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股緣88
-
22 # 雷子老哥
可以說絕大部分理財的人真是心大,自己父母吃個蘋果可能都不會買或捨不得,把辛辛苦苦賺的幾十萬給別人去理財,人家不把你的錢理到他自己口袋裡,真對不住您可憐的爹孃。
-
23 # 秋楓行語
我沒有買銀行理財產品,但我買了3只定投基金,現在全部是虧損,在2021年底時收益還在14.78%,沒有贖回。
可今年以來越投越虧,除了將盈利的部分消耗沒有,又虧損:-16.94%,真難呀!老百姓存錢存錢虧,買理財理財虧,買基金基金虧,買股票股票虧,那點錢幹啥都不行,物價又上漲厲害,老百姓的苦日子來了。
-
24 # 勇者耳東
用過去每週掙的一萬來彌補,心態要平衡,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唯獨開心是你的。
-
25 # 我是小兔兔123
我也買了理財產品,今年虧損嚴重,但是我不害怕,前段時間還補了倉,為什麼呢,我給大家分析一下:
今年由於疫情,加上俄烏戰爭、美中貿易戰,今年的股市應該算是熊市,熊市加倉,牛市賣出,是最好的操作。股市調整了一年多,擠了一年的泡沫,現在估值非常低,適合長期持有。
銀行產品收益率-35.32%,說明銀行產品大機率是混合型基金,或者是股票型基金,我還記得在2018年大熊市,理財收益率比現在的還要低,但是到了2020、2021年理財產品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現在最好的操作方法是不能割肉,如果割了那是真正的虧了,分析一下你的產品是什麼型別的,是指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還是股票型基金,瞭解一下你的產品經理風格,他們的風格是否是偏向消費型、半導體、新能源、醫藥等型別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偏向半導體、醫藥風格的,可以進行補倉,拉低均值。
總之,理財產品適合長期持有,要耐得住寂寞,靜待花時。
-
26 # 綠水青山我心依舊
買定離手,願賭服輸,一天虧一萬也正常,涼拌!
-
27 # 生活七彩虹
這是非常時期。虧就虧了吧。沒有辦法。銀行理財產品,除了保本的,其它的都有風險。而且風險還不小。以後少買吧!
-
28 # 詩書大狗子
銀行理財是銀行拿著你們的錢去投資,跟你自己投資差不多,只不過人家專業一點。既然是投資,那自然價錢當然有高有低,產品有漲有跌,而且銀行不會白白給你管理,虧了也可以理解。
當然,肯定有賺的,中間商嘛。就像某寶,無論商家是虧是賺,無論你買貴了買便宜了,它都是穩賺不賠的。
既然如此,怎麼管理自己的資產,使它增值至少不貶值呢?
第一,可以自己學習理財知識,買股票買基金啥的,但是這樣風險比較高,君不見,股市九賠一賺?
第二,存銀行,大額定期➕小額活期。定期利率高,但也要保留活期存款來應付日常生活突發情況。
第三,投資自己。學技能,技多不壓身,會的多,掙錢機會也大。而且,掙錢不享受那豈不是白辛苦了?
最後,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保重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
29 # 稅米看稅
購買理財產品想賺點小錢大機率要拼運氣,咱們分析一下基金經理的收入構成大家就能明白為什麼了。
首先需要說一下基金是怎麼賺錢的:
第一筆,申購費。就是你買基金那一刻扣的錢,一般來說這個費用全部都給了銷售渠道,除非你在基金公司自家的APP上買,那就是基金公司自己收了。
第二筆,贖回費。就是你賣出基金產生的費用,大部分都回歸進入了基金淨值。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某支基金遇到大量贖回、淨值反而大幅上漲的原因。
第三筆,託管費。你買基金的錢,其實都是放在銀行的,銀行替你保管肯定會收取費用。
第四筆,銷售服務費。一般只有C類基金才會產生這個費用,而且基本上全部給到代銷機構了。
最後一筆,管理費,這才是公募基金賺錢的大頭。
一般來說,主動型基金的管理費是1.5%,指數基金的管理費在1%左右。
當然,這筆管理費並不會全部落到基金公司手上,中間有相當一部分給到了代銷渠道,包括各種銀行和網際網路平臺,再扣除各種運營成本,宣傳成本和稅費,基金公司實際上根本賺不到1.5%,有些甚至只能拿到一半。
再說一下基金經理是怎麼賺錢的:
首先你得知道,基金經理的收入大體分為兩塊:基礎工資和獎金收入。
關於基礎工資,你去專業的招聘網站上一搜就能知道,基金經理崗大概的薪酬範圍是30K~40K每月。
頭部基金公司給的會更高,年薪大概能拿到100~200萬之間。
太智聯合曾在2017年統計過一份資料,在管理規模前十的基金公司中,從業超過8年的基金經理平均年薪是246萬元,從業低於5年的基金經理平均年薪為132萬元。
所以你知道了吧,我們常常在各類媒體上看到的“年薪百萬基金經理”,並不是假的。
當然了,年薪百萬算個啥,對基金經理來說,基礎薪資只是零花錢,年終獎才是重頭戲。
1, 假設基金公司管理著300億的基金,公司提管理費1.5%(包括渠道費用),就是4.5億。
2, 明星基金經理管理費提成15%(含團隊),也就是4.5億中拿7000萬。
當然基金經理不止底薪+管理費分紅,還有所管基金的盈利獎金。但是僅僅這兩塊就足夠吃飽喝足了。
從上面可以看出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收入主要來自管理費!管理費!管理費!理財產品是否盈利重要嗎?重要嗎?重要嗎?
-
30 # 體制就業參考
理財產品存在風險,本來也是不保本不保息。
個人認為,安全起見,以後還是少買吧,可以買大額存單和國債。
-
31 # 草木愚夫
銀行為響應號召不講武德,最終傷害的是自己的信譽。
-
32 # 迷糊影視1
去年買的基金都虧了30%了,三年期的,還不能贖回,眼睜睜的看著它一天天的縮水,還不如自己炒股票,現在的股市行情雖然不好,但可以自己掌控,總體上虧了10%,以後再也不敢買基金了,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的大部分都是股票和債券,只能是吃一塹,長一智了。
-
33 # 幸福冰淇淋lO
很多投資者把錢都投入到各種理財產品。很多理財產品不給力。虧得一塌糊塗。這個大環境下,不管投資什麼。都要看清楚。百倍小心。再做決定。
-
34 # 昆河夜語
曹德旺說了,他不會買自動駕駛汽車,不想把生命交給機器。你交給不如機器的東西,南轅北轍不?
-
35 # 泰吉楊和
發難舍難分誰給你的幹嘛吃吧沒發吧摩擦爸媽
-
36 # 燕子愛分享故事
今年的理財產品基本都會虧吧 銀行產品現在屬於比較低的估值 我也買了一些 虧損也達到了30個點以上 總有種錯覺 它還是會漲上去的 中間是補倉好幾次 後來也沒管了 直接躺平 割肉還是心有不甘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扭虧為盈 其實比銀行產品更狠的是網際網路指數 已經成為幾代長老了
-
37 # 老何277454451
理財產品若有鎖定期,也沒有辦法贖回,眼睜睜看它跌,又有什麼辦法呢?只能到期後贖回多少算多少。以後再也不玩了。銀行宣傳講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次大虧以後,老百姓再不理財,看你銀行怎麼玩!
-
38 # 簾外月朧明
先來說說我買銀行理財踩過的坑吧。
第一次:2018年,我賣出了一套閒置的房子,對於這筆錢的使用一時沒有找到方向。就把它分為兩筆,分別在兩家銀行購買了理財,風險等級選的R2(中低風險),時間是一年期。其中一家預計收益率是4.5~5%,另一家理財經理跟我說可以達到6~7%,投資的是很穩健的企業債券等。
其實當時我對這個過高的利率還是持懷疑的態度,不想投這麼多,打算減半,但抗不住美女理財經理的遊說。她說:姐,這個很穩妥的,去年我們的收益超過8%呢。你不買就可惜了。我當時回想了一下前幾年做過的銀行理財,R2基本上都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於是就同意了,心想不求什麼6、7、8,能上個5就不錯了。
買進之後我偶爾也在手機上看看,三四個月的時候,前面那一款的收益非常穩健,而美女理財經理推薦的這一款卻止步不前,按照時間換算利率連3%都達不到。對於這一點美女理財經理的解釋是,不要看短期現象,要看到期的兌付結果。
離兌付還有兩個月左右的時候,美女理財經理忽然打電話給我,她說我買的那一個理財產品投資的企業債券可能會爆雷!那個企業債券是著名的校企:B大方Z。我曾經在這所名校進修過,卻沒有想到它會坑自己的學生。
那一段時間我到處看財經新聞,沒想到買了一箇中低風險的銀行理財卻要去操心一個著名校企的興衰,真是無可奈何啊。後來終於確定了這個企業債券無法如期兌付,爆雷被坐實!我的那一筆理財沒有得到什麼收益,好在沒有虧損本金。但是從機會成本方面來說,還是損失了。
第二次今年的上半年,我把一筆打算在下個月使用的小資金(幾萬元),放在了一個封閉期為一個月的理財產品裡(月月盈之類),產品的等級也是R2,想著賺個饅頭錢也好過閒著嘛。
沒事偶爾開啟手機看看,發現它的收益竟然是負的。因為本金不多,所以虧的也不太多,今天幾塊,明天十幾這樣,偶爾也有一丁點漲,但大多數都是綠的。一個月期滿以後,我火速跑了出來,虧了一點小錢。當時並沒有想到當時很多理財產品都這樣,還以為是我選擇的產品不對。
其實那段時問我在其他的銀行也有做R2的理財產品,估計也出現了浮虧,只是沒有去看也就不知道。期滿兌付時利息稍有減少但也還在正常範圍內。
第三次,也就是上週的這次。凡是做銀行理財產品的都知道,上週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很多都虧到了本金(題主說的-35.32%不知是哪個產品,多數低風險銀行理財破淨都在1-2%),引起了許多投資者的恐慌。很不幸我也在坑內。
這筆資金不大不小(幾十萬),我是在十月份買入的。當時究竟買理財還是做三年定期存款很是糾結了一下,最後還是被三年期的流動性不好所擊退,選擇了做一年期的中低風險理財(R2)。
這一次銀行中低風險理財下跌的原因,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與近期債市大跌有關。11月11日至11月16日,債市連續五個交易日大跌。但是幾天功夫就跌去了利息並傷及本金(破淨),引起了許多投資者的恐慌贖回,於是引發進一步下跌。直到18號央媽出手才開始漸漸收窄了跌幅,到本週仍有一些在慣性下滑,部分開始企穩,也有一些開始翻紅了。
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辦呢?
大多數選擇做銀行中低風險理財的投資者,都是為了方便省事,雖然收益不高,但是比活期或定期存款還是要好一些,更是不會有投資G票或J金那麼大的風險。
所以這一部分投資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都是比較低的,猛然發現自己以為穩操勝券的理財產品連本金都虧了,心裡肯定不舒服,特別是本金比較大的人群,跌去1%都有成千上萬元或更多的虧損,一定是寢食難安。
面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要放平心態並區別對待:
1.對於尚未到期,不能贖回的理財產品,不妨放它一放。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乾脆不要去看。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總體是向好的,這次債券利率的調整也不會長期下去,18號央媽出手之後本週已經開始漸漸好轉,只要沒有爆雷,淨值一般都會慢慢修復,像我手中的那一隻理財產品,現在才持有了一個多月,還有漫長的10個多月,只好讓它的子彈再飛一會了,相信到了那個時候,也許不會讓我失望。
如果恐慌性贖回,那麼浮虧就成了實虧,失去了挽回損失的機會。
2.對於爆雷的產品,比如我的第一次踩坑那樣的,能贖回的要儘快贖回,畢竟壯士斷臂、快刀斬亂麻,不要再抱僥倖心理,及時止損將損失降到最低。
2022年1月1日起,銀行開始實行資管新規,以後銀行理財產品將不能保本保息。相信大家做理財之前,銀行方都會明確告知。但是大家往往都並不在意,因為連R2都出現虧及本金,這幾乎是從沒有出現過的事。但是這一次,是真的狼來了!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還能買銀行理財嗎?餘錢剩米該如何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還能有一些增值?
筆者認為凡事不可絕對,但是一定要根據個人承受能力和資金情況來定。首先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可以將一部分存三年或五年定期存款,這個是保本保息的,缺點是流動性較差,萬一需要用錢,取出時只能按活期利息,所以只適合三五年內不用的資金。
而平時需要常用的流動資金則可根據自己的使用需求和習慣,做一些R1(低風險)的理財,如現金寶、天天寶之類,這種一般風險很小並且隨時可取,按天計息,缺點就是利息較低。至於R2及以上風險等級的理財要不要碰,還要看個人的承受能力。一般來說收益與風險並存。如果為了追求高收益而搞得自己心神不寧整天患得患失,也是得不償失的,您認為呢?
回覆列表
誰相信基金經理,誰就是傻瓜,他們的水平連散戶都不如,頭頂名牌大學學歷,實際就是一幫騙子,查查他們的背景就一清二楚了,他們是裡外通吃,抬轎子是能手,虧的基民,他們管理費一分不收,還有更多的外快,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