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章林555
-
2 # 厚德載物志聖賢
現在註釋道德經的人,很難完全相應老子的可能很少。但是你不能說他們的註釋完全沒用,這個註釋者的智慧程度假如是中等,那麼下等程度人學習這個會有收穫。就算有個上等智慧的人註釋得比較好,下等智慧的人也不好理解。因為道德經在修行人手上可以作為悟道經典,在普通人手上也能增加智慧,修養德行。老子寫道德經雖然很厲害,但真正把道德經推廣開來的還是無數前輩的註釋解說。修行就是打破觀念的制約,但是不同程度的人需要不同程度的方便解說。法無定法,方便為法。道無可道,相應為道。
-
3 # 馬雲孜
凡是回答這個問題的,都是沒讀懂的。真讀懂的,就不會出來會答題問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關鍵在悟!
-
4 # 和光888
道德經沒有人能夠完全讀懂!很多人理解的道德經已經完全偏離了老子原意。小生以為道德經在讀經過程中,重點在悟,道德經需要多讀常讀,常讀常新,年年讀年年有。
老子在道德經中分上下兩篇,一篇講道經,一篇講德經,在老子看來道為天下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到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強調道是萬物之本。吾不知其名,強為之名曰道,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又說道無時無刻不在,充滿宇宙世界,固道大時能到無邊無際,小時又惚兮恍兮,難以抓到,所以老子講的道就是在闡釋了天地自然的執行規律,又是萬事萬物應當遵循的法則。人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應當循道而行,這樣才能少走彎路,比如老子講,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又講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很多人就是因為受人性慾望太盛不畏天道,生而有之為而持之長而宰之,最後落得個悽慘的下場。
我以為道德經作為老子智慧的精華,古人語言思維和現在人有很大區別,在經文理解上必然會出現偏差,建議在讀道德經的過程中,出聲朗讀而“不求甚解”,只有反覆長時間的閱讀學習過程中,性空自悟,不要看那些別人翻譯的二手資料,那些東西已經離道很遠了。失之毫釐,謬之千里。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將道放在至高無上的一個地位,萬物莫不做遵守道的規律而執行。深入學習道德經,對一個人的工作學習有非常大得幫助,老子用非常多的比喻來闡釋什麼是道,道像什麼不像什麼,講道和德的關係問題,道和仁,義,禮的關係。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所以老子提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現在的科技越來越發達,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衍生出了很多社會環境問題。老子很早已經看到這一點,提出了很多忠告。老子的思想本質上是無為的,但是不是消極無為,而是自然的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故老子說,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至,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
5 # 凡夫尋道
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理解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和規律你可以去表述,但是你所表述的不一定就是完全準確的,因為認知和言語都有侷限性。
這句話就可以回答為什麼很少人說讀懂了道德經。頂極的經典都是智慧的海洋,每個人去拜讀都會有所得,誰都不敢說他得到了全部。
其實讀道德經關鍵的不是讀而是悟到後去施行,正如文中所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之。看到這裡,你笑了嗎?
-
6 # 以心許民以身許國
醍醐須灌頂,《道德經》是《易經-天道》的註釋,讀懂《易經-天道》秒通《道德經》。
-
7 # 馬振廷1
讀懂老子廢道已德,讀不懂老子未道未德。讀懂老子經文,讀不懂老子的外經,讀懂已經讀不懂未經。讀懂老子的有,讀不懂老子的無。讀懂老子有名,讀不懂老子的無名。連,有,已,故,廢,往,過,先,都沒讀懂前後不分枉為人生。
-
8 # 臥雲賞月
無極太極都是道,太極生兩儀和道生一併不是闡述的宇宙生成觀,只是世界的一種展現形式,道的概念是不是道,如果是道,那就是著相了,如果再給道賦予宇宙生成觀,那就是著著相了,我認為,易經和道只是兩個爬山的人從不同的山坡去爬遇見了不同的風景,最終都到達目的地,殊途同歸而已!”無量天尊天外仙,老君彌陀共雲天,一花一劍一拂塵,一炁玄明萬物先”此中有真意。
-
9 # 天佑升階
看道德經不要看註釋,因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說讀懂了道德經的話也不要相信,因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開道德經講壇課程的也不要去聽,因為正已化人者順,釋已教人者逆。
-
10 # 末學王五
我感覺說這個話得人多少有些抬槓!能讀懂道德經的人多了去了,道德經本身也不只是用來讀的,其實它更是印證我們修道的一個方向是否正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有必要拿出來說嗎?況且每個人的感悟不一樣,境界高低不同,只要方向對路,殊途同歸,遲早都一樣,難道不可以嗎?那我們如何知道他是真的讀懂了呢?他修道修成功了,那他就是讀懂了唄!難道還非得說我讀懂了,才算真的讀懂了嗎?那叫神經病!
-
11 # 極速辰星ag
什麼叫莫明其妙,有時我們自己都不能解釋自己的做法。況且是聖人老子的思想著作。一切都是自己去感悟,借用。分析也會有自己的觀點。
-
12 # 一塵小板橋
道德經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讀的人都有感悟!
真正讀懂我感覺就是明瞭~道可道,非常道!
就是佛家說的明心見性!就是金剛經所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王陽明說的無善無噁心之體!
-
13 # 水至無路是瀑布
道德經是老子畢生所悟的絕學。因各人思想及見解不一,才沒有人敢說過自己讀懂道德經之說。只是領悟了其中的道理。至於悟透多少,就在於各人的慧根了!您說呢?
-
14 # 光麻哥
我說過:道德經是一把上天的梯子。
如同釋迦牟尼佛的金剛經一樣。都是找回人類自性的指南。
-
15 # 陳振電693
現在可能沒有,將來也許會有。 過去的過去《道德經》的作者老子最懂。 只要認真領會作者老子的內心世界的真實想法,他的世界觀,他的理想觀,他的認識自然與社會的方法,也許就明白了。
-
16 # 微言自語
讀過去經典書,文化人有功底繁體字,文言文懂的多些,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大部分靠註解,和查繁體字字典,以及,古漢語詞典,等資料,既便是這樣也不能說全面讀懂,畢竟是,數百年,千年的著作,外加,人的理解程度和歷史背景,等諸多因素,所以說,文化人謙虛的稱自己為學者。
-
17 # 一愚小子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讀完《道德經》有一千個老子,每個人都自己心目中老子,那就是你自己!道心即我心。
每個人閱歷不同,經歷不同,所處的人生階段不同,會得出不同感悟出來。凡是我自己悟出來哲理就是真理。你悟出來的,還是你的。如果我悟出來你悟出來的,才是我的。如果我沒悟出來你悟出來的,還是你的。一陰一陽為之道,老子說善惡同行,美醜相伴,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沒有最懂,只有智慧不同,漸悟和頓悟早晚的事。
懂得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悟出來不去踐行,還是水中花,鏡中月。如渴飲水,冷暖自知。
老子說:抱一為天下式。就怕朝秦暮楚,朝三暮四,不能堅守。天天刷影片,天天瞄著小姐姐大腿,天天看人家炫富,攀比;天天沉迷碎片式資訊,總想一夜暴富,與道無緣,與道漸離漸遠。
如果從老子五千言中感悟到一個深深的道理,然後勤而行之,終日行不離輜重,就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本圖片來自全網如侵必刪)
-
18 # 夕陽紅遊天下
司馬遷多處評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司馬遷都說老子所著書辭稱微妙難識,可見現代能註釋老子所著的人,其學應在司馬遷之上了。可是一讀其註釋,我們都懂了,可見其並沒讀懂。否則,其註釋我們應也是難理解。
-
19 # 聖賢書院—唯一
現代註釋道德經的人很多,卻實沒有看到有誰說過自己讀懂了的,如果有也是一知半解。真正能解道德經之人,也是萬經通達之人,就會有自己的視角來看這個世界,講解道德經也是在用其為自己的學說加以證明而矣。
-
20 # 山仁居主人
華盛頓!
做到了無為而治,事了拂衣去,留下一部偉大的憲法,使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霸主。
其實很多人讀錯了“無為”的意思,主要在於大家一開始就忽視了老子對“無”和“有”的定義,只有懂了無和有的定義才能讀懂道德經。
無,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這句話是
無,是萬物形成的規則,相當於DNA,相當於電腦軟體,相當於機制、法律、政策等這些控制萬物有形體的無形之手。屬陰,是事物的實質、內涵。
有,看得見的物體、行為,屬陽,是事物的表象。
由此可見無為就是幹“無”方面的事,如程式設計,制定市場規則,制定法律法規等等。
回覆列表
“有誰明確說過自己讀懂了《道德經》”?從提問者的語氣,不難聽出這個提問早有答案——沒得,因為誰都不是萬能的。並且強調這些大名鼎鼎的“註釋家和學者都有宣告自己沒有真正讀懂老子” ,起碼說明都有自知之明。“家”和學者都沒有讀懂,還有誰敢說自己讀懂了?不知天高地厚。
不過,在殿堂之上器宇軒昂口若懸河的大師們,應該認為自己是讀懂了的,要不,怎麼會在大庭廣眾之下神采飛揚侃侃而談呢?還有著書立傳的,如果不是認為自己懂了,怎麼好意思拿出來賣錢呢?還有被稱為“千年解經第一人”的。
非常遺憾,統統都是紕漏百出。
我一箇中學語文老師,走進《道德經》時間也不長,主要是為了打發退休之後的消閒時光,混混日子。翻開道德經不是大吃一驚,而是“大吃一稱”。一些簡簡單單的語句都解讀不了,更不要說篇章了。例如,《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如烹小鮮……”:治理國家就如同廚師做菜。怎麼都理解為治理國家就如同烹飪小魚?而且要小心翼翼地翻動 ,究竟有什麼講究呢?
如此解讀千真萬確地出於意料之外的大失所望之後的“有機可乘”。如果我們問一下,小雞小鴨小豬就不可以?而且,老子透過這個比喻是要告訴我們,殺生與否並不重要,做鬼神廚師聖人都行,不過是“職業”不同罷了,關鍵是要有利於國計民生——“故德交歸焉”,都是有德的行為。
古往今來的眾多解讀者,可以說是“高手雲集”,究竟是怎麼回事?就這麼點水平?應該不是,估計都如同小學生抄作業,不當一回事 ,把一些並不是很複雜的語句都整得面目全非。
再如:
一、(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這句話講的就是陰陽的最初意思,Sunny的向背。同什麼男人女人、山南水北······之類的陰陽有什麼關係嘛?而且,聖人老子要表達的還不僅僅如此,是要透過背陰向陽表達萬物的喜好不同。這麼一句話居然難住了所有的高手,實在是不好理喻。
二、(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這裡的“道”不就是指美好的語言行為嗎?怎麼就不可以言說呢?同什麼宇宙黑洞有啥關係嘛?文章因一個簡簡單單的“道”字被搞得面目全非,的的確確不應該呀!
三、(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官府無能,有的老百姓也會過得比較愉快;政治清明,也有的老百姓生活艱難。
而且,文章開篇只是以理政為例,目的是為了說明好事和壞事不是一成不變的。面對壞事,處理得當,壞事會變成好事。面對好事,處理不當,好事也會變壞事。賢者的這番金玉良言被淹沒千年之久,的確太不應該了。
此類解讀在經典中誇張點說得比比皆是,都是直譯惹的禍。所謂“直譯”,不就是把意思直接表達出來嗎?什麼逐字逐句的翻譯都不過是形式而已。
不僅是紕漏百出,而且更是笑話百出。
一、(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這裡的“三十輻”就是一個概數,不可以是二十八輻?不可以是三十二輻?“轂”的確是指車輪,還說什麼輻條之間的空隙有用,這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嗎?“轂”怎麼就不是借代製造車子呢?這不就是一個非常無聊的笑話嗎?聖人老子在這裡要告訴我們的不就是車子可以坐人裝東西嗎?
文章講的是物質和空間都有用,是它們共同構成了生命的樂園:“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二、(第二十六章)“······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一看到“終日行”就是整天行走,誰能整天行走?人家要表達的是無論身在何處。
一看到“輜重”就是行軍的必備物品,就是隨身攜帶的生活用品。誰能整天不離開這些東西呢?前文有“重為輕根”,輜重不就是穩重的意思?
三、(八十一章)“······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聖人”是對傳播知識者的高度讚揚,“不積”,說的是不把知識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告訴我們的是教學相長的道理,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豐富完善了自己。
這樣傳承千古的至理名言,卻被許許多多的莫名其妙地解讀給淹沒了。一個“積”字,讓古往今來眾多的解讀者誤入“錢途”。
“不積”,想當然地理解為不積累財富,而且這種財富是,越送給別人自己越多,有這樣的”理財“方法?從古到今有這樣的”聖人“?你能找出一個?
剛開始翻譯的時候,只敢小心翼翼《試譯道德經》,接著“登堂入室”,《迷霧中的道德經》,現在膽子越來越大,《閱讀道德經我是你的嚮導》。如果沒有讀懂道德經,敢說自己是嚮導嗎?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不就是謙虛嗎?不就是要含蓄一點嗎?真的有必要明說楊章林讀懂了《道德經》?
為了讓“大話”不至於成為笑話,再來談談人們普遍關心的被古往今來的人們扯了千年之久的“道”、“德”。
一、道就是一個字,一個多義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是不一樣的。如果有異議,我們可以請出幾個“道”字,大家掰扯掰扯。
二、德就是方式方法。
在《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和七十九章中都有這麼一句話“抱怨以德”。德字的解讀除了方式方法,別無可能。
還有,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在這裡的“善”,前邊用“德”限制,對善惡是要區別對待,強調善必須要講方式方法。
不是不少人理解的對壞人要善,用善去使壞人變成好人。這個可能嗎?愚蠢的善,不講方式方法的善,只會出現更多的東郭先生和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