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雙版納的茶花

    老子道德經裡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也就是說,人的自信和見識來自於內心對於世界的覺悟和感知。往往外部的資訊有的時候適得其反,會對內心的信仰目標和領悟產生干擾,最終動搖了根本。人於是產生了困惑質疑,乃至於覺得越來越迷惘。

    這當然是先天而至的聖人的困惑。大多數的人學得越多,知道自己越無知來,源於他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越來越多,觸控到陌生事物畏於他未曾瞭解的知識。在人的內心深處,未知事物永遠是恐懼之源。他脫離了人類的舒適區,就有如一個深淵一樣橫於人的眼前。

    一個人在圓內固步自封,永遠看不出未知世界的廣袤和深邃。僅僅為自己所獲得的一點成就而感到滿足。他並不會感覺無知的痛苦和探索遭遇瓶頸時的困頓。而當一個人終於離開了這樣的一個舒適圈,踏上追求真理,突破未知的征途時,他也許也會覺得天地之廣闊和自己的渺小。

    第一種境界叫做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層樓,望斷天涯路。

    年輕人剛剛開始了求學之路,內心志得意滿,對既往積累知識感覺滿足,生牛犢不怕虎,充滿了傲氣與自負。感到自己已經是學問逆天,獨上層樓已經是閱遍了天下的學問。其實也是一個旁徵博引,博採眾長的過程,照單全收,各種知識讓這個圓圈變得越來越大。

    第二種境界叫做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當治學者看到了曾經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知識,方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這使他放下了驕傲,內心變得平和踏實。應專於學問,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向了本身更高的自學階段。此時他衣帶漸寬終不悔,滿腔的熱情終於匍匐在偉大的未知面前。

    第三種境界叫做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那是一個人窮其一生,終於窺探一點,對於真理和世界的真相時,內心的驚喜和淡然交織。尋尋覓覓走遍天涯海角,終於在燈火闌珊之處,在人煙寂靜之時發現到自己真正願意去追求的目標。與此時他的內心是祥和的,他的迷惘終於漸漸解開,層層迷霧散盡之後看到的一線燈火和希望之光。

    題主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我認為它你已經是比普通學子更加努力,此時此刻,已經是踏上了充滿荊棘的求學之路,並且朝著自己的目標艱難前行,在這個過程中苦苦追尋。迷惘只是暫時的,感覺到自己離開成功越來越遠的這種頓挫感也是暫時的,鍥而不捨追尋下去,總有一天會撥雲見日,會找到那個心目中期待已久的伊人。

  • 2 # 自然之子一一彼岸花

    簡單的說:

    你的痛苦和迷茫來自於夢想與現實的落差造成的。

    你心中習慣性的預設為你學得越多,懂得越多,你的收穫也應該越多。但如果現實你的收穫如果維持不變的話,二者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那麼你的痛苦就會越來越深。

    之所以造成這個問題有2點。

    第1個就是我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問題。其實道理也很簡單。改變自己較容易改變環境很艱難,因為改變環境所需要的物質和思想的能量是巨大的,你目前提供不了。

    改變不了環境,改變不了社會,就改變你自己,這是人們讀書的一個關鍵要素。讀書的前半段是改變自己對於社會、企業、人生的適應能力,而不是一味的想去改變社會、改變他人。

    只有當你的能力上升到足以改變某一件事,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環境的時候,你才有可能去改變環境與他人。

    第2點是你尚未真正明白讀書的意義。讀書是昇華人的精神世界,本質上來講,它與物質世界並沒有絕對的因果或者邏輯關係。

    讀書改變的是你的心靈在精神世界裡的自由度和生存度,而不是改變你的肉體在物質世界裡的生存度與自由度。

    如果是後者,你就把讀書當成了一種撬動物質世界的工具。那麼很遺憾的告訴你,作為撬動物質世界的工具來講。在兵器排行榜中讀書是排在末尾的。第1位是資源,第2位是權力,第3位是金錢……。

    如果讀書最後變成了束縛你手腳與心靈的工具,那麼非常遺憾,你依然沒有從書中讀出來。只有站在世界之外,站在書本之外,才是把書讀進了你的心裡,而不是把你讀進了書的心裡。

    願你思想無憂,前程亦無憂。

  • 3 # 那片星空那片海676

    世界就是這樣的,越是瞭解,越是學習,人的認知就會越來越消極!這是正常的現象,一個人的成功,取決於你對成功的定義!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唯一的,有的人覺得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是成功,有的人覺得成名了是成功,有的人覺得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是成功!大多數人的認知都是來自於別人,來自於世界給你傳導的知識!如果你在一個國家,從小到大給你灌輸的思想就是這個世界是神的身體,我們都是意識的投影!你的世界觀多半一輩子就會如此!

    越學習,越瞭解,越會發現,人們來到這個世界,並不是來受苦受難,亦或者是追求金錢和物質!而是體驗人生的情感,體悟世界,體悟生命真正的意義,最重要的是我們內心的感受,別人認為的你快樂和你快樂,哪個才是真正的快樂?別人認為的成功和你的成功,哪個才是真正的成功?當你看透了人,事,物的本質,你就會發現所有的一切都是別人給你帶來的,你會越來越想做自己!慢慢的也就發現你就成了別人眼中的消極!

  • 4 # 出其不意也自然

    我覺得人的命運歷程是個有限智慧和無限可能的互相對映,自以為理性地玩隨機遊戲…您看,所為一事你只有目的而不明其意義,終其一生也不明“我的意義”,也就是雖然我各種想著說著做著,卻搞不懂老天爺究竟要把我怎樣…如果您覺得世事如棋,卻又似乎打麻將…您覺得手頭的棋子是可控的,然而很多因素卻非我可控…很多人拿打麻將論技術,可是誰知下一張牌是什麼?下一張牌會審判之前的種種,運氣順的時候這張牌會如願以償,運氣差的時候來的都是不需要的…但誰能確定?只能夠被確定吧…被確定的部分作用比我確定的那些作用大多了…永遠搞不明白究竟是我可控,還是我被控…或者只能夠我心凝聚,萬相隨緣。沒有誰能掌握命運,只能夠自我思量。射之前味道十足,射過之後又不覺得…然後隔一段又覺得有味道,然後射了又不覺得…人的心,不是這樣嗎?人們處於意淫的起伏波動,我覺得意淫就挺好的,不引起支付…不知假道行們為何要反對意淫說是理性老成,非要插入不可…搞得潛在的趣味感和動機都沒了…您看,好多人花大錢冒風險去觀光…為的是啥?不是意淫驅動的,就算幹了也沒意思,缺乏不確定性的獲得感,死工資的問題就是鎖死了不確定性…我超喜歡不確定性的,喜憂參半…但是又畏懼不確定性,有一部分後果的確很慘…下一步會審判前一步,去跳高…如果跳過去了,就覺得喜悅,如果摔斷腿了,就覺得後悔莫及…很難預言眼前這一事的走向,更遑論整個生命歷程…很難否定“命運之手”的存在。

  • 5 # 知宛文苑

    很久以前,我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年輕人向楊絳先生抱怨生活的艱辛,先生的回答是:“你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讀書太少,想的太多。”

    有一段時間我也是像題主這樣想的,看著別人過得風生水起,賺了不少錢,心裡癢癢的,自己喜歡讀書,可讀書賺不到錢又有什麼用呢?整天都在被一種消極的思想折磨,覺得看不到前方的希望。

    當時我剛好處在考研和就業的兩難抉擇上,因為這個想法,我選擇了不考研,但回頭想想,如果選擇就業,我又拿不出好看的簡歷,一時之間,無限迷茫。

    經過了一個月的思考後,我分析了自己的各方面優缺點,因為專業就是漢語言文學,想來想去還是讀書最適合我,於是有了靠讀書加寫作來賺錢的想法。

    於是在一個多月前就開始了自媒體的寫作,直到開始寫作後才明白原來之前看書都沒看進去,每本書看完就接著看下一本書,沒有進行系統的消化,只追求讀書的質量而忽視了數量,寫出來的文章也很空洞,缺乏素材的積累。

    從前我以為,只要我看了許多書,就能寫出好文章,現在明白,是你想寫出好文章,才需要看很多書。如果我不去寫作,不做具體的事,每天只是想著我的夢想是什麼?我離成功有多遠?那真的是折磨自己,而且永遠只是原地踏步。

    昨天看完的《人間值得》中有這樣兩句話:

    “儘可能去做總比瞎想強。”

    “多的空閒,有時會帶來負面影響,適當忙碌的狀態反而更好。”

    我們不是哲人,無需想那麼多,只需要過好眼前的生活,做好當下的事,等你真的去行動時,才會發現學習和讀書絕對有用。

  • 6 # 織金帥

    學的越多、讀的越多、瞭解的越多,變得越消極,越迷茫,覺得成功離我越遠?

    讀書分為三種

    一是消遣,以小說為主,打發時間;二是工作收入固定有來源,工作之餘時間有空閒,讀書沒有目標,以新聞雜記為主;三是學以自用,以專業和工作物件為主。你可能屬第二種人,沒有太多的時間讀小說,也沒有明確的目的讀書,讀書的目的是為了瞭解社會狀況和增加聊天的談知,所以你可能博覽群書,而撐握一些與自己事業無關的知識和名人散記,這些知識對你的工作並沒有多大的指導意義,相反會讓你憤世嫉俗,拿自己與故事中的主人翁攀比和好高鶩遠,而現實又是那麼的殘酷,使自己進入虛幻並脫離實際,而自己越來越多的雜記知識就會讓自己更加的迷茫不能自撥,甚至會狂傲或自卑,而這種狂傲和自卑會讓你遠離人群進入固步自封的境地,而自信中的目標自然而然地離你而去,越走越遠,嚴重的因狂傲惹事生非或我患上憂鬱症。

  • 7 # MC陳小陳

    人知道的東西越多,未知面就越大,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理論,以自己為中心認知為半徑,圓之外的一切就是未知的。接觸的東西越多,圓就會越大,未知的的範圍圈就會越大。

    我覺得一個人在人生的路途上看得多、學得多、懂得多,是一件好事,因為那樣才會讓人懂得謙卑,敬畏人類之外的一切。

    但我想你的迷茫和焦慮,不是因為你懂得多、學得多,而是因為你朋友圈看得多,微博刷得多,所謂成功人士的案例看得多,所以你會急躁會迷茫會陷入不斷地自我懷疑:為什麼別人過得那麼幸福、那麼會賺錢,而我卻還是一事無成。我覺得這是很多人的日常:為了自己的未來迷茫,卻找不到發力點不斷地焦慮和恐慌,甚至一度陷入失望、想放棄的境地。

    我能給的建議是:直面你的迷茫。

    把你想做的、該做的、未做的都列出來,認真分析自己想走的路,然後為自己的目標去學習去求問,把所有傷春悲秋、自怨自艾的時間用在拼搏上。

  • 8 # 愛笑的精神小夥

    我試著省略或不用「一言以蔽之」式的總結概括。許多事理觸類旁通卻也沒有一定之論,以圖帶來題目之外的思考裨益。

    先從「開卷有益」這個細節說起。

    依現今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讀書有百利無一害已深入人心。然而事物都有兩面性,「君之毒藥,他之瓊瑤」,讀書有時候,確實是有害處的。

    拋開那些浪費生命、毫無營養或容易將人引入歧途的書之外,我舉兩個反面例子,有些地方言語不妥請君海涵。

    比如一些小城文青,不讀小說的話可能覺得身邊一些異性還配得上自己,戀愛和婚姻都會順風順水。然而讀書後也許會變得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活得很不快樂,等到不切實際的夢想殘酷而痛苦地破碎,最終只得與世俗生活和解;

    再比如,你讀書少可能還覺得我們的領袖們都很偉光正,也相信ZF相信D。而你通過讀書開始有了獨立思考能力,知曉了一些過去與未來表面下的真實與真相,卻又無力改變,有可能你會變得絕望,牢騷滿腹又徒然無可奈何。魯迅先生說過很諷刺的一句,「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

    你越讀書,越會發現自身的缺點與不足,意識到自身以致周圍人甚至這個社會與時代的侷限。然而更關鍵的問題在於,當你發現你很多時候都不可能超越比如人性的弱點,不可能達到所知曉眾多人物能力的千萬分之一更別提望其項背,更多無盡的痛苦就會隨之襲來。

    現在就到正題了,為什麼一個人學識越多越容易不快樂。

    其實,不一定是這樣的。

    是做一隻簡單的蝴蝶還是做個複雜的人更快樂?或許你當然會選擇做個人。然而,這兩個選擇有對錯之分嗎?

    沒有。都是你自己的權利。是你自己的抉擇。

    快樂與痛苦亦然。是要膚淺的快樂呢還是深刻的痛苦?

    沒有對錯,你喜歡,你享受就好。

    這時不要忽略了,有深刻的痛苦,就意味著也有深刻的快樂,亦即幸福。

    但如果做了多讀書的決定,然後卻又猶豫後悔,不能堅持一條道走到黑,那些不上不下的痛苦就會隨之而來。沒能力改變現狀又怨天尤人,看到了社會的弊病只會罵罵咧咧。顧影自憐,咎由自取。

    讀書就是這樣一件苦樂相間的事。對我而言,我走過許多彎路,常常否定自己,變得複雜孤獨,得到很多痛苦,但我覺得也是種快樂,很幸福。

    這些都是知識增長中的風險,然而我對此的態度是,就像張國榮唱的,「怪你過分美麗 / 怪我過分著迷 換來愛過你那各樣後遺/ 惟獨你雙手握得碎我但我享受這折磨…」

    ┉┉┉┉┉┉┉┉┉┉┉┉┉┉┉┉┉┉┉┉┉┉┉┉┉┉┉┉┉┉┉┉┉┉┉┉┉┉

    最後還想提一句,一個人讀了書後或許真的會比周圍人某方面的level要高上一些,而你通過讀書應該要意識到,人有變得博學理性的自由,但人首先也有無知和矇昧的自由。

    首發自「站在你這邊」,可能是銀河系最理想主義並菸酒氣的文學創作小組。

  • 9 # 萬物生長

    聽起來這個之間的邏輯關係並不是很強烈!挖掘真正的原因才有可能解決。

    學習通常會讓人清晰和充實,增加信心。如果是因為懂得越多,因書海浩瀚、學海無涯而感覺到自己的不足與渺小,應該更懂得謙遜踏實,給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和學習計劃,不可操之過急,更不應妄自菲薄而失去信心。

    如果是因為學習的越多導致的消極,那也許你在學習中還沒有真正的讀懂學習的內容,就像佛法,很多人學習了之後會迷信形式,會消極避世,都是因為沒有領悟佛法的真諦。如果是這種情況,可以找一位你認同的造詣更高的人來指導和交流,也許有所幫助。

    消極的觀念來自於難以改變現狀並且難以接受,一則可能自己本身自卑,二則是期望結果難以企及,進退兩難。有些人,在消極的心態下想通過學習來給自己積蓄能量,或者轉移注意力,但如果學不能致用,而引起消極的因素並未得到改善,那學習是得不到好的效果的,因為藥不對症。這時候,應該關注引起消極的本來原因,嘗試方法,堅定信心,逐步的改善,才有可能消除。

  • 10 # 記錄一點思考

    這可能是一段正常的憂鬱期,就像冰心年輕時所撰的小文《(一個憂鬱的青年)祝你奮鬥到底》,後面會過去這個階段、蛻變成奮鬥起飛的階段,如果遇到支援你或者共同奮鬥的另一半,就更好了。

    下面是冰心寫的:

    我從課室的窗戶裡,看見同學彬君,坐在對面的樹下,低著頭看書;在這廣寂的院子裡,只有他一個,窗外的景物,都是平常看慣,沒有什麼可注意的;我的思想便不知不覺的移到他身上去。

    他的性情很活潑,平日都是有說有笑,輕易不顯出愁容的。近一年來,忽然偏於憂鬱靜寂一方面。同學們都很怪訝,因為我和他相處最久,便常常來問起我,但是確實我也不知道。

    這時我下了廊子,迎著他走去,他慢慢的抬起頭來,看見了我,便微笑說:“你沒有功課麼?”我說:“是的,我看見你一個人坐在這裡,所以來找你談談。”他便讓出地方來,叫我坐下,自己將書放在一邊,抬頭望著滿天的白雲,過了一會才慢慢的說:“今天的天氣很沉悶啊!”我答應著,一面看他那種孤索的態度,不禁笑了。他問道:“你笑什麼?”我說:

    “我想起一件事來,所以笑的。”他不在意的問道:“什麼事?”

    我笑說:“同學們說你近來有些特別,彷彿是個‘方外人’,我看也……”他便沉著的問道:“何以見得呢?”我這時有些後悔,但是已經說到這裡,又不得不說了,就道:“不過顯得孤寂沉靜一些就是了,並沒有什麼——”他凝望天空不語,如同石像一般。

    過了半天,他忽然問我說:“有憂鬱性的人,和悲觀者,有分別沒有?”我被他一問,一時也回答不出,便反問道:

    “你看呢?”他說:“我也不很分得清,不過我想悲觀者多是閱世已深之後,對於世界上一切的事,都看作灰心絕望,思想行為多趨消極。憂鬱性是入世之初,觀察世界上一切的事物,他的思想,多偏於憂鬱。然而在事業上,卻是積極進行。”我聽了沉吟一會,便說:“也……也許是這樣講法。”他凝望著我說:“這樣,同學們說我是悲觀者,這話就不對。”我不禁笑說:“卻原來他們批評你的話,你也聽得一二。”他冷笑說:

    “怎麼會不聽得,他們還親口問過我呢,其實一個人的態度變了,自然有他的緣故,何必大驚小怪,亂加推測。”我說:

    “只是你也何妨告訴他們,省得他們質問。”他微笑說:“其實說也不妨,不過……不過不值得破工夫去和他們一一的細說就是了。”我說:“可以對我說說麼?”他說:“那自然是可以的。”

    又過了一會兒,他說:“從前我們可以說都是小孩子,無論何事,從幼稚的眼光看去,都不成問題,也都沒有問題,從去年以來,我的思想大大的變動了,也可以說是忽然覺悟

    了。

    眼前的事事物物,都有了問題,滿了問題。比如說:‘為什麼有我?’——‘我為什麼活著?’——‘為什麼唸書?’下至穿衣,吃飯,說話,做事;都生了問題。從前的答案是:‘活著為活著’——‘唸書為念書’——‘吃飯為吃飯’,不求甚解,渾渾噩噩的過去。可以說是沒有真正的人生觀,不知道人生的意義。——現在是要明白人生的意義,要創造我的人生觀,要解決一切的問題。所有的心思,都用到這上面去,自然沒有工夫去談笑閒玩,怪不得你們說我像一個‘方外人’了。”

    我說:“即或是思索著要解決一切的問題,也用不著終日憂鬱呵。”

    他抬起頭來看我說:“這又怪了,你竟見不到此!世界上一切的問題,都是相連的。要解決個人的問題,連帶著要研究家庭的各問題,社會的各問題。要解決眼前的問題,連帶著要考察過去的事實,要想象將來的狀況。——這千千萬萬,紛如亂絲的念頭,環繞著前後左右,如何能不煩躁?而且‘不入地獄,不能救出地獄裡的人’。——‘不失喪生命,不能得著生命’。不想問題便罷,不提出問題便罷,一旦覺悟過來,便無往而不是不滿意,無往而不是煩惱憂鬱。先不提較大的事,就如鄰家的奴婢受虐,婆媳相爭;車伕終日奔走,不能養活一家的人;街上的七歲孩子,哄著三歲的小弟弟;五歲的女孩兒,抱著兩歲的小妹妹。那種無知,痛苦,失學的樣子,一經細察,真是使人傷心慘目,悲從中來。再一說,精神方面,自己的思想,夠不夠解決這些問題是一件事;物質方面,自己現在的地位,力量,學問,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又是一件事。反覆深思,怎能叫人不憂鬱!”

    我凝神聽到這裡,不禁肅然道:“你的憂鬱,竟是悲天憫人。——這是一個好現象,也是過渡時代必有的現象。不過一切的問題,自然不能一時都解決了,慢慢的積極做去,就完了。何必太悲觀……”

    他立刻止住我說:“你又來了!‘悲觀’兩個字,我很不愛聽。憂鬱是第一步,奮鬥是第二步。因著凡百不滿意,才憂鬱;憂鬱至極,才想去求那較能使我滿意的,那手段便是奮鬥了。現在不過是一個憂鬱時期,以後便是奮鬥時期了,悲觀者是不肯奮鬥,不能奮鬥的,我卻不是悲觀者呵!”

    我注目望著他,說:“這樣,——你憂鬱的時期,快過盡了麼?奮鬥的目標,已定了麼?你對於這些問題,已有成竹在胸麼?”

    他微微的笑了一笑,說:“你慢慢的看下去,自然曉得了。

    我本來只自己憂鬱,自己思慮,不想同誰談論述說的,而且空談也無裨實際,何必預先張張皇皇的,引人的批評註意,今天是你偶然的問起來,我們又是從小兒同學,不是泛泛的交情,所以大略對你說一點,你現在可明白了罷!”

    這時我站了起來,很誠懇的握著他的手說:“祝你奮鬥到底!祝你得最後的勝利!”

  • 11 # 策劃人子禾

    知道得越多,就越消極,子禾用親身經歷為你分享根源和出路在哪裡:

    知道越多、就越消極,是靈性足夠、悟性不夠的表現所謂靈性,是指了解、學習、理解、掌握知識、技能的天賦和智慧所謂悟性,是指穿過表象、透見本質、領域規則、通透真相的天性當靈性足夠,學到的會越多,但悟性不夠,在透見本質、通透真相上不足夠,就會疑惑更多、負面情緒越多,迷茫也就越多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到實踐中去,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去悟真知真理

    下面我們深入分析:

    比如被好朋友傷害了,才知道了人性的自私自利,再交朋友的時候,就會有消極的情緒。

    比如原本興致勃勃的要考某個證書,後來逐漸知道了那個行業裡很多亂象,知道的越多,對考證這件事就越消極了。

    在求知上也是如此,比如學歷史,你會逐漸發現歷史上很多驚人的相似,在如今的現實中依舊在上演,但世人毫無辦法。

    當你知道越多,就越能通過已知、判斷出很多事情大體的一個走向和命運,那麼這時候消極的情緒,自然會油然而生。

    所謂靈性,是指了解、學習、理解、掌握知識、技能的天賦和智慧

    快速的瞭解、學習、理解、掌握知識,是靈性充足的表現。

    有些人學東西、瞭解東西比較遲鈍,就是靈性不足的表現,靈性充足,就會對於事物有著比常人更多的好奇心、更敏銳的觀察力、更高效的學習力,更快速的理解力。

    由此而產生比常人更快掌握知識、技能的表現。

    但只有靈性是遠遠不夠的。

    悟性是對知識背後事物、人性、規則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是對靈性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如何更好的運用、尺度、邊界、火候如何把握,這是悟性所決定的。

    當靈性足夠,學到的會越多,但悟性不夠,在透見本質、通透真相上不足夠,就會疑惑更多、負面情緒越多,迷茫也就越多

    靈性會讓我們學得更快、更多,悟性會讓我們更懂得尺度和進退。

    有靈性沒悟性的表現,就是做事很麻利,但總是做不到點兒上,總會做錯事。

    表現更多的是經常做錯事,比別人更用心、更努力,但總是沒有好結果,總會受到傷害。

    靈性充足,悟性不足,就會出現這些問題,長期以後,消極、迷茫,是必然的結果。

    在一次次實踐中,不斷髮現自己的問題、不斷反省和提升自己。

    遇到問題反求諸己,儘量避免自己在同一件事情上犯同樣的錯,在磨難中成長,在傷害中強大,在挫折中強大。

    悟性會伴隨著這種實踐而來的營養,而不斷增強,那些浮在表面的消極、迷茫,會在一次次實踐中有所得後,逐漸消失。

    在不斷的被傷害中負重前行,即便傷痕累累,也依舊心懷Sunny,心中有光,才能照亮自己,驅散黑暗,這才是人生!

  • 12 # 惰樂派

    發現學的越多、讀的越多、瞭解的越多,變得越消極,對未來迷茫,感覺成功越來越遠。嗯,基本同感。當初抱著理想去學習,結果是,理想與現實的頑固分化,它們成了平行線或者越離越遠!

    學習是一個認識的過程,認識世界的同時,也在認識自己。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很遺憾,黃金珍貴稀少,絕大多數人的光和熱都是作為煤炭柴火散發出來的,而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你會越來越清晰的意識到自己就是平庸本身。

    具有天賦的人才能在學習中產生裂變,成為一個嶄新的自己,成為未來的創造者發明家!

    如果知識是一種營養,那麼,許多人在吸收它的過程中,先是成長,然後很快變老,老練、老氣、老成,甚至出現老態老化,因為他的新陳代謝放緩了(基因與智商的重要性瞭解一下)。他學的東西成了他的工具,或者說他自己成了工具為人所用,機械地,厭倦又無奈地重複著某項功能。沮喪、失望之後漸漸承認平凡融入平庸,這便是大多數人的命運。

    還有一點,如果理想定位不那麼高不太偏,那麼學習一定會為你的幸福感和快樂指數加分。

    人們讚頌的樂觀啊正能量啊,真的,呵呵這些詞被濫用得冒著傻氣。一些人的樂觀正能量是因為他們幸運,沒遭受多少挫折;有的樂觀則是“資訊量不足的表現”,也就是對現實對自身的認識不足,無知者無畏;只有極少人的樂觀與正能量是真正的智慧與意志的集合!

    我倒是更喜歡一個詞:積極。它是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它不是空洞的樂觀或看不見摸不著的正能量,它是一點一滴的行動,它可以對抗消極,可以一定程度克服老化。你一眼望去,99%的人都是螺絲釘(而非智慧核心),只要自己揮發作用,不生鏽不被淘汰,那,不丟人吶。

    我不想安慰你,也無心誇大學習的功效。但是,麻煩你去問問哪顆螺絲釘不曾努力不曾日夜磨鍊(這裡不講特殊情況)?!呵呵,不學習?連顆螺絲釘都沒得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徘徊,窘迫,被嫌棄。這就是現實啊!

  • 13 # 七月湘北

    記得有人說,知識像一個圈,知識越多,圈越大,那麼接觸的未知的周長,就越大。這樣勢必會引起潛意識裡的焦慮。

    很多人以為自己的學識應該能助立竿見影,結果發現沒有,於是就會有挫折感。有的人以為自己懂了很多,其實都排不上用場。所以正確評估自己的知識儲備,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奮鬥,就不會迷茫了。

    孔子說智者不惑,按道理,知識越多人就越看淡人生與世界。很少出現知識越多,越看不清未來的情況。因此你還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學到的知識,究竟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是不是繡花枕頭,不實用。或者是不是已經陳舊落後的知識。

    如果你確定你不是一知半解,確信自己的知識體系很完善。那麼就應該把這些知識拿來運用。在工作中,生活中,溝通時,交際時等等,時時加以思考、總結和運用。如果,還是感到消極迷茫,離成功越來越遠。那麼你就應該放低野心,減少慾望,變得淡泊明智些,盡最大努力,做最壞的打算。因為世界上能如想象般成功的有幾個。

    而且什麼是成功?無非達成所願叫成功。如果你有夢想,那麼就使勁的去實現,不管知識夠不夠,意志力一定要堅強。知識只是成功的一個微小的因素。意志力,耐心,決心,膽量,情商等等,都一樣左右命運。或許你學的東西,沒有你自己想象的那麼多。你的問題或許是:你的專業知識如何?短板是什麼?及時彌補,這非常重要。

  • 14 # 昕暘老師

    這種情況,我也遇到過。

    我覺得你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調整。

    1、放棄速成與攀比的想法。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咱們學了幾天就想趕上別人幾年甚至多年的積累是不現實的。

    同時也要正確看待別人成功,別人的成功在自媒體時代更容易看到,我們也會看到很多的普通人也能成功。這加劇了我們的焦慮,似乎我們離成功越來越遠了。

    我個人的方法,就是放棄速成的做法,然後少和別人比較,停下來,休息一段時間。

    2、利用休息時間應該思考一下你的方向。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你同時開展幾個方向,最後的結果就是做了很多,但沒有一個做成。所以,應該聚焦一個你喜歡的或者擅長的領域,深耕下去。

    3、注意方法。讀書是講究方法的,學習是講究方法的,任何事情都講究方法。如果感覺沒有收穫,那就學習,找你想做的那個領域的牛人,學習他們的課程。

    用一句話說用我們少量的金錢去買別人的經驗,能幫我們少有很多彎路。

    黎明前的夜晚是最黑暗的,但堅持下去你就會迎來最燦爛的黎明。

    千萬不要放棄,天下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加油

  • 15 # 簋賳

    學的越多、讀的越多、瞭解的越多,變得越消極越迷茫,覺得成功離你越來越遠了。

    我的判斷是

    1.你可能對自己想要什麼,想要達成什麼樣的一個結果,在自己的腦海中,沒有一個定位。更通俗一點的說,對自己的目標不明確。

    這就形成了,你看到別人學什麼你就也想去學。導致後來你學了很多,結果發現自己很迷茫。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了。

    打個比方說,我想學畫畫。那麼我就要朝著畫畫這個方面的學習內容去學。如果有人在教音樂,那麼不管他教的再怎麼好,那麼他這個對我所要達成的目標沒有幫助。我就堅決選擇不去學。

    那如果有人在教素描和顏色的調解。那如果在我們還不懂得如何素描和顏色的調配的時候,就可以選擇去學習這個內容。

    所以說我們學的東西不要太多太雜。要圍繞著我們想要達成的目標去學習。也就是說對我們的結果有幫助的就去學,沒有的就不學。

    2.在我們的心目中,確定的目標只能定一個。

    如果說我又想學畫畫,又想學音樂。那這個目標就很難實現了。畢竟我們的能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

    我們要確定一個目標,死磕到底。就好比我們挖一口井,你今天這個地方挖一下,明天那個地方挖一下。那我們挖到什麼時候也不見有井水哦!如果我們把挖井的地選好了。一直堅持挖下去。當挖到一定深度的時候,就能挖到水了。

    所以說我們做事也是一樣的。一定要朝著一個目標,去努力學習。只有目標明確了,然後一直堅持不懈地朝著那個方向走下去,才有成功的可能。也不至於迷茫恐慌。

    最後希望我能給到你一丁點的幫助。

  • 16 # 股原逐鹿

    成功二字,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理解。我認為一個人能夠在精神層面上肯定並享受自己存在的價值,就可以算作人生的成功。窮極潦倒的莎士比亞、梵高,他們成功嗎?我覺得他們是成功的,只不過沒有財富罷了。

  • 17 # 忘語星來客

    學了這麼多的東西,看了這麼多書,為啥依然迷茫。說明你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才導致你迷茫,給你一個建議:你先深思熟慮的考慮一下你未來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在制定一個長遠目標,在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然後制定第一步第二步以此類推。根據目標你要思考需要具備那些知識和技能,然後按部就班的做就完了。說的簡單但做起來往往難上加難,這就需要具備幾個前提條件1認清自己2堅定的內心3學會自我鼓勵4學會自我療傷,沒有這幾個前提條件往往做到一定的程度就放棄了。我說的並不一定是對的,我只是建議。國家現在正從中等偏上收入進入高等收入,從低端製造進入高階製造的過程,為了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必須依靠科技變革和高等人力資源使蛋糕越做越大,才能增長經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很有可能現有的知識和專業技能將要淘汰,所以說迷茫不止你一個,很多人都一樣。提升思維方式,掌握學習方法,保持終身學習才是王道。

  • 18 # 春暖花開1號

    可以看一下《易經》,看了它可能什麼都想通了,也就沒那麼消極!你會發現世上所有的事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就好像日升日落,周而復始!

  • 19 # 龍門木魚

    學的越多,讀得越多,瞭解的越多,自己變得越消極,對未來充滿了迷茫,感覺成功離自己越來越遠。這種情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第一,懂得越多,便會對自身的不足瞭解的更深入透徹,所以會消極。

    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小的時候,學了一點知識,便會特別高興,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知道很多東西。長大之後,學習了更多的知識,瞭解到外面的世界實際上很大,開闊了視野,才知道自己以前是多麼無知,簡直就是井底之蛙,還夜郎自大。

    這時,由於對自身認知的改變和否定,加之對外部世界的不瞭解和擔憂,自然會感覺消極迷茫,對成功失去信心。而且這種感覺會隨著知識面的擴大和年齡的增長,逐漸強烈。

  • 20 # 夕下行行

    說明你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向,學識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找到了自己想達到的目標,找到了實現目標遇到的難題。

    面對這些難題,你迷茫了,膽怯了。

    你只有讀更多的書,提升自己的學識,突破目前的瓶頸,就豁然開朗,胸有丘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米鬚泡水喝有哪些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