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爸爸來陪伴
-
2 # 鄉村的娟兒
我覺得沒有錯,生不生小孩是你自己的決定,不必在意別人的說法,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給小寶最好的家庭環境,選擇不生小孩是正確的做法。
假如你生一個小孩,家庭環境不好會苦了孩子,也沒有能力培養他成材,還不如不生,所以現在是婚姻自由,做合法的事情隨便你做,要過什麼生活是你自由,不必在乎別人的想法。
我個人喜歡小孩,有了小孩才算一個完整的家,也會盡自己的能力讓她們快樂成長,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所以是沒有對與錯。
-
3 # 寧老師說
看這題目,挺心酸的。
繁衍後代,應該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吧。可是,卻因為不能給孩子創造好的環境,而不想繁衍後代。
應該說,這種做法,雖然讓人心酸,但是沒錯。
我們生兒育女,讓他生活在人群當中感到開心快樂。可是如果因為你不能給他創造好的條件。比如說,你生下他以後,就不能和他在一起,要到千里之外萬里之遙的地方去打工。雙方都不能陪伴孩子。
你說你生了他,卻每天牽腸掛肚。日子也充滿了思念。甚至因為經驗經濟困難,不能提供給寶寶他所需要的玩具,不能讓他開心。
說實話,不生也罷。
-
4 # Vlog數字依依
這個想法一點錯都沒有,非常正確,生孩子不是玩過家家,生下來就要負責,擔不起責任就不要生,千萬不要相信別人說的給口飯吃他就會自己長大,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是會自己長大的哈
-
5 # 繪本講師妖媽
沒有錯,但有誤。
馬卡連柯曾說:“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天然的基層細胞,人類美好的生活在這裡實現,人類勝利的力量在這裡滋長,兒童在這裡生活著,生長著——這是人生的主要的快樂。”
大熱劇《三十而已》,最感動我的,不是顧佳、漫妮,鍾曉芹的故事,而是結尾時出現的攤煎餅的一家三口,因為我和他們同是生活是社會底層的人,我能感受到他們的不易,也能感受到他們擁有的、用金錢買不到的快樂。
顧佳給予許子言的物質條件,他們恐怕這輩子沒法給予兒子,但他們給予兒子的愛,絲毫不比許子言少,我想,他們絕不後悔生下孩子。
生活富足和錢有關,但精神世界的富足,和錢的關係不大。
我出身在一貧如洗的家庭中,父母為了生計幾乎沒怎麼管過我們子女,但我們從未埋怨過父母,父母把孩子養育成人,就是天大的恩,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自己去拼去掙。
我和老公結婚後,生活一直不富裕,但我們給孩子的愛,不比任何有錢父母少,相反,陪伴孩子的時間和質量,比身邊很多父母都多。
生不生孩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無論是什麼樣的選擇,我認為都值得尊重,因為任何一種活法,都是精彩與遺憾並存的。但若因為給不了孩子最好的條件,所以不生孩子,就沒必要。
-
6 # 思來思往思理財
因為給不了孩子最好的學校和家庭教育所以不想生孩子,這種想法顯然是錯誤的。
而且不僅僅是錯誤的,從中更能夠看出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或者有這樣想法的人都是屬於不想承擔責任的人,或者說是很自私的人。
社會中的確有些人是不想要孩子的,原因也有很多種。除非說父母有家族遺傳病史,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除此之外大多數的原因從根本上來說都是說不過去的,就像這個問題中說的因為給不了孩子好的環境所以不要孩子。
第一,什麼叫最好的學校和家庭環境這個世界上存在最好的學校和家庭環境嗎?學校好的標準是什麼?家庭環境好的標準又是什麼?如果說學生上清北的人越多學校越好,那麼衡水中學就是最好的高中了。然而你去網上看看,有多少人在罵衡水中學。
也許提出問題的人心中有最好的學校和家庭環境的標準,但是你可以試試說出來,看看大家是否會同意你的標準。我敢說大多數人都不會認為你說的最好的就真的是最好的。
所以,這個世界上並存在所謂最好的學校和最好的家庭環境。
但是,這並不代表孩子不能夠成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與是不是在最好的學校讀書,是不是在最優越的家庭裡成長並沒有必然關係。
現實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父母目不識丁,但自己的幾個孩子都能上名校,這樣的事情還少嗎?
對於這樣的人來說,所謂最好的學校和最好的家庭環境的衡量標準就是錢多錢少的問題。這樣的人即使有了孩子,我想對孩子的教育也沒有什麼好處。
最後,我想說,那些不要孩子的人,遲早會後悔的!
-
7 # 留學談
結婚不生孩子和大齡不婚在中國越來越普遍,特別是在一線大城市。很多人不生孩子不是因為不喜歡孩子,而是撫養孩子要花很多錢和時間,他們沒法處理好養育孩子和工作,擔心沒法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環境。
1、養孩子要花很多錢。從懷孕到出生、從幼兒園到大學、從工作到結婚。如果一對夫婦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養育孩子將面臨很大困難。
2 、養育孩子會影響你的工作,如果沒有人幫助你照看孩子,你可能需要犧牲工作來照顧孩子。沒有孩子可以更專注事業。
3、養育孩子要承擔很大的責任,可能會降低你的生活質量。沒有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自己的生活,旅遊,消費等。
不生育孩子是個人選擇,沒有錯。但是,你可能會在40歲或者50歲後後悔,而女人的生育黃金期是40歲以前,最好是30歲以前。當你老了,沒有孩子可能讓你感覺更孤獨。
另外,不生孩子還容易遭受身邊人非議,即使很成功的女人,比如楊麗萍。
-
8 # 安一純Angie
這個想法沒有錯!
公民的生育權是一項基本的人權中國1992年頒佈的《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一次在立法中規定生育權,其第47條規定:“婦女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生育子女的權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因給不了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而選擇不生育,恰恰是對下一代負責的表現養孩子就像培養一株植物,如果沒有事先準備好利於植物生長的環境和土壤,就草率的開始種植,其行為明顯就有賭的成分,即便植物勉強成活,也大概率不會長成理想的樣子。更何況是要養育一個孩子,在如今撫養與教育成本不斷增高的今天,生育之前確實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畢竟我們要為生命負責!
當然,也不必非要給孩子最好的,只要條件適合,學校或者家庭環境中沒有明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素,本人還是建議考慮生育的,畢竟你把一個孩子帶到世上,從某種意義上你的人生才算完整。
我們總要先過好自己,才能盡到更多社會責任有些人動不動就說不生孩子的人缺乏社會責任感,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言論。
如果自身條件優越,具備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各種優質生活資料,孩子的降臨當然是幸運的。在優越條件下成長的孩子,多數也會是健康向上的,成人後也會是在社會上發揮出的更好的價值。
若是生孩子會造成自己嚴重的經濟負擔,或者生育之後沒有撫養和教育的能力。還是先不考慮生孩子為妙,先過好自己,提升自己才是重要的。等各種條件具備了,再把考慮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才是愛與責任心的體現。
-
9 # Linda家庭育兒
對於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我從兩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給不了孩子最好的(你這裡應該是指物質),所以不想生孩子。
有句老話說的,富有富的養法,窮有窮的養法,不必去和別人比較。
對於現代家庭來說,好的物質條件確實很重要,這關乎著孩子的圈子、見識和能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但是,物質條件並不是孩子成長中最為重要的東西。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耐心、愛心和責任心才是最大的財富。
雖然說現在很多少年天才出世,我們也看到了他們的家庭確實不差,但其實,我們在看到他們物質優越的同時,更應該去看到他們父母在孩子身上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智慧和成長。
是的,養育孩子,不只是需要你有時間去養他,有錢去供他,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有一顆終身成長的心和滿滿的智慧心。
一個孩子,能在充滿愛、接納和尊重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能遇到一對開明和有大格局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而這些,和物質的關係並不是很大。
第二、生育孩子確實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因為老一輩的催促和社會的壓力去生育。
真正讓你想去養育一個小生命的,應該是你和愛人的身心都做好了迎接他到來的準備。
見過很多年輕的父母,為了完成生育任務而生育,生下孩子後不聞不問,將孩子丟給老人就完事。
更有甚者,遺棄自己的孩子的人也不少。
他們,顯然就沒有做好當父母的準備,與其不負責任地帶來一條小生命,不如不生呢?
當然,不是說樓主就是這樣的人,而是想說:生孩子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養育、教育才是父母們一生的責任。
如果沒有做好這方面的準備,可以暫時不生,等到時機更成熟時再考慮,既是對小生命的負責,也是對家庭和社會的負責。
樓主能有這樣的問題其實並不在少數,現代年輕人的壓力確實不小,如果沒有家庭的積累和自身的特別優秀,光是房子就能耗掉大部分人的所有精力。
能理性地思考要不要生孩子,是一個成年人應該想到的事。
我相信,通過夫妻倆的努力,生活讓人慢慢有了安全感之後,生孩子自然就會提上日程。
只是,任何決定都需要和另一半商量著來,夫妻雙方達成共識後,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了。
-
10 # 珍的似水年華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什麼是最好的。又有多少人可以給孩子最好的。這個藉口不夠充分。倒不如說怕有了孩子生活質量會直線下降,不能更好的去享受生活所以不想生孩子,生負擔比較貼切。
孩子在雙親身上更渴望得到是愛,是陪伴,而不是什麼最好的,不要本末倒置了。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不會感覺父母給他的太少。一個自卑的孩子更多的是抱怨父母對他的忽略和偏心而不是錢。
我來自農村,我從來都只覺得父母重男輕女,偏心眼,錢多錢少,家家都差不多,又沒像劉姥姥那樣去過榮國府,觀過大觀園,沒有比較的時候好不好也無所謂了。一個人的見識又不能超越他的階層。我弟弟我爸倒是給他買樓買車了,結果因為我爸對我媽不好,我弟說:你有什麼本事啊,就會欺負我媽。你算什麼男人。
所以生不生不重要,但是不要說是因為給不了最好的。讓我們這些平頭百姓情可以堪。
-
11 # 哈羅是我呀
照這個說法,難道只有世界首富配生孩子?
可是2019年重登首富寶座的比爾蓋茨,不給子女留遺產,鼓勵子女去打工。他沒有給孩子最好的,可是從某種角度說,又給了孩子最好的。
還有李嘉誠,早年帶孩子坐公交車上學,帶他們到海里遊野泳,晚上不出去高消費,而陪孩子讀古典書籍。
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是言傳身教,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是一顆包容有愛之心,以及獨立生存的能力。
如果不能幫助樹立正確的三觀,豪宅、豪車,這些東西給了孩子,不一定就是對他們好,反而有可能是害了他們。
-
12 # 老九皮四
給不了孩子最好的學校和家庭環境而不想生孩子,我不認同,覺得是錯誤的。
什麼是最好的學校?是所謂的貴族學校就是最好的嗎?我認為,至少中小學還沒有絕對最好的學校,最貴的倒是有。
什麼是好的家庭環境?富有的家庭就是好的家庭環境嗎?非也!家庭成員相親相愛、尊老愛幼、團結一心、勤勤懇懇、不怨天尤人,這才是最好的家庭環境,這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財富!
-
13 # 郝太太育兒日記
國家提倡優生優育,其實我們生孩子,總是儘自己所能給他們最好的。吃的好,穿的暖,優秀的的教育,幸福的家庭。
可是有很多人都被現實拖住了腳,考慮的越來越多,受牽絆的越來越多。
如果我們自己還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怎麼有信心生個孩子讓她跟自己一起受罪呢?
所以,當你覺得給不了孩子好的生活,又奔波於工作,不能給她更多的關愛和照顧,暫且不生孩子是沒有錯的。
生育本來是女人的權利,基於家庭,要不要孩子要夫妻溝通一致。
所以生不生孩子沒有錯,是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考慮家庭成員意願溝通一致決定的。
但是如果一個小生命意外降臨,建議你還是收了吧,這是緣分和命運,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養育就好!
-
14 # 浮塵微草
因給不了孩子最好的學校和家庭教育而不想生孩子 ,無所謂對錯。因為生不生孩子是你個人的權利,他人無權干涉。
只是這樣的認識顯些極端,給孩子最好的學校和家庭教育純屬理想化希求。什麼樣的學校是最好的?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是最佳的?這樣的問題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空想,恐怕連題主也說不清楚。
試想,現實中,哪一位父母既能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同時又能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真正寥若晨星。再假如給不了孩子這些就不生孩子,那地球上人類就會瀕臨滅絕的危險。
奉勸現實中的父母還是現實些好,儘自己的力量,讓孩子上較好的學校;努力學習育兒知識,惡補家庭教育的專業知識,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足矣。
-
15 # 知識花園
從前,一對夫婦有三個兒子。一天,孩子的父母因為家庭瑣事吵架,爸爸突然動手打了媽媽,三個孩子在目睹了這件事後,產生了三種不同的想法。
老大想:爸爸打媽媽,老婆娶回家還要被打,真是太慘了,我以後還是不結婚了。
老二想:原來老公可以打老婆的,以後我老婆不老實也可以試一試。
老三想:媽媽被打的好慘啊,我以後娶老婆一定要好好地對待她,絕不能象爸爸一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一件事,在不同人的心中也會有不同的答案,所以,你有這個想法是沒有錯的。
-
16 # 肆玥的小蝸牛
“最好的”,究竟什麼是最好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要不要孩子不在於你能給他什麼,而在於你從懷孕到養育孩子的過程是否可以有保障,是否可以減少焦慮。如果家人不支援老公不給力,經濟條件也不行,最好等等再要孩子,對大人和孩子都是負責任的,如果老人身體好可以幫忙,夫妻也達成共識,有一些積蓄,要二胎也沒問題,你給孩子的物質也許比不過很多人的,但是你給孩子的愛一定要讓孩子覺得最幸福才好!
-
17 # 四川小茜在臺北
什麼是最好的?!
物質的優越嗎?!
不是吧。
我的童年家裡面不富裕,只有爸爸微薄的工資,媽媽務農,常年都是倒找戶(那時是集體大鍋飯,辛苦一年下來,還欠生產隊的那種)。我常穿爸爸的衣服,(一件衣服洗了沒有換的,就穿爸爸的)被同伴譏笑...我沒有任何的不開心,或者埋怨。現在我的記憶,童年是我最快樂難忘的。那時候爸爸媽媽常常一個拉手風琴,一個唱歌。爸爸媽媽帶著我們到處看壩壩電影...家裡自己養雞鴨鵝兔子豬,空閒時間就宰來吃改善伙食,現在很難吃到那麼幸福的味道。下雨天接雨水煮豆花...
說這麼多就是想告訴朋友,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是陪伴是愛,其他沒有那麼重要。
讓愛陪伴,生活更美好。
-
18 # 溫柔的洛青
孩子需要的,不是多能幹的父母,而是能開心,能愛他的父母。
孩子是我們的第二次成長的機會,我們的生命會更加豐富多彩。
我個人覺得,題主在把心態擺正之前,還是暫時不要小孩吧。不然到時候,只會對孩子吼:
當初就不該把你生下來!你怎麼這麼麻煩!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都是為了你! -
19 # w花媽日記w
抱抱題主。
現在給父母的育兒壓力太大了,鋪天蓋地的各種早教班,輔導班,讓人應接不暇。說真的,到底有多少用呢?怕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口號喊了很多年,現在也有了愈演愈烈的趨勢。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很多時候我也很焦慮,我給他們報了親子游泳班,還給大寶報了樂高班。看著別人給孩子報這個報那個,給孩子買這個買那個,只能說自己儘自己力所能及吧去給孩子儘量好的。
我想,雖然說養娃壓力很大,但是孩子也帶給我們很多快樂。在有了孩子之後,你會更有責任感與使命感,在你奮鬥的時候,會想到:我要做一個努力的人兒呀,要給我的娃做好榜樣呀!而不是一個人得過且過了。想起奶粉那麼貴,早教班那麼貴,會逼著你前進呀!套用一句流行的話:像是突然有了軟肋,又有了鎧甲!
當然,如果你自己一個人就能找到奮鬥的動力,生命的意義,精彩的生活,不生孩子也挺好的!
加油題主!
-
20 # 李先生課堂
你一定是一個特別理想主義的人吧。有沒有錯呢?我覺得有錯呀。因為在這麼多人來說的話,有多少人他擁有最好的學校和家庭環境呢,其實是非常少的一部分的。
難道你不能上最好的學校,不能住最大的房子,提供最優質的家庭教育,那你就不生孩子嗎?如果真的是那樣,那全國99%以上的家庭,都只能選擇不要孩子了吧。
什麼樣才是最好的?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每一個孩子,他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地方。同樣,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你可能沒有多少錢。但是你能夠給孩子更多的陪伴,給予他更多的愛。教會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對自己有用,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就是最好的教育了。
很多年輕人現在在生孩子之前啊,都非常的焦慮。這可以理解,因為可能經濟基礎還有社會地位,並達不到他自己想要的那種程度。但是我想說的是,能夠讓你進步。只有你有孩子了之後,你才能夠真正真正的成為一個成年人。而且你能從這個過程中成長很多。
什麼年紀就去做什麼樣的事情,我一直都認為是這樣的。不要對未來產生恐懼,只要你用心去經營,會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回覆列表
父母給不了孩子最好的條件,就不想生孩子,我認為這是錯誤的。
試問一下,這個社會又有誰能打保票,說自己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條件。我們都是這山望了那山高,總有無法滿足的需求,總有給不了孩子的東西。
所以說,沒有哪個父母能保證,自己可以給了孩子最好的條件。
顯然不是的。
我們人類的使命,就是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延續,來獲得地球的生存權。假如沒有了人類,這個地球還和我們有何關係?
不生孩子,也就做不了父母,也就無法體會到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的感受。
人生就是一場體驗。
如果你沒有體驗到身為父母的感受,那你的人生就有很大的缺失感。
做父母,是最重要的角色,也是促使個人成長進步的重要力量。如果沒有孩子,你就缺乏迫使你成長進步的力量。
給不了最好的,就不去履行職責。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會有很多。
他們是在逃避家庭責任,逃避社會責任。
如果你有能力,你足夠勇敢,那麼你就應該去努力打拼,去賺到這些條件。而不是因為沒有,就要放棄這一部分。
況且,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你努力拼搏進取的過程,你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這也是你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其實,孩子所看重的,不是父母能不能給這些條件,而是父母能不能陪伴他,給他足夠的愛,給他無條件的接納,給他充足的肯定和讚美。
比起物質,孩子更看重精神。
哪怕你一無所有,只要你能全心全意地心愛著他,那麼他就有可能成就自己的人生,成為讓你驕傲的孩子,成為優秀的企業家,成為優秀的政治家。
父母需看重,自己是不是內心強大意志堅定,是不是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
生孩子不容易,養孩子更不容易。面對困難重重的生養工作,父母的選擇,將決定他們今後幾十年的人生。
父母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要做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才能真正做好這件事。而這一切,都依賴於父母強大的內心。
父母內心強大,就沒有過不去的坎;父母內心不強大,就哪哪都是坎。
所以說,因為條件不好就不生孩子,那是錯誤的。
就像是說,條件不好就不去創業。有誰是條件完全具備了再去創業的。現實生活中很多成功的創業者,都是在條件不好的時候選擇創造的。等條件都好了,誰還去創業?
只有一無所有,才會想擁有所有。
阿里巴巴融不到錢,騰訊差點被賣掉。可見它們的出生都不是很好。他們的創始人都不是在條件完全具備時選擇創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