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雨中的梅雲

    為什麼不能相信導彈打航母呢?舉個例子。英阿馬島之戰。法國的飛魚打掉了英國的謝利菲爾德。而且,這枚導彈在受到英國的訊號干擾後,曾一度失去了目標(按照阿根廷的計劃,這枚導彈是發射給英國的航母的)。在導彈重新確定目標後,直接砸向了同樣是大塊頭的謝利菲爾德號。還有英國的航母也被法國的飛魚導彈打傷。現在再接著你的問題說。我不明白,你所說的那麼多人都相信的事,你為什麼不相信呢?另外,你所說的導彈的原理是指什麼?要知道,導彈的飛行速度比航母快的多,再加上智慧識別。為什麼不能打航母?就算錯過一次,導彈還可以掉頭重新尋找並鎖定目標,再次進行攻擊。有什麼不可以?另外,中國的導彈並不是直接前行的,而是彈道不規則,什麼意思?增加敵方的攔截難度。再比如,如果導彈的戰鬥部裝的是核武器。為什麼不行?要知道,核爆炸的殺傷力是一大片。需要精確度嗎?是,導彈本來是打航母的,結果精確度不準,打中了航母編隊中的護航艦艇。但別忘了,核輻射塵的感染範圍。只怕到時候除了護航潛艇之外水面艦艇無一倖免。我們說,打航母不是說一定要把航母打沉了。只要我們讓航母無法工作,目的就達到了。

  • 2 # 點滴思維

    首先,我們大陸稱東風快遞為導彈,打不打的了航母,我想你更應該查一下二炮導彈研究院反艦艇研究部,如果你能瞭解這個部門,那麼你也就沒那麼多的問題了。

    第二、打沒打過。自己查一查遠望4號的故事就明白了。

    對於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美國五角大樓一開始並不十分在意,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理查德森上將曾表示,東風想要擊中航母需要太多的前提條件,高度依賴於所謂的“殺傷鏈”,需要偵察衛星、遠端雷達、偵察飛機、無人機、潛艇等各種輔助偵察手段,才能實時鎖定航母的蹤跡,在實戰中,美軍可以破壞其中某個偵察環節,從而讓東風-21D沒有用武之地。除此之外,美軍對於東風的打擊精度也抱有疑慮,認為就算能抓住航母的行蹤,導彈也不大可能擊中移動中的海上目標。

    然而2010年發生的一件事卻改變了美軍的看法,曾為中國航天發射和導彈測試立下赫赫功勳的遠望四號航天測量船在出海之後離奇失蹤,美軍緊急調動了偵察衛星進行拍攝後,這才瞬間明白了這艘船的命運,原來遠望4號測量船當時已經退役,在海上充當了東風反艦彈道導彈的靶船,為了完成這次任務,遠望四號還安裝了引導目標的角反射器,模擬航母巨大的航空甲板,在這次打靶中,東風乾脆利落的命中了遠望4號的艦體,由於要評估毀傷效果,並未安裝高爆彈頭,因此遠望4號當時並未沉沒,而是拖回港口評估後拆解報廢。

    東風命中遠望4號的測試徹底證明了中國反艦彈道導彈的戰鬥力,要知道,遠望4號雖然是一艘萬噸大船,但是相比動輒十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來說也是個小傢伙,即使加裝了角反射器模擬航母特徵,也比航母真實尺寸要小得多,如果能夠精確擊中這樣一艘船隻,那麼更不用說命中大得多的核動力航母了。

  • 3 # 告鳥之

    二十年前,我還是個中學生,當時我就曾經靈光一現想過導彈導彈打航母。可後來又想,如果我能想到,中國軍工怎麼可能想不到?美國軍工、俄羅斯軍工怎麼可能想不到?後來瞭解到,彈道導彈理論上存在打擊航母的可能性,但是實現起來存在相當多的限制。後來,當中國真搞出來東風21d的時候,我真是非常驚訝!美俄都搞不定的東西,中國居然就搞定了。中國的導彈技術很強,但是也未必就超過美俄吧!從網上也很難查到是怎麼做到的,這肯定是國家機密。但我仍舊對彈道導彈打航母,感覺不太靠譜。我不是軍工專家,對那些複雜的技術原理等我也不懂。但是,凡事都要遵循邏輯。假設,東風21d,可以有效的打擊航母,那麼為什麼我們不把東風21d裝到核潛艇上呢?或者裝到055驅逐艦?這樣豈不是可以殲敵於遠洋,滿世界追著航母打了,航母的時代豈不是立刻被終結?並且,東風21d打航母,這項技術則十年開外了,至今仍是中國獨有的技術,美俄歐洲為什麼沒有跟進?難道僅僅是《中導條約》?這不符合邏輯。而且,技術擴散和跟進是必然,只要你證明了確實可靠管用,歐美俄肯定也會具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那麼中國還建造航母幹什麼?航母的風險性豈不是太高了。既然你親手終結航母時代,為什麼又熱烈的擁抱航母時代?這其中存在種種的難以解釋的矛盾。也許中國確實擁有理論上打擊航母的導彈,但也許僅僅是理論上存在可能,而效果可能不是大多數人想象的那麼好吧!

  • 4 # 狼煙火燎

    首先飛彈是彎彎的叫法,我們交的彈道導彈!

    第二個方面,波音公司在2019年得到了美國海軍2.19億的合同,用於開發美國F/A-18E/F保形油箱,預計將在2022年就可完成,目的當然是為超級大黃蜂增加480公里的航程,這樣作戰時航母就能離東風21D遠一點。

    第三個方面,就是美軍現在致力於開發海上平臺的無人加油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MQ-25“黃貂魚”,這樣能夠進一步的加大航母 艦載機的作戰半徑,航母就又可以離東風21D遠一點了。

    然後航母戰鬥群在海上飄著,其實要想找到具體位置在哪裡還是很不容易的,別以為天上有衛星就能一直盯著航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衛星在大洋中找到航母其實就像在大城市裡將1個人找出來,那是相當不容易的。

    至於彈道導彈打航母的原理,這個真不是我等吃瓜群眾能夠了解的,這可是絕對的國家機密,下面個人僅僅說一些猜測,僅是猜測而已!

    一個更大膽的猜測,東風21D彈頭部分會不會是2~3個彈頭組成,為了減小阻力先用一個罩子給罩起來,等火箭與彈體分開後,扣著的罩子像2邊拋開,露出裡面的2~3個乘波體彈頭(或者就1個),這樣彈頭就能在重新進入大氣層的時候來個打水漂式的變軌機動,同時完成減速過程,減速到馬赫7左右後重返大氣層,乘波體彈頭還能在大氣中滑翔並開啟雷達需找目標呢?

    另外要打擊移動目標,彈頭上肯定就得裝制導引導頭,這也是東風21D彈頭必須完成降速到馬赫7的原因所在,超過這個速度彈頭與空氣摩擦會在外層形成一個等離子罩,裡面的訊號出不來,內部的訊號進不去。另外這個引導頭是依靠半主動雷達接受第三方引導,還是依靠主動雷達自己尋找目標,是否還需要中繼制導或者直接採用北斗系統糾偏,這些就自己去猜一猜吧!

  • 5 # 味冷

    世界上第一代反艦彈道導彈系統,r-27k,由蘇聯設計,而且出手就佈署在潛艇上。射程700km,誤差370米,採用核彈頭。後被中程導彈條約限制發展。

    印度的丹努什反艦彈道導彈,由大地3型導彈發展而來,射程350km,已經完成靜態反艦實驗。

    2011年伊朗測試了“波斯灣”彈道導彈,命中靜態船隻。射程約300km。

    中國發展了DF-26, DF-21D, DF-16, DF-17, CM-401, M20B, BP-12B等一系列具有末端制導能力的導彈,發展了多種路基和天基雷達和光學偵查系統,發展了北斗定位系統。

    美國海軍正式迴應過反艦彈道導彈威脅,評估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系統已經具有“初始化戰鬥力”。美軍同時認為美軍有反制能力,因為彈道導彈需要很長的指揮鏈,美軍可以對偵查、通訊、指揮等節點進行干擾和欺騙。

    管你信不信,反正美軍信了。

  • 6 # 阿拉丁23758

    上次哪個省的飛彈打了漁船,但沒有擊沉。這種水平打航母自然是不行的。不過中國還有家快遞公司送航母快遞的業務不錯

  • 7 # 豆豆歲月

    說白了,東風21D和東風26這兩款反艦彈道導彈就是給灣灣的乾爹美國準備的,如果有一天親爹要教訓兒子,外面的乾爹喝醉了酒要來拉偏架,這個東西就是拿來讓他清醒清醒的醒酒藥!

    有些人要問這個東西有效果沒有?很簡單,讓他來試試就知道了。

  • 8 # 1800211275

    好像確實有難度 難在航母的定位上 目前定位好像是靠高分 但高分能不能實時定位目標不清楚 從拍照到資料處理 到導彈規劃彈道 到最後抵達目標位置需要多長時間也不清楚 設計時應該有考慮 總之應該是有一定的命中率才會列裝

  • 9 # Wiiiiiiiiiii

    飛彈不可以,導彈可以, 只有東風導彈沒有東風飛彈一說,提出這種問題的提問者沒有基本的概念認知,先弄懂是什麼“彈”就是該提問者首先要學習的

  • 10 # 老康哥

    導彈是有各種類的,東風系列同樣如此,不過現代航母又與二戰時期的航母不同,導彈是矛,那航母上肯定就有盾,航母是傾其國力(包括科技方面)之利器,它自身擁有強大的反導系統,加上艦隊的各種護衛艦,空中的預警機這都是為航母的安全提供了極好的保障,導彈只是對它產生一個威脅,碰巧也能打了它,中國也在建造航母,要是導彈好打它,就只要多些導彈,用不到再建航母,你要相信美俄的導彈也不吃素,你更要相信打擊航母的難度是很高的,所以建航母的價值才高,我總是認為未來戰場武器對等作戰,對付飛機就是出動自己的飛機,對付坦克的最好方法也是坦克,航母也是如此,常規戰爭,航母艦隊拼的是艦載機,航母的最大威脅也就是艦載機,打掉了艦載機一錢不值,所以中國現在大力造航母也是這個道理。

  • 11 # 紅色長槍

    飛彈都可以打飛機、可以打飛彈、可以打漁船,為啥不可以打航母?東風快遞能不能送達給航母,怎麼送過去的,你想知道啊,問度娘啊

  • 12 # 一葉楓流

    應該說是彈道導彈能不能打航母。

    彈道導彈由於彈道固定,適合打擊固定目標。對於緩慢移動目標也可以打擊。人們用獵槍打獵,就是類似於彈道導彈打擊活動目標。槍彈的運動軌跡是一條固定的彈道。獵物有靜止的和移動的。對於移動目標,可以預先計算好提前量。

    對於槍彈、炮彈這種固定彈道的射擊武器,對抗的方法主要是躲避,通過變向運動進行躲避。走之字折線。西方叫Z字形機動。

    彈道導彈打擊航母也屬於這種情況。

    中程彈道導彈的飛行速度達到每秒幾公里,在大氣層內有十幾倍音速。航空母艦在海面航行,每小時幾十公里,每秒才十幾米。(每秒20米相當於每小時72公里)對於彈道導彈來說,相差上百倍,就像人們打螞蟻一樣。只要導彈能看到航母,就能落向航母。

    現在的彈道導彈具有末端機動變軌能力,可以調整飛行軌跡。如果航母進行高速回轉航行進行躲避,導彈也可以修正飛行彈道。按照每秒3公里的速度(10倍音速),彈道導彈從2萬米高空擊中航母只需要6秒鐘。在6秒的時間內,航母以30節的航速(每秒15米)只能移動(不能叫航行了)不到一百米。航母船體長300米,相當於航母呆在原地沒有移動,在彈道導彈看來,航母就是一隻蝸牛。

    即使在100公里高度發現彈道導彈來襲,考慮到外層大氣密度很低,導彈飛行速度更快,導彈落到海面用不了半分鐘。航母移動距離不超過500米。

    可見在原理上,彈道導彈打航母是可行的。主要技術障礙是彈頭的通訊能力和搜尋能力。通訊能力就是獲取航母的位置資訊,傳送到導彈發射控制中心,輸入給導彈控制系統。其次是導彈再入大氣層後,在高空搜尋發現航母,修正彈道。

    如果有大型低軌道偵察衛星,或者靜止軌道衛星上安裝高解析度、廣角偵察儀器,這兩個問題可以迎刃而解。不過高解析度和大廣角是一對矛盾。搜尋需要低解析度,跟蹤定位需要高解析度。

  • 13 # 鷹鴿分析

    飛彈這個表述更多的來自於海峽對岸的灣灣,我們一般稱為導彈。

    所以說,導彈打航母這類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沒毛病。

    但是,東風系列彈道導彈打航母就是一個全新的話題了,儘管這項技術早在上世紀50年代蘇聯就曾祕密研製過,但最終都因多種原因而不了了之。

    中國有關反艦航母彈道導彈相關的訊息,早在20年前就已經在國外情報機構提交的報告以及網路上流傳。

    真正的轉折是,在2015年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慶典上,有航母殺手之稱的反航母彈道導彈首次公開展示,中國官方首度證實了反航母彈道導彈的存在。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此次閱兵上中國一次性展出了兩款東風系列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1D和東風-26.

    自此,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裝備反艦彈道導彈,且同時裝備兩種反艦彈道導彈的國家。

    彈道導彈的原理,相信大部門人是瞭解的。

    正是因為如此,反艦彈道導彈的原理或多或少令人有些不解。

    主要因為,水面作戰艦艇屬於移動性目標,它是在廣袤的海洋上移動的目標,和傳統彈道導彈打擊陸地固定目標存在很大的區別。同時,彈道導彈和其他導彈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飛行速度極快,彈道導彈飛行速度一般都在5倍音速以上,也就是說彈道導彈本身就是一種高超聲速武器;飛行速度越快,對於導彈的末制導提出的挑戰也就越大。

    因此,研製反艦彈道導彈最大的難度就在於末制導保證打擊精度上。

    早期的諸如飛毛腿這類近程彈道導彈,打擊精度在700米左右,隨著導彈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上世紀80年代美國推出了潘興-Ⅱ中程彈道導彈,打擊精度35米左右,並在試驗中曾一度打出過25米的最佳命中精度。

    其實中國在反艦彈道導彈的領域取得的突破,也正是源自於中國在彈道導彈末制導領域取得的技術突破。

    和潘興-Ⅱ末制導不同的是,中國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採用的是末端雷達尋的制導技術原理。和潘興-Ⅱ末端雷達地形匹配製導技術不同的是,雷達尋的制導技術使得導彈具備了打擊移動目標的能力。

    尋的制導技術更多的被應用空空導彈這類打擊移動目標的導彈,當導彈發射後在末端再入大氣層之後,導彈彈頭搭載的末制導元件便開始工作,雷達導引頭主動去發現目標,而後引導導彈修正飛行姿態,最終以較高的精度命中海上移動的目標。

    除了以公開的東風-21D中近程彈道導彈、東風-26中遠端彈道導彈之外,據說,火箭軍最新銳的東風-17中近程彈道導彈也具備打擊海上大型移動目標的能力。

  • 14 # 海螺008

    提問的人好像有點思維僵化了。先說原理吧。

    巡航導彈的飛行比較慢,所以調整飛行方向比較容易,一般精度很高,往往都是1、2m左右。如果用巡航導彈走蛇形路徑繞過障礙物,再鑽入某寫字樓的第m層第n扇窗應該不難。

    傳統的巡航導彈速度大概是0.6~0.8倍音速,即小型民用機的速度,但是現在有很多都是超音速了,中國的反艦導彈和空空導彈,大概都是3倍音速以上了。

    彈道導彈

    彈道導彈就是象炮彈一樣,初期有火箭動力迅速提高到一定速度和高度,然後依靠慣性飛行,飛行軌跡是一條彈道,也就是拋物線(嚴格說,彈道與拋物線不完全合拍,因為有空氣阻力,速度一直在變化)。

    遠端火炮的準確性與射程有關,一般在0.5%左右,即射程40公里,精度20m以內。這是身管火炮的精度,如果是火箭炮,它的精度就差了,彈著點誤差大概是1%~1.5%的射程,也就是40公里射程,精度在40m左右。

    那麼如果彈道導彈不考慮制導,它就是大個頭的火箭彈,射程1000公里,它的精度就是1000m了,這個精度用核彈毀滅中小城市是沒問題的,但要攻擊一艘軍艦就做不到了。

    制導,就是不停地修正彈道,讓誤差減小,這樣精度大概能提高1、2個數量級。

    怎麼制導呢?多數彈道導彈的制導方式是用陀螺儀,也就按照理論彈道,每時每刻陀螺儀應該是什麼狀態,如果不是,則讓彈頭姿態火箭做出微小修正。陀螺儀是一種盲視的導航儀,就像瞎子一樣,憑著記憶感覺自己的行動路線是否對,在何時應該拐,或者應該繼續通過。

    為何彈道導彈不用雷達制導

    為何彈道導彈用盲視,而不是象巡航導彈一樣,用雷達尋找目標呢?

    彈道導彈的飛行路徑較高,從最高點往後自由落體,將勢能轉化為動能,飛行速度很快,一般中程導彈末端落地速度可以達到10倍音速以上,洲際導彈可以到達25倍音速以上。在這麼快的速度下,要求導彈的制導訊號反饋必須及時,同時,氣動偏轉的力量也必須很大很精準。

    而偏偏高超音速下導彈因大氣摩擦產生高溫,高溫可以讓空氣電離,而電離層是無線電的天然屏障。也就是導彈無法有效發射雷達波穿透這層電離層,雷達波遇到障礙返回來,也遇到這層電離層,使得接收端收不到訊號。這個電離層稱作動態“等離子鞘”或“等離子套”

    這個現象叫黑障,表示光(也就是無線電)無法穿透的意思。黑障起始點在不同空氣密度下不同,海平面大概在4.5~6倍音速,高空可能是10倍音速。所以,當下主要巡航導彈的速度都在4倍音速以下。

    彈道導彈打航母

    前面說的兩種導彈的制導方式,以及各自的侷限。

    傳統的彈道導彈,射程遠,但精度不高,而且沒法攻擊移動目標,所以往往是地地導彈,它打的是座標。而打移動目標只能是巡航導彈。這也許是題主為何堅信,彈道導彈大航母是個騙局了。的確,以前很多軍迷都是這麼認為的,而且電視上一些專家也是這麼宣傳的,筆者當時也是深信不疑。

    那麼能否讓彈道導彈末段也採用雷達導引,也能有較大的機動能力,那麼就可以用來打航母了。實際上這個設想很早就有人在做,而且先行者是美國。美國最後沒有積極走下去,其中有幾個原因,一個是有難度,收效有限,而且美國對手很弱。你想,當時世界上除了美國,誰還有龐大的航母戰鬥群呢?就算有,怎麼需要1000公里外發射導彈攻擊嗎?美國航母直接用艦載機發射反艦導彈就能擊沉它。

    美國80年代有一個潘興Ⅱ導彈誕生,是地地導彈,射程1800公里,但它的末端就是有較大機動的動作,類似巡航導彈了,精度很高,誤差僅20m。後來因美蘇中程導彈條約,80年代末銷燬了。我們在這個時期注意到這枚導彈,開始技術跟蹤。有網友說,東風21c是這枚導彈的仿製品。

    下圖上是潘興Ⅱ,下是東風21c

    東風21d比21c更進一步,可以追蹤移動目標了。後面東風26,射程4500公里,東風17射程2000公里,但已經是高機動的滑翔彈道。

    解決黑障

    要想自導,首先要考慮黑障

    有幾種方式,其一是衛星導航。衛星在導彈的上方,也就是在導彈再入大氣層,這時儘管有前方黑障,但彈頭後方可以有通訊視窗。不過衛星導航主要用在彈道偏中段的位置,在最後射門時刻,衛星提供的精度不高,資訊反饋速度也是不夠及時的。

    還有一種辦法是降速,從10多倍音速降低到6倍音速以下,那麼制導雷達功能就恢復了。美國潘興Ⅱ就是這種辦法,他的導彈在重入大氣層階段,到2萬米高度改平飛,減速,並雷達開機掃描。再有是釋放1、2枚導航分彈頭,它們的速度慢下來,自然落在了攻擊彈頭的後方,正好可以間接制導。

    第三種是由彈頭在高空射出子彈,也就末敏彈放大版。末敏彈在攻擊陸地裝甲叢集時常用,已經很成熟,現在將彈道導彈做成放大數倍的末敏彈,那麼難度不大。就是在航母編隊上空幾萬米時減速,然後用雷達掃描海面,向所有金屬點都釋放高速穿甲子彈(非制導)。

    這是過去的彈道導彈解決方法,但是,今天可能末端制導已經突破了,也就是在10倍音速上直接用雷達制導。看下圖是俄羅斯的匕首導彈,是空射彈道導彈(載機米格31),用於攻擊大型水面艦艇,它的速度約為10倍音速。這個速度如果擊中航母,航母當然就退出戰鬥了。

    在彈頭表層的燒蝕層裡新增一些化學物質,在燒蝕層燒蝕時,物質揮發能減薄空氣電離層,同時儘量不用增強電離層的物質(一般是金屬成分),據說能減少電離層1個數量級。

    黑障通訊問題在60年代就開始研究,前幾年有文章認為,對於射程5000公里以下的中程導彈,如果能用3G赫茲以上的無線電,通訊是可以不怎麼受影響的。它的思想是,黑障可以看做是電離層的一種自振頻率帶,迴避這個頻率帶,就能有訊號通過。

    再就是,電離層不是象鋼板一樣的阻擋無線電,而是噪聲干擾,噪聲高到完全覆蓋了有效訊號。那麼通過減薄的電離層也會有噪聲,只是噪聲減少,不至於覆蓋有效訊號。那麼電子系統就需要有較強的降噪能力,抗干擾能力。現在的相控陣雷達能夠將發出的訊號帶上編碼,那麼回收回來的訊號就容易檢測了。

    關於黑障通訊技巧問題,2010前後在國內一般期刊上就有很多文章,這些人多數還是為提職發的論文吧,多數不長,所以不是核心科學家。這也說明,這種技術在航空航天通訊領域已經接近普及。

    高速情況下的大機動

    導彈運動速度很快,而且是一次性的。這個就像快速運動的汽車一步就停在停車位上,需要動作精準。而且車速越快,難度越大。怎麼能精準就位呢?

    1,對目標距離和方向感知精確

    2,對自己的運動狀態,和對方的運動狀態感知精確

    3,對自己的變向動作,能夠很精細地釋放動力,和掌握精準時機。

    最早的導彈比較粗糙,大概就能做到第1條,但是今天的導彈3條都能做得到。這是各種感測器進步,也是計算晶片進步的結果。

    一枚10倍音速的高超聲速彈頭在6w米高空開始用自身雷達導引,落到海面也就20秒左右,彈頭的方向如果偏了需要用氣動舵糾偏,假設每1秒鐘糾偏一次,最後命中精度20m,意味著糾偏角度每次只有0度23分,要知道,高速下氣流會帶來振動,它的振幅偏轉可能都有這個級別。實際導彈的糾偏動作要比這個頻繁,那麼精細程度也就更高。

    另一方面,如果彈頭做大機動,可能彈頭的執行方向距離目標偏差較大,如果在20公里內轉彎拐30°,則轉彎半徑約40公里,10倍音速下變向施加的力大概是27g.

  • 15 # 裡皮手套睡覺

    灣灣,你不會不知道吧,19年我們一個沒啥重工業的福建省的GDP,就已經超過整個臺灣地區了。別怕,中中國人不打中中國人,除非漢奸走狗之徒,那不僅會打,而且會往死裡打。

  • 16 # 落雨墨脫

    首先飛彈確實不能打航母,因為飛彈是彎彎的說法,而彎彎的飛彈不是彈道導彈

    其次中國大陸打航母的是彈道導彈,而不是彎彎的飛彈

    所以說彎彎說的沒錯,飛彈確實不能打航母,但是中國大陸的彈道導彈是可以的

  • 17 # 打眼眼

    東風彈道導彈打航母除非是飽和攻擊,否則航母的自衛炮就可以輕鬆摧毀一顆。俄羅斯的超高聲速導彈可以試試我覺得55開。東風的速度不行

  • 18 # 輕舞飛揚的痞子蔡

    東風21D與東風26導彈舉世聞名,美國也有怕的時候,所以美中國人做夢都想拉中國入夥,加入中導條約,可惜中國不上那個當!

    如今的中國也擁有了多款能夠擊沉航母的導彈,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航母殺手”——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但是東風反艦彈道導彈真的能夠擊沉航母嗎?

    你認為東風導彈對戰美國航母勝算概率多大?

  • 19 # 兔油醬

    他們都是被人騙了,根本就打不了,評論區那些科普的,基本上是來忽悠你的,也是來忽悠臺灣那邊的人的,不要信,來大陸這邊生活過的臺灣人基本上都是不會信他們這些話的。大陸的,根本沒有多少人懂導彈的原理,懂得人都已經跑到國外給美國建設國防去了。記住了那些科普的都是忽悠人的,千萬不要信。

    注:他們都是想加入戰忽局的人,沒事的時候最好不要去看他們的文章,容易被他們忽悠。

  • 20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看了其他人的評論才知道,原來臺灣管“導彈”叫“飛彈”。迴歸正題。這位來自海峽對岸的朋友覺得東風導彈是行不通的,首先得說明一下,其實並不是所有東風導彈都能用作反艦導彈使用,目前PLA對外宣稱的只有DF-21D型和DF-26型才有反艦這個功能。其他東風系列導彈不是戰術型就是戰略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學生今年大學畢業,她想從事特殊教育,大家覺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