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秀雲涵天
-
2 # 御品軒茶業燕兒
這句古訓出自明朝萬曆年間的一部民間諺語集《牡丹亭》,在當時來說,屬於兒童啟蒙書目,不過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最終改成了我們熟知的《增廣賢文》。
可能我們乍一聽到《增廣賢文》這幾個字,會突然想不起是哪本名著,但是除了題目中的那句古訓,這本書中還有我們經常使用的格言,比如:“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近水樓臺先得月”、“一年之計在於春”等等格言警句,都是我們非常熟悉,並且能給我們提供一定的為人處世哲學道理。
介紹完《增廣賢文》,很有必要釋義一下題目中的那句古訓,因為它的意思非常深奧,很容易理解錯,也遠不是我們看到的字面意思。
這一句非常容易理解錯,慈不掌兵不是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不宜仁慈過度。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是經過很多文學家總結出來的啟蒙讀物,其中確實有很多值得思考又非常有道理的句子,比那些所謂的雞湯美文,更能讓人得到啟迪,不妨試著查閱資料閱讀一下。
-
3 # 跬步千里BH
關於慈不掌兵,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漢武帝時期的兩位名將霍去病和李廣。
霍去病虐待士卒,對士卒毫無仁義和慈善。典型的一個故事是,霍去病吃肉剩餘了一些,寧可扔掉,也不給士卒吃。
因此霍去病的士兵,作戰十分勇敢令行禁止,因此,百戰百勝。
而同時代的李廣則恰恰相反,李廣善待士卒,與士卒同甘共苦,同時對失足十分的寬容。因此李廣的士卒往往軍紀散漫。一旦遇敵離廣的失足往往立刻崩潰。因此李廣一生中大小70餘戰,大都被敵人擊潰,李廣也被匈奴活捉很多次。
慈不掌兵,在李廣和霍去病的對比中,十分明顯。
2,義不理財最典型代表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宰相管仲。
這位管老二賺起錢來,真的是無所不用其極。
管仲最先開辦了標普羅大眾的妓院。這位妓院的祖師爺,在開辦妓院時,壓根沒有考慮女性權益公序良俗等道德觀念。
如果開辦妓院是坑本國老百姓的話,那管仲坑起外國老百姓來,那更是管殺不管埋!
齊國的死對頭是魯國,魯國有一種特產叫做魯縞。管仲在齊國大幅度提高了魯縞價格,短時期大量進口魯國的魯縞,同時禁止齊國紡織生產。於是整個魯國沉浸在製造魯縞賺大錢的美夢中。
不久,管仲宣佈停止進口魯縞。魯國用田地荒蕪人人紡織的代價,換來的是並不值錢的魯縞。如果不得不低價賣出魯縞換來維持基本生存的糧食。
管仲在針對魯國的經濟戰中,沒有要考慮魯中國人民的生計。在這一次經濟戰中,大量的魯中國人,傾家蕩產,餓死街頭。
對管仲這樣的人,即使當了宰相,也還是奸商一枚。
3,當然也有例外,戰國時期的吳起和清末的胡雪巖就是代表。
戰國初期魏國是中原的超級大國。原因在於西河郡守吳起訓練出一支魏武卒。
吳起十分珍愛這隻新生的部隊,有位士卒背部發膿瘡,吳起親自給他吸膿血。士卒母親聽到了,說我兒子活不成了。果然這個士兵在作戰中十分賣命,沒命了!
清朝末期,胡雪巖一開始只是一個票號的夥計。偶遇王有齡,王有齡訴苦,我要花錢買官,可是沒有人借給我。胡雪巖違規把票號的錢給王有齡,失業了。
後來王有齡發跡,當了浙江巡撫,胡雪巖受到提攜,成了大商人。
王有齡和曾國藩交惡,王有齡守杭州,曾國藩見死不救,被太平軍攻滅。接替王有齡的是左宗棠。
左宗棠帶著空官帽,什麼也沒有,怎麼剿滅太平軍?胡雪巖出現了,大量糧食和錢財借給巡撫衙門。從此以後,胡雪巖成了左宗棠的大管家,就成了清朝晚期最強大的紅頂商人。
吳起慈能掌兵,胡雪巖義可理財,這是異數!
-
4 # 醉夢亦清醒
慈不掌兵,一般很讓人理解成心慈仁愛之人不能掌兵,而則鐵面無情之人卻可掌兵。
我個人認為慈不掌兵的核心應是說在關鍵的時候,絕不能因為婦人之仁而誤了大事!
古代聖賢軍事家孫子曾經說過:“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可見,掌兵不是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不宜仁慈過度。如果當嚴不嚴、心慈手軟、姑息遷就、失之於寬,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當然就不能掌兵了。
同樣,在中國的歷史上秦、漢、唐、宋、元、明、清以及其它的各個朝代,但凡開國之君,基本上都是從執掌兵權上的恩威並用才得以依靠軍隊而得以開國,想來這些開國之君必定深諳“慈不掌兵”之道!
而反觀後世治國之君,大多要不心懷仁治或者是昏庸不治,對這“慈不掌兵”之道肯定不甚運用,所以才會得以後即不繼。
正所謂“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古來善用兵之人,皆知此理。這不是說要對部下黑臉黑色,而是在關鍵之時,不要因為 婦人之仁而誤了大事,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處此“一時”之時,統帥戰將必要有鋼鐵一般的意志和決心以指揮行事,絕不能因心軟而壞了大局。
總之“慈不掌兵”應是掌兵不是不能有仁愛之心,應是不宜仁慈過度。如果當嚴不嚴、心慈手軟、姑息遷就、失之於寬,乃至“令不能使,法不能治”,當然就不能掌兵了!
-
5 # 掛壁白頭翁
慈不掌兵這裡的慈是一種小善,是聚焦於個體而沒有大局觀,沒有蒼生百姓的一種善。
領兵打仗,不是領的一個人,而是領的一支軍。這支軍是有無數個人組成的,其實就像是我們的身體,是由無數個細胞組成的。軍隊中的每個個體都有思想,都有人正常的喜怒哀樂,會有忠誠,也會有背叛。就像我們的細胞有時候會癌變,這個時候我們的身體就會毫不猶豫的殺死這個病變的癌細胞,這對於個體細胞很殘忍,可對於身體來說,就是一種善。
將軍領兵打仗也一樣,有不忠誠的士兵,應該放他離開嗎?應該給他改過的機會嗎?這個將軍如果給了機會,那就是愚善,他的慈可能會害了整個軍,那這還能叫做慈嗎?
同樣,在攻城打仗的時候,有的部隊從正面進攻,有的部隊從側面穿插,有的部隊保證後方安全。毫無疑問,正面衝鋒的是敢死隊,送命最多的部隊,死傷最為慘重的部隊。試問哪個將士不是活生生的人呀?可這是戰爭,戰爭不是過家家,把將士當人恰恰是不把他們當人。
許多時候戰爭是需要大局觀的,有的時候,就是需要猛攻,強攻,這是要死很多人的,比起這些來,圍攻自然死人更少,但圍攻會貽誤戰機,圍攻可能會導致區域性失敗從而帶來整體潰敗。小慈會是大惡。
慈是不能掌兵的,但不慈不代表就不把將士當人看,而是要放下所謂的小善,把控全域性,做出最佳判斷。難道為了保護將士的性命就應該棄城而逃嗎?顯然不是這樣的。
-
6 # 章小飛魚
生活中,對於一些優柔寡斷或善良懦弱的人,其家長或領導經常用這樣一個詞予以鞭策,那就是:“慈不掌兵”!怎樣理解"慈不掌兵"?
“慈不掌兵”源自《增廣賢文》,其後還有“義不理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
這四句話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從字面來看,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過於慈悲,就不適合領兵打仗;一個人如果很講義氣,就不適合管理財務方面的事情;一個人如果過於感情用事,就很難成就事業;一個人如果太過善良,就不適合去做官領導別人。
這幾句話可有道理?當然是有的。我們知道,戰場是冷酷的,刀槍無眼,如果指揮者不夠剛毅果斷,輕則會貽誤戰機,重則會造成慘眾的傷亡;很講義氣的人,考慮別人就會多些,甚至不惜“為朋友兩肋插刀”,而錢財,則是諸多利益的交織點,仗義之下,毫不猶豫的伸出援助之手……輕則,可能造成經濟損失,重則,會給自己或組織帶來麻煩;若一個人很容易被感情所操控,那麼就很難理智行事,瞻前顧後、縮手縮腳,豈不難成大事?自古官場如戰場,人際關係錯綜複雜,只憑一已之善良,真的是很難應付的!
這四句話,並不是消極的教導人們不能心慈、不能義氣、不能重情、不能善良,而是告誡人們,要取己之長,補己之短,要在適合自己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優點,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所以說,“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仍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
-
7 # 華盛盾
《增廣賢文》:“慈不帶兵,義不理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孫子兵法》:“兵者,詭道也。”一語道破天機。戰爭是死亡遊戲。是以打敗對方為目的。沒有什麼道德仁慈可講。可以坑蒙拐騙,燒殺搶掠無所不為。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人殘忍。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
8 # 青山綠水無名
慈不掌兵,指不是用兵,而是治軍。仁慈的人性格寬容,不能整束軍紀。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此曰:亂也。勇者獨進,怯者獨退,敗軍之象也。
-
9 # 丁迎勝
怎樣理理解慈不掌兵呢?,士兵在統帥手中就是一粒棋子,一個會說話的機器,想怎麼幹就怎麼幹,但不付合人和這條原則,是打不了勝仗的。
人就是機器,但機器是要加油和保養的,不然怎麼為你工作,怎麼才能做到正常運轉。
人就是一個棋子,但棋子是死的,一個死人怎麼打仗,必需有一個會打仗腦子,做做好為什麼打仗,為誰打仗的教育,怎樣打仗,戰鬥力怎樣,這些都是你考慮的問題。
帶好兵,確保打勝仗,要制定軍紀,安照軍紀行事,慈不掌兵指你不認識到紀律的重要性,就不能打勝仗,不樹立這種想法,該前進要前進,不畏犧牲,養兵一日,用在一時,你就不適合帶兵打仗,叫慈不撐兵。
總之養兵千日是平時要千方百計做到,用兵一時是在關鍵時刻保證完成任務。
-
10 # 納樂奇門策劃
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從字面來看,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過於慈悲,就不適合領兵打仗;一個人如果很講義氣,就不適合管理財務方面的事情;一個人如果過於感情用事,就很難成就事業;一個人如果太過善良,就不適合去做官領導別人。
-
11 # 薩沙
請問,軍隊是幹嘛的?
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的唯一目的,就是從肉體和精神上打垮敵人。
精神上的打垮,也要建立在肉體上的打垮。
所以,軍隊說通俗點,就是用來殺人,任何一個國家軍隊都是這個作用。
既然是殺人,本來就是要對敵人施以剝奪生命這種極端的暴力行為,是殘酷無比的。
所以,如果過於講究仁慈,是同軍隊的組建目的相反的。
這裡要說說林彪在東北的剿匪。
開始,林彪宣傳“首惡必辦、脅從不問”,也就是隻是土匪頭子,普通嘍囉一般釋放。
結果,東北土匪打來打去不見少。
因為你殺了一個土匪頭子,嘍囉拿到路費以後並不回家,而是改投另一夥土匪。
所以,後來改變了策略,對土匪採用嚴懲。
抓住大土匪謝如東以後,將其槍斃以後,將人頭斬下來掛在城頭,懸首示眾。
這是以往對付鬍子的招數,但非常好用,很多嘍囉見謝如東死的如此之慘,嚇得真的逃回家了。
由此,林彪三下五除,清剿光了東北的土匪,肅清了長達百年的匪患。
所謂慈不帶兵,軍隊如果一味講究仁慈,其實是在縱容敵人,反而害自己。
用一句名言“對待敵人,要想秋風掃落葉一樣無情。”
-
12 # 萌果子
“慈不掌兵”源自於《增廣賢文》,說起這個增廣賢文,我記得著名主持人老樑(樑巨集達),曾在《老樑故事匯》中對它有過這8個字的評價:閃展騰挪, 進退有度!甚至還曾說過這樣的人生感悟:我從弱冠年齡,到而立到不惑,到現在接近知天命,越來越覺得《增廣賢文》對指導中中國人的人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想很好的理解“慈不掌兵”這句話,我們還要從《增廣賢文》這本書說起:
可以說,這本書不僅有內涵,還語言生動豐滿,通俗易懂,是一本不需要講解就能領會到,其文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的經典之作!
二,對慈不掌兵的理解①慈不掌兵是中國古代統兵的古訓,原文是這樣寫的:“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
有人看了這句話後認為,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不信,才能做大事,其實這是錯誤的認知。就拿“慈不掌兵”來說吧,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說的就是:過於仁慈的人,不適合領兵打仗。
②但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慈”不是說領兵打仗者,不能有仁愛的心,非得冷酷無情,而是說不能仁慈過度。
由此可見,所謂的領兵者不是不可以有仁愛之心,而是不能仁慈的過了度。如果掌兵者當嚴不嚴,心慈手軟,姑息遷就,以致於“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這樣的領兵者,是不能成為掌兵者的!
-
13 # 新知傳習閣
負責對塔山進行進攻的是國民黨中央軍54軍,後來獨立95師也加入了進來。雙方的兵力非常懸殊,但當時的作戰任務也非常明顯,必須死死的守住塔山。
國民黨動用優勢的炮火,幾乎將塔山掀翻了。防守塔山的戰士就是用自己的血肉和頑強的意志在阻擊敵人的進攻,當時的傷亡非常的慘烈。
正像電視劇描寫的一樣,當時前線的指揮官向林彪打電話,說自己部隊的傷亡太大,請求增援,或者撤下來休息。當時林彪斬釘截鐵的回答:我不要你的傷亡數字,要求你必須守住塔山。
試想如果當時林彪心一軟,同意四縱撤下來,那將會造成非常嚴峻的後果。進攻錦州的主力軍將會遭到國民黨中央軍的合圍,大批的重武器將會丟掉,慘重的傷亡將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打下錦州,把55萬國民黨軍隊消滅在關外的計劃就破產了。
比如明朝戚繼光的戚家軍就是非常嚴密的一個軍事組織,戚繼光對手下的士兵要求非常嚴格,如果不能按照他的要求訓練和作戰,就會遭到非常嚴厲的處罰。比如在鴛鴦陣中,指揮官如果戰死,其他的所有人都要被處死,如果指揮官受傷,戰士也要被處罰。
戰國時期的白起正是明白這一點,才將趙國的40萬大軍活埋。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正是靠著白起的不人道行為,才讓趙國這一秦國的重要對手基本上喪失了抵抗的能力,為秦國統一天下打開了門戶。
這就是戰爭。所有戰爭都是不理智的行為,因此判斷戰爭也不能用常理來推斷。戰爭就是死亡的藝術,只有理智的指揮官才能減少死亡,才會對區域性的死亡視若無睹。
只有做到這樣,才是真正的慈不掌兵。對一部分人的殘忍就是對更多人的仁慈,只有犧牲一部分人才能換來更多人的更好生存。
-
14 # 梅清幽
所謂“慈不掌兵”,我的理解是作為一個帶兵的指揮官,他必須實施正確嚴明的紀律規章,自己以身作則,帶領出一組如狼似虎的軍隊,保家衛國。仁慈是帶不出好兵的。在紀律嚴明的平時訓練時,他可以不慈;在戰場上他要為自己的軍隊和戰友負責,必須制定完善的作戰計劃減少傷亡,這時候可以對自己的軍隊仁慈;在對待敵人時他可以不慈,他指揮自己帶領的虎狼之師在戰場上驍勇善戰、英勇殺敵,最終取得勝利。
1.仁慈是帶不出好兵的。作為帶兵的將領,必須紀律嚴明,言出必踐,令出如山,以身作則。據《左傳》記載,孫武去見吳王討論帶兵打仗的事情。吳王覺得孫武是紙上談兵,就給他出了個難題,讓孫武帶領一群宮女姬妃去操練。孫武就選了一百個宮女,並讓吳王的兩個寵妃擔任隊長,孫武將操練的要領向她們講了個清清楚楚,在喊口令訓練時,這些宮女們笑著一團,沒有一個人聽孫武的。孫武又向她們講了一遍操練要領,並讓兩個隊長以身作則。再一次喊口令訓練時,她們還是笑彎了腰,沒有人聽從指揮。孫武嚴厲的對她們說道:“這裡是演武場,不是王宮,你們現在是軍人,不是宮女,我的口令就是軍令,兩個隊長不以身作則,公然違抗軍令,理當問斬。”說完就讓士兵把這兩個姬妃拉出去斬掉。場上的宮女們再也不敢發出笑聲,場面一片肅靜。再次訓練時,這些宮女們動作整齊劃一,最後成為了訓練有素的軍人。
2.慈不掌兵,也可以引申為現代社會的管理者。許多優秀的管理者在制定詳細的計劃目標時,也遇到了像孫武一樣的問題。要麼職位比自己高,新的政策無法執行。但是這些管理者只要能夠真正的客觀公正的執行自己的優秀管理制度,不以個人的私利為前提,相信最後也一定能成功。
仁慈是帶不出好兵的。作為帶兵的將領,必須制定正確的規章紀律,做到軍令如山,紀律嚴明,言出必踐,以身作則。
-
15 # 清水空流
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這幾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必須要說明的是這些話,只適用封建時代,這幾句話反映的都是古人為人處世的智慧,而在當今看來。只有借鑑意義,而沒有現實意義。
慈不掌兵,就現在最大的意義在於嚴肅軍紀,忠誠於國家,對於一支軍隊而言軍紀和忠誠是第一位的,有觸犯軍紀者,絕不姑息。韓信的七十四律五十四斬,以及後世的軍紀,軍規都指向一個原則,軍紀嚴明,自古凡是名將者,在軍紀上要求都是非常嚴格的,從來沒有老好人的名將。為將者要殺伐果斷,不要有婦人之仁。慈不掌兵”,兵不厭詐都是必須的,因為戰爭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優柔寡斷之輩是無法帶兵打仗的。當然也有愛兵如子之說。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仁和嚴是並行不悖的。為將者要淡看生死。對於將領而言,戰場上的生死,就是一個數字,無任何實際意義。
戰爭是殘酷的,不是你死就是亡,戰爭本身,沒有第二,只有第一,《大決戰》中,林彪的那句著名臺詞“我要的不是傷亡數字,我要的是塔山”,就是“慈不掌兵”,最好的詮釋,在戰場上,任何人的生命都不是生命。也就一個數字,為奪取最後的勝利是不一切代價的,淮海戰役期間,圍殲黃百韜兵團十分艱難,粟裕事後都說,淮海戰役兩大關鍵時刻,一個就是圍殲黃百韜,黃百韜兵團5個軍12萬人戰鬥力出乎意料,前線各個縱隊打的很苦,粟裕下令,即便前線所有縱隊全部犧牲,也一定要殲滅黃百韜兵團,將領在指揮時考慮只有勝負,除此之外,再沒其他的意義。
自古名將,未有軍紀不嚴明者。軍紀嚴明則殺伐不可不果斷。軍紀和忠誠是軍隊的兩大生命,這兩項如果喪失,軍隊必然失敗。愛兵如子和慈不掌兵並不矛盾,岳飛給士卒披戰袍,吳起給士卒吮背瘡,你看似邀買人心,但關鍵時刻卻可以讓戰士捨生忘死,同時,這些士卒如果違反軍紀,岳飛和吳起也會第一時間將他們梟首示眾,以正軍規。周亞夫細柳營不是給君王看的,而是給三軍看的 。以菩薩心腸,顯雷霆手段!這是曾國藩帶兵的原則,常凱申天天學曾文正公,也沒學好。僅僅是把慈不掌兵當做一種方法。
“慈不掌兵”,是以勝利為根本目的,以士兵生命為代價換取的,所以才有“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之說,“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可見戰爭是極其殘酷和違反人道的。所以避免戰爭是人類永遠的話題。
-
16 # 鄭說豫見
一、戰爭中仁慈沒有任何意義
兵者,凶也。戰爭是殘酷的,戰爭的性質決定了慈不掌兵。戰爭不是殺人,就是被殺,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傷害。戰爭中,上一秒鐘還是生龍活虎的戰士,下一秒鐘可能就成了死屍。戰爭的場面,血腥而刺激,仁慈在這裡起不到任何作用。
宋襄公高舉仁義大旗,不擊半渡之師,不擊未列陣之師,卻戰敗被辱,徒讓後人恥笑。
三、對士兵的仁慈是最大的不負責任在戰爭中,時時刻刻,方方面面都要保持警惕,恰當,任何一個疏忽,就有可能導致戰爭的失敗。平常治軍不嚴,號令不明,對士兵仁慈,戰時難免失敗。平時對士兵的仁慈,其實是對士兵最大的不負責任。須知平常多流汗,才能戰時少流血!
-
17 # 歷史的眼睛
慈不掌兵,這是軍隊的性質所決定的。
當然,這是一個方面,而另一個方面則是,軍隊的管理者和指揮者,必須關心部署和愛護部署,要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兄弟和兒女看待,做到官兵患難與共、榮辱與共和生死與共,從而增強軍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是軍隊戰鬥力生成的另一個方面。從歷史上看,凡是有戰鬥力的軍隊和優秀的指揮員,無不是愛兵的典範,和為部署從內心佩服擁戴的人。
所以說,慈不掌兵,並不是說掌兵的人無情無義,而是說在貫徹執行命令中,必須有狠心,不能慈悲,要有六親不認的勁頭,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統領的千軍萬馬形成一個聲音,一個意志,一個拳頭,做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
18 # 愛看愛思考
道理很簡單的,部隊尤其是一線的部隊。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開赴前線去拿性命去和敵人做生死相博的,有時讓他們去做的任務就是去送命,這樣的情況下“仁慈”就是掌兵者的大忌。但是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有時這樣的命令又非下達不可,所以作為一名軍事長官就是需要“硬起來”心腸去下達這樣的命令。一個非常典型例子就是電影《集結號》中描寫的那樣,明知道九連會被消耗光,但是,作為一名領導,就只能夠命令他們不聽到集結號不得撤離阻擊陣地。
-
19 # 歷史伶俜者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慈不掌兵”就是說無法嚴肅軍紀的人是不適合帶兵打仗的,一支軍紀渙散的軍隊是沒有戰鬥力的。
嚴肅軍紀並不是說對士兵嚴厲苛刻,與愛護士兵也並不相互矛盾。軍令嚴明,主帥能夠做到以身作則,不徇私枉法,底下的士兵也會跟著遵守軍令,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愛護士兵,常年在外征戰的人更需要一些關心,主帥在生活上如果能夠做到愛兵如子,他們也能做到愛將如命,這樣的軍隊戰鬥力會更強。鮮明的對比就是我黨軍隊官兵一家和國黨剝削士兵,我黨能從弱小一步步發展壯大,靠的就是嚴肅的軍紀和家人的氛圍。
舉幾個單純“以慈掌兵“的反面例子,東漢末年的大司馬張揚,為人性格溫和,愛兵如子,對部下從不使用嚴厲的懲罰,即使部下早飯,他都能笑呵呵的拉著對方的手詢問緣由,真的是忍天下所不能忍。這樣的人是不是很偉大,部下是不是會被感動的痛哭流涕,轉而死心塌地跟著他幹。不是的,他被部將楊醜給殺了。所以單純靠愛是掌控不了軍隊的。
張遼在逍遙津挑戰孫權之時,帶著八百步兵衝突吳軍陣中,殺得吳軍奪氣,在突圍之時,張遼第一波只帶出了數十人,其餘仍被圍困的士兵高呼:“張將軍不要我們了嗎?”張遼聞言,立刻轉身再殺入吳軍圍中,將所有人一起救出來。士兵對他也是感恩戴德,更加死心塌地。但是張遼純粹靠的這個嗎?不是的,張遼作為三國名將,對軍隊的管理也是井井有條的,愛兵是一回事,犯了事處罰又是另外一回事。
縱古至今,單純靠慈愛感動士兵的將軍帶不好軍隊,單純靠法令苛待士兵的也管理不好軍隊,只有兩者結合才是帶領軍隊的最好方式。
-
20 # 孟冬二九
“慈不掌兵”不是說推崇你完全當一個冷血無情的將軍。更合適的理解應該是“愛兵如子,用兵如棋”。
首先,“慈不掌兵”第一層含義:要嚴肅紀律,一旦有觸犯者,從嚴處理,絕不姑息。
但這個和愛兵如子並不衝突。比如,戚繼光的士兵生病了,戚繼光親自端湯送藥並要求如果士兵受傷,隊總要天天看望,旗總要兩天看望一次,百總要三天看望一次。戚家軍斬首一級三十兩白銀(戚繼光自己一個月俸祿15兩白銀),軍戶隨軍搬遷有安置費,每月足俸足餉,死了有優厚撫卹,每隔一段時間軍中比武還發放獎金。—這些都夠好夠仁慈了吧。
但你看要是觸犯了軍紀,戚繼光饒過誰?行軍中交頭接耳殺頭,鳥槍兵退後一步殺頭,戰鬥小組交換比低於一集體殺頭。在閩、浙一帶還流傳有戚繼光斬子的故事,說是其子戚印一次作戰中,未等倭寇全部進入包圍圈,就貿然出戰,致使部分倭寇逃脫。戚繼光為了申明軍令,將其斬首。—這又是何等的殘酷不留情面。
古往今來凡是能成為名將的,在軍紀上絕對都是非常嚴苛的,沒聽說過哪個優柔寡斷的老好人成了名將。
你是團長,上級命令你三小時內拿下某陣地,你計算了一下,代價是全團百分之四十失去戰鬥力,如果多給五個小時,代價是百分之二十。你是否會跟上級說,再給我五個小時吧,我的人能少死一半。不會的,一個合格的指戰員只會讓幾百個和你一起摸爬滾打出來的士兵去送死去為上級節省出來這五個小時。
所以《大決戰》中林彪說:“給程子華髮報,我不要他的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人命不重要,只是數字,只要塔山!這時候士兵失去了作為人的大多數屬性,變成武器彈藥一類可以消耗的東西。這就是“慈不掌兵”的含義。
一將功成萬骨枯。有人問劉伯承元帥:淮海戰役打的那麼漂亮,怎麼之後您從未再提過?劉伯承說:“你知道你問我的這些問題,我想到的是什麼嗎?千百萬的年輕寡婦找我要丈夫,多少白髮蒼蒼的老太太找我要孩子,我心裡很不安,你要我怎麼說嘛。我根本不願意去想,就連看電影都不看打仗的。”
戰爭從來都是蒼涼悲愴的,但戰爭卻往往在推動歷史的程序。很諷刺,歷史就是在鮮血淋漓中滾滾前進的。也許一個將軍最大的仁慈就是可以儘快的結束一場戰爭,希望大家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和平吧。
回覆列表
“慈不掌兵”出自《曾廣賢文》,意思是一個仁慈的人是不適合做軍隊的統帥的。原句為: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些話都反映了古人處世的智慧,至今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軍隊是個特殊的集體,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用之能戰,戰之能勝。要想實現這個目標,統帥是不能過於仁慈。正像著名軍事家孫武所言:“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戰爭確實是殘酷的,寧為治世之犬,不為亂世之人,但願世界上沒有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