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7401194372不知道
-
2 # 老田ybz
到老了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於孩子,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但有點偏面。
沒有比較就沒差別,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哪裡?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差別,上學階段體現在學習上,工作後差別主要表現在事業上,退休後沒工作了,平等了,沒差別了。這時候老人之間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孩子的優劣和身體的好壞。
-
3 # 乘風破浪的老阿姨
這問題我個人認為,孩子成人後要身心健康、經濟獨立,這是最基本的生活保證。沒必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
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志在四方,飛黃騰達,自己也跟著沾沾光,享享福。以至於出現了,從幼兒園就開始在外奔波參加各種補習班的孩子,流行語: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現在的社會,獨生子女家庭很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送出國的,大學畢業留在外地的多了去了,工作好的,事業有成的,確實是為父母爭了光,讓父母覺得在別人跟前有了面子。
但真的等我們老去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呢?前幾年新聞報導,這事發生在浙江,有一位大學教授滿身大小便躺在陽臺好多天,而他有出息的子女遠在千里之外,根本顧不上老父親,等女兒打電話給父親時,老人已躺在地上不能動了。現在空巢的老人已經很多了,他們其實最需要的"是子女的陪伴,子女的關懷,子女的幫助,這些事任何其他人都無法替代的。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孩子這話,要跟別人比較的話,看看誰能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老有所養 。
-
4 # 墨語彈琴
是的。
一兒女有出息:請的起保姆照顧老人,交得起錢讓老爸老媽去旅遊,讓老人無後顧之憂地享福,還有兒孫隔三差五來身邊樂哈哈,這不就是天倫之樂嗎?
如果老人有退休金,能管理自己的生活,父子其樂融融,相安無事。
如果老人沒有退休金,有一個好身體,也行。我常常看見田間地頭那辛勤的老人在勞動,那是奮發,是自力,是不給兒女添負擔。
兒女經濟尚可,如果老人此時生病,又沒有足夠的醫療保險,此時,這個家就有可能會因為醫療費而雞飛狗跳,無寧日。
老人不管有多能幹,都會被不孝兒孫拖垮。有一個40歲的男人給我抱怨,他媽的一個小板凳沒有給他……
真正可笑!
四 結語:你一世英雄,兒孫不濟,依然是笑談!如果兒孫成才,當老人的培養有方!請善待老人,善待親人!
莫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哀傷! -
5 # 漢江庸叟
唉,這個題目好沉重!
年輕時,有人給我傳話,岳父很羨慕我母親:真眼氣(羨慕)她有一群好兒女。
我聽到以後,根本沒有在意。
光陰似箭,轉眼我成家,也有了女兒,隨著女兒漸漸長大,我的心也隨著她的成長,越來越操心。
古人說:前人強、今人強、不如後人強。前人成就了昨天,今人成就了現在,後人成就的將是明天、後天!
古人還說:兒孫不如我,要錢幹什麼?兒孫超過我,要錢幹什麼?
等我到了不惑之年,不再擔心自己的前程、事業、薪水,整天睜大眼睛盯著女兒的成長,一盯就盯到知天命之年。
如今我逾越花甲,女兒大學畢業了,參加工作了、結婚生子了,房子、車子都有了,我心裡一塊石頭終於落地了。
人的後半生,差別絕對與孩子有關!
孩子懂事,學業有成,事業有成,家庭和諧富裕,會讓父母少操好多心。
孩子挫折多,磨難多,工作不好,工資不高,經濟不寬裕,自己艱難困苦不說,才得讓父母天天糾心,時時補貼,懂事的還有感恩之心,不懂事的還認為順利成章,糊塗的還倒找父母的不是。
到老心裡有疙瘩,心情鬱悶,看到同齡、同輩人因孩子混得不錯,自己就感到低人三分,沒臉見人。
真的有這種事:甲乙兩個年輕人,甲聰明能幹,乙憨厚老實,前半輩子甲佔盡先機,出盡風頭。可等老了以後,甲的兒女貪圖享樂,沒好好學習,都沒考上正牌大學,也沒找到像樣的工作。甲的晚年相當落魄。
而乙呢,雖然各方面都趕不上甲,但對孩子教導有方,“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孩子也爭氣,學習刻苦用功,考上了名牌大學,畢業後進了央企,工資待遇都很好。乙一步登天,享盡兒女孝順,經常自由來往於大城市和家鄉,晚年生活十分幸福。
這個故事告訴我:自己發憤圖強還不行,還要養好孩子,教好孩子,管好孩子,希望他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
6 # 皛舒
我個人贊同的。
人這輩子最無奈就是老年。精力、心力都處在下降期。
這個時候人的心理支撐,除了孩子還能有別人嗎?!
只可惜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指望的。如若人到老年能有一個貼心、報恩之心的孩子,那可真的是天大的福分了。
自從我的孩子大學畢業在外地成家立業後,我很少向她提出任何要求。
可今年我們樓下有了棋牌室,鬧的我夜不能寐,整天無精打采的。簡直是生不如死,無奈之下就向孩子吐槽。
沒想到的是孩子用一個多月的時間,給我買了房子,訂購了傢俱和電器。簡直就像變魔術一樣,給了我一個新家。
我一輩子都做不到的事,孩子在很短時間內就改變了我的生存環境。等於救我於水火之中。
如今都是老子為孩子付出,能讓孩子為老子付出,而且盡心盡力的能有幾人?!所以,我很慶幸這輩子修來的福分,有一個真心實意為老子著想的孩子。
-
7 # W佑勤
題主這個提問,讓人觸動很大,也問到了我的痛處。難道你也有此境遇,有感而發嗎?
是的!正確!今天后人的所有,基本上就是對上輩最基本的肯定,至少在心理,在處理日常事務中,給予內心的暗示作用很大很大。
具體情況狀態沒必要贅述,後人正面積極,老人心舒氣緩,後人負面消極,老的心慌意亂,內心的焦躁,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感受如刺哽咽。也許上輩有很多不盡的責任或過失,等意識到了,再盡全力補償。
-
8 # 蒼海巫山
我們青春時代的時侯,哪個不是帥哥靚妹。到五六十歲的時候,差別盡顯,人生成不成功,一目瞭然。
同樣,今天的青春亮麗的男孩女孩,再過二三十年,同樣差別盡顯。
故,年輕修功德,兒孫有福報。
-
9 # 9413布衣百姓
這個話有一定的道理。
為什麼像這樣說呢?因為,在自己還年輕時,不論是風流倜儻、還是風情萬種,世人注意的是你本人,就像是一座高聳的山峰人們放眼一望就是。至於那些海拔低矮的就不是人所特別關注的了。同樣的道理,時過境遷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再好的戲也有落幕的時候,此時的你就不是彼時的你了!
你的孩子風光無限、對你也孝順有加,自然而然,人們就用羨慕的神情和你打招呼;假如,我是說假如。你的孩子書沒讀出來,大事不能做小事又看不來,年年啃老族,人們看待你和你打招呼就不是那種誠意的敬重。
這就是,人老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於孩子的緣由。
-
10 # 南方小雪213
這話說的非常在理兒。
然後去父母那裡肯老,去榨乾父母那點養老金。父母也是無奈,後悔當初沒有讓子女學有所成,造成今天這個局面,很是悲哀。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就是這個理兒吧!
-
11 # 用三隻眼看世界
說的對,我贊成。
但要看差別在那裡。如果說,到老了之後,但看誰家的孩子能要老和能不能孝敬老人,就有點片面。
說下身邊的例子:我有兩個比較熟的朋友,兩個家庭,各方面條件均等。成家之後各自都有的兒子。朋友A夫妻,自從孩子出生後,就嬌生慣養,可以說要星星就不能摘月亮的那種,A夫妻在對待老人也是不尊重,雖然夫妻倆都有工作有收入,但總是錢不夠花,時常從雙方老人處以各種方式摳錢。不給就翻臉。而B朋友恰恰相反,再教育孩子方面特別的章法,處處以身做則,給孩子樹立榜樣,孩子教育的也極優秀。
就這樣過了小學中學大學。各自的孩子都參加工作不如社會。A朋友的孩子(三本自費)是不斷換工作,不是嫌累,就是嫌工資低,最後,乾脆不工作在家啃老。B朋友孩子(重點大學)畢業後,進入500強外資企業,不斷提職。工資待遇逐年提高。自己在一線城市買了房子,也結婚生子。父母退休後,又給父母買了房子把父母接到身邊養老。老兩口安享晚年,兒孫繞膝,好不快樂。
前不久,幾個朋友聚會,說起孩子的發展,A朋友感嘆的說,你們都可以安享晚年了。可我還得養兒子、孫子,不知道省麼時候是個頭。應為兒子一事無成,好歹給兒子成家了,沒過兩年,兒媳看兒子不僅一事無成,還一直啃老,沒了指望,離婚了。現在兒子更是頹廢,整天抱怨父母無能,天天要錢,只要不給就摔東西,指著了兩口鼻子罵。孫子根本不管。老兩口是一籌莫展。
所以,現在想想,原因在哪兒,根兒在孩子的父母哪裡,原生家庭教育的結果。種生麼瓜,就會結什麼果。因果報應。
因此,三十年前看父母,三十年後看子女。不是一定指望子女養老送終,而是看子女能否自立自強,能不能靠自己的能力經營自己的家庭和事業,能不能自覺的尊重和孝敬自己的父母。
-
12 # 學柳體字
我不贊同老人之間的差別在於孩子這句話。有這種感覺的老年人,不知是因為自己的子女表現優秀,具有滿足感,還是覺得自己子女不太優秀,有失落感?
子女是否優秀?與父母從小培育有直接關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這是古今普遍認可的育兒知識。一個人,從初為人父,人母開始,就應該有清醒的意識,自己有責任和義務,撫育和培養孩子,關注孩子成長的每個過程,從他們身上發生的變化,加以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使之始終走在人生正確軌道上。
但世界上的事情,發展總是不平衡的,每個人之間都有不同的個人差異,孩子長大成人,在社會擔任不同的角色,有些表現得非常出色,有些卻不那麼令人滿意,甚至有少數走上了犯罪道路,給家庭帶來很大的不幸!這時己經老了的父母,會發生不同的感悟,認為人與人的差別取決於子女。
中國有句古語叫:“母以子貴",出色的子女,會為父母臉上添光加彩,這與父母當初對子女精心培育,不無關係,某種程度上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作為有些不太理想的子女,原因是多方面的,情況也千差萬別。做父母的,看到和別人子女有區別,心裡就覺得不如人家,自己比別人低一等,這種心情也能理解,但我覺得沒有必要。
子女長大成人走上社會,道路應該由他自己去走,這時的父母實際己經完成了教育和培養的任務,可以不去再操心了!自己老了,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老年生活,有業餘愛好的,儘量不要放棄,不要整天沉迷把自己子女去和別人家的子女比長短,那樣對自己沒什麼益處!
-
13 # 九九尊者財經沙龍
非常對。孩子的表現既體現了父母的教育,更是社會責任的體現。
一、人隨著變老,會慢慢趨向一致衰老,是人類避不開的自然規律,生老病死,是人生的正常過程,每個人都不能脫離。
隨著人慢慢變老,原來承擔的社會職能也逐漸放棄,“長江後浪推前浪”,逐步將重任交給年輕人,自己則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所以,原本在社會上身份、地位、財富差別巨大的人,到了老年,就越來越趨同,甚至連長相男女都逐漸接近了,慢慢變成一堆“老小孩”,就如同在幼兒園一樣,都是小朋友,男孩、女孩都不重要了。
二、孩子是父母教育的“答卷”人老後,最關心的就只剩下孩子了,孩子的工作、生活、家庭、子女,都是父母的牽掛,老人之間見了面,說的、比的也都是孩子,誰家孩子有出息,誰家孩子更孝順,誰家孩子的孩子更出色。
經過不同父母幾十年的手把手指導,不同家庭的孩子們之間表現差距也越來越大,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體現的就是教育的成果。
三、孩子更是父母對社會的貢獻在父母眼中,雖然孩子永遠是孩子,但實際上,當人老了之後,父母眼中的孩子早已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在各個舞臺已經是主角了。
因此,“孩子”不僅是父母基因的傳承,孩子的的成績實際上更體現著父母對於社會的貢獻,是父母對社會責任的“答卷”。
四、人可以老,但心不能老人年齡大了,也退休了,孩子大了,甚至孩子的孩子也成年了,有人就認為自己的使命完成了,生活就比較隨性。
一個人,一輩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即使是教訓對於後輩來講也是難能可貴的,特別是一些科技精英、專業人士,都有著非常豐富的學識,是一座座活著的“知識寶庫”。
社會不能忘記了這些老人,更不能讓他們吃虧,應該善待這些老人。
而老人自己,也應該繼續發光發熱,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奉獻社會,也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我是九九尊者,喜歡請關注!
-
14 # 劉蕾日記
完全正確。
道理我就不多說了,直接舉例說明。
我老公的姑姑和姑父前半生,基本上都在溫飽線上掙扎。家裡揭不開鍋,是常有的事兒。
以致於兩個孩子(雙胞胎兒子)前一天剛滿月,第二天,我老公的奶奶就把兩個孩子接到家裡來,由她來照顧。
這一照顧就是六年,兩個孩子到了上小學的年齡,才回到自己家。學校一放假,就到外婆家來住。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兩個孩子14歲,他們出去打工了,才結束。
提起自己的女兒、女婿,我老公的奶奶都是一臉的恨鐵不成鋼,但也拿他們沒辦法。她能做的,都已經盡力地做了。
大兒子在縣城裡有4臺吊車,他自己開不過來,專門請了人開。房子也買了,一家三口在城裡生活。
小兒子在廣東和人合夥開模具廠,不說年入百萬,幾十萬肯定是有的。房子也買了,算是在那兒定居了。
兒子過得好,父母也感覺臉上有光。人家一提起他們家的兩個兒子,哪個不羨慕?哪個不誇幾句?
孩子過得好,間接地等於父母過得好。
我姑父算是比較有長遠眼光的人,早年和人去縣城裡做生意,手上有錢後,他早早地城裡買了地皮,建了房。
他在城裡建房的時間大概是在97年,那會兒,我還是個小屁孩兒。要不是姑姑在縣城裡做生意,把家安在縣城,我連去縣城的機會都沒有。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認為,我姑姑是我家的親戚裡面,過得最好的人,不接受反駁。
等到我們這些小屁孩兒長大,先後成家立業,我姑姑家的情況,就急轉直下。
大兒子結婚,我姑父給他買了房,裝修好。婚後,又給分別他買了小轎車、貨車,讓他安心地過自己的小日子,後顧無憂。
好景不長,在一個冬天,路面結冰的早晨,我表弟開著他的貨車與迎面而來的摩托車相撞,摩托車司機當場死亡。
法院判決賠錢,保險公司賠一部分,我表弟賠了31萬。
駕馭證被吊銷,貨車不能開,他的飯碗也丟了,只好跟著我姑父一起做生意。
小兒子每個月的工資5000多塊錢,未婚先孕,匆匆忙忙地結婚。兒媳婦從知道懷孕後,就沒上班,孩子出生沒錢,喝奶粉沒錢。我姑父除了掏錢,也別無他法。
去年,小兒子迷上了網上賭博,被發現時,已經輸了近20萬。這個窟窿,是我姑父去填的。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我老公的姑姑和姑父在年輕時,窮困潦倒。他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因為孩子,他們的老年生活,還會有如此高光的時刻。我姑父年輕時,憑著自己的能力,從農村進入城市,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辛苦打下的經濟基礎,因為孩子,地基坍塌。到老了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於孩子,這是不爭的事實。
-
15 # 阿潤心裡話
對的
應該說,人老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於孩子
人在年少的時候,學習成績是衡量的標準,到了成年,有沒有錢,老婆老公,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等到了暮年,幾個老夥伴在一起聊天,話題自然而然就會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我們小的時候,經常會自誇道:我媽媽是做什麼的,我爸爸是做什麼的!
等到老了的時候,嘴裡經常唸叨的就變成了:我兒子怎麼樣怎麼樣,我孫子怎麼樣怎麼樣。
這是人之常情,也是千百年來延續的傳統,不可能幾個七十多歲的老年人在一起會聊人生理想,或者是聊自己的工作境況,或者是經濟境況。
其實也並不是說孩子不給力的老人,會活的不盡如人意,只是從廣義上來定義而已,國家對孤寡老人的輔助政策還是有很多的,但是如果一個老人有兒有女,也不會被列入低保行列。
家裡有位爺爺輩的長輩,聽說年輕時是鎮上的風雲人物,有情有義,做事情雷厲風行,還帶領過一行人到江西販賣木材,通過江水擺渡到浙江去賣,在當時的年代,幫大傢伙掙了不少錢。
只是可惜情路不順,兜兜轉轉一輩子,最後還是一個人生活,如今七十多歲了,鎮上幫他辦了五保戶,但是老爺爺脾氣古怪的狠,每次幹部到他家去走訪慰問,他都是閉門,鎮上每年送去的空調微波爐之類,也都被退了回去。
曾經視他為老大哥的人,一些已經西去,剩下的也是都有兒孫,差距明顯就出來了。
話鋒轉回來,孩子既然重要,那作為我們這些年輕的父母,在還可以為自己拼搏的年代,也不能忽略孩子的教育成長,畢竟多年以後,我們臉上的榮光,還得靠他們。
我是阿潤,和你聊聊心裡話
-
16 # 三更擷萃
不完全對。
前半生,與人與的差別在自己;後半生,人與人的差別可能在孩子。
後半生人與人的差別可能在孩子還有兩層意思。
一是外因促成孩子的成功。二是孩子靠自己努力成功。
01.關於人與人的差別在自己。農村老家小村子裡,上世紀80年代初,同時高中畢業3位青年。
當年不足20歲的3位高中畢業生,30年過去了,3個人卻有不一樣的人生。
金韶光,在上高中時文科比較好。
後來被聘為幹部,聘為幹部後,幹勁更足,採寫的更勤,發表的更多。
由於成績斐然,被調到縣委宣傳部工作,繼續發奮採寫,一路由宣傳幹事,晉為新聞科副科長、新聞科科長、宣傳部副部長。
可以肯定地說,金韶光的成功,或者說金韶光與別人的差別,在於自己的努力。
金韶敬,是金韶光的本族兄弟,高中期間學習成績比金韶光還好。由於家中姊妹們多,高中畢業後,家裡的農活到不著他幹,或者說他不會幹,整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
好吃懶做,娶不來媳婦,當同齡人的孩子都揹著書包開始上學的時候,他還是孤身一人。
父親管不了,管不著,最後氣得,二兩農藥結束了生命。
如今年近半百的金韶敬,卻在村裡貧困人口之列,正在想辦法申請五保戶。
萬清奎,從小喜歡自己做一些小玩具、小玩藝。
高中畢業後,他就在家裡就辦起了電焊、維修店。
根據上述三個同齡人的不同人生,可以肯定地說:人與人的差別在自己。
02.關於人與人的差別在孩子。這裡有兩個同齡人的孩子可以對比。
一是外因促成孩子的成功。
如今35歲的小黎明雖然早就成了市公交公司的老師傅了,但仍是一位駕駛員。
二是孩子靠自己努力成功。
與黎明同齡人大山的,其兒子從小聰明好學,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從學士到碩士,一路綠燈,成功地考取國家公務員,在省教育廳就職,目前已晉升為正處級幹部。
-
17 # 小白楊生活記
這個話題很沉重!
題主的觀點,我“一半”贊同。
所謂“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具體指什麼呢?經濟能力?健康程度?還是幸福指數?我想更多人關心的,應該是幸福指數。
不管我們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絕大部分的幸福指數都來源於家庭。一個家庭,因為有了孩子的笑聲,才有了生機,不管多辛苦、勞累、疲憊,但只要有孩子的快樂,所有的付出和汗水,都是值得的。這就是孩子之於絕大多數平凡的家庭的意義。
當然也有人說,那麼多人沒有家庭、沒有孩子,就不幸福了嗎?我想說,很多時候、很多生存狀態,是我們無可奈何的選擇,如果可以選,你又會怎麼選呢?
我個人還沒有孩子,但是如果可以選擇,我會選有家、有孩子圍繞身邊的老年生活。無所謂去和誰比較,也無所謂誰比誰的老年更加光鮮亮麗,只要自己覺得“好”,那就是好。
這就是我的“一半”贊同。
不管我們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都得有自己的生活。當人生走到了下半場,不需要再朝九晚五的工作,孩子也成年了,我們卸下了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難免會一時找不到方向,要繼續為了孩子而活,圍著孩子轉嗎?只有孩子有出息了,能時常問候、節日陪伴,就能感到幸福了嗎?
那沒有孩子的怎麼辦?就該抑鬱而終?
孩子可以是牽掛、是羈絆,但一定不能是老年生活的全部。動物尚且知道,孩子成年了就趕出自己的窩,讓它自己去開拓自己的領地範圍,去建立自己的家庭,更何況是人呢。不管孩子有多大的成就,受多少人仰慕和尊敬,或者平凡的勞動度過每一天,那都是他們的生活。
人老了,更應該豐富自己的生活,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廣場舞也好、自由旅行也罷,來個甜甜蜜蜜的夕陽戀也未嘗不可。大半輩子都在為了孩子、為了生活而努力,難道老了還不能去追一追未完成的“夢”嗎?如果說“人與人之間的差別”,老年人的幸福,完全取決於孩子,那麼父母與孩子之間將會變成依附、變成負擔。
這就是我的“一半”不贊同。
結束語:即使生活的本來面目,就是雞零狗碎,也不能讓自己活得只剩下雞零狗碎,哪怕是老了以後,你覺得呢?
-
18 # 知定得安
這種說法在中國很有市場,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現實的映照。
雖然將18歲定義為成年人,具有獨立的行為能力,父母有理由放手不管。可是在中國,這現實嗎?父母依然“孩子、孩子”喊個不停,此時大多正處於高中階段,父母會全力以赴做好後勤支援與服務工作。大學會放手嗎?生活與細節放手了,可是經濟支援仍然繼續。有的甚至發問:我讀大學,一個月向父母要5000元,過分嗎?
中國的父母眼裡,向上區域性有老人,向下全是孩子。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父母的內心情結。正因為這份情結,所以中國父母特別在意孩子的成功,愛相互比較孩子。
為了讓孩子不輸於別人,中國父母會拼命支援孩子,買車、買房、後續生活支援,甚至人力投入。孩子好了,中國的老年父母就會“父因子貴,母以子榮”,驕傲和滿足感駐滿了心間。
-
19 # 創意民工
肯定不對,老了拼孩子和年輕時拼爹有什麼區別麼?
人人都會說拼爹不對,年輕人得靠自己去奮鬥,如此云云。
殊不知眾多中老年人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自己最看不起的那一類人。
很多中老年人聚在一起時最喜歡的便是吹噓自家孩子如何如何優秀,如果自己孩子沒有達到自己吹噓的高度,便會吹噓自己親戚家孩子或者鄰居家孩子,即使這和他們並沒有一分錢關係。
到老了真正應該拼的是什麼?1、首先是健康:錢財乃身外之物,再多的錢也禁不起醫院的消耗,有再多的錢自己沒命花,這應該算是最悲慘的事了吧,身邊的同齡人都倒下了,唯有自己還健康的活著,這應該是最重要的了吧,畢竟只有健康才是自己的。
2、其次是多年工作帶來的福利:靠人不如靠幾,兒女再優秀再有錢,本質上也跟你沒有太大關係。如果自己年輕時積累了足夠多的財富,或者得到了足夠好的福利,至少在經濟上能足夠獨立,不僅能為子女分憂,關鍵時刻更能保命,讓自己能足夠有尊嚴的活。
至於孩子,也算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吧,但拼孩子的同時也算是在拼自己,年輕時是否為孩子提供了足夠好的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否真正盡力,到孩子長大時便會直觀體現出來。
人與人的差別永遠只能是在於自己本身,不是父母,也不是孩子。 -
20 # 清風明月211694736
《老年人不能把自已的命運”系”於孩子身上》
我認為題主說的這話不完全對。
讓我們先找出這個問題的關鍵詞,來分析推理一番:
第一個關鍵詞,“老了”,是說對比的主體是老人,即,老人與老人之間進行對比;
第二個關鍵詞,“差別”,是說對比雙方不一樣的地方,這樣的差別就多了,對於老年人來說,錢多錢少是差別,身體狀況好壞是差別,家庭關係融洽有差別,孩子有無出息、孝順不孝順也有差別;
第三個關鍵詞,“在孩子”,把第二個關鍵詞中的所有差別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顯然就不能自圓其說了。
老年人的錢多錢少,應與孩子關聯不直接。天下父母有幾人能花上兒女的錢?大部分都是靠自已的多年辛勤勞作和節衣縮食積攢的養老錢。
老年人自已的身體狀況好壞,更與孩子也沒多少直接關係,這一點,明眼人都能夠看得出來。
孩子有沒有出息,對於老人來說,的確很重要。但這只是老人履行家庭責任和社會義務的“成績單”,它直接造福的是兒女個人終生和他的家庭幸福,給大多數老人們帶來的只是一種心理上“滿足”和精神上的榮耀。
那些學習好、有本事的子女大多遠走高飛,旅居遠方,大多身居高位,事務煩忙。他們往往無暇顧及老人。
相反,那些學習一般、政治經濟狀況普通的子女,卻能常年廝守在老人身邊。
這樣“差別”極大的孩子,誰孝順?誰又不孝順?老人們,你選哪一個?!
這樣的差別千奇百怪,怎能把原因聚集在孩子身上?
我倒是認為,老年人相互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於自已。在於自已終生的努力,在於自已有無一個好的身體,在於自已有無一份樂觀向上的好心情,在於自已能否自強不息不拖累兒女的堅強意志。
每個人的命運都應該、也能夠由自已來掌握,至少在你身體健康,還能生活自理的時候。
當然,你生活不能自理了,完全需要兒女伺候了,那就是另一碼事兒了。
回覆列表
這話有道理。民間相傳‘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後三十年,看子敬父’。如果有人反對上述觀點,那他很了不起,一定是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天吐地之心’的人,像漢高祖劉幫一類的人。正常人家庭出身很重要,有官二代,富二代活生生的例子搖在那兒,還用多說嗎?見過的倒子,寫在下面。
老朽生在農村,說話總侷限在農村這個圈子裡。村長的兒子,村民都高看一眼,口裡誇著‘虎子這小子帶勁,有出息,錯不了’幾年後,村長退位,村民口裡的虎子‘小子,原來就不咋滴,就仗著老子是村長,沒啥大出息,地籠溝找豆包的貨’。村長下去了,兒子也遭貶,這就叫: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後來,虎子參軍去了,當了排長,復員後到鄉里當武裝部長。老村長也活泛起來,不在受村民的冷落,多年的官階一一老村長,叫得那麼莊重,那麼親切,那麼暖心,那麼股馬屁味。這就叫:後三十年,看子敬父。
任何時候人的勢力眼都無法轉變,都是向上看。娛樂圈的女星們喜歡認乾爸,可你見過她們叫乞丐‘爸爸’嗎?人老了,受尊重的程度,在某種情況下,大部分取決於子女的社會地位。你有什麼異議嗎?至少在你心裡是承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