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江路292號
-
2 # 獨狼思語
道家是教仕人如何做個好官,儒家是教平民如何做個忠君愛國的良民。而只有統治者才有推崇誰家的權力和條件。推崇利於自身統治的儒家學說,當然是各朝各代統治者的不二選擇。
以老子,莊子等人為開宗的道家文化,強調的是陰陽平衡,天地下合一,一切順其自然的人生理念。政治上則強調無為而治,社會和諧的理念。受眾面以社會上層人士為主。由於老子姓李,唐朝帝皇尊老子為先祖。唐朝較為重道。其他挑戰也是以鱒魚為主。
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從春秋戰國立派以來,就成了每個朝代都必須推廣奉行的思想體糸。其思想核心內容是教化民眾。推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立身理念。建立“仁,義,禮,智,信”的為人法度。樹立“溫,良,恭,儉,讓”的行動規範。
用現代的話說就是。通過全民教育,全面提升全民的素質。營造良好的社會和諧氛圍,宣揚忠君愛國思想。更利於統治者的統治。
經歷千百年的歷史洗禮,儒家文化得以發展完善,雖源頭古遠,卻不斷流長。為華夏文化的中堅力量,成了優秀傳統文化流傳至今,依舊光彩照人。
-
3 # xymzdsx
孔孟之道就是封建統治者控制勞動人民思想的工具。思想統治比武力統治更重要。所以歷朝歷代皇帝以推崇孔孟之道為主。
-
4 # 正道彎彎
出生到死亡,人一生有許多惡習,
只有一直秉承善念,才能改掉惡習
孔子教的是禮儀廉恥,只有人人知羞恥,懂禮儀
社會才不會很渾濁
-
5 # 憾天涯
說清你問題的主語,誰推崇?統治階級嗎?如果是,在我看來,中國封建社會也並非全都是推崇儒家,而且即便是推崇儒家的也是被董仲舒和朱熹篡改歪曲之後的儒家理論。而道家往往是一種人生態度,因其帶有玄學內容,而又往往被帝皇們寄予長生的期望~當今中國,無論儒家還是道家,其思想根源都不能成為主流,但其中符合當今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的內容還是會被揚棄地接受的!
-
6 # 談笑閣
其實並不是沒有推崇道家。劉邦在漢朝初建之時,採用的就是黃老之學,給國家生養休息的機會。所謂的治大國若烹小鮮,其實就是道家的思想。其實就是不要過分的干預國家的正常執行。
但是道家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出世。不僅老子自己出了函谷關,逍遙去了。後世道家的很多名人雅士紛紛都隱居山林,不願意出世。不願意入朝為官的知識分子是很招統治者蔑視的。
儒學不一樣,儒學講究的是積極的入世。儒學更多的說是作為個人的修養。特別是程朱理學之後,更加強調的是三綱五常。這對於講究尊卑禮節的皇權社會是非常積極的。
-
7 # 趙日金141
據《史記》,西漢漢武帝時推崇的是道家思想,“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言”。
說什麼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純屬無中生有,以訛傳訛。
事實上,道家老子的“道為天下母”,對宮庭內母系勢力極為有利,皇帝從幼年就不得不讀老子。漢代宮庭內亂,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爭鬥的結果,直到東漢末年,三國曹操,對儒家不以為然,借不孝之名殺了孔子後人,孔融讓梨的孔融,即為證明。儒家思想得到推崇,應在科舉考試以四書五經為主之時。
-
8 # 蝶夢莊周777
漢朝初期有文景之治,主張黃老之學,休養生息,之後有了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儒家佔據了文化的主流,魏晉南北朝時,玄學盛行,佛學也開始興旺,直到宋朝朱熹的理學重新站了出來,直到明朝以朱熹的四書集註作為官學,這才重新佔據了主導地位。其實百家爭鳴,外儒內法,歷朝歷代其實都是霸王道雜之,只不過儒家提倡忠君愛國,便於統治,更被統治者推廣認可。
-
9 # 理性的海洋
這是從漢朝開始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提倡忠君愛國,有利於統治者。
道家無為而治,提倡順其自然,對於統治者的統治,價值不如儒家。
-
10 # 無能的扎心君
我是扎心君,我來嗶嗶幾點。
1道家學說,比較高深。走的是曲折離奇的羊腸小道。一般人不能理解。理解的需要二班人。道家陰陽,以柔克剛。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曲則直,屈則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人能常清淨,天地息同歸。許多謀士,精通道家。明朝的黑衣宰相姚廣孝。
2儒家,走的是Sunny明媚的康莊大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修養,君子慎獨。一日,三省吾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家盡孝,在國盡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國家統治。一部三國演義。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誓扶漢室。把老百姓薰陶的,一點點花花腸子都沒有,忠奸善惡,是非分明。輿論導向很重要啊。明清科舉,完全以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為教材。馬上得天下,下馬治天下。
3秦朝法家。漢朝前期道家,後期儒家。唐朝前道家,後期儒家。明朝儒家,嘉靖帝個人,特別喜歡修道。後來,各封建王朝,經過選擇和試錯。基本形成了,明儒家,暗道家的格局
-
11 # 青山銳評
這個問題在漢武帝的時期就解決了。
漢朝初年,皇帝為了百姓恢復生產,適應不擾民,不重賦的道家政策,也稱黃老之學。黃老之學作為國家政策,在漢初四十年裡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使國家獲得了飛速發展。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帽子在破也要戴在頭上,鞋子在贓也要穿在腳上。而儒家則修王道成霸業,統一中央集權,以德為政,以禮為綱,以法為治,實施大有為之革命。
漢文帝時期的青年政治家賈誼,漢景帝時期的削藩政治家晁錯都是因為要改變漢朝內外交困的局面而中道犧牲。
到了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著名的推恩令成為儒家戰勝道家的最好證明,表面是國家治國政策的更替,暗地是通過禮儀秩序削弱諸侯領土,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問題,攘外而必先安內,很快漢匈戰爭中大漢軍隊打出了漢朝的名聲。
但是道家失去統治地位不代表他消失,道家思想道家文化依舊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們主流文化還是以儒家為主。
也因此我們推崇孔子而不是老子。
-
12 # 閒看秋風999
很簡單,道家主張“無為”,視百姓為芻狗,“放老百姓一條生路”,除了極少數剛剛登上皇帝寶座需要休養生息的比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以外誰會推崇老子!
儒家,就是“入世”;士農工商,讀書人必須擺在第一位;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學而優則仕”,進入官場,為朝廷效力;你說說,相比之下,皇帝會喜歡誰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都是皇帝的;但是,皇帝並非“天子”,他也是肉體凡胎的“凡人”;因此,皇帝必須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治理國家,統治老百姓。
怎麼治理,怎麼統治?首先要從思想上來控制,而孔子的儒學就是為統治階級量身定做的,因為孔子夢寐以求的是“周禮”;是“安分守己”。
怎麼才能讓老百姓安分守己而不想揭竿而起造反呢?那就是將“讀書人”拿下,讓讀書人能夠有一個盼頭,為他們開啟上升的通道——科舉考試!
知識分子不造反,武松李逵魯智深們是翻不了多的的浪的;而儒家學說,《四書五經》也讓讀書人的前途充滿Sunny——只有到了晚年或者說實在是沒有希望中舉,知識分子才造反,比如說黃巢、洪秀全!
簡單說,“雙向選擇”使得統治階級接受了儒家思想;同時,也是“雙向選擇”讓古時候的莘莘學子們看到了“改變命運”的曙光;而這些東西,都是道家不可能給他們準備的。
這不是單向的“推崇”,而是“皆大歡喜”。
-
13 # 斧以斯之
為什麼推崇的是孔子儒家思想而不是老子的道家?
道家講的是‘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儒家講的是‘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能看得懂老、莊的,一定是智慧高超,品質飄逸出群的上層人士。他們能從道家得到的,是探索人生宇宙終極奧祕的樂趣。真正領悟道家的人,因為現實世界的背後隱藏的永恆世界太過精深巨集大,所以他們都對人世現實生活、世俗的規則都棄如敝履。
而儒家則不同,儒家聖人能通過儒道究天人之際,也不輸道家;儒家賢人能一部論語治天下,為國家開太平;甚至牛醫樵叟、野人耕夫都能通過記誦幾句聖人之言來指導自己立身處事、處理家庭和教育。
以歷史實效來說,中國唯一信奉道家的時代是魏晉、南北朝(佛家也在這個時期完全被引入中國)。西晉的上層知識分子鄙棄儒家經學,推崇玄理,於是他們一味追求個性解放,沉溺在玄學妙理中,他們變得對人生、對社會毫無責任感。在當時,哪個官員要是認真辦公就會被大家看不起,只有阮籍、嵇康、何宴、王衍那樣放逸脫俗、精通玄理的人才會被奉為榜樣。這個風氣的結果就是導致了整個社會的散漫、萎靡,進而導致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北方漢族人差點被殺到絕種。
直到北周宇文泰重整儒家信仰中國才重新具有了強健的精神支柱,也才具有了重新統一的精神基礎。
從儒家和道家的內容以及歷史教訓來看,入世的、中庸的儒家適合作為個人和國家的支柱信仰,佛家、道家只能作為精神補充。佛家、道家的意義在於它們能為在現實中精神受了創傷的人提供庇護、治療。
儒家是精神糧食,佛、道是藥。
-
14 # 咬文齧字查字典
因為孔子的思想是皇帝統治集團需要的!其實早期儒家尊崇的聖人是“周公”,周公是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武王的弟弟。他先助周武王滅商,後輔周成王治國。周公對儒學的巨大貢獻主要是“制禮作樂”,也就是他所制定的禮樂制度。這套禮樂制度規定了不同身份的人所應該遵行的禮儀,尊卑、長幼、親疏之間各自應遵循的行為規範。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周公所設計那種有秩序有禮儀的社會,這也影響了後世幾千年。後世儒家將周公與孔子並稱,尊為聖人、儒學先驅。
但是,從唐代開始,周公就被取消了聖人的供奉資格。因為周公參與了武王滅商,周成王年幼期間還代理執政。對於後世皇帝來說幹這些事兒的“聖人”都是不能容忍的。萬一後世子孫幹了壞事,手下大臣是不是也能發動革命?是不是也能代理執政?孔子的思想相對簡單的多,忠君、講禮儀,雖然孔子活著的時候不著各國國王待見,但是一個朝代建立之後,就需要這樣的通知思想了。
至於老子的道家思想,對於一個政權來說太消極了,無助於統治和社會發展。只是在西漢初年為了恢復戰亂破壞嚴重的秩序利用過,到漢武帝就獨尊儒術了。對於中國古代國家來說,一個過於弱小的中央政府不是什麼好事,世族和地方豪強會乘勢崛起。
-
15 # 硯傾茗77
這個推崇是統治者決定的,是自上而下的。
儒家本身就有很豐富的內容,有些內容可以作為統治工具,有些內容不適合,但慢慢被替代為其他適合的內容,再加入其他的更多的有利於統治的內容,於是自上而下推崇,於是流傳於世。
儒家講父子君臣,講尊卑等級,這些可以作為統治階級的工具,道家沒有這些。
儒家講內聖外王,以此要求統治者,感化子民,使其服服帖帖,道家沒有這些。
儒家有的內容,道家沒有,而這些內容恰恰是統治者需要的內容,那為什麼統治者不選擇儒家呢?
後來統治者發現儒家不太適合了,儒家也能更新出一些在新的條件下適合作為統治工具的內容,於是沒有被統治者放棄,就這樣,儒家在中國流傳很久很久。
而在古代,我們作為底層人民,當然無力抗拒統治者強塞給我們的思想,我們也就被動地「推崇」儒家了。
古代是如此,但近代的歷史告訴我們,儒家沒能適應近代社會的變化,沒有很好地解決我們面臨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被別的思想解決了,我們在近代不「推崇」儒家。
這麼看來,儒家在現代,如果仍然無法為我們提供一些解決現代社會問題的內容,那也就不適合再作為我們「推崇」的思想了。
-
16 # 少昊國人
儒家思想源出儒道文化發展的春秋時代,以孔子的克己復禮思想指導下的“仁義禮智信”五常範疇的倫理道德觀。基於諸候列國擴張時代的戰爭背景下產生的禮制與忠孝為目的人倫論。到了漢武帝時,由於王朝文化權力轉換的需要,搞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新文化發展方向,從而代替了“黃老之學”的承載社會發展主軸文化,達到了撤換朝政舊臣的目的。
獨尊儒術?即不是儒學,也不是儒道,而是尊天命天子的君臣之忠,人倫之孝為旗幟的,道法共融文化。事實上,劉徹骨子裡崇拜與運用的是道法。從建“承露盤”的形象工程看,對道文化“金闕”之誠,彰顯了對天地大道敬畏之心。
儒家思想,到了宋代,已經是“學而優則仕”為前提的“三綱五常”化。由此加固了文官誤國,黨爭不息的文化背書。直接導致了北宋“靖康之恥”。
儒家文化的三綱五常,即有對宗法制度的文化發展修飾作用,懦弱的文化先天不足屬性,也有“仁義”幌子下的偽君子實小人利己主義者,往往是公權私用下,淹埋了民族氣節精神,從而導致全民順應慣性下麻木不仁中,喪失的民族意志。譜寫了文朋喪權於野蠻鐵蹄下的歷史悲劇。
道家文化,基於原道與儒道文化發展時代的天地人共存理論,講究天下為公,天人合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提倡天帝七政五德理念,以聖人無為而無不為之治,彰顯了華夏民族國與家文化的有機統一性。宣揚天下匹夫有責的精神文化,啟用人民民族氣節大義,杜絕公權私利,崇尚天下一家,宗法有序有責的思想。由此,對王朝公權泛用通過自然法則的義理問題,預以公示為鑑。這就導致了統治集團私慾發展得到了有效控制,所以,在二千多年的王朝發展史上,亂世由道出世而定天下,盛世因儒出世亂天下的迴圈歷史。
儒家文化之所以,倍受統治者的親昧:一,承接了社會發展的文化教育之需;二,維護了統治集團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性。尤其是貴族天命論的公權私用合法性與愚民文化特色,自然倍受統治階級的推崇,最終是伴隨王朝消失一起傾巢中被埋葬。
-
17 # 南山劉向雄
推崇孔子的儒家治國,其實並非帝王的個人興趣,而是儒家確實在道德教化上符合著歷史傳統,對於國家治理“有用”。而作為帝王個人來說,並不喜歡儒家,更喜歡道家或佛家。
下面看看各個朝代的帝王對道教的尊崇程度:
道教產生於東漢時期,但漢朝對於道家可謂痴迷。如文景之治對“黃老之學”的推崇,漢武帝雖然頒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但漢武帝本人卻非常崇信神仙。
~~~~~~~~~~
唐朝向來認為是佛教是國教,其實道教才是唐朝的國教。由於道教遵奉老子李耳為神,而唐朝皇室姓李,李氏家族認為其為老子之後,如唐高祖,特別在終南山建太和宮,來祭祀老子,唐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詔令王公百官研習老子的道德經。王公貴族皆推崇道士,並以《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經典著作開科取士。
宋朝對道教的迷戀遠超唐朝,如宋徽宗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並且花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興建宮觀,還熱衷於為神仙人物加封賜號。宋真宗時期,因為和遼國戰爭失意,他開始把注意力轉到道教上面,並宣稱夢到神仙趙玄朗,並尊趙玄朗為趙氏祖先,開始大力推廣道教。
~~~~~~~~~~
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雖然當過和尚,但當年奪取天下時,他宣稱自己夢遊天宮,見到了道家三清。即位後,朱元璋親自制定道教齋醮儀軌,頒佈全國實行。
朱棣登基後,敕封真武大帝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大規模修建武當山的宮觀。
到了嘉靖皇帝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將道士邵元節入京,封為真人及禮部尚書。清朝雖普遍信奉藏傳佛教的黃教,但雍正和慈禧卻鍾情於道教。
綜上所述,我們日常得出的歷史印象是儒家很受統治者待見,似乎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主流,但實際上,除了“明儒暗法”、“儒佛相爭”之外,道家文化以及道教在中國文化中卻得到帝王的極力推崇,道家文化對百姓日常生活的影響也是極大的,比如各種神仙志怪的傳說或小說,比如喪葬文化中的道公,中醫文化中的巫醫,還有各種算命占卜、靈丹妙藥,無不帶著道家文化的影子。
-
18 # 耒水湘人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說說他的發展史就一目瞭然了!
儒家,道家,先後相差無幾,都是春秋戰國時期,老子還算是孔子的老師,當兩者思想出現的時候,最先受用的是老子是道家思想,反而儒家思想在當時格格不入,可能是因為當時候的環境吧,春秋戰國,各諸侯國戰亂紛爭,世道混亂,統治者都是各自為政,彼此征伐,不需要儒家的修道德,修仁德,止戰爭!而黃老的的學術主張,無為而治,可以讓很多掌權者找到權欲的藉口,畢竟,黃老學術是上古聖皇的治世理論,驗證過,成功過,自然可以採用!
當然,黃老學術,發展最壯大的時期是西漢初期,史書上記載的文景之治,戰亂幾百年之後,國家需要休養生息,將士厭倦戰爭,平民求安穩,在這時代背景下,黃老彷彿一下成為了國家主體!漫漫的時代過去,時移世易,當漢武帝上位之後,他也是心氣高的皇帝,不想蕭規曹隨,要有所作為,卻覺得備受掣肘,自然不舒服,那自然就需要改,如此,出現了一個董仲舒,儒家半聖半魔,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能把權利極端的收縮到皇帝手上,然,事實是漢武帝蓋千古,董仲舒功成名就,儒家一枝獨秀,可謂是把百家氣運佔了個全,而有了漢武帝這個例子,對於後市的皇帝而言,這就是一個最好的範本,自然受皇帝的青睞!
接著就是一代代的學術打壓,閹割,儒家成了與帝王共治天下的士大夫,其實是儒皮法骨,其他學派慢慢變成了下九流,而道家學派變成了神話,玄學!
說白了,不是誰更受推崇,也不是誰更高深,誰受眾,受歡迎,而是學派的較量,儒家贏了而已,沒有通用的學術,不同時代,不同環境,適用不同的學術為主流,而到了現代,站在上帝角度,自然就知道,綜合各種學派,吸收精華,才是治世之道!
-
19 # 思空歸一
儒家是為了延續人類長久生存的思想體現,也符合道家的精神需要,是道家精神需求的一個方面,但不是道家精神需求的全部和高度。儒家思想主要體現在肉眼中的世界,對世界認識的深度不如道家。道家思想是中華文化之根,儒家思想包含在道家思想體系之內。之所以崇儒,是因為人類絕大多數自身的智慧還不足以去理解道及道家思想,也因為自身的條件限制,而無法深入到道的深層世界,正因為如此,人類為了更深入對道的認識和理解,才必須有保障生命存在的基礎,是生命本身的需要,因此於先秦時期,諸子百家思想形成。這本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人類初始以來,認識自然,適應自然,並認識自然與生命本身之間聯絡的結晶,從而於先秦時期得以集中爆發形成。《道德經》便是這個結晶的傑出代表,百家思想不離道,天地萬物不離道,道更不離人,人與道的關係是什麼呢?覺悟了生命的本質,人便悟了道,悟了道的人,才會明白如何做好一個人。都明瞭道,人世界便是天堂。
-
20 # 杜家人
這個問題?我認為,和當的社會主流需要息息相關。究其原因是;儒,道思想和人生觀的差異。
而道家則重於,人與自然的一致。他追求的是;理想中的“無我”境界。無我境界,其實是一種虛幻的境界,這顯然跟社會不相適應,人要達到虛幻的境界,只有道家人能做到,大眾平民百姓是無法做到的。
儒家以成就道德人格,建立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主張的是;內聖外王之道。也就是說,對內我們以聖人自居,對外則以王稱道。而道家則以獲得個人內心平靜為取向。消極自保,以避禍保全自己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命為最高目標。
常言道,無巧不成書。這時恰逢西漢初年,由於秦朝的暴正之後,皇帝順從民意,需要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社會也再轉變,因此世人開始獨尊儒術了。
因此,以老子為首的“道發自然”的,“黃老學派”,在漢武帝之後,暫時就開始逐漸衰落了。這樣解釋再明白不過吧?
道家思想理論上,其深度與辯證性,為中國哲學提供了創作力的源泉。同時道家文化在中國藝術,繪畫,文學,雕刻等各方面的影響,更是站據絕對優勢和主導地位。
甚至可以說,中國藝術的表現,即為道家藝術的表現。道家的“無我”境界是常人不能理解的。因為常人達不到無我境界。這也他衰落的根源。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以“百姓之心為心”,毛澤東思想同樣也是“以百姓為中心”以百姓利益為核心,而努力奮鬥的。
結束語;儒家與道家的區別在於,一個是以入世為傾向,一個是以出世為取向。一個是顯學,一個是隱學而已。都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和社會息息相關的,是某一方暫時的被忽略而已。
回覆列表
準確來說中國從漢朝以來,大部分時間封建社會統治者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以法家思想為輔助。道家和佛教在短暫的時間曾作為主導。至於封建社會統治者採取什麼樣的學說作為指導思想,唯一的標準就是怎麼有利於封建統治怎麼來。(因為文人可以根據封建社會統治者的需求不斷新增新的東西混進去)大的原則就是:在戰亂的年代,以法家為主。在戰亂過後,剛剛恢復太平,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就採用道家的“無為而治”。在基本太平的時期,就以儒家為主,法家為輔,剛柔並濟,張弛有度。簡單說一下指導思想變化史:
先秦時代,孔子看到禮崩樂壞,創立儒家學說,主張恢復周禮。當時大家忙著打架,靠的是拳頭,所以孔子當時四處碰壁。
秦朝,商鞅通過法家進行變法,強大了秦軍,最終滅了六國。毫無疑問,秦朝尊崇法家。
漢朝武帝時,董仲舒以儒家為基礎,法家為輔助,兼採道家合理思想,糅合起來,形成新的儒家思想。魏晉南北朝時,玄學盛行,主張君主無為。當然,佛教在其中也很盛行。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可見佛教之盛。
唐朝受南北朝影響,前期佛教也盛行,中期韓愈用儒家“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抵制佛教。
宋朝朱熹橫空出世,以儒家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創立理學。廣大婦女同志痛恨的“存天理,滅人慾”就是他提出來的。
明清基本以朱熹“理學”為基礎,小修小補。(當然也出現了儒家最後一位大神——王陽明)。
綜上,
儒家強調三綱五常,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下子從精神道德層面規範了社會和家庭秩序,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簡直太受封建社會統治者的喜歡了。法家提倡一斷於法,強調嚴格法治。道家表示要無為而治。三者有極大的互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