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泥楠香

    無奈,憂愁,迷茫。天冷的夜,思緒萬千沒有睡意。

  • 2 # 老唐88790

    孤身漂泊,偶宿江邊,夜半無眠,鐘聲悠悠,思緒萬千!

  • 3 # 敏光3

    楓橋夜泊是寫客愁不眠之夜,張繼觸景生情。

  • 4 # 追影者說

    夜半鐘聲到客船,寫出了作者在落魄失意後的心裡歸宿。寒山寺的鐘聲,即是驚醒,也是召喚

    ,雙關。

  • 5 # 551266

    草民理解:詩人抒發一個愁字!面對景色,翻來覆去睡不著!特點,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相互交融。

  • 6 # 生死有多遠

    茫茫霜色月難撐,聲聲烏叫添淒涼。

    憂傷滿腹誰可訴?寺鐘驚心斷肝腸。

  • 7 # 印臺山人123

    詩無達詁。《楓橋夜泊》以其多層面的詩畫意境,傳唱了上千年,而不衰。一首公認的,唐代七絕的巔峰之作!

  • 8 # A6A8海闊天空

    哥們兒,為你感到悲哀。江楓可不是江邊的楓樹,是指江橋跟楓橋。

  • 9 # 使用者7550398521488

    詩人把姑蘇城的夜晚 ‘描述的熱熱鬧鬧 !在客船上一夜未眠!

  • 10 # 孟祥東7

    楓橋風景不再,河裡漂滿垃圾,好象楓樹也沒有幾棵

  • 11 # 半僧俗人

    飢寒交迫,有岸難登。龜縮船艙,鐘聲擾夢。

  • 12 # 莽學蘭

    晚秋了,考試落榜了,銀子花完了,不能去上香了,回家了,還得再等三年了,

  • 13 # 夢漫煙花R

    表達詩人思鄉之情……漂泊他鄉的孤獨雖敗猶榮的心情。

  • 14 # 回車不晚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顏色有冷暖之分,詞語也有冷暖之分。

    這首詩比較多地用了一些冷色詞,如月,烏,霜,寒山,夜

    當我們看到這些詞時,也許都不用具體看詩人寫了什麼,卻已經能夠對詩人傳遞出的寒冷,寂寞,無助,感同身受。

    這些情緒,概括起來就是一個“愁”字。

    可是,這首詩並非全部是一個“愁”了得。

    詩人僅僅用了兩個暖色詞,江楓,漁火,就彷彿驅散了滿篇的寒意,帶來人間的溫暖。

    除了顏色的冷暖對比之外,詩人還用了聲音的對比,烏啼和鐘聲

    烏啼寫的是日暮鳥投林,遊子不得歸的蕭瑟;鐘聲悠然,說的卻是人間處處有煙火的豁達。

    《楓橋夜泊》的主題,當然是寫人在旅途的愁苦,但在愁苦中,又有溫暖和豁達之意。

    說起來,讀詩就當讀唐詩,因為唐代的詩人普遍有大國自信和文化自信。

    唐詩氣象萬千,卻少有消極頹廢的。

  • 15 # 詩詞源地

    《楓橋夜泊》是唐朝詩人張繼在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全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係又非常清晰合理,內容曉暢易解。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全詩抓住一個“愁”字展開。如果說“月落烏啼霜滿天”多少透示著悽清悲涼,那麼“江楓漁火”難道不給詩人一點光明與溫暖嗎?然而,“對愁眠”卻凸現在人們面前。旅途的孤獨、寂寞,牽起詩人的滿懷愁緒,更遇上殘月銜山、烏鴉悲啼,滿目寒霜灑遍江天,一個迷茫、悽清、寂寥的背景已經形成,奠定了全詩以“愁”為中心的基調。人在逆境中(從詩的字裡行間可以品味出來),最忌的是景物傷懷,詩人泊船於楓橋之下,本來心情就已悽惻,卻偏逢殘月。外出旅遊者(也許作者不是旅遊家)往往會對家人無限牽掛,可謂歸心似箭,盼望與家人團圓,然而,他卻客舟孤苦、愁懷難遣。殘月也許已給詩人一絲莫名的預示,更兼烏鴉悲鳴的不祥之兆!(聽到烏鴉啼叫,人們都會將其與不詳聯絡)滿天的飛霜又怎能不令詩人一陣陣心寒?

      “江楓漁火對愁眠”。經霜後鮮紅似火的楓葉與漁船上星星點點的燈火,在霜天夜晚呈現出一種朦朧美,給這幅秋江月夜圖平添幾分悅目賞心的風姿,繪景已達到美得無瑕的境界!然而,作者著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時,筆束一頓便繪出一個“愁”字來。作者為什麼愁?有幾多愁?景愈美則情(愁)愈烈。詩人面對美景,卻沒有半點的歡樂,愁得輾轉反側,這是為什麼?我們回顧前文“月落”、“烏啼”、“霜滿天”,俗話說天黑怕鬼,詩人心中的“鬼”是什麼?是他的仕途得失、宦海沉浮?還是家事索懷、親朋離散?詩中沒說,不得而知。但詩人無心欣賞夜景、孤獨難眠,我們不難想象他心中之愁。鬱結難抒,確實不是言語說得清的。從他害怕烏啼,我們可以覺察他心中一定有什麼事(或人)令他擔心,以至烏鴉的啼叫聲也令他心煩意亂。霜,是詩人描繪的這幅秋江月夜圖的組成部分。玉屑般的飛霜給人一種素雅高潔的美感,然而和“烏啼”“愁眠”聯絡起來理解,這霜就有點“不妙”了。既然詩人聽到烏啼已感意亂,那麼飛霜豈不是令他心寒嗎?意亂心煩自是他“愁眠”之因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夜,靜得可怕,靜得令人難以入睡。

      詩的前幅佈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鍾。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楓橋夜泊》是一首情與景交織在一起的古詩,全詩除了“對愁眠”外,其餘都是刻意繪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透過描繪秋江月夜的美景,間接而自然地把詩人旅途寂寞的鬱結愁思寄託於景物而抒發出來。欲抒情,先繪景,情隨景發,是這首古詩顯著的藝術特點。由此可見,在借景抒情的古詩中,作者的情感是透過所描繪的景物來抒發的。在教學這類古詩時,我們既要欣賞作者描繪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憑藉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這樣才能真正地讀懂了古詩。

  • 16 # 一生一世愛詩詞

    愁眠二字為其魂。落月、啼烏、江楓、漁火、半夜鐘聲皆烘托暄染之。為何而愁不得眠,蓋身逢國家之變故而自己無可奈何只能羈旅漂泊,其悵惘,其無奈催生了此作。為什麼能引其大多數人的共鳴?蓋大都有愁而不眠之體驗,愁之由或不盡相同,但其感是通的

  • 17 # 雲隱

    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它向讀者展示了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圖畫,展現了空靈美妙的意境。

    若說詩人的心情,自然離不開環境以及所賦予的意境,特別是詩句所具有的空靈性。

    1.每個意象都染上了詩人愁眠的心情

    意象“月”正在下落,使久久難以入眠的詩人更加憂愁。因為天都快亮了,這一夜豈不是沒法再睡了嗎?天上的月亮獨步中天,詩人這個離鄉遠遊的愁眠者仰望著它,內心獲得了一絲安慰,因為總算還有月亮伴著,月亮就像遙遠的親人心中的希望。但它開始下落了,就要消失了,這怎不令詩人更生孤寂和失意之感呢?

    這時漆黑的夜空傳來烏鴉的叫聲,刺耳之聲反襯客船的寂靜,令詩人更感孤寂;其聲短促、沉重、響亮、悲傷,撕裂著詩人的耳膜和五臟六腑,烏鴉之聲又給孤寂的心以強烈的恐怖感,詩人更加憂愁了,更睡不著了,心頭焦急的程度難以言狀,本來已愁煞人了,渴望安慰,卻偏又生恐怖,心豈不涼若冰凌了?但老天且不理睬這些,偏在此時“霜滿天”,豈不寒徹甚至凍裂詩人的心了?這已把詩人的憂愁、孤寂推向了極致。詩中之物因之罩上了詩人的愁緒,且銘心刻骨,故而全詩空靈之境頓出。

    “江楓”、“漁火”這些事物呢?“江楓”不解人意,獨自紅著,對愁眠的詩人默默不語。沒有一絲撫慰,更增添了詩人的孤獨寂寞之感。“漁火”雖然說明有漁人掌燈,但漁人又怎能理解詩人失意的心情呢?所以只有“漁火”陪著不眠的詩人。但漁火畢竟是物,它並不懂得詩人的憂愁,只管自己燃著,獨自發光,沒有目的,沒有用意,更無撫慰詩人之意。這些無不令在燈下船上輾轉反側的詩人憂愁不堪。

    更惱人的是,姑蘇城外的寒山寺的鐘聲竟也傳到船上(實際上鐘聲是寺廟按常規敲響的),傳進了詩人因愁眠而快要炸裂的頭腦中,這時的詩人為排除憂愁而力爭入眠,偏偏鐘聲又來打擾,更入不了眠,人不了眠就又更愁,真是愁斷柔腸。在詩中,這“江楓”與“漁火”乃至“鐘聲”,又在“月落烏啼霜滿天”的基礎上進一步與詩人的愁眠之情相交融,使意境更顯空靈深邃。

    有誰能分清詩中哪些是描寫景物哪些是表達思想感情呢,二者已物我合一了。這就使詩的詩境在情景交融中空靈凸顯。

    2.時間的跨度大

    一方面,詩人在月落之前,或入夜時就已愁緒叢生,想早早人眠,忘卻憂愁之事或失意之事,無論如何又揮之不去。到了半夜甚至下半夜,天快亮了,不僅揮之不去,反而受到“月落烏啼霜滿天”的刺激,受到“鐘聲”的刺激,楓葉紅得耀眼,漁火亮得刺眼,使人根本不能入睡。因而隨時間推移,詩人是愁上加愁。在詩中,愁緒的逐層加濃、加深及其與時間的推移相交融,又顯出詩境的空靈。

    另一方面,“楓橋夜泊”是在清秋之夜,這時令本就萬物蕭疏,百花凋零,冷清淒涼。加上是月色朦朧的夜晚.它們與詩人的愁緒正好相融合,也顯出全詩詩境的空靈。

    3.空間的博大、遼遠凸顯了詩境的悠遠

    詩人身處客船,上是深邃而蒼茫的夜空,襯托出詩人在博大的自然面前的渺小。而天空的月、遠處的烏鴉、滿天的霜雪,它們誰能理解詩人的愁緒呢?沒有。這就凸顯出一個在博大自然面前渺小而孤寂的主人公形象,使詩境顯得空闊而寂寞。

    在這樣的境界裡,橫插了一足的是遠在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遠遠傳來,由於遠,其聲一定是一浪一浪,由強至弱或時斷時續的,它就像拉鋸一樣鋸著詩人的心。詩中,在這籠罩著憂愁與孤寂的博大空間裡,又有沉悶鐘聲破空而來或擦地而來,這境界更見空靈美妙。

    4.虛實相生。實中寓虛

    月也好,烏也好,它們或落它的,或啼它的,與詩人又有何相干?可那一“落”,使本就失意憂愁的詩人更生失落之感;可那一“啼”,使本就憂傷的詩人簡直要哭,傷心透頂,“霜”還要來冷上加冷,豈不令人肝腸寸斷嗎?是的,那自然之物罩上了詩人的愁眠之情,就不再是實在之物,而是虛空痛心之物了。

    “江楓”、“漁火”本與詩人愁眠無關,由於詩人帶著愁緒,便覺得它們是對自己默默不語,要麼是同情,要麼是無情,也顯出了靈性。鐘聲本無意打擾詩人,只是詩人煩惱,刀一樣割自己的心,所以鐘聲也虛化了,空靈了。在詩中,各個景物構成的意象群都在愁緒籠罩下變得虛空撩人。撩人愁緒,所以整個詩境也因之空靈。

  • 18 # 兄弟木業好

    楓橋如月立斜陽,千年古橋石色黃。

    張繼詩痕仍未盡,輕吟還覺口生香。

    兄弟

  • 19 # 華滄海一粟

    《楓橋夜泊》是詩人張繼落地後的一首詩,他也正是因為這首詩,而名揚千古。至於詩中表達了什麼情感,詩中“江風漁火對愁眠”直接表達情感的是一個“愁”字。個人認為,詩人的滿懷愁緒,至少包含兩種情感。

    第一,科考落地,十年寒窗苦讀被辜負的鬱郁不得志之情。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考試是古代文人步入仕途,功成名就的途徑。為了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光耀門楣,每個讀書人都付出了十幾載常人難以體會的艱辛。但一旦考試落地,也就意味著這十幾年的辛苦努力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放到誰身上都有滿滿的挫敗感和失落感。所以詩人的滿懷愁緒,大部分應該是科舉失敗後的失落。

    第二,羈旅他鄉、客居在外的孤獨思鄉之情。

    “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本就是一幅淒涼之景,難免讓人更添愁緒。這對於一個漂泊在船上的客子來說,本就會更添孤獨之感,那岸上的點點漁火,恐怕更會勾起他的故園之思。如果是金榜得中,衣錦榮歸還好,自己卻名落孫山,是否還有顏面見父母妻兒?所以這時候,作者恐怕是既思鄉又近鄉情怯吧。滿懷愁緒,以致徹夜難眠,夜半時分,寒山寺的鐘聲傳到船上,更添淒涼孤獨之感。

  • 20 # 大中華AAA

    《楓橋夜泊》,是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代表詩作,也正因此詩,才使張繼在詩人如雲、大咖雲集的唐代,留下了自己的聲音,也才得以在中國古詩壇中,贏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可見,這首《楓橋夜泊》對於唐代詩人張繼來講,說它具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性,一點也不過分。

    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秋,41歲的銓選落第進士張繼,為避“安史之亂”,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宜昌,赴江浙一帶安身。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張繼泊舟於蘇州城外的楓橋,被江南水鄉秋夜的幽美景色吸引,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著名七絕《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以它清愁淡灑、空靈悽美的意含,在如海的唐詩中獨樹一幟,顯然是古典詩詞中的一朵奇葩,可稱得上是匠心獨步,另闢蹊徑,別有趣意,滿載滄桑。

    “月落烏啼霜滿天“——西方天邊的一彎上弦月,已經漸漸地落下,彷彿是驚動了棲息中的鳥兒,發出了幾聲啼叫聲音,天地籠罩在一片漫天的飛霜之中。顯然,這應該是一個江南深秋的無月寒夜,到處充斥著無邊的淒冷,境遇蕭索,惆悵無限。

    “江楓漁火對愁眠”——江邊霜紅了的楓樹,在隱隱約約中,與幾處漁船上星星點點的昏暗燈火,好似在遙相呼應著,對著滿天秋愁,正陷入了無眠的夜色裡。顯然,在這裡無眠的,並不是“江楓漁火”,而是坐在船中的泊客,即詩人張繼本人。

    “姑蘇城外寒山寺”——客船停泊在江南名鎮姑蘇城外的楓橋邊上,無眠的客人在昏暗的夜色下,眺望著不遠處若隱若現的古剎寒山寺,一懷愁腸茫然。顯然,姑蘇城外楓橋邊的詩人與姑蘇城外的寒山寺,此刻同處於秋寒中,彷彿同寒相憐,寒意蕭蕭。

    “夜半鐘聲到客船”——在一片夜寒的寂寞中,無眠的船客在午夜凌晨時分,終於等來了寒山寺的幾聲鐘鳴聲,夜泊在“一無所獲”中即將結束,若有所思,又無所思,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顯然,詩人張繼是借“夜泊風橋”之境遇,借境抒情,意在境中,意在詩中,又若無言其中。

    “自古逢秋多寂寥”,秋愁是人之常情,張繼亦然。但是,唐天寶十五年的這個秋天,更讓張繼心愁萬縷,愁緒漫天。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張繼於禮部侍郎楊浚下考取了進士,但卻銓選落第無奈返鄉。兩年後“安史之亂”爆發,翌年六月唐玄宗倉皇逃蜀。而張繼卻空擁進士頭銜,唯能赴江南避亂。面對如此境地,張繼的心情可想而知。顯然“怎一個愁字了得”。

    故此,寫這首《楓橋夜泊》時,張繼的心情可謂是糟糕透了。“銓選落第”舊憾還未解決,“安史之亂”烽火又添新憂,年逾不惑仍仕途無望,天下大亂令前途堪憂……逃難至姑蘇,又逢深秋季節,寒意襲人,夜泊難眠。於是,“月落”、“烏啼”、“飛霜”,“江楓”、“漁火”、“愁眠”,“寒山寺”、“夜半”、“鐘聲”便即興而出,也就有了這首千古名詩《楓橋夜泊》。

    毋庸置疑,張繼個人的坎坷境遇、深秋姑蘇的楓橋寂夜,以及寒山寺冷漠的夜半鐘聲,在這裡邂逅相遇,催生了一首別有韻味的千古名詩,《楓橋夜泊》就這樣奇巧地應運而生,它完成了唐詩的一曲奇韻,同時也成就了姑蘇的一份獨有文化名片。而張繼呢,自然因這份“夜泊情懷”,而得以流芳千秋,被後人所記憶和傳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的logo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