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我中華64634

    你提的問題太幼稚!幼稚的可笑!我不喜歡明粉,但是你應該知道明朝也是多民族國家,他的軍隊是以漢族為主體的軍隊,也有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明軍,比如朵顏三衛,包括哈密衛等等,比如廣西的一些軍隊,他們也是接受明朝皇帝的調遣,沒有漢族軍隊這種稱謂!努爾哈赤的祖先本身也是大明的子民,也是大明的遼東將領,接受明朝調遣。努爾哈赤的八旗軍也是以滿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軍隊,滿族也是以女真族為主體融合遼東漢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新民族共同體。遼金時期的大部分女真族都來到了山海關以內,基本和契丹族一樣全部漢化,元朝建立後把他們統一歸類為漢人,南人則是南方漢族和南方少數民族,都是中中國人。努爾哈赤的八旗軍也曾經失敗過,只不過明朝皇帝昏庸無道,內亂不休才被努爾哈赤,皇太極撿了便宜。每個中國朝代剛開始都曾經輝煌過,包括秦軍,漢軍,唐軍,元軍,明軍,清軍。歷史早已過去,我們的目標是太平洋,是整個世界,所以中華民族共同體不能老揪著自己過去的內鬥,廝殺,那是我們的歷史,都已經隨著相互融合而成為過去。眼光要放在新時代,新世界!看看世界其他強國,其他民族!這樣中華民族共同體才能崛起!包括我們的小家庭才能富裕。

  • 2 # JS77407

    你這完全就是不懂歷史!看了幾篇網文就當歷史

    滿清的八旗兵並不是有多吊,真有那麼吊還能被困在關在幾十年?

    主要是明軍太腐朽了,吃空餉,虛報人數,衛所崩潰,將門割據,九邊分裂,聽調不聽宣的太多了,崇禎無用之兵。

    唯一精銳的戚家軍也被內鬥整解散了,最後全軍覆沒,稍微精銳點的白杆軍卻深陷流民擾亂的平叛中………

    全國幾千萬的流民造反,這尼瑪是軍隊能解決的?何況崇禎就剩下京營三大營的十幾萬垃圾兵(全尼瑪被勳貴掌控)

    明亡的直接原因:李自成的流民大軍

    主要原因:財政崩潰(天災人禍)

    次要原因:邊鎮割據,和滿清的吸血

    同時期政權,明朝最腐敗,然後是蒙古,最後是北韓,

  • 3 # 好鵝尋道士

    吊個毛線!!滿清韃子就是狗屁!明朝亡在內亂,不是滿清韃子打下來的,還有沒有骨頭的明朝將領投降後,調轉過來打的明朝,就指望滿清野人自己,呵呵。。。醒醒吧!

  • 4 # 憂國憂民的小楊

    首先明朝不是滿清打敗的,明朝是自己內鬥玩完的,如果沒有內鬥就沒有李自成,沒有李自成,滿清永遠入不了關,大國別人永遠無法打敗他,都是自己內鬥而亡。

  • 5 # 隨波不逐流同流不合汙

    那你說最後你的大清死在哪族手裡?如今是何族執政?你咋不說漢族軍隊屌的時候,滿清還在深山打獵?八旗穿越跟朱棣時期的明軍槓一下試試?為什麼總愛拿內憂外患幕落西山的明末去對比剛剛崛起的後金?你咋不拿朱元璋爺倆時期的明軍對比呢?

  • 6 # 打壺亂說

    我記得沒錯的話,平三番的時候八旗兵第一仗就讓吳三桂給滅了,剩下的幾旗被嚇得不敢在上戰場。康熙這才醒悟,準確的說康熙是被吳三桂打醒的。

  • 7 # 安平144796971

    打敗朱明的,主要不是八旗軍,八旗軍只有清軍核心戰力而已,主要是清廷收編的朱明朝軍隊,還有少部份起義軍先反清復明,後又反明扶清的軍隊。維揚三日屠、屠廣州的直接罪魁李成棟的軍隊,就是這種軍隊。

  • 8 # 潛入深水區666

    歷經三代人才摸到大明的城牆根,不知道吊在哪裡?神助攻—-李自成,賢內助—-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外圍聲援——儒家學士,要是這樣都不進球,那就是中國國足了。朱元璋從一個碗到建立大明,到深入大漠,活捉酋首,也就是十幾年的光景。這樣一對比,努爾哈赤三代人,就跟渣渣一樣。再發表神評論之前,就不能尊重下基本歷史事實,尊重下自己?

  • 9 # 滿樓說說

    別放屁。李定國兩撅名王。都是野戰圍殲戰擊敗八旗鐵騎。尤其斬殺尼堪一戰,完全就是野外突襲,掏心戰術直接斬殺主將後再包圍殲滅。

  • 10 # 歷史江湖

    怎麼沒有。還不止一支漢族軍隊在野戰中擊敗過八旗軍。

    八旗鐵騎戰鬥力確實十分強悍,在與明朝軍隊進行野戰交鋒時,常常能佔據絕對優勢。但他們也遠遠達不到百戰百勝的地步。明末清初,至少有三支漢族軍隊能在野戰中大敗八旗軍。

    能在野戰中擊敗八旗軍的漢族軍隊,包括明末清初的農民起義軍“小袁營”袁時中,和南明大將李定國、鄭成功。

    “小袁營”在海州之戰大敗八旗軍

    明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出現了大大小小數百支隊伍。“小袁營”也是其中之一。明末的起義軍的主要發源地在陝西,“小袁營”則是為數極少的源於河南的一支義軍。

    崇禎十三年,河南滑縣農民袁時中發動起義,他的隊伍被稱為“小袁營”。“小袁營”名氣雖然不如李闖王,但也以戰力強悍、軍紀嚴明著稱。崇禎十六年正月,清軍突破長城進入中原,有一路人馬衝入山東境內,到處燒殺劫掠。袁時中當時帶領人馬屯駐海州一帶,在海州城外跟清軍打了一仗。

    《豫變紀略》和《明清史料》都記載了這次戰鬥,“夜入清兵營,連貫馬索,縱火焚其炮,人馬驚起相牽絆,奔偍相殺傷”,“先用炮打,後用箭射,又用刀砍,一番退了一番又上,殺得韃子避進城內”,清軍最後棄城而逃。

    李定國在衡州之戰中斬殺清朝敬謹親王尼堪

    清順治九年,清朝敬謹親王尼堪帶領八旗精銳洶湧南下,試圖一舉蕩平南明。南明大將李定國率部抵禦,在衡州之戰中巧設埋伏,誘敵深入,陣斬尼堪,“東珠璀璨耀兜鍪,千金爭購大王頭”,創下了明清戰爭中罕見的重大勝利。

    鄭成功在鎮江之戰大破八旗兵

    659年(清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鄭成功帶領水師北伐清廷,浩浩蕩蕩沿長江西進。清朝東南半壁為之震動,急忙出動重兵圍追堵截。在鎮江之戰中,八旗軍向鄭軍發起猛攻,“兵馳騎突前,鄭兵嚴陣當之,屹然不動;俱以團牌自蔽,望之如堵。大兵三卻三進,鄭陣如山”,頂住了清軍的一次又一次衝擊。

    緊接著,鄭成功出動“鐵人陣”發起反攻,“鄭兵疾走如飛,突至馬前衝殺。其兵三人一伍,一兵執團牌蔽兩人、一兵斫馬、一兵砍人;甚銳,一刀揮鐵甲軍馬為兩段”,殺得八旗兵狼狽而逃。

    明朝的覆滅,根本原因並非是軍隊戰鬥力低下,明朝很多隊伍都具備同八旗軍硬碰硬較量的實力,只不過由於缺乏一個統一而強大的領導核心,四分五裂各自為戰,最終才以失敗告終。

  • 11 # 行路時記得仰望星空

    實事求是的說,並不是八旗兵有多厲害,當然這裡並不是否定滿清八旗兵明末清初的戰鬥力,總的來說,明末清初的八旗兵還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戰力之一。相反,是因為明朝後期的軍事頹廢,軍力太弱了。

    不能說明朝沒有能戰的軍隊,戚家軍暫且不說,就算駐紮在遼東的關寧軍在萬曆後期也是吊打八旗軍的。就算在明末九邊荒廢,各自為政的年代。孫傳庭的秦軍,盧象升領導的天雄軍,四川的百杆兵和當時的浙軍都是有個八旗兵一戰的能力的。只可嘆明朝末年帝國已然走向衰敗,大地主對土地的壟斷達到了驚人的地步。朝廷的文官集團作為大地主和江南山西大商人的代言人,拼命地維護這些財閥的利益。致使一個諾大的朝廷每年的財政收入只有兩百萬兩白銀,還不如山西八大家族的個人資產多。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王朝的悲哀。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支沒有理想和信仰的軍隊,甚至連軍餉都發不出來的軍隊,戰鬥力由何而來呢?一個腐朽的王朝的覆滅有時候只需要一根稻草。而明朝末年的稻草就是小冰河期帶來的西北地區接連幾年的災荒,遺憾的是朝廷已經沒有能力去安撫帝國很多角落裡燃起的戰火。

    所謂蚌埠相爭,漁翁得利。明末的農民起義耗盡了漢人最後的一點精血,八旗入關,就只能任人宰割,失敗自然無可避免。

    所以明朝滅亡更多的是因為內因,八旗兵的強大隻是外因之一。

  • 12 # 池漢66

    八旗兵戰鬥力真可為強悍,但是能很快擊敗明朝軍隊,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明朝自己的不幸,使得清軍能夠長驅直入,一統江山。

    一、天災。自崇禎繼位開始到崇禎上吊的17年間,明朝災害連年,先是乾旱、接著是乾旱、蝗蟲疊加,最後4年乾旱加鼠疫,使得當時明朝特別是北方地區可以說是“萬戶蕭疏鬼唱歌”。按當時地方官員上奏朝廷的奏章,此時的北方地區、地無草皮、樹無樹皮、餓殍遍野、十室九空。

    二、瘟疫。1644年在李自成兵臨城下時,10萬守軍5萬死於瘟疫,北京城老百姓死亡近4成,明朝軍隊已經完全喪失戰鬥力。城門被官兵開啟,不攻自破。李自成在北京成搶掠40多天後瘟疫導致大順軍隊戰鬥力下降,在於清朝軍隊戰鬥後慘敗而歸,無奈之下也是自動退出北京城,一路向南,尋求生存之地。

    三、背叛。崇禎皇帝死亡後,明朝軍隊群龍無首,不但沒有形成有效地對清軍的抵抗力量,吳三桂等明朝軍隊勾結清軍,反而使得明清形成聯合。

    四、無政府狀態。崇禎皇帝雖然勤於政務,憂國憂民,但崇禎皇帝也是個極不負責的皇帝,他一死了之,丟下億萬子民,遭受清軍鐵騎踐踏,數百萬無辜百姓死於屠殺。當時的明朝完全處於無政府狀態,或是抵抗、或是投降、或是解散,國內多股勢力之間還相互廝殺,可以說,清軍在中國歷史上得江山最輕鬆的一個朝代,那時候任何一支像樣的外部力量都可以推翻大明,建立王朝。

  • 13 # 春秋正義

    明末遼東戰場,能與後金軍隊一戰的必須要說一下毛文龍的東江軍。

    毛文龍出身遼東軍戶,靠著繼承伯父的海州百戶從軍。廣寧之戰中,毛文龍自告奮勇呆帶著兩百人的隊伍,經過兩個月的海上航行,突襲了後金與北韓交界的鎮江堡,生擒守備佟養真,這也是薩爾滸之敗後明軍第一次主動攻下後金的城堡。

    憑藉十幾年在遼東的歷練,毛文龍對當地情況瞭如指掌,通過策反已經投降的前明士兵,積極發動遼東民眾,大搞圍點打援,毛文龍的小部隊連戰連捷,一鼓作氣拿下寬甸、長甸、靉陽等城寨,殲滅後金軍五千餘人。

    毛文龍的活躍引起了後金的注意,後金主力開始圍剿毛軍,毛文龍“一日七戰,殺傷相當”,被迫退守中朝邊境的皮島,並收攏潰兵難民,明天啟二年(1622)年,朝廷設東江鎮,毛文龍官拜左都督、東江鎮總兵,正一品,持尚方寶劍,東江軍也逐漸發展壯大,朝廷指令山東的登州、萊州支援東江軍後勤補給。

    兵強馬壯以後,毛文龍開始伺機騷擾後金佔領區,天啟三年(1623年)毛文龍為牽制努爾哈赤西征,率三萬東江軍連克董骨、牛毛、閻王三寨,直逼後金故都赫圖阿拉。努爾哈赤非常生氣,轉頭進攻毛文龍,毛文龍早已收兵。此役東江軍收割首級371顆,東江軍還順便收復了金州、復州和旅順,保全了大明的海岸線,實現對後金的海上封鎖。

    寧遠之戰後,努爾哈赤實際上並未被炮火殃及,他決定捲土重來,借蒙古領地入塞劫掠。毛文龍偵得這一情報,立刻“用命勤王”,率六千東江軍,以犧牲四分之一的代價,拿下鞍山城,並進逼遼陽,努爾哈赤只得再次撤兵返回。此戰連袁崇煥都大為稱讚“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毛帥雖被創兵折,然數年牽制之功,此為最烈”。

    天啟七年(1627年),二貝勒阿敏率軍八萬徵北韓,北韓軍隊的表現一如既往的穩定,一天之內,金兵就從鴨綠江殺到了皮島邊上的雲從島,毛文龍為了保護陸上屯田及皮島安全,率兩萬東江軍與阿敏決戰。雙方連戰四日,東江軍的火器,金兵的鐵騎,都讓對方受到慘重殺傷。阿敏心懷鬼胎,意圖佔領北韓自立,便轉頭直奔平壤,差點沒嚇死北韓君臣。天啟皇帝親自下令,命東江軍“相機應援”,此時的東江軍食不果腹,甚至以“拉死屍為食”,毛文龍親自鼓動大軍作戰,利用春天河流解凍,圍困以騎兵為主的後金軍,在千家莊、瓶山一帶殲敵六千餘人,迫使阿敏退兵。

    由此可見,毛文龍的東江軍,在面對強悍的後金軍時,仍然有一戰之力,女真滿萬不可敵的神話,是不存在的。

  • 14 # 範鑫悅

    歷朝歷代的皇帝,為了保證士兵們的基本生活,提高作戰積極性,維繫戰鬥力,發放軍餉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手段。但這只是通常情況,也會有一些例外現象。比如清朝在入關之前,長達十幾年時間裡,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八旗將士,一文錢俸祿軍餉也沒有。

    之所以出現這一反常現象,清太宗皇太極曾解釋過:“中國家土地未廣,民力維艱,若從明國之例按官給俸,則勢有不能”。清朝長期僻處關外一隅,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都極為落後,根本沒有穩定的賦稅收入體系和財富積累,也就不具有發放俸祿軍餉的物質基礎。

    沒有軍餉的八旗士兵們,一家老小何以為生?難道大家都喝西北風?非也,他們另有“謀生之道”,在戰場上繳獲的戰利品,進攻敵佔區時大肆搜刮劫掠糧食、布匹、金銀,都被統一分配到每個士兵手中,因此他們的實際收入並不少。

    清朝入關之後,隨著戰爭年代已經結束,沒有那麼多仗可打,中原百姓也都變成了清朝子民,再靠劫掠為生已經很不現實,且清朝皇帝也掌握了雄厚財力,也開始向八旗兵正常發放軍餉,這也是清朝入關之後軍事體系所作出的最大變革之一。

    清朝歷代皇帝,對“八旗勁旅”都極為重視,康熙皇帝就曾說過:“八旗甲兵,國家根本,當使生機充裕,匱乏無虞”,乾隆皇帝也說過,“八旗子弟,國之世僕”,清朝要“以國力豢養之”,為了把這支武裝牢牢控制在手心,清朝皇帝給予了八旗將士極為優厚的物質待遇。

    清朝八旗士兵的“工資”收入,主要包括旗地、俸米、餉銀三大部分。旗地是由國家統一把土地賜給八旗兵,人人有份,“每丁授田五頃”,僅此一項就讓每個八旗兵變身為一個小地主,開歷朝歷代之先河,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把如此之多的土地賜給一個普通士兵。

    每個八旗兵按月還會領到餉銀。餉銀的數量時有變化,基本上只漲不跌,到雍正時代時,八旗軍一個普通小兵的餉銀,已經超過當時的七品縣令,可以說比縣令的工資還高。雍正曾經說過,“今兵丁等錢糧較前增加一兩,又有馬銀,計其所得,已多於七、八品官之俸祿”,即可證明。

    第三項收入是俸米,按季度發放一次,又稱“季米”,多者每人每年能領到23石,少者每年11石。由此可見,清朝皇帝對八旗兵的待遇可謂空前絕後的優厚,有土地、有銀子、有糧米,單項餉銀收入已經高於清朝的縣長,綜合收入更是遠遠超出同時代收入水準,是一項典型的高薪工作。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清朝皇帝不惜血本給八旗兵發工資,換來的結果非常難以讓人滿意。清朝自入關之後,八旗兵的戰鬥力開始迅速蛻化,並逐漸墮落成一支魚腩之師。

    清朝入關不到三十年後爆發“三藩之亂”,八旗鐵騎幾乎完全被吳三桂吊打,望風披靡一潰千里,若不是吳三桂腦子短路,非要搞什麼劃江而治南北朝,貽誤了戰機,清朝有很大可能被打回東北老家,最後康熙不得不啟用漢人武將為主的“河西四將”和綠營兵才勉強搞定。

    此後的八旗兵每況愈下,雍正時有“和通泊之戰”的大敗,乾隆時十一萬大軍用了幾年時間,耗費軍費7000萬兩白銀,才勉強平定彈丸之地的大小金川叛亂。嘉慶帝在位時,甚至直接被起義軍衝進皇宮。到了清朝後期,對外戰爭頻發,清朝八旗兵更是兵敗如山倒,一塌糊塗不可收拾,完全起不到一點保家衛國的作用。

    清朝士兵拿著古代罕見的高薪,為什麼戰鬥力卻很一般?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八旗兵入關之後,很快在中原繁華富庶的生活中沉迷不已,追求吃喝玩樂,沉迷於聲色犬馬的享受,風氣日漸奢靡腐壞。

    八旗兵手中輕鬆得來的高薪收入,也使得他們有了揮霍的資本,更加促進了這種局面的惡化。往日驍勇彪悍的八旗兵,就這樣在金錢堆積而成的富貴迷夢中迷失自我,變成了一群貪生畏死、好逸惡勞、百無一用的廢人,清軍戰鬥力的迅速降低也就成為必然的結果。

    八旗軍隊也有打過敗仗的時候。天啟七年的夏天,皇太極率領著八旗的清兵來到寧遠城下,在寧遠城外就紮下了九道大營,形成了對寧遠城的包圍之勢。此時剛剛登基不久的這皇太極面對著寧遠城,那是心潮澎湃,特別的複雜,為什麼呢?因為想當年他的父親就是在寧遠城下,被袁崇煥打敗的,自己現在又到了寧遠城下。所以皇太極這一次是有備而來的,他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拿下寧遠,為自己的父親努爾哈赤報仇雪恨。三聲號炮響起,八旗軍隊洶湧而來,直向寧遠城下撲去,明軍依然延續以往的戰略戰術,依然是城牆上用大炮轟,一排又一排的八旗精兵在炮火中倒下,人仰馬翻,血肉橫飛。但是皇太極所屬的軍隊是面無表情,皇太極也是堅定的一揮手,八旗軍隊冒著炮火繼續前進。皇太極面對這樣的局勢,為何如此冷靜?原因在於他已經研究過關寧鐵騎的戰法優勢,只要他的八旗衝過城牆上大炮編制的火線,到達大炮的死角,他的八旗就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了。但是令信心十足的皇太極吃驚的是,明君竟然還留有一手,那麼到底明君還有什麼祕密武器能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呢?

    就在八旗軍隊奮勇爭先的時候,大明的大炮仍然在城上轟擊,炮火聲中卻殺出一隻幾萬人的馬隊來,這馬上的士兵手持三眼火銃,離八旗軍還有百八十米開外的時候就開始射

    與之相比,八旗軍隊的優勢在哪裡?怎樣才能戰勝關寧鐵騎?寧遠城一站八旗軍隊完全沒有想到明朝有關寧鐵騎這個祕密武器,所以就吃了大虧。但是八旗兵最擅長的就是野外戰鬥,一旦在野外上,那八旗精兵的優勢就能夠充分的展示出來。在1629年袁崇煥手下大將趙率教的四千關寧鐵騎打到遵化地帶,與八旗精兵相遇。這個時候八旗精兵的優勢就完全暴露出來了,先是整個一個埋伏,接下來打了個措手不及。然後又備好弓箭手,先射關寧鐵騎的戰馬。擒賊先擒王射人先射馬,關寧鐵騎變成了關寧廢鐵。結果趙率教帶領的這四千關寧鐵騎全軍覆沒,趙率教也中箭摔落馬下,最終戰死。到了這裡,這我們就知道袁崇煥的擔憂那是非常正確的。在野外戰鬥中八旗軍隊真的是太強悍了。

    兩支隊伍各有各的優點,雙方也在竭力避免對方的優勢發揮。可惜的是袁崇煥的離去,使得關寧鐵騎士氣大傷。關寧鐵騎的沒落,使得大明最後的希望也消失了。而八旗在皇太極的帶領之下卻是越來越強大。

  • 15 # 這些歷史要讀

    首先,滿清的八旗軍戰鬥力確實很強,但也並非真的到了“滿人不過萬 過萬無人敵”這種地步。事實上,在明末清初時期,漢族軍隊就曾多次在野戰中擊敗八旗軍。

    1、明末王牌勁旅——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明朝的王牌部隊,堪稱大明的“抗清(金)專業戶”。這支部隊常年在遼東戰場上與八旗軍鏖戰,並且創下多次在野戰中挫敗八旗軍的記錄。

    再如素以善“力戰”而著稱的曹變蛟,在鬆錦大戰敗局已定的情況下,他抱著必死之心,盡出軍中精銳,直撲皇太極所在的正黃旗大營。關寧軍在八旗陣中縱橫衝突,如入無人之境,前來阻擊的八旗兵無不橫屍於明軍刀下。曹變蛟先是陣斬佐領彰古力,之後又將來援的額駙多爾濟所部衝散,直插皇太極大帳。嚇得皇太極一度在親衛的拼死護衛下後退一里許.......

    桂林一戰,李定國大敗定南王孔有德部,收復桂林,逼得倉皇計窮的孔有德,在手刃其家室後,自焚而亡。此後,滿清為挽回敗局,急忙派敬謹親王尼堪率八旗大軍進犯桂湘兩省,結果在衡陽城外被李定國伏擊,尼堪被斬於陣前。

    “清君臣聞警,上下震動,聞李定國名,股慄戰懼,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帝媾和之議”——《晉王李定國列傳》

  • 16 # 北海人生

    你的設問是存在很大問題的,明王朝的覆滅,不是清兵入關攻克的,而是李自成進入紫禁城,崇禎皇帝自掛煤山。八旗子弟利用吳三桂,在明朝實際已經滅亡後,撿了大便宜。但說到八旗兵的厲害,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惡劣的地理環境 為何一直要入關搶掠,就是因為當時東北黑山惡水,沒有活路,只能搶掠,從小養成的戰鬥習性。

    二、明朝戍邊大將,將努爾哈赤培養成自己的代言人,通過暗中支援,讓努爾哈赤做大(這一點有爭議)。但不管怎樣,滿清終於在建軍之初,就有了明軍成熟的組織架構。

    三、鐵的軍紀 軍士禁喧譁,行伍禁紛雜,當兵刃相接之際,披重鎧執利刃者,令為前鋒。披短甲即兩截甲也善射者,自後衝擊。精兵立於別地觀望,勿令下馬,勢有不及處,即接應之。預畫勝負謀略,戰無不勝,克城放敵之後,功罪皆當其實,有罪者即至親不貰,必以法治,有功者即仇敵不遺,必加升賞。用兵如神,將士各欲建功,一聞攻戰,無不忻然,攻則爭先,戰則奮勇,威如雷霆,勢如風發,見遇戰陣,一鼓而勝

  • 17 # 常棣tandy

    說八旗兵在南明時期作戰有多厲害,這只是一種假象,清廷為了掩飾八旗兵的快速墮落,有意遮蔽了一些真像。

    下面我就介紹一下孫可望、李定國部署的湘、桂、川全年反攻,可以說在多地吊打八旗兵,使得八旗兵連折孔有德、尼堪二王。

    一、收復湖南戰役

    從順治七年底到順治八年初,孫可望基本上完成了對永曆朝廷殘存武裝的收編工作。南明政權及其軍隊實際上已經形成以原大西軍為主的抗清實體。在這以後,永曆皇帝只是作為用以號召遠近的一面抗清旗幟,復明恢漢運動的領導權卻掌握在孫可望等原大西軍領導人手中。

    由於孫可望等人已經遵用永曆正朔,在他們指揮下的軍隊又包括了一些原南明參與“會盟”的各種武裝,在下面的敘述中不再使用大西軍一詞,一律改稱明軍。

    但是,必須指出,正是由於原大西軍的聯明抗清,才使業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永曆朝廷增添了活力,漢族和西南少數民族在反對滿洲貴族推行的民族征服、壓迫政策的鬥爭中大展雄風,南明歷史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

    孫可望在接管了貴州全省後,軍事部署是由他自己和李定國東攻湖廣,劉文秀等進軍四川。

    1651年(順治八年,永曆五年)四月,孫可望派馮雙禮等率領馬兵一萬餘名、步兵數萬、戰象十餘隻,大舉由黔入湘:一路由銅仁、麻陽,一路由平溪、便水,一路由大小梭羅,合攻沅州(今湖南芷江)。

    清沅州守軍三營合計只有三千士卒,退入城中,被“圍如鐵桶”。四月十五日,馮雙禮命令明軍奮勇攻城,當天就佔領了沅州,活捉清將鄭一統、知州柴宮桂。

    馮雙禮等攻克沅州後,移兵上攻辰州(府治在沅陵),因清朝辰常總兵徐勇防守甚嚴,未能得手。清廷委任的掛剿撫湖南將軍印續順公沈永忠領兵二萬,竭力支撐,雙方在一段時間裡呈僵持狀態。

    到1652年(順治九年,永曆六年)四月,李定國率部由貴州進入湖南,會合馮雙禮部於五月中旬進攻靖州。清續順公沈永忠派總兵張國柱領兵八千名往援,在靖州陷入明軍重圍。經過短暫的交戰,清軍大敗,損失官兵五千一百六十三名(其中滿洲兵一百零三名)、戰馬八百零九匹,幾乎全軍覆沒,張國柱率殘部於二十二日“踉蹌奔回”。明軍趁勝攻克靖州、武岡州。

    沈永忠在李定國、馮雙禮等部明軍的凌厲攻勢下,難以招架,派使者前往廣西桂林請求定南王孔有德火Superb兵來援。孔有德因部下兵馬分駐廣西各地,又同沈永忠有嫌隙,接到告急信後說:“我舊年借支衡、永錢糧,沈公出疏參我。今日地方有事,向我告援,我三鎮分駐各府,如何借發?設警逼我境,自有區處”,拒絕出兵相救。

    沈永忠求援無望,被迫帶著麾下清軍自寶慶北遁,六月初二日退至省會長沙,仍然立腳不住,在湘潭接到清廷“不可浪戰,移師保守”的密旨,就在八月初六日放棄長沙,一直逃到嶽州。清朝在湖南設定的許多道、府、州、縣官也隨軍狼狽北竄。

    其中有分巡上湖南道張兆羆、分巡下湖南道郭永珍、寶慶知府馮桓、永州知府李策鼎、衡州府署印同知趙廷標、長沙知府張弘猷、郴州知州楊士英、道州知州張學仁、茶陵知州蕭漢英、署武岡州事趙繼登,以及新化、城步、新寧、零陵、祁陽、東安、寧遠、永明、江華、衡陽、衡山、常寧、安仁、宜章、桂陽、攸縣、長沙、善化、寧鄉、益陽、湘鄉、桃源、邵陽、瀏陽、酃縣知縣和署印官共三十五名。

    這樣,除嶽州、常德尚在清軍控制下以外,只剩下徐勇鎮孤零零地據守辰州(府治在沅陵)負隅頑抗。後來,清兵科都給事中魏裔介劾奏“續順公沈永忠身為大帥,手握重兵,當孫逆攻圍辰、永諸郡,一籌莫展,望風宵通。乞亟賜罷斥,免誤封疆”。由此可見,原大西軍聯明抗清後,初試鋒芒就旗開得勝,收復了湖南大部分州縣。

    二、桂林大捷

    李定國揮軍入湘,收復大批州縣的時候,清湖南文武官員已在續順公沈永忠率領下逃往嶽州。清定南王孔有德部與湖廣清軍相距甚遠,後方已形成嚴重的威脅。然而,孔有德自視甚高,除了在五月二十七日派部將孫龍、李養性防守全州以外,並沒有把分鎮南寧、柳州、梧州等地的駐軍抽回,繼續分兵把口,一心做他的廣西王。

    六月間,李定國率領精銳兵馬由武岡、新寧直攻全州,二十八日殲滅全州清軍,守將孫龍、李養性被擊斃。孔有德聞報大驚,第二天親自帶領桂林留守軍隊前往興安縣嚴關,企圖扼險拒守,被定國軍擊敗,“浮屍蔽江下;當日傍晚狼狽奔回桂林,下令緊閉城門。

    六月三十日午後,明軍進抵桂林城郊。孔有德見定國軍威甚壯,知道僅憑身邊有限兵力難以守住桂林,於七月初二日飛檄鎮守南寧的提督線國安、鎮守梧州一帶的左翼總兵馬雄、鎮守柳州一帶的右翼總兵全節放棄地方,領兵回援省會。

    同一天,李定國大軍即將桂林包圍得水洩不通。明朝降將王允成當時正在孔有德藩下,他過去同馬進忠關係良好,人稱“王、馬”。馬進忠隨李定國參加桂林戰役,在城下喊話要王允成反正。王允成不敢答應,報告了孔有德。

    有德自知城中兵力單薄,必破無疑,考慮再三,對王允成說:“汝姑出應之,觀彼何所云以報我。”王允成即登上城頭,同馬進忠接洽歸順事宜。據王允成後來說,孔有德實際上有投降的企圖,因受部將挾制錯過了時機。

    初四日中午,明軍攻破武勝門,一擁而進,清軍抵敵不住,孔有德悵然失色,悲嘆道:“已矣!”在王府(即明靖江王府)內自殺,死前命隨從將其所居後殿以及掠得的珍寶付之一炬。其妻白氏自縊前把兒子孔庭訓託付給侍衛白雲龍,囑咐道:“苟得免,度為沙彌。勿效乃父作賊一生,下場有今日耳。”

    孔庭訓被明軍查獲,幾年後由李定國下令處斬;他的妹妹孔四貞乘亂逃出。桂林城裡的明朝降臣原慶國公陳邦傅、其子文水伯陳曾禹、清廣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張星光都被活捉。接著,明軍南下平樂,殺清府江道周令緒,擒平樂知府尹明廷等;收復柳州,俘清右江道金漢蕙。在一段時間裡,李定國親自坐鎮桂林,派出軍隊收復廣西各府縣,他委任總兵徐天佑為廣西巡撫,並且設定了“布、按、有司”各官。

    李定國佔領桂林以後,清定南王藩下提督線國安、總兵馬雄、全節帶領府、州、縣官先後竄往同廣東接境的梧州。其中以右翼總兵全節最為狼狽,他本人於七月十六日逃到梧州,“其兵馬盡行譁散”,左營副將何九成在途中受傷而斃;右營副將鄭元勳和中軍遊擊蔡斌帶領兵馬往桂林投誠;後營副將沈邦清被擊斃。

    八月,李定國乘勝揮軍進攻梧州,線國安、馬雄、全節不敢迎戰,逃入廣東乞憐於平南王尚可喜。這月十五日,明軍收復梧州,廣西全省均告平定。清朝鎮守廣東的平南、靖南二藩得到孔有德城陷自盡的訊息,極為恐慌,急忙命令同廣西接境的“州縣文武官員如賊果薄城,即便相機護印入肇(慶),以固根本”。

    廣東德慶州屬開建縣(在今封開縣東北)守副將謝繼元當即率領部下棄城逃到肇慶。這說明廣東清朝當局已成驚弓之鳥,有意放棄肇慶以西的州縣。

    三、衡陽大捷

    如果說前面基本上都是和降清的漢兵交手的話,接下來就是正宗八旗兵。

    李定國等部明軍連續攻克湖南大批州縣的訊息傳到北京,順治皇帝大為震驚。七月十八日他派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統八旗精兵南下,二十日離開北京,原定計劃是經湖南進入貴州,同吳三桂、李國翰所統四川清軍合攻貴陽。

    孔有德兵敗身死的噩耗傳來,清廷於八月初五日急令尼堪改變進軍方向,先佔湖南寶慶府(府治在今湖南邵陽市,然後進軍廣西。

    清定南、平南、靖南三藩中孔有德兵力最強,桂林失守後,定藩兵馬逃入廣東,順治帝惟恐廣東有失,特發專敕告誡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切毋憤恨,輕赴廣西;倘賊犯廣東,爾等宜圖萬全為上計”,等候定遠大將軍尼堪軍至廣西后,兩潘兵力聽從尼堪指揮。

    十月十九日,尼堪軍至湘潭縣;明將馬進忠引部眾退往寶慶。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進至距離衡州府(今衡陽市)三十餘里處。李定國派出部將領兵一千八百名佯抵一陣,隨即後撤。尼堪驕心自用,以為明軍不堪一擊,即於二十二日夜“兼程前進”,次日天色未明到達衡州府,與李定國大軍相遇。

    定國見尼堪輕進寡謀,決定以計取勝,事先埋伏重兵,命令前線將土對陣時稍一接觸即裝出兵力不敵的樣子,主動後撤。尼堪“乘勝”追擊二十餘里,陷入埋伏。

    定國一聲令下,全軍出擊,殺聲震天,勢如潮湧;清軍倉皇失措,迅速被明軍擊敗,主帥尼堪也在混戰中當場斃命。同時被明軍擊殺的還有一等伯程尼和尼堪隨身護衛多人。定國軍士割取尼堪首級獻功,“東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購大王頭”,全軍歡聲雷動。

    清軍不敢再戰,在多羅貝勒屯齊(或譯作吞齊)的率領下垂頭喪氣退往長沙。李定國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指揮攻城、野戰都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他用兵機動靈活,英勇果斷,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華。

    時人張怡根據李定國委任的桂林知縣李楚章的話說,“公用兵如神,有小諸葛之稱。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所至人爭歸之。軍中室家老弱各為一營,皆有職事,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後營,紉織為襯甲、快鞋之用,無棄遺者”。

    陳聶恆也記載,“定國智勇冠其曹,且嚴紀律,民皆安之。或傳定國兵當以夜至,比曉則已過盡矣。故所至有功。清軍統帥定南王孔有德、敬謹親王尼堪的相繼敗亡,對於明清雙方都是震動朝野的大事。就其影響而言,桂林、衡陽大捷遠遠超過了戰役本身。

    三、兩次大捷的意義

    攻克桂林之後,李定國趁勢收復廣西全省,清朝官員“號天大慟;自國家開創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

    尼堪貴為親王,統率滿洲八旗精銳出征,竟然兵敗身死,更是出乎清廷意料,連順治皇帝也悲嘆:“我朝用兵,從無此失。”跟隨尼堪出征的貝勒吞齊(即屯齊)、巴思漢,貝子扎喀納、穆爾佑,固山額真韓岱、伊爾德、阿喇善等高階將領後來都受到革爵、革職等嚴厲處分。

    自從明朝末年以來,文官武將一提到清軍無不談虎色變,依附清廷的漢族官僚毎遇軍情緊急,往往請求朝廷派遣“真正滿洲”參戰,如順治六年湖廣辰常總兵徐勇在題本中說:“總之,逆賊畏滿兵,而不怯南兵,南兵如雲,何如滿旗一旅也。”

    滿洲貴族也自視為天之驕子,所向無敵。李定國揮軍轉戰千里,連殺清朝二王,特別是擊斃了貴為親王的滿洲勁旅主帥尼堪,打破了清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其心理上的作用不可低估。

    就清方而言,兵力上的損失可能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神情沮喪。清廣西巡撫王一品因患病回京,倖免於桂林之厄。順治十一年他已痊癒,吏部仍推薦他復任廣西巡撫,王一品如臨深淵,規避不前,行賄託人題免,發覺之後被清廷處以絞刑。

    談遷也記載,順治十年有三個人赴吏部謁選,探籌(即抽籤決定補用何地何官缺)得廣西,“悸懼卻不能手”。

    另一方面,忠於明室的官紳百姓卻為之精神振奮,重新燃燒起復興的希望。人們常常引用黃宗羲的一段話:“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筆而問天也!"

    他寫這段話是在事過境遷之後發出的無限感慨,但我們不難想象他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在聽到桂林、衡州大捷時那種欣喜欲狂、奔走相告的情景。

    當時在長江下游從事祕密復明事業的顧炎武聞訊之後賦詩云:“廿載吳橋賊(崇被四年孔有德等在吳橋縣叛變,故稱吳橋賊),於今伏斧砧。國威方一震,兵勢已遙臨。張楚三軍令,尊週四海心。書生籌往略,不覺淚痕深。”又云:“傳聞西極馬,新已下湘東。……不有真王禮,誰收一戰功。”

    顧炎武不僅為原大西軍聯明抗清取得輝煌勝利感動得泣下滿襟,還明確地批判了永曆朝廷部分官員反對封孫可望為秦王。張怡則對孫、李矛盾激化,導致大局逆轉,深表惋惜,寫道:“使無此內釁,大功成矣。”

    五、滿洲八旗兵實力的下降

    在歷史上,每一個新興王朝在軍事上都有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清朝也不例外。只是被清廷統治者視為爭奪天下和鞏固天下的嫡系軍隊的由盛轉衰過程來得特別迅速。

    1644年到1647年(順治元年至四年)滿洲八旗兵所向無敵的場面,就像曇花一現似地再也沒有出現過。由於清朝最後統一了全國,它的統治集團從來忌諱談自身的弱點,後來的史家也很少注意到這一重要轉變,沒有看出入關初期,清廷的不可一世和後來的外厲內荏,因此,也沒有認真探討清廷在初期以滿洲八旗兵為主逐漸轉化為以漢制漢的政策變化。

    滿洲八旗兵實力下降,難以繼續擔任征服全國的主力是出於以下因素:

    第一,滿洲八旗兵來源於滿族成年男子,而滿族在當時是一個人口相當少的民族。入關初期清軍總兵力十萬,其中已包括了漢軍和蒙古兵,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滿族軍士不過幾萬人。進入中原以後屢經戰陣,戰死和病死的人數很可能超過人口自然繁殖數;進入漢人居住區後,享受著程度不等的勝利者的優待,逐漸滋長起追求生活安逸的風氣,遠不像入關前後那樣淳樸、勇於用命。概括一句話就是兵員少了,士氣低了。

    第二,清朝入關初期吒叱風雲的領兵大將由於染上天花,迷戀女色和內部傾軋,凋謝殆盡。

    如:豫親王多鐸病死於順治六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病死於順治七年,肅親王豪格在順治五年死於獄中,英親王阿濟格於順治八年被賜死,巽親王滿達海順治九年二月病死,衍禧郡王羅洛渾順治三年病死於軍中,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病死於順治九年三月,饒餘郡王阿巴泰順治三年病死,其子端重親王博洛順治九年三月病死,多羅謙郡王瓦克達順治九年八月病死,敬謹親王尼堪於同年十一月陣亡于衡陽。僅存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自順治五年最後次統兵出征湖廣以後,到八年就因年高處於半退休狀態,至十二年病死。

    看一下上面列舉的名字,清楚地表明到順治九年,清朝賴以開國的久經戰陣、功勳卓著的大將都已不復存在。這些親、郡王死時的年齡一般都比較年輕,濟爾哈朗算是最長壽的,也只活到五十七歲。

    他們的子弟即便承襲爵位,卻少不更事,缺乏戰鬥經驗,無法替代父輩馳騁疆場的角色。親、郡王以下的貴族、將領雖然還留下了一批,但他們也無復當年英銳氣概。

    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詩人方文順治十五年在北遊京師時寫了《都下竹枝詞》,其中二首是:“自昔旃裘與酪漿,而今啜茗又焚香。雄心盡向蛾眉老,爭肯捐軀入戰場。”“東戍榆關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風吹草底牛羊見,更有誰能敕勒歌。”

    說明到1658年滿洲將領已經普遍沉浸於溫柔鄉中,雄心的逐漸消磨自然還要早一些。這種嚴酷的事實,清廷統治集團內非常清楚,儘管他們諱莫如深,閉口不言,但從對南明各派抗清勢力的戰略部署和戰術安排上都明顯地看出他們越來越多地採取以漢制漢的方針。

    戰略上表現在更多地依賴漢族擁清派進行招撫;戰術上不到關鍵時間不動用滿洲兵,即使在關鍵戰役中也大抵是讓綠營兵和漢軍打前陣,滿洲兵將處於二線,這樣既可減少傷亡,又可起到監視漢軍和在最後關頭奪取勝利首功的作用。

    (正文完)

  • 18 # 往事如風飄逝

    明朝沒了魏公公,一切都完了。

    魏公公主政時,朝野皆怕。庶民視其為厲鬼,避之恐不及。朝臣畏之如蛇蠍,不敢望其項背。臣民戰慄如鼓,對朝廷不敢心生二心,異族也不敢南下而牧馬。李闖想造反,努爾哈赤敢起兵?借他們百十個膽子都不敢。可惜,崇禎“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誅殺九千歲,朝廷權力失衡,文武相鬥,黨爭不斷。是時,大災之年,流寇紛起,異族窺覷。崇禎剛愎自用,心性孤傲,行事無常。君臣不和,離心離德,文武互相拆臺,君臣相互猜忌,黨爭內鬥沒完沒了,至李寇、張賊之流得勢。後,李闖篡位,崇禎慘死。吳三桂不顧民族大義,引滿清入關,我華夏淪為異族之手。

    嘆乎,悲乎?魏公公之死,實為大明由盛轉衰之分水嶺。明實亡於黨爭、流寇、外夷。而魏公公之威,威加宇內,神鬼皆懼。內,朝臣不敢二心,流民不敢作亂;外,滿夷不敢起事,異族不敢窺覷。有魏公公在,流寇雖狠,不足以憾江山;八旗雖勇,不足以犯中原。魏公公乃大明朝國家之唯一棟樑。魏公公續命十年,大明朝會多三百年國祚;魏公公續命二十年,大明朝會多六百年國祚;魏公公續命三十年,大明朝國祚永延。魏公公既死,則大廈傾覆,明朝遂亡矣。

  • 19 # 悠然見東山

    明末清初,橫掃中國消滅李自成和南明政權的清軍,所過之處如入無人之地。

    早在明末,努爾哈赤起兵的後金政權,依靠白山黑水間的狹小空間所建立的八旗軍也能與強大的中央政權精銳部隊-大明九邊邊軍所對抗,努爾哈赤所謂靠十三副盔甲起兵,竟然發展到“女真不滿萬,滿萬必無敵”這其中又經歷了什麼呢?

    首先在努爾哈赤建立八旗軍到薩爾滸戰役期間,八旗軍對於明朝的戰鬥主要集中在遭遇戰、襲擾而甚少攻城和會戰,雖然八旗軍單兵作戰實力遠遠超出明朝,但甚少重火器,兵力又匱乏,只能採用襲擾掠奪人口的方式逐步從明朝身上放血。

    但真正消滅明朝的並非是八旗軍,而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而隨後八旗軍被明守將吳三桂請入關內消滅了李自成。後金的真正威脅並非是直接消滅明朝而是通過襲擊掠奪長期給明朝放血,最終使得時值小冰河時期本就存在饑荒的明朝更加糧食短缺,而嚴重的飢餓點燃了西北的民意,蜂擁而起的農民起義最終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隨後八旗軍入關打著為明朝復仇的名義徹底擊潰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

    早期八旗軍的實力主要來自於騎兵,擁有極強的戰術機動能力,大部分八旗軍都是白山黑水間的獵人,天生的弓騎兵,騎術好箭法準,也正因此八旗軍自承騎射起家,也成為大部分八旗子弟所必須習得的技術。弓騎兵既不適合像步兵般正面接戰,也不適合像重騎兵那樣去衝陣,此時的八旗軍與其說是一支軍隊不如說是一支強盜集團,其戰術主要是一擊即離,除非人數佔據優勢否則很少與明軍正面大規模接觸。

  • 20 # 天道任我行

    放屁一樣的邏輯,也別說李自成,吳三桂,崇禎,明朝閹黨,士大夫,就以明末的落日餘暉的戰鬥力,先說八旗兵野戰無敵,終三代才在神助攻闖賊和吳三桂的協助下進北京,首先說既然無敵為什麼不滅大明?山海關阻隔,不是可以繞道蒙古嘛,在北京城下和袁崇煥硬剛的結果就是八旗兵跑路了,說明還是差勁的很,明朝如果出個明君,休養生息五十年,野豬皮肯定會被揍成狗,可惜了歷史和文明終歸是要向前走,明,清,都是必然的過客,我們也會是,歷史的盡頭終究是怎麼樣的社會呢?天下大同?自由博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播的雞冠花會開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