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硯臺邊

    馬爾克斯塑造的世界裡,有七代人在時代更迭中不斷前進著。由於每一代都有繼承長輩名字的出生者,而這些翻譯後的人名不容易被我們記住,因而會出現不知道她或他具體的性格特徵了,很多人就讀不下去了。其實我們可以,在紙上簡單記錄一下,七代人各自的名字,相同相似,卻也因為時代的變化,而有著不同的命運,便也能理順其中的思緒了。

  • 2 # 跑啊呃呃

    這本書本人一共讀過兩遍,第一次讀純粹是為了完成學校的任務寫讀後感,結果讀完名字都分不清,啥都不知道。第二次讀是因為無聊,讀完後發現了這本書真精彩(閱歷不夠,看不到書背後的涵義,捂臉),最後還畫出了家族關係圖。我讀完向同學推薦,他們大多都說了相同的一句話:名字我都理不清楚。其實不光百年孤獨啊,現在的許多人都不會讀書了,包括我自己。我們習慣了資訊快餐化,拿起書依舊像是拿起手機看資訊,迫切想知道這本書寫了些什麼,這當然是不可能的,然後就會不習慣,然後就心急,翻得更快了。靜不下心就當然讀不進任何東西,更何況是一本外國名著。

  • 3 # G辰司

    客觀上說,很多人讀不下去是有原因的。第一,主要是裡邊繞口的難以分辨記憶的人名就讓許多人為難了

    第二,百年孤獨的敘事很平凡,沒有太多的華麗轉折,勾不起讀者繼續閱讀的慾望。

    第三,百年孤獨博大的世界觀和深沉的哲學思想很多人無法理解。

    越是偉大的著作越是少數人難以拜讀和理解的,這需要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深刻的理解能力。當你有了足夠的人生歷練再回來閱讀這部巨集圖鉅著會有更深的理解的

  • 4 # 我自風情萬種與你同行

    《百年孤獨》是馬爾克斯的成名之作,它代表了20世紀魔幻現實主義最高成就的文學鉅著,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這樣寫道:加西•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閱讀這本書,如果沒有審慎的態度,你要麼讀不懂,要麼讀起來很難受。馬爾克斯寫了加勒比海岸馬孔多小鎮布恩迪亞家族100來年的行衰,這是小說所描述的現實,實際上它隱喻了拉丁美洲人民遭受西方殖民入侵時期100來年的歷史,這部歷史表現了布恩迪亞家族幾代人都無法擺脫宿命的那種孤獨。所以說,很難有人讀下來。

  • 5 # 靜竹詩雨

    題主好。

    不光是《百年孤獨》,任何一部名著的命運都大抵如此。讀一本書如果只是為了瞭解一個故事,那還不如直接讀此書的故事梗概來得痛快。

    讀書跟交友一樣,得有緣。畢竟想能順利進入《百年孤獨》你得有一定知識儲備,對拉美文化有一種概念上的認識。同時你得以“文學”態度去面對它,因為你即將展開的這次閱讀之旅絕非像讀“故事會”一樣坦途一片。

    如果那麼有名的開篇都無法引起你深入閱讀的慾望,我想放棄它也不是什麼太可惜的事。而你一旦進入馬爾克斯的馬孔多世界,那種心情就絕不僅僅是能用流連忘返來形容:那將是一場令人心醉神迷魔幻之旅。

    書里人名的冗長難記根本構不成閱讀障礙,我想每個善於讀書的人都會有一套自己的記憶方法。甚至可以說當你被馬氏獨特的語言、深邃的思想、奇詭的結構和與眾不同的敘述方法所吸引,你會發現在那些長(zhang)得很像的人名中竟掩藏一種宿命的詩意。那裡有馬孔多一代又一代人對人世變遷的記憶。是一種“綿延”和“流淌”。

    一本書不一定非得印合我們自己的人生經驗(也不可能),我們才認為它是優秀的。它給予我們更多的是一種文學上的對生命的關照。也即當你在這部書裡活過一次,你會覺得自己對人生的認知發生了不可言說的改變。

    “除了孤獨,我一無所有 。”馬爾克斯的這句話讓地球變小了,它默默地執行在茫茫宇宙,就像馬孔多一樣,成為人類最終走向孤獨的全部記憶。

  • 6 # 星火微光晚橋

    《百年孤獨》這本書的偉大在於他的哲學深度,以及象徵著拉丁美洲百年殖民史的隱喻。

    故事的敘述手法其實並不高明。流水賬式的人名,也讓人很頭疼。

    但這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讓你有愉悅的閱讀體驗的通俗小說。這是一本世界文學名著。

    這本書也和中國的文學名著《紅樓夢》一樣,需要有一定生活閱歷的人才能讀得懂。這本書也像《紅樓夢》一樣,一旦讀進去就會回味無窮。

  • 7 # 阿振說

    讀完此本冷峻理性的書籍,我試想深刻剖析一番其中蘊涵的內涵。本書自始至終的情節都被“孤獨”這條內線牽引著。這裡的孤獨,是一個家族令代代抓狂的窒息孤獨,它是深入骨髓,難以扭轉的;它是荒誕滑稽的,因為它毫無根由;它是沉重悲壯的,因為承載它的是一部血與淚交融的家族史。

    這裡的孤獨,是最原始的孤獨,首先來自於人內心最野蠻,粗魯,但又單純的那份衝動。它可能是熾熱飽滿的愛慕,是赤裸裸的嫉妒,是鋒芒畢露時的驕狂,是難以忍耐而瘋狂的心,是浪蕩不羈的激進靈魂。當這種單純而濃烈的衝動佔據了一個人的全身,卻不能合理地將它宣洩或壓抑住,此時內心的狹隘和封閉易將人禁錮在自我的世界,去忽視外界,而身體將任由情感擺渡,神魂顛倒般的做可笑荒謬之事。布恩迪亞家族的骨子裡淌著最野性,原始,的血液,他們未文明開化,還遺留著愚昧與封閉。麗貝卡忍受不住無期限的苦等婚姻的煎熬,於是她如飢似渴的啃食泥土和石灰,阿瑪蘭塔在對愛情強烈難抑的渴求中扭曲了人性,陰差陽錯地害死了自己的嫂子;奧雷里亞諾第二獲得了豐盈的物質,但他愈發空虛萎縮的心靈使他毫無忌憚的揮霍。。。。。。自私,愚蠢,機械而單調的靈魂是推動他們紛紛走向悲慘結局的根本原因。

    孤獨,是鑲嵌在這一個家族骨髓深處的疤痕,是凝結在基因中,難以抹去的獨怪性格。他們也在不斷努力去突破束縛在自己身上的孤獨,去打破隔閡了自我和他人的一張模模糊糊的大網。在先進的資本主義文明鋪天蓋地襲來時,他們的內心深處也激發了對外界強烈的好奇心,奔騰出了不甘屈服,不甘奴役的反抗且獨立的精神,衝破自我,崇尚自由文明的進取靈魂在鍛造。何塞·阿爾卡蒂奧逃離孤鎮,大膽地闖蕩各洲;奧雷連諾帶領自由黨開展了轟轟烈烈反保守政府的革命;烏爾蘇拉一小家碧秀,卻義無反顧地登上開往遠方的列車。。。。。。但或許是詬病過深厚,積重難返,或許是精神覺悟尚低下,亦或缺乏科學價值觀念的引領,他們最終還是無法徹底擺脫孤獨的外衣,遺憾地淪落回低俗。但這代代人勇於與野蠻決裂,迎接文明,不斷挑戰自我的精神是值得歌頌的。

    這種精神不禁讓我們想到海明威的最小的孫女瑪麗爾·海明威,她頑強地打破了可怕的家族魔咒(代代不得善終)她的家族有遺傳的抑鬱症,她的家人都怪誕的死去,但唯獨她積極向上,奮發進取,再忍受巨大的痛苦後,靠瑜伽和冥想頑強地活了下來,並且有個精彩且卓越的人生。我們人生中也極其需要這種自強不息,追求文明,勇於挑戰自我的精神,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在我們學習和工作上都將發揮巨大的作用,推動人生走向更遠更高。

  • 8 # 走走停停學學看看

    首先得明確一個主題:魔幻現實主義,這是拉美文學的重頭戲。馬爾克斯讓世界文學在那個風雲激盪的年代更上一層樓。第一次聽說《百年孤獨》是在高中歷史書上,當時只是很表面的學習文學流派與作家作品,並未深入探究,後來上大學以後有閒心終於買了一本,興致勃勃開啟準備欣賞一番。然而正如絕大多數人一樣,真的讀不下去。也不知道是何原因,也不是晦澀,也可能是由於書中人名太長。不管是豬尾巴還是移民還是語言,都讓我一頭霧水不知所云。相信所有讀不下去的人都可能是有著某個相同的原因,只是不知道怎麼表述出來。

    讀的時候整個人是懵的,不知道線索是什麼,不知道主題是什麼,理不清脈絡。可手中捧的確實是世界一流名著。難不成是自己層次太低水平不足難以拜讀?也許是也許不是。當我讀的時候,就像面對著一個胡亂纏繞的線球,又難解又煩躁。越讀越煩躁。若說是心態出了問題,也不盡然。能想起去讀《百年孤獨》的不應該是走馬觀花為了讀而讀。然而就是讀不下去,我想這是缺乏心平氣和的心性,持之以恆的毅力,以及足夠深厚的文學素養。讀不下去《百年孤獨》的人很多。也是人之常情,真正的精神文明是需要時間去消化的。或許一輩子都沒機會讀完《百年孤獨》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平庸,且行且學。足矣。

  • 9 # 喵烏小姐

    1. 重複出現相同的名字,人物關係複雜

    就像很多人止步於《紅樓夢》裡400多個人物,布恩迪亞家族漫長曆史上重複命名的傳統是讓大多數人讀不下去的第一大原因。整部小說涉及七代人,家族圖譜龐大,人物關係混亂,在反覆出現相同的名字情況下,讀者很容易頭大,如果不能保持專注或必要時做做標記,那麼肯定讀不下去。

     

    2. 神奇的現實,有點看不懂了

    作者馬爾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百年孤獨》就是這樣一本代表作,光怪陸離、虛幻神奇是它與一般傳統意義上現實主義小說最大的不同,這是它最迷人之處也是讓讀者摸不著頭腦的地方,裡面經常會出現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覺和真實相混,神話和現實並存。

     

    3. 缺乏對大背景的瞭解

    經典作品一般需要對大背景有個大概瞭解,如果拿起來就讀,很容易因為無法“感同身受”而放棄。《百年孤獨》講述的世界變遷的百年曆史,背景定格在1800-1900年,這一百年當中有很多科技產物,在文中都寫到了。它需要你站在更巨集觀的視角去看,才可能發出“真香”感慨。

     

    《百年孤獨》之所以上榜“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除了上面說到的問題,還有當下讀者的心態問題。網際網路時代,故事情節豐富的網路文學之類的爽文看多了,對於這樣一本按照時間線平鋪直敘的長篇小說自然耐不住性子。另外,很多人對閱讀有畏難情緒,一看到大部頭就很抗拒,但又經不住虛榮心作祟,便硬著頭皮看,這樣的狀態下肯定翻不了幾頁就棄之。但話又說回來,閱讀關乎個人品味和喜好,你之蜜糖我之砒霜,讀不下去就放棄唄,或者先放一放,等狀態對了,緣分到了,再細細品讀也是OK的。

  • 10 # 偶像派算命師

    因為中西文化差異太大,裡面很多的人名太長,總記不住誰是誰,總搞混,中國的四大名著紅樓夢人名也很多,也有好多人記不住誰是誰才放棄讀下去的,讀不了這樣書籍的人本身也不是多麼喜歡閱讀,真正喜歡閱讀的人,沒有書不行,任何書籍都能看得全神投入,現在短視訊快餐文化影響,人們都追求快,已經很少享受到那種慢慢的看完一本小說的滿足感了,往後餘生,願你我都能性格寫在脣邊,幸福露在眼角,希望存在眼間!

  • 11 # 傑雄LZ

    我覺得《百年孤獨》可以稱之為西方的《紅樓夢》,其實人物並沒有紅樓夢多,篇幅也沒有紅樓夢長,但為什麼讀起來還是一臉懵呢?

    因為外中國人物的名字太相似,不知不覺就搞混了[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 12 # 環評紅樓

    我知道讀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是個力氣活,所以第一次讀它就做好了充分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一個專門筆記本,一支筆,從遇到第一個人物名字……奧雷里亞諾開始,就把它逐一記下來,一個也不漏掉,整個家族、整部書的人物關係也隨之清晰起來。

  • 13 # 木子姐姐說

    我讀了,我不想裝,說真心話,名字太難記了,那麼多的人物,又是外中國人,讀了2次,仍然一知半解,如果有時間,我會開始第三次閱讀

  • 14 # 撫今追昔小酒肆

    我剛開始讀百年孤獨就沒有讀下去,裡面人名太難記,讀了半天都搞不清誰是誰。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心裡覺得不讀完不甘心。又重新打開了書開始讀,人名多看幾遍硬記,搞清人物和人物關係之後讀起來就順暢多了。

    一口氣讀完之後感覺真香,如果當初因為幾個名字放棄的話真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 15 # 卿卿錄

    “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這是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布恩迪亞家族第六代繼承人)翻譯出的梅爾基亞德斯手稿卷首的題辭,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構思巧妙,情節抓人,用詞精巧,剛一面世即震驚拉丁美洲文壇及整個西班牙語世界,並很快被翻譯為多種語言,馬爾克斯也因此也一躍成為名噪一時的世界級作家且獲諾貝爾文學獎。

    那為何很多人都說此書讀不下去?以我的個人讀書感受而言,原因如下:

    人名又長又複雜

    《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和《紅樓夢》有相似之處,初看紅樓也是看著幾百個名字,記不得人名看不懂情節,就看不下去;而此文則不僅主要人物的名字長,還非常相近,看著看著就不知道描寫的是兒子還是父親了,且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前文中人物已死去,後文人物又復活的想法。這種相同姓名多代複雜關係的延續加深整篇小說的魔幻孤獨色彩,給我們的閱讀增添了很多障礙。

    2. 文風獨特,背景巨集大

    此書為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著作,雖以現實為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且此文中用了大量的神話傳說以及《聖經》典故,如蕾梅黛絲飛昇,俄狄浦斯情節等,這導致本就複雜的故事內容顯得更為錯綜龐雜。若是對這些都不瞭解,閱讀時更困難莫名。

    本書描寫了七代人,和文化與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獨。烏爾蘇拉就像賈母,見證了家族的興衰、榮辱、愛恨、福禍。但和紅樓描寫的多從內宅之事見國家之衰亡不同的是,本書多描寫內戰的血腥冷酷,多數男性皆不是死於戰亂,就是徹底出世,孤獨死亡;女性則還描寫了其勤勉、細緻、有主見,但又受情 欲煎熬,這和我們所期待的完美女性有所不同,因此,價值觀的碰撞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也是大家不太愛讀此書的原因。

    因此,我推薦想看又覺得看不進去的人可以試試先讀故事梗概,看家族關係圖理清關係,靜下心來讀則會發現這本書的精彩之處。若一味地拿起手機只看快餐資訊和影視作品,我們將會失去太多。

  • 16 # 劍之人

    《百年孤獨》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

    我曾經就因為這本書的名氣而去讀過。但是,讀了一小半,我就讀不下去了。

    我以我自己的親生視角,來解釋一下百年孤獨為什麼讀不下去。

    1.百年孤獨作者是哥倫比亞人,其小說也具有很強的當地文化氣息。對於大多數的我們以中中國人的視角來看,自然有時很難理解這其中的心酸史,沒有共鳴感。

    2.小說中的人名太長,也太難記。不像我們中國的小說,三四個字就可以組成一個人名。而百年孤獨呢,隨便說個人名,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即使在後面作者可以用何塞或不恩迪亞來代替,但習慣了李華、王麗一般名字的我們。很難記住這些人名。讀到後期容易錯亂。

    3.這本小說屬於嚴肅小說,不像網路文學一樣,可以快速的瀏覽,不帶任何腦子。在讀這本小說時,你需要細細品讀每一句話,要非常用心的去看。如果你一目十行,再加上難記的人名,可能過幾頁後你就對劇情比較迷茫了。

    4.我覺得其實跟三差不多,就是大家沒有時間看。本來大家白天上班上課就很累了,回到家或寢室自然就想放鬆一下。讀這麼費腦力的書應該沒幾個人願意。就拿我來說,這本小說是我高中課間看到,如果沒有養成閱讀名著的習慣的話,基本上也只有那個年齡段有閒情看看名著。

  • 17 # 日青和良月滿

    讀《百年孤獨》的時候,想起了《擺渡人》,不同的是,《擺渡人》雖然也會有彷彿看不到邊的黑暗……但混雜在其中的總有那麼一絲絲希望。但《百年孤獨》,卻會讓你彷彿闖進了一個完全荒蕪的世界,甚至是泥潭,你越是掙扎越是陷得深。把它束之高閣不想(敢)再看,並不是因為那些讓人繞不清的名字,而是承受不了那份無力感,那份潮溼和陰暗。讀完它,我急切需要Sunny來驅逐它給我所帶來的那份抑鬱。

  • 18 # 電腦西邊

    讀書應該是一個愉快的享受,如果實在讀不下去就算了,不必勉強自己。但如果能花點功夫搞清人物關係,一旦讀進去了,就會發現一點小小的努力是非常值得的。我第一次讀的時候應該是高考之後的那個暑假,他對我的震撼在那時可以說是顛覆式的。經常驚呼“草,小說還能這樣寫?”那是我第一次接觸魔幻現實,驚歎於作者那天馬行空的想象,那段關於潮溼天氣的描寫令我至今難忘:魚從門進來,從窗戶出去,在房間裡暢遊。

  • 19 # 文化小二

    讀不下去是一種特別正常的心態。裡面人名差不多還特別長,非常難記,記人名會耗費很多精力,以至於有些人讀著讀著就失去了最初的興趣,這個太正常了。再者,寫的又不是中國的事,瞭解起來又很費周折,加上作品本身又是長篇小說,讀不下去的人太多了。我也沒讀完,沒讀也就沒讀了,沒必要別人說好的就一定要去附和。文學的素養不在於讀過多少本書,真正對生活具有指導意義的、能夠提升精神層析的作品才是適合自己的作品。比如金庸的小說,寫的很好,但是太多女生沒看過了,那麼她們的文學水平一定差嗎?不是的。沒有標準,也不會有定論。選自己喜歡的,讀自己適合的,沒必要強迫自己一定做一些別人認為該做的事,沒有什麼是必須的,因為又不是應付考試。

  • 20 # Yilon Q

    這個問題我聽過很多次了,提問的人群橫跨老中青三代。

    然而,很多人持有的觀點都是“這書太過於晦澀難懂”,“每個人有不同的喜好”等等。

    我打算簡單提幾點:

    1.翻譯問題

    說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喬布斯傳》。

    當年,喬布斯離開人世後,中信出版社迅速出版了《喬布斯傳》的中文譯本,30天,4位譯者翻譯了50萬字,與英文版一同全球首發。

    在這裡,我不想質疑專業譯者的業務水平,只是我也從事過翻譯工作,這個工作時效,還是4個譯者配合,最後的成品實在是瑕疵紕漏頗多。

    在這種情況下,讀者很可能像是在讀白開水,很難理解語言中的奧妙。

    但是,《百年孤獨》並沒有這個問題。

    假設題主閱讀的是2011年出版的中文譯本(應該八九不離十吧)。這版譯本的翻譯者,是北大西葡語系的范曄博士,且翻譯實踐充裕。也就是說,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的英、俄譯中的譯本不同,譯者是直接從西班牙語原文翻譯成中文的,可以說是原汁原味。同時,譯者的語言功底,也足夠支撐他在充裕的時間裡精雕細琢。

    我看的也是這個版本,可以說是非常到位了。

    至於很多人說的名字過長過多問題,我並沒有遇到。這也正常,因為每個人對外中國人姓名的敏感度不同,如果真的想更好地閱讀,用筆記的方式梳理人物關係,加深理解是最好的。

    2.跨文化理解問題

    現在,國內看美劇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在10-20年前,美劇還是一個小眾的存在。

    這些年,美劇在中國人中的流行,除了字幕組的努力外,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文化輸入。

    也就是說,通過實體商品、媒體、電影、動漫等形式,美國文化已經逐漸為我們所熟悉,我們看美劇的時候,能理解裡面的梗,有時竟能產生一些“文化歸屬感”。

    而對英劇,中國人的接受程度就明顯沒那麼高了。英中國人的梗高冷,腹黑,影視作品看起來也不如美國的作品那麼流暢舒爽,加上進入中國人視野的時間晚,輸出少,很多中國觀眾看英國的影視作品時都會覺得頭暈(哪怕是《哈利·波特》和《指環王》系列)。

    而一些西班牙劇、德國劇、瑞典劇就更不用說了,除了懸疑驚悚之類的題材,其他在國內是很難獲得受眾群體的。

    再來看《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是一部來自哥倫比亞的作品,哥倫比亞在南美,和我們差點能連成地球的直徑。

    對於他們來說,我們是遙遠神祕的東方。而對於我們來說,他們就是遙遠神祕的拉美。

    大部分人對哥倫比亞文化的認知,就僅限於足球和咖啡豆。

    比如書中寫的,“新生兒接受洗禮時得有生父的認可才能被冠父姓”,這在我們看來就是一個很囧的現象,但是其實那代表著一個來自那樣文化的人最底層的文化身份,代表了他們對父系的依賴。

    除此之外,拉丁美洲還有很多很多的傳統文化、社會風氣和人際觀念,這些文化現象都會左右一個人的選擇,如果對這些文化了解不夠,很可能就會出現“接不到梗,從而內心起不了波瀾”的現象。

    這也涉及我要說的下一點:

    3.聯結知識缺乏問題

    這不是什麼學術術語,應該還是很好理解的。

    要感受一部文學作品的震撼,方式有幾種:

    感受劇情跌宕起伏的爽感感受作者的文學功底和文書處理能力從文字中看到自己

    第一點其實要看客觀條件,畢竟不是所有文學作品都有跌宕起伏的情節。而現在許多人都很浮躁,很難靜下心來細細理解這麼恢巨集的故事。很多人還會拿作品質量的標準來說事,說什麼“每個人的喜好都不一樣”,“大家愛看的才是好作品”等等。在這裡還是推薦通過精度、筆記樹立的方式加深理解,相信你在讀完整個故事以後,至少會有一種讀完這一史詩般作品的舒暢感。

    第二點,就要求讀者有一定的文學素養了,要能發現作者的起承轉合,能看到作者的描寫特色(馬爾克斯對畫面的刻畫是入木三分的)。要能獲得這方面的感受,需要提升自己的閱讀量,尤其多讀名著(你看,上學時候的閱讀書目不是隨便編的)。

    第三點也要看客觀條件,如果作品中有哪個情節剛好能讓你想起自己經歷過的事,你的感觸會非常深,心中會別有一般滋味。不知道題主年齡多大,在成長中經歷過什麼,生活、學習、工作的境遇如何,但《百年孤獨》的故事橫跨了幾代人,相信你一定能在裡面找到自己。

    如今,雖然內容個性分發技術讓大家都能看到自己喜歡的內容,能讓每個人迅速覺得“爽”,但是我依然認為,只接觸自己已經擅長或是感興趣的東西,會讓自己越來越浮躁,視野越來越窄。

    經典作品的內涵和對人的影響,是無法比擬了,不管經歷了多少個時代都不會被抹去。

    建議題主和其他讀者在閱讀其他作品,經歷了新的人生階段後,再來讀一次《百年孤獨》,你的體驗一定不一樣。

    畢竟一本好書,永遠值得多讀一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中,哪些高校損失最大,哪些受益最大?這樣調整的根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