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41 # 愛科學的Stephen

    生物的進化是緩慢的根據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一個新物種的形成往往需要幾十上百萬年。事實上當環境發生鉅變的時候,物種進化的速度跟不上環境的鉅變,往往會造成大規模的物種滅絕。參考歷史上幾次古生物滅絕事件。有科學家認為,現在正是新的一次滅絕事件發生的時候。因為人類活動產生的新一輪的生物大滅絕。如果人類不停止汙染和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將有大量的物種迅速滅絕。到時候只有少量適合與人類相處的生物存活。當然這些未滅絕的生物又會成為千萬年後其他種類的生物的祖先,誰又說得清楚呢?

  • 42 # 怪羅科普

    新物種的誕生沒有停止過,人類再牛,全球仍有86%的陸地物種和91%的海洋物種尚未被發現。

    滅絕話題比誕生沉重多了,速度也比誕生速度快多了,人們自然更多關注的是滅絕生物。

    可以簡單瞭解下,5種近兩年發現的可愛物種:

    1、世界上最小的青蛙(Noblella sp. nov)

    2020年發現的,生活在安第斯山脈,體長只有10毫米,指甲蓋這麼大;

    2、綠蝮蛇(Trimeresurus salazar)

    在印度發現一個新的綠蝮蛇品種,以《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學校的創始人之一,薩拉查·斯萊特林命名的。

    3、巨型蛙(Mantidactylus radaka)

    這種青蛙體長超過10cm,是馬拉加西許多城鎮居民常吃的一種食物。油炸青蛙餅和青蛙腿都是餐單上常常出現的菜品,經研究後發現,這是一種當地人很熟悉,但科學上不為人知的新物種。

    4、彩虹蛇Achalinus zugorum

    在越南森林發現,這種蛇有深色的虹彩鱗片和不同尋常的眼睛。

    5、有鱗片的植物(Tiganophyton karasense)

    在那密比亞南部沙漠中發現,有鱗片狀的葉子,就像花菜一樣,生命力非常頑強,在半沙漠的鹽田,36℃的高溫下生存下來。

    這還只是冰山一角,那新物種是如何誕生的呢?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物種?

    很多人會用外觀來確定物種。

    大多數物種確實可以用外觀來判斷,比如會飛的老鷹和地上的兔子。

    但有的物種之間外觀區別很小,就比如各種青蛙,看起來差不多,但本質上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同屬於一個物種,外觀也會差別很大,比如同樣是狗的吉娃娃和金毛犬。

    理論上,物種就是一群可以交配,且能繁衍後代的個體。

    然而像馬和驢這樣的,雖然能產生後代,但後代騾不可育,因此馬和驢不是同一物種。

    也就是說,是不是同個物種,取決於個體之間是否可以產生可育後代。

    那為什麼不同物種不能繁育可育後代呢?主要了原因是生殖隔離導致的。

    生殖隔離的障礙,根據時間不同,可以分為兩類,受精前和受精後。

    阻止不同物種交配的原因有很多:

    棲息地隔離:喜歡的棲息地不同,因此不太可能相遇;

    時間隔離:在不同的時間繁殖,在尋找配偶的時候不太可能相遇;

    行為隔離:有不同的求偶行為或者配偶偏好,彼此沒有吸引力;

    配子隔離:產生的精子和卵子,即使相遇也不會結合;

    機械隔離:兩者的身體構造或者生殖構造根本不適合在一起。

    而受精後的障礙,一般是指染色體不匹配導致胚胎無法健康存活下來。

    如何形成新物種?

    在物種形成過程中,同一祖先分裂成兩個或多個後代物種,這些物種之間在遺傳上彼此不同,不能交配繁衍後代,於是成為新物種。

    一般來說,新物種的形成要經歷三個過程: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和隔離。

    突變和基因重組是最本質的,是進化產生新物種的基礎,再經過自然選擇,生物的某種形狀得以改變,並決定進化的方向。經過自然選擇的群體還不屬於新物種,只有透過隔離導致基因交流中斷,產生生殖隔離後,才能叫做新物種。

    不同區域的物種,一般是地理隔離導致的,碰不到自然也就不會產生後代,久而久之,就導致兩者分歧很大,最後形成兩個物種;

    同一區域的物種,一般來說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但在植物中,染色體分裂錯誤,出現多倍體,是會導致新物種誕生的。

    除此之外,不同資源的選擇,也會導致新物種出現。

    經典的例子是北美蘋果果蠅。果蠅原始的寄生植物是山楂樹,200年前,歐洲定居者引入蘋果樹後,一些果蠅將蘋果作為自己的食物。

    於是出現了兩大派,以蘋果為食物的蘋果果蠅和以山楂為食物的山楂果蠅。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群體在基因上出現了差異,漸漸地變成了兩個物種。

    人類,是物種毀滅者,也是新物種催化劑

    非法獵殺、侵佔棲息地、非法開墾森林以及汙染環境,很多物種的滅絕,人類都有份。

    那新物種的誕生,人類有功勞嗎?

    很多人認為,人類破壞了環境,環境惡劣肯定很難再誕生新物種,而好一點的大自然環境才更容易出現新物種。

    但事實完全相反。

    研究人員對南美洲1300種鳥類進行遺傳研究,表明環境越好的地方,新物種很難在短期內快速產生,反而是惡劣不穩定的地方,產生新物種的速度很快,但淘汰滅絕的也快。

    也就是說,一個地區是否會高速產生新物種,與物種豐富度有關。

    物種越豐富,速度越慢!

    不僅如此,人工干預也成為了新物種誕生的主要途徑。

    馴化、人工產生多倍體,甚至人工合成新基因物種,都是誕生新物種的手段,可以說,人類正在逐漸替代大自然選擇的工作。

  • 43 # 獵奇動物社

    在當下,物種的滅絕速率是任何一個地質年代物種正常滅絕速率的100倍,這個數字還不夠直觀,最直觀的是在當下的地球上每一年就有上百個物種消失(其實遠不止),物種滅絕速率已經遠遠高於物種產生的速率,而這其中大部分是人類的“鍋”。誠然,物種的滅絕和新生都是在不斷地進行的,那麼,為什麼我們經常聽到物種滅絕的消失,反而很少聽到新物種誕生的訊息呢?我們一起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在當下,為什麼我們經常能聽到物種滅絕的訊息?

    在當下,我們之所以經常聽到物種滅絕的訊息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物種滅絕的太多;二是對野生物種的監測更到位了。

    我們先說第一點,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對現有10.6萬種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進行了生存評估,結果是有約2.65萬個物種正在面臨不同程度的滅絕危險,在現有的150萬種(已命名)的動物和30萬種植物中,約有100萬中正在受人類活動的威脅,它們的整體數量呈下滑的態勢。而在這些瀕臨滅絕的物種中,每年都有徹底消失的,以中國為例,我們且不說那些體型較小的兩棲類、鳥類,單說體型較大的動物在近代滅絕的就不下幾十種,比如華南虎(野外滅絕)、長江白鱘、犀牛、多種蠑螈、白鱀豚、普氏Mustang、裡海虎、紅腿白臀葉猴等等,這些物種都是在近代消失的,而且原因都與人類的活動有著直接的關係。因此,物種在當下的滅絕速率太高,是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物種滅絕訊息的原因。

    第二點就是物種監測了。早在20世紀以前,甚至到20世紀80年代以前,世界範圍內的人關於保護生態的意識都比較淡薄,而且當時隨著人口逐漸地增加,人類開始大肆地擴張自己的棲息地,這使得許多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被壓縮,一些在人類附近活動的野獸也被捕殺殆盡,更別提什麼保護了。但是,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再加上科學家們對野生物種進行檢測(為了更好地保護野生物種),媒體的實時報道,讓我們能夠聽到更多的物種“悽慘”的哀嚎聲。

    到現在,許多人還不明白為什麼要保護野生物種?其實答案很簡單,人對野生物種的迫害已經足夠嚴重了,而人為地減少了野生物種,雖然短期內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但是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惡性迴圈,比如植物減少,使得食草動物減少,食草動物減少,食肉動物必然也會減少,最終我們得到是光禿禿的空地。此時,溫室效應、環境汙染,都會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所以保護野生物種,其實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保護人類唯一可以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

    為什麼我們極少聽到新物種產生的聲音?

    什麼是新物種?新物種並非僅僅是從未見過的物種,有時候一些物種與現存的物種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是,它也是新物種,其標誌就是與現存所有物種存在生殖隔離(兩種動物不會發生繁殖行為,或者交配後不會產生後代,亦或者產生後代不具備繁殖能力)。因此,生殖隔離才是新物種產生的基礎。我們舉個例子,非洲獵豹與印度豹都是獵豹,它們雖然相隔萬里,但是沒有生殖隔離,所以它們都是獵豹的亞種,不能稱之為獨立的種。而獅子和老虎雖然有機率產生後代獅虎獸,但是二者在自然環境下沒有交配行為,也極難產生後代,而且後代幾乎不具備繁殖能力,因為獅子和老虎是豹屬下兩個獨立的種。基於這個前提我們從兩個角度來分析一下我們很少聽到新物種產生的原因。

    角度一:難以發現

    雖然地球上已知的動物有150萬種,但是這絕不是全部的動物,因為在地球上覆蓋面積最大的是海洋,而人類對於海洋的探索只是冰山一角,在海洋中生存著數之不盡的動物,而我們目前發現的海洋生物也只是一小部分。除了海洋中,陸地上的原始森林中,人跡罕至的高山峻嶺之中,也生存著許多未知的生物。這些生物之中,既有已經存在多年未被發現的物種,也有新產生的物種,只是它們未被發現而已。

    其次,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幾乎處處可以看到動物,比如各種各樣的昆蟲,這些常見的昆蟲中,也不乏新產生的物種,只是以大多數人的能力無法辨別它們而已,而科學家們又無法到達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將物種全部統計和分類完畢。

    因此,地球上還有許多已經存在的物種未被發現,它們之中產生新的物種自然也不為人所知,這是我們極少聽到新物種產生的原因之一。

    角度二:新物種產生的速率

    眾所周知,所有的動物都是由一個共同的祖先演化而來的,我們以食肉目下的動物為例,它們最早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約5500萬年前的古貓獸,在之後的演化中,它們因為環境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習性,從而慢慢的不發生任何的基因交流,最終產生了生殖隔離,才形成了不同的食肉目下的物種。

    那麼,一個新物種產生需要多久呢?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因為新物種的形成受制於許多的條件,比如是否地理隔離(不同域分佈)、生態位是否差異大小、種群數量多寡等等。我們以貓科下的獅子為例,根據最新的基因測序,科學家們發現獅子最早是在距今約12萬年前形成的,而從基因上看,與它最為接近的是花豹,而花豹也是在相近的時間出現的,它們的共同祖先起源於非洲,時間大約在距今30萬年前,因此,從花豹與獅子的分化時間看,二者至少用了18萬年才形成了不同的物種。

    但是,18萬年只能獅和豹的分化時間,並不能代表所有物種,因此筆者又翻閱了一些資料,找到了目前產生生殖隔離最近的時間。根據英國科學家對倫敦地鐵上的白蟻研究發現,這些白蟻僅僅是生活在地鐵上一百多年,就已經與地鐵外的白蟻形成了生殖隔離。

    由此可見,生殖隔離形成的時間並不固定,它主要受地理隔離是否徹底、基因交流是否完全中斷、基因變異的累積程度、種群的數量(在滿足以上條件的情況下,種群數量越小,形成生殖隔離的時間越短)。正是因為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們無法準確的去判斷新物種是否產生了,而且對於目前大多數動物都同域分佈化嚴重、種群數量相對較多來看,它們產生新物種的時間也更長。(下圖為現存的9種花豹,它們分佈互不重合,但依然沒有生殖隔離

    總結

    在當下,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或者聽到物種滅絕的訊息,這是因為物種滅絕在當下的速率確實很高,而且人們對動物保護的意識也加強了,而對新物種產生比較陌生,是因為未發現的物種較多以及生殖隔離產生的時間不確定性。

    所以,在物種滅絕的同時,必然有新物種產生,只是在當下,物種滅絕的速率已經遠遠超過了新物種產生的速率。

  • 44 # 搖擺的地球

    生物是靠雜交進化的,生物在雜交進化過程中,會誕生新的物種。

  • 45 # 白樺林里人兒笑

    中華秋沙鴨,據說它的名字是一外華人給命名的。

    那麼這個外華人到底是誰呢?是哪個國家的呢?我總有一種感覺,這個外華人一定是位歐洲人,很可能是俄羅斯人,因為他們國家的女孩子都喜歡叫什麼喀秋莎什麼的,所以,我想他一定是位俄華人,一定是一位很有才華的的先生,因為他善於聯想。

  • 46 # 葉飄刀

    之所以常常聽到動物滅絕,而很少聽說新的物種的誕生,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新的物種的誕生一直在進行之中。

    地球上擁有生命的歷史數億年,而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僅僅幾百萬年,人類有歷史記載的不過數千年,而關於生物科學的分類方法不過幾百年,而引入基因與DNA研究生物分類,才幾十年。這樣短暫的時間裡邊,相比於一種新的生物的誕生動輒以萬年計算的時間節點,還是太短了,所以才給人的感覺是沒有什麼新的生物誕生。

    舉個例子,現在的科學界鳥是恐龍進化而來的證據是很充分的,鳥這個物種是透過進化誕生而來的。

    根據進化論的理念,一個新的物種是由原有物種進化而來的,簡單點來說就是各種基因突變之後的篩選保留,之所以會出現新的物種,原因可以分為很多種。

    同一種生物,因為某些原因,種群與種群之間產生了隔離,而在不同地區生活的不同種群,為了適應各自的環境需要,開始了各自不同的進化,這之間有的物種被淘汰了,但有的物種卻生存了下來,並且進化出了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於是新的物種就誕生了。

    比如倭黑猩猩與黑猩猩,就是這樣的情況,倭黑猩猩是因為河流被從黑猩猩之中分離開來的種群,倭黑猩猩如今被認為是一個區別與黑猩猩的獨立種。而另外比如中國的白頭葉猴,研究表示其也是因為河流的隔離使得與原本的種群分開,形成的獨有種群,現在關於白頭葉猴是一個單一物種,還是屬於黑葉猴的一個亞種存在一些爭議,但這裡可以看成白頭葉猴是從黑葉猴之中分離出來,但時間不夠久,還沒有能夠成為但一種的一種動物,可以說是在新物種誕生的過程中的生物。

    說到這裡,我們就要說一個概念了,在科學上區別一種動物與人們口頭上常說的動物的種是兩種概念。就比如前邊提到的亞種的概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有的亞種都可以看作正在孕育誕生的新物種。

    比如老虎,全世界只有一種老虎,而無論是東北虎,華南虎,孟加拉虎等等,都其實是屬於虎的亞種,這些亞種生活在不同的地區,為了適應生活環境,有了各自的形態特點,但這些特點還不足以使得它們從虎這個種分化出來獨立成種,只能稱為亞種,從某種意義上亞種就是都在孕育過程中的新種,當這些亞種分開的時間足夠久彼此之間基因突變積累的更為明顯,那麼新物種就誕生了。

    近年來基因技術的引入,使得生物的分類有了新的參照標準。而且一些生物原本被定為亞種後來被認為是獨立種的也有不少,比如大家熟悉的長江江豚,曾經就被認為是窄脊江豚的亞種,後被升為獨立種。

    即便到了現在一些生物到底屬於亞種還是獨立種,科學家都存在爭議,但新物種其實時刻都在誕生的過程之中的。有人會說,你說的物種本來就已經存在,是不是新物種,不過是人類給它鐵的標籤而已,那麼有沒有人們可以看見正在出現的新物種呢。

    其實還真有,人們常常見到的狗就是代表之一。如果從生物分類學上來說,狗是屬於灰狼的亞種,也就是說狗和狼是一種動物。但一般人來說,狗不但和狼有極大的區別,就是狗自身也有幾百個不同的品種了,他們怎麼會是一種生物呢。

    這隻能說是因為人類的馴化和有目的的篩選與培養,大大的加大了狗的進化速度,狗從狼分離出來僅僅才一萬多年,但如今狗的品種已經上百,形態差異巨大。這就是人為選擇與培養,在快速的塑造一個新的物種出現,當然就目前來說狗還只是灰狼的亞種,但這就是一個誕生中的新的種類。

    而且在澳洲,重新野化後變得和狼的生活習性沒有什麼兩樣的澳洲野犬,到底是算一個新的物種,還是就是流浪狗讓科學家們爭論不休。但從狗的例子以及人類把狗帶到澳洲,野化後澳洲野犬的獨立變化可以看出來,一個新物種誕生經歷的過程。

    所以不是沒有新物種在誕生,所有的物種每時每刻都在進化,新物種都在誕生之中,只可惜人類出現的時間太短,能夠記錄下來的例子太少而已。

  • 47 # 蕪湖賊娃子

    新物種是經過基因突變,自然篩選,遺傳累積,量變引起質變的結果,時間是非常長的,人類視角的時間跨度不夠長。

  • 48 # 狂風大浪

    首先說,我的是非生物學專業的回答。只是對這個問題感興趣。有過思考。

    我是相信進化論的。

    進化論肯定將來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會完善,但是現在看,進化論還是對地球生命的演變過程有著最好的解讀的理論。

    看地球的生命進化史,我們知道,地球從幾十億年前的只有類生命的碳基高分子開始,一點點兒地演化出現在的這個有最高階智慧生命存在的包括各種複雜和低等生命的巨大生物圈。

    幾十億年間,這個生物圈,產生了海量的生命,在漫長的時間裡,每時每刻也都有生命消亡,甚至於一個物種消失。這個誕生與消亡的原因,有這個物種自身的原因,更多的還是有外在的原因。比如地質史上的幾次生命大滅絕就有多方面的外在因素,可能是超大小行星的撞擊,也可能是地球大規模的火山噴發等等。這種外因出現機率的時間尺度是比較大的,少則幾百萬年,多則上億年。這些外因造成的物種滅絕(當然,在一種強勢物種滅絕後,也會產生新物種,因為一種平衡被打破後,必然會形成一個新的平衡,舊平衡的打破,就形成了新物種產生的條件了。),對於該物種來說,是沒有規律的意外。

    這裡要多說一點,我們傳統中提到的物種,最早是動物、植物,然後又加入的細菌,還有真菌等,現在一般認為生命系統分為五界。病毒這種生命是最晚發現的。它也是一種生命形式。按分類來說,是可以獨成一界的。這界的物種,太過微小,摸不到看不到,過去長期以來,人類根本不知道它們的存在,細菌過去也是這樣。它們進化演變的速度和高等生命的物種比,是極快的。我們現在知道了,最近這兩年裡,困擾了全世界的新型病毒很可能就是過去沒有過的新的物種。

    越高階複雜的生命,滅絕可能一瞬間,進化卻完全不同於像病毒這樣連細胞都沒有的低階生命,高等物種的進化,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時間都至少是幾千年,幾萬年。

    所以,對於動物、植物這種高等生命形式而言,不是新物種不容易誕生了,而是我們人類的壽命的限制,沒有在大時間尺度上觀察驗證。

    地球上的生命最初從哪裡來的,我覺得並不重要。因為那個生命的種子,極大可能還不是生命,最早的生命還是在地球這個生命搖籃中,經過漫長的歲月進化而來的。

  • 49 # 一去兩三年

    斑驢是史前動物

    斑驢又叫半身斑馬、擬斑馬,半身馬,普通斑馬的亞種,一般體長2.7米,尾巴近1米,重約410千克。是南部非洲一種動物,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滅絕於1883年。現時科學家透過克隆技術,期望能夠把這種已滅絕的動物重現世上。

    斑驢的四蹄健碩,奔走速度很快,每小時可達70千米,有“草原騎士”之稱。斑驢最初是由南非的霍屯督人發現的。他們對這個類似於斑馬的奇異動物充滿好感,覺得斑驢生性機敏,對一切入侵者—一無論是人是獸都懷有強烈的敵意,比狗還警覺,因而便把斑驢馴做家馬的夜間守護者。他們還模仿斑驢的嘶鳴之聲而稱其為“誇嘎”。斑驢不但能守護家園,而且在經過馴服後還能替主人拉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hua聲好看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