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夏文明的帶刀護衛

    不是仁義道德,而是道德仁義!

    道包涵德與仁義,而德與仁義並不能囊括道或盡顯道的內涵。

    宇宙一切森羅永珍皆以道為根,謂於天地先是也。道是“明其明德”中的第二個明字,是靈明覺性,無名無狀不可陳述。所以道很容易在人間失去。只因為日用而知。道失去了就剩下德了。而仁義禮智信又全體是德的註解或個體的分化。德失去了就只好在仁義禮智信中人能秉持的多少來作為人與畜生丶妖魔、鬼怪的區分了。作為堂堂正正的人總該與畜生等等非人類作一些區分吧?!

    現在為什麼許多人反對孝道?甚至想方設法來推翻孝的真實性和必然性,其實就是他們早已忘恩負義墮落到低階蟲類生物中去了。當下為什麼碰瓷、詐騙、離婚、偷盜甚至殺害父母親人的事情那麼多?不就是因為拋棄仁義道德所造成的嗎?所以!你只要看到網上有人在反對傳統五常八德的人一個好東西都沒有!無論它找到什麼花裡胡哨的理由來論證都可以認定它在現實生活中就是一個自私無情無義的殘酷之輩!

  • 2 # 趙日金141

    仁,義,道,德。古人分別論述。仁義道德,儒家倫理。儒家是怎麼理解的呢?

    道。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雖然沒明確說“道”是什麼,但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這說明,諸子百家,各家的道不同。

    德。孔子曰,“天生德於予”,德是天賜的,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聖人孔子的德。《道德經》,“道生之,德蓄之”。雖然儒道兩家的道不同、德的意思不同,但得到德的路徑相同,德是天生的。

    仁。不是人人都有仁心,具有仁者之心的是聖人。《易傳》給仁定義:“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仁,聖人守住自己的寶位。

    義。《易傳》給義定義: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義,不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義,哥們義氣的義。而是民眾給統治者盡義務,統治者禁止民眾為非作歹。

    現代人理解“道德”,指的個人品質,與古人的“道、德”,概念是不同的。

  • 3 # 春天來了7270

    無論什麼社會,仁義道德也有用。

    就怕嘴上天天講“仁義道德”,現實中不幹“仁義道德”的事情,那就沒辦法了……!

  • 4 # 田中行A

    仁義道德是人的本性的具體體現,就象現代人都是由封建社會傳承下去一樣,只是思想觀念和封建社會的人不一樣。而人性的東西是不會改變。仁是"愛人"的意思,是愛所有的人;義是"道義"的意思,是要講人性做人事;道德是要遵行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是要愛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保持人的本性。封建社會制度不能延用,而人的本性不能丟。仁義道德是人的本質特性,是要傳承下去的。

  • 5 # 珍惜友愛1

    仁義道德,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只能維護,不能拆除,如果失去了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就會使社會混亂。不許挑戰人類的文明!

  • 6 # 尚德漢文化

    仁、義、道、德還分什麼社會嗎?社會是意識形態,仁義道德是做人的準則,只要你還是一個人,道德修養永遠不會過時。

  • 7 # 德高者為尊

    對於古代的文明成就,我們一定要汲取有用的,積極的部分,要去其糟粕,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文化具有連續性,這也是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文明沒有中斷的國家!

  • 8 # 卿本佳人70

    首先,要糾正一下:所謂"仁義道德″,並不是封建社會的東西,而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後的產物。

    據古書記載,自三皇五帝之首的天皇伏羲氏掌管人類以來,就開始了人類的文明史。他首先創造了結繩為政、婚嫁、以儷皮為禮、養犧牲以庖廚等等生活制度和技能,並研究出了易經八卦,有大德。人類自開闢至孔子在世的時候,已經有三百多萬年了,才基本上確立了人類社會的仁、義、道、德的主要內容。這段歷史時期,即使是聖人孔子,他也講不清楚。

    孔子處奴隸社會之亂世,見到仁義道德被敗壞,才述而有作,代聖人立言的。

    因此,仁義道德絕不是封建社會的產物,而是人類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智慧結晶。孔子也不是封建時代的人。把仁義道德冠以封建社會的帽子,批判的是假的仁義道德,是階級鬥爭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與真正的仁義道德相區別。

  • 9 # 近思人生疑惑

    仁義道德永不過時,也沒有國界之分。

    現代社會,很多行業沒有仁愛,沒有道德,為了錢,喪盡天良,有鑑於此更需要加強仁義道德建設。

  • 10 # 塘爬山查各武

    我認為,所謂的仁義道德,從來都帶有階級性的。我們不能講敵人把我們的人殺害了,我們還去對他講什麼仁義道德。黃世仁對白毛女講仁義道德麼?蔣介石對我們講仁義?沒有抽像的只有具體的。孔夫子所說的仁義道德,是從封建社會傳承而來。講的是勞動人民內部的,如:某一小孩在街頭凍得要死,沒吃沒穿,你都不去伸出援手?有人落水了,你也不去拉他一把?某人遇歹徒要傷害他,你還袖手旁現,孑女教順父母,尊老愛幼等等,也都從古代封建社會延續而來,你能說對今天社會沒用嗎?

  • 11 # 取金記

    現代社會現代文明現代文化是從古代社會古代文明古代文化走出來的,是對古代社會古代文明古代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封建社會的仁義道德屬於古代文明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它的合理性和有益性,即使社會發展到現代文明現代文化了,也不應否定封建社會裡合理的有益的內容。

    仁義道德是對人的品行的道德規範,是規範人向好的理想的方向發展,並對周圍的人產生積極影響。不管封建社會還是現代社會,都不能離開仁義道德。但在其內涵上應有所區別。

    封建社會的仁義道德,主要引導人們仁愛、忠義、品德高尚,以維護封建皇權為代表的極少數封建貴族和精英階層的統治。現代社會也講仁義道德,也講仁愛、忠義和品德高尚,但目的是維護現代社會的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和諧共處,終極目標是要實現以仁義道德為核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所以說,封建社會的仁義道德,經過現代社會的改造,依然對現代社會有著非常巨大的作用。

  • 12 # 騏說

    早些年的謬傳坑害了一代人,封建社會在秦就結束了,而仁義道德成為主流價值觀是東漢董仲舒時代的事了,那時的社會屬性是帝國時代。所以,問題本身是有問題的。

    “義”最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出現,上面是一個羊,下面是一個我,古人把“羊”作為和善的象徵。“我”本來是指有稜有角還具有鋸齒狀的刀刃的兵器,後假借作第一人稱的代詞,指自己。因而有的學者認為由“羊”和“我”構成的“義”的意思是像羊一樣與人為善,一切好事、善事應從“我”做起。於是把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做好事、肯犧牲的精神稱為“義”。

    這裡的道德二字應該泛指其他一切對社會有益的美好品格。

    顯然“仁義道德”作為主流的價值觀能夠傳承2000多年,自然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價值。也不會因為現在科技發達了,千年傳承的價值觀就沒有價值了,相反,在當今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高速運轉的社會中更應該弘揚仁義道德,讓生活更趨於和諧。

  • 13 # 第N次接觸

    "仁義道德"是古人在封分社會中所提倡的一套做人行為準則,這樣的人才是經天緯地的雄才。但在當今,人們經過無數次的奮鬥,最終選擇了走馬克思主義這條成功之路。這並不意味著拋棄所有優秀的中華光榮傳統。"仁義道德"應該是中中國人身上固有的人格,我們講自由也講民主但我們仍然要有報效祖國的仁義道德。試想人若無法無天,無仁無義這個世界成何體統,無論如何熱愛祖國是世上所有志士仁人的赤誠相見,更是肝膽相照。士不應"只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們的愛國主人教育是從小最進行的。

    但可惜有些人卻使人大跌眼鏡,從小就準備做共產主義接班人的人,真所謂"女"大十八變,越變越離奇。不可否認此人憑著自已的聰明才智成了同學中出類拔萃的學子,並一路領先,亳不費力地考上國外心儀的名校。成了無數人心目中萬分羨慕的留學生。你可知道國家培養出一個留學生要化費多少物力財力。其家庭也比別人頗多付出。誰曾想到所有的傾心付出卻得到意外的回報。昔日飽受教育的學子一旦到了異國他鄉,聚然變臉,三觀動搖甚至改弦易轍,猶如張弓搭箭,翻身反射,居然是對著慈母般的祖國連連發射。驚人的辱國言論,猶如利箭穿心接連而至。如此恩將仇報,天地難容。但其身在外國男女莫辨,鞭長莫及,即便為人父母亦無可奈何。

    可見花了無數的精力和金錢到頭來卻走上了不歸路,成了人人痛恨的漢奸。這是否教育成了問題,我們的三觀是否在學子的心裡紮下根。我們是否有必要提倡中國的優良傳統,看看我們的前輩許多志士仁人為國捐驅在所不措。出國留學仍眾望所歸,報效祖國才是仁人志士。

  • 14 # 霜夜繁星

    首先,我要強調一點 人性本惡,我並不是故意抹黑人類,只是由於人類託生於動物,有動物原始的基因,本能裡存在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如果不是進行優勝劣汰的殘忍生存遊戲,人類也會滅亡

    有句話怎麼說,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所以惡並不是完全壞處,他是極端情況下,人類依然能生存的保障,

    這裡說明了人性本惡,那麼何以保證人會觸發善念,人們有兩種辦法,一種就是成文法,即是法律法規,另一種就是道德法,即是道德, 人們通過約束和指導人們的一些行為,幫助人們去做善事,而減少惡事,如果失去了對人的約束,人們只依靠本能來做選擇,大概率事件就是用身體的力量決定話語權,這也是警察失靈的情況下,黑社會管理社會的原因,

    我們教育孩子,如果失去了道德的加持,那麼孩子的行為更會遊走在法律的邊緣,因為約束行為的第一道堤壩垮塌,那麼惡的行為就會衝擊第二道堤壩,這是毫無疑問的,忽視了道德的教育,孩子依靠自身的自律能不能自我約束,不去作惡呢,絕對是不可能的,如果能的話,孩子是如何調皮搗蛋呢,熊孩子是如何產生的,

    所以別以為仁義道德是約束人的,是束縛人的,同時也要看到是保護人的,起碼保護了弱勢群體,因為沒有了道德建立的法則,那麼弱肉強食的黑社會法則就會出現,試想一下,一個村子不是靠德高望重的人管理,而是靠身體強壯,有錢有勢的人管理,究竟會有什麼不同,社會完全迴歸了奴隸社會或者部族社會,這種情形下,弱者身體與財力都失去,道德的話語權在失去了,那麼剩下的只剩下成為強者的奴隸,所以道德是弱者抗衡強者的工具,也是文明的基石,這樣社會才會稍微恢復一點平衡與穩定,文明才會傾向於保護弱者

  • 15 # 劉摯仙山上樵夫

    你為什麼不提問西方的野獸野蠻的沒文化不文明行為對世界和平和諧的威脅威害呢?是什麼心態促成你對世界最優秀的人文文明的世界觀雞蛋裡去挑刺,而對世界之惡卻閉眼而對?為什麼?告訴你,仁義道德不是隻存在於封建社會,而是人類是否文明的界線,是全人類精神文明文化的燈塔,人類是要人文文明,還是要西方的野獸行為、野蠻的動物習性,就看要不要仁義道德。

  • 16 # 許逸升

    封建社會的仁義道德在什麼時候都不會過時。仁德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所倡導的仁德對全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們中華民族一定要把孔子的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

  • 17 # 漢人文研究

    仁義道德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不只封建社會有。但成功必不講道德!如美白人當初美洲的打砸搶殺,到二戰的兩邊通吃和現在的收割全世界,何曾有道德之說?

  • 18 # 夫子久久jj

    見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沒有過去的仁義道德,哪有今天的精神文明?

    沒有幾千年的文化沉澱,哪有今天的社會進步、科學發展?

    不孝父母你身從何來?

    忘記祖宗你根從何來?

    無根花是豔不長久的。

    人啦!還是不忘本的好。

  • 19 # 納蘭伊鶴

    封迠社會在中國大地這麼多年。當然有其優點。應該傳承仁義就是優點仁義是道德的最優表玌。不講仁義之人。是道德敗壞者沒有立足之本。一個國家不講道德老侵犯別國最後是死亡。如二戰徳國。日本。對玌在當然有用。人要講仁義是君子。不講仁義是小人。國家亦如此,

  • 20 # 923老石油

    這個問題是比較敏感的,真的是不太好把握,我們經常說的話是剔除封建糟粕,既然是剔除就沒有說全部報廢,看來還是有一部分是可以傳承的,也就是所謂的悠久的歷史文化。

    至於那一部分可以傳承,那一部分必須剔除似乎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看來也是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的某些階段有什麼樣的需要來定,好處是我們國家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現代社會發展到了那個階段似乎都有響應的歷史文化傳承可以加以利用。比如前幾年的儒學熱,也是把孔子好一個讚揚,又比如前幾年的女學熱也是把班固的妹妹班昭請出來展示了一下,

    這樣看來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真的非常不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一種人平常看著呆呆笨笨,可一到遇到問題就很聰明,這樣的人說明什麼?是笨還是聰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