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把盞常聊

    要想說清楚這一問題,首先得弄清楚“富貴”的概念,即何為“富”?何為“貴”?

    “富”好解釋,說白了就是有錢。而“貴”呢?竊以為,這個“貴”字應該有三種含義:一是指對爵位的封號,即貴族。如公、侯、伯、子、男。二是指那些既有身份又有教養,且還有著高尚品格的人。三便是和權力緊密相連,即人們常說的“權貴”了!這三個“貴”雖然都叫“貴”,但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為什麼?您往下看……

    第一種型別的“貴”,即使都是對爵位的封號,但是在不同的環境和文化背景下,所表現出來的形式和內涵也大不相同。

    在西方,貴族除了身份,更注重的是內涵,是一種“貴族精神”。何為“貴族精神”?首先是文化的教養,是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其二是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其三是自由的靈魂,獨立的意志,不會被權利和金錢所折服。

    武定侯:郭英乃大明朝的開國功臣,被封為武定侯。其後人世襲,在朱棣遷都北京後在此地建了武定侯府第,該衚衕也以此而得名。

    遂安伯:明朝將領陳志,跟隨明成祖靖難之役有功,封遂安伯,在該地建府。其孫陳瑛世襲,亦住於此。遂安伯衚衕也由此得名。

    那麼,咱們這有沒有過充分體現出“貴族精神”的人物呢?有!大翻譯家傅雷即是。

    西方的“貴族”在其尊嚴受到傷害的時候,通常會抽出寶劍與之決鬥。而傅雷先生在人格、尊嚴受到傷害時,則是從容的選擇了死亡。不僅維護了自己的尊嚴,還保留了高尚的人性!

    從這一點上看,您說是“貴”重要還是“富”重要呢?

    撇開“精神之貴”不談,從世俗觀念出發,“貴”似乎也比“富”更有吸引力。

    大清年間,為什麼很多發了財的人,要麼拼命培養自己的後代子孫博取功名,要麼乾脆花錢先給自己捐個官。給自己捐官的目的,並非都是為了將來補個實缺。用胡雪巖的話說:一是見了官可以平起平坐、不用跪了。二是在白丁俗客面前可以端一端官架子。三是可以在官場上網開一面。官捐大了,還可以給自己的媽和老婆討個“誥命”。這不就是說:在一個“官本位”的環境下,光有錢還不行,還要有“官”。有了“官”,便有了身份,便有了“貴”了!

    最後,咱再說說“權貴”。想擁有“權貴”,必須得先做官,有了官方能有權,有了權後在人們心目中自然也就是“顯貴”了。官、權、貴都有了,您說他還會缺錢嗎?

    所以,在一個曾經被封建王朝統治了幾千年的國度裡,不僅“富貴”是一對孿生兄弟,“權貴”也同樣如此。然而,“權貴”也好,“富貴”也罷,唯一所缺少的,便是由“貴”而產生出來的“貴族精神”…………

    為什麼?您說來看看?

  • 22 # 山崖翠柏

    富貴,是“富”重要,還是“貴”重要

    富貴是人生的追求目標,也是一個人的人生定位,反映了一個人的人生價值觀。“富”指的是人對財富的擁有,生活的富裕程度,與“貧”相對;“貴”的本意是指“價值”,也指地位高,還指重要的、值得看重。側重於對品質的定義。那麼,到底是“富”重要,還是“貴”重要呢?歸納起來,情況大致如下:

    一,在過去,或者說在古代,人們把“貴”看得重要一些。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達官貴人”、“苟富貴勿相忘”、“貴人相助”等說法,“貴”則被理解為身份上的不同。其實,在身份象徵的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即對個人修養的提高和崇高價值的追求。他可能很富有,但是,不一定就是“貴人”,因為貴人首先要在品行上得到他人的認可。然而,他可能窮,但是,被人稱之為“貴人”,因為他的品行是公認的好,“非富即貴”,歷史上的好多清官和名士就是如此。西門豹、包拯、海瑞等,還有陶淵明、蒲松齡、曹雪芹等。還有近代的朱自清,不為三鬥米折腰。

    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其實就是追求做具有可貴品質的人,對貧富看得倒不是多麼重要。

    二,現在,人們似乎把“富”看得更重要了。

    近代中國人的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中,解放前是一窮二白,建國後當家作主了,經歷了三大改造、三年災害、十年文革,改革開放之後,逐步解決了溫飽問題。直到今天,雖然貧富差距懸殊大,但是,整體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正由於如此,人的觀念和人生價值觀有了很大的變化。無論是當官的、經商的、還是普通百姓,看待人幾乎看重的是財富的多寡,似乎有錢了,也就高貴了。因此,查出成千上萬的貪官汙吏,似乎不怎麼奇怪了。生活中,因金錢而引發的各種欺騙、欺詐、套路屢見不鮮,所謂的天天都上當,噹噹不一樣。

    因金錢而引起的綁架、搶劫、殺人等等各種犯罪,時有發生,也就見怪不怪了。

    三,生活中,是“富”重要,還是“貴”重要,在於一個人的把握。

    現實中,人與人的差別是存在的,有時這種差別還很大。在對待“富貴”問題上也是一樣,有人信奉“鳥為食亡,人為財死”,像葛朗臺那樣活著。有時,為了錢財喪失尊嚴和原則,也不顧及自己的“貴”了。有人卻把“富”看得淡一些,遵紀守法,以誠信為本,以大局為重,先人後己,不損公肥私,拾金不昧,等等。

    我比較欣賞那種以超然的態度看待“富”和“貴”的人生,欣賞“房是招牌地是累,攢下銀錢是催命鬼”的俗語。當然,注重自身修養,做事不出格,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品格,更值得欣賞。

  • 23 # 周伯剛

    富與貴如影隨形,難以分割。富了求貴,貴了求富,果然能夠富貴雙全,那就求個長壽。

    至於富與貴哪個重要?只要能夠抓住一個,還怕另外一個會跑走嗎,所以,都重要。

    至於那麼多的人,努力了一生,與富貴還不沾邊,不必灰心喪氣,子孫們仍然很有希望,一定能夠爭取到富貴,這也是人生的意義之一。

  • 24 # 寄翔

    在一般人的眼中,有大量的財富即為富,做高官有爵位即為貴。請問有多少財產才為富?小富在大富面前就是窮,哪來的富!請問做多大的高官才為貴?小官在大官面前只能低頭哈腰、低三下四,哪來的貴?

    換個思路,在我們常人,特別是老人的眼中,認為這樣兩條:“夠用即是富”、“不求即是貴”。至於“富”和“貴”哪個重要,還真是仲伯難分。俗話說“一分錢難死英雄漢”,這時候財富顯得重要;有道是“英雄不用嗟來之食”,這時候骨氣即人的貴氣就顯得重要了。因此從根本上說,富和貴是一個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關係,缺誰,誰就顯得格外重要而巳。

  • 25 # 使用者老聲西湖

    在這裡富貴是一個詞,不能拆開。拆開就沒有了原來的意義。富貴人家這主要是描寫從前有身份地位’的人家的詞語。如果家裡只是富有,沒有出達官貴人,這個家庭只是說是:"大戶”。只有富裕家庭出了"貴人",也就是在朝裡做了大官的家庭,才可以說是富貴人家。如果硬是把富貴拆開講,那首先是富重要,有了富才有貴。沒錢沒勢何貴之有?所以說,窮人是談不上貴的。

  • 26 # 弘鵬穀雨書法

    富貴既然連在一起,就不可割裂開來看。

    要聯絡的看待富與貴。

    富者,有更好的條件去貴。

    貴者,也比較容易創造財富。

    但也不能說,富者一定貴,貴者一定富。

    這樣就會陷入絕對的宿命論。也是不對的。

    二者誰更重要呢。我認為都重要,也都不重要。關鍵看那個層面。在物質方面,就都不重要。在精神領域,就都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手段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