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宛芳1
-
2 #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巜漁家傲,秋思》,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子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徵蓬出漢白玉塞,歸雁入胡天。王維巜使至塞上》。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
3 # 淺淺一笑有酒窩
1、中國是詩的國度,詩詞歌賦古今一脈相承。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文明源遠流長,從《詩經》開始,中國就開始有了詩詞教育的傳統,《三字經》、《百家姓》、《笠翁對韻》等從娃娃抓起,詩歌以其凝鍊的語言,優美的意境影響,陶冶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性情。
2、中國經典詩詞,已成為華人的文化基因。中國經典詩詞已經成為了華人的文化基因,現在世人大多不再寫詩,個人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吧:
一是在詩詞方面,現在世人已很難超越古人;二是現在世人在詩詞方面的學習多停留在背誦,缺少詩詞創作的土壤和平臺,更沒有詩詞繁榮的市場。三是現在世人的詩詞欣賞水平都很高,老幼婦孺都能朗朗上口說上幾句詩詞,自然不會喜歡現在世人的“順口溜式”的所謂詩詞新作。四是現在世人寫詩詞歌賦的多為文人雅士自娛自樂的抒情達意的一種方式,也難成為傳世佳作。
從大漠孤煙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從山水田園牧歌,到金戈鐵馬陽關,我們在吟誦著千古名句,我們也在體味著人間百態。所以無論明天你將回到哪裡,身處何方,又將展開怎樣的人生,不要忘了這段日子裡我們共同感受到的那份感動,那份沉醉,那份喜悅,那種振奮,那是你們綻放出來的光芒,那也是中國詩詞永遠的魅力。
4、結束語正如《中國詩詞大會》主持人董卿說“從金戈鐵馬,到琴棋書畫;從大漠孤煙,到水墨江南;從忠肝義膽,到千里嬋娟。”中國詩詞,包羅永珍,儀態萬千。我覺得每一個華人都喜歡中國詩詞文化,我們都喜歡引經據典,但是很少創作般的吟詩作賦。你說對嗎?
-
4 # 梅橫枝
拒絕詩歌!
說出這四個字象喊出一個口號,是因為我認為,詩人在某種意義上能透過拒絕詩歌、反抗詩歌、遠離詩歌甚至放棄詩歌,跳出詩歌既有的體例、正規化、話語模式,才能為寫作找到更多路徑,體驗到更多的詩並寫出更多更新的詩歌作品,在另一個早晨,回到詩歌。
事實上,對於人來說,如果沒有詩歌也能活得很好呢?!當人們在大地上活得很好,時間久了,又自然而然的會引出詩歌。
沒錯,詩和遠方,我們一直把它當好東西看。就象我們一直對世界心存幻想。但大部分人生更多的是眼前的苟且,更寬一點的苟且而已。時間久了,詩不過是一種看上去很美,其實卻困擾、折磨甚至哄騙我們的幻術。在某種意義上講,詩確實不是一個什麼好東西。
拒絕詩歌!
一,拒絕詩歌是因為詩是一種魔咒性的東西,會如同命一樣主宰著人,近似迷信。人一旦惹上身心,會被其控制,會被籠罩在一個精神的大氣層內,說天圓地方,神在世上。而人也將被拖入精神的孤獨歷險之中而欲罷不能。窺見淵魚,“愈窮愈工”,終生苦吟!
二,拒絕詩歌是因為詩歌的無用卻又門檻太高。詩是無用的,他對存在沒有多大用處,因為它畢竟只是藝術一種。但真正優秀的認真的詩歌寫作,對人卻又有許多的要求,稟賦、命運,心靈,語言,境界,神鬼,時空,機遇,偶然必然,凡此種種,幾乎囊括了人與世界的全部。
三,由於詩歌的沉悶寂寞,時代讓個人情感有了新的更多的表達方式和更多的”忙“。人們把詩歌放進括號裡,書櫃裡,某個可以點開的冰冷網址裡。沉悶寂寞的東西,只有沉悶寂寞的命運。你所向往的熱鬧只在他處!
四,詩意展示一種美好的東西。但詩是一種惡勢力。將我與世界綁在一起,我是善的,但世界卻是惡的,我是惡的,世界也是惡的。當世界被認為是善的的時候,是因為我是善的——而我已被這種叫做詩的惡勢力左右了。
寫不寫,你看著辦,這勞什子是反正一點也不好玩。
.
-
5 # 揚韓若鑫
這個世界大多數人並不寫詩,因此也沒有“不再"之說。詩與遠方都是烏托邦主義,太過悽美、太過夢幻。盡是些可望而不可及的浪漫主義情懷,既不能象古人那樣,可以憑詩情才華入仕,更不能解決現在的吃飯穿衣。
無利不起早,既然如此,誰還去工詩詞呢?縱然象我這樣的喜歡詩詞的人,也是聊將自娛,粗製濫造而已。總不能象古代人那樣為一個字,有時候要琢磨好幾天,那還要不要吃飯啦?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真心希望大眾傳媒,本著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初衷,大力扶持詩詞領域,給予流量支援。讓寫詩的人有激情,給能寫出好詩的人添動力,讓詩詞繼續發揚光大,不致凋零。 -
6 # 彩霞對聯詩詞
為何多數世人現在不再寫詩?
這個話題呢,應該與時代的許多不同有關。
首先,讓我們應瞭解一下唐詩宋詞比較盛行和輝煌的那個年代。相對現代人,那個年代人煙是稀小的,生活的壓力相對來說比現代人小了太多太多了。
而他們的那年代的詩人普遍家庭背景都是以小康以上的安樂人家,生活壓力小了,這也與當時的文化底蘊盛行有關的,與我們現代相比的玩意也少了很多,所以,就一門心思地作詩,真的越作就越有味道了。
他們就可以將現實與抒情的手法相結合,用提練語言來豐富自己的內涵,思想的豐富也就將他們的生活內容昇華為詩了。而我們現代人普遍的心情是複雜和煩躁不安的。現代人社會竟爭激烈,以生活奔忙為主題,那有多餘的時間去作詩呢?有時間就趕著為自己充電以及為下一代打基礎奔忙著。
因而,漸漸地只能閱讀唐詩宋詞和毛主席詩詞以及一些詩歌,只知道詩詞的好,也沒有時間去創作啊!
為何多數世人不寫詩,大概就是這意思了吧。
-
7 # 似水流年12
因為詩歌也需要創新,中國形象化思維的傳統思想文化特徵促進了漢語詩歌的繁榮,但由於創新意識不足,道學陰陽迴圈的思想影響,在達到一定高度後再維持其繁榮就極其困難了,在唐宋元之後,詩歌詞曲其實就已經出現了衰敗景象。
至於之後出現的表面繁榮都是在西方文化傳入之後的邯鄲學步,不具有本土文化特色,進入新世紀之後更是緊隨後現代資本主義的步伐,呈現良莠不分、泥沙俱下的亂像。
文學藝術的繁榮與思想文化環境有關,比如,先秦、唐、宋等文化繁榮都是建立在文化氛圍比較寬鬆自由,透過文學藝術手段表達未受到限制的社會狀態況下產生的,在秦朝、清朝等大行文字獄的時期,那是不可能出現優秀的文藝作品的。
文學藝術作品要想繁榮創新,必須要有一個寬鬆的創作環境,社會要允許作家藝術家自由探索,不能動不動就將屬於學術思想問題上升到政治道德高度橫加干涉。
要吸取長期以來文學藝術受限制太多,創新發展艱難的教訓,而不是一味強化控制,將探索和發展扼殺在搖籃之中。
如果這樣,那我們的文學藝術就只能繼續跟在西方國家後面亦步亦趨,永遠不可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創新發展繁榮之路。
-
8 # 潦草東君
這個問題是個假想題。
所以我認為,現在寫詩的人一點都不少,只不過離提問題的人比較遠。
就這首,七律?
-
9 # 白溪釣客
夜近三更酒已酣,秋深愈覺明光寒。
情歸好夢雲山裡,意遣佳人修竹間。
何日龍泉斬妖侫,而今呤唱送悲歡。
黃花野徑早開放,攜帶琴心明日觀。
一一閬中之秋(閬水漁民白溪釣)
-
10 # 行萬里路有感
工業社會大多人為了三餐勞碌奔波,尤以最近20年子女教育教育經費攀升、房價節節高漲遙不可及,上父母待奉養、下有妻兒要照顧,有幾個人有閒情意致去欣賞詩歌。
結論:沒有需求就沒有創作。
-
11 # 著作等生
主要是文字基礎太差。現在需要學習的知識太多,因此語文學時大幅壓縮。一般的大學生只認識3500左右的字,中文系的大約在5000字左右,文字太少不足以支援寫古詩,這是一。其二,掌握的典故少,因為詩詞一般字數少,要表達詩人的感情需要儘量多的使用典故,但識字少,讀書少,掌握的典故自然少,寫出來也無味。三是不懂音韻知識。由於有上述原因,自然不敢寫,並形成惡性迴圈。
-
12 # 萬物生新
我的答案是,古人都喜歡寫詩,現在喜歡寫詩的人更是大有人在。
詩詞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簡短而精煉的文字,充滿了豐富的情感和想象力,就如“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一樣,每個人的寫詩風格也不一樣,所以賞無止境,習無止境。古人的詩歌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今人的詩歌也與時俱進,大放異彩。
-
13 # 西窗的城
因為前人寫的太好,從詩經到唐詩,詩從簡單的萌發到最終形成高潮,唐詩可以說是詩這種文學形式的最高峰。竟然有珠玉在前,現代人其實也沒寫的必要。並且現在都是白話文,並不利於寫詩,用文言文寫,又不倫不類,所以越來越很少人去寫詩了。
-
14 # 觀天佛
古人也不是都會寫詩,會寫詩的人才喜歡寫詩。
現在的人會寫詩的更多,更喜歡寫詩。
相互對比一下。
古詩傳下來的是好的。有些文言古語搞不懂的就不喜歡看。
現在的人寫的詩一看就明白,我就是愛看,還愛寫。
有時隨比不上古人的嚴格詠律,效果還是相當的好,深受讀者的好評。
時代不同,發展較快,時間珍貴,詩歌鑑賞大有發展空間。
友友們喜歡新詩嗎?
-
15 # 艾菁27666038
恐怕現在寫詩的人比古代多得多!一是人口比古代多,二是文化層次高許多。見識也廣。只是現代語言的緣故,古韻古味稍遜些。附上本人拙作,湊湊熱鬧。
翻香令·格桑花·
文/艾菁
春風輕拂格桑花,吉祥聖潔似霓霞。冰封處,嚴寒地。
伴雪蓮、氣質眾人誇。
俏顏姿色展芳華,萬枝千朵勝嬌娃。漫山上,荒原野。
現生機、蓬勃遍天涯。
翻香令·下揚州
文/艾菁
江南煙雨罩汀洲,岸邊草甸臥青牛。桃花渡,芬芳滿。
十里香、眾客泛蘭舟。
霧間只聽鳥啁啾,水光山色慾回眸。櫓頻響,驚鴻雁。
畫中行、千里下揚州。
翻香令·春色賦
文/艾菁
平沙鷗鷺舞翩躚,遠山近水霧雲天。將春色,敷何處。
把錦詞、弄墨寫紅箋。
百花爭豔美嬌妍,鳥鳴聲脆入窗軒。踏青去,芬芳醉。
此風光、長駐在人間。
臨江仙·鄉土難離
文/艾菁
綠水悠悠東去,青山松鶴縈迴。
平川千里綻紅梅。早春聞杜宇,桃李競芳菲。
風暖又吹疏柳,何時梨雪紛飛。
酒濃猶醉飲三杯。煙村常入夢,鄉土更難離。
臨江仙·春詩
文/艾菁
萬綠千紅嬌豔,春光明媚如痴。
揮毫難畫景芳姿。古橋橫碧水,新檻傍桃溪。
風拂柳枝芽冒,雲浮天際霞披。
畫船輕蕩沐餘暉。清茶斟玉盞,研墨賦春詩。
臨江仙·嘆零丁
文/艾菁
九曲黃河東去,平沙飛雁長鳴。
春寒之末化冰凌。臘梅春報信,芳草幾時榮。
千里玉門關外,敦煌禪寺貧僧。
欲翻書卷伴青燈。嬋娟窺綺閣,才子嘆零丁。
小重山·鬧元宵
文/艾菁
十五花燈六色嬈。舞獅鑼鼓響、踩高蹺。
佳人婀娜扭纖腰。瓓珊處,燈火杳、美阿嬌。
小火煮元宵。香甜兼軟糯、食佳餚。
月臨山岫掛松梢。團圓節,同舉盞、醉醪糟。
小重山·度元宵
文/艾菁
首月圓圓放冷光。萬家燈火亮、舉銀觴。
龍燈勁舞太平鄉。煙花燦,鑼鼓響、奏西羌。
翠袖錦裙裝。郎才追女貌、美娥娘。
共觀花樹聽秦腔。良宵夜,情意表、喜成雙。
小重山·元宵遊西湖
文/艾菁
十五元宵執玉壺,滿城燈萬盞、美京都。
秧歌共扭似羅敷。雄獅舞,擂大鼓、俱歡娛。
寶鏡映西湖。琵琶彈一曲、唱姑蘇。
翠鬟眉黛玉香膚。櫻桃口,腰細細、讀詩書。
-
16 # 有你真好1949634
古人都喜歡寫詩?其實喜歡寫詩的人古人並不多,與今人相比可以說是少之又少,(這與文化普及有關)只是古代科考,詩詞是文考主題,詩詞好可突顯考生的文思才華易被閱卷考官青睞,而這些好的詩詞又被廣為傳誦,最佳的亦被撰入史冊,就似乎“古人喜歡寫詩”了。其實現今喜歡寫詩的人非常多,所不同的是古代寫詩的人由於科考關係都出現在上層社會人士,而目前寫詩的人都出現在基層社會人士~即所謂的“草根”。而目前文化上層人氏寫的詩又循規蹈矩,(“想”出來的詩~死氣沉沉),還沒有某些“草根”寫得好,所以出現了網上關於如何寫詩的“口水戰”,聽起來似乎都有道理。為什麼身居詩壇廟堂的專家的話沒有說服力?主要是他們“曬”岀來的詩實在不敢恭維(他們自己認為好沒用)。所以草根只能別出心裁的寫一些“睡詩”、“尿尿”詩而成了網紅。
總而言之,目前喜歡寫詩的人比古人多,可與古人媲美的詩詞也不少,只是陷入了“花多了反而不顯”,“話多了反而不重”這個哲理圈中而已。
既是關於寫詩,那末就寫四句吧:
無論窮山與沃川,根扎黃土葉參天。
做人從小當學樹,不畏風霜年復年。
一一菩提樹
-
17 # 詩裡詩外
首先因為多數世人不會寫詩。
會寫詩的人半途輟筆主要是寫進死衚衕,不能進只能出,越寫路子越窄。
詩歌要去發現發現就是在同一個天空下不同的體驗,不同的天空下的共同點,從而引起共鳴。發現,加工,製作,缺一不可。
詩者也是在不斷長進當中有些人寫了一輩子還是平平淡淡,因為比較。要把過去的詩作與幾年後的做比較,並且繼續修改整理打磨,使其煥然一新,你會發現幾年前十幾年前的作品不叫作品,只能算半成品。
讀別人詩作你能看出別人寫的那裡可以改動,文字使用不妥或者有你更恰當的文字組合,你感覺寫的一般般,你就提高了。你看見別人的詩有很多你喜歡的地方,是你想不到也寫不出的經典組合,你又提高了。
白白浪費時間寫詩能幹什麼,這是一個都在問的問題,首先自我欣賞,記錄生活。
一些人生哲理個人小情調不經意間記錄下來。
其實很多時候白白浪費時間。
苦思冥想,寫一首詩需要漫長的過程。
有些人由此離去
結束語(你我怎能相忘)◎你我怎能相忘
看見你讓我想起七彩雲霞
愛人啊你我怎能相忘
暗香疏影留在我們心中
比日月恆久比流水綿長
你在遙遠的遠方看著我
看見一股清流悠遠
你在遙遠的遠方傾聽我
聽見綿密如泉水低語
你的迷情雙眼有如羞澀深邃的藍月光
我夜夜思飲幽閉的蜜甜佳釀
我心中流淌著愛情的淚水
愛人啊你我怎能相忘
-
18 # 張文禪
這裡面有一些不可對外言道的原因。他們不喜歡與新詩人為伍。因現在詩壇都讓這些新詩人霸屏了,新詩人傲立詩壇,大有捨我其誰之勢!新詩人每一個都是赫赫有名。如李少君:摸奶派詩人,成名作有《她讓我摸摸乳房就走了》。餘秀華:下半體詩人,成名作有《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劉傲夫:尿尿體詩人,成名作有《與領導一起尿尿》。烏青:廢話體詩人,成名作《對白雲的讚美》。趙麗華:梨花體詩人,成名作《一個人來到田納西》。雷平陽:平陽體詩人,成名作有《瀾滄江在雲南蘭坪縣境內的三十三條支流》。賈淺淺:淺淺體詩人,成名作有《朗朗》。還有沈浩波、徐鄉愁、熊艾春、蘇菲舒、周嘯天、王賀軍。
詩內可以明心見性,外可以有助家邦;言有盡而意無窮,讓人悠然神往,也可讓人琢磨不定。講究的是四氣俱到:生氣、氣脈、浩氣、神氣。而以上的新詩人有力地促進了詩寡淡如水,清澈見底,讀之素然無味,如此寫詩怎能涵泳不盡之美?詩可以質樸但不可寡淡;詩可以乾脆利落,但不可拙硬平直;詩可以奮發呼號,但不可叫囂粗疏;詩可以直白,但不可留下俗物。
綜上所述,現多數詩人不寫詩是他們發揚風格,讓這些新詩人馳騁詩壇,特別是賈淺淺的淺淺體面世之後,很多詩詞大家也為之站臺叫好,這樣為後輩盡心盡力無不讓人落淚動容。我們的新詩人將豎起新詩大旗,颯颯迎風飄揚。看將來必是新詩人的世界!最後用羅丹的一句話作結束語:世間的活動,雖缺點多多,但終究是美好的。
-
19 # 半坡222
詩人多數不再寫詩是有許多原因的,站在功利思維的傳度和傳承角度來看,(現代詩不講),民國後的這種非傳統格律詩(用平水韻寫虛擬格律詩,用無辦法用聲韻特徵構建格律節奏的普通話音韻模式,不論從傳承角度看,還是從功利思維上看,實在看不出有什麼的益處),而從傳承和功利角度上看,傳統格律詩卻有著廣泛的空間,首先,唐到清一千多年的傳統格律詩,都是以切韻音系模式和三律四契來規範,這一千多年留傳下來的格律詩有多小?民國前一直沿用切韻音韻模式,詩的音韻模式和三律四契的成詩規則是常規,不用每首詩逐字標列出所用文字音韻地位,(因為學和用的都知道),民國後廢了這一個音韻模式,這樣一來,這一千多年的留傳傳統格律詩並沒有人知道所用的文字音韻地位,傳統格律詩的聲教顯文,實際上是一個空白(學校中文詩教學,沒有一個先生標列過傳統格律詩的文字音韻地位,全是教漢字),而傳統格律詩一但沒有人為每首詩標上所用的文字音韻地位,就只剩下漢字!你想一下,這種傳統格律詩想象的空間有多大?不單是中國,還有鄰近國家的傳統漢詩,如日本,也是使用切唐音系用漢字寫傳統格律詩的,這裡例上日本平安朝時代(和唐朝對應時期),菅原道真的一首漢字傳統格律詩,九月十日。
去年今夜待清涼,
秋思詩篇獨斷腸。
恩賜御衣今何在,
棒持每日拜餘香。
詩用切韻陽韻三等韻,全部開口韻,分別是,涼,呂張切,平聲,腸,直良切,平聲,香,與章切,平聲。
調律是,二,四,六位平仄粘對。
平(年),仄(夜),平(清)。
仄(思),平(篇),仄(斷)。
仄(賜),平(衣),仄(在)。
平(持),仄(日),平(餘)。
這裡要辯的是思字,思有平仄兩途,這用仄,示慮也,思,相吏切,去韻,去聲。
聲律是詩的第四第五字,以一陰一陽上下互比構建聲律。
夜,羊謝切,假攝,陰聲。
篇,芳連切,山攝,陽聲。
衣,於希切,止攝,陰聲。
日,人質切,山攝,陽聲。
待,徒亥切,蟹攝,陰聲。
獨,徒谷切,通攝,陽聲。
今,居吟切,深攝,陽聲。
拜,博怪切,蟹攝,陰聲。
這是一首三律成詩四契成耦的曰本人寫漢字傳統格律詩,在日本文獻,這種漢字傳統格律詩有相當多,也存在著千年傳承的問題,和中國一樣,沒有一首漢字日本人寫傳統格律詩,有人標列過文字音韻地位!全是歷史漢字,你想一下,這種情況有沒有想象空間?或者有一天……。有這個必要,要是是傳承的古詩,不滿足於漢字的保留?怎麼辦?但學習傳統格律詩,唯一的困難是難學!難找到合適的教材。
-
20 # 汀蘭生活
中國的詩歌是從勞動中產生,其最初的原始詩歌 ,大都是口頭創作 ,與舞蹈、 音樂緊密的聯絡在一起 。《禮記 樂記》說 :“詩,言其志也; 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 三者本於心, 然後樂器從之。 ” 也就是說 ,上古時代詩歌與舞蹈 、音樂相互為用 。
記載最早的一首詩歌 是《彈歌》"斷竹,續竹 ,飛土,豬宍"。兩言 一句,寫的是製作彈弓和打獵的全過程 ,這是一首反映打獵生活的古老歌謠。
子曰: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 ,可以觀 ,可以群, 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多識於 鳥 獸 草 木之名 。”詩可興、觀、群、怨。那麼,為什麼現在的人寫不出來了呢 ?
第一:教育體制不同。 古代孩子從小就學習就背誦四書五經等 ,學習詩詞的格律, 科舉考試的內容也是必考項。 而我們現在孩子學習古詩詞的 內容就很少了,考試內容更廣泛, 古詩文只是語文當中的 一小部分, 人們的學習動力明顯不足。
第二 :社會大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 資訊傳遞途徑更多,交通更加發達。電話的普及 ,讓我們無論在天涯海角都能及時聯絡上, 透過電話、 微信的 語音 、影片等各種方式,都能 聽其聲 、聞其言 ,遠在千里之外如近在眼前, 哪裡還有"山長水闊知何處 "的情況。古人騎著馬坐著船出行,"千里江陵一日還"還是快的。 而現在,千里對人們還有算遠嗎 ?打著飛機、坐著高鐵就去了,相思之苦 已經沒有古代那麼濃烈了。
第三:古代人物質生活貧乏,生活簡單,娛樂途徑也特少,於是人們借詩歌唱和,互相切磋交流便成風尚。而現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娛樂休閒種類繁多,詩詞歌賦只能是極少一部分人的樂趣了。
回覆列表
一睹人間驚鴻宴全詩誰寫的:王國維。1,驀然回首再無少年,滿身疲憊迎風前行。
2,錯把陳醋當成墨,寫盡半生都是酸
3,遠赴人間驚鴻宴,一睹人間盛世顏。
4,許我人間三百年,更兼風雪路八千。
5,若有杯酒可寄月,何必滿衣盡風塵。
6,醉裡不知煙波浩,夢裡依稀燈火寒。
7,如若遇你如一曲驚鴻,未能相濡與共,未能醉此一盅。不如忘記夢裡這場猛龍,獨身明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