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字不爽

    眾所周知,古代關於領土的劃分為分封制,而關於歷史上晉國的立國,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出自《左傳》,武王姬發娶了姜子牙的女兒邑姜,有一天邑姜做了一個夢,說他將生一個叫做“虞”的兒子,應該把“唐”這個地方封給他。還有一個版本是《史記》中講的,周公滅唐之後,周成王與他的弟弟虞開玩笑說,我就把這個地方封給你吧。一個叫做史佚的史官就說,那就趕緊選一個良辰吉日把這件事給辦了吧。成王說,我和他開玩笑呢。但是這個史官卻說,天子無戲言,你說過的話史書都記著呢!成王很無奈,於是把“唐”這個地方就封給了虞。由此可見,無論是哪個版本,都說明了虞被封在唐這個地方,虞也因此被稱為唐叔虞(姓姬),到了唐叔子燮(xie)的時期改名為晉,史稱晉國。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制的弊端逐漸的顯現出來,周王室的影響力日漸衰微,而各分封諸侯國的勢力則越來越強大。到了晉獻公時期,他率領著充滿活力的晉國大肆擴張,晉國由此而開始強盛,但他因為擔心晉國王公作亂,而大肆捕殺公族,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造成晉國無公族的局面。而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障,晉獻公此舉無疑為以後公室的衰微埋下了隱患。

    在晉獻公攻打驪戎的時候得到了一位美女名叫驪姬,對她非常寵愛,就想立她的兒子奚齊為太子,驪姬又常常給晉獻公吹枕頭風,更透過陷害造成了原太子被殺,這讓晉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非常害怕,先後逃亡,至此,晉國內亂開始。

    最終,重耳因為重重原因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立位,史稱晉文公。晉文公即位以後,透過平定周王室內亂以及大敗楚國而在諸侯之中威信很高,此後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至此,晉文公繼齊桓公之後,成為了中原第二個霸主。而在這以後晉國更是遏制秦國的擴張,圍困老霸主齊國,並且在於楚國的爭霸中大獲全勝,霸業達到了頂峰,那麼這樣一個強盛的晉國為何會早早的退出了歷史舞臺呢?

    前文提到晉文公重耳有過一段漫長的逃亡日子,在他即位之後,設三軍,封賞和他一起患難和擁立他的臣子,功勞大的分封領地,功勞小的授予官爵,而由於獻公時期,晉國公族大部分被殺,導致卿大夫開始興盛,其中趙氏最為強大。晉襄公時期,趙盾(他的父親趙衰cui曾陪同重耳流亡19年)開始專政,甚至以卿大夫的身份會盟諸侯,有了僭越公室的跡象。

    襄公死後,趙盾擁立靈公即位,靈公長大後,因亂行君令,又不滿足於做個傀儡皇帝,而被趙盾的堂弟趙穿所殺,由此可見晉國卿大夫權勢滔天。後來,趙氏被滅,獨留趙武(趙盾之孫,歷史上著名的趙氏孤兒)繼續趙氏的發展,而諸卿大夫開始爭權。到了晉傾公時期,形成了“韓、趙、魏、範、中行以及智氏”六卿,而這六家在相互的權利鬥爭之中,最後只剩下了“韓、趙、魏”三家。晉幽公時期,晉國的大部分土地成為了這三家的勢力範圍,晉幽公甚至因為害怕,反而前往朝覲三卿,形成了禮儀顛倒的局面,國君成了臣子,三卿反而成為了諸侯。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正式承認了他們諸侯的地位,史學界以此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公元前376年,晉國最後一位國君晉靜公被廢,晉國土地被韓、趙、魏三家完全瓜分,晉國徹底滅亡,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而“三家分晉”則成為了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誌。

    一千三百年多年後,司馬光寫下了《資治通鑑》,而第一篇就是“三家分晉”的故事,他說,三晉雖然強大,但如果他們不顧天下的指責而僭越禮儀的話,就不會請求周天子批准,而是自立為君了,而那樣的話,他們就是叛逆,如果有賢德的諸侯,一定會尊奉禮儀向他們討伐,而天子既然批准了,誰又能對他們進行討伐呢?“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之自壞也!”君臣之間的禮儀既然崩壞,於是天下便開始以武力和智力相互爭霸。。。

  • 2 # 亞馬孫蝴蝶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後來趙把範、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 3 # 以史為鑑啟迪智慧

    春秋中期往後,十餘個卿大夫家族控制了晉國的政局。到了春秋晚期,經過不斷吞併,只剩下韓、魏、趙、範、智、中行六家最大的宗族,稱為六卿。後來趙氏又滅範氏、中行氏。一次,智伯請地於韓康子,韓康子欲不與,他的家臣段規勸說:我們不給他地,他將攻打我們;我們給他地,他將更加驕傲,將和其他人要,其他人不給,必然要攻打,我們就免於戰亂了。於是給了地。

    智伯又向魏桓子請地,他的家臣任章引用《周書》說: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因而,魏也給了地。

    後來,智伯向趙襄子要地,趙襄子未給。智伯聯合韓、魏攻趙,趙危。但韓魏深知智氏之貪婪,於是,暗地裡與趙襄子約定日期,找準時機,盡滅智氏之族。至此,智、韓、趙、魏四家剩韓、趙、魏三家。後來,三家的勢力越來越大,周王朝不得不封其為諸侯,晉國滅亡。史學界據三家分晉這一歷史事件,將東周分為春秋與戰國,三家分晉即為戰國的開始,七國爭霸的局面也漸漸形成。

  • 4 # 懷疑探索者

    春秋中期以後,隨著奴隸與奴隸主、平民與貴族之間的鬥爭的發展和激化,各個諸侯國家內部的權利構建也出現了激烈的、急劇的變化。老的傳統的政治勢力不斷遭受到了挑戰,所謂的“以下犯上”是事件是層出不窮,大家對此已經熟視無睹,司空見慣了。私門與公室明爭暗鬥,諸侯以下的卿大夫之間的勢力也此消彼長。人類就是愛好爭奪資源的動物,此話不假。長期互相鬥爭的結果,是一些卿大夫代替了公室而掌握了權利,最典型的就是歷史上的所謂的“三家分晉”。

    春秋時期一個主要的特點就是爭霸,有“春秋五霸”,有個“霸”字,說明當時人人一門心思要做霸主。我不吃掉你,打垮你,你就要對我不利。所以,霸業是很殘酷的鬥爭過程。霸主其實就是代行天子權威的假皇帝,雖然當時還沒有人敢於直接說我要取代周天子。爭霸就需要大量的軍隊,而軍隊的控制權就在世襲的卿大夫這些老牌子政治家手中。由於諸侯國互相之間的長年累月的爭霸戰爭,導致晉國的一些異姓的卿大夫在晉市不斷擴充軍事編制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兵權。兵權在手,政治地位就有了保障。到了春秋時期的中期,晉國的政權逐漸被所謂的六個卿大夫的世家勢力所控制。所謂的“六卿”,指的是晉國最有權威的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在晉平公時,這六卿的相互傾軋已經到了白熱化,每天不是我來暗殺你,就是你來攻打我,彼此呈現水火不容的局面,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六卿的勢力極大,而原本的晉國公室的力量很衰落,原本隸屬於公室的其他貴族和民眾都要紛紛投靠到“六卿”的門下才能立足。

    春秋末期,範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集團,其中以智氏最強。最後,趙、韓、魏三家聯合,大破智伯軍,擒殺了智家CEO智伯瑤。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獲得全勝。此戰即晉陽之戰。之後,晉國被趙、韓、魏三家徹底瓜分,一個天下實力第一的超級大國被肢解掉,分裂成為三個新的獨立的諸侯國。周天子得到此事,也只好承認了事實,授權他們三家合法的諸侯地位。“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也標誌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

  • 5 # 龍舞

    這裡我主要說一下三家分晉對以後歷史的影響,具體過程百度上非常詳細。

    個人建解:周天子承認三家分晉的事實,雖然無可奈何,但也埋下了滅亡的根源,臣下可以隨意顛覆君主的政權,這是從西周到春秋時代是最大逆不道的,齊桓公在強大也只能尊王攘夷,不敢代周天子為天下共主,周天子從西周滅亡後,實力大不如一些諸侯,之所以能一直苟延饞喘,就是因為禮樂還未完全崩壞,臣子背叛君主是被整個社會唾棄的,然而周天子公開承認三家分晉的事實,也就承認了臣子顛覆君主政權的合法性,沒有了禮樂的制約,憑藉的就是武力的強大,以後的戰國七雄也就再沒有什麼剋制了。周朝的滅亡可以說從三家分晉開始就是不可挽救了。

    司馬光建解,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才與德是不同的兩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論之曰賢明,於是就看錯了人。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帥。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晉烈公十七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與晉侯並列。單純從合法性的角度看,這一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戰國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記載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 6 # 米南德王問道

    理解三家分晉這個行為,一點都不難。晉國的三分,可以說是從西周建立起,就定下的基調。在春秋時代,這種局面繼續保持,甚至延續到了戰國與漢初。

    西周的制度影響

    作為西周分封諸侯國中一個成長不錯的例子,晉國在春秋時代成為了周文化覆蓋下的東亞朝貢文明體系中的最強者。不僅向南擊敗楚國,向東力壓齊國,還向西壓制了秦國。但這個諸侯國,實際上就是周文化下社會制度的翻版。

    西周作為少數者,從地處中原早期文明邊陲的西岐出發,靠著戰爭與聯盟,成為了東亞世界的霸主。但也因為是少數者,他們需要建立一個相對鬆散而自由的管理模式。古代社會的生產力條件,也根本無法養得控制整個中原地區需要的足夠人力。

    所以,分封制度在當時就顯得合情合理。周天子根據諸侯與自己的遠近關係,將麾下分封到大量被征服地區。越是戰略要地,受封諸侯越是位高權重。而不少原先的商朝貴族,選擇投靠西周,也能在其他地方受封,成為周的諸侯。

    在當時,不少臨近的諸侯國直接都可能無法直接想通,畫在地圖上形同兩塊飛地。不少依然不隸屬於周禮的居民三居在各個諸侯的周邊與之間。他們不僅會與諸侯們發生衝突,也是諸侯們開疆拓土的主要物件。

    所以,當週天子權威在東周開始受到不斷削弱,諸侯國直接的離心力也就越來越多。彼此的衝突也越來越多。

    晉國就是小號的周

    所謂上行下效,周天子的制度設計也直接決定了麾下諸侯王們的統治手段。諸侯們首先的大夫,最初就是次一級的封臣。這些大夫們最終可能成為地盤不輸於王的一方豪強,正如王的地盤壯大後,可以反過來比天子還有勢力一樣。

    作為一個跨越多省的大國,晉國也需要大量分封地方封臣,來控制越來越大的領土。他主要對手之一的楚國,也是出了名的領土大國與分封大國。基本上,領土越大,越需要如此。中央集權人人所欲也,然則由中央直接出資控制地方的做法,在列國紛爭的戰爭年代,難以維繫。

    當然,就和諸侯們越來越不服天子一樣,地方大夫們也可以逐漸不服自己的王。而地方間的內鬥,一樣涉及外交、聯盟等因素,最終形成了趙、魏、韓與知,四足鼎立。知家自己反而替代晉王,成為了眾矢之的。到了這一步,三家分晉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而楚國則索性將類似制度保持到了其國家滅亡為止。從晉國內分離出來的趙國,一樣需要在北方的代郡,設立類似諸侯的代君。原因就是因為當地處於中原對抗蠻族的最前線。山高皇帝遠、將在外軍令有所不收,的核心思維,明顯不過。

    最後,哪怕是重新一統的漢朝,都在關東地區封了不少同姓諸侯王。這不得不說,是先秦政治文化的寶貴遺產。

  • 7 # 清閒的書籤GM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有昭王得范雎,廢穰後,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的論述,闡明瞭國家統治杜絕私門與公室的爭鬥,否則是導致國家統治削弱的主要因素。韓趙魏三家分晉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是晉國各世族相互蠶食的結果,世族與晉侯的爭鬥,是私門與公室的爭鬥,同時世族之間的爭鬥徹底削弱了晉侯的統治,造成了三家分晉。

  • 8 # 風吹雨01

    三家分晉的主要原因就是:

    晉國的公族為了奪得國君的位置互相殺戮,造成公族成員凋零。而在爭權的過程中為了籠絡手下,又對有功的卿大夫進行封賞,春秋末期,戰爭頻繁,在對外戰爭中有功的人員也需要封賞,封賞一般就是增加封地,長此下去造成卿大夫勢力(領地)強大,而國君力量(領地)日益削弱。

    晉國後期國君無力駕馭權臣,幾大家族(權臣)又發生了兼併鬥爭,最後剩下的三大家族實力超過了晉國的國君,就瓜分了晉國。

  • 9 # 行地無疆3

    三家分晉前一百多年,晉楚爭霸,是時楚已落下風而晉國優勢明顯。鄢陵一役,晉國上下皆有必勝信念,唯範文子反對,他說:“且唯聖人能無外患,又無內憂,詎非聖人,必偏而後得。偏而在外,猶可救也,疾自中起,是難。盍姑釋荊與鄭以為外患乎?”。意思是說,國家即無外患又無內憂是做不到的。有外患,國內人民就要團結一致對外,還有可能勝利,沒有了外患,內部就要起紛爭,這才是大難。為什麼不能放過楚國與鄭國留作外患(以確保國家內部無紛爭)呢?可惜,此時晉國從國君到大臣皆主張一戰。此戰晉國打敗楚國後,基本上再沒有遇到真正的對手,而內部開始了無休止的紛爭…三希屍朝、厲公遇弒、範欒反目、欒子遭逐、祁羊族滅、六卿坐大、範中行趙鬥、智韓魏助趙、最終趙魏韓滅智而晉室丟了江山。即無內憂又無外患是晉國三分的重要原因,有國者要師古。

  • 10 # 世界人文歷史

    晉國是周成王姬誦之弟唐叔虞的封國,在周朝近百個諸侯國中,晉、齊、秦、楚因為自身國力雄厚、幅員遼闊並稱為春秋4大強國。晉最初控制著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全盛時期統治著山西省全境、陝西東部、河南西北部、山東西北部以及內蒙部分地區的遼闊領土。晉一直是西周和東周時期的大國。在東周初年,周天子勢力衰微,中國進入了春秋爭霸的局面。其中,晉國憑藉自身強大的國力,以扶持周天子、討伐不臣為名,先後與齊、楚、秦等強國爭霸,是中原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我們所熟知的春秋五霸中便有一位是晉國的國君,即晉文公姬重耳。

    然而如此強盛的的晉國卻最終受制於‘‘六卿之亂’’,瓦解為戰國時期的趙、魏、韓三國,我們稱為三家分晉。歷史學家一般將“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這兩大歷史事件看作由春秋過渡到戰國時期的重大標誌。要研究晉國的分裂,就必須要了解晉國的異姓公族是如何壯大的。

    晉國的公族並非是指的其姬姓王室成員分支,而是指的其國內掌權的大臣以及其衍生的龐大家族,這在其他諸侯國中是非常罕見的。原因就是晉獻公“驪姬之亂”後,晉國直系血脈的諸公子被屠殺殆盡,原來執政的晉國的宗室貴族突然勢微,以後國家的權柄落入執政的大臣手中,造成後來許多的權臣及家族尾大不掉,逐漸成為國家的隱患。

    到春秋中期時,齊桓公死去,齊國內亂,中原霸權的爭奪落入了晉、楚的激烈角逐中。晉文公為了與楚國爭霸,從親信中選出了代表性人物作為卿大夫參政,以彌補晉國宗室成員衰微的現狀,這些人的家族之後就發展成為了公族勢力,我們稱他們為晉國的“諸卿”。他們在行政時作為晉國君主以下最高行政長官,而在作戰時則是晉國軍隊中上、中、下三軍的最高統帥(正、副統帥),這種制度有點類似於清代努爾哈赤的八旗制度,軍政合一。所以說,晉國公族的興衰貫穿著整個晉國的程序,而晉國的霸業又離不開公族的支援,所以說晉的霸業實際上是公族的霸業。

    晉文公重用狐偃、趙衰、先軫、魏犨等人,使得這些人的家族逐漸發展起來。在晉文公時期,晉國國內以狐氏、趙氏、先氏等人的家族最為得勢。而文公死後,晉國曆經襄公、靈公、成公、景公、厲公、悼公、平公多代國君,晉國的國力日漸強大,而國君的權利卻越來越小,公族的權利越來越大。而晉國國內的原先多家公族勢力也在演變,在興衰更替後逐漸變成了趙氏、魏氏、韓氏、智氏、中行氏、範氏,這6家就是春秋末年,執掌晉國國力的六卿。

    從晉文公以來多代國君的治理下,晉國東破強齊,南壓雄楚,西震秦戎,北拓夷狄,威震中原各個諸侯國。在晉楚爭霸中,除了楚莊王時期楚國擊敗晉國,其餘時期,全部被晉所擊敗。晉楚爭霸5次,晉國勝了4次,唯一輸的一次就是楚莊王時期的邲之戰。楚國尚且如此,而困於西方的秦和受制與諸子之亂的齊更加無法與晉對抗。從秦穆公以來,就渴望進軍中原的秦人對晉國死死地遏制在崤山以西。直到戰國初年,由晉國分裂出的魏依然可以擊潰秦人。

    在這段時間裡,晉國雖然能維持國外的霸業,但其君主與公族的衝突卻越發強烈。晉景公滅先氏家族、晉厲公滅郤氏等事件就表明了晉國國君與公族的激烈衝突。可是,除了晉文公與晉襄公以外,後面歷代的國君都無力徹底地剷除公族勢力,因此在晉國的權利交接中,新興的公族逐漸走到前臺。一旦君主勢微,就出現了公族奪權的現象。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強盛晉國突然在春秋末期退出了爭奪霸權的行列。晉國退出爭霸的這個節點就是在晉平公死後,新君羸弱,實力雄厚的六卿亂上奪權,這個看起來非常強大的晉國其實已經在內部瓦解了。晉國的衰落與楚不一樣,當時沒有諸侯國可以撼動晉的國力,但國內的公族(卿)鬥爭使得晉國被削弱了。

    從春秋早期以來,中原的霸權一直在齊、晉、楚這些大國間交替。而到了春秋後期,齊國受制於公子爭位的內亂,楚國因窮兵黷武而國力衰微,晉國則受制於六卿(公族)分權,這些大國先後衰落,因此吳、越這類根基薄弱的小國開始爭奪霸權,侵攻大國。這就出現了春秋末期,小小的吳國稱霸東南、北威齊晉的怪異現象。

    越國滅吳後,越國成為新的霸主,晉國深感憂慮。當時執政晉國的6卿為了奪權,終於爆發了激烈的衝突,6卿中實力最為強盛的智氏家族勾結趙、魏、韓三家剷除了國內的中行氏與範氏2家。可是不久,智氏家族的智伯(繇)被另外三家趙、魏、韓聯合擊敗,智氏就此覆滅。從此,三卿主政晉國,晉國的分裂已成現實。趙簡子、魏桓子、韓康子三家以及其後人輪流擔任晉國的執政,避免了三家內部的鬥爭。

    從智氏敗亡以後,三家的宗主就輪流執政晉國,所以其他諸侯國將他們的家族稱為三晉。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封三家為諸侯國,趙、魏、韓三國由此而來,周天子取消原先晉的封號,晉國就此瓦解。在魏文侯執政時期,三國的關係密切,相互結成聯盟,讓齊、楚等強國感到不安,周邊諸侯國也稱趙魏韓三國為三晉。

  • 11 # Maskim

    三個卿家實力已經和其他諸侯國平起平坐,晉國的地形山河交錯,利於每個實力集團的獨立,齊國一馬平川只能分出一國!

    韓趙魏三國最先進入封建化,經濟文化軍事超越其他諸侯國,分家便於三國向外拓展空間!南韓往南鄭國,魏國往西秦國,往東齊國宋國衛國,趙國靠近北方只能往北往南拓展空間,三家全盛時期地盤比晉國大了不少!

    三晉兵最強悍,曾一起欺負其他國家,這就是戰國初年三晉縱橫天下無敵原因!戰國時代思想家大多數出自三晉!

  • 12 # 南朝居士

    三家分晉是必然的,他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也是《資治通鑑》的開篇事件。

    三家分晉以前,臣子弒君,權臣政變,臣子架空昏君,兒子弒父奪位,兄弟傾軋,貴族政變,武將叛亂的事層出不窮,

    而三家分晉後,也就是戰國開始,臣子權力再大,也很難威脅到君主權力,只要君主喜歡你,你能一步登天,但君主不喜歡你了,馬上可以剝奪你的所有權力,戰國四公子、穰侯、宣太后、呂不韋、莫不如是,再大權力,國君都可以輕易剝奪。而這,在戰國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三家分晉為什麼會出現呢?

    這是源於分封制的制度,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再分封給卿大夫,比如晉國,晉文公後,晉國權力掌握在六卿手中,它包括土地、軍隊、政權,而六卿(智氏、中行氏、範氏、趙氏、魏氏、韓氏)擁有了土地和軍隊,架空君主,相互征伐,最後只剩下智氏和趙魏韓,當然,最後就只剩下趙魏韓了。

    春秋時代最強大的諸侯國,晉國,全部的土地、軍隊、政府,都由三家掌握,國君就是傀儡,數年以後,三家分晉,請示周天子,周天子承認了他們的合法地位。

    為什麼會這樣?最大的權力就是軍權,軍權由六卿分了,或者說,六卿的私人軍隊,組成了晉國的政府軍,晉國的政府,由六卿主持,國君就成了傀儡,需要平衡六卿,來獲取一點權力。

    像這種分封制,國君能夠直接管理的,收取稅收的,只有國都周圍的土地,其他土地都由六卿瓜分了,國君是沒有權力的。

    正如諸侯們可以架空周天子一樣,卿大夫也可以架空國君。

    至於它的影響,他使得分封制結束,郡縣制的中央集權開始出現,新興的地主階級代替了奴隸主階級。新分封的地主貴族不再擁有大規模的軍隊,不在能威脅君權了。

    社會發生巨大轉變,最終形成了七國鼎立的局面。也由爭霸戰爭轉變成吞併而帶有統一性的統一戰爭。新時代的開啟面對大國崛起各國紛紛急求變革由此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 13 # 心向青山

    “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這便是《資治通鑑》的開篇,三家分晉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從此貴族世襲制開始被中央集權取代。

    三家分晉是歷史的必然嗎?

    應當說,從周朝的分封制過渡到秦朝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是中國歷史的必然,但過渡的開端是否是三家分晉則是歷史的偶然。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商鞅變法使貴族世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戰國時代到來,最終被以耕戰立國的秦國一統天下。

  • 14 # 探微閣主

    此晉國非彼晉國!

    春秋晉國始祖是唐叔虞,武王發之子,成王誦之弟。武王死的時候成王年紀小,周公旦輔政,一次成王和弟弟玩耍,將桐葉剪成圭形,戲稱“我拿這個來冊封你”,被周公旦知道了,稱“天子無戲言”,於是封叔虞於唐,初稱唐,後改為晉。晉國自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後,在春秋很長時間裡一直稱霸,直到春秋末被國內魏、趙、韓三卿正式瓜分。

    “三家分晉”事件是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君臣的界限被打破,周所建立的天子----諸侯----卿----大夫的嚴格的等級制度造到徹底破壞,歷史進入了七國爭霸的戰國時期,再也沒人把周天子當回事兒了!

    三國時司馬炎建立的晉朝,是因為司馬昭受封晉王!

  • 15 # 東東歷史

    三家分晉指的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也就是建立了戰國七雄中的魏國、南韓、趙國。趙氏孤兒就是趙國建立前的故事。

    司馬炎建立的西晉是在公元266年,曹魏皇帝曹奐禪位於司馬炎。自此西晉開始。

    這兩個晉不是一回事。三家分晉和西晉的建立在時間間隔了600多年。

  • 16 # typrlqlt

    春秋時晉國是北方大國強國,強大到什麼程度,它分裂產生的三個國家,趙魏韓,戰國七雄佔其三,僅一個魏國,就把秦,齊,楚攪的多年不寧,趙國也是虎踞北方,南韓稍弱,若三家不分,最後統一天下最有可能。 三家分晉是春秋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這三大家族的淵源還得追溯到晉文公重耳時代,重耳因為眾所周知的宮鬥原因,流亡他國多年,身邊最忠誠的那麼幾個人,在重耳晚年繼位後,執掌晉國大權,這幾大家族明爭暗鬥多年,有滅門的,有流亡的,最終剩下這三家贏家,廢掉晉王,成立趙,魏,韓三國,其中趙國一脈就是趙氏孤兒後人,當年不是留下這個孤兒,就沒有趙國了。 司馬家的晉朝,應該因為膜拜春秋時期晉國的強大,而且司馬氏政治資本也在山西地區

  • 17 # 悠遠的歷史

    韓趙魏三家滅掉了知伯,瓜分了他的土地。晉君大怒,聯結齊魯,攻打韓趙魏,反而被三家擊敗,齊魯軍隊大敗而歸。三家也不再客氣,共同瓜分了晉君殘餘的土地。韓趙魏也想得一個名分,賄賂了周天子。周天子便做了個順水人情,冊封韓趙魏為諸侯。

  • 18 # 三隻腳的大烏鴉

    1、公元前678年,經過長達70年的內戰,曲沃的晉武公滅掉晉國公族奪取晉國王位,創下了春秋第一例旁宗滅正宗的案例。晉武公得位不正,害怕公族其他旁系有樣學樣,於是盡屠公族旁支,從此晉國公族只剩晉武公一支,勢單力薄,他姓卿族成為晉國的主要依靠力量,但大權還是掌握在公族手中。

    2、晉獻公時的驪姬之亂,太子申生自殺,重耳、夷吾逃亡國外,晉國又陷入大混戰,夷吾、重耳後來先後在卿族和外國的支援下回國奪位,晉文公重耳繼位後雖然勵精圖治讓晉國盛極一時,但驪姬之亂已經導致公族勢力徹底崩潰,晉國實權完全落入他姓卿族手中。最直接的證明就是晉國三軍六部沒有一支軍隊的將領是公族,全是他姓卿族,這在其他國家簡直不可想象。到晉文公之孫厲公即位,晉國實權已經掌握在六卿手中。

    3、六卿經歷相互吞併,特別是晉陽之戰趙魏韓三家滅智,最終形成了趙魏韓三家控制了晉國全部國土和權利的局面,晉國公族已經完全淪為傀儡。趙魏韓三家所控制的地盤和其他諸侯國不相上下,晉國公族已經不剩多少直轄領土了,三家分晉已成必然,完全看三傢什麼時候達成協議。

    4、晉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賜趙魏韓三家為諸侯,和晉國平起平坐。晉靜公二年,趙魏韓滅晉,這就是“三家分晉”。

  • 19 # 太白史觀

    首先,三家分晉,無疑,真正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軌跡。如果三家沒有分晉,也許真正統一中國的,就是晉國而不是秦國。

    三家分晉,也就是趙魏韓分晉,這也是春秋,為什麼要過渡到戰國時期的原因之一。

    春秋和戰國,最大的區別就是,中央是否集權,或者說諸侯是否擁有真正的權力。

    在春秋時期,諸侯是沒有擁有真正的權力的,卿大夫,也就是在諸侯下一層的,在當時的分封制下,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

    也就是說,天子管不了諸侯,諸侯管不了卿大夫。通常情況,卿大夫才是真正有實權的那個。就比如衛懿公,在防止匈奴進攻的時候,是請求當時的貴族去征戰,而不是自己發兵,因為卿大夫才有實力去征戰。

    所以,在那個時候,也就在春秋時期,沒有中央集權的國家,構成了一個整個國家的大體系,或者說,諸侯不能真正擁有權力。

    一開始的時候,建國有六個卿大夫,經過明爭暗鬥,最後趙魏韓三個卿大夫,取得勝利,並順利向天使前奏,加封諸侯。

    這也是客觀原因存在的,當時生產力是適應中央集權制度的,而晉國的國君又不捨得放棄,分封制,不像秦國齊國大刀闊斧的向卿大夫收攏權力。

    所以,一個諸侯分裂成三個諸侯,雖然實力下降了,但卻實現了三個中央集權,成功過渡到戰國時期,這也為了以後的秦國的天下統一奠定了基礎。

  • 20 # 木谷雲峰

    君弱臣強是三家分晉的原因。晉文公以後,六卿逐漸掌握大權,而歷代晉國君主都不是強勢君主,造成大權旁落。六卿內鬥,最後是韓,魏,趙三卿勢力越來越大,三家分晉已成必然。三家分晉,中國歷史上由春秋進入戰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柿子籽放幾年後能不能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