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後生可畏農小帝

    岳飛之死是岳飛不懂政治,還是趙構昏庸無道?農小帝認為即不是岳飛不懂政冶,也不是趙構昏庸。那是啥?聽鵝慢慢分解,岳飛文濤武略,有勇有謀,一路打拼成為將才,豈會不懂政治?岳飛之死是因為選擇,妥協,趙構選擇了和談,秦檜,順勢以莫須有之名害死岳飛。趙構上臺,宋國破山河碎,民心,私心,趙構上臺,朝廷有兩派大臣主戰派大臣有記不住了主戰將領有岳飛,韓世忠等。主和派也有不少,人數多一些,大奸臣秦檜就是主和之一。趙構先支援主戰派打,收復失地。順民心,此時著重強調一下,在民間,肯定也有主張戰的,和主張合談的,。在趙構選擇主戰時期,岳飛高舉還我河山,身背母親期望和天下百姓期望,精忠報國,還我河山,收復很多失地,岳家軍,韓家軍,岳飛深受岳母影響儒家思想,精忠報國,家鄉父老水深火熱,國破山河碎,岳飛正義感,責任感,一句話,精忠報國,還我河山,雖感壓力山大,主和派搞亂,奸臣小報告,敵軍離間計,收買主和派奸臣,一路困難,但岳飛勇往直前,岳飛勝仗越多,收復失地越多,聲望越高,越得民心,君王,主和派奸臣小人越害怕。敵軍也害怕。談和風起,奸臣小人呼起,趙構也害了,趙家心病,黃袍加身,心病,再有奸臣們主和派興風作浪,趙構選擇了妥協談和。奸臣秦檜出面以莫須有罪名害死岳飛。成為千古罪人。趙構名聲也好不到那去。岳飛選擇了精忠報國,還我河山。美名傳千古。

  • 2 # 九品御史

    “十年之力,廢於一旦”!抗金英雄岳飛在即將北伐成功時,卻一天之內收到十二到回師金令,最後冤死獄中。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發動政變掌權的完顏兀朮廢除對宋和議,親統大軍,從同州(陝西大荔縣)攻陝西。五月下旬,金軍兵臨順昌(今安徽阜陽)城下,順昌告急。趙構原不同意岳飛出兵,後恐順昌有失,便命岳飛發兵救援。

    然而就在岳飛取得堰城大捷時,秦檜串通張俊、楊沂中上疏趙構,令岳飛班師回朝。當時岳家軍已經抵達朱仙鎮,完顏兀朮逃出開封,就在此時,岳飛卻在一天之內接到十二到班師的金令,不得不放棄北伐。

    是什麼原因導師岳飛在北伐途中,即將取得成功而被令返師回朝,最後冤死獄中。

    君臣離心

    宋高宗在逃難時曾受過驚嚇,喪失了生育能力,所以無後,而岳飛卻經常在高宗面前提冊立太子的事情。

    紹興七年(1137年)九月、十月間,岳飛得到金國要放回欽宗的太子趙諶的訊息對此表示擔憂,在面見趙構時提議立其養子趙瑗(即後來的宋孝宗)為皇儲,以示高宗之正統,此事引起趙構對岳飛的不滿。

    秦檜陷害

    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國經過多年對宋廷開戰,然始終沒有消滅掉宋朝,此時國力損耗嚴重,於是打算和宋廷議和,完顏兀朮給秦檜寫信:“必殺岳飛,而後和談可成。”然後秦檜指使張俊利用岳家軍內部矛盾,威逼利誘都統制王貴、副統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張憲“謀反”,繼而牽連岳飛,最後岳父冤死於獄中。

    岳飛的死有自己的原因,作為武將,不該過多的插手皇家立儲之事。他的死是秦檜一手造成,但也得到了宋高宗的默許,說明趙構也不算一位明君。

  • 3 # 範範小蠡

    岳飛之死,有兩個原因:一是岳飛的愚忠;二是趙構的昏庸

    岳飛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儒家思想,講求修身,治家,齊國,平天下。作為一名熱血男兒,他擁有一身熱血,想上戰場保衛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名垂青史。追溯到岳飛的成長背景,當時宋元帥宗澤病重,以印信交岳飛代管,吐血而死。後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飛心情鬱悶,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營抗敵,並在岳飛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使其永以報國為志,終身報效祖國。

    其母對其影響最大,從小就教導岳飛要忠君為國,作為一名孝子,他很聽從母親的話, 又從小在傳統儒家文化的教育之下,其忠國的思想自然根深蒂固。但是沒人告訴他,忠誠也是要看物件,良木尚且擇期而食

    二是趙構的昏庸,趙構殺岳飛,看似主和派殺主戰派,實則是庸才殺英才,陰柔殺陽剛。南宋偏安小朝廷,已經容不下英才真漢子的存在,這是他日後必然滅亡的根本原因。岳飛在時,宋與金可以相對峙;岳飛不在,南宋雖趁金志得意滿苟延殘喘,但最後,當蒙古鐵騎襲來,南宋根本無有可用之軍事奇才。

    總結,人生對痛苦的事情,是對他人的盲目聽從而看不清現實的殘酷。

    岳飛作為一名難得一見的軍事奇才,生不逢時,沒能遇到自己的伯樂,實在可惜,為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反被奸臣所害,抗敵有心無力。好在後人為其平反,留下一個千年美名。

  • 4 # 東白啟明

    我對這兩個提法是堅決反對的。先說第一個提法,現在網上有種說法,說岳飛不懂政治,甚至情商很低才導致自己被殺,其主要依據就是岳飛不忘二聖被俘,老想著“直搗黃龍”執意要把徽宗和欽宗接回來。二聖要是回來了,趙構還能做皇帝麼?趙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才對岳飛痛下殺手。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迎二聖”是宋高宗趙構最先提出來的,在他的即位詔書中,有“同徯兩宮之復”之語,即為“迎二聖”回來的意思。在孝悌之道盛行的宋代,趙構就是靠著這個政治口號,收攏民心的。作為趙構一手提拔起來的得力干將岳飛當然要積極響應一把手的號召,把這口號喊響,喊出水平來:立奇功,殄醜虜,復三關,迎二聖,使宋朝再振,中國晏安。他時過此,得勒金石,不勝快哉!——《廣德軍金沙寺壁題記》。岳飛也是想借“迎二聖”這個東風,實現他驅除金寇,恢復中原的愛國願望。紹興五年(1135)徽宗死在了金國,紹興七年(1137)訊息傳到宋朝。二聖僅剩欽宗。狡猾的金中國人傳話給趙構,要把欽宗或欽宗之子送到北宋故都汴京,立為傀儡皇帝,與趙構朝廷形成南北宋對立。岳飛敏銳地洞察到新的形勢,停止了這個口號。並覺察到了趙構心理上的變化,於是在他給趙構奏摺中,或任何場合,再也沒有提到“二聖”這個詞,而是把“二聖”改為“天眷”,即“陛下的親戚”,只尊趙構為“聖”,表明自己對趙構的忠心。這在當時,岳飛的政治覺悟或者是情商,已經超過別人一大截了。如果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趙構是不怕“二聖”回來的,他怕的是,“二聖”被金國放到中原立為傀儡皇帝,和南宋對立,來個父子或兄弟之間的相互殘殺,他豈不是要背上個不孝的千古罵名。就是退一萬步說,即使“二聖”真的回來了,難道趙構就當不成皇帝了嗎?當然不可能。不說徽宗回來時已然是一付棺材了。即使是欽宗回來,趙構還是可以穩穩當當地當皇帝的。欽宗只做了一年半皇帝就當了俘虜,他那一朝的大臣全跟著他被擄金國,南宋朝廷文武全是趙構一手任命提拔的,欽宗回來也是光桿司令一個,他也不可能去跟趙構搶皇位的。

  • 5 # 顏逑君

    真不懂一點政治不懂,當不了元帥。

    岳飛的錯誤是勝仗打太多,

    而且很有可能贏回宋朝二帝。

    威脅當時皇帝的地位。

    這個才是致命原因

  • 6 # 僑晉閒人

    趙構和岳飛主要是岳飛的主張是趙構內心抵制的,但又不能說出口,岳飛偏偏又有目標又有能力,這就讓趙構非常惶恐,也決定了岳飛“莫須有”的死名。這是一個精明皇帝碰上熱血英雄的錯位時代,兩人都做的對,沒有誰對誰錯,正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可悲!可嘆!可憐!

  • 7 # 大海的眼睛3723187353

    岳飛之死,是自己作死。

    岳飛之罪,最重要的是張憲謀反之牽連,宋高宗軍改,收大將兵權,張憲“舉兵襄陽”,意為逼高宗還兵權給岳飛。以宋之法,即為謀反。大唐崩後,四分五裂,人民遭殃,趙匡胤陳橋兵變,實為人民之福。靖康之變,是宋欽宗不才。宋高宗受盡苦難,穩定南宋,平定內亂,已經耗盡國力,外戰必敗。議和,是宋金雙方之共識,休息生息,發展生產。金滅不了宋,宋打不過金。岳飛是將軍,趙構是皇帝,不在一個層次。外戰,實力和後勤才是第一關鍵,勇氣和口號是次要的。宋金雙方的大方針已定,岳飛破壞總路線,哪個皇帝會饒他??岳飛以前的“妄議立儲”丶不援順昌丶大不敬,宋高宗可以忍耐,苗劉兵變丶酈瓊兵變的陰影也消了大半,現在張憲的“舉兵襄陽”,岳飛是元帥,怎能脫了干係??岳飛在大理寺二個多月,堅決不招,十分聰明,為了兒孫發展,堅決不招。大理寺,是國家最高法律機關。

  • 8 # 史海探密

    既是岳飛不懂政治,更是趙構昏庸。

    作為南宋有名的軍事將領,既要忠君愛國,也要著眼大局,分析研判形勢,想要有所作為,就要減少不利因素,獲得更多支援。岳飛要抗擊金軍,要收復汴京,要迎回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可是沒有考慮在這件事上起非常重要作用的趙構怎麼想的,以至於成了趙構的眼中釘、肉中刺還不自知。在收到十二到金牌時,岳飛沒聽從屬民的挽留,置屬民於在他們離開後面臨金兵摧殘而不顧,選擇忠君撤兵。雖然心有不甘,仍沒有考慮後果,逆來順受。

    趙構感到有了點議和的資本,就想趕快談判,早日安定下來,不想搞冒險,操心的北伐、抗金,還可以接回自己的母親和妻子,然後安穩做皇帝。不以天下為己任,只考慮自己利益,不僅逃命,還想做皇帝,出於私心害衷心的岳飛,是十足的昏庸皇帝。

  • 9 # 銀河一魚

    如果說這個政治是最高當權者趙構的政治,那麼岳飛之死的確因為不懂政治,而趙構不是昏庸之君。

    趙構親見“靖康之恥”,北宋滅亡之後,南宋偏安一隅。而金國並未停止滅宋的步閥,所以趙構重用能戰敢戰的岳飛去抵擋金人鐵蹄,本質上是避免自己被消滅的命運。正當岳飛收復汴京直搗黃龍時,趙皇帝連搬十二道金牌,命其撤軍搬師,為何?因為以秦檜為首的主和派在朝中佔據了上風,秦檜成功說服趙構與金媾和。所以這時最高統治者趙構的政治就是和談,而岳飛始終堅持北閥,君臣思想不一致。金國和談的條件之一就是殺岳飛解散岳家軍,趙構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只能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岳飛。

    自宋高祖“杯酒釋兵權”,對武將始終有戒備限制之心,高宗自然也不能“免俗”。

    宋高宗禪位宋孝宗,高宗在世時孝宗為岳飛平反。說明趙構並非昏庸之君,但是殺岳飛確實算不得明君,更不是雄主。

    岳飛“精忠報國”外御強敵的英雄氣慨

    值得後人紀念。

  • 10 # 咕嘟趣話

    岳飛背刺“精忠報國”四字,一心為國。但是,那個時候的宋朝各方面由於各種原因卻無心北伐,最終使得一代名將隕落,可以說是宋朝之殤。

    所以皇位的合法性一直是宋高宗嚴厲的軟肋,誰不讓皇帝好過,那皇帝也就不會讓你舒服了,而天真的岳飛,以為迎回二聖收付失地,是在幫宋高宗排憂解難贏得好名聲,殊不不知他卻握住了宋高宗得到命門,如此一來,不把岳飛弄下去,宋高宗這個皇位就一天都做的不舒服。

    聰明一點的武將,像韓世忠、張俊等早早地就選擇了功成身退,而岳飛這個鐵憨憨真的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但是他卻沒有想過,北伐如果成功了,那岳飛自然就有了不世之功,你讓皇帝怎麼辦,讓滿朝文官們怎麼辦,讓大宋重文抑武的祖訓怎麼辦?

    可是當社會趨於平穩,大家都準備功成身退的時候,岳飛還在那裡叫喊著要北伐、要迎回二聖、要光復中原,你讓這些已經退居的武將們臉往哪放?

    靖康之難金軍南下,使得大宋朝廷缺兵少糧還沒錢,以至於皇帝過年只能給大臣發欠條,在這種條件下,岳飛北伐的錢只能從廣大的江南百姓們身上索取,但是在將南北行的嚴重,北伐對他們來說一點好處都沒有,如果北伐成功了,朝廷自然是要回到中原的,南方就又變成了東南一隅;如果北伐不成功,這錢可就白花了。

    所以在南宋百姓的眼中,北伐對自己來說一點好處都沒有,唯一的好處就是給岳飛漲了好名聲而已,卻不知脣亡齒寒的千古大道理。

  • 11 # 譜出無盡妙言辭

    岳飛是我們心目中的大英雄,大豪傑。生也偉岸,死也悲壯。主席說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

    說的就是武穆岳飛了。

    雖然我們都希望岳飛有個好的結局,但是性格決定命運,其性格決定了岳飛的死是必然的,無論在位的是哪位皇帝,也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是中國還是外國,岳飛的結局都是一樣的。

    一,沒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必死一也。

    他的老闆是宋高宗,不是徽欽二帝。岳飛卻以“光復中原,迎回二聖”為旗幟,這是其站隊錯誤。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收復中原好說,迎回二聖的話,高宗的地位就尷尬了,在原則問題上,岳飛顯然沒有領會其中的玄機。

    二,武將干政,必死二也。

    他竟然勸宋高宗立趙昚為太子。立儲之事在宮廷政治中絕對是是諱莫如深的敏感問題,不到萬不得已是絕不能提的。皇帝無家事,皇帝的家事就是國事,輕者會讓老闆懷疑你結黨營私,重者有逼宮篡位的嫌疑。何況這個問題對宋高宗來說更加敏感,不僅觸犯了作為皇帝的權威,更觸犯了他作為一個男人的尊嚴。岳飛不揣冒昧地說出來,無疑是自尋死路。

    三,抗上抗命,有令不行,其必死三也。

    岳飛掌兵期間,凡抗拒朝廷軍令多達13次,影響極為惡劣,最後在朱仙鎮班師時朝廷連發12道金牌方回師。一個不聽命令不聽指揮的下級,那個領導敢用你?

    四,要挾上級,玩大牌,當刺頭,必死四也。

    淮西軍統帥劉光世主動請辭後,這支部隊的歸屬成了問題。岳飛再三爭取這支部隊,並且拍著胸脯保證三年內“光復故土,迎回二聖”,宋高宗在本來還在猶豫要不要答應,看了他的保證書後便打定主意,給誰也不能給一根筋的岳飛。又來這一套!宋高宗便婉言回絕了岳飛。被拒絕的岳飛辭職不幹了,上廬山給母親守孝。這件事更讓宋高宗對岳飛恨之入骨。國家用人之際,你一言不合就暴走,以此要挾老闆,其心可誅啊。兩難之間,宋高宗還是連寫兩封手諭勸岳飛回來上班,竟被拒絕,後又派嶽的部下李若虛、王貴上山做思想工作,連哄帶嚇才使岳飛下山。事後岳飛可能也覺得自己太過分了,不該對老闆甩臉色,連上三封請罪信。宋高宗只淡淡地回了一句:“太祖皇帝有遺詔:‘犯吾法者唯有劍爾!’”宋高宗殺機已現。

    五,口無遮攔,必死五也。

    岳飛被抓,罪名謀反。重要證據是岳飛曾經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說過的三句話。

    ①國家沒救了,皇上不修德。

    ②和張憲喝酒問:天下事該怎麼辦?答:你想怎麼辦就怎麼辦。

    三句話連在一起看,不免讓人膽戰心驚。皇帝有錯,豈能明言?即使酒後談天是無心的,那和宋太祖趙匡胤相比總不會是口誤吧?誰都知道宋太祖陳橋兵變篡後周自立為帝,以趙匡胤為榜樣是要效仿什麼呢?宋朝守內虛外,行耕戍之法,防區更換如走馬觀花,造成兵將不識的局面,就是為了杜絕他們拉幫結派,再次發生“陳橋兵變”的事情,所以武將地位遠不如文臣。岳家軍軍紀嚴明,上下一心。當時金軍中有流行語:“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在宋高宗眼裡岳家軍儼然成了岳飛的私人武裝,加上宋高宗南渡初期經歷的“苗劉兵變”、“淮西軍變”等一系列的政變讓他對武將的忌憚遠甚於北宋諸帝。而岳飛的口無遮攔無意之間自掘墳墓,他碰了所有的底線,不死何待?

    所以,岳飛之死是岳飛自身之過。當然岳飛死了,卻永遠活在中國有良心的人們的心裡。永不磨滅。

  • 12 # 雲端美

    岳飛是民族英雄,說他不懂政治不太合適;趙構建立南宋,保全大宋又延續了一百多年,漢人沒有徹底淪為亡國奴,趙構也是首功一件。太上皇徽宗、皇帝欽宗被金國俘虜,京城陷落,國土半壁江山淪喪;趙構能夠在南方組建新的朝廷,能力肯定不差。

    但人都是可能有私心的,這是人性;當上了皇帝的趙構,當然不願意失去皇帝位。岳飛、韓世忠、張俊確實很能打,雄心勃勃打到金國老巢迎駕二帝,體現臣子赤膽忠心;他們營造的氛圍,已經影響了趙構的天子位,好像是個臨時代理皇帝。特別需要提及的是,趙構沒有生育能力,兒子女兒都沒有;這意味著,二帝歸來,高宗趙構必須讓位。岳飛曾經提到過立太子問題 ,求趙構心理陰影面積;這被認為是岳飛不懂帝王心理,哪壺不開提哪壺。

    岳飛的罪名是“莫須有”,即也許有,恐怕有。宋朝秦檜誣害抗金將領岳飛要謀反,有人問他有什麼證據,他說:“莫須有。” 意思是“也許有”。當然,後用以指憑空捏造(罪名);那是另外引申的。

    岳飛怎麼謀反呢?秦檜說的“莫須有”相當於你懂的。懂什麼呢?沒把趙構放在眼裡。

    一個忠君北望,一個要坐穩皇帝位。

  • 13 # 九大山人

    岳飛之死,是趙構授意秦檜所為。因為在南宋朝廷,秦檜雖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但他畢竟還在宋高宗趙構手下,他只是個落實者,不是決策者,儘管他可能參與了決策,然要殺岳飛,沒有趙構的旨意,秦檜縱有幾個膽子,他也是不敢獨斷專行的。

    宋高宗之所以要殺岳飛,是宋朝的傳統與他自己所面臨的形勢所決定的。宋朝自宋太祖趙匡胤時代,就確定了一個“與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這個國策確定之後,帶來了宋朝“揚文抑武”傳統的形成,有宋一代,文人地位無限拔高,武將地位一再貶低,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趙匡胤有感於五代以來,武將作亂的機率太多,武將奪天下頻率太高,武將爭奪帝位的成本太低,而這都是養虎貽患的結果。

    宋高宗要拿岳飛開刀,也是基於這個原因。岳飛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他們一樣,都是成長於北宋滅亡、南宋建立之際,當時金兵瘋狂追殺宋高宗,企圖將南宋政權消滅在萌芽狀態,是岳飛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中興四將”,以及劉錡、吳玠、吳麟等許多將領的浴血奮戰,才保住了風雨飄搖的南宋政權,才保住了宋高宗的卿卿性命,最後,才有了與金國談判求和的資本。

    南宋與金和談,在地位上顯然是非常不平等的,南宋向金是求和、乞和,談判的資格,是通過戰爭得到的,是岳飛他們不斷與金兵拼死戰鬥才擁有的。但和談一旦開啟,那還得聽從金人的苛刻條件,其中之一,就是收兵權,即讓那些在抗金過程中打了許多勝仗的將軍,離開他們的軍隊,減少對金兵的威脅,所以,和談正式開始之前,在私下先期談判的時候,就有了一些妥協,南宋收大將兵權,就是其中之一。

    在收兵權的過程中,張俊是最聽話的,召之即來,韓世忠也是比較聽話的,主動解除了兵權,回到了臨安。唯獨岳飛,一不願交兵權,二不肯回臨安,他要繼續北伐,要“直搗黃龍府,與君痛飲耳”,與宋高宗的要求背道而馳。

  • 14 # 斯幽故事會

    有人說岳飛的死怪秦檜,因為秦檜惑亂朝綱,害死岳飛;也有人說秦檜的死怪宋高宗趙構,因為趙構聽信讒言。

    但事實上岳飛的死最主要還是他自己一首造成的,岳飛曾做過三件威脅到皇權的事。

    岳飛是忠臣不假,可他忠的不是大宋皇帝趙構,而是傳送朝廷。

    以下三件事,才是岳飛真正的死因。

    岳飛在《滿江紅》中寫了這麼一句:“靖康恥,猶未雪”。

    這句說的就是發生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在這場兵亂之中,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也成了金人的俘虜。

    當時岳飛一直要北伐,其中打的一個旗號就是“迎二帝”,也就是岳飛要迎回宋徽宗和宋欽宗。

    作為臣子,岳飛的做法似乎是很忠心的,但是他忘了,當時的皇帝是趙構。

    如果岳飛真的打贏了,迎回了宋徽宗和宋欽宗,那麼南宋就有三位皇帝了。趙構的皇位本來就是變亂中得來的,不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那麼此時到底該聽哪位皇帝的呢?

    岳飛的忠心竟然成了宋高宗趙構的困惑,宋高宗必然對岳飛是心存芥蒂。

    先前他要迎接宋徽宗和宋欽宗,這嚴重威脅到了宋高宗的皇位。

    後來岳飛竟然插手立太子之事,這讓宋高宗又差點失去皇位。

    也不知怎麼,宋高宗一直沒有孩子,所以也就一直沒有立太子,他是想等到自己有了兒子再立太子,而不是選侄子作為繼承人。

    可是岳飛竟然多次建議宋高宗早日立太子,這原本沒什麼,但對於沒有兒子的趙構來說,這其實就是岳飛在逼他把皇位傳給侄子,趙構自然是不願意的。

    在老元帥宗澤死後,岳家軍一步步壯大,最後成了北伐軍的主力軍。

    在岳飛最後一次領軍時,趙構曾下12道金牌令才將岳飛召回,也就是說趙構11次讓岳飛回去,岳飛竟然沒聽。

    岳飛當時本來聲望很高,軍隊也被稱為“岳家軍”,趙構又11次召不回他,趙構心中能沒有顧慮嗎?

    由以上三件事可以看出,岳飛的死表面看是秦檜和宋高宗趙構的錯,其實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 15 # 大明人

    不知從何時何地起,有一股邪風歪氣,認為岳飛之死是因為要“迎二聖”,是因為居功自傲,是因為不懂得自汙,總而言之,政治水平不行。對此,筆者只能說這些人真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看到英雄就一定要找到其缺點,才能有點心理平衡。市儈小民,偏要論斷“文武全器,仁智並施”的一品大臣岳飛的政治水平。岳飛之死,完全是因為趙構秦檜之流貪生怕死,完全是因為主戰派與投降派(注意,是投降派不是主和派)不可調和的矛盾。

    很多人說,岳飛要“迎二聖”,趙構聞言覺得自己的皇帝位置坐不穩,因此才決定誅殺岳飛。問題在於,你想得到,岳飛就想不到了?

    這完全是無中生有,憑空臆想。中國古代素來講究“忠孝”二字,宋朝因為有太祖黃袍加身之故,諱於言忠,因而對孝格外重視。事實上,在趙構的即位詔書裡面,便有“同徯兩宮之復”,把迎接宋徽宗、宋欽宗迴歸當作自己施政的目標。岳飛說的‘’奉迎二聖”,完全就是迎合趙構的意思,何錯之有。

    而且,岳飛也不是某些人想象中的一根筋。待到宋徽宗死後,只剩下宋欽宗這一個“淵聖”的時候,岳飛便開始顧忌趙構的看法,不再提出“迎二聖”的口號。

    最重要的是,趙構根本不怕他們回來。皇位更替,本就容易引發政局動盪,何況徽欽二宗之事,有辱宋朝國體。放著一個皇帝不要,非得擁護一個在敵國為奴的皇帝,這種想法只有現在的某些鍵盤俠能想得出來。前朝安史之亂,唐肅宗即位之後迎回玄宗,又出現過什麼復位!

    請立太子也與岳飛之死無關

    趙構雖有一定能力,但卻荒淫無度,曾與妃嬪淫樂,結果軍中急報送過來,一下子嚇得喪失了男人的能力。有人據此說,岳飛上書請立太子,觸犯了趙構的忌諱。

    筆者不知道某些人是否與趙構有著同樣的切膚之痛,才如此言之鑿鑿。但無論如何,岳飛提出立太子,也是在金人圖謀不軌,想把被囚禁的欽宗的兒子送過來之後。趙構接到立太子的奏摺之後,雖然斥責了岳飛身為武將不該插手內宮之事,但也給岳飛找了個藉口,說是身邊的文士幕僚瞎出主意,岳飛自己的人品我知道,還是很本分的。

    立儲是古代封建政治的常態化操作,趙構軟弱,但不糊塗,他自己最終也是從宗親王室中挑選子弟立儲,並不會以立儲之事翻臉。

    岳飛從來沒有過飛揚跋扈,自汙與否更是無稽之談

    岳飛本來就是趙構一手提拔的嫡系將領,雖然有後來的莫須有,但這二人還是有一段君臣和諧的時期的。在中興四將中,可以說岳飛是趙構最為親近、最為信任的一個了。趙構偶爾斥責岳飛的時候,岳飛也是面色發白,神情惶恐,根本就不是一個權臣的樣子。為了打消趙構的疑心,岳飛還多次表示自己身體不好,眼睛快瞎了,感覺要見自己的老母親了,言外之意便是自己只求活命,並無野心。最明顯的就是,岳飛若是真的飛揚跋扈,管你多少道金牌,不回來便是了。哪裡有飛揚跋扈的權臣,會輕易交出兵權,一個人回來任由宰割的。

    至於岳飛不會自汙,沒有把柄在皇帝手裡的說法,更是用宮廷祕史之類的小說來代替歷史。韓世忠把柄十足,好人妻都弄出過人命,結果比岳飛還先捱整。

    岳飛之死,完全就是因為秦檜想借此做金國在宋國的代理人,完全就是因為趙構軟弱,想殺死岳飛滿足金人的要求,早點和談罷了。岳飛自己,可以說是高潔正直,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順便說一句,有人以為秦檜是給趙構做髒活的,大忠似奸,但事實上秦檜只是忠於金國罷了。秦檜殺死岳飛之後,金人便密令趙構“無罪不得罷宰相”,給秦檜撐腰。到了趙構執政後期,趙構見秦檜靴筒裡都藏著匕首,唯恐秦檜這位金國代理人發難。

    郁達夫在紀念魯迅時說;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

    岳飛是我們的民族英雄,希望大家都能以有這樣一位英雄為榮,而不是輕信謠言,給英雄抹黑。

  • 16 # 鴻哥iouyh福小鋪

    政治。

    在我看來,政治是一門利益協商的內容,需要具有一定的立場,對利益分配進行一番磋商,甚至鬥爭而實行其所謂的意圖,或者是達成意志力的執行。

    岳飛懂,他懂政治,所以提出政治理想:直搗黃龍,迎回二聖。

    這就是他的政治訴求,且知曉金人是不可能履行南宋提出的所謂政治訴求,因此他堅定不移地希望用戰爭實現該意志力。

    戰爭就是政治的延續,岳飛十分了解談判桌上要對手屈從已方意志力,除了口水戰之外,最重要的拳頭硬。

    如此政治藍圖,政治訴求是合理正當,並非常務實的。

    可以說是政治正確。

    因此,君臣在政治理念發生了碰撞,勢必產生鬥爭。

    這個時候,要麼岳飛強悍,將已的政治意志強加趙構,要麼就只能是趙構的政治意志強加岳飛。

    若是如此,也許真的不會有什麼風波亭事件存在。

    奈何岳飛政治正確,受到廣泛支援,趙構政治陰暗,只能暗暗給岳飛小鞋子穿,二人始終沒有進行政治理念的直球對決,此時來了個秦檜,他作為趙構的政治代言人,兼金人的政治代言人。

    呵呵,所以不管岳飛政治正確,擁有很大支援力度,秦檜都能漠視,直接用莫須有除掉岳飛。

    因此,岳飛的死不是死於不懂政治,而是死於秦檜的喪心病狂式的的簡單粗暴陷害忠良,直白說,岳飛很努力地希望通過遵循當時的政治生態實現政治意圖,趙構也儘量避免落人口實,他也努力遵循政治生態採取柔性策略壓制岳飛的政治訴求,實現已方的政治意圖,所以他也不算昏庸無道,只是殘忍心黑罷了。

    所以,岳飛之死,後人大都歸咎於秦檜的賣國求榮,頂多是認為他是趙構、金人放出來咬岳飛的狗。

  • 17 # 老吳淞

    岳飛的死其實是當時所處的宋朝體制下的犧牲品。

    宋太祖在建國時,為加強皇權和軍事的統治和穩定,決定加強中央集權的控制,防止再次發生被將領奪權的事情。宋太祖先去除了點檢這個禁軍職位,後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將的軍權,導致三軍統帥無發兵之權。又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直接對皇帝負責,任何官員不得過問,但樞密院雖能命令發兵,但不能實際控制軍隊,這就導致了調兵權和統兵權的不協調和矛盾。

    而從一開始就重文輕武的國策也造成文官和武將的隔閡,宋朝在建國時就重文輕武,文官都被委以重任,導致國內經濟快速增長,而軍事上沒有突破和進步,給人一種國家很富有,但軍事實力不強的感覺,所以導致先後被遼、西夏、金、蒙古等國欺負。

    北宋中期以後,因長期與遼,西夏等國的戰爭,造成當時的南宋軍隊主力多以私人招募,如岳家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說,這時的朝廷控制軍隊的能力已經弱化,樞密院的權力也在逐漸縮小,軍隊的統帥和中央集權的嫌隙在與日俱增,終於在紹興十一年,韓世忠、岳飛等將領的兵權相繼被削減。回到中央的岳飛被誣衊,被彈劾,被殺害。其實這與長期以來和中央集權的嫌隙不無關係。

  • 18 # 淺評歷史

    岳飛之死實際上既不能怪岳飛不懂政治,也不能說是因為趙構昏庸。

    “中原未復,二聖未還,赦文不可誇大,第使實惠加於兩淮百姓,乃朕指也。”

    “然中原未復,二聖未還,朕心歉然,卿等其勉之!”

    “此不足喜,惟復中原,還二聖, 乃可喜耳。”

    趙構昏庸無道?

    趙構實際上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早在北宋還沒滅亡時,他作為北宋使臣與金人議和時據理力爭,絲毫不懼,北宋滅亡後也組織軍民抵抗金人繼續南下,隨後在臨安建立南宋,延續了大宋100多年。

    1,軍事:當時的金國兵力約30多萬,有著重騎兵鐵浮屠,並且統一作戰,戰鬥力極強;南宋的軍隊由岳飛、韓世忠等人掌控,也大概有30萬左右,然而這些人的軍隊雖強,但卻互不統屬,並大多為步兵,容易被金國分而擊之。

    2,國力:金國滅掉了北宋後,佔據了淮河以北的廣袤土地,他們通過掠奪原本土地上的物資,在短期內完全可以支撐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南宋由於失去了淮北的土地,土地大為縮水,財力自然也不足,而除了南方少數幾個地區能夠收到稅之外,其他地方皆人煙稀少之地,加上宋軍不像金兵那樣可以通過掠奪居民來補充物資,久而久之南宋的財政就完全支撐不起戰爭的需求。

    宋金議和成為“岳飛之死”導火索

    面對兩國綜合國力上的差距,趙構不得不開始與金國議和,而金人給宋高宗趙構的首要條件就是“必殺飛,始可和”,即岳飛必須死。

    面對金國的這一要求,趙構剛開始實際上也還是有所保留,畢竟岳飛也是他一手提拔的,還多次保家衛國,因此他仍然讓岳飛手掌重兵,並拒絕岳飛請辭的奏摺。趙構的這一舉動讓宋金議和陷入了僵局。

    公元1141年,金國金兀朮再次大舉南侵,雖然這次岳飛很快帶兵迎擊,並擊退金兵,但這也提醒了趙構,議和不能拖下去了。

  • 19 # louanhuamingyouyicun

    北宋未年,徽欽二帝昏庸無能,奸臣賊子魚肉百姓禍亂朝政,金國得以乘機入侵。“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擄,王室朝臣女眷盡數被掠。趙構趁機稱帝號南宋高宗。趙構被金人嚇破了膽,一味苟延殘喘偏安偷生。一不念靖康之恥國仇家恨拋腦後;二無心抗敵只求偏安執意議和;三重用雙料奸賊秦檜禍亂江山!國恨家仇讓位於自掌皇權為昏;只求偏安不求復國為其庸;重用秦檜禍亂江山為不明;殺害岳飛自毀長城為愚蠢!歷史評價只能用【昏庸】二字才恰如其分。

    民族英雄岳飛無論正史野史或敵人民間均公認其一心抗金.精忠報國。【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就是敵人對岳飛最佳的感嘆。岳飛一身正氣堅決抗擊金國侵略,顯然不能迎合趙構只圖偏安一心議和的“政治”。迎回二帝收復失土直搗黃龍雖為激勵三軍的口號,卻也觸動趙構稱帝之私情,如果說這為岳飛不懂政治倒也有情可原!岳飛的政治理想很明白,無非是打敗金國收復河山。一首《滿江紅》慷慨激昂“待從頭.收拾舊河山.朝天闕!”。立太子之事,岳飛雖犯武將之忌,趙構可聽可不聽也。犯不上為此殺岳飛吧!真正的內幕:金國假秦檜鼓動趙構掃清南下障礙才是實情。

    秦檜為什麼會千年長跪難起.謝罪中華民族,一個最充足的理由就是:【國家需要忠良精忠報國;需要懲罰奸賊警醒後人】。南宋的歷史因趙構昏庸無能而衰敗.因任秦檜禍國亂政而墜落;因君昏臣奸自毀長城殘害忠良岳飛而誤國!天日昭昭,歷史功罪人民自有評說;精忠報國民族英雄岳飛千秋英名永在!忠告那些為秦賊招魂納幡的人不要逆歷史潮流而出,不要惹怒了大多數正直的中中國人民!否則,下場是可悲的!人民心中有桿秤啊!

  • 20 # 浪史君

    在中國封建時代,乃至世界的中世紀曆史當中:

    軍權和皇權,君主和將領永遠是一對相愛相殺的夥伴與仇敵,亙古未變!

    軍事將領的軍事主張得不到皇帝的支援,二人就會心生嫌隙:皇帝認為將領不聽帝令,傭兵自重,必有謀反之心;而將領認為皇帝干涉指揮作戰,動搖軍心,不利於收軍事作戰。二人之間必有一人做出犧牲和退讓,否則矛盾無解決,“12道金牌”、“莫須有”這一票東西都是基於皇權的強行壓制,也就是唐僧口中的緊箍咒。所以在政治鬥爭的角度上講,岳飛的行為是非常愚蠢的,沒有參透政局的軍事將領必然是悲劇收場的,白起如此、韓信如此、藍玉也如此。所以帝將不合要麼將軍傭兵叛亂以成軍閥,要麼就是將領交出兵權,功敗垂成,已成全皇帝之心願。

    而岳飛則是滄海中的一粟,但是確是其中最具悲劇性的結局。

    咫尺之遙的故都汴京:趙構的心病和岳飛的遺願

    1140年6月岳家軍一舉擊退10萬金軍,取得朱仙鎮大捷。已經距離宋朝開國故都汴京咫尺之遙,同時在軍事上佔據絕對優勢,但是皇帝趙構擔心一則接回徽、欽二帝,自己皇位不保;二則懼怕岳飛傭兵自重,功高震主,不受皇命所制,才有十二道金牌,才有秦檜的“莫須有”的殺嶽罪名。秦檜幹了趙構想幹但是不敢幹的,秦檜只不過是替趙構背鍋的,要是趙構不想殺,秦檜瘋了去找岳飛的麻煩?所以真正賣國的是趙構,那對聯: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鐵無辜鑄佞臣

    “莫須有”罪名的起源:藩鎮割據的“聽調不聽宣”

    何所謂“聽調不聽宣”?:

    就是隻聽中央政府的特別調遣,但是不參與政府的日常行政活動

    這在中國封建社會是比較常見的:西周末期幽王烽火戲諸侯,各諸侯國就是“聽調不聽宣”;唐末各地方節度使也是如此,當時節度使的軍隊雖是各地自籌自建自養,但是還得聽中央調遣,只是後來隨著中央實力衰落而無法控制逐漸演變成地方割據軍閥。所以這也就是意味著二郎神的隊伍就是類似唐末藩鎮自治的形態,自己治下的內政、財政、軍事、外交均有節度使全權掌握,中央政府僅有形式上的領導權,比如要求代表中央其出兵征戰、討伐逆賊等,唐末的安史之亂制度上就是從藩鎮自治逐步衍生惡化而來。

    這些節度使編制是父死子繼,中央想任命新的節度使都沒門,實質上成為了一個世襲罔替的國度。另一方面,藩鎮的節度使不給中央繳納賦稅,擁有自己獨立的財政權,藩鎮上的軍隊成為其節度使的個人家產,這些兵痞子吃著地方節度使發放的錢糧,眼中也只認節度使,不認皇帝了。中央想要調動就得經節度使同意,並且軍隊的指揮權仍歸屬節度使,皇帝不能有效控制和約束 。

    所以才有皇帝如此提防將領的心裡,畢竟中國封建歷史的最高峰:

    唐王朝就是死於此種,五代十國將領造反登基的也比比皆是。

    趙宋豈能不防?

    願當前趙構秦檜之流無所遁形,正義鷹派勇闖天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上課經常玩手機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