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老崔716c

    想去旅遊的地方太多了,可惜呀沒錢。賺的錢只能夠吃喝,那裡還敢想去旅遊。在說節假日是別人的事,我那裡有節假日呀,一天不幹活,就沒有飯吃,所以最適合我去的地方,就是勞動現場。

  • 2 #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51

    清明節也沒有什麼風俗,就是清明節的時候買點紙錢,紙衣服,紙電視什麼上墳的給先人燒了,如果是燒10年紙的話比較燒的紙東西多一點,人多一點。也沒有什麼。

  • 3 # 使用者96439914178

    記得小時,我們這裡每逢清明節前一天,也就是寒食,我父親天剛亮就起來,到了墳地裡祖墳上添土。祖墳天長日久,日曬雨淋,坑坑窪窪,就需要整葺。這添土有個規矩,要在太陽出來前完成。大概是太陽出來,陽氣上升,不利祖墳氣場。到了下午,吃過午飯後就要去上墳了,一般都是家族裡各加上各家的,我家都是爸爸帶上我。一般,女人是不許上墳的。我母親則在這一天在河邊找一顆芽吐的最早的柳樹,折一株柳枝條回來,和著從山裡摺好的松柏枝,用細繩細細的纏了,等第二天清明到來了,就分別插在大門框的上邊兩側窟窿裡,算是“過清明”了!逢那有經濟頭腦的人,這一天就到山裡、河邊折很多柏枝、柳條回來,用稻草一小扎一小扎的纏了,去 城市裡賣,伍角一紮,還很好賣哩。

    清明這天,因為過節,伙食準備自然要用心些。先清水煮雞蛋,清明是必須吃雞蛋的,我不知道什麼原因,大概是當時雞蛋稀罕吧。一般都是按人頭算的,一人兩個,餘外多算上幾個,要送給爺爺,奶奶吃。接著便開始蒸小米做的幹米飯了。然後就是菠菜燉肉。我不愛吃小米在口裡那種幹索索,像魚子那樣的感覺,有時就問,為什麼要吃小米飯,母親都是隨口說道,清明家家都吃這,你還想吃啥?我沒話了。中午開始忙地裡的活,比如翻地,整地裡的畦,有時看見小夥伴都去“踏青”,口袋裡捎上個雞蛋,有說有笑。有的還到十幾裡外的最高的山上去“登高望遠”,實在羨慕。有時學校裡也相應教育局號召,組建一個植樹的小分隊,但樹少人用的不多,願意去的報名,一報就多了。但印象中我都是在地裡過的清明,中午回來對付著吃早上剩下的乾飯。下午,母親就早早騰出空來,把菜洗了,肉切了,剁好餃子餡,包餃子。嗨,我還是愛吃餃子!

  • 4 # 蘆葦luwei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清明節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曆史,漢族以及二十多個少數民族都會過清明節,似乎在中國周邊有些國家也會有這個習俗,所以,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的清明節,各地的習俗紛繁多樣,像踏青、折柳、植樹、放風箏等等不一而同,但最主要的還是掃墓祭祖。在我的家鄉,掃墓祭祖被俗稱為“上墳”。而且上墳的時間是有規定的,一般在清明節的前兩天。但是如果家人是去年新逝去的,那就還要在提前一天,被稱作“新墳”。具體的排列應該是新墳、舊墳、寒食、清明、末後日(這個末後日什麼意思我也不太懂,就是指清明後一天)。如果掃墓祭祖記錯了時間是會被鄉人鄙視的。

    一般“上墳”這天都會在早晨和上午進行,未出嫁的女兒是不用去墳地的。因為我的家鄉是半山區,平原和山區習俗還略有不同,但都是攜帶著鐵鍬、供品、紙錢等物品來到先人墓前,修整墳墓併為墳墓培上新土,然後擺好供品,將紙錢在墳前焚化(燒紙),然後扣頭行禮祭拜。不同的是山區還要在墳上的樹枝上掛滿紙條,當地人叫做掛紙,而且掛紙顏色也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是掛白色的,有的地方是掛彩色的,我的理解是為了遠遠的讓人看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

    最後想絮叨的是:記得小的時候跟著父母去上墳,家裡不富裕,都是自己買回些草紙剪成紙錢和掛紙,回憶起來是一種很溫馨的感覺。現在大家從市場上可以隨意買回各種款式的祭奠物品,但最好也不要鋪張浪費,掃墓祭祖終歸只是一種儀式,目的是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的共同記憶。如果不以此為基礎,您即便是買一個造紙廠燒了又有什麼用呢?

  • 5 # 煙火鄭州ZZ

    在中國,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人所以,各個地方的清明習俗不同。

    1南方有些地方清明只是祭祀祖先;

    2開封這一帶採用清明節當天燒“紙錢”,拿著鐵鍁給自己先人填土,墳前放鞭炮,或者墳前上供等祭祀形式,並且由於開封是南宋朝都城,所以,我覺得開封現在的習俗就是傳自於那時。

    3在洛陽,聽朋友說,他們當地的習俗是沒有給先人燒“紙錢”這一項的,並且他們不會在清明節當天去祭祖,而是在正月十幾祭祖,這一點也夠不一樣的了。

  • 6 # 南粵吃瓜人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外出的人絕大部分都會回家掃墓祭拜祖先的。清明節是全國統一的節日,但又各地風俗不同而不同,有些地方女人是不可以一起去掃墓的,有些地方則會選擇在祖先的墳墓前表演脫衣舞節目的,更有的地方清明節這天必須是要全家族的人回來祭拜的。

    我家鄉清明節的習俗其實都是很平常的,我們在掃墓的前一天先要買好黃紙、冥幣、紙紮衣服、香、鞭炮等,然後要開始做糯米糰了,做好糯米糰後把黃紙拿出一部分來剪成三角形的,之後還要剪插在墳頭上的旗子(我們家鄉俗稱為例頭旗),做好這些後還要定一個燒豬的當然這個是燒乳豬來的,做好上面那些就可以安心等待第二天的到來了,第二天清晨我們還要殺雞的,把雞殺了並煮好後,就要整理好祭祖的東西了,這些東西包括有元寶、蠟燭、香、黃紙、鞭炮、雞、燒豬、糖果餅乾、酒、茶水等等,準備好這些我們就可以浩浩蕩蕩的出發掃墓了。

    我的家裡祭祖主要是同一個家族的無論誰都可以來的,甚至外嫁女的老公都可以來祭拜的。以上這些就是我家鄉清明節掃墓的風俗了。

  • 7 # 嘉善美縫打膠

    我家福建南平農村圍繞這個農曆3月主要就掃墓了.農村掃墓比城裡人可要麻煩跟費時間多了.農村先人都埋的地方都是看風水埋的.有的埋這個山有的那個山.遠的一天只能掃一個墓地.我家掃墓都得花半個月時間.掃墓都這麼隆重習俗就可定有了.接下來我慢慢說.習俗1要吃夏粿就是農田邊拔的一種草綠綠的跟米磨成米水一起放鍋裡煎.寓意清明時節萬物復甦.今年種莊稼有好收成.習俗2去給先人掃墓去的時候按年長排序.年長走前面年幼走後面.回來的時候年幼走前面年長走後面.還有傍晚5點後不能去掃墓.主要也就這兩個習俗別的沒有什麼.

  • 8 # 十二點半夜

    山東煙臺清明習俗大體有三種。首先蒸麵燕。清明燕,端午蛋。清明節正是春燕回遷的時節,人們用蒸麵燕的方式來表達對春天的喜愛。 其次,吃雞蛋。清明吃雞蛋,一整年身體好 。其三,插楊柳。民間有言,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白首。

  • 9 # 以原為點

    清明的習俗各個地方也不盡相同。

    其中,雍正二年(1724)三月十一日是清明節,雍正帝到景陵行上土禮。上土禮又稱敷土禮,清陵的清明大祭這天,皇帝或欽點王公要到寶頂為先皇寶頂新增淨土的禮節。康熙三年規定:“每歲清明,於各陵上土十有三擔,承祭官、總管、掌關防官率官兵十有三人,升寶頂上土。豫於界外取土,儲各陵垣外潔淨處候用。”在清明節這天,雍正帝親著黃布護履,躬荷土擔登寶城,由東磴道昇天橋,膝行至寶頂中間,跪上土畢,匍匐退行,盡誠致敬。然後大臣十二人著黃布護履,各擔土擔跪上畢、退。雍正帝到隆恩殿行大祭禮畢,由隆恩殿左階下來,即慟哭入陵寢門至寶頂前,伏地哀泣。王大臣等敦勸良久,雍正帝這才出來,並站在隆恩門外,“猶瞻望移時,然後迴鑾”。

    而在清明祭祖掃墓禁忌有以下:

    1)孕婦、女生例假期間避免掃墓;

    2)未經世事的小孩不宜參加掃墓;

    3)不可在墓地拍照,不準嘻罵非議先人;

    4)忌穿大紅大紫,黑色為主;

    5)切勿參加別人的掃墓、祭祖;

    6)身體不佳、避免掃墓;

    7)清明前夢到先人一定去掃墓;

    8)參加祭祖、掃墓,禮節到位,參照當地風俗;

    而在清明上香、焚紙錢是寄託對祖先親人的孝意和哀思的主要方式,但是也需要注意安全。墓地墳塋大多在農村郊區或山上,由於山林茂密,草色連天,如果用火不慎,極易引起山林草地火災。災禍忽臨,平安幸福已是奢談,又何談清明倡導的“孝”和“禮”呢?大家在祭祀掃墓時謹記消防安全!

  • 10 # 使用者3044867114393

    我是廣東人,廣東這邊重視傳統風俗,每逢清明,不遠萬里都要趕回老家來,同鄉親父老一起去祭拜先人。

    廣東省內各地習俗也各有差異,我婆家韶關地區的客家人,都會採摘新鮮艾葉做糯米飯,當地稱為《青飯》。這種小食有股獨特的山野芳香,可以驅風去溼,還可以去除體內寄生蟲的效果。

    我孃家佛山有插柳的習俗 這個習俗為紀念晉朝大臣子介子推,名為《清明柳》。

  • 11 # 紅塵書舍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12 # 國寶盛世

    在我們這裡清明節,都要去給親人的墳添土,意怕親人的墳墓變小變沒。晚輩到墳裡還給長輩的墳前磕頭意做尊重。

  • 13 # 頓梧

    傳統節日,全國一樣。唯一不一樣的是墓碑。

  • 14 # 楷書

    清明節首先是掃墓,時間是“一百五”,也就是在節前二三天時給墳墓添土。先將墳上雜草剷除乾淨,從別處用車子運來好土,或就地在墳周邊剷土,將墳墓築高築大,然後在溝邊鏟一錐形帶草大土塊放墳頂尖處。清明一節前一天,再帶紙錢來燃燒,曰“送錢”,燒紙錢之前在墳上壓上一片紙錢,最好是沒有“花”過的。“花”,就是先用一張大額錢幣在紙上“印”一下,然後將紙撫成菊花狀的一小迭一小選的,這叫“點錢”,其實是為了方便燃燒。燒畢,行磕頭禮。

    添土日也是立碑的日子,必須是“一百五”這一天。“一百五”是指立冬後的一百零五天,一般是清明節的前一天。預先訂製石碑,安放時親近族人及出嫁的閨女一起趕來參與儀式,以前要在太陽出來之前,現在時間要求已不太嚴了,不過必須在上午進行。按方向立好碑,碑頭上用紅綢子包起來,放鞭炮燒紙錢,行磕頭禮,然後一聚。立碑要用水泥打底座,事先要聘請泥瓦匠,到時候一同請客。石碑所費由兒孫及閨女共同均攤。

    清明節早上,未出太陽前,家中晚輩去外面採折柳枝或松枝,帶回家交女主人備用。家中女主人一般是母親,她用柳枝或松枝將家中各處抽打一下,口中唸唸有詞,比如“抽打抽打牆,蠍子不蜇他娘”“抽打抽打地,全家有福氣”之類,其實就是祈福保平安之意。最後將柳枝或松枝插牆上。

    早飯主要是吃烙餅卷雞蛋。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因為貪睡起得晚,取回所折柳枝時太陽已出,捱了母親一頓白眼;那時弟弟妹妹還在大睡呢,心裡很委屈,可是誰叫自己是長子呢。開飯時,全家圍坐一桌,眾人望著母親分雞蛋。父親四個,我三個,弟弟妹妹各兩個。弟妹們你望望我、我望望他表示不可思議。母親解釋說:“你大哥幹活多,比你們多分一個。”我才高興起來,比後來參加工作得了成百上千的獎金都高興。一頓美餐吃完,卻發現母親僅吃了一個雞蛋。那時我才明白,自己多分的那個本是母親的吧?

    吃過早飯,也有耍景,小時候主要是打鞦韆。鞦韆有自己“驅”的,又分單人和雙人;有轉的,五至六人同時分坐在鞦韆上,構成一個圓圈,中間一根立柱,由牛馬拉著,越轉越快,耳邊風嗖嗖的,很是刺激。睌上則看花。所謂“花”,也分兩種,一是用灰藥摻拌鐵屑製成的,近似於現在的大炮仗,點燃後噴得老高,形成火樹,煞是好看;一種是用木炭加鍋鐵屑製成的,用鐵絲做成網繫結,用一根高杆吊起,點燃後下面幾個壯漢使勁推轉杆子,木炭燃起明火,越轉越旺,鐵屑燒化了,甩出去火星四濺,碰到樹上或地上擊出火花,引來陣陣喝采。可惜現在已近失傳,多年不見了。這一民俗活動不知審遺了沒有?

  • 15 # 春歌嘹亮

    我這裡是江蘇鹽城北縣區,清明節對於我們這裡的人民而言,主題是到祖塋去祭掃,俗稱“填墳”或“燒紙”。時間一般在清明前三天和後三天。

    在上個世紀末,沒有規劃公墓前,墳墓都是以土包形式存在的,那時人們祭掃時都要帶上印了錢的“火紙”和鐵鍬,所謂印錢,就是用大額人民幣有行標的一面平鋪在一沓“火紙”上抹一下,也有用大面額硬幣把有字的一面敲一排排的敲印在“火紙”上,這樣就成了紙錢,這是用燒祭用的。帶上鐵鍬,是用於修葺墳墓的,掃墳人要用鐵鍬將墳墓填土,並在茅草地挖出三個碗形的土塊(俗稱墳塋頂),將下面二個大面對扣一起,上面一個小面對接地壓上墳頭,這樣填墳工作算是完成了,然後就是燒紙做禱告並向先人祈福,待紙燒完後,再叩四個頭,這樣才大功告成,當然,燒紙也是有講究的,有的人家預先將紙捲成筒狀,也有人家是直接燒的,但燒紙時是千萬不能亂撥的要等火自然燃盡,這有講究,據說亂動的紙是會壞掉,那邊沒法用。

    祭掃活動也有講究的人家,會供上食品和酒的,但依稀以前不多。

    也有實在沒時間去墓地祭掃的人家,會選擇在路邊,找一空地劃個圈,然後寫上被祭拜人的姓名,然後燒紙叩頭。一般找不到先祖墳墓的人家多用此形式。

    本世紀初,各地對設立了公墓群,加上殯葬改革的普及,就沒有填墳之說了,買幾盆鮮花、漆描墓碑取代了填墳,當然紙還是要燒的,不過品種就多樣化了,金箔銀箔製品及逼真的銀幣流行了起來,就連火紙也人性化的印上了元寶,人工印錢的工序就省了。

    清明那天,每家每戶是要改善伙食的,品種不限,但必須有青菜豆腐湯。也有人家是包餃子或者餛飩。

    無論何種形式,總之,對先祖那份濃濃的追思和對後來者那份深深的祝福,才是清明節祭拜活動的精髓,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 16 # 杜高超

    我們這裡清明節男女老少都上墳,都是自己的墳地,不像城市裡去墓地那樣擁擠,而且都是下午上墳,特別虔誠,先把供品擺在墳頭的正中間,然後都跪下點燒紙,燒完紙再磕幾個頭,最後再用鐵鍁給墳頭添土。清明節上墳是對先人最好的尊重。

  • 17 # 青海Style

    在青海,清明節又叫3月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祭祖在青海非常的隆重,必須要全族都要上墳,大人拿著各種酒肉祭品,小孩手拿“長錢”,浩浩蕩蕩奔赴墳地,到達以後要吧“長錢”插在墳上,族人一字排開,燒紙上香,祭過先人後,就可以開始吃喝。不過著其中各族的習俗各不相同。

    1.滾饅頭

    漢族在清明節祭祖時,待人們吃喝完畢,要從家族中選出一位長者,將各自家的饅頭收集起來,從中選出又大又圓的12個,在祖墳前往下滾,滾得時候大家要在下面環跪,誰也不許搶,饅頭滾到誰的面前就是誰的。得到饅頭的人則認為這是祖先的恩賜,尤其是小年輕們,他們相信祖先會帶來好運氣和姻緣。

    這個習俗現在好像少了,不過在《湟源縣誌》裡,確有記載。

    2.放風箏

    青海土族在清明節祭祖時,放風箏則是必不可少的節目,人們要在墳前比賽,放的差不多以後,要把風箏斷開,讓它自己飄走,他們認為放風箏就是放晦氣,忌諱將清明節的風箏帶回家。

    3.添新土

    添新土也是青海人的一個重要儀式,清明節這天,上墳腰帶鐵銑,背鬥等,青年人要把乾淨的土,新增到各個墳頭,老人和小孩則或用手捧、或用前襟兜,象徵性地向各墳新增新土,如此一來,原來的墳頭就高高聳立,煥然一新了。

    4.殺雞

    青海人清明節祭祖時,除了要帶煙,酒,燒紙,冥幣意外,有些家族也有殺雞的習俗,而且祭獻必須要用公雞,如果用母雞,人們就會認為本家族後代中會出現聾啞人,這是禁忌。也有可能是人們看到母雞不打鳴從而聯想到的。

    5.殺豬

    土族人認為,清明節祭祖用豬肉是給祖先的最好禮物,所以這天要準備10來個小菜,還要家族共同預備一頭豬,這個豬殺的時候也有講究的,宰豬前,要給豬喂一些糧食,如果豬吃了,就說明祖先接納了這頭豬,反之,就要在換一頭了。

  • 18 # 聚藝堂主

    今日清明節,回到了我的故鄉祭祖,隨著年齡的增大,對祭祖這件事,也是越來越越重視,倒不是追求儀式感,更無心作秀,是為了讓自己內心深處對祖先少一些愧疚,這些年一直在外地,清明節基本不回來,以前都是父親在家祭祖,如今父親也跟隨我一起外出了,祭祖這件事,就落在了我的肩上。由於小時候,每年會跟隨父親去祭祖,對老家(皖北)的祭祖習俗還是知道的:

    1.祭祖是祭前不祭後,既可以在清明節之前幾天之內完成,但一定不能夠過了清明節,過了再祭祖失去了意義,也為村人所笑話;

    2.祭祖時間多是選擇在下午,因為正值小麥生長期,大概膝蓋這麼高,上午麥田有露水,會把褲子和鞋子全部打溼,所以,都選擇在下午;

    3.提前準備好火紙(這是最主要的),一座墳上一刀火紙,同時有冥幣,所謂的冥幣其實就是假人民幣,還有元寶。這幾年流行在墳上插花,一個墳兩支花。所以,會看到有些墳上插了很多花,那是因為,後代可能不止一個家庭,家族大後人多,每個家庭來差兩支,就會很多;

    4.到了墳旁,首先是把上面的雜草打理一下,加一些新土。還要帶一把鐵鍬,挖幾個土疙瘩,每個墳頭上都要加,如果裡面躺著一個人,就放一個土疙瘩,如果是夫妻二人,就疊著放兩個土疙瘩,如果先人是三個人一座墳(一夫二妻),就放三個土疙瘩,以此類推。

    5.開始點火燒紙,同時嘴裡要喊著如爺爺奶奶之類的稱呼,讓他們拿錢使,也會把自己內心深處的話說出來,還要大概介紹一下現在家庭情況,祈求祖宗保佑;

    6.紙錢燃盡,繞著每一座墳前的紙灰堆,畫一個圈,僅在靠著墳的一面留一個口子,寓意著是一個小門,先人可以從這裡把錢拿走,同時錢也不會被風吹走,也不會被其他鄰居墳裡的人拿走;

    7.最後,在每座墳前磕三個頭,收拾鐵鍬等工具,回家。

  • 19 # 蝴蝶蘭sx

    聽說清明節的早晨不能等太陽昇起,折一些柳枝放在大門前,說什麼清明不插柳死了變個大黃狗,俺就知道這些

  • 20 # 初春的清晨

    我們這裡都是男人去上墳,他們帶鞭炮,紙錢,供品,到那兒清理墳地的雜草,填墳。可能還默唸心中之想。祈禱親人保佑人們平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區分阿拉斯加十字臉和桃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