子的來算小孩估計得燒暈了,我在老家帶小孩去看病,醫生也是要求用水銀體溫計,還要量夠時間。
每個人的基礎體溫不一樣,在不同的時間段也不一樣,當然使用不同型別的溫度計也不一樣。因此,瞭解自己的基礎體溫很重要,在必要的時候應當向醫生說明。
-
14 # 光焰體育
人類基礎體溫是怎麼來的
1851年,德國醫生卡爾·溫德利希對25000名患者進行了數百萬次的體溫測試,最後得出結論——人類基礎體溫為37°C。他將這一研究成果撰寫成論文進行發表,但當時並沒有形成最終影響。20年後,歐美一些醫生做了和卡爾·溫德利希相同的實驗,並得出了相同的結果。於是,從1871年開始,人類基礎體溫定為了37°C,並影響了人類一個多世紀。
體溫為什麼會下降朱莉帕森內特教授表示,人類基礎體溫之所以下降,是因為室內的溫度、與微生物的接觸以及食物結構發生了改變。同時,隨著醫學技術和衛生條件的改善,人類不會再經常感染諸如瘧疾、肺結核之類的傳染病,也就不會提升體溫來對抗病毒,體溫自然就下降了。也有專學家認為,人類缺少運動以及生活壓力過大等原因,導致肌肉減少,脂肪增多,而肌肉是人體發熱的最大組織,較少的肌肉意味著較低的體溫和較低的基礎代謝。另外,長時間的使用空調使人類大腦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適應了更低溫度,也有可能是人類體溫下降的原因。
-
15 # 華子逛蘇城
題主你好,既然看到了,那就聊聊吧!!!
對於你說的體溫的事,不知道你從哪聽說的?其實人的正常體溫都是在36-37.2之間都屬於正常體溫。再說了有一點人的體溫不會比36度低的,除了沒有溫度!!!
有研究表明,人體的平均體溫確實是比以前低了,不過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造成每個人的體溫都有所不同。
對於人類平均體溫下降,有幾種原因:
首先,人類的各方面都比較機械化,生活方式更加便捷,人的活動機能減少,這樣人的新陳代謝相對較慢(像以前用有一些年輕人看起來很老,就是長的太著急了,呵呵)。
第二,其實也與人的體質有關係,有的人體質比較好,怎麼著都比較健康,而有的人就很容易感冒發燒流鼻涕。體質好健康點的人的體溫就偏高點,反之就稍微低調!
第三,也與溫度計的設計有關係,以往小時候都是放在指家窩裡,衣服裡面,要放最少五分鐘都是,而現在都是放在太陽穴,肘關節呀什麼的,都是在表皮測量。所以比較而言就會比以往低了。
還有可能與人類的這個大氣環境有關係,種種原因,都有各種說法。。
-
16 # 魚磊衛靜
哈哈,人類的體溫標準隨便能變嗎?那不成笑人了。
1、人的標準體溫是36.6一37.2,並且,是有標準體位和時間的。最常見的是胳肢窩夾好10分鐘,另外還有塞進肛門或含嘴裡5分鐘。
2、你所說的是近期疫情監控的電子溫度計,對準頭上和手上,而且,心細的人怕交叉感染,還不許貼肉。還有一個因素是正好是春天,室外溫度又低,當然是低溫結果了。
目的是測體表溫度,結果只測到體表附近溫度。好在主要監控的是發燒,而不是低溫。專家們也就緘默了。
3、我觀察這次疫情對體溫等的監控是很不規範的。
一是由於時間倉促,基層社群值班人員普遍缺乏培訓。
二是電子槍近距離貼過往人,本身就有問題,易於交叉感染。往往是沒事惹事,弄巧成拙。
三是後來的綠碼很科學。開頭的簽名就有問題。許多人用一支筆,不怕傳染嗎?
因此,我一般不許測溫槍離我太近,簽名是我口述,工作人員寫。甚至於一度戴手套,或自帶筆。
也就是說中國防疫抗疫總的來說,是積極認真和負責任的,是世界各國中最優秀的幾個之一。但是,還有不少需要探討和改進的。
-
17 # 華中小隱
實際上,人的正常體溫並不是一個體溫計上固定的數值,而是一定範圍內的數值域。準確地說,在36.1到37.2之間,都可以看作正常的體溫。
健康正常人的體溫就保持在這個數值域中,可以因內外部條件上下浮動。當人喝了熱湯熱茶熱咖啡,吃了辣椒,或者劇烈運動之後,或者談戀愛的時候,心率會快一些,體溫當然也就高一點。當人在睡眠的時候,或者摻瞌睡的時候,或者打坐,什麼都不想的時候,心率緩慢,體溫當然也就低一點。
以前醫生用水銀溫度計量體溫,有三個地方選擇:小兒量肛門;成年人量口腔;一般情況量腋下。
由於位置不同,量得的數值不同。肛門和口腔量得的正常體溫大約37度。腋下量得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6.5。以前人們常說:37度是正常體溫,量腋下要加0.5度。
現在用遙感技術,用額溫槍量體溫,非常省時省事。
但是,額頭和手腕的溫度當然沒有肛門和口腔高,也沒有腋下高,通常大約只有36.3左右。如果量手指頭,溫度會更低。
如果用額溫槍量得37.5度,再用水銀溫度計量口腔或肛門,肯定在38度以上。可以確定,這個人有病,發熱發燒了。
-
18 # 遠心4118
體能下降的明顯表現。
過去我們吃的糧食不打農藥不上化肥,過去我們吃的豬,成長也有十個多月。而今,我們吃的糧食需要施肥打農藥,豬肉是五個多月的豬成長的。當然,也有很多的食物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加之環境汙染等。可知,一方面我們吃的食物能量不足,另一方面是肉身載體反而吸收許多不需要的元素,補充能量不足而消耗大,身體平衡被打破,肉身載體也在發生變異,不能正常執行,導致我們的肉身載體體能下降,體溫下降就是很好的說明。
其實,我們的肉身載體需要的能量物質元素也只有一百多種,如今我們攝取的能量物質元素多達幾百種,甚至幾千種,這些都需要人體吸收轉化,都需要消耗體能。再者,人體的經絡是氣的通道,也就是能量通道,正是有“氣”、“能量"為動力推動生命體組織器官執行,生命得以生存。而今的世人,絕大多數自私貪焚,痛苦地活著,成為了負能量的生命,身體內就會產生濁氣,使經絡淤堵,從而影響組織器官正常執行,這些都是造成體能不足體溫下降的原因。
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個原因,地球人自私自利、為自己而活,甚至為了個人利益而傷害他人危害社會,絕大多數成為了負能量的生命,散發負面資訊,使地球成為負能量的星球,這樣的危害更大。因為地球形成的龐大負能量場造成地球反向旋轉,與大宇宙正能量場相沖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災難。要想改變地球環境,需要人人覺醒,人人內心充滿愛,人人成為全身心正能量的生命,地球人類才會幸福快樂地生活在宇宙中。
-
19 # 失敗一萬次
人體體溫確實變低了,最主要的是臟器功能協調出了問題,所以才才我有那麼多的疾病,包括現在的新冠都是這個問題引起的,這我研究病痛二十幾年的總結,所以提高體溫是唯一正確有效無副作用的方法,最常見的就是鍛鍊,只有一直活動體溫才能保持一直很好,中醫很早以前就有五禽戲等方法提高體溫,不過為了利益都不提倡,還有推拿按摩,一種變相運動食療等,還有一種祕術可以更好的協調內臟的執行,不過現在的中醫撿了箇中藥發揚,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
20 # 夕陽武士的救贖
十年前你體溫一直保持37以上,那可能是身體裡有長時間發炎的現象。
反正我十年前和現在正常體溫都是36多。
從小時候就是。
只不過小時候發燒溫度會特別高。
回覆列表
還以為就我體溫偏低,原來大有人在,早幾年發現特怕熱,動動就出汗,有次閒來無事拿個體溫表測測,呀!36.2℃,病了?55歲以前上五樓兩級並做一級一口氣就上去了,後來上到四樓就覺得有壓力,自50歲以後就基本不到現場,坐在辦公室趴在電腦前搞搞設計,畫畫圖,天天空調吹著,是不是身體退化出問題了,比如尿完總要滴答幾滴,肛門像擦不乾淨,掉髮厲害洗頭一把把掉,頭頂和後腦勺癢癢,用手摸能感覺到有些細小疙瘩,面頰近太陽穴有斑,臥槽,都找上我了,期間服用一些中成藥還是有效果斷斷續續好幾年,60歲時到深圳,離開原來生活環境就乘機把酒都戒了,哎呀!那個難受啊,有兩年時間上述毛病仍在還加了睡不醒,乏力,啥也不想幹也幹不了,總結一下,還是體力活幹少了,都是空調惹的禍,怎麼辦?肯定不能涼拌,吃藥,還是中成藥,慢慢地頭上疙瘩沒了,頭髮不掉了,滴答停止了,肛門乾淨了,斑慢慢變淡了,現在每天早六點準時醒,中午眯瞪半小時,早餐一菜碗麵條加個荷包蛋,中晚餐每餐保證兩碗飯,菜不講究有辣椒就行,湯不講究有鹽就行,每週開車跑東莞釣一天魚,每年寒暑兩假自駕700多公里回老家,途中休息一次十幾分鍾便可。所以即將步入中老年行列的哥兄老弟姐妹們,多動動,少用空調,有毛病及時調理有好處。疫情期間每次測體溫在36.5℃,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