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章孑建
-
2 # 海棠不是海
傳統文化對我們的主要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啟發民族性的全社會的文化自覺
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的價值觀、人生觀變得更加多樣化,亟需在多元之中立主導,多樣之中求統一。這就需要確立國家主導的核心價值體系。如果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然就會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 文化穩定性的力量無可比擬
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有利於增強對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認識。“四個自信”同向而行、相互影響、相互印證。深入瞭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會對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理解得更為深刻。
三. 對“非遺”要有效傳承和發展
從社會層面來說,全社會對“非遺”的挖掘、保護、利用和創新,擁有前所未有的熱情。這是“非遺”保護和發展的社會動力源。
四. 對外交流要有強大自信的心理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我們擁有極其豐厚的素材和內容。作為人類文明成果,我們的文化不只是中中國人接受,許多理念在全世界也擁有共識。
-
3 # 味哎兒
習性由習慣被崇尚弄的成:具自信達自豪自傲感後的,人的狀態式。
民眾言為:骨子裡透出的那股精氣神的勁。
文字詞願寫成:講究的咋講究的那股勁。
總歸民俗內的:激勵.禁忌式。
從而用雅詞述則是:天生我才必有用。
文字詮釋詞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口語得瑟的說法成: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鄉民間僅:人與人之間的爭能賭勝。口語述成:看得起,看不起。也有述成:稀罕,不稀罕的。或看上,看不上;待見,不待見;瞧起,瞧不起;順眼,礙眼。等等。
具體的則是:
一生二。從而坐時用左中右橫排式,豎排式呈前中後。實型一主二輔的排位次法。
即,輔.主.輔。
二生三。即輔主輔是二後,在添:差.使.佐.輔.主.輔.佐.使.差。
讀識僅不重複相同字,單字為準。所以主輔僅二,差使佐僅三。
帝王朝班站位,王陵石像排法都如此。現開大會主席臺上排位的位置順序也如此。
軍隊,三組為一班,三班為一排,三排為一連,三連為一營,三營為團,三團為一旅,三旅為一師,三師為一軍,三軍為一軍團,三軍團為一軍區。八軍區為一總司令是為一元帥。立幾個元帥由王決定。
各企事業單位仿軍隊,僅組班等各級司的數量的個數多點。
房子,一中堂兩邊屋,或一門二窗。
供器,香爐一個,兩邊各一個燭臺。
講排場的院落大門外一對石獅子,大門內一影壁牆,皇家為九龍壁。
一碗雙筷,二盤菜配比。
一個人最少單衣棉衣,一枕一被一褥。
一夫妻最少應有一孩子。
易學解為,一物被劈兩瓣。只不過述詞是劈混頓。只不過敘接詞述一為混頓,述二為兩儀,述三為四象罷了。
-
4 # 行走的樹176
記得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裡曾說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對於傳統文化,我們也應一分為二的看待。
“弄璋之喜、弄瓦之喜”的重男輕女思想應該擯除;“夫為妻綱”的男權思想應該扔到故紙堆裡……。“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奴化女性的毒話不能再聽……。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所有反人類、違人性的“傳統文化”通通要被碾碎,如果繼續讓其大行其道,只會讓歷史倒退到建國前,革命先輩的流血犧牲將失去意義。但現實生活中各種毒草改頭換面,甚至披著脈脈溫情的面紗,要警惕呀!反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五千年文明的積澱,是中華名族傲立世界的根和魂。這溶於血的印記和記憶會讓所有華人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全力以赴,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根和魂會讓我們知道來處,去往何方,不至於在金錢利益面前失了國格、人格,淪為他人的工具!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我們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凝聚力,在它的滋養下中華民族會更加優秀。中醫的傳承和發揚。2004年的非典和2020年的新冠病毒充分向中國人證明了中醫的價值,給那些否定中醫的“專家”一記響亮的耳光。中西醫結合治療將迎來光明的未來。
2.古典詩詞的學習和傳承乃大勢所趨。
中國教育改革新方向:提倡大語文教學,語文、歷史、政治、地理等融為一體。提升中小學古詩文背誦量……,真應該為這樣的改革點贊。唐詩、宋詞等的學習讓孩子們領略唐宋燦爛的文明,提升審美、增加生活情趣的同時,愛國主義也“隨風潛入夜,隨物細無聲”,滋養千萬少年的心靈。少年強則國強!他們擁有了“中國心”,將來勢必會創立更多的“中國芯”……。
3.中職學校開設歷史課程的必要性。
廣東省中職學校計劃2020年秋季開設歷史課,實乃明智之舉。中職學校以培養有一技之長的技術工人為主。如果一線員工瞭解歷史、知道自己工作的意義,而不僅僅是流水線上的一環。有了“中國製造”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中國的企業才有了魂,有了走出國門的底氣。
-
5 # 盛開的陽光
我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人民經過艱苦的奮鬥和探索總結出來的,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我們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現在我們強調的是要傳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因為: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民族精神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至於為什麼要發揚傳統文化呢?當然是因為我們國內不重視傳統文化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遭到了極大破壞,優秀文化的傳承出現了嚴重缺失。大量舊城改造、城區改造,甚至很多國家級別的古建築也被拆掉,取之以具有歐美風格的高樓大廈。每個城市都是高樓林立、千篇一律,而中國人卻以此為榮,君不見中國的瓊樓宮闕擁有著中國最為經典的傳統文化精神。
城市已經步入歐美的後塵,可是節日呢?西方的情人節、萬聖節人人狂歡,而中國的重陽節、端午節卻無人問津,現在的孩子們已經離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越來越遠了。對中國優秀文化的情感漸行漸遠,日益淡泊,乃至消失殆盡。
所以,如果現在我們還不重視傳統文化,不敢想像以後我們國家會變成什麼樣!
-
6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傳統文化是幾千年的文化積澱,一代代人就是這麼過來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細細說起來,要從歷史、考古、文學、哲學、文獻、民俗、藝術等等許多方面來思考。這個概念是近代以後,相對於西方文化概念而言的。首先理解傳統,在西方,Tradition這個詞,表示代代相傳的事物,表示一成不變的事物。而文化Culture,又包羅永珍,大的方面涉及文明的意思,小的方面包括文獻典籍等等。
宣揚傳統文化也要分清楚好的,壞的。這裡面有個辯證思考的問題,一分為二,要因勢利導,做出正確的判斷。就是說適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對當下文化建設有利的,要保留下來。這些可以作為下一步吸收的營養。壞的,或者需要拋棄的,也要弄明白。這些包括不適合當前社會需求的,已經沒有了生命力,必須做出果斷的割捨。
由於傳統文化過於龐雜,就需要去粗取精,有的放矢。許多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一般來講,屬於學術方面,如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等等,大多是需要繼承發揚的。而有的,如民俗中有一些,就顯得特別陳舊,不符合時代需求了。更有甚者,如拜神仙,求保佑,跳大神,去災禍……幾乎不可信,都是心理安慰!
傳統文化要想發展,離不開了解別人,通過比較,感知優劣,進而學習提高。西方文化現在多少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果抱著保守主義,也是抱殘守缺,毫無意義。
如何把傳統文化精華與外來文化有機結合,這是個時代課題。一方面,許多應時而生的新現象,就需要學習別人,但又要有機融合自己的文化,要接受挑戰。另一方面,許多傳統文化的優良部分,比如塑造人們生活習慣的傳統節日、飲食菜品……都要在原有基礎上,堅持自己的民族習慣。當然,不是不變,而是要變,就變得更符合當代人的生活需求,提升生活品質,才更有意義。
總之,我們傳統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沒的說。可是,中國人並未全都能深刻領會,還需要參照西方的文化體系來校對。更重要是,一定要有與之相匹配的社會生產力,有雄厚的社會資源來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國家建設所需,國防所需……最終是要加強綜合國力的建設。
-
7 # 神懟友
《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韓愈《原道》:“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程晏《內夷檄》:“四夷之民長有重譯而至,慕中華之仁義忠信。雖身出異域,能馳心於華,吾不謂之夷矣。中國之民長有倔強王化,忘棄仁義忠信,雖身出於華,反竄心於夷,吾不謂之華矣。竄心於夷,非國家之竄爾也,自竄心於惡也。豈止華其名謂之華,夷其名謂之夷邪?華其名有夷其心者,夷其名有華其心者。是知棄仁義忠信於中國者,即為中國之夷矣。不待四夷之侵我也,有悖命中國,專倨不王,棄彼仁義忠信,則不可與人倫齒,豈不為中國之夷乎?四夷內向,樂我仁義忠信,願為人倫齒者,豈不為四夷之華乎?記吾言者,夷其名尚不為夷矣,華其名反不如夷其名者也。”
————————————————————————
華夏者,何謂華夏?中國者,何謂中國?
夫華夏者,非一地一域之稱也,實衣冠禮儀文明之辯也。慕華俗、習華文、奉華禮,傳華夏之文明者,謂之華夏也。
夫中國者,非一族一氏之稱也,實德行信仰文化之辯也。信禮義、明忠孝、秉仁信,傳中國之文化者,謂之中國也。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吾竊以為:“若夫有期,滅華文、失華禮、去華俗。雖有國,則華夏不亡而亡也;若夫有期,傳華文、習華禮、慕華俗,雖無國,則華夏雖亡而不亡也!
周雖失國,然文明禮儀秦得而承之,固秦乃中國也;秦之失國,而漢承之,固漢亦為中國也。及至隋唐、乃至明清,雖國有斷續,血統相融,然薪火相傳,華夏固存也。
及當下之四邊諸地,凡五十六族皆入華夏。四海之民,信仰一、血脈融、風文統、歸屬同,德行歸。固凡五十六族者渾然一體,是為華夏中國也”。
固,恢復傳統文化學習與傳承,雖不見實利,實為華夏中國之存亡也。西俗雖有一二可稱善,然其非中國,吾不慕也。
吾中華五千載,其文明之美,浩瀚無垠;文化之遠,博大精深。凡西俗之所美,吾中華無不有也,凡西俗之所缺,吾中華亦無不有也。以吾華夏之博大浩瀚比之西風,西風豈非淺薄寡淡之至也?
吾聞:“自有無上之魁寶,而慕鄰之陋器,是為愚疾也;自有無邊廣廈棄之而不用,而貪鄰之陋室,是為蠢病也。自有利器,而不識善用,棄之於地,唾之為敝屣;窺鄰光腳之便,反稱之為美,慕而習之,豈非蠢愚之至也?
-
8 # 寒楓視角
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源泉,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能帶給我們不斷進步的給養,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不斷演化而形成的中國獨有的民族文化風貌,中國有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特別是傳統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是影響中國古代最深遠的文化思想,時至今日,他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文化,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特徵,民族信仰,傳承傳統文化能夠更好的凝聚和團結民族力量,保持民族文化自信,推動民族偉大復興。
-
9 # 手機使用者52103914249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人利用自己的母語記錄歷史,反映現實,表情大意,創造格式,寄託精神,深耕細作的存在形式。古今連線,生生不息,既要學習,更要發揚光大。這是每一個民族的必然,沒有為什麼的問題。自然的社會形態,和自然的自然形態一樣 。
-
10 # 然潯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啟發民族性的全社會的文化自覺
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的價值觀、人生觀變得更加多樣化,亟需在多元之中立主導,多樣之中求統一。這就需要確立國家主導的核心價值體系。如果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然就會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 文化穩定性的力量無可比擬
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有利於增強對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認識。“四個自信”同向而行、相互影響、相互印證。深入瞭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會對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理解得更為深刻。
三. 對“非遺”要有效傳承和發展
從社會層面來說,全社會對“非遺”的挖掘、保護、利用和創新,擁有前所未有的熱情。這是“非遺”保護和發展的社會動力源。
四. 進入品質消費和精神消費時代
如果每人都能消費有品質的生活,那就是過上了美好生活。精神消費,就是在解決“吃飯問題”之後,要解決“精神食糧”的問題。
五. 對外交流要有強大自信的心理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我們擁有極其豐厚的素材和內容。作為人類文明成果,我們的文化不只是中中國人接受,許多理念在全世界也擁有共識。
-
11 #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這個問題的傳統文化應該理解為歷史文化,經史子集是代表作品,包含中華民族幾千年生存的所有,哲學,政治,經濟,農業等所有領域。
現代人的文化水平並沒有比古人高多少,科技的進步不代表人類思維的進步,更不能說是文化水平的進步,很多人對於古代哲學還只是處在小學生階段,更別說深入研究了。這是現代教育的弊端,這個問題不在這裡詳述。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生存指南,是幾千年華夏子孫的思維整合,只要是人就有人類的屬性,就不是完美無缺的,學習傳統文化會懂得如何修身克己,三生有幸的生活在和平年代,如何站在正確的角度去生活,怎樣為人處世等等,現代人的文憑普遍很多,但真才實學的很少,所得到的知識多數為道聽途說,斷章取義的更是不計其數。比如談到哲學某些人直接把哲學劃到佛教裡面了,像儒家和道家還是其他諸子百家的就不算是哲學範疇內的;古代的名言警句變成了正能量,那是血淋淋的教訓換來的事實經驗,被說成正能量,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
由於讀傳統文化作品的人是很少一部分,以至於某些經典傳統文化作品到現在只有二手或者影印的書籍了,因為這種書籍沒有什麼銷量,達不到所期待的利益,或者根本就找不到了,真是可惜。
-
12 # 生命花嚴
首先要知道什麼叫傳承:
你的出生一定來自你的父母
你的父母各有父母
祖父母也各有父母
是這樣一代一代
傳下來才到我們這裡
不是你就跟原始人連在一起
不是,你是從原始人那邊
一直演變下來
隨著歷史的潮流
這個基因是一再的轉變轉變
那個基因不變
但是外在的因緣
一直變化下來
所以傳承是指這個才叫傳承
然後什麼是傳統文化:
我們要談到家教
家道、家訓、家風
這是整套的,整套的教育
當你想到說我結婚的時候
上有列祖列宗,下有萬代子孫
你要記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可貴的DNA,全世界沒有,這個DNA叫道統,道統,不是家庭血緣的DNA,我們中國
有很多,上千年家族傳承不變的
孔子就不用講,孔家,對不對?
他福廕子孫那麼多年
那我們國家還有誰啊?
一個是范仲淹
他的家族從北宋一直到現在
家族,幾乎看不到他的子孫有犯過的
第二個,裴休的家族
裴家,山西省南部的一個望族
從唐朝到現在,出過多少宰相
多少狀元、多少進士
這就是家道啊
你要知道,這一種家族制度
是我們中華民族越來越壯大的
基本基因,我們今天奮鬥到這個時候
各位想想看,父母親怎麼影響我們的
你有沒有想過,先從子女來看父母
那我自己的奮鬥是怎麼奮鬥的?
我有多少應付?有多少是走我自己的路?
這是我們自己要自我反思啊
而自我反省的這件事情吶,中華民族,特別的昌盛,中華民族裡頭所謂炎黃子孫
所謂龍的傳人,自我反省的能力特別強
而也特別旺盛,在我們的人生旅途裡
我們就像火車,是兩軌並行,你要留到哦
一軌是我們的道統傳承,另外一軌,是我們的改革跟發明,我們的道統不是一成不變叫道統,我們的道統啊是生生不息
你要留意到,什麼叫道統,中華民族發明的一個東西,叫做五行相生相剋說
五行相剋,五行也會相生,而且這五行當中又60年一變,60年一變吶,是天時地利的問題,因為這個相生相剋使我們的民族
會一再一再的發明創造,你看,春秋戰國時代,魯班吶已經發明飛機啦
可以在天上飛三天三夜,最近吶,人類才發明
這個是我們民族道統的一個特色
而這個發明創造,始終不離我們傳統的基因,所以這兩者相符合,才叫做道統,那我們從這個相上來看這道統,它有什麼特質:第一個,它包容,對於外來的東西
它能夠尊重,它會包容尊重,各種不同的族群,我們道統對於不同的存在,是尊重跟包容,這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你們說要不要傳承下去?
-
13 # 宗銘文化
我們勉強說傳統文化,但事實確實道統,中中國人從伏羲一畫開天地以來就以道作為我們的根本哲學,無論是諸子百家誰都離不開道這個字,易經中更是把道講的頭頭是道。我們平常講話也是你知道嗎?我知道呀?都跟這個道有解不開得因素。
中中國人為什麼不能丟了這些,必須一開始就說清楚,無論你膚色,地域,什麼姓,你只要是中中國人,那就是中華文化,我們受到陰陽的觀念很大,所以導致我們誰都不信,不固定,隨機應變,隨時在變,就因為這樣環境越複雜我們越輕鬆自在,而西方人恰恰相反。
傳統的文化第一就是告訴你,你可以變但是不能離譜,不能過分,不能變得不孝敬父母,不節約,不愛國,我們的文化絕對允許你隨意變,但是根本得東西不能變。
第二,傳統文化給我們最標準得判斷法則那就是自然,我們要儘量去讓自己的品德,讓自己的修養,提高。盡人事,聽天命。讓我們懂得規矩。
第三最重要,傳統文化讓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
14 # 老周13953127816
謝謝!就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光大談幾點想法。眾所周知,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從而產生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他包含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影響著我們一代代的人的行為習慣。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孔子的思想理念了!從漢武帝時的董仲舒提出來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幾千年來,儒家思想佔據了統治地位,並且,發揚延伸。一方面,儒家思想適合了封建帝王統治人民的需要,如“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等等。另一方面,把人們的思想行為都作了規範,如學而優則仕和仁義禮智信的孝道思想等,為普通百姓家庭所追求和接受。幾千年來,儒家思想在穩定社會民心和為封建皇權的集權統治方面產生了很大的作用。我們今天來分析,要正確區分儒家思想好的和有益的方面,從而,古為今用。當然,我們的傳統文化還有如書法、文學、醫學、音樂等方方面面的;我們要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折和傳承,去其糟粕,吸取精華。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和仁、孝的思想等;還有詩詞歌賦、書法等等。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我們建設現代化的中國社會,凝聚中華民族的力量,一定會起到很大的作用!謝謝!
-
15 # 國學智慧
一個國家的主流文化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走向。而在這個主流文化中,傳統文化起著一定的主導作用。傳統文化的優劣,則對一個國家及國民的行為規則及精神文明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我們不能不涇渭分明,不能不加以剝離。
文明社會的建立,不僅僅表現在物質上,更表現在精神上。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諧統一,則是一個國家進入真正文明的標誌。
對於值得否定的地方,也是汗牛充棟,同別的國家一樣,中國思想文化也有糟粕。尤其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傳統文化相當多的一部分走向了人性的反面。“三從四德”的“三從”,“三綱五常”的“三綱”,“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眾,眾必毀之”;“槍打出頭鳥”;等等,尤其對女性的歧視,“惟婦人與小人難養也”。女人沒有獨立生命價值,依附於男人。馬克思曾經把這種中國特色的社會現象,蔑視地稱之為普遍奴隸制。不是崇高創新,不是倡導一代勝過一代,而是推崇守舊,“天可變,地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
-
16 # 手機使用者張建漢
中國的傳統文化根深葉茂,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在亞洲日本,北韓,南韓,越南等國家都受到很大影響,比如文字,節氣,(春節,中秋,端午節氣)都有巨大影響力。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漢文化始終是占主導地位,元朝,清朝,漢文化一樣占主導地位,最終全部漢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剛柔並進,能伸能縮,四大發明,引領世界大變局,造就了當今社會的大進步,大繁榮。
中國的傳統文化還體現在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尊老愛幼,仗義疏財,以鄰為善,互幫互助,詩情畫意等等優良傳統。
中國的傳統文化值得中國人驕傲與自豪,發揚光大也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
17 # 圖南天府
傳統文化是民族靈魂之根本。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其承載的文化是華夏子孫的寶貴財富。它告訴我們“我們從哪裡來”,又指導我們“我們往哪裡去”。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就是不忘根本。當然,由於時代的發展,部分傳統習俗可能不再適應現代文明,我們可以加以創新,讓其煥發新的活力。當然對於一些創統文化中的糟粕,我們可以果斷摒棄。
我們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應抱有功利之心。不能想著它能帶給我們什麼,而是要思考,如何將其更好的傳承保護,讓後世子孫可以瞭解我們民族的靈魂。它雖然不能直接帶給我們什麼,但是可以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生活境界。修身養性,涵養品德。
-
18 # 使用者51182697922李思
文:天涯浪人
《試賦黃鶴樓》
2020-06-16-於海南澄邁富江
楚雲江波空際流,
奔驣震撼鸚鵡洲。
黃鶴飛剪詩無限,
應是清風送閒愁。
墨客搗詞寫新悠。
晴川芳草枯榮事,
誘予再賦黃鶴樓。
-
19 # 局中人手記
我們把文明定義為“人類利用自身與環境中的資源在生存發展中所創造出來的全部成果,意在計量人類和其最接近的動物祖先之間的距離”。(伊恩.莫里斯教授提供了定量記錄人類文明歷史軌跡的計量方式,莫里斯教授從一個社會攝取能量的能力、社會組織的能力、資訊科技的能力以及戰爭動員的能力四個指標來定量衡量這個社會的文明指數)
而文化是指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在漫長的時間裡形成的獨特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及信仰。文化用來區分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之間的區別,而文明則是用於描述人類發展的共性,並用以區別人類與動物祖先。
從文明的角度講西方比我們發達,從文化的角度講我們比西方豐富。恢復傳統文化,有助於提高國民的自信和自豪,可以通過文化自信提升我們的文明程度,最終實現對西方的超越。
-
20 # 國學文化君
古語有云: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品德是才能的主人,才能是品德的奴隸。一個人要發展得長遠,還是需要靠品德,靠個人思想、格局、境界,而這些東西的獲得都需要我們讀讀書學習,特別是學習老祖宗的智慧。
有句話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大家吃不飽飯的時候,的確需要大力發展經濟。但是當大家都豐衣足食的時候,又開始轉向精神文明的建設。按著馬斯洛需求原理,物質需要屬於低層次的,精神層次才是高層次的。
所以說,隨著中國經濟不斷髮展,人民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大家對自己國家越來越有信心,也就更加願意研究學習老祖宗留下的國學文化書籍。這就是文化自信!
回覆列表
我們認為:不只是中國傳統文化,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都同時攜帶著兩方面的東西:一個是巨大的包袱,另一個是巨大的財富。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其實這個現象並不是那麼複雜的,舉一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來說明這個情況,比如黑客帝國這個電影,我估計大部分人看了這個電影(觀察國內情況),主要是吸收了那種吸引眼球的電影外在包裹,無論是激烈的打鬥,性感的身體,表面性的故事情節,然後通過這種物理感官的刺激,以此娛樂消磨掉自己寶貴的時間(即無意識的消耗掉生命)。那麼從這個側面說,這部電影就給人們帶來了包袱。但是如果剝去其藝術形式包裹,而反省其內在的故事本質,比如電影所象徵的真實和虛幻,沉睡和覺醒,控制和解放等等主題,那麼這部電影就像是一次生命的啟迪,它引導我們去認識自己的生命。
同樣,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簡單唯一的物理物件,而是像你突然降臨到一個新的星球,面對一個龐大複雜,包含著各種要素的,新的生命群體。其中包裹著各種形式和內容。並且隨著時間的變化,這種傳統的文化會發生斷裂的變化。比如秦漢之前的中華文化,現代人其實根本沒有觸及到其核心。當豐富的多元中華文化生態死亡後,那種單一狹窄的新傳統進入了這個族群,從而構成了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中華傳統。有的人以此傳統為天,此時這個傳統就會引領我們重複2000年的黑暗;而中華傳統可以不從漢朝開始,而是一個豐富多元,健康的,可以根據文物追溯到萬年的傳統,此時這種傳統就可以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傳統不是一種沒有用的東西,也不只關係到過去。人類,文化和社會,並不是離散的,毫無關聯的粒子和事件堆積,而是一有著內在聯絡的有機體。傳統已經預設了未來的道路,而未來很快就會編織入傳統。有的人認為我們可以拋棄傳統,從而只需要學習西方文化就可以。其實我們潛意識中還是攜帶著傳統,就好象我們換了一身衣服,就以為自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你是無法拋棄過去的,你只能將過去藏在床底下。更不用說,在表面上我們拋棄了傳統,其實我們只是撿起了西方的傳統。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和歷史記錄,然後企圖去模仿和翻譯西方的表面語言,書籍和歷史,那就註定著,我們永遠是跟隨的地位,這不是一種有效的社會進步方式。只有將所有的歷史,從床底下翻出來,去勇敢的面對,去辨識出表面和內在,扭曲和真實,斷裂和隱藏,從而在一種健康的肌體上,繼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未來,這才是好的選擇。
這是否意味著,就不學習其他族裔的文化呢?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在近代歷史上,人類並不是像古代那樣,有著深深的文化分割,也就是說,近代人類文化並不是哪個民族的文化,而是各民族都參與的共享文化,所以這裡沒有明顯的彼此文化之分,而是共同的創造,交流和傳播。這種文化,當然是互相學習。但是,古代的人類文化,有著更多的差別,這就需要每個民族不能忘記自己的傳統,這樣才可以根據各個民族的傳統,去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星球人類生命圖譜。我們忘記中華傳統,其實不只是我們自己丟失了一種傳統,而是整個人類丟失了一個器官和歷史。
人們以為傳統就是中醫,武術,菜系,或者戲曲,這就好像將一部電影的全部,看成只是表面的打鬥,服裝,臉型,和淺層故事進展,而沒有任何內在的寓意。其實這些表面的,幾百年之內的傳統記憶,就像是電影的表面光影變化,它並不是電影的本質。現代中國人在辯論傳統文化,以及是否應該繼承傳統時,人們所辯論的表面光影變化,並不是傳統的核心。所以無論是繼承傳統,還是拋棄傳統,這些辯論都不會具有深刻的意義和效果。傳統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如果反思2000年的表面歷史現象,我們似乎只是不斷輪迴於一種重複的,狹窄單一的意識形態中。如果我們還想輪迴,那就再來2000年試驗看看。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中華文化不是從漢朝開始,而是從所有可以發現的萬年中華歷史去反思,那我們就可以看見另一種傳統,一種與整個人類都有著共同起源的傳統,而那種傳統可以帶來鮮活旺盛的新中華。
漢字傳統二字,觀察其古文字形,其實與過去沒有絲毫關係,即傳統與時間無關,而是與永恆的存在有關,與超越時空的存在有關。漢文字的“傳統”二字筆畫,只是告訴我們如何迴歸於一種超越性永恆。它並不代表過去,也不代表未來,只是告訴你的生命到底在哪裡。
今天的中國人,不僅是不理解傳統,並且也遺忘了“傳統”這兩個漢字的基本含義。持守傳統不是堅守教條和概念,而是迴歸生命,堅守永恆的存在。
大家可以在網上,很方便的找到古文字形,這裡沒有列出。之所以反思古文,而是因為我們今天所記憶的白話漢文字,只是用漢文字去攜帶西方的文化概念,並且還只是西方表面的語言概念。這樣我們即忘了自己,也不理解西方。這種用漢字去記憶西方表面文化的方式,是一種最缺乏效果的語言模式。怪不得專家們企圖將漢字改造成拉丁字母,那是因為專家已經喪失了基本的漢文字含義,而只有口頭漢文語言意識。如果專家,教授都如此,那麼民眾的中華傳統認知水平,又會多高呢?
另外,有些人邀請我回答道德經的某些章句和有關問題,我沒有一一回答,抱歉。理解古籍,需要恢復理解漢字,如果基本的漢字含義都模糊了,然後以為古人也是用現代的白話漢文字內涵和方式創作文章,那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大家都以現代白話文字為框架,我想我的回答不會符合這種框架解釋,所以我就無需浪費時間去做這種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只是道德經,整個中華古籍,都在等待著去重新梳理。先祖的世界,其實我們連大門還沒有找到,甚至其基本符號的漢文字內涵。所以我們繼承與傳承傳統文化實之必要。
因為傳統文化對我們現實生活有如下指導意義: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中,為我們深入淺出地解了儒家思想對中國思想文化的深遠影響和中國思想儒、道兩家思想的並立互補、陰陽互動、剛柔相濟的基本脈絡。這一課程的學習為我洞開了一扇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門。儒家思想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居於社會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導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領域的指導思想,倡導人們積極入世;道家自然無為,與社會現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具有隱士派和浪漫派的風格,引導人們超然出世在繁雜的大千社會中如何保留一塊心靈的淨土。儒道兩種思想中蘊含的哲學道理,教會我們怎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對我們的現代生活有很多現實的指導意義。
一、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補性適用於現代生活的不同方面
儒家思想,在世界觀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態度方面,它是和諧的。凡此都與我們現代社會的觀念有著相似或相通的地方。與之不同的是道家思想。“無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種精神境界,它與“道法自然”的價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無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價值取向的直接體現。無為的本質就是順應自然的變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為造作,達到“無為而無不為”。儒道兩種思想都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自己的人生座標,個人認為和諧幸福的人生要事業與家庭兼顧。因此,儒家的思想的精髓有助於現代人的事業追求,道家思想的精髓有助於現代人的心靈休養。
二、儒家思想對現代生活的指導意義
1、誠與信。儒家思想強調最根本的君子人格,就是誠信。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誠實守信,不僅是儒家君子人格的重要修養,也是一種最基本的做人原則,更是我們的立身之本。
2、和為貴。儒家思想強調人與人之間和氣相待,和睦相處。儒家思想認為,“和”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根本原則,正所謂“和也者,天之達道也”。把儒家的“和為貴”的倫理道德思想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就要提倡“和諧”,構建和諧的自覺性,營造一種寬鬆、愉快、默契的團隊氛圍。
3、節且儉。儒家思想提倡節儉,反對奢侈腐化。勤儉節約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目前,在我們的辦公、生活中,鋪張浪費現象普遍存在。在大力倡導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浪費已經不單單是個人的品質問題,資源的浪費最終會害了浪費者自身。因此,我們仍要發揚儒家關於“節財”的儉樸思想,堅持勤勞節儉,不斷增加積累,來保障持續發展。
4、仁和愛。“仁”是什麼?孔子說:“仁者,愛人。”又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孔子看來,“仁”就是“愛人”,“泛愛眾”。從積極而言,“仁”就是“立己達己”,“立人達人”;從消極而言,“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是儒家一種最高的道德準則。“仁”字“從人從二”的“二”字,包括有正確處理好“己”與“人”的兩方面關係的意思。一方面,對自己“立己達己”,對他人“立人達人”;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就是“立己達己”,“立人達人”的統一。我們把這種“仁愛”的道德觀應用到工作中,就要求自己既要敢於和善於追求個人正當利益,爭取個人在法律和政策範圍內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眾,公平合理,利他利己,兼顧各方。
儒家思想的流傳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雖然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與春秋末期已是天壤之別,但其依然具有生命力,這緣於隨社會形勢的變化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以上“誠與信”、“和為貴”、“節且儉”、“仁和愛”四種儒家道德行為規範,對我們的現代生活依然有著積極的影響。
三、道家思想對現代生活的指導意義
1、對精神文化的超越。道家指出,真正的文明道德是以“本真”“自然”為本質特徵的,失去了“本真”“自然”,一切文明道德都不復存在,樹立了一種本真自然的理想道德。它引導著人們棄絕虛偽欺詐,以純樸的心靈,坦蕩的心態,真誠的行為去面對人世,面對人生。這種超越實際上促進了社會風尚的淨化,建立了一種更高尚更美好的人際關係,它對人的精神生活的創造,乃至提升人的言行舉止,都有著積極的干預現實的意義。
2、對價值觀的超越。現實生活中,對“功名”的追求、是人們普遍的追求,人們並把功名的實現,視為人生價值的實現。道家則在這種普遍的追求和價值觀念中,發現了“人為物役”、 人為物累”的人的異化現象,道家正是在對人的異化現象的批判中,提出了對現實功名價值的超越。這種超越,是消解功名的異化作用,把人從“功名”物慾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變現實中的“物役”“物累”為“物物而不物於物”,即讓人主宰“物”,而不讓“物”支配人。“無功”“無名”的“無”是一種大智慧,大超越。
3、對管理思想的超越。就社會而言,最根本的問題是管理問題,即如何治理天下的問題。道家文化產生的先秦時期,統治者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一般是“以物為事”,“弊弊焉以天下為事”,執著於現實性的事功,以“有為”治天下。道家通過對這種“有為”政治的審視和反思,深刻洞察了其中之弊端,提出了超越於“有為”的“無為”。“無為”表面上看與儒家的“修齊治平”相左,實際上它是“平天下”的另一種政治智慧。“無為”不是“不為”,而是超越“有為”而達到“無不為”。“無為”是一種“燕處超然”“優遊逍遙”的政治大智慧。
道家的超越智慧給人們建構了與“道”相通的理想境界,它象一盞智慧明燈一直引導著人們去追求自然、真樸、自主、自由的人生。道家的超越智慧是常青的,在今天和明天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啟迪意義。
總之,儒家教化型人文主義與道家自然型人文主義之間形成了一種張力,彼此衝突,又彼此制約和互補,共同推動著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雖然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但是生活的道理沒有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於其用一兩句話就能喚醒人人心中有,口中無的東西,解答我們心中的困惑,從而達到了人人可讀,人人可懂,人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