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筆飄紅

    你錯了,老子的《道德經》並沒有受到推崇。只是受到有識之士的讚揚與認同。在文化界有一定的地位而已

    在幾千年的中國大地上,廣受推崇的是儒家的《論語》。

    因為孔子的思想體系,後來被統治者發現是絕好的統治人精神的工具,就廣受推崇,一代又一代,一朝又一朝,經久不衰,深入人心,在民族的脊背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果《道德經》廣受推崇,現在的社會可能不是這個樣子。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也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是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裡,提出了他的“無為”思想。

    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慾”,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思想之一。

    試想如果老子的思想得的廣泛的推崇的話,現在人還是現的人嗎?還有那麼強的竟爭欲嗎?還有那強的佔有慾嗎?還有那麼強烈的貪念?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現在學習、推崇老子思想,人人會少此你爭我奪的戾氣,人們生活會更合諧,人會更溫潤,大家都不會有太大的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 2 # 陳富永易學

    一提到《道德經》,我就會想起那句:“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初衷可能是因為它朗朗上口,而讓我內心柔軟吧。還有更多人可能是因那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或者因為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去了解熟識道德經。這些都說明一個事實:《道德經》在中國廣受推崇,備受青睞!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老子是2500年中國曆代君王的導師,影響中國2500年的歷史。在世界同樣有著深遠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最有名了。那麼,《道德經》講了些什麼,為什麼廣受推崇?可以從下面幾點來看:

    一、《道德經》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在這麼個局勢下:政治上,周朝王室衰微,失去了控制諸侯的權力,各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戰爭開始越來越激烈,人民死傷慘重。經濟上,鐵製農具開始誕生,井田制開始瓦解,社會生產力大大提升,人民有空閒時間進行思想學說的提煉。文化上,面對社會大變革局面,各家學派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家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格局。是與,老子的道德經就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裡被接受,傳承!正如他的思想“道法自然”,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無為是使人類社會消弭戰亂,實現大同的根本法則。做必有所為,為而不持,順應自然!所以老子認為:在治理國家統治百姓的方式上,最好的統治方法是老百姓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沒有壓抑感,尊重生命!

    二.《道德經》分為上冊“道”,下冊“德”。“道”家精華,說盡人生無窮智慧。如治國: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勵志:大方無偶,大氣晚成,大音稀聲,大象無形。修身: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三、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的最後一句,同時也是天之道和人之道的最高境界。同樣為人處事的最高境界也是如此。讓自己周圍的一切因自己而獲益,這是做人最高價值的體現。而處於”物質“世界的我們內心慢慢的浮躁 ,上有為貪慾而迷失自我,下有為衣食溫飽而奔走不惜。尚不能內心充盈,平和,何談不為不爭呢!而老子卻告訴我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說天下所有事物都是平等的。我們只需 追求本心,保持和發展知止不殆的生命活力!

    因此,《道德經》指導著我們的生活,讓我們不再堅信命由天定,而是遵循自然規律,不斷給自己澆灌正能量,它正引導著我們創造著美好的生活。

  • 3 # 魏永臣550

    《道德經》廣受推崇嗎?是道德經廣受推崇,還是孔子的仁愛,孟子的義,和司馬遷史記廣受推崇?看一看上千年的乃至現代的各個學生階段的教課書,就知道誰受推崇了。這就是紅樓夢中所說的“箕裘頹墮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宿孽總因情”的原因。推崇的原因就在於敬重,因為敬重某種文化才推崇某種文化。數千年到千百年來,乃至到現代的大多政府都是推行的儒學仁義禮義情理情面文化教育,也即大多執政政府所敬重的是情文化,仁義、禮義文化,也即大多數執政者所敬的是孔子。也正因為敬重孔子所傳播播撒的虛情文化才引起了“箕裘頹墮”。什麼是“箕裘頹墮”?就是社會大倒退,生產技術停止不前甚至倒退。“箕裘”就是形容人們以植物枝條編織衣服,豈不是大倒退!為什麼引起社會大倒退,生產技術不發展,不提高?因為沒有敬重重視這些東西,這也就是“家事消亡”的原因。“家事消亡”就是“事家消亡”,家需要什麼?家最需要的是養活家庭成員所需要的各種物質,“事家”就是指的從事物質生產的人都不存在了,都消亡。人們不從事物質生產,不探索研究技術都去幹什麼啦,都去念空書閒書講情說理講理講禮儀去了。為什麼“家事消亡首罪寧”呢?“寧”不是指的寧國府,而是指的國家寧靜平穩安穩的和平時期,“家事消亡首罪寧”就是言執政者不知道在國家和平的寶貴時期引導中國人去幹什麼,不知道怎麼引導國民幹正事,都去引導國民幹虛事啦,就是引發家事消亡的首要原因。究其文化教育引導的深層次原因就是情文化所造的孽。這就是老子道德經不情而“貴大患若身”的原因。老子道德經中提出的“治之於未亂”,就是要執政者抓住國家和平(寧)的寶貴時期,努力引導中國人致力於探索未知自然和技術創新提高的研究,致力於發展生產提高生產力和發展國民經濟的文化教育引導,而不是儒學之一味仁義禮義情義孝悌等虛情文化教育。道德經敬重什麼?敬重的就是能夠產生前所未有先進生產技術“一”的道,也即能生一的道。道即自然之道,即人們探索研究未知自然而發現的自然事物的新的特性和規律性。

    老子不僅僅指留下道德經文字的李聃,而是指的倉頡造字時文化特徵,其所敬仰敬重的就是前所末有的先進技術“一”,敬重的就是發明先進技術的人即“一人”,這就是“一人為大”深刻內涵。

  • 4 # 靜一號普洱茶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作品鑑賞

    綜述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主題思想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一、"道"與"德"之內涵界定

    1、"道"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闡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老子對於"道"這個概念的總括性的描述:道,非當時社會一般的道, 即人倫、常理之道,也非當時時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裡已經超越了世俗社會生活,更加接近於自然法則之道,因為天地萬物的始基與母源在於"道",由道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來描述道的特殊性與深奧性,而其實這個"道"雖然"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捪之而弗得",但老子所言之道並不遠人,這裡只是老子用"玄"來強調他所言之道與當時社會所言之道的差異性,並且闡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與根基性。

    所以老子在後面的論述中又坦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老子感慨道:"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老子所言之"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潦呵,獨立而不垓,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句話意思是,在天地生成之前,宇宙中就有混沌的物體存在,它幽靜無聲,廣闊無邊,無依無靠又長存不改,它就是化育萬物的慈母。"我"--老子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強稱它為"道",命名為"大"。

    由此得知,老子所言之道首先具有物質性,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原始動力源,並且它的存在獨立而不可丈量,具有無限性。對於"道"這種力量,老子自己是無法給予它確切的描述的,所以他認為,道只是權宜之稱。

    道的特性:老子說,"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道體似虛而實,所以體內蘊含用之不竭的物質和能量,但不會因自滿而溢位。老子認為,道體柔而不剛,內部單純,外部樸素無華,且清澈透明,長存於天地之間。所以道無處不在,不管是個人,還是人類社會,包括天地萬物都應該效法道而執行,而道法自然,返璞歸真。這裡的"自然"字面解為自己如此,但是道與自然規律是同一的,也即"國中四大"皆應效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特性,從而保持自身"天長地久"。

    老子所處當時西周社會,諸侯各國窮兵黷武,戰亂頻仍,社會之禮儀倫理已無法恢復,所以老子看透人類社會之所以會紛爭不已,都是由於聖人、禮儀、法令、慾望、智慧等有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為社會看中名利、實力、好勝等榮譽,所以天下才會出現資源有限性的佔有之爭。老子因此提出迴歸自然,順應無為而治、清淨絕智的自然世界的規律,從而才能守弱勝強,達到小國寡民的平靜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2、"德"

    "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因此由道進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會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轉而論述人的行為規範。德與法都是規範社會與人的行為的約束力量,但在老子那裡兩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認為,上德的本質與道之德的本質同於一,因此上德源自於"道" 。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於常人所言之德。第三十八章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

    老子認為,上德主張無所事事,一切順應自然,帶有明顯的"無為"特徵,可理解為因循自然的行為規範。這種因循自然的德重生命,輕名利,持守清靜,戒除貪慾,息心止行,悟道四達, 自然無為,同時以百姓之心為心,將自身與自然融為一體,最後歸於道。下德由上仁、上義及上禮組成,需要人實際去實行與推廣,帶有明顯的"有為"特徵,注重人為的行為規範。從這裡可以看出,在老子眼裡,孔子推行的仁義理智信只是人為教化的結果,沒有達致真正無為超脫的上德境界,所以貶之為下德。上德的無為境界與法本身需要國家制定、國家干預以及公之於世的特性相違背,所以法律不過是下德的範疇而已。但是下德之中,法律與仁、義、禮又有所不同,老子並沒有把法納入到下德的探討範圍之內,似乎可以得出,老子認為,仁義禮是高於法律的,而法律不過是一種治國之器物。

    老子之德與孔子之德有區別,同時也不同於"禮",但是世俗之法與禮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從某種程度來講,春秋戰國時期,禮法之間是合為一體的。孔子之德在老子看來是屬於"下德"範疇,是屬於人為規範的領域,而老子認為,上德表現為無為,即不去考慮德與不德的問題, 反而是最大的德。

    二、"道法自然"的本體論意義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公注:"人當法地安靜柔和也,種之得五穀,掘之得甘泉,勞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天湛泊不動,施而不求報,生長萬物,無所收取。道清靜不言,陰行精氣,萬物自成也。道性自然,無所法也。"王弼注:"法,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也;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順自然,無故資焉;地法於天,人故象焉,所以為主,其一之者,主也。"可見,"法"此處並非法令制度,而作動詞"效法"之意。《道德經》第25節中,老子第一次提到"法"字,據帛書記載,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理解為,道是創造天地萬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道法自然"並不是把道與自然對立起來,道是終極的、絕對的,沒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自然"這一概念在老子的學說中一般有三方面構成,即一是不干預,自由發展,二是不勉強,三是出於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

    由此可以看見,老子所言之道,即因循自然之規律達致"無為而無不為"之境。此處,"法"一詞在句中作為動詞,即效法、因循、遵守之意,而無法則、法律之意。

    當然,法"道"也有超越世俗法律之上的自然法則之意,即遵循社會常理、常識、常情,而這些既是"道"的引申義,從而也可作為世俗法律之根基與合理性之評判。

    老子認為,"國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君王大"。天、地、王三者都要依循道來成就,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在於道是根基、母體之所在。而王作為國家的統治者要治理國家,也應遵循老子所言之道,而此道運用到政治治理之中,也即法律、倫理、政策、規則等都應順應道的發展規律。

    2、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於古書一般沒有標點與分段,所以後人在加註的時候,囿於不同的學識,從而對此句話產生不同的意義理解。這種劃分是由唐代李約在《道德真經新注》斷句而成,他將"人"改為"王"而銜接上句國中四大之君王大。

    李約注:"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是謂"域中四大"。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謂之"德"。凡言人屬者耳,其義雲"法地地"如地之無私載。"法天天",如天之無私覆。"法道道",如道之無私生成而已。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例也。後之字者謬妄相傳,皆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則域中有五大非四大矣。豈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天地無心,而亦可轉相法乎?又況"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道為天地之父,自然之子,支離決裂,義理疏遠矣。高明也在《帛書老子校注》中認為,李說雖辨,而歷代學者多棄之不用或謂"乃小兒牙牙學語"單詞重疊,非老子之。雖說不詞,但確為古之一說,況且如今尚有信從者。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所言非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而謂人,地,天皆法於道也。若此句法如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雖謂"三生萬物"不言而喻,生萬物者當為"道"絕不會理解為生萬物者"三"耳。

    古棣在《老子校詁》中解釋此四句說:"法地地",是說以地之所以為地者,為法,地之所以為地,即地無私載;"法天天",是說以天之所以為天者,為法,天之所以為天,即天無私覆;"法道道",是說以道之所以為道者,為法。

    道之所以為道者的特質,即"道法自然" 。"自然"便是自己如此,即自因、自成、自本、自根,"道法自然",即道以自己如此,自成、自因為法,而不橫加干預,亦即"無為"。這裡"法"字有法則之意,君王要以大地的無私載、謙卑無爭為法,以天之無私藏為法,以道之自然為法,從而道與自然歸一。

    此處之法乃道之法,對道的遵循可以使得天、地、人三界秩序井然,得以理治。高定彝認為,此句表達了古人的系統論的觀點, 宇宙萬物是一個整體,人、天、地、自然等構成了一個有層次、結構、整體的系統,相互聯絡,相互制約。

    當然由王到地、天,最後到道、自然,葉海煙認為,這一層層遞進之中也有超越之意在其中,也即"法"可以擴充為"歸向"、"超越"的意蘊,而不止於"依循"、"效仿" 。

    三、"道法自然"的法哲學意義

    1、"道"與"法"的關係

    一是老子之道是一種特殊之物,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人們無法確定其名,以"道"相稱。這種特殊之物有具體與抽象之分,道不僅指"道路"、"路程"、"途經"等,還指代"方法"、"技藝"、"事理"、"規則"、"常理"、"思想體系"等。而特殊之物主要是從具體之道層面而言。如第二十五節,"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二是精神性範疇之道,主要指老子將道對自然界的作用抽象化,演化為"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

    三是規則或常理層面之道。如第九節,"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四是方法層面之道。如第五十九節,"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上述四層關於"道"義的闡述中,第三層規則或常理層面之道與法律之法是相通的。法是對常理常識常情的一種規範化,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這種剛性規則得以實施。而作為規則或常理之道更多的是一種自然法層面的東西,或者道之規則為自然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否則將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常理之道是社會生活之道,主要體現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之中,是一種普遍認同的社會規律或習俗習慣,受到倫常關係的制約。

    2、"道法自然"思想異於西方自然法

    《老子》中體現的就是中國自然法思想,可以看做是中國道家法律學說的肇始。在中國古代,老子第一個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觀點。老子的"道法自然"與西方自然法思想在本質上不一樣。西方自然法思想發源於古希臘古羅馬的自由主義和理性主義傳統,正義、善、民主等理念是其基礎,並且作為評價實在法或人定法的應然性依據。而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立足於萬物的本原,即"道",試圖通過認知"道"來達到對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終極把握,從而依"道"而生。這種"道"不是自由、理性、民主或正義等理念和評價標準,而是一種"不可名"之特殊物,一種"天長地久"的規律性東西,兼具物質和精神層面,存於天地之間自我迴圈。

    總而言之,老子認為,統治者治理國家貴在"無為"、"無事"等聖人之治,而聖人之治的手段並不是通過制定刑法等國家制度來對老百姓加以規制,聖人以合乎自然、不行強制來推行其統治。而法律制度是治國者統治人民的工具,是統治者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與維持社會秩序建構的國家機器,老子認為這些法律制度以及國家機器的存在都是統治者的有為措施,而這些有為措施又體現了統治者雄心、私慾、智慧等產生爭戰、貧富、盜賊等禍害的緣由的因素,往往滋擾人民按自然之道來生活,所以老子極力反對這些措施與法令制度。因此,從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可以得出結論,法需要順應"道"與"德"的運動,效法自然之律,在辯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治理作用。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 5 # 明月千里121

    《道德經》講自然,講人,講自然和人。內容樸實自然,辯證深邃,有哲學和宗教的因子,是東方文化對人類文明做出的貢獻。

    《道德經》從東方感性的視角,用理性的語言解釋了宇宙和自然,解釋了萬物的變化總綱,解釋了人類在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生存法則。

    “黃老之學”做為中國的主流文化,和“孔孟學說”一起主導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歷史上曾經創造出過漢初“文景之治”,唐初“貞觀之治”的輝煌。

  • 6 # 逆維思維

    謝邀回答。《道德經》,五千言規模的《老子》,全書81章,其中第1章到第37章被稱為《上經》,它的第一個字是“道”字,因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麼既然開篇是“道”字,所以《老子》上經被稱為《道經》。老子下篇第38章,那麼開篇第一句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由於第一個名詞是“德”字,所以《老子》下經被稱為《德經》。所以傳世本《老子》又通常被稱為《道德經》。

    瞭解一位思想家最重要的途徑當然是通過他的著作。《老子》這部書五千言,按照司馬遷《史記》記載,老子看天下大亂,不可救治於是離職。跑出函谷關的時候,守關的人攔住了他,逼著將他的智慧留下,老子這才將這部書寫出來的。

    關於《道德經》的作者老子,史籍記載很少,西漢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就已搜尋不到詳盡的資料了。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聃,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人,曾擔任過周朝守藏室的官員,管理著廣泛的書籍以及文獻資料。老子致力於“柔弱”“無為”的道德修養,參悟了迴歸自然、天人合一的大道,是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巨人。

    《道德經》。本書共八十一章,分上、下兩篇。上篇稱《道經》,下篇為《德經》。《道經》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幻的微妙。《德經》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包含了長生久世之道。

    《道德經》中的智慧,源於老子對世態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社會動盪、人事糾紛、生命無常、點點滴滴積澱成老子的關於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

  • 7 # 唐言唐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經》開篇就說了:這本書所力圖講述的其實並不是"道",頂多就是對於"道"的一些認知和感悟。而這認知和感悟與真實的"道"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以人給萬物命名為例,世上最"弱"的東西往往兼具著最強韌的特性;貌似最強大的卻又是最為脆弱的——這兩種很矛盾的特性會在同一個物體上同時具備:

    因此,被人們稱之為最強的東西其實有最為柔軟弱的特點,而被普遍認為是最弱的東西往往可能是最強悍的——母愛是世界上最溫柔、最柔軟的,但她同時又是天地之間最強大、最堅韌的。

    這說明言語、文字是有侷限性的,無法超越的侷限性。而"道"則是超越了語言、文字,甚至是超越了人類的感官和理解之上而存在的。

    世界就是這麼矛盾,想要解釋,卻把問題弄得更加複雜了——《道德經》也不例外。

    所以《道德經》到底闡述了什麼呢?也許什麼都沒有說,卻又好像闡述了很質樸又很玄妙、很簡易又很高深的一些感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經》裡洋洋灑灑所說的是"不言之教"嗎?

    不言又如何教呢?天地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萬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都會順應自然——天地不言,萬物卻都能懂。所謂的返樸歸真,就是要向萬物學習、效仿自然。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於無為——到了一定的時候,就要去掉言語,文字,人為、主觀……,

    真到了那個境界,恐怕連《道德經》也得去掉了——它裡面說了些什麼,似乎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 8 # 弘道積德老子文化獎

    道德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自然是檢驗一切事物的根本依據。

    道生德蓄天下萬物尊道貴德常自然。

    弘道積德聖人輔眾道法自然為無為。

    人道法道,道法自然,無憂無咎,人生圓滿!

    弘道積德,功德無量!同道同德,多多益善!

    留財留紈絝,留權留禍害。

    留下道德經,子孫安泰平。

    生不如養建德性。養不如教明道常。

    天生赤子皆真人,修德合道成聖人。

    家庭教育為本,建德,學校教育為輔,授業,社會教育為用,成器。名師開悟為根,道德家為真師。《道德經》為家教經典。

    人性本性,清靜如水,赤子真人,無善無惡。可欲汙染,如水被汙,與其淨水,不如淨性。保護環境,愛護生態,不如歸根,保護人性。人性自然,清清靜靜,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弘道積德,功德無量。

    不要失去自我。找到那一點:德性清靜,道法自然。

    自勝者強,不是第一也是唯一,不要攀比,做自己就好。男貴明道,女貴建德,有德才有愛,有道才長久。娶妻娶德,交友交德,合作同道。家庭之道,和合恆一。

    家庭矛盾:

    1.道:同道同德,天長地久。二人是否志趣相投,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比如事業目標、家庭目標、尊老愛幼等,孩子是最大的道德,想想我們的童年,暢想孩子的未來,陰陽和合為一吧,慎終如始,始終如一吧!謝謝!

    2.想想初心。放下慾望,德性清靜,浮生若夢,天地過客,善生為本,善融和諧,傳道積德,地久天長。

    3.找到真我,發覺興趣,專注優勢,順勢而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切忌浮躁、好高騖遠!天下難事必作於易。理子心得

    放下過往(假我)德清靜,復歸真樸道自然。

    只要不死就不敗,唯有善生得善終。

    天生赤子皆真人,修德合道成聖人。

    人生一世成一事,同道同德天地長。

    聞道修德慎始終,明道建德善生融。

    尊道貴德常自然,弘道積德安泰平。

    助力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健康成長!道德書院理子先生

    道生德蓄常自然,弘道積德安泰平。

    天生赤子皆真人,修德合道成聖人。

    善融輪 道德書院理子先生

    道德經道德人格寶寶

    2020-06-11 11:41:17

    道生德蓄,天下萬物尊道貴德常自然,

    弘道積德,聖人輔眾道法自然安泰平!

    道化德育,人格立基,明道建德,善生善融。

    弘道積德,慎終如始,尊道貴德,天下泰平。

    生不如養建德性。養不如教明道常。

    天生赤子皆真人,修德合道成聖人。

    家庭教育為本,建德,學校教育為輔,授業,社會教育為用,成器。名師開悟為根,道德家為真師。《道德經》為家教經典。

    人性本性,清靜如水,赤子真人,無善無惡。可欲汙染,如水被汙,與其淨水,不如淨性。保護環境,愛護生態,不如歸根,保護人性。人性自然,清清靜靜,見素抱樸。

    人道法道,道法自然,無憂無咎,人生圓滿!

    弘道積德,功德無量!同道同德,多多益善!

    留財留紈絝,留權留禍害。

    留下道德經,子孫安泰平。

    生不如養建德性。養不如教明道常。

    天生赤子皆真人,修德合道成聖人。

    家庭教育為本,建德,學校教育為輔,授業,社會教育為用,成器。名師開悟為根,道德家為真師。《道德經》為家教經典。

    人性本性,清靜如水,赤子真人,無善無惡。可欲汙染,如水被汙,與其淨水,不如淨性。保護環境,愛護生態,不如歸根,保護人性。人性自然,清清靜靜,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弘道積德老子文化作品有獎徵集暨老子文化國際論壇。

    文章作文➕書畫➕文創影視等作品均可。

    編輯

  • 9 # 古韻國學文化

    一、《道德經》講什麼

    那麼《道德經》是講什麼的呢?從名字上看就這麼三個內容,一個是道,一個是德,一個是經,是講道、講德以及我們如何走向道德的。

    老子指出道是物,是實際存在,我們沿著這個指向去看《道德經》的內容。《道德經》講述了道天地人,這麼一個龐大的巨系統,老子給我們直白的描述呈現了他所看到的實際存在,是這個巨系統的實際的直白的描述。這個系統有結構有過程有狀態,而且還是多層、多級別的、活生生的。包括了我們的身體感官可以感知到的有的自然存在,還包括我們的身體感官感知不到的,只能用老子說的方法去體會到的無的自然存在。總之這部分是告訴我們這個完整的自然是這個樣子的。

    第三部分應該就是德經講的內容,也是我們傳統中的一個重要的文化主題——效法自然,在我們認識了這個自然之後,我們要效法自然去行,如果真的做到了效法自然,人就有德了,也就是就得到了這個自然存在對我們的補充滋養。比如書上講的修身的幾個次第,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等。

    總之,是告訴我們自然的本貌,我們如何才能認識她。得到了道之理之後,我們如何保有她並實行之。最後積德而足,得到根本的變化

  • 10 # 帶筆侍衛

    您好,我是《道德經》愛好者,很高興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多次閱讀《道德經》後,發現老子主要是講述三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用老子自己的話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我看來,三個“道”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相互約束、相互制衡。

    第一,關於天道。《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指出,“天之道 , 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對地而言,天道即颳風下雨、斗轉星移、春夏秋冬、四季輪迴。對人而言,天道即命道,正如《道德經》第七十九章所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說天道不分親疏,經常眷顧順應天道的人!所以,對人而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我們要時刻遵守天道、順應天道!

    第二,關於地道。《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指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老子所謂的地道,即遵從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現在國家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與老子提出的地道不謀而合。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多少災難皆因不遵守地道而造成,只有遵守地道,人類才能更好的生存。

    第三,關於人道。人道即一切行為處事的規則,如果您把整部《論語》讀下來,發現全是在闡述人道。人道有的是明文規定的,有的是約定俗成的,只要是人,都會被人道所束縛,如果離開人道而行之,必將受到懲罰。

  • 11 # 紜希13

    一、《道德經》講什麼

    拿到一本書,我們首先會想知道它講的是什麼,我對它感不感興趣。那麼《道德經》是講什麼的呢?從名字上看就這麼三個內容,一個是道,一個是德,一個是經,是講道、講德以及我們如何走向道德的。

    老子指出道是物,是實際存在,我們沿著這個指向去看《道德經》的內容。《道德經》講述了道天地人,這麼一個龐大的巨系統,老子給我們直白的描述呈現了他所看到的實際存在,是這個巨系統的實際的直白的描述。這個系統有結構有過程有狀態,而且還是多層、多級別的、活生生的。包括了我們的身體感官可以感知到的有的自然存在,還包括我們的身體感官感知不到的,只能用老子說的方法去體會到的無的自然存在。總之這部分是告訴我們這個完整的自然是這個樣子的。

    第二部分是告訴我們,如何才能認識這個真實的自然,如何才能獲得這個認識自然的能力。這需要我們的心身具備一定的條件,那麼這裡面就有從我們現在的這個心身的狀態,成長為具備能體會道的一個心身狀態的成長過程。這裡面仍然有過程有狀態。

    第三部分應該就是德經講的內容,也是我們傳統中的一個重要的文化主題——效法自然,在我們認識了這個自然之後,我們要效法自然去行,如果真的做到了效法自然,人就有德了,也就是就得到了這個自然存在對我們的補充滋養。比如書上講的修身的幾個次第,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等。

    總之,是告訴我們自然的本貌,我們如何才能認識她。得到了道之理之後,我們如何保有她並實行之。最後積德而足,得到根本的變化。

    從這方面講,我們從《道德經》中得到點智慧來解決我們現實中的問題,還不是小菜一碟嗎?這就引入了下一個話題,我們為什麼學習《道德經》。

    二、我們為什麼學習《道德經》

    《道德經》講這麼多東西,我不學又能怎樣,我不需要去認識這個完整的世界,我也不需要去效法自然。我就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

    可以這樣說,學習《道德經》能夠解決我們當前的、長久的問題。不然我們記點文字掉掉書袋子,不但不能讓別人覺得我們有文化,沒準還覺得我們淺薄顯擺。是吧。

    能幫助我們解決什麼問題呢?就拿今年的這個疫情來說吧。大家發現了什麼問題?我自己覺得,一個是我們的身體對這個病毒的抵抗能力方面,另一個是我們的心理上應對這樣的突發事件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如果沒有了外界的牽繞,我們如何存在的問題?

    第一個是身體上生理上的。新冠病毒來勢洶洶,從目前來看是傳染性極強,有些人中招了,有些人更不幸的失去了生命。這些人群有什麼樣的不同呢?你可以一句話歸結為大家的免疫力不同,那為什麼免疫力不同呢?我怎麼提高我的免疫力,讓自己屬於幸運的這一群呢?內經上講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個告訴我們了免疫的祕訣,身上要充滿正氣,真氣要周流護衛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精氣神要在家裡守著,這樣壞東西就進不來了。那我們怎麼做到呢,這個在《道德經》中有答案。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要學習《道德經》。

    第二個應變突發事件的能力。我們看這個事情發生之後的各種現象,開始菜價的上漲,後來搶雙黃連,有很大一部分人恐慌了。實際上在我們的人生中考驗我們的,就是我們能不能正確適當應對大大小小的突發事件。沒有突發事件的生活工作都是平穩安穩的。咱們想想,咱們的小日子裡是不是也是有各種突發事件需要我們應對。這其中就要求我們足夠的鎮定冷靜,看事情足夠的清晰明瞭,然後才可能有正確的合理的反應動作。學習《道德經》可以幫助我們站得更高看得更清,隨之而來的才是面對問題的鎮定冷靜。因為心裡有數呀。

    第三個現象,從朋友圈我們看到了自我隔離的這段時間的各種現象。數瓜子等各種機械消磨時間的方法,我想起當年上學時馬克思的一句話,“勞動是人的第一需要”,人好像不能真正閒下來。這又說明什麼,我覺得是我們沒有和自我和諧相處的能力。文化傳統平臺在這期間,發起了各種讀書打卡活動,也是把大家的心思引向一個安穩的地方。儒家有慎獨、內省之說,傳統道學有內觀之說。《道德經》學習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建立這種能力,找到自我的存在。

    如果這三個問題解決了,我們生活中的各種事情的處理,我們是不是就能更遊刃有餘呢?比如家庭關係,比如孩子的教育問題,比如和同事上下級之間相處的關係等等,我們還會覺得空虛無聊嗎?還會憂鬱抑鬱嗎?

    當然不僅僅只有《道德經》才能給我們這些,我們學習文化經典都會有這些方面的成長。但是我自己的感覺,《道德經》的學習門檻更加的開放,白話語言,篇幅短,什麼文化背景都可以學。

    三、怎麼學習《道德經》

    我們需要學習《道德經》,想要學習《道德經》,我們怎麼學習呢?這裡我說一下我的體會。

    第一條、要去體會文字背後的意境,進而去體會真正的含意。先不要去摳文字,摳文字要去看說文解字,從文字的象中去體會這個字的意,再放到這個語言環境中去體會。那麼什麼是體會呢?體會就是用我們的心身放在這個意境當中,然後獲得心身的感受。我們去認識自然,不是主觀客觀分開的,它是主客一體的。比如我們看古詩,床前明月光,就這麼五個字一幅畫就已經出來了,而且這裡面不僅僅有畫,還是一個動態的,有光亮有溫度的活生生的境。還有什麼呢,還有就是作者在這個境裡,讀者要知道作者寫的這個境,讀者也要在作者的位置,在這個境裡。這五個字如果我們翻譯一下,你去讀去理解,雖然多了很多文字,反而感覺自己融不進這個境中對吧。這裡就有了第二條。

    第二條、儘量的去體會原文。當然這個原文可能已經不是當年老子留下的原文,但是應該是最接近的,讀原文去體會原文,一字一境一句一境的去體會原文,歷代先賢有註釋,我們可以看可以參考,但是不要把它當成是《道德經》,那些是前輩們的修身體會。

    第三條、經典中的文字,像是被層層加過密一樣,拿到不同的密碼解到不同的資訊,這個密碼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到哪個境界拿到的就是哪個境界的密碼。因此同一句話,在我們不同的階段看到的那個境是不一樣的,因此不要固執己見已見。並不是他說的不對,另外一個人對,或者我昨天理解的不對,今天理解的對。只要是我們體會到的都對,都是在我現在這個階段是對的。但是就是不能強行用邏輯推理去思考去理解,這樣解出來的一般都是錯的,而且很容易矛盾。我們得到的訓練多是線性的形式邏輯,而中國文化中更多的是自然邏輯,所謂自然邏輯,就是自然中本來就是這樣。我們知道哲學中有幾個很著名的悖論,為什麼符合形式邏輯卻推出來不符合自然真實的結論。形式邏輯它是有限制的不能完全描述自然存在。所以還是我們去體會,體會到的東西可以去思索,讓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強迫自己去理解,能明白多少是多少。

    第四條、《道德經》的內容中,既然我們體會這個境,這裡面有系統有過程有狀態,有我們的狀態,有自然的狀態。如果能讀出這個狀態,可能就得了。當然開始學習不要求每句話都能這樣,但是我們要有這個意識。讀不懂沒關係,讀著讀著讀出來了。真的讀明白的時候我們自己是知道的,心裡透亮、腦袋裡亮堂順暢,這個時候還可能自己美滋滋的喜滋滋的。這就是傳統中說的自得,不可言說的東西。這個時候我們就真的入門了,有一得對我們的心身的影響都是顯著的,不可忽視。

    在學習的方法中還有一個誦讀法,我也說說我誦讀的體會。誦讀我們看電視都在搖頭晃腦,那個表演不過是表演而已,實際上可能真的是搖頭晃腦,那種狀態是一種自己熏熏的自得其樂的狀態。讀的時候不要那麼快,要讀起來氣息舒暢心情愉悅,心身放鬆,聲音語調什麼的都不用有太嚴格的要求,總之要自己舒服。

    這是我關於如何學習《道德經》的一點經驗認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12 # 泛舟尚湖望虞山

    《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廣受推崇?這個題目很大,很高,必須要由高水平的學者來詳說。我閱讀過著名學者 蕭天石原著《道德經聖解》一書,其“自序”簡單扼要的講述了《道德經》的精妙之處,他說:“老子得伏義、黃帝、神龍,以及夏商周三代之遺文,上承五千年道統正脈,下啟億萬世聖教心傳。言其體,則博大精深,浩瀚無涯,虛無湛寂,圓通無礙。言其用,則物我同徹,內外雙融,理事兼賅,體用咸宜。言其學術思想,則窮極宇宙造化之源,包舉天人一貫之道,超越一切而又能涵蓋一切,陶鑄一切而又能終始一切,確為千古明燈,萬世聖經。故古哲謂“三日不讀《道德經》即覺舌本強間。”又謂“讀孔孟書,可以聖化;讀老莊書,可以神化。” 惜以其造道玄微,揭義高遠,文簡辭古,理奧旨幽,致二千餘年來,除章句之校勘訓詁註疏考據外,鮮有能得其血脈與全旨者!” 還有,道德經指玄----三宗與九觀法要,也是相當精彩的內容,但由於篇幅蠻長,不能在此轉抄了。

  • 13 # 有德司契

    《大道至簡》

    老子《道德經》五千言,究竟說了些什麼?而廣為推崇的?

    在下認為,它實際上就是說出了這樣一個真理:即是“天道有常,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以及“人有道則立,國有道則興”的哲理。

    正因此老子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及“愛民治國,能無為乎?”以及“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與“無為之益,不言之教,天下希及之。”

    總之,老子《道德經》就是一部以“道”為核心為宇宙觀立世處世及治世的寶典。所以,才會被古今中外的有識之士所推崇所敬仰的。

  • 14 # 乾龍離虎

    道德經我個人認為講了以下幾點:

    1.宇宙觀。宇宙是無中生有的產物

    2.世界觀。清淨無為和諧共處的世界是最佳世界。弱肉強食、以強凌弱是基本天道,但有陰就有陽,在一定條件下弱強會相互轉變。

    3.生態天文地理文明觀。黃河九曲迴腸,八百里秦川盤地,山西太原盤地,構成了太極陰陽圖,地球是圓形的並不斷的執行。人不應向大自然過度索取,應與自然和諧共處。

    4.自身修煉。人應從清淨無為空無的狀態下悟道。悟道之心不能沾染過多塵埃,如功名權力富貴!人的心也有陰陽,有愉悅就有悲傷。人必須有一技之長一德之貴!

    5.政治。權力是唯一的獨裁的,是屬於少數人的,但權力的執行必然分權,三權分立是最佳統治狀態,可以滋化萬物。如君權必然生相權,相權生閣臣。這就是道生一(唯一獨裁),一生二(宰相分君權),二生三(閣臣分君權),三生萬物(還有很多階級分君權),但權力的唯一性必然會附屬產生鬥爭性腐蝕性,所以挑起矛盾利用矛盾制衡矛盾是權力基本執行規律!及時交班是保證權力順利交接的關鍵。水之七德就是闡明瞭這個道理。

    6.治國理政觀。少折騰,少樹立典型,少在最高權力接班人中玩弄是非,清淨無為,否則清九龍奪嫡,漢武帝巫壷之亂差點把國家玩完的事情就會不斷重演。

    7.相對論。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對立統一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有美就有惡,有文明就有愚昧,有權力就有爭鬥。為無為:即是實踐否定再實踐!!!知道了事物相對就要知行合一。

    8.人居環境生態觀。水(黃河)幾於道,水有七德。居善地是首德,孟母三遷是居善地的最典型例子。有善地之後六善自然而來。

    9.家庭倫理觀。家庭猶社會,清淨無為,把握慈儉謙三寶。

  • 15 # 程林4721

    我個人認為。《道德經》講的是什麼?這件事情就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文人墨客們揣著明白,就是硬要裝糊塗的歪曲。從哲學的角度上來講,事事都應該有一個起根發角。就拿所謂的道德經來說吧,他是用文言文寫成的,文言文它的本身只是含義是不成通俗文的,必須得用白話文去破解它的含義,才能夠成為通俗的文章。說到這裡就要看一看想一想所謂的道德經他的起根發角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事情的情況下?所謂何事老子才寫下了這篇文章這才是關鍵所在。

    下面我就說一說我個人的看法和想法。第一,老子他根本就沒有想去做傳播道德教育的事業,當初孔子也向老子討教過道德教育事業上的事情,可是老子並沒有給他留下一絲一毫的指教。這就足以說明老子他根本就不去做傳播道德教育的事業。可是老子寫下了這篇所謂的道德經,我個人認為這篇文章應該是為官之道的警示名言。因為這是函谷關的官員向老子討教,怎樣才能做好一方的父母官?老子是回覆指教,他才寫下了這篇文章。這就足以說明老子是向管理者指教的警示名言。可是後來的文人墨客們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來破解老子的這篇文章。實際這些個文人墨客的思想就是要傳播道德教育,所以才這樣破解的,把這篇文章破解成為了道德經。但是這樣的破解是漏洞百出的所以後來的文人們才讀不懂道德經。還繼續胡亂的猜疑,胡亂的破解。現在講道德經的人也非常多,可是各講各的道理,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維五花八門。並且都說自己有新的發現。

  • 16 # 知常容

    老子認為三生萬物,世界是由萬物組成的,這是我一直在強調的萬物論。讀道德經沒有萬物論是根本讀不通的。

    萬物論用西方的一個觀點就是我反對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但這個僅僅只是萬物論的一個入門級別。

    這一點做到了,遠遠不夠,因為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你承認萬物,承認了萬物的不同是遠遠不夠的,你還要利萬物,也就是對萬物有用。光有用就可以了嗎?還要善利。

    什麼叫善利?這個也很好理解,拔苗助長的故事都聽過,這個農夫有利莊稼的能力,結果他用自己的意志去拔起來,他認為這是善利,這是善利嗎?

    當然不是了,這只是你在妄為,胡為,你有利的能力,但沒有做到善利。所謂的善利自然是在萬物需要的時候,你才提供幫助。如果萬物不需要,或者你覺得萬物需要,那都不 。所以老子才說聖人以百姓心為心。

    達到善利是第二個層級了,這樣夠了嗎?

    有用的善利是不行,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又說了這麼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核心就是不用。

    你不用又能善利,那就是不爭,光善利,最終是用,那就不是不爭,而是爭了。所以老子才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這個層級達到就可以了嗎?

    當然不夠了,同時你還需忘我,怎麼才能忘我呢?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居下。

    居下這個不展開說了。

    光居下還是不夠,還需要處眾人之所惡。

    那你達到了哪一層呢?

    再往下就不說了,更多的還是去看我寫的文章吧,詳細展開文字太多了,估計你們也懶得看,點一點,有點味道就夠了。

  • 17 # 瑞芯76876

    一、《道德經》講什麼

    《道德經》五千言,卻貫穿了五千年的歷史!

    《道德經》是講什麼的呢?從名字上看就這麼三個內容,一個是道,一個是德,一個是經,是講道、講德以及我們如何走向道德的。

    老子指出道是物,是實際存在,我們沿著這個指向去看《道德經》的內容。《道德經》講述了道天地人,這麼一個龐大的巨系統,老子給我們直白的描述呈現了他所看到的實際存在,是這個巨系統的實際的直白的描述。這個系統有結構有過程有狀態,而且還是多層、多級別的、活生生的。包括了我們的身體感官可以感知到的有的自然存在,還包括我們的身體感官感知不到的,只能用老子說的方法去體會到的無的自然存在。總之這部分是告訴我們這個完整的自然是這個樣子的。

    第二部分是告訴我們,如何才能認識這個真實的自然,如何才能獲得這個認識自然的能力。這需要我們的心身具備一定的條件,那麼這裡面就有從我們現在的這個心身的狀態,成長為具備能體會道的一個心身狀態的成長過程。這裡面仍然有過程有狀態。

    第三部分應該就是德經講的內容,也是我們傳統中的一個重要的文化主題——效法自然,在我們認識了這個自然之後,我們要效法自然去行,如果真的做到了效法自然,人就有德了,也就是就得到了這個自然存在對我們的補充滋養。比如書上講的修身的幾個次第,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等。

    總之,是告訴我們自然的本貌,我們如何才能認識她。得到了道之理之後,我們如何保有她並實行之。最後積德而足,得到根本的變化。

    從這方面講,我們從《道德經》中得到點智慧來解決我們現實中的問題,還不是小菜一碟嗎?這就引入了下一個話題,我們為什麼學習《道德經》。

    二、我們為什麼學習《道德經》

    《道德經》講這麼多東西,我不學又能怎樣,我不需要去認識這個完整的世界,我也不需要去效法自然。我就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

    可以這樣說,學習《道德經》能夠解決我們當前的、長久的問題。不然我們記點文字掉掉書袋子,不但不能讓別人覺得我們有文化,沒準還覺得我們淺薄顯擺。是吧。

    能幫助我們解決什麼問題呢?就拿今年的這個疫情來說吧。大家發現了什麼問題?我自己覺得,一個是我們的身體對這個病毒的抵抗能力方面,另一個是我們的心理上應對這樣的突發事件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如果沒有了外界的牽繞,我們如何存在的問題?

    第一個是身體上生理上的。新冠病毒來勢洶洶,從目前來看是傳染性極強,有些人中招了,有些人更不幸的失去了生命。這些人群有什麼樣的不同呢?你可以一句話歸結為大家的免疫力不同,那為什麼免疫力不同呢?我怎麼提高我的免疫力,讓自己屬於幸運的這一群呢?內經上講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個告訴我們了免疫的祕訣,身上要充滿正氣,真氣要周流護衛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精氣神要在家裡守著,這樣壞東西就進不來了。那我們怎麼做到呢,這個在《道德經》中有答案。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要學習《道德經》。

    第二個應變突發事件的能力。我們看這個事情發生之後的各種現象,開始菜價的上漲,後來搶雙黃連,有很大一部分人恐慌了。實際上在我們的人生中考驗我們的,就是我們能不能正確適當應對大大小小的突發事件。沒有突發事件的生活工作都是平穩安穩的。咱們想想,咱們的小日子裡是不是也是有各種突發事件需要我們應對。這其中就要求我們足夠的鎮定冷靜,看事情足夠的清晰明瞭,然後才可能有正確的合理的反應動作。學習《道德經》可以幫助我們站得更高看得更清,隨之而來的才是面對問題的鎮定冷靜。因為心裡有數呀。

    第三個現象,從朋友圈我們看到了自我隔離的這段時間的各種現象。數瓜子等各種機械消磨時間的方法,我想起當年上學時馬克思的一句話,“勞動是人的第一需要”,人好像不能真正閒下來。這又說明什麼,我覺得是我們沒有和自我和諧相處的能力。文化傳統平臺在這期間,發起了各種讀書打卡活動,也是把大家的心思引向一個安穩的地方。儒家有慎獨、內省之說,傳統道學有內觀之說。《道德經》學習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建立這種能力,找到自我的存在。

    如果這三個問題解決了,我們生活中的各種事情的處理,我們是不是就能更遊刃有餘呢?比如家庭關係,比如孩子的教育問題,比如和同事上下級之間相處的關係等等,我們還會覺得空虛無聊嗎?還會憂鬱抑鬱嗎?

    當然不僅僅只有《道德經》才能給我們這些,我們學習文化經典都會有這些方面的成長。但是我自己的感覺,《道德經》的學習門檻更加的開放,白話語言,篇幅短,什麼文化背景都可以學。

    三、怎麼學習《道德經》

    我們需要學習《道德經》,想要學習《道德經》,我們怎麼學習呢?這裡我說一下我的體會。

    第一條、要去體會文字背後的意境,進而去體會真正的含意。先不要去摳文字,摳文字要去看說文解字,從文字的象中去體會這個字的意,再放到這個語言環境中去體會。那麼什麼是體會呢?體會就是用我們的心身放在這個意境當中,然後獲得心身的感受。我們去認識自然,不是主觀客觀分開的,它是主客一體的。比如我們看古詩,床前明月光,就這麼五個字一幅畫就已經出來了,而且這裡面不僅僅有畫,還是一個動態的,有光亮有溫度的活生生的境。還有什麼呢,還有就是作者在這個境裡,讀者要知道作者寫的這個境,讀者也要在作者的位置,在這個境裡。這五個字如果我們翻譯一下,你去讀去理解,雖然多了很多文字,反而感覺自己融不進這個境中對吧。這裡就有了第二條。

    第二條、儘量的去體會原文。當然這個原文可能已經不是當年老子留下的原文,但是應該是最接近的,讀原文去體會原文,一字一境一句一境的去體會原文,歷代先賢有註釋,我們可以看可以參考,但是不要把它當成是《道德經》,那些是前輩們的修身體會。

    第三條、經典中的文字,像是被層層加過密一樣,拿到不同的密碼解到不同的資訊,這個密碼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到哪個境界拿到的就是哪個境界的密碼。因此同一句話,在我們不同的階段看到的那個境是不一樣的,因此不要固執己見已見。並不是他說的不對,另外一個人對,或者我昨天理解的不對,今天理解的對。只要是我們體會到的都對,都是在我現在這個階段是對的。但是就是不能強行用邏輯推理去思考去理解,這樣解出來的一般都是錯的,而且很容易矛盾。我們得到的訓練多是線性的形式邏輯,而中國文化中更多的是自然邏輯,所謂自然邏輯,就是自然中本來就是這樣。我們知道哲學中有幾個很著名的悖論,為什麼符合形式邏輯卻推出來不符合自然真實的結論。形式邏輯它是有限制的不能完全描述自然存在。所以還是我們去體會,體會到的東西可以去思索,讓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強迫自己去理解,能明白多少是多少。

    第四條、《道德經》的內容中,既然我們體會這個境,這裡面有系統有過程有狀態,有我們的狀態,有自然的狀態。如果能讀出這個狀態,可能就得了。當然開始學習不要求每句話都能這樣,但是我們要有這個意識。讀不懂沒關係,讀著讀著讀出來了。真的讀明白的時候我們自己是知道的,心裡透亮、腦袋裡亮堂順暢,這個時候還可能自己美滋滋的喜滋滋的。這就是傳統中說的自得,不可言說的東西。這個時候我們就真的入門了,有一得對我們的心身的影響都是顯著的,不可忽視。

    在學習的方法中還有一個誦讀法,我也說說我誦讀的體會。誦讀我們看電視都在搖頭晃腦,那個表演不過是表演而已,實際上可能真的是搖頭晃腦,那種狀態是一種自己熏熏的自得其樂的狀態。讀的時候不要那麼快,要讀起來氣息舒暢心情愉悅,心身放鬆,聲音語調什麼的都不用有太嚴格的要求,總之要自己舒服。

    這是我關於如何學習《道德經》的一點經驗認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18 # 和_子

    道德經講的是,道是德之體,德是道之用,它是體用的合一,用現在的話語來說講,所談的是生命的本源,萬物的緣起,及為人的我們要如何的,在心念中調整自己的心態,【無為,順乎自然】來面對人世間的一切人事物,無為的順乎,即就是用,自然本身即是道。

  • 19 # 南宮外史

    《道德經》講了兩個字:一個:道;一個:德。

    道,追朔宇宙起源,天地變化,萬物自然之理;

    德,總論人性之初,人倫變幻,社會相處之方。

    更有那青雲道長,詠經千遍,身騰紫雲。

    洋洋五千言,字字珠璣;哲理數百句,句句真言。

    妙哉!妙哉!

    參透真經,足以立世。

  • 20 # 使用者如是我聞

    《道德經》所講的內容,絕不亞於佛教的所有經典所要表述的內容!老子和佛陀所要表述的終極目標,是太空宇宙以及世間萬物的來龍去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閨蜜一起變老,是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