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姬安寧
-
2 # 文字天成
可以說他深諳人性。
人的本能都是趨利避害的,大難臨頭各自飛很正常,不能要求自己隊伍裡的每一位都是信念堅定的聖徒。
一個隊伍裡,自己的骨幹當然要牢牢把持住,但是不能要求可用之人都是自己的骨幹,人各有其才。
危機時刻,骨幹很重要,危機解除後,自己牢牢把握了局勢,那些有才心不堅的人也翻不出大浪,正好做個順水人情,讓這些人安心賣力,反而能夠端出一個厚德的形象。
對人的求全責備都是和自己過不去。
-
3 # 還文樓主
袁紹興兵七十餘萬,兵強馬壯,號稱百萬,來攻許昌。曹操起兵七萬迎敵,雙方會戰官渡。曹操軍糧告竭,遣使往許昌籌集糧草,被袁軍抓獲,縛見許攸。許攸對袁紹獻計,分兵兩路,一路攻許昌,一路攻曹操大本營。袁紹不信,罵走許攸,許攸投靠曹操,獻計取袁紹糧草屯地烏巢。袁紹失烏巢,兵敗奔黎陽。官渡之戰,曹操大獲全勝,將所得金寶鍛匹,給賞軍士。於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與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左右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操曰:“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
-
4 # 文醬的問號
官渡之戰,這是決定當時中國命運和前途的戰爭。實際上,袁紹和曹操都是不同凡響的軍閥,他們對亂世重建也都有自己的打算和看法。至於曹操為人如此多疑,為何卻肯大度燒燬通敵書信,我們先從巨集觀上分析。
從兩者社會地位上看袁紹與曹操是士族與寒族之爭;在意識形態上,是儒家與法家之爭。這裡面沒有調和的餘地。袁紹勝,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操勝,新政權和新秩序就將由寒族和法家來建立了。
亂世曹操又要贏得人心,況且沒有什麼比燒燬書信更讓人感恩戴德了。
戰後,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面對剛剛佔領的土地和民眾,曹操最缺的就是人才!
所以,至於曹操為人如此多疑,為何肯大度燒燬通敵書信也就解釋的通了。
-
5 # 王者之風和浩然正氣
一石几鳥,一,當時曹操勢弱,勝對手後燒通敵資信以收買人心。二,此舉顯示自信,勝服人心。三,曹阿瞞深解人性,並且如果責罰當事人,將會埋下禍根,而且人員多廣,罰不如不罰!
-
6 # 辰風阿不
曹操雖然多疑,但是不可否認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這些通敵的人並非是像許攸那樣影響很大,而大部分只是牆頭草型別的,懼怕袁紹,所以書信討好袁紹以求自保。現在袁紹已經基本沒有勢利,那些人自然沒必要去追究了!
至於不去追究為什麼不把書信保留,這樣是萬萬不可的。對於那些與袁紹互通書信的人,肯定是如坐鍼氈。以後一旦有機會,必反曹操以自保。
-
7 # 每週解讀一本好書
曹操是一個英雄,一是成大事必須會審時度勢,通過燒書信收買人心,穩定當時的形式。二是曹操本身就是一個格局大的政治家,看的深,治亂世的能臣,追求的目標通過他寫的詩就能感受到,例如短歌行,觀滄海等作品。
-
8 # 薛白袍
很多年後,曹操也曾收穫了一屋子的書信,當他從那個叫赤壁的地方回來後,有人問他:丞相,那些書信怎麼辦。
曹操嘆息一聲說:燒了吧。
火光熊熊,在料峭的寒風中,曹操居然覺得有些暖。
火光中曹操想起8年前自己點的那把火。
那一年也是個冬天,那個冬天,曹操在烏巢放了一把火,燒光了他老朋友袁紹的糧草。
袁紹大軍潰敗,兵敗如山倒,袁紹大營中很多珍寶,輜重,圖書,書信都來不及帶走,成了曹操的戰利品。
那些戰利品中,有很多書信,都是許都的官員,曹操軍中的一些將士寫給袁紹的。
無非都是一些阿臾之詞,大約是:
至高無上的袁紹將軍期望您早日日抵達忠實於您的許昌。
袁紹將軍,知道您對許都不熟,我願意給您充當嚮導,讓您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許昌。
袁紹將軍,聽說曹操又娶了一個江南美女,曹操那個卑鄙無恥的竊國大盜怎麼配得上那美女呢。
大約就是這類的話吧。
三國時的文人沒有那麼鐵項,在亂世為了自己的富貴,他們不停的投靠各個勢力,誰強,他們就會向誰地上橄欖枝。
不管是許昌的官員,建康城的張昭們,還是蜀國的譙周們,他們的選擇如出一轍。
漢朝讖語:代漢者當塗高。
被各位大儒當萬金油,隨意解釋,他們的解釋中有一個邏輯萬古不變,誰強誰是當塗高。
官渡之戰前,袁紹勢力強大,曹操弱小,官渡之戰怎麼看都是曹操這個雞蛋要去碰石頭。
結果,可想而知。
很多曹操的手下都在為袁紹的勝利做準備。
誰能想到,曹操這個雞蛋居然成了,實力強大的袁紹居然敗了。
那些給袁紹寫信的許昌官員人心惶惶,不知道曹操會怎麼對他們。
都知道,曹操心眼很小,睚眥必報,回來後曹操不會挨個跟他們算賬吧,那些家裡有漂亮女人的官員,心裡更加忐忑。
回軍路上,曹操問郭嘉:
奉孝,那些書信你覺得應該怎麼辦。
郭嘉道:燒了吧,法不責眾,那麼多人給袁紹寫信,您還能都殺了他們嗎,牽扯太多恐怕會朝局大亂。
曹操點點頭:好吧。
建安五年十二月,曹操在許昌點了一把火,把繳獲的袁紹的書信付之一炬。
他當著滿朝文武說:
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
很多人一顆心放進肚子裡,開始死心塌地的和曹操混。
那一年,45歲的曹操逐漸邁向他的人生巔峰。
建安十三年,又是一個冬天,曹操在赤壁吃了敗仗。
這年冬天,他又點了一把火,把東吳文臣寫給的他的信付之一炬,曹操不用看也知道那些人寫了些啥。
這時候一個人踱出來,衝曹操施了一禮,站在他身邊一起看煙火。
曹操低聲問:德祖,都記下了?
德祖說:記下了。
曹操嘆息道:上次我找了半天都沒找到李通私通袁紹的那封信。可惜了。
德祖默然不語。
火越燒越旺,遠遠望去真的如煙花。
《三國志》注引,魏略曰:太祖北拒袁紹,時遠近無不私遺箋記,通意於紹者。儼與領陽安太守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儼為陳紹必敗意,通乃止。及紹破走,太祖使人搜閱紹記室,惟不見通書疏,陰知儼必為之計,乃曰:「此必趙伯然也。」
臣鬆之案魏武紀:破紹後,得許下軍中人書,皆焚之。若故使人搜閱,知其有無,則非所以安人情也。疑此語為不然。
-
9 # 一葉小舟168521774
官渡之戰曹操勝利了,在袁紹丟棄的文件中發現了他手下許多官員和將領寫給袁紹的信件。按說這是通敵的鐵證,照常規的作法是,把這些人抓起來殺了,畢竟是鐵證如山的事。然而,一向多疑的曹操卻一把火把信件都燒了,也沒有追究這些人的責任。這是為什麼呢?
戰前,袁紹佔有冀,幽,青,並四個州地域廣闊,這些地區受戰爭破壞較輕,經濟狀況較好。這也是戰爭開始後,袁紹的糧草能源源不斷地送向前線的主因。
袁紹消滅了公孫瓚,沒有後顧之憂,可以放手和曹操一搏。
袁紹擁有精兵十萬,騎兵一萬,胡騎八千,軍亊實力足以碾壓曹操。
曹操雖然佔領了東起洛陽,西至長安的廣大地區,但這些地區在戰爭遭到破壞最嚴重。而且,由於連年的戰亂,曹操根本沒有精力來治理,所以,經濟狀況非常困難。這也是,曹操雖然軍隊不多,但糧草卻捉襟見肘的主因。
曹操所處地區無險可守,雖然,曹操採用了郭嘉等人先擊呂布,後攻袁紹的建議,解決了呂布,劉備,張繡等勢力,但是,仍然有荊州劉表,江東孫策,關中韓遂和馬騰的危脅。所以,曹操並不敢放手和袁紹一博。
曹操可用兵力只有三萬人。
針對這種狀況,即便是足智多謀的曹操對於將要面臨的大戰也是憂心重重。戰後曹操曾說: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之,實不敵之。
對袁紹作戰有信心的只是荀彧,郭嘉等少數謀士。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抱著觀望,甚至悲觀失望的態度是非常正常的行為。
官渡之戰勝利了,但是,曹操的心理壓力並沒有減輕多少。一方面,收服的廣大地區需要治理,這需要眾多的各個方面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他面臨的局面仍然是很艱難。荊州劉表,江東孫策,關中韓遂,馬騰,還有那個不可輕視的劉備,平定這些大小不一的勢力更是需要大量的軍事將領。
殺了這些人很容易,但重新發現培養人才卻非一日之功。
這些人寫信給袁紹是因為袁紹的實力太強大,現在袁紹沒有了,其它勢力和袁紹相比要弱很多,曹操的勢力變成最大的勢力了,這些騎牆派勢必己經把心收回了,所以再殺他們己經多此一舉了。
燒了這些罪證,只能讓他們感恩戴德,死心塌地的追隨他。
所以,曹操果斷地燒了信件,不能不說這是高明之舉。
-
10 # 小佳社會漫談
這是籠絡人心的權謀手段。
曹操很清楚,他和袁紹的戰爭是敵強我弱,自己都沒有把握戰勝對方,更不用說他手下那幫文人武將會這麼想了,為投降早做準備無可厚非,情有可原,此其一也。
曹操戰敗,袁紹不會容他,卻無礙於袁紹招降曹操的手下(這就是赤壁之戰前魯肅對孫權的分析),曹操的手下可以降,曹操不能降,想到這一點,曹操也肯定釋然了(孫權也沒有在赤壁之戰後,把那些只想著自己榮華富貴明哲保身,提倡投降的謀臣武將懲處),此其二也。
曹操如果真的把這些“通敵”的手下全部法辦,那麼無異於自斷臂膀(“通敵”是死罪,手下謀臣武將大部分都殺了,人才本錢都沒了,還怎麼打天下)。本著法不責眾的原則(要麼不殺,要殺全部都得殺),只能無奈全部赦免,此其三也。
綜上所述三點,既然不能殺,那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而且還得充分利用這些“通敵”書信的價值,自己主動拿出來(如果曹操不想利用這些書信的價值,那麼他完全可以不拿出來,當做這件事沒有發生),讓那些心存僥倖的人心頭一凜(完了,自己要身首異處了),達到敲山震虎的效果。接著付之一炬,讓他的手下如釋重負,隨之,油然而生感激,崇敬之情。讓他們知道自己追隨的領導,有海納百川的氣概,是足以問鼎中原的霸主,以後則只會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輕描淡寫之間,曹操把籠絡人心,發揮到了極致。他非常懂得“預先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
-
11 # 調侃歷史的幻苦君
曹操燒燬通敵的書信,是非常高明的政治手段,沒有一定氣魄和胸襟可是難以做到的。
關於曹操的多疑呢,其實他不算嚴重,也可以理解成他的慎重和在戰爭壓力下難免的患得患失。
在官渡大戰的時候,雖然曹操也號稱擁有三個州,但是沒辦法和袁紹的地盤可以比。袁紹擁有產糧和人口最多的州,而且當時經濟的中心就是在北方,還沒有南移到南方。
今天我們回看歷史,還是會覺得,從兵力,從經濟實力上看,袁紹都穩佔上風。而且袁家在天下的聲望數一數二,導致大量人才投奔,袁紹的大後方也很穩定,曹操的周圍倒是有不少不穩定的因素,包括如果孫策不是在官渡大戰錢離奇被刺,江東軍已經躍躍欲試要攻擊曹操的軟肋,分一杯羹了。
在雙方交戰的前期,袁紹一直採取攻勢,曹操被迫捱打,他兵力不足,根本不敢在正面戰場分個輸贏,只是袁紹以為勝券在握,昏招迭出,才被曹操抓住機會。袁紹實力雄厚到什麼程度呢?其實官渡大戰失敗後,他還是可以東山再起的,元氣並沒有大傷,如果換了曹操和劉備都是越挫越勇,可以繼續做小強的,而袁紹有點溫室花朵的意思,挺大歲數,經歷些挫折,意氣消沉,把自己給窩囊氣死了,挺大的基業兩個兒子也守不住,真是可惜。
曹操即便戰勝了袁紹,也是慘勝,如果要大肆屠殺私通袁紹的,那他的許昌會大亂,他的勢力會分裂,但是如果展現一下自己的豁達,開明,仁義,反而會讓屬下心生慚愧,一條心的給自己打工,在三國時期,世家大族的勢力非常強,人家首先就是要保障自己本家族的利益,至於什麼皇帝,主公,那都得靠邊站,他們看時局下注,把自己的子弟派到不同國去效力,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曹操是充分了解人性,瞭解當時勢力團體的心理,瞭解權力遊戲的規則,所以做出了最合理的選擇。
-
12 # 執筆灬寫史
如果要問誰是東漢末年最有能力的梟雄,我必回之曹操,作為大魏帝國的奠基者,曹操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求賢若渴又知人善用,吸引無數人才前來投奔。不僅如此,他還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以及世人,可謂難得一見的全才。
不過如此優秀的人才同樣存在著明顯的弊端,例如喜好猜疑,為此他還給後世之人留下“孤好夢中殺人”的負面印象,甚至不惜以殺害自己近衛為代價來震懾其他人。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以後,非常大度地燒掉手下的通敵書信,這是為什麼呢?
筆者認為這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曹操深知良禽擇木而棲的道理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最為的一場戰役之一,他直接決定了北方勢力的格局,而這一場戰役以曹操獲勝告終。
然而在作戰提前,幾乎沒有人認為曹操會生出。因為當時曹操與袁紹的實力相差甚遠,從兵力來講曹操只有不到三萬的兵力,而袁紹卻有超過十萬的大軍。
從人才儲備來講,袁紹麾下猛將謀士如雲,而曹操手下的人才雖然質量很高,但是數量上遠遠無法和袁紹相媲美。
最關鍵的是,袁紹的勢力地盤要遠遠超過曹操,而且還是非常富庶的中原地區,這使得袁紹在作戰的時候幾乎沒有糧草上的顧慮,然而曹操卻要為糧草而發愁。
所以戰爭還沒有打起來的時候,曹操地盤上的不少人就提前叛變投靠袁紹,對於這種情況曹操也無力改變。
然而荀彧郭嘉等人反覆勸告曹操只要再堅持就一定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心有不甘的曹操還是選擇聽從了他們的建議。
在這危急存亡的關頭,許攸突然背叛袁紹給曹操帶來的希望,在他的建議之下,曹操親自率領騎兵奇襲烏巢,一把火燒了袁紹大軍的糧草,使得袁紹陣腳大亂,最後潰不成軍。
也就是說,幾乎不到最後一刻,沒有會想到曹軍居然能夠以少勝多打敗當時天下第一大諸侯袁紹,就連曹操自己心裡也沒有多少把握。
所以,對於手下將士與袁紹軍隊通訊的事情曹操表現出極大的寬容性,畢竟良禽擇木而棲這是人之常情,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將寶都壓在前途渺茫的弱小勢力身上的,為了自保與袁紹軍隊取得聯絡也在情理之中。
再說了,既然這些人有做牆頭草的潛力,那曹操打敗袁紹以後,已然取代了袁紹的地位,那些原本打算投靠袁紹的將士也就會對曹家更加忠誠,這對於曹操來說是一件好事,所以他才會選擇將那些通敵書信燒燬。
前面我們也說到,曹操打敗袁紹本身存在一定的運氣成分,因此他在這場決戰當中並沒有佔到任何的便宜,即便贏了袁紹也是元氣大傷,曹軍為此損失慘重。
所以,大戰之後,曹軍急需恢復元氣,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就是穩固軍心,而將通敵書信燒燬就是穩固軍心的重要手段。
曹操明白,事情到了如今這地步,再根據通敵書信上的名單對於將士一一追責,除了發洩自己內心的怒火以外毫無作用,甚至還有可能激起這些人的強烈反抗,到時候使得軍心不穩或者出現兵變就得不償失了。
不僅如此,項羽曾用親身經歷來告誡世人,千萬不能過分的猜疑,否則最後或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當初在陳平反間計的影響之下,項羽對手下大將季布、鍾離昧、龍且產生了猜疑,甚至就連為他出謀劃策多年的亞父范增都被他氣得出走,最後背瘡發作而死。
失去了這些文成武將的幫助,項羽離滅亡的距離越來越近,最後落了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曹操熟讀歷史不可能不知道項羽的經驗教訓,所以他並不打算吹毛求疵將所有通敵的將士全部懲處,反而當眾將其焚燬營造自己大度的形象,以此來籠絡人心穩固軍心,不得不說,曹操這個做法實在是高明。
不得不說,曹操能有從眾多諸侯脫穎而出的確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而善於收買人心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或許這就是他被譽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原因吧。
-
13 # 舊書齋
如果我是曹操,遇到這種情況,我會怎麼辦呢?我的選擇,應該也是燒燬通敵書信,並無其他方式。一切政治手段的根本,都是來源於需求,只有需要怎麼做,而這麼做的利益又是最大的,那麼這件事就可以去做。我們可以認為,曹操在做一場政治表演秀。而且非常成功。
我們看一下曹操面臨的局勢,雖然曹操答應了官渡之戰,殲滅袁紹的主力。瘦死駱駝比馬大,四世三公,雄踞河北的袁紹,哪有如此容易就潰敗。雖然後續事實證明,曹操的確高估了袁紹的水平,但在當時情況下,曹操還是不敢掉以輕心。
危機重重的官渡之戰,曹操幾乎是將腦袋別到褲腰帶上打仗,屢次遇到危險,甚至多次想要放棄,曹操在燒燬通敵書信的時候,說過,連我曹操都可能自身難保,你們想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想,雖然曹操非常多疑而且很狡猾,但他說的這話卻是一個事實,當時的危險程度,曹操比任何人都清楚,他不可能管住所有人。
而當勝利之後,曹操依然不可能管住所有人。事後清算?曹操根本沒有那麼傻,官渡之戰雖然取勝,曹操軍力也受到不少損傷,更主要的是,曹操根本無法去賞賜參戰將領和士兵。
亂世招募過來的士兵,他們都很現實,有錢,有吃的,我就和你幹,沒錢,誰認識你是誰?可曹操想在什麼都沒有,也很難盡皆賞賜,只好選擇了打感情牌的方法,穩定軍心。
燒燬通敵書信,這是一條絕妙計謀,在不知不覺中,曹操將很多士兵,由有功之臣,變成了有政治汙點的人。這種巧妙改變,讓本來應該報功領賞的士兵,變得人人自危,根本想不起來自己的功勞,反而認為自己有過錯。
簡簡單單的手段,瞬間讓曹操從被動變為主動,士兵和不少將士,不敢也沒臉再領賞。而曹操,就可以藉助這樣一個轉折,玩一招空頭支票。
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種交易,燒燬通敵書信,向士兵表示,曹丞相開明大度,既往不咎。而曹操換取的,是士兵感恩戴德,士氣激昂,也讓許多士兵,不再想要邀功,可謂一舉多得。
一切都是套路,而所有的套路,都源於現實。沒有比燒燬書信更能改變當時情況,也沒有哪種手段比燒燬書信更穩妥,所以,曹操選擇了燒燬書信。無他,形勢所迫。
-
14 # 國際觀察小林
看電視劇《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說漢獻帝準備和袁紹聯合對抗曹操,估計很快就是“官渡之戰”了,大家說漢獻帝劉平有可能和袁紹聯合嗎?
歷史上的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繳獲了很多許都官員寫給袁紹的書信,但是卻被曹操一把火燒了,估計曹操的舉動驚訝到大家了,為什麼曹操變的這麼寬容了?難道真的因為是漢獻帝和袁紹有勾結嗎?或許大家想多了,曹操的目的其實很簡單。
不過書生覺得袁紹看不上漢獻帝,要不當年怎麼可能輪到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當年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與韓馥就想策劃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當時袁紹還找曹操商量了,曹操不同意,袁紹就把曾經得到的一塊玉璽,特意舉到曹操面前,意思是你看這是什麼,或許是和氏璧,曹操自此覺得袁紹極為可笑,從而心存厭惡。
於是貪財的許攸告訴曹操一個重要的情報,這時候已經是冬天10月份了,袁紹又派軍運糧,命淳于瓊等五人帶一萬多名士兵護送,在距自己的大寨北面四十里的地方宿營。許攸來投靠曹操,就是讓曹操攻打淳于瓊。
戰果大家都知道淳于瓊被打敗了,袁紹的糧草全被燒了,但是當時的戰況很激烈,才四十里地袁紹很快就得到訊息,派遣騎兵來救援,曹操身邊的人都勸曹操說道:"敵人騎兵越來越近了,請分兵迎敵"。曹操一聽大怒道:"等敵人到了我身後再來報告"。曹軍兵卒一看主公曹操都和自己一起拼命,沒辦法只能奮勇殺敵了,淳于瓊軍大敗,人也被斬殺了。
豬一樣的對手呀,曹操的大本營有那麼好攻破的嗎?能攻破早就打敗曹操,何況曹操只帶走了五千騎兵,沒等張郃、高覽攻破曹洪堅守的營寨,淳于瓊被殺袁軍糧草被燒的訊息就來了,大家說袁紹能不一敗塗地嗎?這可是北方的冬天,沒有糧草還打毛線,張郃降了曹操,袁軍一敗塗地。
曹操會這麼大度嗎?當然曹操是個讓人看不懂的人,曹操燒了這些書信是有好處的,要知道不管在什麼時候,“通敵”這個罪名,特別是雙方打仗的時候,這絕對是死罪,但是曹操發現了他們卻不追究了,於是那些依附於冀州牧袁紹的郡守們發現,原來曹操這麼寬容,曹軍一路向冀州進軍,冀州各郡的官員看到曹操如此大量,紛紛獻城投降。
就在五月二十五日曹操下令說:"《司馬法》說:‘將軍臨陣脫逃者死。’所以,趙括的母親請求不要因為趙括打敗仗而受連坐之罪。可見古代的將領,一旦在外面打了敗仗,家屬在國內就要被治罪。自從我派遣將領帶兵征戰以來,只獎賞有功的人,從來沒有處罰犯罪的,這不符合國家的法典。現在公佈命令:今後凡將軍出征,打敗仗的要依法治罪,作戰失利的要罷去官爵"。
-
15 # 城長爬雞小帶丫俺G0
首先,這與曹操的用人政策有關。
在建安年間,曹操釋出了三次“求才令”。為什麼呢?曹操有一個著名的說法,他說“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大家可能不知道什麼意思。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戰亂年代,有大事情頻繁發生的動亂時代,我們還是需要先找那些能解決事情的人,也就是先平定了戰亂再說(先解決迫在眉睫的事)。這就是曹操講的“唯才是舉”,這個政策決定了曹操日後的官渡之戰沒有殺死通敵之人。
其次,我們要了解燒燬通敵私信是怎麼一回事。話說當時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那時候的曹操說實話沒什麼底氣。因為袁紹當時有約10萬軍隊,而曹操只有約1萬軍隊,可以說10比1,懸殊如此之大是很難打勝仗的,加上當時袁紹身邊謀士如雲,這場戰役對曹操來說打起來很困難。
剛開始曹操確實是越打越不行,基本上沒怎麼贏過,在這種局勢下曹操內部軍心動搖了,他手下的部分文官武將就開始暗地裡給袁紹寫信說,現在我在曹操這兒,日後如果打了敗仗還希望到您(袁紹)那兒能給一席之地……
最後曹操反敗為勝,打敗了袁紹,曹操到那兒一看,一封封信赫然在目,這時候大多數人建議,在軍隊交戰之時,不允許有這樣意志不堅定之人,應該把這些人全殺了。曹操卻一把火燒了所有的信,他說“袁紹太強大了,我跟他打仗,心裡都沒底,都在給自己找後路,何況我手下的人呢!所以這種事的發生是怪這個不好的形勢,不怪大家,所以概不追究!”
-
16 # 采苓私語
曹操歷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當時最大的敵人是袁紹,寫給袁紹書信的人大多都是人才,靠一個人是打不下江山的,為了把這些人招至麾下,曹操把這些人寫給袁紹的書信燒了,如果知道了這些人的名字,會使這些人惶惶不可終日,像一顆定時炸彈,燒了信件,使這些人完全沒有後顧之憂,給你們發展空間,你們看著辦吧,當然曹操認為他完全有能力駕馭他們,這也是他招攬人才的高超手段。
曹操統一了北方,使得百姓有了喘息的機會,暫時避免了戰亂的災難,也為曹魏政權奠定了基礎,被稱為蓋世之傑。
-
17 # 空靜思I戒定慧I
人是一個多面體,多疑和大度其實並不矛盾,多疑只是對人有戒心,其本質不是傷害人,只是防患於未然,所以多疑和大度沒有本質的衝突,兩者共存並不矛盾
大部分人體內都是善與惡的共存體,善和惡不矛盾嗎,矛盾!但就是這樣矛盾的兩者照樣共存與大部分人的體內,所以多疑和大度共存的人比比皆是就更不用說了
-
18 # 一覽眾河小
曹操這個人,作為一代雄主,雄才大略,整體上絕對是胸襟開闊的,這點從他的詩詞中就能看出來。比如《短歌行》裡“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句都體現了他虛懷若谷的氣度。而《觀滄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更是將這種渴望招賢納士的心情體現的淋漓盡致。曹操不僅抱負遠大,而且他的一生也的確可以用豐功偉績來形容,跟歷史上很多雄主一樣,曹操重用了許多人才,也殺死了不少人才。
曹操這個人生性多疑是沒有假,但是同樣的,他依然奉行著寬待人才的策略,正因為如此,他才可以一統北方,在那個群雄並起的年代脫穎而出。由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傾向性太明顯,影響太大,曹操在很多人心目中形象並不好。在小說裡面,曹操雖然很厲害,但是很明顯是一個嫉賢妒能,凶狠毒辣的小人,雖然小說裡的他十分寬待關羽,但這麼寫不是為了突出曹操寬以待人,而是為了突出關羽的人格魅力,在其他方面,曹操仍然是負面的。
但是如果根據《三國志》等史料來看,曹操雖然不是寬厚善良的長者,但也絕非像小說中那麼不堪。在小說裡面,作者羅織甚至虛構了許多人物經歷,將他們的生死都強加於曹操身上。但實際上,曹操雖然殺人,但絕不會像小說裡那樣任意妄為。
比如看曹操殺孔融就能看出來,曹操針對的到底是寫什麼人。孔融這人很有名,一個孔融讓梨讓幾乎上過幼兒園的小孩都知道孔融的存在。在正統儒家眼裡,孔融這個人是很厲害的,有才能有德行,堪稱是當時文人的領袖。然而實際上孔融才氣逼人卻能力有限,他對曹操當時獨斷專權十分看不慣,認為曹操侵犯了正統漢室的權益,所以就對曹操多有言語攻擊,對曹操的政策也多有指摘。
比如說當時戰亂不斷,百姓生活困苦,曹操就頒佈了禁酒令,因為釀酒是十分消耗糧食的,飯都吃不上了,哪裡還有多餘糧食讓權貴們享用美酒。孔融這時候就跳出來了,說酒這種東西是上古先賢保留下來的,絕對不能禁,這種枉顧實際情況的虛無理論,在孔融那裡是比比皆是。
總而言之,孔融這個人就是處處跟曹操作對,然後各種賣弄小聰明,才凸顯自己的厲害。而有些行為是在詆譭曹操名聲,有些行為則嚴重侵害了曹操當時的政治利益,這時候相信任何一個雄才大略的人物都不會容忍這樣的人物存在。不過孔融這人很會收買人心,網羅了一大批讀書人做粉絲,曹操也不敢輕易動他,最後孔融愈發無法無天,曹操實在忍不下去,羅織了幾個罪狀殺了他。
實際上,當時有才華又跟曹操不對付的人有很多,曹操對他們一般都是比較寬容的,只有那種一而再再而三侵犯曹操根本利益的,才會被曹操殺害。當然了,不可否認,曹操確實比較多疑,不過這也怪不得他,畢竟當時戰亂年代,今天跟你打仗,明天可能就是你的手下,今天是你的手下,明天可能就會叛變了,對手下有所猜忌很正常。而那些真正有才能又懂得謹言慎行的人在曹操底下一般都會得到優待,只有那些不停嘰嘰喳喳又不斷跟曹操對著幹的人才會被他殺害。
曹操能夠成為當時最厲害的人物,實際上有一點很重要,他已經把當時的社會看透了。前面說過了,當時那個戰亂年代,投降叛變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當時曹操跟袁紹要決戰,曹操勢力遠弱於袁紹,曹操自己都認為自己不一定可以自保,那麼手下有通敵的行為就更加可以理解了,畢竟自己手下很多也不是從小一起跟隨自己的,他們可以叛變原來的主人,自然也可以叛變自己。而且當時的社會,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本身實力遠弱於袁紹,跟袁紹對抗在大多數人眼裡都是自殺行為,這種情況下手下通敵簡直再正常不過了。
這個時候如果曹操較真,把通敵之人揪出來殺掉,那麼只可能製造更大的恐慌,通敵的人可能會更多,倒不如大度一些,直接把通敵信件全燒了,給大家博一個好印象,藉此收買人心。事實證明,曹操這麼做是很正確的,他最終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實際上,這裡倒不是說曹操有多麼大度,只能說明曹操懂得審時度勢,做出最佳選擇。如果他跟袁紹換個位置,然後手下還有一堆通敵的,說不定他就要大殺四方了。
總而言之,曹操這個人,該多疑的時候多疑,該狠辣的時候狠辣,該大度的時候大度,他做出的大多數決定都是正確的,所以才能雄霸漢末的世界。
-
19 # 史論縱橫
關於曹操的評價歷來都是充滿爭議的,儘管在大多數正史中,史學家給予曹操極高的評價,但是從宋代以來“尊劉貶曹”的文化趨勢下,曹操的口碑逐漸下滑,比如曹操最喜歡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結果被人當作老奸巨猾的人。
在京劇中,通常以臉譜來定義一個人的好壞和善惡,我們都知道“白臉的曹操”,其實就是說曹操陰險奸詐。
曹操口碑撲街主要始於民間文學的傳播,在這一點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影響深遠的,由於演義要將人物形象化,羅貫中對曹操的印象並不好,曾多次將曹操多疑的性格表現出來。
兩個人離開呂伯奢家時正巧遇到買酒歸來的呂伯奢,按理說到這時曹操應該十分愧疚,但是由於擔心呂伯奢告發他,直接將呂伯奢也砍殺了,陳宮看到曹操的表現後,不是很高興,曹操卻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當晚陳宮就離開了曹操,後來投靠了呂布。
陳宮原本是兗州刺史劉岱的謀士,劉岱在黃巾起義中被殺死,兗州群龍無首,因此主張迎曹操來兗州主政,對此,曹操對陳宮特別感激,在出徵徐州的時候,甚至將兗州交給陳宮來管理。
但是由於執政理念的不同,陳宮卻趁機迎接呂布入主兗州。
從這兩個事可以看出,陳宮在兗州有一定的號召力,另一方面這個人也不是太講究,起碼把曹操坑慘了。
曹操很生氣,最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呂布趕出兗州,後來將呂布包圍,陳宮建議呂布出去打游擊,自己來守城池,有陳宮之前守城兩次叛變的前車之鑑,呂布也心有餘悸,當時呂布的老婆就說,曹操待陳宮跟爹抱孩子一樣,你待陳宮不如曹操,你一出城還有個好?
據說曹操生擒陳宮後,礙於情分想要招降陳宮,陳宮卻無法面對曹操,最後為曹操所殺,這就不好說了,曹操會不會有這麼大度難說了。
當然,陳宮叛曹操事件絕對看不出曹操會有疑心病。
除了殺呂伯奢這塊,在《三國演義》或者一些野史中還記載曹操疑心病殺了華佗,還有一次自己做夢殺了侍衛應該也是多疑。
恰恰相反,曹操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跟其用人不疑的人才政策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翻開史料,細細地品,會發現曹操用人是真講究。
首先就說劉備,當初劉備被呂布打得沒有立足之地,部隊都已經人吃人了,最後不得已投降曹操,曹操待劉備為上賓,結果劉備到徐州就叛曹,曹操率軍來打劉備,並且俘虜了劉備手下大將關羽。
在隨後的官渡之戰中,曹操就讓關羽上了戰場,關羽藉此大顯身手斬了顏良,曹操表其為漢壽亭侯,後來關羽要走,曹操挽留再三後放其尋找劉備。
此後張繡與曹操發生多次軍事衝突,可以說張繡和曹操的樑子結大發了,然而在官渡之戰前夕,賈詡建議張繡投降曹操,於是讓人震驚的一幕發生了,曹操手挽著手迎接張繡,後來還結為兒女親家,在官渡之戰中,張繡為曹軍立下戰功。
後來曹操表示,即使是打到天涯海角,也要抓到魏種殺了他,等到曹操真正抓到魏種的時候,看在才幹的份上,不但沒殺魏種,還反倒任命魏種為郡長。
可以說,在收買人心,用人策略上,曹操表現得簡直太過優秀,都說劉備善於收買人心,其實曹操表現的也不賴。
基於這一點,曹操用人多疑這一個史學謬論就不攻自破了,在官渡之戰後,發現許昌內部有人與袁紹通敵的信件,一把火燒掉來穩定人心,拉攏人心自然是事半功倍,不過這種心胸,這種氣魄,是很多人望塵莫及的!
-
20 # 晨曦京華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文學價值極高,得到後世名家廣泛認可,號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曹操也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三國曆史人物。作者羅貫中用了大量筆墨對曹操的人物形象進行刻畫,重點突出了其生性多疑的性格。
在曹丕與曹植爭奪繼承人位置時,曹操的多疑性格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曹植受曹操喜歡,但是曹操卻瞭解曹植,知道他醉心文學,不喜掌權。但是,在他對曹丕和曹植進行權力方面考核的時候,曹植卻對答如流,讓曹操疑竇叢生,最終得知是楊修唆使曹植這麼做,憤怒添胸,最終利用“雞肋”一事將他除去。
再有就是曹操逃亡時因多疑痛殺呂伯奢一家,後來又因多疑猜忌華佗,將華佗殺害。著名的“草船借箭”也是利用了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諸葛亮才能夠在暗夜之中獲得許多箭矢,完成對周瑜的承諾。這雖然是《三國演義》的情節,在正史中,曹操也確實因為多疑不敢冒進,選擇用箭矢遠射孫權,將曹操多疑的性格體現得淋漓盡致。
那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完成以少勝多壯舉之後,進入袁紹的領地,繳獲了袁紹的物品,其中包含幾箱子書信,而在這些書信當中,有一大部分信件或來自許都,或來自曹操軍中的部將。可想而知,這些信件正是在曹操官渡之戰中最困難之際,曹操部將們為自己謀求後路的信件,也就是他們通敵的鐵證。
如果信件開啟,誰曾經想要背叛曹操將一清二楚,而此刻大獲全勝,正是“秋後算賬”的絕好時機。但是這一次,曹操卻一反常態,收起了自己的多疑之心,似乎對這些信件的主人是誰沒有絲毫的興趣,並且命人將它們付之一炬。
對於此事,曹操自己的說法是,“在官渡之戰危難之際,他自己都想投降袁紹了,更何況其他人。”對於曹操反常的表現,多數人認為,曹操是在收買人心,為了讓這些人死心塌地跟著他,對未來成就霸業發揮作用。
那麼,曹操為何在倉促間剋制了“多疑”性格,做出這個決定呢?恐怕並非是“收買人心”這樣簡單,而是他深深地知道,這些信件萬萬不能開啟,他的這個決定,極有可能是從項羽身上獲得的經驗心得。
當年楚漢爭霸,劉邦得到韓信之後囂張了一段時間,暗度陳倉,入關中,定三秦,甚至還趁著項羽和齊國糾纏的時候,把彭城給佔領了,在城中瀟灑了幾天。
只不過西楚霸王項羽那是千古以來無人能超越的第一勇士,自然不會任憑劉邦騎到自己頭上。於是,項羽帶著3萬人,奇襲劉邦諸侯聯軍56萬人,把他們打得四散奔逃。
項羽對於劉邦一直追著打,最終將劉邦圍在滎陽城。就在這個危急時刻,劉邦陣營的“壞小子”陳平找到劉邦,提出要劉邦拿出4萬金,他來負責搞亂楚軍陣營,甚至是搞定范增。
范增是楚營的“定海神針”,是項羽極為信任的亞父,陳平說能搞定他,劉邦其實並不相信,但是此刻的劉邦如同“甕中之鱉”,說好聽點也是一頭困獸,所以劉邦“死馬當作活馬醫”,把4萬金給了陳平。
隨後,陳平又在接待項羽的使者時,故意大擺宴席準備款待項羽使臣,卻在即將開席的時候,故意詢問他們是誰的使者,當項羽的使者言明自己是霸王使者的時候,陳平命人急忙撤掉大魚大肉,隨後擺上一些簡陋的便餐,並且口中嘟囔著,“還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害得我們白忙活一場。”
楚國使臣吃癟,回去之後便和項羽彙報了這事兒,原本這樣拙劣的離間計並不難看破,但是有之前的一系列鋪墊,項羽一時間鑽進了牛角尖,竟然覺得范增很可疑。
就這樣,項羽覺得秦人可疑,覺得范增可疑,覺得龍且也可疑,除了項家人他都信不過,甚至他開始準備徹查此事。
最終,許許多多的書信擺在項羽面前,這些書信有的是將領寫的,有的是士兵寫的,還有的是楚營和漢營之間的通訊。當然了,這裡面很多都是正常的書信,至於楚漢陣營有書信私下來往,也很正常,畢竟劉邦的軍隊當中,曾經為楚人的數量並不在少數。
項羽所向披靡的楚軍,從這件事情以後不再是鐵板一塊,在後來與劉邦的對抗之中,從絕對優勢逐漸變成勢均力敵,再到自刎於烏江。
曹操是一位霸主,不僅有馭人之術,也精通史書兵法,項羽自然是曹操重視且研究的人,有他的前車之鑑,曹操雖然生性多疑,且對這些書信的主人身份極為好奇,但是作為胸懷大志的曹操,生生地壓下性格帶來的影響,選擇理智的避免項羽之禍。
最終,曹操也證明他的做法極為英明。但是並非是他大度,而是他比誰都知道,這件事不可為,即便是自己再多疑,也必須剋制住自己的性格。
回覆列表
曹操生性多疑,為何“大度”燒燬通敵書信?原來他怕重蹈項羽覆轍
曹操的這個性格貫穿了他的人生,許多重要的決策都受到“多疑”性格的影響,但是卻有一次例外,他竟然剋制住了自己“多疑”的性格,用大度的包容之心做了一次高明的決策,讓人費解。
那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完成以少勝多壯舉之後,進入袁紹的領地,繳獲了袁紹的物品,其中包含幾箱子書信,而在這些書信當中,有一大部分信件或來自許都,或來自曹操軍中的部將。可想而知,這些信件正是在曹操官渡之戰中最困難之際,曹操部將們為自己謀求後路的信件,也就是他們通敵的鐵證。
如果信件開啟,誰曾經想要背叛曹操將一清二楚,而此刻大獲全勝,正是“秋後算賬”的絕好時機。但是這一次,曹操卻一反常態,收起了自己的多疑之心,似乎對這些信件的主人是誰沒有絲毫的興趣,並且命人將它們付之一炬。
對此事,曹操自己的說法是,“在官渡之戰危難之際,他自己都想投降袁紹了,更何況其他人。”對於曹操的這次反常的表現,主流的觀點認為,曹操是在收買人心,為了讓這些人死心塌地的跟著他,對未來成就霸業發揮作用。
這種“收買人心”的說法,看似有理有據,但是卻有一個疑點無法解釋,曹操為什麼不收買華佗的人心?為什麼不收買楊修的人心?從他一貫的做事風格來看,他更願意玩“夢中殺人”,殺雞儆猴的手段,而不是像劉備一樣玩“收買人心”這一套。
那麼,曹操為何在倉促間剋制了“多疑”性格,做出這個決定呢?恐怕並非是“收買人心”這樣簡單,而是他深深地知道,這些信件萬萬不能開啟,他的這個決定,極有可能是從項羽身上獲得的經驗心得。
當年楚漢爭霸,劉邦得到韓信之後囂張了一段時間,暗度陳倉,入關中,定三秦,甚至還趁著項羽和齊國糾纏的時候,把彭城給佔領了,在城中瀟灑了幾天。
只不過西楚霸王項羽那是千古以來無人能超越的第一猛男,自然不會任憑劉邦騎到自己頭上。於是,項羽帶著3萬人,奇襲劉邦諸侯聯軍56萬,把他們打的四散奔逃。
項羽對於劉邦一直追著打,最終將劉邦圍在滎陽城,水洩不通,如同鐵桶一般。就在這個危急時刻,劉邦陣營的“壞小子”陳平找到劉邦,提出要劉邦拿出4萬金,他來負責搞亂楚軍陣營,甚至是搞定范增。
范增是楚營的“定海神針”,是項羽極為信任的亞父,陳平說能搞定他,劉邦其實並不相信,但是此刻的劉邦如同“甕中之鱉”,說好聽點也是一頭困獸,所以劉邦“死馬當作活馬醫”,把4萬金給了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