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勇敢的迴歸
-
2 # 大蝦風輕揚
我想這個問題答案是唯一的,反對招安的人他們不是不想走或趕走宋江,而是不能。
梁山一百單八將並非鐵板一塊,古龍大師說的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既然身在江湖,必然會有利益追求,一百多人,上梁山的原因各不相同,自然追求的也不一樣。
渴求功名的,只想以梁山為跳板的勢力最為龐大,比如以宋江為首的核心層。戰敗歸降的原朝廷將領,能在不降罪的前提下歸順朝廷,回到熟悉的地方自然也是非常願意的。中立的自然是無可無不可,另外一些小龍套意見就沒人在乎了。
首先是為什麼不趕走宋江不趕走宋江的原因在我看來就兩點:
一、宋江一系勢力最大龐大,佔據了梁山的絕對話語權。
看看宋江一系的人員有哪些吧:吳用、花榮、戴宗、李逵、孔明、孔亮、宋清等人,再加上一些依附宋江的小派系,人數差不多佔了梁山一百零八將的三分之一。再加上招安符合大部分人利益,以關勝、秦明、呼延灼為首的降將派必然會支援,大勢所趨,反對派人單勢薄,無人支援怎麼來趕走宋江?
二、宋江是梁山之主,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擁有大義名分。
梁山聚義的核心凝聚力就是兄弟義氣,替天行道,兄弟義氣也是維繫梁山這個並不緊密的團體的唯一紐帶,再加上宋江未上山之前就有著“及時雨”的名號,很多好漢都服他義氣深重,趕走宋江,就是斷了梁山的信仰。
那麼反對招安的好漢為什麼不選擇離開呢?我想原因很好解釋:
一是上了梁山的多數都是有過人命,犯了事被朝廷通緝的罪犯,離了梁山這個大集體的庇護,危險係數大大增加。投靠其他大勢力更不靠譜,一是田虎、王慶勢力也在被朝廷征討,不一定安全,方臘勢力是以宗教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再者江南路途遙遠去了也不一定得到重用。
二是上文提到的維持梁山一百零八將脆弱關係的就是所謂的兄弟義氣,如果單獨離開梁山,就是背棄了誓言,不講義氣,是要被所有人唾棄的,更有甚者可能會導致其他兄弟的追殺,畢竟梁山作為一個團伙,也是有規矩的。
三是宋江弄出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排名也欺瞞了不少人,假託上天安排來定下排名,這在封建時代還是能糊弄不少人的,天意難違,梁山一百零八將就是一個整體,這讓迷信的古人也不敢隨意違背。
既然無法反對招安,又不能離開,那就只能一條道走到黑,一直跟著梁山走下去了。
-
3 # 一半秋色
其實,梁山大部分人是支援招安的。
梁山108好漢,其中有一大批是打了敗仗被俘的朝廷武將,如呼延灼、秦明、董平、關勝、朱仝、雷橫等等。
宋江一旦擒獲朝廷將領之後,一般都是這套規定動作:
第一步,喝退押送之人;第二步,親自鬆綁;第三步,跪倒磕頭;第四步,鄭重宣告:梁山本無反心,如今奸臣當道,皇上被矇蔽了;第五步,我以後會招安的,跟哥混,很有前途。
這些被俘之將,見宋江如此心誠,以後還能繼續做官,於是便安心留在了梁山,聽宋江號令,所以,這波人支援招安願望最為迫切。
除了這些投降派,還有不少好漢也支援招安。
首當其衝是林沖。
林沖是個官迷,當年為了保住八十萬禁軍教頭之位,對高衙內欺負林娘子惡行一再忍讓,後來,中了高俅奸計,誤入白虎堂,被髮配三千里之外,但此時,林沖並沒斷了官復原職的幻想,甚至不惜休掉了林娘子,已向高衙內示好,讓他毫無內疚感地與林娘子交往。
火燒草料場之後,林沖終於向現實低頭,逼上梁山成了草寇,把當官之夢永遠埋在了心底。
直到,宋江來了,提出了招安的宏偉目標,林沖一聽,立馬來了勁,早已冷卻的心,剎那間又被撩撥起來了,打起仗來,分外有勁,每次戰鬥,都一馬當先,表現慾望強烈。
對於招安,林沖舉雙手、抬雙腳表示贊成!
除了林沖之外,還有不少人支援招安,如楊志、孫立、宋清、安道全等一大批擁躉,超過百分之八十。
最後來說說對招安不感冒的這些人,如李俊、童威、童猛、阮氏三兄弟、魯智深、武松等等。
李俊志不在此,他的志向更為遠大,他的目標是泰國國王,所以徵方臘之後,他帶著童威、童猛去了泰國。
阮氏三兄弟是晁蓋的人,平日裡散漫慣了,不喜歡循規蹈矩的生活。
魯智深、武松是出家人,對升官發財、封妻廕子根本不感冒。
-
4 # 燈閱泰山
《水滸傳》中,不願意招安的並非有很多人,事實上相當多的人是願意招安的,特別是後期被宋江用各種手段騙上山的那些人,全都想要重新迴歸朝廷懷抱。如果沒有這些人的支援,招安不可能順利進行。
宋江基本上就是梁山的符號,即便是晁蓋做梁山之主時,事實上宋江的勢力就已經很強,已經隱隱蓋過了晁蓋。當時晁蓋總是坐鎮梁山,率軍出戰的事都是宋江做的,連番征戰總是獲勝,宋江的聲望越來越高,雖然名義上晁蓋是一把手,但若問梁山上的人更服誰,毫無疑問是宋江。歷史上有這樣的例子,如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當年的太子是李建成,是李淵之後,順理成章要做皇帝的人。但李世民常年在外作戰,在部隊中的聲望很高。正是因為得到軍隊諸位大將的支援,所以李世民才有能力滅掉李建成李元吉,自己做了皇帝。
宋江是同樣的例子,透過征戰得到廣泛支援,後來又用各種手段收攏了朝廷的一些降將,這些人之所以投降,固然有生死威脅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宋江對他們的承諾,在很早的時候宋江就有招安的念頭,正因如此,所以像關勝秦明等人才會投降得那麼幹脆。
所以說,即便有武松等少部分人不願意招安,也沒有辦法。宋江就是梁山,根深蒂固,是趕不走的。
-
5 # 黔東坤哥
我覺得,題主對水滸的認知完全停留在影視作品和道聽途說之上,沒有真正讀過《水滸傳》這部小說,從而導致對小說故事的瞭解產生了偏差。如果讀過原著,我相信不會在這麼低階的問題上產生疑惑。
《水滸傳》寫的是108條好漢齊聚梁山,在宋江的帶領下起義的悲壯故事。這108條好漢中,大多數人上山前,都廝混於各級官場,在大大小小的職能部門擔任著不同的職務,他們幾乎都有良好的家庭出身,有幸福完整的家庭,還有良好的社會地位和名望,既富甲一方,又聲震江湖。他們雖然因為各種原因被逼上粱山落了草,但沒有一人是心甘情願歸順的。他們是官兵,粱山人是賊寇,他們的骨子裡流動著的是傳統的血,打心底裡瞧不上打家劫舍的人。許多人只不過身不由己而已,他們有的確實觸犯了當朝刑律走投無路,有的則純屬義氣,在雙方廝殺的過程中,受宋江人格魅力的影響而放下武器倒戈,沒有一人真心想上粱山入夥做強盜,給自己的祖先抹黑。
許多身份地位顯赫或身懷遠大抱負的人到梁山後,都身在曹營心在漢。每時每刻都渴望著有朝一日能夠洗白身份,重回官場為朝庭效命,光耀門庭。他們不願意在梁山上揹負一世的罵名,宋江提出招安,正中了這些人的下懷,他們自然積極響應,擁戴宋江,希望在他的帶領之下,自己能夠有個好的出路。宋江本人一心想要報效朝庭,自不必說。他上梁山之後,累次帶兵與官兵作戰,都只反官兵,不反朝庭。由此可見,他對自己留有後路,不想做得太絕。
梁山軍師吳用,是一個落第窮書生,一肚子的壞水,是極嚮往仕途功名的一個小人,招降盧俊義時所使手段足可證明。但他卻偏偏不得志,宋江上梁山之後,提出招安的構想,拔動了他的心絃,立馬賣友求榮,背判了晁蓋,倒向了宋江;大名府員外盧俊義偕書童燕青,武功蓋世,名震河北,卻被吳用的下三濫手段逼上梁山,原本就覺得逼屈,心中一萬個不願意,能夠為朝庭效力,恢復身份,招安之路,也正中他的下懷。
花榮是宋江的死黨,視宋江為偶像,一直跟隨宋江左右,以死相隨,這樣的鐵粉,當然對宋江唯命是從,絕無二心,宋江說招安他就應招安。梁山座次靠前的眾首領,諸如呼延灼、秦明、關勝、楊志、孫立、董平、朱仝、雷橫、戴宗等等,除了戴宗,其餘的都是武藝超群之人。不論在朝庭為官,還是在梁山為將,這些人都是馳騁沙場衝縫陷陣的主。在未上梁山之前,並未犯下滔天之罪,他們被各種理逼迫上粱山之後,深知落草為寇並非長久之計,梁山也不是他們理想的歸屬,能有機會恢復身份為當朝效命,他們求之不得。所以,以他們為首的一大幫人,從心裡是贊同並接受招安的。這幫人放不下功名利祿,成為宋江的勢力,佔據了梁山大半江山。他們都出身江湖,義字當先,把義氣看得比命還重,都指望跟著宋江當官發財,根本不會自行離開梁山,也不會背叛宋江,更不可能趕走宋江。宋江後來能夠統領梁山人馬順利接受朝庭招安,跟這幫人想入正統的心思是分不開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人心所向,民意佔了主流,無人能夠違背和阻擋。只是他們都沒有想到,招安之後的結局會那麼的悽慘。
真正不願意接受朝庭招安的只有晁蓋的舊部阮氏三雄,李俊,白勝等,加上林沖,魯智深,武松。這些人除了林沖,都是來自當時社會的最底層,沒有文化,嫉惡如仇。他們當中,幾乎每個人都視人命如草芥,犯下過彌天大罪,受到朝庭的通緝追捕。他們是退無去處,生無活路,被現實殘酷逼迫而上的梁山。他們視梁山為安身立命之所,誰也不想離開。他們深知,即便投靠了朝庭,朝庭也容不下他們,早晚都是死路一條。
這幫人在粱山受到宋江勢力的排擠,得不到重用,淪落為宋江利用的工具。他們雖然竭力反對招安,投降朝庭,但他們勢單力簿,胳膊擰不過大腿,無法跟宋江抗衡,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隨大流聽天由命。其實,他們才是正宗的綠林好漢,更講究江湖義氣,要他們離開宋江,除了沒地方可去,也放不下面子脫不了情,宋江畢竟接濟過他們,救過他們的命,無論如何也做不到趕走宋江的地步,他們的勢力,也不是宋江集團的對手。
李逵也公開反對過招安,但他是一個無腦之人,只知道殺人。在梁山108將中,他與花榮一樣,死忠宋江,他更不會離開梁山,不會趕走宋江。從李逵、花榮、宋江三人連死都要相陪來看,兩人對宋江是何等的忠心,他們的關係是何等的鐵!
-
6 # 高山之泉d
只懂武道,不懂政治,更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即便有也不能堅持,愚忠所致。這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所有農民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
梁山所謂的忠義,欺騙了眾多人,只有少數幾個明白宋江的別有用心,但也處於無奈,更沒有一個能出面號昭領導他們的人,出耒反對這一投降主義,招安。雖有李逵、魯智深等出耒反對,但也勢單力薄,只能是發發牢騷而已,在宋江的政治欺騙下,大勢所趨,眾好漢無可奈何。
在梁山人馬中,對宋江的本耒面目、在反對招安的問題上,唯有水軍頭領過江龍李俊看得最清楚明白,並且付之於行動,帶領手下水軍去了暹羅國。
無可奈何花落去!轟轟烈烈的梁山農民運動本可推翻腐朽的大宋封建王朝,但最後卻毀在投降派宋江手裡。它和歷史上所有的農民運動一樣,成了封建統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所有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運動,如黃巾起義、瓦崗寨、黃巢、方臘、梁山義軍乃至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都是由於在那個時代還沒有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必然結果,他們的命運超越不了歷史的必然侷限性。
-
7 # 泥人161
宋江早前就給自已打下了基礎,以及時雨拉攏人心,梁山上的眾好漢是以義氣為重,不求同日同日生,但求同日同日死,要受罪大家同受,要享福大家同享,這大概就是梁山眾兄弟不趕走宋江的原因!
-
8 # 張權656546857
不喜歡招安的是李逵,武松.魯智深.阮小二等。他們都是下層貧民或是小官吏
都幹過殺人.打劫的事,被官府捉拿,沒有辦法,只能結伴合夥幹一些打家劫舍,佔山為王而生存,
最後被宋江從各個地方弄到梁山,以禮相待,攻城奪府。大碗喝酒,大碗吃肉,過著自由散漫的生活。誰也不去想個人出路,梁山的前途。而宋江作為梁山的頭領也是領袖,略知文墨,且是刀筆小吏。以孝自許,以忠義自勵。看到粱山發展壯大,既沒有推翻大宋王朝的決心,也沒有長遠政治謀略。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只能選擇招安,為弟兄們謀個前程出路。
在招安過程中,大部降將.雙鞭呼延.大刀關勝.徐寧.盧俊義等,都渴望招安,為國建功立業,過上層官繚生活,另一部分李逵.武松.魯智深等,反對招安,但又不能出走,一是沒有好去處,二是怕傷了兄弟和氣。還幻想梁山不被招安,能在一天是一天,過著大碗喝酒.分金分銀的生活。
趕走宋江更是天方夜潭.痴人說夢。一是宋江具有傑出政治和軍事才能,且有組織能力。梁山多數頭領都是宋江鐵桿們,換上盧俊義,眾頭領大多不服。其他頭領都是有勇無謀,沒有組織能力,沒有號召力,誰能頂替宋江。
-
9 # 使用者東方文輝
第一、身不由己。梁山是一個團體組織,宋江是大哥,是總頭目。一百零八把交椅分了座次,有上下順序。領導的決定不是誰願意執行也可,誰不願意執行也可的。
第二、道德綁架。梁山一夥,講的是忠義。宋江給眾弟兄灌輸了滿腦子的忠義思想。第一忠義,當然是對大哥忠義。有些人心裡不情願接受招安,迫於忠義,不好違背,只有屈就。
第三、走投無路。很多人是走投無路才上的梁山,隨了宋江,讓他們單獨離開,基本上是無處可去,無法生存。沒有更好的出路,只有跟著宋江受招安
第四、不是真英雄。不同意招安的人,沒有膽略同投降派作鬥爭,也沒有人提出驅逐宋江,另立領導人的建議,也只有發幾句牢騷而已。最終,也只有聽之、任之、隨之。
-
10 # 春日之虎
《水滸傳》第71回中,宋江利用假石碑,假借“神授”之騙局,將梁山108將順利完排好座次後,宋江坐穩了第一把交椅,並把“聚義廳”改為了“忠義堂”,打起了“替天行道”和“保國安民”的旗號。這一番神操作,等於宋江公開亮明瞭立場,就是要改變梁山的方向,要將梁山從“造皇帝反”的路線上,帶向“保皇帝”接受朝庭“招安”的路線上來。
菊花酒會上,宋江喝高了,於是提筆寫詞“滿江紅”一首,並讓樂和配樂高唱,當樂和唱完最後一句:“盼天山降招早招安,心方足!”一下子惹怒了幾位梁山好漢。
李逵此時酒更是喝高了,於是蹬翻了桌子,並大聲說:“招安,招安,招什麼鳥安!”武松也冷冷地說:“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兄弟們的心!”魯智深也表達了同意武松看法的觀點。
可見,梁山好漢108將,公開反對宋江招安的也就李逹、武松、魯智深三人,如果按平時表現,除這三人外,還有阮氏三雄、林沖、孫二孃與張青夫婦這幾個人是反對招安的。
李逵雖不願招安,但他是宋江的嫡系,他反對“招安”路線卻是宋江最忠實的跟隨著,再怎麼反對“招安”也不會“反了宋江”。武松、魯智深、阮小七、林沖等人,都是“義”字當頭之人,也都忠心擁護宋江,並不會真正去反宋江,雖然不同意“招安”,但最終都會跟宋江走的,事實也是如此。
不同意“招安”地是少數,梁山上大部分好漢都同意宋江的招安路線,再加上不同意“招安”者又不會真正去反宋江,所以,就談不上什麼因少數派反對“招安”去離開梁山或逼走宋江。
宋江這人,從現代觀點來看,他是個“投降派”,是借了梁山這個“煙水寨”來買朝庭的“鳳城春色”,但宋江這人的確善於拉擾和收買人心,能用手段將反對“招安”的梁山好漢違背初衷,並忠實地跟他走。
-
11 # 苗玉漢
家有家規,國有國法!梁山既然有那麼多人,當然:嚴格的紀律也是掌管每一個將士得必要手鍛。可是:他們確實沒有想到當時的朝廷會那麼黑。宋江只是想帶領官兵走一條正路,既利國又利民,更有利的是官兵。誰呈想奸臣當權,難避後患。導至全軍覆沒,實在痛惜。……
-
12 # 雪鄉來客lwd
梁山好漢都是背逼上梁山的,每位好漢的身上都體現的是一字:義,所以好漢對宋江從沒有二心,而宋江比這些好漢又多了一張封建思想的奴才臉,為替天行道不顧兄弟情義而招安,來證明宋江兩面好人的形象。為義而聚,為義而亡;好意未必是好心。
-
13 # 吳桂清9
隨著梁山人才濟濟的聲勢浩大,引起了朝廷的關注,在朝廷眼裡是容不下樑山目前的震勢,所以,梁山就是朝廷必須要解決的當務之急,想功打梁山,但短時期內朝廷是沒有把握取勝的,要長時期耗戰,朝廷也沒有那個實力,只有讓他們招安,才是最佳上策。
而宋江與各位好漢們在那個當下,梁山泊的處境以至各方面,是無法養活日漸發展壯大的群雄好漢們,宋江也是正在著眼籌謀眼下與未來梁山這些人的生存之路,也是處於茫然無助的背景下,收到了朝廷的招安條文,打開了宋江的困惑思路帶來了生機。
宋江有了招安之路,並在梁山廣泛的傳開,卻令各別人,像李逵、武松、玩小二、魯智深等一些人反對。像這些人他們的本性就是屬於不規範的江湖俠客,不受管制而自由自在是他們想要的人生。
而題主的問題是: 既然有很多不同意招安,那為什麼不離開梁山或趕走宋江?閱過水滸傳的讀者們都會明悉這個道理,發生在梁山一系列或令各別人匪夷所思的事件裡,都能找到解釋的註腳,任何事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它不是孤立的存在,突發的背後是自然,都在相對統一的範圍圈裡,同時,受意思形態感染也會催生新的靈感思路,同時,那些不想招安的自身條件,他們能奈何了龐大的朝廷追殺,這就是他們主觀意識的改變與客觀現實的條件所需,即不能離開,也不可能趕走宋江。這是我回答的以上內容!謝謝!
-
14 # 使用者戀土
真正不願招安沒有多少人,受狹隘的愚忠思想的影響才是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作指引,不知道什麼是大愛,只講兄弟情和江湖義氣。再者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正名聲,光宗耀祖,出人頭地。因此,他們保持著一團和氣的兄弟情宜,不離不棄。
-
15 # 烏金康珠
梁山好漢不離開梁山 其根本原因都是因為一個義字 古代的人只要是結拜金蘭義友 那怕上刀山下火海絕對是兩肋插刀 更何況是梁山好漢 他們為兄弟情 肝膽相照 一生相隨
-
16 # 愛生活生輝0a2o
這個問題我要考慮再說,這就是當時的身份地位和社會情況了;因為有的人種種原因,因而犯過罪的,是朝廷官府緝拿的要犯。不原意招安的也只有幾個人,比如;武松殺害了高官和西門慶,林沖殺害了陸謙,而魯智深殺害了鎮關西等等,他們是在逃要犯的身份,所以不原意招安。還有許多好漢都是官逼民反,才上了梁山,對朝廷有很大意見,但是他們大哥宋江,卻是一個非常想回朝廷招安,為什麼大家還認為他做大哥呢?因為有好多人原意盼著招安的,因為他們都被抓來梁山是朝廷的官員,比如;呼延灼、奏明等人,因為受了宋江的鼓惑,所以就留在梁山上面,第二他們崇拜宋江,注重兄弟之情。他們都是崇拜宋江,所以大多數人還是支援宋江的,所以怎會有人趕走宋江呢?再說自古以來,怎為兄弟之間講究的,就是一個義氣。而且宋江在沒有上梁山之前就及時雨的稱號,還有許多江湖上的朋友都十分的崇拜他,梁山好漢也不例外,而且大多數人來到梁山都有犯過命案的人,如果離開了梁山,他們就找不到更好的庇護之所,更無藏身之地了。江湖有江湖的規矩,如果將他們大哥宋江趕出了梁山,他們就要揹負一個不義之道的罪名了,更何況梁山好漢都是行俠仗義之人,又何必趕走大哥宋江呢?最後不懼強權;誓死如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讚揚,但是他們最後脫離不了,封建社會制度束縛,到了最後還是有了悲慘的結局。這很顯然當時的社會生存與艱難,因而他們也不會離開梁山的,無論原因如何′,他們有勇有謀的策略都值得我們去考慮!
-
17 # 為國憂而憂平凡人
政治路線是高層領頭決定,作為低下將領是無權力左右的。歷史上事例很多,兩面人很多,權力在手時,不可左右,只要失去權力時,背離即定方向,傾刻改變。宋江反貪官不反皇上。,其實皇上是貪官汙吏的保護傘,何況宋江是粱山領袖,底下將領不聽領袖的是不可能的,被所謂仁義禮智信束縛,整個團隊,敢怒不敢行。這就是政治。
-
18 # 初曉兒
小說《水滸傳》裡,梁山上反對招安的是弱勢群體,並沒有多少人不喜歡招安。大家不離開梁山是因為梁山人多勢眾,最為安全。趕走宋江,梁山泊群龍無首,會成為一盤散沙。關鍵在於:宋江有極其厲害的制衡手段!
一、水泊梁山上,沒有多少人反對招安,更沒有多少人反對宋江。梁山泊一百八將的座次,無論是出於宋江的個人意志,還是其他因素安排的,“三十六天罡”都必然佔據山寨統治地位。我們分析水泊梁山上誰反對誰支援招安,只需要粗略分析“三十六天罡”即可。
《水滸傳》裡的三十六天罡,真正反對招安的,充其量只有阮氏三雄、魯智深、武松、劉唐、李逵、史進、林沖、楊志等寥寥數人。
阮小七偷換御酒、戲著方臘的龍袍和平天冠,反映了阮氏三雄是最為激烈的反招安派。
魯智深一針見血地指出:“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 明確反對招安。
武松也曾直接頂撞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們的心!”
李逵撕扯招安詔書,力主“殺去東京,奪了鳥位!” 反招安態度明顯。
劉唐是晁蓋的老班底,他反對招安的態度,是與阮氏三雄殊無二致的。
主動落草的史進,與二龍山派反招安思想應該是接近的,可以列入反對招安的將領之一。
林沖和楊志,是兩個特殊的人物,由於他們他們的身份和一身驚人武功,他們都一直是期盼回到體制內。二人都是在碰得頭破血流之後,迫不得已落草為寇的。他們深知招安沒有好下場,但又並非死硬的反招安份子。在招安和反招安之間,其實這是兩個思想矛盾的人物。
燕青,是梁山泊最為乖巧的人物,他實質上是反對招安的,但他又是招安的積極踐行者。這是因為他是盧俊義的僕人,是他的“義僕”觀念決定的。
“三十六天罡”裡的其他人,宋江、吳用、花榮是招安派的核心人物。
五虎上將裡的關勝、秦明、呼延灼、董平和八驃騎裡的朱仝、索超、張清是朝廷降將,都是寄希望於宋江的“等待招安,封妻廕子,光耀門楣”決策的實現。徐寧是被宋江、吳用計賺上山的,與其他朝廷降將沒有區別。雷橫,可以說是唯朱仝馬首是瞻,無疑可以歸入招安派一類。
李俊、張橫、張順、穆弘,即所謂“揭陽三霸”,是為害一方的地方惡勢力的代表,是典型的投機分子。他們追隨宋江,就是為了謀個出身,他們是不反對招安的。戴宗為首的江州派人眾也是如此。
公子哥柴進胡鬧一氣,是因為保有丹書鐵券,並無反抗宋朝廷之心。
李應是宋江裹挾上山的,不會有心當一輩子草寇。
呆頭呆腦的盧俊義,就是宋江、吳用的一個牽線木偶,不用說是屬於招安派。
公孫勝雖然是晁蓋劫取時生辰綱的“七星聚義”的七人其中之一,但他是“方外之人”,他不會永遠在江湖上落草為寇,也不可能在朝為官。在梁山泊招安和反招安方面,這個人可以忽略不計。
楊雄、石秀是宋江從晁蓋的行刑劊子手下救出來的,解珍、解寶有宋江提攜之恩,他們四人是不可能反對宋江,不可能反對招安的。
二、離開梁山,反對招安的幾個人無處安身;趕走宋江,反對招安的幾個人無法辦到,他們也犯不上那麼做。“三十六天罡”裡的十來個反對招安的人,離開梁山何去何從?
阮小七穿戴了方臘的衣冠後,被朝廷認為有謀反之心,回到他的石碣村依舊打漁去了。假如阮氏三雄離開梁山泊,到哪裡去?回鄉打漁?
魯智深、武松、楊志是從二龍山歸附梁山的。史進也是從少華山率隊歸附梁山的。他們之所以歸付梁山,都是在他們原來的山寨無法自保的情況下,與梁山泊兵合一處,將處一家的。魯智深、史進都被官府抓去過。難道他們依舊各回各家各找各媽?那麼他們不還是回到了以前勢單力孤的境況,不是坐等官兵各個擊破,死路一條?
或許有人會說,他們可以組合在一起,帶同“七十二地煞”裡他們的同夥,另立山頭,再開爐灶!
但阮氏三雄與魯智深、武松、楊志、史進,與劉唐、李逵、林沖,除了在反對招安上意見基本一致,他們之間並無多少交集。
李逵唯宋江馬首是瞻,他雖然反對招安,但他絕對不可能離開宋江。
林沖雖然是魯智深的結拜兄弟,但他是梁山泊元老,他有可能離開梁山?沒有可能!
阮氏三雄、劉唐都是梁山草創時期的將領,他們會離開梁山?也斷然不會!
也就是說,反對招安的將領離開梁山的唯獨只有魯智深有可能。但按魯智深說的“大家各自走開”,他走開後去幹嘛?只能是流落江湖,別無出路。
題主所說的“趕走宋江”,無異於痴人說夢,寥寥數人,能趕走宋江麼?“梁山泊天王晁蓋”也不是宋江對手,其他人要想趕走宋江,談何容易!假如真有反對招安的人出來趕殺宋江,第一個出來保護宋江的,反而恰好是反對招安的李逵!
梁山泊沒有了宋江,會成為一盤散沙。
三、宋江有極其厲害的制衡手段,招安反對派不可能離開梁山,更不可能有人出手趕走宋江。“三十六天罡”裡,宋江、吳用、花榮是整個山寨的靈魂人物,梁山泊招安的大政方針都出自他們三人之手。他們三人雖然沒有如同《三國演義》的桃園三結義,但他們的同進退、共生死,卻比“劉關張”猶有過之。
吳用的背主求榮,成了宋江迷惑和轄制晁蓋集團隱蔽的、得心應手的有力助手,同時也成為了宋江實施招安決策的智囊團執行長。
晁蓋集團的班底,全都按吳用的眼色行事。在阮氏三雄、李逵、劉唐,乃至武松的眼裡,吳用都是反對招安的。吳用正好利用他與晁蓋同時上山的身份,慢櫓搖船捉醉魚,在晁蓋死後,成了晁蓋集團實際上的領導者。牢牢地控制住了晁蓋老班底的行動。
宋江的“要當官,殺人放火受招安”的決策,更在吳用這個心狠手毒的“智多星”的輔助下,得到了有力地推行。
宋江、吳用無端炮製了一個“河北三絕”的名頭,讓一個草包盧俊義當上了梁山泊副寨主。既讓宋江坐穩了第一把交椅,又使招安派多了“副寨主”支援的砝碼。試想,山寨正副寨主和軍師都力主招安,這個決策還有商量的餘地麼?
林沖,雖然他反對招安,但是他的性格決定了他不可能魯莽行事,而是以大局為重。晁蓋等人上梁山時,林沖是有資格當寨主的,但他一讓再讓,自己只坐了第四把交椅。晁蓋一死,最先推舉宋江坐第一把交椅的正好又是林沖。
林沖是清醒的,他知道宋江、吳用賺盧俊義上山的目的。他同樣知道,宋江之所以把一個武功和資歷都遠遠不如他的關勝硬架在他頭上的目的。他也知道只要自己拿出決定性意見,山寨裡沒有多少人反對宋江當寨主。
林沖的性格,宋江、吳用瞭如指掌。吳用在跟隨晁蓋上梁山時,就在研究林沖。宋江對林沖的認識,明顯綜合了自己的判斷和吳用對林沖的認識。讓反對招安的林沖成了自己上位的主要推手,客觀上也就成為了實施招安的推手。林沖不可能離開梁山,更不可能趕走宋江。
宋江的手段何等厲害!
花榮,是宋江最親近最得力的干將。宋江透過花榮籠絡住了秦明,加上無尺寸之功的關勝一上梁山就成了五虎上將之首,必然對宋江感激涕零,更有武藝高強資歷最老的林沖的謙讓,五虎上將就牢牢把握在宋江手裡。
宋江把花榮擺在八驃騎之首的位置,加上與宋江速來交好的朱仝坐八驃騎第二把交椅。對把不準脈搏的楊志,宋江把他排到了朝廷降將張清的後面,徐寧和索超的前面,兩邊一夾,讓他動彈不得。武功一般但是江州派班底的穆弘也擺在了八驃騎裡面。
這樣宋江也牢牢把控了驃騎將軍。
如此一來,梁山泊最精銳部隊的首領,馬軍頭領就完全聽命於宋江。
步軍頭領,宋江把魯智深、武松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但是他們兩人是無法管得住劉唐、雷橫、李逵、燕青、楊雄、石秀、解珍、解寶等人的。劉唐與魯智深、武松沒有交集;雷橫是宋江的救命恩人;李逵是宋江的鐵桿粉絲;燕青聽命於盧俊義;宋江對楊雄、石秀有恩。
解珍、解寶是孫立帶上梁山的,宋江分化瓦解了登州派,把為頭的孫立打入了“七十二地煞”系列,解珍、解寶在梁山泊有了光彩的身份,感激還來不及,他倆必然不會反對宋江。
武松是宋江的結拜兄弟,他反對招安,但他卻是整部《水滸傳》裡第一個提出接受朝廷招安的人!
武松雖然說了“今日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們的心”的話,但他是一個經不起追捧,受不得羞辱的人。
施恩免了他的殺威棒,好酒好肉款待他,他便成了施恩和張都監狗咬狗,爭奪快活林的打手。
柴進不滿意他的發酒瘋打人,他便把招待了他一年多的柴進說成是“花無百日紅”。
宋江送了他十兩銀子,他便感動得流下淚來。
朝廷詔書上言辭不對,他便要“活剮了”招安使節。
武松的口頭禪是“我便是景陽岡上的打虎武松!”
第一次招安現場上,宋江對招安使節說:“我們這些兄弟,只要朝廷好言相慰,便心滿意足了!” 這話說的就是武松。
換句話說,只要宋江對武松好言相慰,武松依然是宋江的好兄弟,依然唯宋江馬首是瞻!
也就是說,梁山泊步軍頭領同樣完全掌控在宋江手裡。
宋江對水軍頭領的制衡,尤其明顯。直接把追隨他的揭陽三霸死死壓在阮氏三雄的頭上,還讓李俊做水軍的最高首領。八百里水泊裡,水軍的控制權無可置疑地把握在宋江的手裡。
宋江手段之老辣周全,梁山泊無人能出其右。他讓山寨裡的將領不可能有人會離開梁山,更沒人有趕走自己的念頭。
-
19 # 綠野萍蹤01
梁山好漢招安了嗎?假如按照歷史真實,確實是因為被張叔夜戰敗,“副賊”被擒,宋江迫不得已投降招安。這段歷史,其實就隱寫在了朱武用苦肉計向史進投降的故事之中。但是,施耐庵並沒有明寫梁山好漢招安,《水滸傳》到梁山大聚義時就結束了,把宋江寫成招安派的,是續書《徵四寇》。
《水滸傳》中,宋江是堅定的造反派,梁山一百單八將人人反對招安,要招安的恰是托塔天王晁蓋。續書反轉了原著,惡意掩蓋《水滸傳》的真相,所以,才有了宋江要招安,梁山那麼多好漢反對招安。
於是,問題來了,既然那麼多好漢反對招安,為何不趕宋江走,反倒所有人都贊同宋江做寨主?續書寫宋江招安,明確反對宋江招安的武松、魯智深、李逵等人,為何又乖乖地跟著招安了?不僅跟隨宋江招安,還十分賣力地替宋江打仗。
續書作者前後矛盾,自己打臉,就無法解讀這其中的蹊蹺了。《水滸傳》中,晁蓋才是招安派,所以,他被梁山好漢一併“趕走”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引首”開宗明義,《水滸傳》只寫造反,沒寫招安明刻容與堂本《水滸傳》是萬曆三十年(1602年)刻本,在此之前,還有一個嘉靖本,據說是嘉靖五年(1526年)刊行的。這個本子現存幾回殘卷,原本早已散軼。從嘉靖五年到萬曆三十年,期間已經過去七十六年,完全有可能為之續書。
查閱明代對《水滸傳》的評論,萬曆年以前都是痛罵這部書是誨淫誨盜的強盜書,所以,便查禁了幾十年(據說萬曆十七年還有一個本子,但被判為“石渠閣補本”)。在猛烈抨擊《水滸傳》的觀點中,有人竟然說《水滸傳》是南宋羅貫中寫的,寫完這部造反的強盜書,羅貫中的子孫全部聾啞,算是遭到了“報應”吧。
明朝的官僚學仔們對《水滸傳》的攻擊,並沒有提及招安故事,說明施耐庵並沒有寫招安,一百回本也是續書作者為了《水滸傳》能夠刊行而續貂的。假如那些痛恨《水滸傳》的明朝死忠能夠穿越到萬曆年三十年之後,恐怕就不會破口大罵了。
在第一回書之前,是一段八百多字的“引首”,這是《水滸傳》的總綱,施耐庵寫的是什麼,這部書到底寫到哪裡打止,都在這段文字中做了交代。“引首”的結尾處是這樣寫的:
不因此事,如何教三十六員天罡,下臨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間。鬨動宋國乾坤,鬧遍趙家社稷。
梁山好漢“下界臨凡”,其目的就是造反,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單八將齊聚梁山,故事就終結了,哪裡有招安的故事?
宋江以及梁山好漢絕對沒有在《水滸傳》中招安,但是,梁山之上還真有主張招安之人,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托塔天王晁蓋。
梁山趕走了晁蓋,全體拒絕招安晁蓋之死其實沒有那麼神秘,就是梁山好漢集體所為,是一場真正的大火併。假如從文字故事解讀,林沖殺王倫還不是火併,火併必須滿足“內部相互殘殺,內部相互吞併”兩個條件,林沖殺王倫是晁蓋做寨主,晁蓋尚未入夥,算不得“內部相互吞併”。
晁蓋剛死,林沖就聯合公孫勝、吳用串聯山寨推舉宋江做寨主,眾人都“拱聽號令”。宋江最終做了寨主,山寨大小頭領“盡皆歡喜,拱聽約束”。假如晁蓋要造反,宋江要招安,施耐庵為何這樣寫呢?或者說,宋江一心要招安,梁山大小頭領還能推舉他做寨主?難道說梁山一百單八將全部贊同招安,甚至渴望招安而迫不及待地把宋江推上寨主之位?
明刻本容與堂本影印本中,沒有寫晁蓋死了,而是“瞑相”,晁蓋是“瞑相而死”。瞑相,就是隱去真相,梁山托塔天王與大名府托塔天王合為一體了。所以,是來自北京法華寺的兩僧人將晁蓋引入伏擊圈,又是北京龍華寺的大圓法主給晁蓋做法事。這是佛門中的“接引”,托塔天王在梁山隱去本相,去了大名府。
難道說,晁蓋是個佛門中人?沒錯,東溪村的托塔天王就是佛門的毗沙門天王。這個天王出自《宋江三十六人畫贊》:毗沙天人,澄紫金軀。頑鐵鑄汝,亦出烘爐。毗沙門天王就是北方多聞天王,也是托塔天王。
《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有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大唐天寶元年,番兵圍攻安西城。唐玄宗因為路途遙遠而無法救援,於是,觀音菩薩出主意,讓唐玄宗請出毗沙門天王以解安西之圍。毗沙門天王應唐明皇所求,顯聖安西城北門樓,大放光明,金甲武士擊鼓聲震三百餘里。一隻金鼠咬斷敵軍弓弦,唐軍士氣大振,擊潰番兵,解了重圍。
《水滸傳》智取生辰綱,晁天王舉薦白日鼠白勝,這個白勝就是躺在毗沙門天王左手中的吐財鼠,也就是隨托塔天王顯聖安西城的那隻金鼠。
生辰綱事洩之後,朱仝、雷橫奉命去東溪村捉人時,在“觀音庵”集合隊伍。這一連串的描寫,就是在引用毗沙門天王顯聖安西城的典故。書中的托塔天王,包括梁山的晁蓋和大名府的李成專打突圍戰,以及晁蓋總是愛顯聖,都出自這則佛教故事。
梁山一百單八將都是道家星煞,即便如魯智深、武松、白勝這等有佛緣的好漢,也是佛道合一,梁山托塔天王與李天王合體,同樣是佛道合一。但是,梁山是道家星煞大聚義,佛門的托塔天王就得被“趕走”了。所以,原著中晁蓋是“瞑相”,在梁山隱去本相而已。
正因為晁天王是毗沙門天王,他便不贊同造反,劫取生辰綱也並不打算上梁山,是吳用步步設計將他“逼”上梁山落草的。做了寨主,梁山好漢下山打劫,晁天王都要反覆交代不能殺人。不殺人還造什麼反呢?
不過,晁蓋主張招安,卻並不是自己要投降朝廷,他要招安所有梁山好漢。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北斗七星鬥為帝車,晁蓋乘帝車上梁山《史記·天官書》中說:“北斗七星……鬥為帝車”,晁蓋的七星之夢,就出自這裡。《水滸傳》中的“七星聚義”是吳用、公孫勝、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勝,不包括晁蓋,晁天王是斗柄上化作白光飛去的小星。
白勝原本是托塔天王的吐財鼠,因為出賣了晁蓋而能上梁山聚義,成為天罡聯合的物件。北斗七星之鬥,是帝王乘坐的車斗,也就是吳用駕著帝車來迎晁蓋。蓋,就是帝車上的傘蓋。晁,則是初升的太陽。
梁山大聚義時,西北乾方出現了一輪大金盤,這就是“晁蓋”。這隻大金盤是趙匡胤形容自己的,霹靂大仙把自己比喻成一輪初升的太陽,其《詠日》詩寫道:“須臾降下大金盤,趕散殘星與明月”。所以,晁蓋暗喻了皇帝,他一出場就是皇帝,乘著帝車上梁山,來招安梁山好漢。
“引首”故事中,寫了霹靂大仙趙匡胤失去了皇位,他的禁軍為“宋三郎”所有。“宋三郎”就是趙光義,他是趙匡胤的三弟。書中這樣寫道:“(太祖)傳位與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傳位與太子即位,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腳大仙”。這段話中,沒了宋真宗。施耐庵寫錯了嗎?
施耐庵這樣寫,暗藏了“金匱之盟”。假如沒有這個盟約,就沒有宋真宗,假如“宋三郎”孝義,按照母親杜太后的盟約,把皇位還給趙匡胤的子孫,同樣不會有宋真宗,最多是趙廷美做皇帝。
因為失去了皇位,霹靂大仙就放出天罡地煞,要大鬧宋朝社稷了。
以《史記·天官書》的說法,“紫宮左三星曰天槍,右五星曰天棓”,紫宮,就是紫微宮,是帝王的居所,《水滸傳》中的“紫府”就是指的這裡。拱衛紫微宮的是天槍星、天棓星,天棓就是“鐵棒”。梁山好漢大多酷愛舞槍弄棒,他們就是拱衛帝星的禁軍。
趙匡胤以禁軍起家,要“鬨動宋國乾坤,鬧遍趙家社稷”,當然要去召喚禁軍。所以,《水滸傳》中,晁蓋才是招安派,晁天王招安並非是要率領梁山好漢投降,而是要以禁軍奪回皇位。
宋三郎既得皇位,哪裡肯讓?因而,他堅決反對招安,梁山一百單八將與宋江一樣,都是鬨動乾坤社稷的天罡地煞,當然要與宋江一道,“趕走”晁蓋了。
那麼,《水滸傳》寫北宋的歷史,為何又要這樣隱澀呢?
《水滸傳》隱藏的真故事,其實是靖難之役施耐庵真正要寫的不是北宋歷史,而是明朝的靖難之役。寫北宋皇位傳承遺漏宋真宗,暗藏的是朱洪武“孫立”。
因為“孫立”,所以,靖難之役爆發,象徵明朝那輪大金盤的就是朱洪武。燕王要造反,朱洪武當然不答應。但皇子造反即便被擒,也是不會殺頭的,“美髯公”就曾蓄意謀反,不但沒有喪命,還繼續做晉王。
梁山大聚義時,那輪大金盤不僅趕散了殘星,也趕散了“明”月。施耐庵預言,明朝將如北宋那樣滅亡。因為,“引首”故事明寫宋太祖,實寫明太祖。
“太祖武德皇帝”出自趙匡胤、朱元璋兩人的諡號,而“這朝聖人出世,紅光滿天,異香經宿不散。 乃是上界霹靂大仙下降。英雄勇猛,智量寬洪”,這段描述也同時出自《宋史·太祖本紀》、《明實錄·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朱元璋是因為他母親吞下了黃冠仙人賜給的白色香丸而誕生的。朱洪武誕生之後,數日紅光滿天,鄉鄰以為朱家失火了。
洪太尉在佛魔之殿大門上看見了趙九重,更看見了朱重八。這段描寫中,有“重重迭迭使著朱印”的封條,上清宮住持真人告訴洪太尉,這是八、九代天師所貼。“重重迭迭”加“九”,就是趙匡胤的小字九重。“重重迭迭”加“朱印”,加“八”,豈不就是朱重八?
《水滸傳》是以北宋事隱藏明朝事,哪裡是什麼投降招安的小說?《水滸傳》中絕沒有寫宋江投降招安,梁山好漢也不可能反對宋江,續書作者故意隱藏書中真相,反轉了原著。假如以續書來理解《水滸傳》,恐怕就無法解釋這個題目了。
-
20 # 1愛東1
宋江雖稱不上一個大英雄,但還是可以說是一個小善人。他能夠同情飢苦百姓,對生活困難者做出一些施捨,這樣會贏得人心,所以上梁山這些大好漢和普通兵士都甘心願意聽宋江的話,儘管不贊成招安,但還是委心苟從,況且以為受招安後朝廷會給予好的安排,沒想到奸臣會弄出秋後整人。有濃厚孝經忠君思想的宋江也沒有料到,乃至到甘受迫害的愚忠地步。他從心底就沒有徹底的革命思想,至使這次大有前途的農民起義被宋江葬送。如果當時不去消滅方臘,而聯合方臘,這場農民大起義一定會取得成功。
回覆列表
口頭禪是,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俺們兄弟這腔熱血,只賣給識貨的。
阮小七,綽號“活閻羅”,是梁山英雄中第三十一條好漢,梁山水軍八員頭領第六位。阮小七在阮氏三雄中年紀最小,跟隨兩個哥哥行走江湖,幹下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
黃泥岡和晁蓋等用藥酒麻倒青面獸楊志,劫了生辰綱。潯陽江上救宋江,打敗官軍。梁山泊裡駕舟踏浪,先打敗何濤,再打敗高俅,水中的功夫,令梁山好漢們刮目相看。他與童猛一起駐守梁山泊西北水寨。
受招安後,阮小七被封為蓋天軍都統制,因穿著龍袍戲耍被剝奪官職,貶成平民。阮小七就和老母親回梁山泊石碣村打魚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