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41 # 讓激情在歲月裡燃燒v

    我的鄰居張文的媽媽,結婚三十多年了沒做過飯。他媽媽沒結婚的時候家裡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她最小一家人都寵著什麼活也不讓她幹。結了婚後她也是特別懶,除了看孩子就是串門,一頓飯也不做。剛結婚那幾年兩口子除了吵架就是幹仗,他媽媽別看什麼也不幹,還特別的強勢,終究是他爸讓了一步,慢慢的適應了她。他爸幹完地裡活回到家再做飯,他媽媽天天抱著孩子去串門,把孩子放一邊玩自己和鄰居聊天,經常把孩子弄的一身土一身泥。鄰居們都背後說孩子攤上這樣的媽也是倒黴了。

    到了孩子們大點都上學了,她也是什麼活也不幹,說自己記性不好,炒菜不是忘了放鹽就是忘了放蔥花,她還說自己好伺候,男人做什麼飯也不挑食。天天不是串門就是和一幫老太太們閒扯,村裡的大事小情她都知道,還愛給合不來的人激發矛盾。有一次她給村裡為了澆地好幾年不說話的兩家人來回胡說八道,讓人家找到了她家裡來,她男人氣得把她揍了一頓,她要死要活的,說不跟著男人過了,帶著衣服跑回了孃家。在孃家呆了一段時間,男人也沒問也沒去接,父母說她沒個女人樣,懶得什麼活也不幹,連最起碼的飯都不會做,天天東家逛西家串,男人做好飯還要滿大街找你吃飯,沒有第二個男人能容得下你。她好像也有點醒悟,過了幾天自己回去了。

    真像老人們說的懶人有懶命,人家一輩子不願做飯,還真就遇上了能包容自己的人。

  • 42 # 塵封的旱冰鞋

    我婆婆,雖然是農村人,但是一輩子沒下過廚房,別說做飯了,菜都不會切,讓你們看看我公公有多寵她。

    第一次去我老公家,是五一,天已經很暖和了,到家後是中午,公公有點事走不開,晚上才能回來。到家後沒多久,村裡的飯館就送來了十個菜,我當時心裡還偷著樂,就我們三個人吃,專門去飯店要了十個菜待遇還挺高

    到了晚上,已經六點多了,公公還沒回來,我的肚子餓的咕咕叫,偷偷和老公說怎麼還不吃飯?老公和我說要等他爸回來才能吃飯。

    我也沒多問,就感覺他家家教還挺嚴格的,必須當家的回來才能吃飯。

    七點多,公公回來了,我們簡單說了幾句話,他問我是不是餓壞了,等會就可以吃飯了。說完自己走進廚房開始切菜。我趕緊和他說,中午剩了不少不用做了,明天再做吧太晚了。

    公公說沒事,新媳婦上門哪能第一天就吃剩菜,留著明天吃,也壞不了。我當時還有點沾沾自喜,後來才知道我想多了,是婆婆當初結婚的時候就和公公說過,她晚上不吃剩菜。所以他家的剩菜都是留著第二天吃。

    公公切好菜,自己端著去了院子裡的廚房,婆婆吃著瓜子坐在客廳看電視。農村都是自己燒柴做飯,我也不好意思坐著看電視,看公公一個人忙前忙後,就跟著出去了。

    公公看我跟出來,抬頭看了看我,我說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他笑了笑說,不用,回去看電視吧。

    沒多久四個家常菜就做好了,土豆絲切的很細,做出來居然還脆。綠豆芽芹菜炒肉,我是第一次吃,真的是很合我的口味。還有個辣椒炒豆腐丁,我也是這一次吃,豆腐煎的金黃色,看著就有食慾。最後一個就是辣椒黃瓜炒豬頭肉,黃瓜是老黃瓜已經發黃了,炒出來的豬頭肉肥而不膩,黃瓜也是軟軟的還帶點脆,真是下飯菜,這幾個菜真是特別好吃。

    吃飯時,我笑著對婆婆說:“阿姨真有口福,叔叔做菜真好吃。(當時還沒結婚,沒改口)”

    婆婆笑了笑說:“就那樣吧,吃了這麼多年了,就這麼回事。”

    我繼續說:“你們家人做菜都好吃(我老公做菜也很好吃),還沒嘗過你的手藝呢,等什麼時候嚐嚐你做的?”

    婆婆搖搖頭說:“估計難了,我都沒吃過我做的菜。”

    我愣了一下,在我的印象裡,父母這個年齡段的婦女大部分應該都會做菜。看婆婆這麼說,我也沒繼續接話。

    後來才知道,婆婆最拿手的就是燒開水。婆婆在孃家四個哥哥一個姐姐,還有個妹妹。當時她家條件很好,勞動力多,什麼都是哥哥姐姐做,也都很疼她和妹妹。

    當初公公成份不好,一直沒人介紹物件。第一個介紹的女孩就是婆婆,當時兩個人見面後,婆婆父母才知道他成份不好,就是不同意,兩個人見了一次,還沒開始就算結束了。

    但是公公對婆婆一眼就看中了,因為沒有媒人拉線,公公只能乾著急。後來看了一本書,有了啟發,不能坐以待斃。於是步行十五六公里,去婆婆村,在她家門口貓著等著她出現。

    經過不懈努力,兩個人衝破了重重困難,總算在一起了。結婚前婆婆說,她不會做飯,不洗衣服,不收拾家,早晨也不早起,其他都可以。

    也許是真愛吧,公公說這些他都會,他會的婆婆都不用幹。

    剛結婚就有這麼個場景,公公做飯,婆婆在旁邊磕著瓜子看,公公收拾家,婆婆在旁邊磕著瓜子看,公公洗衣服,婆婆她在旁邊磕著瓜子看,磕瓜子就是婆婆的最大愛好。

    當時別人都說公公娶回來一個姑奶奶,公公婆婆對於這些一點不在意。後來婆婆可能太無聊了,也可能不好意,偶爾也會跟著公公一起下地幹活,在家公公幹什麼也會打個下手,但是公公一般都不會用她。公公自己去地裡幹活。婆婆會在家裡把開水燒好,泡好公公喜歡喝的濃茶等他回來。所以她燒開水燒了三十多年了,特別拿手。

    如果家裡來親戚,都會提前打電話問問,公公在不在家,如果不在,親戚肯定是不會來了,因為沒人做飯。我和老公也是這樣,回去提前打好招呼。

    總有例外,有次老公的幾個表哥和表嫂來公公家,公公臨時有事出門了,中午吃飯,幾個人傻眼了,婆婆最後來了一句,家裡啥都有,你們想吃什麼自己做吧。表哥們不知道是忘記了他們姑姑不會做飯,還是沒想到姑父會突然外出,都很蒙圈,最後沒辦法表哥自己下了一鍋雞蛋麵,勉強對付了一頓。

    後來我問婆婆,遇到這樣的事尷尬不?婆婆笑笑說,有什麼尷尬的,不會做飯又不丟人,反正我又餓不著。我問她不會做飯是不是這個感覺特別好?婆婆笑笑沒說話。後來我只要回老家,也能享受婆婆同款待遇。

    就是一個字,爽,兩個字,舒服。

    每次回去,都是老公和公公忙活,我和婆婆坐在屋裡看著電視,磕瓜子,玩著手機,聊家常。有時候還會來一些左鄰右舍,鄰居們也會說起婆婆,說她想了一輩子福,讓人伺候了一輩子,言語裡帶著羨慕。

    如果天冷了我回去,我和婆婆就貓在床上看電視,磕瓜子。為了方面婆婆看電視,公公專門買了個電視放在了臥室,而且公公家最不缺的就是瓜子。

    婆婆這輩子過的很安逸,算是無憂無慮,什麼事都不用她操心,她有什麼要求公公也都會滿足。開始我以為婆婆和公公就是為了湊合過日子,但是從一些細節可以看出,兩個人真的很恩愛。

  • 43 # 小盅閒情

    一輩子不做飯的人,這個“人”多半是特指女的,因為若是指男的,似乎沒必要問,一輩子不做飯的男人並不罕見。

    若是女人一輩子不做飯,要麼有個勤快愛做飯的老公,要麼有個能做飯且長壽的娘(或婆婆),更有可能是沒有孩子,真的,我沒有任何別的意思,只是單純地認為:

    一個家裡若是有了孩子,不開火也得開,不會做飯也能練出一手好廚藝。(有錢、請得起家政廚師的除外)

    我以前就不喜歡做飯,覺得為了一口吃的又洗又切又炸又炒,實在是太麻煩了,生活這麼方便,只要有錢,吃現成的還不是挺簡單的?

    結婚前七年,每年自己做飯的次數不超過五次,平時三餐在單位食堂解決,週末或聚會或去父母家,逢年過節要麼出去旅遊要麼回爹媽家,安排得滿滿地,總有吃飯的地兒。

    而有了孩子之後,確切地說,從懷孕開始,就逐漸開始做飯了,自己做的感覺上會更放心,材料看得見,過程看得見,火候鹹淡由自己決定。

    等生了孩子後,從寶寶的輔食開始,更是常駐廚房,正巴經兒地解鎖廚藝技能,發現自己居然是個做飯高手,簡單的食材也能烹出好味道來。

    然後,就會發現做飯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成就感的事,投餵讓人上癮,尤其是投餵一個白淨可愛的小崽崽,更讓人慾罷不能。

    做飯是因為有人等著投餵,沒人等食,只是填自己的肚子,就不會多用心,有更省心省事的選擇,自己操作的可能性就低了,懶得做,隨便吃口得了。

    我有一個同事,她從來不做飯,天天吃食堂。家是外地的,不經常回,母親去世後,和父親因另娶之事鬧了點不愉快,她也不回去了。

    她家的裝修很極端,是沒有廚房的!

    整個家是一個大開間,極為通透,臥室和客廳是連著的,只有一扇推拉門,偶爾有朋友來時才把這個透明的門利用上,平時都是敞開著的。

    原本的廚房一併成為客廳的一部分,她連燃氣表都沒開通!更別說什麼家家戶戶都會有的燃氣灶油煙機冰箱之類的,她傢什麼都沒有!

    就客廳一角擺了一個餐邊櫃,裡面有幾個簡單的杯碗碟筷,她說是備用的,偶爾外賣忘了給筷子或吃自熱鍋會用到。

    講真,不做飯的家,真是特別好搞衛生,到處乾乾淨淨,清清爽爽的,咱華人的廚房,煎炸烹炒,再好的油煙機也抽不乾淨油煙,廚房一天擦兩遍,也不敢說清爽無油膩。

    但這個同事的家,就非常乾淨,白紗簾是真正的飄逸白,不象我有個朋友,學老外在廚房弄了個小書架,我就說她太不切實際了,除非這個廚房使用頻率很低,否則這些書保管全部吃油沾灰,哪本都油乎乎髒兮兮的……她還不信,後來就乖乖把書撤了。

    煙火氣與書香氣在某些方面是相悖的,煙熏火燎的同時,很難仙氣飄飄,日常生活中的洗手做羹湯,很難象社交媒體上剪輯過的影片那樣只呈現美好閒適,而無忙亂焦燥。

    這位不做飯的同事,她平時早上不吃飯,中午和晚上吃食堂,週末有時斷食清腸,有時會去單位吃一頓(她家距單位不遠,走路十五分鐘左右)。

    口罩這三年,她也不囤糧,有個熱心的同事老大姐硬塞給她一個小電磁爐,在大家苦口婆心的勸說下,她勉強買了兩箱泡麵半箱壓縮餅乾,兩瓶豆腐乳兩瓶水果罐頭,以防萬一。

    她放了睡袋和洗漱用品在辦公室,每逢有疑似訊息,就直接睡休息室了,壓根不擔心沒飯吃。現在恢復正常,就更不操心了,食堂那麼多吃的,隨便選,自己做多麻煩?

    同事都說了,她是不做飯的,將來遇到合適的人,她也會提前跟人說好自己不做飯的,對方若是介意就算了;若是遇不上,就一直吃食堂好了,這麼大的單位,不可能沒了,也不可能說搬就搬了,在她有生之年不用擔心沒地兒吃飯。

    所以說,一輩子不用做飯的人,要麼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無需自家開火,要麼是有福氣吃現成飯的,前者擁有簡便但少了些一日三餐的煙火滋味,後者的福氣也不會是憑空而來的,想必有我們不知道的內情。

    對我來說,不做飯沒啥體驗,而學會做飯則是很棒的體驗

    很慶幸我有自己最愛吃的媽媽拿手菜爸爸拿手飯,更慶幸在我的孩子那裡,也有他最愛吃的媽媽拿手菜和爸爸拿手的飯……

    所謂家的味道,不就在這一日三餐熱騰騰的飯菜中嗎?

  • 44 # 水笙說事

    我閨蜜就一輩子沒做過飯,像老一輩人說法,她八字好。

    她有一個好婆婆,一個好老公,她不但不要做飯,連家務活都不要做。

    從小,她就體弱多病,父母哥嫂疼愛她,只要她身體好好的,別無它求。

    長大了的閨蜜,模樣俊俏,性格溫柔,嫁給了她老公。

    老公很愛她,也是什麼都不要她伸手。

    翻年過來,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公公婆婆臉上笑開了花。

    婆婆入住閨蜜家,專門負責照顧她母子的飲食起居,一照顧,就是二十多年。

    有一年,我去她家做客,閨蜜興沖沖說,她要親自下廚炒幾個菜招待我。

    她老公與婆婆要上手,她任性不肯。

    兩個人就在廚房那轉悠,不敢走開,生怕出意外。

    果不其然,閨蜜炒茼蒿時,菜一倒進去,鍋裡突然竄出來老高的火,把閨蜜嚇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下。

    把我們三個旁觀者惹得哈哈大笑。

    閨蜜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走出了廚房,讓給了她婆婆主勺。

    我總覺得,閨蜜是天下最幸福的女人。

    她連駕照都不需要學,只要她想去哪裡,老公就是專職司機。

    我們同學聚會,無論大聚,小聚,她老公都車接車送,毫無怨言。

    可能生活太順遂,從小體弱多病的她,如今身體比誰都健康。

    她們婆媳關係,也是好到令人羨慕,說是母女,一點不為過。

    前幾年閨蜜的親媽因病去世,閨蜜更是把婆婆當成了自己媽。

    要說閨蜜生活為啥這麼美好輕鬆,這跟她的好性格是分不開的。

    她跟誰都不會發生矛盾,天天樂呵呵的,像個孩子,凡事不愛跟人計較。

    做人,能像她那麼無心無肺又大度的女人,真的不多見。

    所以,我們無需羨慕別人的好生活,一句話:只要你付出,你也能得到。

  • 45 # 我誰與從

    我有一個女同事,她就是一輩子不做飯。

    這個女同女同事是個40後,今年都80多歲了。她的老伴是個30後,比她大著四五歲。但她老伴兒是個南方人,好像南方男人做飯的比較多。她從小在家沒有做個飯,上班後吃食堂,結婚後一直都是她老伴做飯,所以她一輩子沒有做過飯。

    一輩子沒有做過飯,其實並不奇怪。奇怪的是她不會做飯吧,她連水都不會燒。問題是她不知道燃氣灶怎麼用。

    故事發生在2000年前後。那個時候,她的老伴可能是60多歲,當時他南方的老家給他發來資訊,說他老家的房子要拆遷了,讓他回去簽字。

    因為他老伴是家裡的獨生子,他的父親去世很早,他母親21歲的時候,他父親就去世了。過去的人結婚早,他母親可能是十八九歲和他父親結婚。他出生不久父親就去世了。他母親一直守寡,把他拉扯大。

    他母親80多歲的時候去世了,家裡的老房子一直留著。所以老家房子拆遷的時候,家裡的親戚就給他打電話讓他回家,辦理一下拆遷的事。

    老伴兒回家了,因為當時走得很急,走的時候也沒考慮他的妻子不會做飯的問題,他走了以後,他妻子不知道燃氣灶怎麼開啟。她既做不了飯,又燒不了水。沒辦法,那幾天她每天拿個暖水瓶到外邊飯店裡吃飯。吃完飯以後,她跟飯店裡要上一壺水。就這樣湊合了六七天,一直到老伴回來。

    其實她就住在我家樓上,當時她沒有說過她不會用燃氣灶。如果她對我說一聲,我肯定是去會幫助她的,而且她的兒子兒媳婦也和她住一個小區。但她這個人太不願意求人了,她對誰都沒有說。六七天的時間,她一直那樣的湊合著。

    直到他老伴回來了,他老伴才把她的故事當笑話一樣,告訴了我們。

    透過她的故事,我覺得我們人一天三頓都要吃飯的。不管你是幹什麼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學會做飯,如果不會做飯,哪天遇到了突發事件,沒有人照顧你的時候,你就太可憐啦。

    所以我認為一個人一生下來,最先應該學會的事就是要做飯,其次才是其他的。如果你連做飯的本領都學不到,這樣一輩子其實是不會太舒服的。因為你三餐都要吃飯,全靠別人是多麼不方便呀,如果自己會做。那是非常方便的一件事。

  • 46 # 冬天的鏡子

    有啊,我同事平平,自打我認識她那天起,我就知道她不會做飯。後來她結婚了,還是沒學會做飯,她丈夫是開飯館的,會燒一手好菜,平平有口福。結婚這麼多年,平平始終沒有學會做飯,她也不喜歡做飯。她兒子15歲那年,平平離婚了,她帶著兒子回到孃家,還是不會做飯。平平老媽70多歲了,每天還要給女兒做飯,時間一長,平平也不好意思,後來自己買了房,帶兒子搬出去單過了。

    平平每天帶兒子不是下館子,就是叫外賣,外面的菜油大,時間長了,平平體檢查出脂肪肝,就是這樣,平平還是不願意學做飯。再後來我退休了,就不知道平平現在如何了。

    我就奇怪了,學做飯有這麼難嗎?為什麼有的人對做飯這麼排斥呢?類似這樣的例子,我身邊還有幾個呢。

  • 47 # 安嶽的安好

    我就是一輩子不做飯的人,我的體驗還是很爽的,別人看我這樣,應該是恨得牙癢癢吧。

    我並不是家裡有錢的闊太太,家裡沒有保姆做飯,我家裡是老公做飯,這種分工時間久了也都習慣了。家裡他除了做飯什麼也不用管,其餘的家務我全包了。

    形成這種有利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孩子上幼兒園開始,老公接不了孩子,只有我去接,他責無旁貸的回家做飯,如果等我回家再做會很晚的。所以後來孩子上學是這樣,現在工作了也就習慣這樣了。

    而且,我做的飯不好吃,我老公總說太淡了,懷疑沒放鹽,吃得沒滋味。孩子也不愛吃,如果老公有事兒不在家吃,以前我和孩子就去外面吃,現在叫外賣。

    不做飯沒有別人想象的那麼悠閒,以前我回家飯沒熟,我就輔導孩子功課。後來孩子不用我了,我就洗衣服、收拾屋子。反正不能翹著二郎腿等著,那樣有幾天老公就會心裡不平衡,嚷著罷工了。做人還是要聰明點兒,對吧!

  • 48 # 閒逛的魚遊啊遊

    一輩子不做飯的人目前還沒見到,但是我身邊有一個半輩子不做飯的人——我媳婦。

    她倒不是不想,而是真的不會,做過有限的幾次,做出來的飯實在不好吃。然後她就不做了,家裡人也就不想讓她做了——防止浪費東西。

    有一次她和孩子在家,到了中午問孩子想吃什麼,孩子說:“媽媽,你先說你會做什麼吧!”

    現在家裡要麼是老人做,時間允許的時候我就做。

    老人是北方農村的,所以做菜基本上沒大有什麼新鮮花樣,就是類似於燉煮的那種。而且去菜市場買菜基本上就買相對固定的那幾種,一些相對檔次高一些的,不大常見的,買了也不會做。比較擅長的是麵食一類的,包括饅頭、花捲、包子、水餃、餛飩、麵條等等。

    媳婦不會做飯,所幸是她也不挑剔飯,做啥吃啥,還吃得不少。

    然後就是我做,尤其是到了週末,肉類、海鮮之類的,包括一些西式的做法,都是我來操作。我喜歡吃這些東西,但是更喜歡做,比如一種食材,如果見到一種新的做法,我非常願意去嘗試。而且我覺得自己做出來的飯能夠被家人、朋友接受,吃得高興,就是一種很幸福的體驗。

    包括去岳父家也是如此,大部分的菜都是岳父做,但是他一般會把有難度的留給我做,因為這事兒我還經常被親戚開玩笑,說我不像一個客人。因為在我老家,女婿是貴客,不能幹活的,女兒回到孃家是需要幹活的。

    而且可能我在這方面有一定的天賦,基本上一看就會,包括外出吃飯的時候吃到的菜,回家基本上就能夠復刻一個。媳婦說我做的菜比一般的飯店做的好吃。也許這是她不想做飯而故意說的。

    總之,做飯挺好,不做飯也挺好。做飯的人有自主的權利,不做飯的就別人做啥吃啥。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 49 # 紅塵禪語

    做飯的過程,充滿人間煙火氣。一個家庭,廚房裡總是歡聲笑語,才有煙火氣,日子才紅紅火火,有奔頭。

    趙敏和羅浩是一對夫妻。

    兩人青梅竹馬。羅浩是村支書,每天村裡工作很忙,但是,再忙,他也不會忘了回家給老婆做可口的飯菜。

    趙敏當姑娘時,在家養尊處優,不會做家務,父母也捨不得讓她做家務活。

    趙敏與羅浩結婚後,羅浩更是視她為心尖尖,十分寵愛。

    濃眉大眼的趙敏,被養得白白胖胖,體型、姿色,堪比楊貴妃。

    趙敏結婚後,公公婆婆,還有丈夫羅浩,都寵她。

    街坊鄰居都誇趙敏嫁了個好人家,誇她有福。

    活了大半輩子,趙敏沒下廚做過一頓飯。

    甚至,連怎麼交水電煤氣費、如何交手機費等,她都不懂。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這對神仙眷侶令人羨慕的日子,在羅浩的一張病理報告單面前,戛然而止。

    2013年12月,羅浩被診斷出肺癌(晚期):趙敏整齊以淚洗面。

    女兒日夜陪著他們老兩口。

    可是,縱然醫術再發達,家裡再有米,也留不住羅浩的生命。

    2014年5月中旬,羅浩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羅浩下葬以後,女兒回自己的小家了,但,定期去看母親趙敏。

    一次,女兒看見母親坐在床上嚎啕大哭,幾近崩潰。

    羅浩在世時,家裡什麼事也不用趙敏管,她只負責貌美如花。

    羅浩突然離世,趙敏感覺自己的天都塌了:

    不會交手機費,不知道怎麼交水電費、煤氣費,不會做飯……日子亂成了一鍋粥。

    女兒接她去自己家,趙敏不想去。

    女兒就給她點外賣,在網上幫她交水電費、手機費……

    寫在最後:

    無論男女,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都要有獨立賺錢的能力和獨立下廚的能力。

    自給自足、自力更生,生活才會其樂無窮。

    夫妻之間,再恩愛,也不要把對方培養成巨嬰。

    生活中,誰也不知道自己人生的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會做飯,是最基本生存本領。

  • 50 # 人生記錄簿

    小時候,生活在縣城,上初中、高中時的一個同學,同學的媽媽家裡條件很好,就是同學的外公外婆都在大城市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母親下嫁到縣城我同學的父親。

    同學的父親家裡條件一般,從此,家裡的做飯、衛生、洗衣服都成了丈夫的事兒了。妻子只管上班。

    在一個小縣城的妻子講普通話,穿著打扮也跟其他人不同,長相也好看。丈夫願意做飯,收拾家。同學弟兄四個,沒有女兒,媽媽被丈夫寵上了天,一輩子沒有下過廚房,沒有做過飯,孩子大點的時候,洗碗是弟兄四個輪流洗碗,家務活基本沒有沾過手。

    一天,家裡突然變故,丈夫在幾個小時就離開了,同事朋友都說,老婆以後困難了。

    在丈夫走後幾個月,妻子就改嫁了,原因就是常常沒有飯吃,自己不會做飯,兒子都成家了,跟那個兒子一起住都不合適,只有儘快的把自己嫁出去。

    有熟悉的人問她:嫁出去是不是要做飯啊?

    她說:婚前說好的,我不做飯。

    還有誰像前夫一樣寵著啊?半年後,後夫說:吃飯不是小問題,不能我一個人總是照顧你,以後一個人做飯一週。

    妻子說:還是一人一天吧,她是這樣想的,一人一天,就是不做飯將就就行了,也不會太餓了。

    每次該妻做飯的時候,就自己花錢,帶老公出去吃飯,開始的時候也很瀟灑的,時間長了總在外面吃也受不了。

    重新協議,改成一週一輪換。

    到妻做的飯的時候,夫說做什麼,她就做什麼,就像做紅薯稀飯的時候,她把紅薯洗洗就放鍋裡,放進去小米,只等熟了盛飯,一人一個大紅薯,要是紅薯塊大,兩個人分吃一個,用勺子從中間搗開,就ok了,炒菜的事兒,教給了N遍,反正學不會。

    那時候二婚的兩個人都60多歲,男人想著還能活十年、二十年,這樣過不行的,要堅決離婚。

    男人離婚後,又找了一個沒有收入的,天天給男人做好吃的,男人說:這才是老婆的樣子。

    不會做飯的老婆該怎麼辦呢?

    聽同學的同學說,如今母親住在了敬老院。

    是敬老院裡最年輕的一個,就是為了能有一頓安生飯。

  • 51 # 素老三

    認識彤姐,是在酒席上,一位老師對我說:“一會兒給你介紹一位女士,跟你算同齡人,她是一個有故事的女人。”

    彤姐那天一進門,就讓人眼前一亮,她穿著一件黑襯衫,白褲子。梳著齊耳短髮,頭髮黑亮亮的。

    她肩膀上斜挎著一個黑色的包,渾身上下,再沒有其他飾物,顯得乾淨,清爽。

    老師對我說:“彤姐一輩子不做飯,一輩子不結婚,一輩子不生孩子,一輩子無憂無慮,就這麼傳奇!”

    彤姐見老師這麼說,就笑了笑,說:“老師前面說的都對,但後面那句有點出入,我也有七情六慾,也有憂愁。”

    一輩子不結婚,不生孩子的人,我見過,但一輩子不做飯的人,我沒見過,我對彤姐充滿了好奇。

    一輩子不做飯,彤姐又沒結婚,沒有丈夫給她做飯,那誰給她做飯呢?

    彤姐的房子大約50多平,是一室一廳,房間是通長的,從南到北,特別通透。

    我在彤姐的房間裡,沒有看到廚房。只看到兩個漂亮的櫃子鑲嵌在牆壁裡,一隻伸出來的水龍頭,像一朵白玫瑰,在角落裡靜靜地開放。

    我沒有看到洗菜池,也沒有看到櫥櫃。

    彤姐看到我狐疑的表情,就把水龍頭旁邊的桌面推開,原來,桌面下面就是洗菜池,這裡也可以洗碗。

    彤姐家一面牆的書櫃,裡面排列著很多歷史書籍,比我的藏書都多。

    更讓我驚奇的是,彤姐書櫃裡的書,她都讀過。她說,不讀完一本書,我不會買下一本書。

    看似簡單的話,一般人,做不到她這麼自律。

    其中一個書架中間,有很多小抽屜,開啟其中一個,裡面放著一套餐具,不過是一碗,一筷,一碟,一勺。

    彤姐說,同樣的餐具,她還有一套。這套如果壞了,就換另一套。整個家裡,就兩套餐具,其中一套,整齊地擺在另一個抽屜裡。

    彤姐家裡有個小小的冰箱,不到一米高,沒有兩尺寬,上面是冷凍,下面是冷藏。裡面能放一點蔬菜和水果。

    彤姐家裡沒有看到燃氣,也沒有看到抽油煙機,這是令我奇怪的地方。彤姐家裡一律用電。她說,用電不佔地方,還非常方便。

    還有,彤姐從不炒菜,所以,真的不需要抽油煙機。

    彤姐的三餐很簡單,早餐是牛奶,配兩片面包,外加一個水果。沒有油漬的牛奶杯子很好清洗。

    中午,彤姐在公司享用一頓豐富的免費午餐。

    晚上,彤姐的飲食更簡單,通常是一個水果,偶爾會吃一點涼拌蔬菜,配一個雞蛋。

    如果哪天有興致,她也拿出一個小鍋,燙一點青菜,放一點鹽,就那樣吃。

    她說,食物的原味,就是美味。你品嚐的時間長了,你甚至能知道食物的故事。

    我看到了彤姐煮食物的小鍋,小小的鍋,巴掌大,只夠一個人的分量。彤姐一個人生活,自然夠用。

    一小碟綠葉蔬菜,配一杯紅酒,彤姐坐在北陽臺裡,看著落日西垂,酡紅色的晚霞染滿西天,那感覺,美妙極了。

    那隻橘黃色的小鍋,彤姐說,花二十元買的,竟然用了一年多。燒水非常快,洗刷也特別容易。

    彤姐這樣簡單精緻的三餐,讓她的身材和面板都特別好。每晚的靜坐,也讓她一直保持著恬淡從容的心境。

    彤姐退休了,但她又被公司返聘,依然在公司裡工作。

    彤姐家的南北陽臺,採光非常好,彤姐說,南陽臺早晨四點,就能看到東方的曙光,給人一種希望和詩意。

    北陽臺有個小小的落地窗,一平米多吧,地板上放著一個蒲團,每天黃昏,彤姐下班進了家門,她會坐在蒲團上靜坐一會兒,

    在夕陽裡靜坐,忙碌一天的身心迴歸,讓自己抖落一天的塵埃,找回自己的初心。

    彤姐房間裡沒有沙發,只有蒲團。我和老師席地而坐,彤姐燒了水,給我們每人泡一杯茶。用的是一次性的杯子。

    我們坐在客廳裡,感覺彤姐的房間好像很大,不像50多平。也許,是因為傢俱少,也許是因為席地而坐,顯得房間寬敞和安靜。

    安靜下來,就覺得世界大了。

    彤姐不是不想結婚的女人,但機緣錯過,她再沒有遇到合適的人。

    年輕的時候,彤姐剛到公司工作,和一個同事相戀了,兩人關係很好,能談得來,能讀懂對方。

    一年後,兩人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雙方父母也都見過面,對彼此都很滿意,兩人開始進入結婚倒計時。

    那時候,彤姐喜帖都印了,可是,她發現男友的心在波動。

    男友又遇到了更適合他的女人,那是上司的女兒,比彤姐美,比彤姐的職位高,比彤姐富有。

    彤姐那時候有些自卑,就悄悄地退卻了。不久之後,她的男友,和上司的女兒結婚了。

    彤姐請了一週的假,去旅行。在旅行的途中,她驚豔壯麗的山河,她痴迷秀麗的風景,煩悶的情緒竟然漸漸地消散在旅途中。

    旅行歸來,大家都向彤姐投來同情的目光。彤姐卻淡然地一笑,把上司分配的工作,做得一絲不苟,與同事也談笑風生。

    大家都在猜想,彤姐是強顏歡笑吧,不久之後,彤姐要麼辭職,要麼被調走。

    但出乎大家的意料,彤姐一直是精神飽滿的工作,好像完全沒有被失戀所影響。

    還有更讓大家意料不到的,那就是彤姐的前男友被上司調走了,上司還把女兒,也調離到另外的部門。

    這時候,公司裡又開始傳言,說上司原來才是彤姐的靠山。彤姐對此一笑置之,不談論是非,只專注於工作。

    別人說三道四,各種流言蜚語,她從來不屑一顧,只是認真工作,不讓工作有一絲一毫的漏洞。

    偶爾,會在公司大會上,遇到前男友。彤姐只是禮貌地點頭,沒有多餘的表情,就像這個男人,從來沒在她的生活裡出現過。

    彤姐一直沒結婚,大家以為她還惦記著上司的女婿,要麼就是跟上司的關係非同一般。

    有一次,會議休息時,前男友來到她的面前,誠意十足地說:“你不要為了我,耽誤了一生。”

    彤姐淡淡地一笑,說:“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重要。”

    彤姐在工作之餘,學習舞蹈。她學的是現代舞,隨意地開啟肢體,與大自然接觸,與心靈溝通,那就是美的舞蹈。

    假日裡,彤姐會揹著雙肩包,去旅行。找一個沒有去過的小鎮,漫步在青石板的路上,品嚐風味小吃,耳邊聆聽著吳儂軟語。

    風是軟的,花是醉的,連空氣都是沁人心脾。這樣的路上,這樣的心情,誰個不愛呢?

    如果和哪個小鎮有緣,彤姐會在長假裡,租一個民宿,住上一段時日。在空山靈雨裡,聆聽風聲、雨聲、大山的聲音,聆聽樹木的聲音,鳥兒的聲音,感受大自然的饋贈。

    彤姐在週末,會去父母家吃個飯,陪父母聊聊天。偶爾會在週末的午後,跟父母玩牌。

    在父母家吃飯,做飯的不是父母,更不是彤姐,是彤姐的弟弟。

    彤姐有個弟弟,這個弟弟也沒有結婚,也沒有生子,不過,弟弟愛做飯。為了把飯菜做得更地道,弟弟還跑到廚師班,特意學習了一段時間。

    每到週末,弟弟都會給彤姐打電話,讓她來父母家吃飯。

    弟弟也是一個人住,不過,週末的兩天,他一天會友,一天陪伴父母。

    弟弟的朋友五花八門,年齡有十歲的小學生,有八十歲的老翁,弟弟和他們都談得來。

    弟弟長得帥,懂得多,為人幽默風趣,可他就是不結婚。弟弟應該也有感情上的坎坷經歷吧,但弟弟嘴嚴,從來不講述自己的故事。

    彤姐的父母,是知情達理的父母,不要求兒女循規蹈矩,只要求他們要做善良正直的人。

    彤姐回到父母家,什麼也不需要做,只負責在品嚐弟弟做的美食後,誇讚弟弟兩句,弟弟就很滿足了。

    彤姐的父母年事已高,都是八十歲的老人了。父親生病住院,弟弟陪護左右,彤姐則回家陪伴母親。

    如果母親住院,彤姐便到醫院陪伴母親。弟弟則回到家裡,照顧父親的起居。

    有一天,那是母親住院的時候,彤姐請假在醫院陪護母親。午後,她用輪椅推著母親,到醫院的草坪上曬太陽。

    弟弟遠遠地走來,他面帶微笑,手裡捧著一束鮮花,他把鮮花放到母親的膝蓋上。

    母親忽然說:“你們倆這樣,也挺好,我好像感覺,你們還沒長大,我們還是一家四口人——”

    人生已經過半,彤姐說,下半生,依然會這樣悠閒地度過。

  • 52 # 喜歡旅遊的洋

    我就是那個從不做飯的人,不過現在我挺後悔從小沒學做飯,自己不會做飯不僅不方便,而且處處看別人的臉色。

    我覺得做飯也是講天賦的,我怎麼做都不好吃,老公做的什麼都好吃。

    看著做飯簡單,其實想要做好還是不容易,估計我沒有做飯的天賦,怎麼做都被人嫌棄。

    小時候,我上面有哥哥姐姐,做飯也輪不到我,所以,從小到大我也沒做過飯,我只管吃就好。

    記得有一次,大概小學的時候,家裡人都去走親戚了,只有我一個人在家,中午來了一位客人,我只有硬著頭皮做飯給客人吃。

    從小沒做過飯的我,差點逼哭了,乾飯沒煮熟,本來要用筷子在飯上捅幾下,讓飯透氣,我卻用鍋鏟把飯使勁壓緊,這樣飯肯定煮不熟。

    更搞笑的是,我以為晾乾的臘肉可以直接吃,我把生臘肉直接切好就端出去了,幸好當時鄰居看到了,讓我重新煮一下。

    後來長大結婚後,一直是老公做飯,他嫌我做飯太難吃,兒子也一樣,基本不吃我做的飯。

    我也知道自己做飯太難吃,有次炒青椒肉絲,不僅肉咬不動,而且還有股腥味,我自己都吃不下,更別說他們。

    還有一次燉雞也是這樣,我燉出來的始終有味,老公、兒子都不吃。

    從此以後,老公說:你別做飯了,好好的食材被你浪費了,好可惜啊!

    可是,每天都是老公做飯,他也有發脾氣的時候。

    有一次,他工作很忙,我把菜洗好,等著他回家做飯,也許他累了並且很餓,他突然發脾氣說:你自己不會做嗎?非要等我回家做。

    他接著吼到:那如果我加班不回來呢,難道你不吃飯,哪有像你這樣的老婆。

    我能理解他的心情,累了回家還要做飯,如果我會做飯,他累了就可以吃現成的。

    不過,我雖然沒做飯,但我也不輕鬆的,比如摘菜、洗菜,還要把菜切好,吃完收拾洗碗,老公只是掌勺,我覺得並沒有比他輕鬆。

    但是,老公覺得他會做飯,就是一個大功臣,只要他做飯,就會吩咐我打下手。

    其實,摘菜洗菜、洗碗一樣的也是做了家務,但就是沒做飯的人有功勞,有時還要被嘮叨。

    所以,我覺得不管是女孩男孩,一定要學會做飯,那樣,自己想吃啥就做啥,不用求人、不用看人臉色多好。

  • 53 # 渝農老楊

    我們的彭瘸子,跟倒父母的時候就做不成飯。

    在三十幾歲說的二婚女的老陳,分家出來捉住手教,可就是腦殼呆笨過後就忘。於是老陳罵道:“你媽跟您老漢兒做的啥子兒哦……”

    為使父母不捱罵,彭瘸子拼命討好老婆:

    老陳灶上做飯,他挑水推磨掃地洗碗宰豬草灶門燒火搞得連軸轉。

    即使這樣,老陳還是想收拾他:那次她跑去孃家幾天不回來。彭瘸子在家裡餓得發慌,就去兩個推豆花兒的家庭說:“把豆腐渣賣給我喂訕。”

    “你要各人裝去訕,哪個收你的錢哦!”那兩家說。

    彭瘸子把豆腐渣拿回來,先是灶裡燒旺火再給鍋裡舀點兒豆腐渣加鹽巴,可是幾弄幾弄就把豆腐渣弄糊了,見事不對立刻滲水。為了活命,他也只得強制自己喝漆黑如墨的豆腐渣羹。

    這時候,豬圈的大小豬齊聲吵食。彭瘸子把生豬草和生豆腐渣倒給豬們。可是豬們吃慣了熟食聞都不聞,紛紛跳出圈欄拱翻圈門遍山遍嶺亂跑。

    彭瘸子由於腿腳不方便,一歪一歪追了一截田坎路,人面朝下摔冬水田了。要不是附近有人幹活趕快施救,肯定是一命嗚呼。

    彭瘤子被救起來回到屋裡大哭:“老陳啊我的媽呀,你哪天兒回來喲……”

    有好心人終於搞明白,事情是因為彭瘸子不會做飯而起,於是急急過去把老陳叫了回來。

    老陳被“收拾人差點兒收拾出人命”嚇得不輕,也終於下結論“老公做不成飯不是裝的”,於是從那過後習以為常做飯全包,走哪裡也把他帶一路,再不落下他一個人在家。

    所以一個人一輩子不會做飯,只要不說鹽鹹醋酸,做飯的人只能是認命的體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半年後女方求復婚,並希望立即領取結婚證,這是什麼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