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畔釣魚郎

    二戰英法,一開始實行綏靖政策,希望把德國法西斯禍水,引向蘇聯。

  • 2 # 凡小寶817

    二戰初,英法在德國的進攻下敗退,主要原因是:

    1、受1929至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重創,英法的國力嚴重下降,國防建設滯後,在德國強大的攻擊下只有節節敗退。

    2、因為一戰傷亡慘重,英法國內厭戰避戰情緒濃厚,對外實行妥協退讓的“綏靖政策”,根本無心做好戰爭準備,一遇德國的“閃電戰”就無法招架。

    3、英法戰略戰術落後,不能與時俱進。仍然抱著一戰思維,準備“塹壕戰”,修建規模宏偉的“馬其諾防線”,一旦德華人繞過馬其諾而戰就自亂陣腳。

  • 3 # 兵說

    英國原本就是一個島嶼國,不!它是一群島嶼,雖然它有相當長的海岸線,但陸地面積和人口都相對較小,日不落帝國主要還是靠殖民地發家的。二戰前,英國已經欠了美國一屁股債,本來就沒錢,二戰的浴血奮戰後又欠了美國一屁股債,最後二戰打完,自己的殖民地都不受自己管控了。雖然作為盟國贏了,但是國際地位和權力都丟了。

    基於以上,英國絕對是二戰最大的輸家之一。

    它失去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失去了它作為超級大國的地位,失去了它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並淪為一個癱瘓的經濟體和一個大國美國的旺財。

    另一方面,雖然美國是絕對的贏家,在某種程度上,蘇聯或俄羅斯也是如此,但我們可以發現,法國甚至德國的結局都比英國要好。

    法國實際上未能進行任何有意義的抵抗(法國所謂的抵抗是在盟軍對諾曼底的攻擊成功後才開始的),也沒有做任何有意義的事情來擊敗軸心國。然而,在英國的堅持下,法國獲得了安全理事會的主席,達成了與英國非常相似的立場,儘管它的戰爭努力和軍事表現遠遠低於英國。

    而四分之一的領土被佔領的德國,成為北約成員,並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德國和日本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五大經濟體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和技術國家之一,如今仍在其中。與英國相比,德國的處境要好得多。如今德國在歐洲佔據領導地位,而不是當年的戰勝國英國。

    總結以上,如果不發生二戰,英國在美國巨大的債務面前,也會站不住腳,至少現在英國除了失去權力和對其他領土的控制外,並沒有表現得太差。

  • 4 # 清水空流

    確如題主所說,二戰真正輸的最徹底的就是大英帝國。二戰永遠將英國踢出了大國行列。而他當年的小弟美國卻藉此成為超級大國。直到今天。

    二戰中,法國雖然一個多月就亡國投降,頗被英國譏諷。但正式由於過早地投降。讓國家免遭‘’塗炭‘’,工業體系還在。國家經濟框架還在。所以戰後恢復很快。而英國則是徹底廢了,滿目瘡痍和戰敗國德國區別不大,甚至還不如。戰後當英國記者發現德國普通民眾生活要比英國要好的時候,便憤慨寫道:到底是誰贏得了這場戰爭。但原因何在呢?

    因為打敗英國的不僅僅是德國。還有一個美利堅。如果說德國只要大英帝國的土地的話,美國要的卻是英國的金錢,殖民地。金融地位。一個要錢一個要地。大英帝國最終能夠活著已經是奇蹟了。面對德國的武力進攻,英國只有答應美國的要求,按照《租借答案》的方式,跳進了美國給挖好的坑裡,明知道是毒酒那也得喝。二戰以後,無力維繫龐大的殖民體系。他們分分獨立,成為美國的小弟,日不落帝國就此成為歷史。永遠不復存。

    一場二戰讓英國花費近300億英鎊鉅額經費。為了保衛國家,英國低價向美國變賣了四分之一的海外資產,這些可是優質的金融資產。戰後外債高達37億英鎊。英國的金融地位讓位給美國。不得不依附於美國的地位。如果說一戰後英國只是勉強維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在1894年美國GDP已經超過英國)。那麼二戰就是美國的時機。而英國時代就此結束。

    二戰的創傷補僅僅是經濟上的,更是心裡上的,英國已經知道,他已經無法再次偉大,丘吉爾在1951年的演說中說,讓我們恢復信心。這不過是慰籍而已。科技,金融,工業,英國已經無法恢復。更加難以釋懷的是。面對美國和蘇聯的崛起。英國除了依附美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辦法。

  • 5 # 鳶飛九天2018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主要參戰國之一的英國,雖然沒有蘇聯在蘇德戰場上的慘烈,也沒有抗日戰場上遭受如中國一般的巨大傷亡。但是,曾歷經了激烈的不列顛空戰,最高時集結了1000多萬軍隊,始終與德國處於交戰狀態的英國,說一聲浴血奮戰並不誇張。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付出雖然沒有蘇聯2700萬人的慘重傷亡,也沒有美國一力支撐整個歐洲戰場上的財大氣粗,更沒有華人民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慘烈。但是,始終堅持抗爭沒有投降的英國,一直是美國支援歐洲戰場上的橋頭堡。動員了幾乎所有殖民地的英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也完全稱得上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是,作為戰勝國,徹底擊敗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之後,英國的形勢卻急轉直下,隨著全球民族主義浪潮的興起,曾坐擁3000多萬平方公里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卻在很短的時間內,殖民體系土崩瓦解。英國由曾經的世界第一大國,淪為了二流國家,英國的影響力,也從全球縮回了歐洲。

    哪怕是在歐洲,英國也遠不如“祖上”那般說一不二。因為,且不說同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法國,單單戰敗之後在廢墟之上重新崛起的德國,無論是工業實力還是影響力,比之英國都絲毫不弱。而且,更慘的是,哪怕縮回了歐洲,成為一個島國,本土依然不消停,如今,甚至連蘇格蘭都有分離英國的可能。

    英國遭遇的經歷,說一聲“戰勝國中損失最慘重的國家”,並不為過。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什麼做出巨大貢獻的英國,反而淪為戰勝國中最大的輸家呢?

    首先,當然與二戰之後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的世界老大——美國,有直接的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坐擁3000多萬平方公里殖民地的英國,是公認的世界第一大國。歐洲的諸多列強們,也理所當然的認為,歐洲才是世界的中心。

    但實際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工業實力就已落後美國。單純比較工業實力,一戰時期的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國。但是,由於歐洲列強有意無意的歧視,一戰勝利後,作為戰勝國的美國,被歐洲列強默契的排擠,其工業大國的地位,也並沒有被完全認可。

    但是,這些顯然並不影響美國的真實實力。二戰期間,進一步發展的美國,更爆發出令人瞠目結舌的工業實力。且不說美國在二戰期間如下餃子般的海軍艦艇,單單一個租借法案,美國就為盟國提供了高達500多億美元的軍事物資。蘇聯和英國能夠堅持對德作戰,美國提供的援助物資,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無論在二戰期間還是二戰之後,同出一源的美國和英國,往往被我們認為最親密的兩個盟國,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相反,二戰前後,英國反而是美國成為世界老大的最大障礙。

    因為,早在20世紀初就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美國,迫切需要更廣大的市場。但是,佔據全球陸地面積1/4的英國,卻一直將3000多萬平方公里殖民地視為禁臠,這個龐大的市場始終是英華人的獨食,美華人根本分不了多少羹,這自然引起了美國的極大不滿。

    吃獨食是需要實力的,兩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英國,由於強大的實力,其他國家即使羨慕也僅僅只能流口水。然而二戰之後,國力大幅衰落的英國還想保有這些殖民地已經完全不可能了:沒有了足夠的實力,卻還想如以前一般多吃多佔,自然是痴心妄想。這也正是戰後英國失去幾乎所有殖民地的最根本原因。

    其次,則源於英國自身的原因。作為稱霸地球200多年的日不落帝國,如果自身沒有發生問題,任何一個後起之秀都不可能輕而易舉的具備挑戰他的能力。但是顯然,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長盛不衰的王朝,英國自然也不例外。

    隨著稱霸地球日久,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不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後起之秀如德國、美國,都紛紛趕超。英國能在20世紀初仍保持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除了慣性之外,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掠奪龐大的殖民地的財富。

    因此,20世紀初的英國,除了龐大的海軍艦隊,其實就已經開始落後其他國家,這也正是德國能夠兩次挑戰英國,美國能夠超越英國的關鍵原因。同時,英國的殖民王朝始終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英國的本土面積太小,本土人口太小。

    位於歐洲的英國本土只有2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四千萬,對比英國3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殖民地和數以億計的殖民地居民,英國的國土面積和本土人口幾乎忽略不計。因此,在英國鼎盛時期尚可控制如此龐大的殖民地,一旦英國的控制力衰落,英國很難有足夠的實力繼續掌控這些殖民地。而且,限於有限的人口,英國也很難同化這些殖民地。

    最後,則由於二戰時期英國幾乎一無所獲,做了個虧本買賣。為了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幾乎已竭盡全力。除了瘋狂的從殖民地搜刮財富作為軍費之外,英國還徵召了高達1000多萬人的軍隊。可以說,為了二戰勝利,英國幾乎把所有的家底全部用上了。

    二戰勝利之後,英國除了花光數百年積攢的底子之外,還欠了美國一屁股債。但是,二戰勝利之後,作為戰勝國的英國,除了從德國瓜分了一部分先進技術之外,戰爭的龐大支出幾乎毫無收回的可能。可以說,二戰勝利之後,英國除了得到了戰勝國的美名,幾乎一無所獲,反而損失極為慘重。這也成為壓倒英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英國日不落帝國的美名,是需要龐大的武力、尤其是龐大艦隊作為支撐的。二戰之後,英國面臨的局面是:英國龐大的軍隊,哪怕僅僅維持日常開銷,英國都已堅持不下去。因此,英國被迫削減軍隊開支,這自然極大的降低了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力,也為殖民地風起雲湧的獨立運動添了一把火。

    最終,二戰勝利後,只過了不到20年的時間,英國的殖民體系就轟然倒塌,英國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徹底消失。而作為事實上的第一強國美國,如願以償的獲得了龐大的市場和世界老大的地位。

  • 6 # 遠方風林

    二戰後,丘吉爾被勝利衝昏頭腦,依然沉浸在“雅爾塔三巨頭”的Phantom裡,提出了“三環外交”理論,試圖繼續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核心作用。

    這三環主要就是歐洲、英聯邦、英美三環,透過確保在歐洲和英聯邦的領導地位、維持英美特殊關係來實現對國際事務的主導權。

    英華人覺得英美同文同種,都是“自由世界”的衛士,不過英華人怎麼想,不代表美華人也會這麼想。

    二戰後的十幾年時間裡,英華人顯然對自己“日不落帝國”的逝去心有不甘。

    印度、大洋洲、美洲、非洲、亞洲諸多殖民地紛紛獨立,對於這點,英華人無力阻止,其中有些殖民地的獨立,他是給予了承諾的,作為殖民地在二戰全力支援英國的報答。

    不過英華人有個底線:確保繼續控制世界海洋的各交通要道,以最小的佔領成本來實現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包括直布羅陀、新加坡、蘇伊士運河、南非等等。

    其中蘇伊士運河,是英華人要守住的底線,當然也包括法華人,這條運河歸蘇伊士運河公司所有,而英法都是大股東。

    而此時英國的實際情況下,自從一戰後英國的實力就不斷在相對下降,一戰搭進去一代年輕人的命,欠了美國大筆的貸款,二戰本土被德國封鎖多年,靠著印度等殖民地續命才得以苟延殘喘,繼續欠下美國大筆的戰爭貸款,戰後經濟長期萎靡不振,倫敦也不再是國際金融中心,英華人的國際霸主地位在斷崖上不斷跌落。

    而面對實力的不斷下降,英國領導人還盲目的樂觀,1955年,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認為,新的西歐緊密連線了英國與歐洲大陸,美國應該對英國領導下的歐洲盟國的穩定有新的信心。英國繼續認為自己可以很好地在歐洲和美國之間維持好微妙的關係,起到重要作用。

    而第二年的蘇伊士運河戰爭,直接把英華人的美夢徹底擊得粉碎。

    這一年,埃及領導人納賽爾宣佈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對此,國際輿論普遍是支援埃及的,因為這象徵著讓全世界唾棄的殖民主義的消退,在二戰後風起雲湧的殖民地獨立運動中,這件事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具有積極意義。

    英華人、法華人不幹了。

    為了經濟利益和戰略利益,英法聯合以色列對埃及開戰。

    可以確定的是,英華人在出兵前肯定諮詢了美華人的意見,不可能拋開美華人的想法而進攻埃及。

    美華人的態度依舊曖昧,基本上不表態,先觀察形勢。

    當英法聯軍大肆入侵埃及,轟炸了埃及的城市鄉村,造成重大傷亡,以色列也同時向埃及發起進攻,事件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強烈反響,英法成了全世界口誅筆伐的物件,國際形象和地位一落千丈。

    這時,美華人入場了,還是和蘇聯手拉手一起。

    美華人宣佈美軍進入全面警戒狀態,並開始拋售英鎊,同時拒絕在給英國提供新的資金援助和貸款,導致英國經濟大受打擊。

    蘇聯直接威脅以色列:以色列的行為“將使以色列是否能繼續作為一個國家而存在發生問題”,以色列也慌了,以色列領導人問英法領導人:“如果……更強大的國家向英國和法國進攻的話,那麼英法兩國會處於何種境地呢?”

    英法不得不再請出美國作保,艾森豪威爾則直接要求兩國停止戰爭,“如果這場戰爭不予制止……能發展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和蘇聯……對於制止戰爭和恢復近東地區的和平負有特別的責任。

    英法聯軍灰溜溜地退出了蘇伊士運河、退出了埃及,也徹底退出了國際舞臺的中心。

  • 7 # 媚眼兒看史

    想活就別死,留心看歷史。英國比戰敗國德國還要可憐!是什麼讓享譽全球的“日不落帝國”下了臭棋?二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張美、英、蘇三巨頭的合影成了二戰的標誌性史料,英國曆史上最富盛名的首相丘吉爾端坐其上,英國是何等的榮耀!誰能想到英國作戰最猛,領導人歷史最好,卻在戰勝的情況下輸的最慘?

    3

    一、英國最慘有多慘

    地域面積:二戰前30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的超級殖民大國,變成如今英倫三島還在鬧獨立的中小國家。國際地位:失去了自己在國家中超級大國的地位,淪為一個癱瘓在床,只能靠美國喘氣的存在。經濟地位:失去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的地位,從跺跺腳世界金融市場就會抖三抖的金融大國,變成現在美國身邊的小弟!

    二、英國最慘有原因

    1、本土作戰全是災難。1940年7月,不列顛之戰開始,英國本土開始遭受德國的瘋狂打擊,狂轟亂炸必不可少,基礎設施盡乎全毀。而且,為徹底困死英國,希特勒對大西洋航線進行嚴密封鎖,使得英國的抗戰一度陷入困境。1941年6月後,雖然德軍主力東調進攻蘇聯,對英國的大規模空襲結束。但對英國的封鎖並未停止,而且德國也在瘋狂地將新研發的v1、v2等火箭向英國發射,對英國造成了極大的恐慌,嚴重影響英國的生產。

    2、殖民地參戰反而生亂。在英國本土捲入二戰的同時,英國的殖民地也紛紛加入對法西斯的戰爭中,例如埃及地區的英軍和德意軍隊在北非鏖戰。作為傳統的殖民帝國,英國國力更多地靠殖民地支撐,失去殖民地的支援後,小小的英倫三島根本無力支撐起外表有雄的厚實力英國,使英國參戰成為強弩之末。

    3、國力難支地位弱化。戰爭檢驗下的國力不足並未讓英國並未嚐到甜頭,蘇聯從1941年6月開始,就一直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力,雖然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但是蘇聯也獲得了至高無上的超級大國地位。英國雖然也動員了超過700萬軍隊投入二戰戰場,其參戰的範圍遍及半個地球。但是在歐洲,英國的影響力遠遜於蘇聯。在遠東太平洋地區,英國更是難以和美國相比。所以儘管英國的傷亡也非常慘重,但是英國所取得的成績卻遠遠小於美國和蘇聯。這也決定了英國在二戰後期逐漸被邊緣化。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後,自嘲道:“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4、各懷鬼胎被人算計。雖然美英蘇三國在二戰中站在同一戰壕,但是各國都心懷鬼胎,都有各自的算計,這種算計最後的結果也直接影響了戰後各國的國際地位。英國在二戰中的主要打算是在打擊法西斯的同時,儘量保全自己的殖民地,無論是非洲還是亞洲。同時英國希望歐洲大陸繼續保持均勢,以便英國繼續發揮攪屎棍的角色。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不希望美國和蘇聯介入西歐事務。但是美國卻不斷加大對蘇聯的援助,以儘量牽制德國法西斯,降低英國的國際影響力。同時美國也在積極推行門羅主義政策,暗中推動英國殖民地走向獨立,對英國進行釜底抽薪。

    5、秋後算賬才知上當。二戰最大的作用不僅是對各參戰國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還實現了國際秩序的以舊換新。由於英國在戰爭中的巨大損失,使得英鎊的國際地位搖搖欲墜。二戰前,倫敦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鎊是國際硬通貨,英國可以透過英鎊實現對世界經濟的巨大影響。

    然而由於戰爭的破壞,英鎊再也無法影響世界。美元隨即崛起,取代英鎊成為國際通用貨幣。

    1944年美國創立佈雷頓森林體系,標誌著世界金融中心從英國轉向美國,至此之後美國可以操縱美元,對世界各國剪羊毛,實現其國家的發展。戰後發現,雖然英國在二戰中軍民傷亡人數遠遠小於蘇聯和中國。但是英國幾乎喪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且國際地位大不如前,喪失了主導國際社會的能力。雖然是戰勝國,但英國卻成為二戰中事實上最大的輸家。

    三、英國誤判美國上岸。

    在我們看來,英國一直是美國的跟班小弟,其實不然,二戰前,英國曾是世界的帶頭大哥。曾經的英國無比強大,皇家海軍縱橫七海,無人敢望其項背,米字旗插遍五大洲,被譽為日不落帝國。經濟上引領了第一次技術革命,其工業產值最高峰在世界佔比超過一半,風光一時無兩。而讓英國悄然不知的是,美國早就想把他推下神壇。商人國家唯利是圖,美國最終目的不過是戰後的世界市場而已,佔據了世界市場主導了金融權,美國霸權才是順理成章啊。

    如果英國殖民帝國不瓦解。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商品輸出國,最強大的國家。他們那裡為自己無數生產力換來的商品找到傾銷地?就這樣,英國在美國一步步計劃周密步步為營的安排之下。先是在一戰失去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沒有了錢,對殖民地控制本就削弱的英國,又在二戰中用獨立為誘惑換來殖民地穩定還有支援,最後在美國蘇聯刻意要求和威脅之下,讓殖民地民族解放。然後大英帝國就成了英倫三島直到今天,最後英國這個戰勝國反而成了二戰最大的輸家,因為他輸掉了一個世界帝國!

    事實證明,美國的策略更有效果,雖然扶持蘇聯,為自己增加了對手。但是卻徹底將英國拉下神壇。同時在蘇聯的巨大威脅下,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不得不緊抱美國大腿,美國由此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大哥大。

  • 8 # 闡釋君

    大家好我是大歷史小工匠,以下內容為工匠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支援

    戰勝國比戰敗國輸的還慘,光看標題就能知道說的是英國,按照現在來看,確實二戰,戰敗國,日本和德國現在在各方面都領先於英國,曾經的世界第一強國為何會流落至此,這裡有二戰的原因,但不能夠全部歸罪於,二戰。

    曾經的大不列顛王國,確實是日不落帝國,當時世界第一的存在。

    英國,18世紀時,憑藉強大的工業資本,先後打敗西班牙、荷蘭和法國,成為了海上霸主。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曾霸氣地說到,我們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是如此的廣闊,以至於當太陽在我們的某個殖民地上落下時,必然又在另一塊殖民地上冉冉升起。所以,英華人便自封為日不落帝國。利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紅利,英國將國力影響力大大提高,遠超其他國家,到1840年前後,英國已經能利用機器生產機器了,其機器製造業已經初步形成體系。這意味著,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當時英國領土遍佈世界各地,可以說輝煌至極

    紅色區域為英國勢力範圍。

    2.為何在短短不到一百年內,英國實力急速下滑,盲目自大,中國皇帝有的毛病,英國同樣有。

    在二戰後的雅爾塔會議上,丘吉爾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他說,在我的左邊坐著一隻西伯利亞大黑熊,而在我的右邊則蹲著一頭北美野牛。可這兩者的中間,卻坐著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為何丘吉爾會如此形容自己,從1840年到雅爾塔會議召開的1945年,中間僅僅過了100年,英國,怎麼就從一世界霸主,淪落為了二流強國了呢?有人說是因為二戰。據史料記載,光航空母艦,英國就損失了5艘,國內成年男性損失了近三分之二。其國民經濟更是倒退了近半個世紀,

    由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所以丘吉爾才會可憐兮兮地說,自己是怎麼可憐的英國小毛驢。當要是說全部原因是二戰造成的就太高估二戰的影響,事實遠非如此簡單。實際上,英國的衰弱,從19世紀末就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是起了個大早,所以爽了一把。但19世紀末,隨著法拉第電磁感應現象、發電機、電動機等的出現,第二次工業革命由開始了。而這次,德國、美國等紛紛發揮人才優勢,拔得頭籌。英國呢?他們還沉浸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紅利中不知自醒。英國,錯失良機。據史料記載,到1894年,美國經濟躍居世界第一,英國被美國和德國甩在了身後。到了20世紀30年代,斯大林模式開始在蘇聯落地生根,蘇聯的工業化進行得如火如荼,靠著殖民地死撐的英國,再次被蘇聯趕超。英國,可不就成了二流強國了麼?當年德國崛起後,開始和英國叫板,他們發動了布林戰爭,讓英國的國庫為之一空。還不過癮,德華人又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直接拼光了英華人的家底。再加上20世紀,革命風暴席捲亞洲,英國就此一蹶不振。

    3.和戰後美國在裡面的小動作也有原因。

    美國是一戰,二戰後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兩次大戰使美國透過販賣商品,軍火,掙的國庫滿滿,黃金儲備一躍世界第一位,黃金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為了戰後能夠崛起,增加自己勢力,

    美國私下支援個殖民地獨立的,可以說整個40.50.60年代世界大範圍的殖民地獨立,印度,緬甸等等,英國失去了大片土地。島國缺點就暴露而出,後繼乏力。為了對抗崛起的蘇聯不得不和美國保持良好關係,也就需要讓出很大利益,服從美國的指令,美英從此成為了一組詞,英國需要看美國臉色行事,不得不說美華人的算盤當真厲害,

    所以說英國的衰落一方面要怪自己,另一方面和美國有很大關係,而如今美國有吧槍口指向我們試圖抑制我們的崛起,中華民族的崛起是不可逆的,我們不惹事也絕不怕事,老美敢亮劍,我們就要讓他嚐嚐我們的厲害,美國的衰落不遠矣。

    這裡是大歷史小工匠,歡迎大家的支援,關注。

  • 9 # Mer86

    內外兩方面原因。

    從內因來說,英國從1894年開始就不是世界頭號工業大國了。此後,英國的工業又先後被蘇聯和德國超越,滑落到世界第四。

    工業文明時代,世界的頭號強國,頭號殖民帝國的工業產值居然不是世界第一。

    這是什麼概念?德不配位,悲劇啊!

    這就好比,一個武林盟主的功夫修為不是江湖第一,他縱然可以透過權謀之術賴在盟主的位置上裝腔作勢。

    但是,他褲襠上的遮羞布終究會有被人扯下來的一天。這只是時間問題。

    從外因來說,英國迅速沒落,這主要“歸功於”它的好盟友兼頭號債主——美國。

    二戰結束後的頭十年,英國當時其實也沒慘到淪為“最大的輸家”的地步。因為按照當時的人對英國整體國力的評價——它仍然屬於超級大國之列。

    當時的人對美、蘇、英三個超級大國的評價是這樣的。

    美國:世界經濟第一大國,並能在全球相當大部分地區投射其軍事力量,在全球對其盟友都具有相當影響力,和大英帝國分享全球的制海權。

    蘇聯:世界版圖第一大國,軍事投射力橫跨歐亞大陸,在東歐和東亞具有相當影響力。

    大英帝國:世界歷史上統治勢力最廣、轄區人口最多的帝國演變而來,並能在全球投射其軍事力量,還透過英聯邦對加拿大、澳洲等其他大國具有相當影響力,和美國分享全球的制海權。

    從以上當時人的評價中可以看出:二戰後的英國雖然從一家獨大變成了三強之末,但它的遮羞布仍然還在,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依然不容小覷。

    然而,大英帝國的遮羞布終究還是被“好朋友”美國給扯了下來。

    二戰結束後,印度和部分殖民地獨立,再加上英國本土經濟政策失敗,英國本來就衰落了的國力更是雪上加霜。

    1956年7月26日,埃及又在傷口上撒鹽,其政府宣佈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公司資產也全部沒收。

    當時,英國苟延殘喘,臉面上還掛著超級大國的稱號,埃及如此欺負它,它自然是要想辦法修理埃及,把面子找回來的。

    不過,國力衰落是事實。所以英國首相艾登在決定出兵之前,他做了兩手準備。

    第一手是聯絡法國、以色列,想借助三國聯軍的報團威懾力,給自己壯膽。

    第二手是反覆詢問美國:大哥你對我埃及打有沒有意見?沒意見我就打了……

    美國當時的總統艾森豪威爾支支吾吾,沒說支援,也沒說反對,算是默認了。

    英國一看美國默認了,就以為美國點頭答應了,於是它就聯合法、以出兵了。

    PS:英國政客玩了那麼多年政治,精的跟猴子一樣,不可能頭腦發昏,拋開美國單獨進攻埃及。艾登的行為只能說明,美國確實默認了他的行動。

    結果,當以色列軍突破埃及國境線,英法聯軍陳兵於開羅外海後,美國中途反悔了,給了英國背後一刀。艾森豪威爾在電話中絲毫不給艾登面子,聲稱如果英國不退兵,他就中斷對英國的經濟援助。(同時還宣傳將會拋售英鎊)

    並且,艾森豪威爾當時居然還跟赫魯曉夫達成了默契,下令美軍進入全球警戒。其行為隱隱約約的是在說:你們要是不知趣,蘇聯拿核彈炸你,我可是不管的哦。

    美國這種翻臉不認人的行為,讓高舉反蘇大旗,自以為有蘇聯這個共同敵人就能跟美國死死捆綁在一起的英國在國際上大丟臉面。

    其後,美國又聯合蘇聯,高舉民族主義旗號支援殖民地獨立,拆英法的臺,導致大量殖民地獨立,英法國力一落千丈,其在國際上影響力從全球範圍龜縮到了西歐一隅之地。

    法國受此大辱,遂自強自立,法華人選舉戴高樂上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時期開始。

    1958~1969年期間,戴高樂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從北約手中收回了對法國艦隊的指揮權,禁止美國使用法國基地。並且在戴高樂的主持下,法國還在1960年和1965年分別試爆了西歐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以及成立了現在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遂走上了一條“歐洲由歐洲人做主”的路線。

    而英國受此大辱,遂破罐子破摔,徹底放棄超級大國的遮羞布,倒向美國,死心塌地的給美國當馬仔。

    按英國當時的首相麥克米倫的設想,奴家都這幅德行了,大哥還好意思整我嗎?

    然而事實證明,大哥是真的能狠心整它。

    法國看穿了美國的小伎倆,就堅決不加入這個計劃,並且還勸英國別加入。英國當時想加入歐共體,不想得罪法國。對於美國的提議,內心也是猶豫的。

    美國見啃不動法國,就威逼英國。最終,英國還是骨頭軟,簽了《拿騷協議》,氣的戴高樂對英華人的骨氣是“刮目相看”,徹底跟英國鬧掰。

    說實話,我真是不知道當年的英國政客怎麼過的。要知道,英法前腳才剛剛翻臉,後腳就讓英國去求法國批准入會,這真的是一點碧臉都不想給英國留了。

    最後,英國求爺爺告奶奶,談判過程受盡了羞辱,花了十年時間,賠了無數的笑臉,才搞定法國(因為戴高樂下臺了),擠進了歐共體。

    而至此之後,英國的國際形象大跌,沒有國家把它再視為世界大國了。

    平心而論,要說美國不知道英法關係,不知道歐共體是法國主導的,我是不信的。而既然知道,還逼著英國跟法國翻臉,翻臉之後再讓它去給法國賠禮道歉,自跌身價,這很顯然就是美國不想給英國留活路,想徹底把英國捏在自己手上。

    如果說,美國真心要幫英國,它大可退一步海闊天空,或者出面幫英國站臺,畢竟它的面子大,法國還得給他點面子。

    然而,美國就是什麼都不幹,就是專心的給英國下套。最終,徹底撕掉了英國褲襠上的遮羞布,讓英國再也抬不起頭。

  • 10 # 千佛山車神

    二戰中輸得最慘的還是德國,戰後德國被打成一片廢墟,士兵加平民傷亡超過800萬, 其奧得河-尼斯河以東的領土也全部被蘇聯和波蘭瓜分,德國的國際地位更是一落千丈。當然英國也好不到哪去,但不至於比德國還慘。(雖然比德國強一點,但戰後的英國也是一堆廢墟)

    當然,二戰對英國的打擊也很大,在戰爭進行的時候英華人的地位就已經不行了。當時英國雖然在表面上與美蘇平起平坐,共同商討對德戰事以及戰後的國際秩序,但實際上英華人卻是人微言輕,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壓根插不上嘴,而到了戰後英國很快就沒落了。

    雖然在戰爭剛剛結束之初,英國還算是一個世界的超級大國,起碼在人們心中大英依舊是一個大帝國。因為彼時英國還保留有大量的殖民地,工業基礎也還可以,聯合國在成立之初的幾次重要會議也都是在倫敦舉行。

    但此時英國已經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虛胖了,其國力遠遠被美蘇甩到了身後,戰後初期的英國完全就是仰仗美國的鼻息過日子,所謂的大英帝國已是名存實亡。

    其實早在20世紀初時英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由於擁有非常遼闊的殖民地,英國的資本家早已適應了躺在賺錢的生活方式,根本不想在技術進行升級,導致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被德國和美國趕超。

    美德兩國崛起之後也想進行殖民擴張,但無奈此時世界已經被瓜分的差不多了,地球上已經沒有空白地留給美德探索了。不過美國情況尚且好一點,因為美國是在一個新的大陸上建國,在獨立後透過戰爭和購買的方式獲得了大片的土地,到20世紀初時美國的版圖就已經確立完畢,其國土面積達到930萬平方公里,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國。

    而反觀德國就比較悲催,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四周都是歐洲強國,想擴張就只能發動戰爭,於是一戰就在這種情況下爆發了。德國想透過一戰迫使英法同意重新瓜分世界,給德國也分一杯羹,只不過一虎難敵群狼。

    在一戰期間德國一共只有三個盟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英法的盟友卻在不斷增加,最後連美國也加入英法陣營。

    說實話,德國在一戰中輸的挺窩囊。按照當時德國的實力,單挑英法是絕對沒問題。但受限於本國資源短缺以及兩線作戰,德國沒能挺到最後,被迫投降了。

    在一戰中收益最大的國家是美國,而英法兩國的國際地位有所下降,美國希望藉此完成登頂世界霸主的宏圖偉業,為此在巴黎和會上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民族自決的倡議,希望肢解英法在海外的殖民地。

    但美華人的想法似乎太過樂觀,雖然英法在戰爭中損失慘重,但兩國實力尚在,在巴黎和會中英法依然是主導國,生生地把美國壓了下去,讓美華人非常氣憤。

    第一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秩序,戰後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都宣告解體,東歐湧現出一批民族國家。而更重要的是沙皇俄國也在戰爭中爆發了革命,世界上首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建立,這讓英國非常不安。

    戰後英國不顧法國反對,堅持幫助德國恢復經濟,希望德國能夠對抗蘇聯,而德國也藉機縱橫捭闔,重新武裝了起來。1926年9月8日,德國獲准加入國際聯盟並稱為常任理事國,至此德國已經擺脫了戰敗國的身份。

    (得益於一戰的戰火沒有波及到德國本土,所以在戰後德國用很短的時間就重新武裝起來,德軍很快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之一)

    面對德國的崛起,英法還是非常恐懼的,尤其是法國,在沒有英國的配合下法國無法獨自制衡德國。而英國則仍舊做著“離岸制衡”的美夢,希望強大起來的德國去攻打蘇聯,並且對德國吞併奧地利和捷克的行為進行了縱容。

    今天的主流觀點都認為英國對德國的綏靖政策是失敗的。的確,如果英國早知德國會發動全面戰爭,那麼英國政府肯定是不會對德國妥協的。但當時英國的國力是真的打不過德國,而一戰慘痛的傷亡也讓英華人對戰爭充滿了恐懼,英國真的不想為了一兩個小國去招惹德國。

    在英華人心中德國發動一戰不就是對現狀不滿意嘛,那麼我現在同意德華人在歐洲有限度的擴張,滿足柏林的一些條件,德華人不就消停了。

    然而英國低估了德國的野心,德國在收拾完波蘭後轉投就攻打西歐,英國這才恍然大悟,綏靖派首相張伯倫在罵聲中下臺,主戰派的丘吉爾上臺,丘吉爾上臺之後就堅決跟德華人死磕。

    由於海軍不濟以及不列顛空戰的失敗,1940年希特勒向英國丟擲橄欖枝,希望與英國議和,但卻遭到了丘吉爾的拒絕。

    其實當時英國內閣中有許多人主張同意議和,包括剛剛下臺的張伯倫,他下臺後仍舊留任樞密院議長,對於德國的議和請求,張伯倫是贊成的。

    今天看來,德國當時的議和條件還是很有誠意的。德國表示在德國主導的世界中英國不僅可以保持完全獨立,甚至仍舊時列強,其在非洲的殖民地也可以得到保留。

    這些條件真的是很不錯,但丘吉爾不願意認德國做大哥,丘吉爾仍舊幻想英國還能像一戰那樣擊敗德國並保住自己藍星一哥的地位,然而之後的歷史走向徹底打碎了丘吉爾的幻想。(丘吉爾沒有認清英國衰落的現實,仍舊希望透過離岸制衡控制世界)

    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了徹底扳倒英國,不斷地給英國使絆子,公然支援印度獨立,搞得英國很沒面子。而在蘇伊士運河危機的時候,美國又聯合蘇聯逼迫英法撤軍,讓大英顏面盡失。

    丟掉蘇伊士運河後,英華人總算接受了現實,同意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獨立,之後又逐步放棄了非洲的殖民地,徹底退縮回英倫三島。

    從馬後炮的角度來看,如果當年英國和德國議和,英國的地位說不定比現在還高點。德國是ZZ主義非常嚴重的國家,德華人是絕對不會允許殖民地騎到主子頭上的,更不會支援英屬殖民地獨立。而美國則恰恰相反,甚至不惜聯合蘇聯對英國落井下石。

    (二戰後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相繼獨立,大英帝國徹底走進歷史)

  • 11 # 海事先鋒

    英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但是卻在二戰後成為世界上國力滑落最快的國家。要知道,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英國都還擁有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強海軍,在二戰中也能夠研發出雷達、反潛巡邏機、全金屬機身戰鬥機、彈射器航母等新型武器,但是二戰後卻忽然一落千丈,不能和美蘇兩強相比,這是為何?

    圖為被德國空襲的倫敦,德國為空襲倫敦制定了海獅計劃,讓英國損失慘重,生產能力幾乎完全喪失。

    原來,英國在二戰中因為經濟壓力巨大,自己的生產力又跟不上,於是從美國大量借款,共計314億美元,這些借貸及其產生的鉅額利息,英國一直到2006年才完成了償還。要知道這可是當年的美元,這筆借款相當於英國在二戰結束時一年的財政收入總額。這還僅僅是欠美國的錢,實際上英國還在二戰中發行了上百億英鎊的國債,這些鉅額欠債,導致英國在二戰後持續削減軍備,才能保證基本的民生需求。

    圖為世界上最早的彈射器航母,英國海軍鷹級航母,他也是英國最後的大型航母。

    但是軍備的裁剪是一把雙刃劍,雖然英國透過大量的退役軍艦、削減部隊規模,省下了不少錢,但是導致了自己對原來殖民地的控制力減弱,恰恰又趕上了二戰結束後的民族獨立運動浪潮,直接出現了印度、南非等國相繼獨立的局面,這讓英國的財政、生產力、人力、物力都一瞬間從大國級別衰退為島國級別,力量從世界範圍一下子縮減到歐洲範圍,英國一下子從世界大國的框架變成了地區大國的框架,實力大損。

    印度獨立和印巴分治對英國的力量損耗巨大。

    最後,蘇聯在這個階段快速崛起,讓整個歐洲處於戰爭陰雲之下,生產力的恢復非常緩慢,僅有的錢還要用於建設永備工事或者防核彈的地下掩體,而且兩大軍事集團的分立和對抗,導致了世界經濟發展緩慢,國際貿易體系和金融體系建立困難,英國即便是削減了軍費,也需要到處部署軍隊,在歐洲、在西亞、南亞、太平洋保持軍事存在,繼續耗費有限的國力。

    圖為二戰中英國倫敦的斷壁殘垣。

    當然,英國的經濟衰退是最大的問題,英國二戰後從工業國變成了金融國家,變成了以第三產業佔據主導地位的國家,大量的工廠倒閉,雖然英國的環境改善、人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提高了,但是國家硬實力下降了,自己失去了獨立的國防工業體系,不能夠以一己之力研發先進戰機和軍艦,使得自己成為了一個不完整的大國,迄今為止還在使用美國的三叉戟戰略導彈作為自己的唯一洲際導彈,可見英國在軍工方面衰退多大。

    圖為英國的前衛級核潛艇,使用美國的三叉戟導彈作為武器,鎮國利器還要靠進口。

    所以,英國在二戰後變成了二流的強國,不再能夠和美蘇或者美俄中等主要大國比擬了。

  • 12 # 玄坤文史

    戰爭從來不是一種簡單的報復行為,特別是在近代,戰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證本國的利益,即便是一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本質也仍然是各國保證自身利益掀起的戰爭。所以一個國家在戰爭中的得失,不是看人員傷亡的多少,而是看戰爭是否保障,或是贏取了本國的利益。

    這就會出現一個情況,一些國家參加並打贏了戰爭,但是從本國的利益來看,不但沒有獲得利益,還導致原有的地位,資源損失了,甚至損失比一些戰敗國還嚴重。在二戰中,英國就是這樣一個悲劇的國家。

    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在上個世紀初還在是美國,俄國的老前輩,能和他平起平坐也就法國和德國了,那個時候的英國和今天的美國一樣,充當著世界攪屎棍的角色,不但搞得亞洲較為落後的國家雞犬不寧,為了鞏固自己在歐洲的霸主地位,經常勾結法國搞德國,勾結德國搞沙俄。

    在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雖然也是戰勝國,但是隨著這一次世界格局的劃分,日本,美國這些後起之秀,開始趕超曾經的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英國的影響力逐漸下降,最主要表現在這麼幾個方面,經濟中心的轉移,後來者不斷的發起挑戰,英國本土面積狹小,人口也少,對殖民地的控制力下降。

    而到了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退回到了英倫三島之後,雖然有大片的殖民地,卻被納粹德國封鎖,孤立無援,丘吉爾不願意和希特勒議和,只能去求助羅斯福,而美華人早就在算計著要削弱英國的實力了,羅斯福藉口說因為有《約翰遜法案》和《中立法案》,所以不能直接支援英國,其實就是想要趁火打劫。

    英國政府為了爭取援助,只能以大甩賣的形式,將英國政府持有的美國工業公司的股份轉讓給美國政府。被美國削弱經濟實力,被德國削弱軍事,工業實力這都不是最慘的,在二戰中英國的綜合國力不斷下降,帶來了嚴重的後遺症,在戰後民族解放運動,民族獨立運動在全球興起,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力度下降,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英國失去了大半的殖民地。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在二戰後,開始走向了隕落,經濟,工業不斷衰退,殖民地紛紛獨立,世界霸主的地位也被美國奪走,這個嚴重的影響甚至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 13 # 戈壁灘駝鈴

    英國之所以成為二戰最大輸家,是因為二戰經濟實力消耗過大,已經無力維護日不落帝國龐大的軍事力量。而軍事力量的衰弱直接影響英國的殖民統治,再加上美國暗中鼓動英國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所以二戰後英帝國一蹶不振,墜落成二流國家,成為最大輸家。

    一,英帝國軍事力量的衰弱

    英國作為二戰勝利國,在盟軍徹底擊垮德國、日本、義大利後,由於二戰中的消耗過大,英國的國力一直在衰弱。實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總體經濟實力已經落後於美國。由於二戰中,英國的戰爭消耗,使英國經濟受到重創。

    英國的殖民統治需要依靠龐大的軍事力量來維護,特別是需要強大艦隊作為支援。而英國經濟實力已經無法維持龐大軍隊規模,所以英國被迫消減軍隊開支。軍隊實力的下降,極大地降低對殖民地的控制力。面對各殖民地風起雲湧的獨立運動,英國已經無力掌控。二戰後短短20年時間,隨著世界民族主義運動的爆發,曾坐擁3000多平方公里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殖民體系土崩瓦解。英國由曾經的第一大國,淪為二流國家,英國的世界影響力從全球退縮回歐洲。

    二、英國在二戰中付出很大,但是得到的回報卻很少。

    二戰之後,美國確立了世界霸主地位。以前被世界承認的國際經濟中心的倫敦,被美國紐約所取代,同時美元也代替了英鎊,成為世界上的通用貨幣。

    比起二戰開始時迅速被德國吞併的法國,英軍在二戰中的表現屈指可數,可以說整個二戰戰場都留下英軍的足跡,算得上勞苦功高。可是在分配戰爭果實的時候,最大的蛋糕卻被蘇聯和美國拿走,英國卻因為殖民地問題陷入殖民解放運動的漩渦之中。後來在美國推動下,英國放棄了絕大部分海外殖民地,成了只有英倫三島光桿司令。

    英國明明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卻平白損失了自己非常大的利益,可以說英國是二戰的最大輸家。

    三、美國要在世界範圍內削弱英國的影響力

    二戰之後,美國在世界推動殖民地解放運動。英國被迫放棄了大量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利益受到嚴重破壞。

    1956年,英國為了防止進一步損失,就聯絡法國和以色列,與埃及爭奪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可是由於美國的介入,對英法施加非常大的壓力,終使英、法不得不接受停火協議,放棄了蘇伊士運河的爭奪戰。

    可以說美國應該是英國最大的敵人,可是英國害怕蘇聯強大後,對西歐的資本主義國家產生威脅,不得不跟著美國後面做小弟。經過一、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英國都是是勝利的一方,可是卻輸掉了整個最強大的帝國。

    總之,在二戰中,英國雖然是戰爭勝利國,卻是輸得最慘的國家。從世界最大帝國的神壇上,跌入世界二流國家的行列,實在令人唏噓。那麼今日美國會走當年英國的老路嗎?

  • 14 # 歷史與文化縱橫

    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災難,作戰雙方都被打殘。主要原因在於戰鬥的形式發生了質的變化,大炮被廣泛使用,這邊士兵遠遠地把成千上萬噸的炸彈給射出去,毫無感覺,對面陣地是鬼哭狼嚎,一瞬間成人間地獄,不光是戰壕裡計程車兵,還有村莊裡的平民百姓也死傷慘重,房屋建築等也全部變成廢墟。飛機在戰爭中也使用得越來越多,精準轟炸,英國倫敦成為廢墟,海里不但有軍艦,潛艇也被髮明使用了,一顆水雷就可以造成萬噸級巨輪沉沒,死亡千萬人,人命如草芥,活得不如狗。

    之前是怎麼打仗的,最多是排槍射擊,也有少量大炮,殺傷力不大,兩軍對壘還可以面對面地拼刺刀。到二戰的時候,步槍上的刺刀基本用不上了。因為你還沒看到敵人,就死在了遠端子彈和炮彈下,不知死神怎麼降臨了。還有毒氣戰也用上了。

    二戰中,英國遠征軍30萬人被德軍壓縮在敦刻爾克海灘,就等著收屍。因為德軍全部是坦克,不跟你搞什麼迂迴穿插啥的,直接來個大屠殺,英國遠征軍沒有那麼多重型武器,很快面臨被殲滅的危險。

    怎麼辦,如果這支大軍被德國殲滅,那英國要完蛋。只有求助於美國。還有英國大西洋上的運輸船也被德軍潛艇大量擊沉,德國飛機晝夜不停轟炸倫敦等大城市,英國面臨著亡國的危險。

    德國一戰中被迫承受巨大的賠款,但是這個民族太要強了,幾年內工業發展迅速,科技進步飛速,舉國工業軍事化,走上法西斯道路,想要自己生存的空間,幾乎全民皆兵,戰鬥能力驚人。

    如果英國滅亡了,會怎樣?英國著急了,1941年12月22日,丘吉爾冒著被德國潛艇襲擊的風險訪問美國。但是美國參戰幫助英國是有條件的,可以租借物資給英國,是要付錢的,還有要英國同意民族自決,這後一條最要命,就是說,英國的殖民地可以獨立了,脫離英國,包括印度、澳洲、加拿大、非洲、亞洲等殖民地。這一仗打下來,英國就只剩下個殘破不堪的本土三島了,打回了原形,日不落帝國徹底垮臺。丘吉爾哀嘆:我們的時代去了。

    在中國,二戰後我們收回了租界,英國軍艦還要耀武揚威於長江,直接被炮擊。英國也不敢說什麼,不復鴉片戰爭之勇。而英國的最主要對手德國也是變成了廢墟,但是他本來就沒有什麼殖民地,而美國對歐洲實行了馬歇爾復興計劃,德國的損失比英國損失顯然少多了。

  • 15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英國確實是二戰中最大的輸家,打空了國庫,還打沒了一個超級大國。超級大國這個名詞到現在,也只有三個國家獲得過這項殊榮,英國就是頭一個,剩下的2個名額是,是蘇聯和美國聯手做掉英國的殖民地體系後上位的。

    別看英國本土才24萬平方公里的一個小島國,在二戰開打之前,英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全球的殖民地、託管地達到了3400多萬平方公里,管轄4.58億人口。這也是英國在二戰前夕明知道德國心懷不軌,卻還能夠坦然地跟德國虛與委蛇,英華人覺得自己的蓋世神功無敵了,德華人再強也近不了身。所以,英華人就一門心思想著“禍水東引”,沒有想過把德國的擴張野心摁死在萌芽狀態。

    英華人的底氣也成了法華人的底牌,法華人覺得英華人在比利時屯了幾十萬軍隊,是自己的鐵桿盟友,因此就放下心來,在德國吞波蘭的時候沒有立刻發起反擊,結果德國調轉槍口三下五除二就把法國給滅了。法國團滅之後,英國留在大陸的幾十萬軍隊就面臨著側後方的威脅,一路敗退到海邊的敦刻爾克。隨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跑回來20萬丟失了所有裝備的英國士兵。

    希特勒眼看著西歐這麼不經打,在戈林拍胸脯保證下,他也開始飄了,下令進行了“海獅計劃”,對英國本土進行了持續半年多的轟炸。得虧德國沒有戰略轟炸機,不然英國本土在這輪打擊下,鐵定玩完。

    希特勒邊打邊談,希望英國求和。德國佔陸地,英國佔海洋。德國仍舊承認英國是列強國家,甚至殖民地德國都一塊不要英國的。希特勒之所以這麼著急,是因為東邊出事了。斯大林看希特勒的勢力猛然膨脹,心裡也不踏實,就發動了入侵芬蘭、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的戰爭,把戰線往西推進了200公里,德華人與蘇聯人已經能夠面對面交談了。如果希特勒還不能抓緊時間結束跟英國的纏鬥,萬一蘇聯那裡發動了突然襲擊,德國就會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

    希特勒滿心希望英國會同意他的條件,事實上有不少英華人是願意就坡下驢的,畢竟這樣英國也沒損失多少。然而,主戰的丘吉爾卻執意要跟德國死磕到底。希特勒一看英國這麼不上道,為了迫使英國放棄無謂的抵抗,他派遣部隊南下非洲作戰,意圖切斷蘇伊士運河,同時義大利、日本也在全球對英國的殖民地下手。英國本來指望的靠著殖民地輸血,打後期經濟的戰略也給打破了。

    無奈之下,英國變賣祖產,跟美國談妥了一系列物資援助計劃。英國能在本國工業基礎被炸了七七八八的情況下,抗住德國的猛烈攻勢,跟美國的援助是分不開的。

    可是欠下的賬要還。

    英國在二戰中花光了所有的家底,在二戰結束後本來是要建設國家的檔口,又被美國耍了一道。

    原來,美國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已經發現了,美國的國內經濟增長已經到了瓶頸期,需要開放世界市場。可是世界秩序卻是英華人建立的封閉的殖民體系,美華人沒有辦法深度參與英華人的殖民地經濟事物。所以,納爾遜總統本來想借一戰勝利的時機提出了包含“民族自決”的“十四點建議”。

    英國和法國這兩個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自然知道美華人的包藏禍心,如果都民族自決了,那英國和法國豈不是就要解體了?所以,美國的這個計劃自然是沒成的。

    這次,美華人不會再浪費機會了。美華人在全世界兜售殖民地獨立的思想,英華人剛剛結束戰爭,本來要休養生息,結果殖民地各地傳來預警,英華人把不多的資源都用來維持殖民地體系穩定。

    勉力維持了幾年後,原來的戰敗國紛紛都取得了恢復經濟增長的成績,英華人卻還在殖民地問題裡持續失血。

    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美國和蘇聯聯手逼迫英國、法國、以色列三個國家停手。美國和蘇聯又賺了面子,也還賺了裡子,平分了中東地區。只有英國(捎帶上法國),在全世介面前盡顯虛弱本質。

    自此之後,英國的殖民地獨立浪潮風起雲湧,英國已經無力維持,只好保留了一個鬆散的英聯邦之後,解散了殖民地體系。

    脫離了殖民地體系的英國,不管是政治、經濟方面都成了歐洲的一個小國,無法再與美國、蘇聯爭雄了。

    英國贏了一場戰爭,輸掉了一個帝國。英國的國運,自此而中衰。

  • 16 # 藍風破曉

    慘?哪裡慘?

    二戰後,英國本土沒有丟失,英華人整體傷亡沒有超過40萬,而蘇聯軍民2700萬左右的人死亡,中國軍民死亡人數在1800萬左右,德國死亡人數在800萬左右,日本死亡人數在300萬左右。

    到底誰更慘?

    雖然,戰後盤點,英國不算慘的,但,從各國的後續發展來看,英國淪為了二戰後的大輸家。這個“輸”,體現在全球控制力和經濟上。

    曾經的霸主為何會淪落至此?

    (一)英國在二戰後的衰落,最大原因在於殖民地的紛紛獨立。

    情況已經發生變化了,環境再也不是以前的環境。

    英國的衰落,從進入二十世紀就開始變化了,從世紀初的布林戰爭後,英國對殖民地的影響力開始降低,而與此同時,北美的美國已經完全崛起,就差一個加冕儀式。而歐洲的德國等成為了歐洲的新貴。

    一戰後,隨著德國、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等的戰敗,他們或被分裂,其殖民地或被戰勝國進行管理和控制,當時,作為戰勝國的英國殖民區域達到了最後的高點,也可以說是英國殖民主義的“迴光返照”。

    二戰後,全球被殖民國的獨立儼然成了一種趨勢,殖民地解放運動大爆發,屬於英國的印度等殖民地先後獨立。

    而1955年的萬隆會議,更是加劇了被殖民國的獨立。

    一個曾經靠殖民地強大的國家,當殖民地大部分獨立後,靠本土不多的資源和人口,其輝煌也就難以為繼了。

    (二)有國家取代了英國的地位,把他們拉下了王位。

    誰也無法杜絕的一個歷史趨勢,就是當老王年老昏庸時,新王會趁勢登基。

    曾經的英國,就是那個老王,而新王就是崛起的新貴美國。早在十九世紀末期的時候,美國的GDP就已經超過了英國。

    而美國的上位,只需要一個大場面事件,增加在世界的影響力,王位就可唾手可得。而二戰,就是對美國的一次鍍金,就是一次加持。

    二戰中,美軍體現出來的作戰能力,展示出來的超強的軍事裝備的製造能力,對各國經濟和金融的幫助能力,讓國際各國完全折服。

    於是乎,二戰後的美國,徹底成為了新的“世界之王”,開始了正式的霸主生涯。

    新王登基後,最樂意做的一件事就是打壓老王,防止東山再起。

    因此,英國看似和美國是盟友,其實,美國給英國的支援有限,反而製造了一些難處,比如埃及的獨立和“蘇伊士運河戰爭”,比如支援印度等的獨立,美國完全站到了英國的對立面。

    不僅如此,美國對英國曾經的殖民地進行拉攏和控制,以增加影響力。無疑,美國的辦法更多,策略更對頭。

    於是,英國只能被逐漸邊緣化。而後來的英國也慢慢習慣了,並進行了角色的轉變,從美國的老大哥,變為了美國的跟班小弟,開始給美國搖旗吶喊,牽馬墜蹬,拎包提鞋。

    (三)製造業和金融方面的衰弱,讓英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大大減弱。

    1、德國的製造業碾壓了英國。

    二戰後,美國有個計劃,叫“馬歇爾計劃”。

    何謂馬歇爾計劃?就是給歐洲國家提供一些幫助(免費貸款或低息貸款,很多裝置都是免費提供),讓他們進行戰後重建,快速發展經濟。當時,德國、英國、法國等都是馬歇爾計劃的受益者。

    在美國的幫助下,各個國家完全顯示出了不同的活力。特別是德國,更是跑出了火箭般的速度。

    市場是一定的,一個區域內有強者出現,另一個國家的經濟短期內就會受到影響。

    德國戰後重建時,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而且,德國在二戰前就是個工業大國,GDP也是超過了英法,其產業工人也是有相當大的群體。所以,德國的發展速度驚人。正可謂是:一門心思圖發展,兩耳不聞國際事。

    德國在歐洲崛起了,日本靠著北韓戰爭也發了財,兩個國家本來底子都不弱,加上國家低頭做人,民眾埋頭苦幹,經濟那叫一個迅速。

    不久後,德國製造,日本製造風靡世界,成為了繼美國之後的兩個製造業大國。

    就此,德國成為了歐洲第一大製造強國,全面性連蘇聯都不如(蘇聯主要是軍工和重工)。

    2、英國的貨幣霸權被美國奪走。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

    簡單說,國際貨幣的主角從英鎊換成了美元。

    之後的日子裡,美元一路走高。到了美元成為石油交易的唯一貨幣時,美元徹底地成為了世界貨幣,英鎊從此沒落。

    英國強大的時候,英鎊絕對是硬通貨。而美元崛起後,英鎊被邊緣化,這對英國的資本金融體系影響很大。九十年代,歐元又橫空出世,目的是要對抗美元。結果,又進一步削弱了英鎊的影響力。

    曾經的英國倫敦,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而二戰後,再也不是了,金融中心第一把交椅歸了紐約。

    可以這樣說,英鎊的衰落,對英國就是雪上加霜。可又有什麼辦法呢?

    德國的崛起,意味著英國的控制力和影響力進一步減弱。英鎊世界貨幣的領導地位丟了,更讓英國的影響力走低。

    說起來都是一把淚,先是世界一哥的位置讓美國奪了,後是歐洲一哥的位置讓德國奪了,悲催!

    總體說來,英國成為二戰後大輸家,一是旗下眾多殖民地紛紛獨立出去了。二是被新王美國奪了影響力。三是經濟上被德國遠超,金融地位被美國代替。

    也許,英國還有不甘,但是,新老更替是規律,國家層面也是如此,只能認命。

  • 17 # 愛之育之

    都怪美國做祟

    一戰時

    美國做壁上觀

    兩邊做生意

    撈好處

    得利益

    等兩方打得精疲力竭時

    老美乘機出兵

    幫了英法一把

    德奧死翹翹

    美國成為一戰的大贏家

    但是英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依然得瑟

    希魔挑起二戰

    老美故技重演先不參戰

    英國偏偏遇到一幫豬隊友

    才一個多月

    擁有一百伍拾萬軍隊的波蘭

    被德軍打得稀里嘩啦

    滅國了

    號稱世界最強大的法軍在英軍全力支援下

    僅二個月

    被德軍揍得暈頭轉向

    乖乖地交械投降

    英軍人員與軍事裝備及物資損失慘重

    好不容易透過敦刻而刻大撤退

    才保住了一定的有生能力

    德軍摧枯拉朽般的幹翻歐洲諸小國

    歐洲大陸幾乎插滿了納粹的旗幟

    但是英國寧死不屈

    沒不向納粹低下高貴的頭顱

    但是英國緊缺必要的軍事物資與武器裝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向美國救助

    美國見危圖利

    提出用土地換武器裝備及物資的提案

    英國忍痛接受

    美國得洋洋

    將眾多英國的海外戰略要地

    收歸囊中

    同時英國各殖民地

    有樣學樣

    當英倫三島要求各殖民地出兵出物資

    殖民地提出戰後獨立的請求

    事急矣

    英政府只能同意

    後來美國參戰

    成了囯際反法西斯陣營的重要力量

    二戰勝利後

    美國踏著大英帝國的廢墟

    得意洋洋

    坐上世界頭把交椅

    美國賺翻了

    英國掉坑裡了

    故,事實上

    英國二戰輸慘了

    成全了美國

    而自己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

    #凌遠長著#

  • 18 # 多臻貴

    戰爭最簡單的法則,誰掠奪誰受益!

    戰敗國德國席捲歐洲,在戰爭期間掠奪猶太人鉅額資產,搶佔歐洲工業及農業資源,徵召千萬協從軍對外征戰,西德是德國主要工業區,擁有大量的黃金儲備,戰後獲得美國援助迅速復甦,東德被蘇聯報復性劫掠,卻因戰略對峙得到扶持,躲過徹底衰敗的命運。

    歐洲法西斯的策源地義大利,戰爭表現極差連非洲國家都難以征服,跟著德國分享勝利果實,強化本國的工業與軍事化,隨著盟軍反擊登陸義大利,墨索里尼被撤職並囚禁,義大利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戰,避免本國遭受戰火的洗禮,加之其地中海便利運輸重新崛起。

    英國未預料到馬奇諾防線失效,敦刻爾克撤退卻喪失全部輜重,德國對英國本土進行猛烈轟炸,英國動員英聯邦屬地軍事力量,僅船舶運輸費用便堪稱天價,使英國儲存黃金轉移至美國,同時殖民地獲得獨立,無法支撐英國經濟恢復,英國連戰後重建的費用,都需要美國“馬歇爾計劃”提供。

    戰敗國德國與義大利,透過先期的掠奪促進本國工業發展,避免本國大規模的戰爭創傷;而英國在戰爭初期便損失慘重,需要承擔英聯邦援軍軍事補給,本土遭受德國空軍轟炸,及戰後殖民地獨立等諸多問題,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只剩下英倫三島為核心,兩百年擴張與積蓄盡失;

    英國黃金儲備多半轉移到美國,而美國既奪取世界霸主,要壓制英國重新崛起的潛力,由此造成英國比德國還慘的結局,英國絕對不會想到,帝國因掠奪而崛起,被掠奪而走向衰敗!

  • 19 # 島主說事

    戰勝國比戰敗國輸得還慘?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這個問題確實是這樣,二戰結束後,作為歐洲的東道主,英國卻說了不算,反而一切都要看美國眼色。說到底還是實力不行。

    一方面,德國之所以能發動二戰,英國有不可推脫的責任。英國是歐洲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又是世界工業發展最早的國家,一戰時,由於英法協約國齊心協力迫使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投降,最終還迫使德國接受了高額戰爭賠款和不準保持軍事力量的苛刻條款。客觀上講,這為德國重新崛起和希特勒發動二戰埋下了伏筆。

    應該說,在希特勒沒有上臺以前,德國想鹹魚翻身還是有非常大困難的,起碼他們的野心沒有希特勒那麼堅決。但希特勒上臺以後,迅速將德國經濟從大蕭條中振興起來,不僅讓英法看到了德國作為英法加工廠的重要作用,更把德國作為賺取高額利潤的重要夥伴,所以,英國和美國不約而同都大量給予德國最優惠待遇,在貸款和經濟援助上開了綠燈。

    但讓英法沒想到的是,希特勒不僅是把抓經濟的好手,還是暗渡陳倉的能人。在英法的大力支援下,德國迅速恢復了經濟,希特勒還透過寓軍於民的策略,把大量拖拉機廠用來製造坦克等軍事裝備,用地方航空學校來培訓戰鬥機駕駛員,並透過與蘇聯交好委託蘇聯製造大量的重工業產品,等1936年希特勒宣佈組軍隊時,英法想阻止也來不及了。

    但此時,英法仍有制止德國發展軍備的實力和條件,可惜時任英國首相張伯倫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德國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在歐洲翻起大浪,何況法國當時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英國的海空軍也是歐洲最先進的。

    也可能是英法從上到下厭戰氛圍的結果,也可能是英法想從德國身上賺取高額戰爭賠款,反正希特勒怎麼在德國發動內戰,怎麼將衝鋒隊一夜變成了他的黨衛隊,哪怕到最後德國準備對幾個小國進行掠奪和侵佔,英法都是睜隻眼閉隻眼,即使到了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德國公然閃擊波蘭,英法也僅僅是喊了喊口號,軍隊卻搞起了“靜坐戰爭”,這更加慫恿了希特勒佔領法國和發動蘇德戰爭的勇氣。

    所以,從這個層面講,德國發動二戰,英法是有責任的。

    另一方面,英國在二戰中扮演了一個出力不討好的角色,打贏了戰爭輸了臉面。如果說英國在二戰中沒出力,那是冤枉他了。因為英國在二戰中是戰線最多的國家,在北非與隆美爾打,在東南亞與日軍打,在大西洋與德國潛艇打,在英倫三島還要與德國空軍作戰。同時,英國還要經常給予蘇聯一定的軍事援助。

    可是,英軍四面楚歌,卻又沒打出什麼名堂。北非戰役,英軍第8軍換了三任軍長,讓隆美爾幾個裝甲師牽著鼻子走;在東南亞戰場,英軍甚至都要讓中國遠征軍救援,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到是在英國本土跟德國空軍打了幾次交道,好歹沒讓德軍佔什麼便宜,但英軍也只能顧得了自家。

    但是,雖然英軍到處打仗,但美法蘇三國都不看好,或者說在利用英國。從美國來說,雖然丘吉爾憑藉與羅斯福的私人感情,兩國外表看像是鐵哥們,但丘吉爾最擔心的就是美國登陸歐洲會搶了英國的風頭,事實也確實這樣。對蘇聯來講,斯大林在莫斯科戰役時就要英美盟軍開闢第二戰場,可丘吉爾卻以各種藉口一拖再拖,事實上他主要目的是要美軍先解決西線問題,然後再支援東線,客觀上讓斯大林和蘇軍瞧不起英軍。而法國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就發現英國只顧自己不顧法軍,大部隊撤走後,只留下法軍在那裡打掩護。

    所以,在戰後論功評獎時,基本上沒英軍什麼事。雖然英軍也付出了重大傷亡,英倫三島也遭受了德軍炮火的打擊,但北非也好東南亞也好,殖民地沒了,瓜分德國的事也主要是美國與蘇聯在商量。其它不講,就連丘吉爾本人,原以為在二戰中帶領英華人民做了那麼大貢獻,起碼混個連任沒問題吧,沒想到他正高興的時候,英華人民拋棄了他。

    之所以會出現這個狀況,一是丘吉爾沒想到美軍登陸歐洲,根本目標不僅僅是幫助英國打贏這場戰爭,而是在為美國統治歐洲下更大的一盤棋。二是英國的實力打不了更大的戰爭。三是英國民眾的積極不高,本就對戰爭不感興趣,儘管丘吉爾是三個巨頭領導人當中信心最足的。

    參考文章:二戰盟軍打敗德國後,丘吉爾為何被英國選民拋棄,魚離開了水

    二戰期間,丘吉爾為何一再推遲盟軍開闢歐洲第二戰場

    二戰快結束時,丘吉爾為何打電報給羅斯福,稱二戰是“巨人之戰”

  • 20 # 何老師閒話

    細品起來,二戰誰輸誰贏是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

    美國:

    一戰以前還是債務國,很一般個國家,文明程度、戰鬥力遠不及歐洲傳統強國。但一戰把他開始打強了。二戰獲勝以後,一躍成為世界霸主,並且從當初的美蘇爭霸,發展到現在一家獨大。美國無疑是二戰最大的獲益國。

    蘇聯:

    蘇聯曾經長期貧窮落後,在歐洲屬於末流,一戰被德國吊起來毒打。二戰初期蘇聯遭受了巨大損失,但最終還是憑藉廣闊的領土、大量的人口和重工業基礎贏得了戰爭。二戰以後,蘇聯佔據了東歐、東德,把勢力擴張到歐洲中部。成為和美國並列的超級大國。

    這時期蘇聯取得的成績遠超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女皇,是蘇俄幾千年來最輝煌的時期。它也從二戰中獲得了巨大利益。

    中國:

    從918事變開始就被日本侵略,損失了大量領土,生死存亡一線之間。但透過二戰,中國最終趕走了侵略者,獲得了民族獨立。也有很大的收穫。

    法國:

    雖然開始被德國擊敗,但最終他也熬到了勝利,最起碼是沒賠本。

    而且中法在戰後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國際、地區事務中,有很大的發言權。這也是很大的收益。

    戰勝國自然會獲益,那戰敗國就肯定損失慘重?不一定。

    日本和德國雖然戰敗,但他們自己國內的軍國主義、納粹,野蠻好戰的勢力也同時被摧毀了。這就好像一個人身上長了毒瘤,雖然做手術切掉很痛苦,也很傷元氣,但總歸是好事。暴秦雖然滅亡了,但對秦國的百姓而言,也是一種解脫。秦朝亡了,秦國百姓反倒日子好過些。

    二戰以及戰後的審判,摧毀了德國、日本基因裡的兇頑。這樣一來,大家把心思都放在過自己小日子上,搞經濟發展。所以,戰敗沒幾年,這兩個國家就開始崛起,越來越富裕,人民福利很好。現在都是非常發達的國家,很多人樂意去。

    如果二戰德國和日本打贏了,他們的國民恐怕也很難比現在過的更好。雖然名義上是戰敗國,但也不是沒獲利。

    德國、日本沒有實現稱霸的野心,但充其量屬於搶劫沒成功而已。他們失去的,大多本來就不屬於他們自己。而且德日雖然是戰敗國,但人口的傷亡遠遠低於中蘇這樣的戰勝國。損失其實很小。他們戰後基本上是回到了應該屬於自己的位置。

    義大利更不用說了......

    二戰很殘酷,但從結局來看,似乎是一場皆大歡喜的戰爭,美蘇成為新霸主,中蘇德日保個本。那麼就沒輸家了嗎?有:

    英國!

    英國不但是最大的輸家,也很像是唯一的輸家。

    因為大英帝國才是二戰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日不落帝國統治世界300年,他的輝煌程度遠超美國,而且美國在未來恐怕很難、很難,幾乎不可能獲得英國當年的成就。一戰以前,英國是當之無愧的巨無霸,統治著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幾億人口。一戰、二戰之前的英國影響力遠大於現在的美國。當時是英國主導著世界秩序。

    一戰的導火索是薩拉熱窩事件,我們都清楚。但一談到具體怎麼爆發的一戰,很多人就糊塗了。實際情況很簡單,英國和比利時有盟約,誰要打比利時,英國就打誰。結果德國為了打法國,想繞道比利時,從側面穿插到法軍背後。但他一打比利時,英國就對德宣戰了。英國一宣戰,大英帝國下屬的印度、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幾十個大大小小的殖民地國家跟著加入進來,立即變成世界大戰。

    二戰的爆發也是因為英國和波蘭有盟約,誰打波蘭,英國就打誰。希特勒的判斷是他如果打波蘭,英國會背盟,不能真管。結果他一進攻波蘭,英國又守約了,對德宣戰。然後英國的大大小小殖民地國家都參與進來,幫著盟主打德國,又變成世界大混戰。

    當年英國是世界性大帝國,他一打仗,就是帶動全世界。即便是現在,英聯邦國家依然有五十多個,是一支比較強的勢力。

    本來英國是獨一無二的霸主,但兩次世界大戰,最終造成大英帝國崩塌。

    打仗是一種昂貴的消費,兩次世界大戰之初,都是英國帶頭在歐洲大陸和德國打。打一陣子,大英帝國也不行,國家沒錢了,開始借。找誰借?只有美國。而且英國維持戰爭繼續軍火和各種物資。買軍火和物資,還得找美國。

    英國最初是拿英鎊、黃金買美國的軍火、物資。腰包掏空了,他又找美華人借錢,然後買美國軍火。但借錢得有點抵押,這期間英國又把一些島嶼、殖民地,賣也好、抵押也好、送也好,給了美國。他前線繼續資金、軍火和物資,肯定沒時間和美國精打細算,反正都是打欠條,以後的事,這些東西買的都是高價。

    兩次大戰下來,掏空了英國家底。再想維持30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是不能夠了。因為維持這些地盤需要部隊,動用部隊就是流水一樣的錢。戰後,英國窮了,軍事實力大幅縮水,縮水幅度得是90%。這樣一來,英國沒有足夠的實力去維持殖民地的秩序,當這些殖民地的人民開始追求獨立,英國沒有能力去“維穩”,只能認他們各自獨立。

    二戰以後,大英帝國很快分崩離析。由控制3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幾億人口的大帝國,變成20多萬領土的中等發達國家。和3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的德國、日本,這樣的戰敗國完全處於一個級別。

    英國還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有核武器,總算保持一些顏面。但在其他方面,完全和戰敗國劃等號。

    二戰是一個世界大國重新分配籌碼的過程。開始之前,英國有100個籌碼,美蘇德日法各有50個籌碼,中國有20個籌碼。打完以後,中國還是20個籌碼,德日法還是50個籌碼。美蘇分別有75個籌碼,各多了25個籌碼。唯獨英國的籌碼減少了,只剩下50個。然後還算他贏了......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俄羅斯國力衰落,基本上是吐出了獲利籌碼,現在手裡不足50個。美國又多拿了一部分。英國則持續衰落,籌碼減少,也不足50個。中國由於以前基礎太弱,導致二戰吃虧很大,犧牲很多。但二戰以後到現在,整體是持續上升狀態,手裡的籌碼要略微超過50個。

    二戰以前英國是世界霸主,二戰以後,英國衰落,美蘇成為新霸主。所以兩次世界大戰本質就是重新劃分世界格局的戰爭。有條件的國家,重新爭奪霸主的寶座,而且打的非常慘烈。現在的格局是美國一家獨大。如果有一天又有新興國家想挑戰霸權,再重新劃分格局,場面也必然是很驚人的。恐怕會超過二戰。

    二戰讓英國失去霸主寶座,成為唯一的輸家,也不能怪別人,都是自己作的。英華人在二戰期間的行為匪夷所思。他是世界霸主,按理講應該維持秩序,尤其是歐洲秩序。當希特勒開始挑釁冒險的時候,他就應該站出來。結果他沒有,在開始階段,長期對德國妥協。

    德國第一次冒險出兵萊茵蘭,希特勒自己也是非常緊張,害怕英法出兵打他。結果英法選擇了視而不見,沒管。隨後德國吞併奧地利,英法還是不管。吞併捷克,還沒管。希特勒以為英國會一直不管,所以開始打波蘭。這時候英國突然就硬了,直接對德國宣戰。把希特勒也弄的措手不及。

    從希特來開始冒險,英國一路軟弱,到波蘭又突然強硬,直接宣戰,英華人的表現特沒6。以至於讓希特勒誤判形勢。英華人要是一開始就強硬,或者對德一軟到底,都不至於輸了二戰。如果開始就強硬,德國不會繼續冒險。一直軟弱,德國會先打蘇聯。而且英國也坑了法國。希特勒一路冒險,法國也不想管。等到打波蘭,法國比較穩,還是不想管。如果沒有英國攛掇,甚至英法再和希特勒勾結一下,德國也就順勢先下手打蘇聯了。但現實情況是德國打波蘭以後,英國逼著法國跟他一起向德國宣戰。這樣一來,德國只能先打法國。

    由於當時英國是世界霸主,希特勒並不想和他玩命,有很大的顧忌。所以即便是宣戰了,希特勒也一直想和英國講和。但丘吉爾死活不幹,就是要打,現在、馬上、立即、就這,打。最後跟希特勒拼了個油盡燈枯。如果丘吉爾不這麼強硬,不讓英國衝在第一線去和德國硬拼,而是緩和一下,促使德國先和蘇聯打,等雙方消耗的差不多了,他再帶領英國參戰,結局肯定不是現在這樣。

    所以後來很多人認為是丘吉爾毀了大英帝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升汽油等於多少公斤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