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cnog程

    七十年代生產隊交公糧是每個生產隊的首要任務,按生產隊耕種土地面積和勞動力人員分配上交公糧,把最好的糧食按任務上繳,統一交到指定的糧食收購單位也就是糧庫,國家再按當地糧食收購價購入,各種糧食送到各種糧庫,還有食用油仔料,甜菜,用與製糖,蓖麻用作潤滑油原料。開春就制定了任務,完成上交任務後再按人口分口糧,不夠了社員規定的口糧上級會回撥返鄉糧補差社員口糧,但前提是必須完成上繳公糧任務!

  • 2 # 老頭156934080

    答:70年代生產隊時期,對於交公糧這種說法,在我們這裡稱之為,完成國家糧油徵購任務,還有些地區稱之為向國家交售戰備糧,因此,無論是哪種名稱,它的意思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國家拿錢,購買農民的糧食供給城裡人,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

    因此,既然農民向國家交公糧,把它看成是一項,農民應該完成的任務,所以,國家在向農民下達,全年糧油徵購任務的時候,就要根據每塊土地糧食畝產量高低條件,來給生產隊指排徵購任務。

    比如說以縣為單位,把土地進行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六級等級別劃分。一級土地糧食產量最高,因此,交納的公糧數量就越多,以此類推,二,三,四,五,六級土地交納的公糧徵購任務,就會一級比一級少。

    至於談到口糧分配問題,一般情況下,每個生產隊在完成了國家徵購任務,留足種子糧,集體儲備糧之後,把剩餘下來的糧食,按照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進行人七勞三的方法決算分配。

    (2023年1月3日)

  • 3 # 梅花歡喜酷寒

    那個時候是計劃經濟。按計劃,按實際情況國家【一定五年不變】就是確定這個生產隊每年交10萬斤糧,五年不變。豐收了可以多交,給加價獎勵,獎售計劃商品,也按比例多留儲備糧。交糧距離太遠的,給運費補貼。如受災嚴重,國家可減免農業稅,減免糧食任務 ,給返銷糧。

  • 4 # 六O後打工大叔

    我這經歷過的人來回答這問題:70年代生產隊上交糧食。政府根據你生產隊的土地等級定每年的定標產量,再根據你生產隊的糧食總產量,定下生產需上交糧食的數量。生產隊需上交的公糧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徵糧,八十年代後改為農業稅,他的標準是目標任務總產量的一定比例,各地各時期標準有不同,徵糧是免費上交的,是每年必須百分之百完成的。

    第二部分是購糧,政府定糧標準是,生產隊任務總產量減去徵糧及生產隊員定額口糧後全部上交,這部分糧食是政府平價收購的,每百斤稻穀9.6元,是當時農貿市場黑市價的三分之一左右。購糧也是必須每年優先上交的,但在災年,糧食大減產的情況下是可以申請減免或者第二年補交的,減多少是否同意第二年補交,決定權在政府。達不到任務產量的生產隊不願多種地,多種地反而可能造成生產隊留下的糧食減少,我們生產隊就倒貼耕牛及農機具送出去十幾畝田,如果生產的糧食超任務產量,那生產隊能留下的糧食就多了,農民能分到手的糧食也多了。後來政府有所改變,生產隊糧食增產,國家任務產量沒有增加,使農民更願意多種地了,我們生產隊送出去的田也無法要回了。

    生產隊完成了公糧任務後留下的糧食如何分配?

    第一部分是人口口糧,成年人每年360斤(是稻穀,不是大米),剛出生小孩180斤(本身吃不多,大人可以佔點便宜),不同年齡不同定額,十幾歲小孩定額比大人低,吃飯量與大人同,這時最缺糧。

    第二部分是工分糧,工分糧是留足口糧後再考慮工分糧,當時成年男人每分勞動計十分工分,個別人不到十分,女人是七到七分四左右,各生產隊有不同標準,小孩參加勞動根據勞動能力給相應工分,每年年終時生產隊開社員會所有勞動者評工分。開會定下工分糧比例。生產隊糧食多時也不是全部工分糧的,口糧也會加的,反之口糧也可能減少。

    第三部分是肥料糧,當時用肥以農家肥為主,少量化肥(化肥是分配的,而且高價),農家肥是需要一家一戶積起來的,為了調動積極性,生產隊也會以農戶積肥多少而分配肥料糧。肥料也算相應價格的

    第四部分是生產隊的儲備糧,儲備糧的作用是,救濟特別困難戶,借糧給缺糧農戶第二年分糧時扣回,還有就是應對災年救急,大家都缺糧時分給農戶救急,第二年扣回,大災年就可能不扣回了。生產隊留儲備糧的多少,取決於當年糧食產量,糧食多時多留,糧食少時少留,但除災年外都是有留的。

    生產隊分給農戶的糧食全部不是免費的,價格參考國家收購價,沒有收購價的生產隊自定價。

    每年生產隊計算出總收入,包括買公糧分配社保糧食及其他付業收入。減去生產隊全年所有開支付出,留下部分生產隊儲備金後,按照全年總工分分紅,我們生產隊每十分工分分紅七毛到九毛之間。每農戶的分紅減去糧食錢及其他應交(比如你家有人出門打工或做生意的就需上交生產隊錢了,那時叫公積金)生產隊錢餘下的是你家可領的錢,那時叫餘糧。如果分紅減去糧食及其他錢後是負的,那你家就需上交生產隊現金了,叫缺糧。收成好的生產隊大部分農戶有餘糧,少量農戶缺糧,如果收成差的生產隊就倒過來了。

  • 5 # 康氏足療

    在生產隊時,交公糧是生產隊把準備交的公糧,選最好的,曬乾揚淨,用大車拉到糧站。那時國家需要什麼交什麼。我記得交過菸葉,那時每個生產隊都有烤煙房。還交豬。有一次給大隊下了指標,村裡沒有那麼多大肥豬,村支書就帶著大車去山溝裡去買豬,來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

  • 6 # 淡泊mxl

    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經濟實行的是“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分配製度,也就是先國家,後集體,剩餘糧食歸自己。

    一,具體到一個生產隊是怎樣確定當年交糧數字的呢?

    第一次估產是在麥播種當年的十二月份,這次估產,一方面落實小麥播種面積,另一方面檢視小麥長勢及小麥趉冬情況,據此初步預估來年小麥的產量。

    第二次預產是在次年二三月份,主要根據小麥長勢來測估小麥產量。

    第三次估產是在次年四月份小麥灌漿期。如遇自然災害,由大隊一級統計上報,上級再來人重新估產。一般繳給國家的糧食數總產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愛國糧”繳送後,集體留足生產用種子及必需儲備糧,這部分糧食佔總產量約百分之三十左右。剩下的糧食就按“人六勞四”(人口占分配總糧數有分之六十,工分佔百分之四十)比例分配到農戶了。

    二,觀壯的交糧情景。

    糧食收穫後,曬乾揚淨就開始繳糧了,現在很少再見到那麼壯觀的場面了。

    “鼓足幹勁多打糧,踴躍繳足愛國糧。”“寧願缺少半年糧,也要繳足愛國糧。”的標語沿途可見,車推肩挑人群絡繹不絕,沿途及糧站設的茶水站隨地可見,村鼓樂隊的鑼鼓敲得震天響,孩子們跟著繳糧隊伍,前後奔跑,鄉糧站大滾喇叭反覆播報著各隊繳糧數字,評比臺公佈著當天各隊繳糧進度及排名名次…

    那場面太震撼人心了!

  • 7 # 熱情麻醬NV

    交公糧就是交農業稅了,當然沒有錢了,一畝地一年交七斤半公糧,農民種國家的地,納糧很正常,現在取消農業稅了,還給了每畝土地一年100元種地補貼,補貼照拿,土地不種,溜轉給承包戶的還有1000元左右,自謀職業者,這些為什麼不說呢?

  • 8 # 老邱說往事

    這是一個現實而又實際的問題,也是我親身經歷體貼到的。70年代生產隊如何上交糧食?那得從一九五八年,總路線,大躍進,的人民公社三面紅旗說起。

    社會主義建設與革命的中國,正在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上摸素前進,國家的皇糧國庫建設離不開農村的農民負擔。如,上交的農業稅皇糧,統購糧等都靠農民承擔上交。當時,農村的分配原則是,先國家,後集體,再個人。

    每年秋收後,將糧食曬乾,首先,組織社員群眾,將曬乾的,谷籽飽滿的,先送糧站,完成國家任務,到年終分配再按分配方案分配給社員。這是當時生產隊如何上交國家糧食。

  • 9 # CQR0704

    答:那時我正20歲,被招聘到國家單位商業管理所,分配到糧庫工作,親眼看到老百姓交糧的熱烈場景。國家要求:先國家後集體再個人的原則,老百姓的覺悟之高是前所未有,稻穀曬乾,扇淨癟谷,顆粒飽滿,那時運輸工具是拖拉機,手推車,真正的是爭先恐後,我清楚地記得,有一次為了爭取先稱還鬧起了矛盾,叫來了一個黨委副書記到現場處理,這位書記說的話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為了爭送愛國糧大家都有理。說得大家笑了起來。老百姓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那種高尚品德實在令人欽佩!五十年彈指一揮間,時至今日可憐的老百姓都已經是耄耋之年了,還在為生活奔波,我想今日社會經濟發展了,國家富裕了,為曾經為國家利益公而忘私的老百姓每人發個五六百元實在不為過噢!

  • 10 # 浪舟582

    每年公糧一成不變!

    先估產基本確定餘糧、口糧、飼料糧、儲備糧、種籽數。

    實際收穫後,如與估產相對應則按既定計劃執行。

    如超過估產,餘糧、口糧、儲備糧按比例提高,但口糧數封頂為原糧人均六百斤,米雜四百二十斤(玉米小麥屬米雜、稻穀屬原糧),其它均有限制,上賣餘糧沒限制,必須賣。

    一般來說都是高估,有經驗的隊長與大隊幹部爭論後少估,可相對提高一點口糧人均數,沒經驗的、想突出政級的隊長都是多估,交售餘糧後沒口糧,倉庫沒糧食發口糧,又從國家返購發口糧。

    越是這樣搞的生產隊,經濟效益越低,因為用工都是白乾的多事!這樣會拉低工分分配分值。

  • 11 # 山東海哥

    以前做什麼都是人工,那時候架子車都不普及,一般都是肩挑人扛,剛開始稍微還好一點,畢竟那時候產量低,也沒有多少公糧,一個人也就是幾十斤糧食,在後來,到8、90年代就厲害了,一個人2、300斤,以至於很多人不要土地,這樣就不用交公糧了,現在這些人吃大虧了,什麼都不要了,當時土地被村民平均分配了,現在你找誰要啊!只能等以後從新分配土地才有希望,大家說對嗎?

    什麼東西都有利有弊,當時確實負擔很大,公糧2、300斤,秋後提留一個人一二百元,真不賺錢,那時候產量一般,沒有現在產量高,沒有辦法那時候不實行打工,大家只能指望種地生活,老百姓根本沒有出路,種地是唯一的生存方式,過去一年到頭根本所剩無幾,但是大家依然熱情高漲,沒有辦法啊!

    再後來交公糧就有架子車了,再過幾年很多人都有機動車了,方便了很多,大家都是開車去交公糧,三輪、四輪、關鍵架子車拖不動啊!一家子幾千斤糧食,都是挑揀最好的糧食義務給國家,什麼都不給,質量稍微差一點不要,那時候農民特別擔心,就怕交不上,確實很麻煩,有些人連續跑幾次,弄得焦頭爛額,大家經常唉聲嘆氣,不要錢都作難,確實是這樣。

    70年代農民確實一窮二白,糧食不夠吃,自從分開單幹農民才真正過上好日子,那個年代各種稅收也特別嚴重,壓在農民頭上的重擔就是公糧、提留,畢竟也沒有其他收入,農民全年都指望幾畝地生活,原本收入也低,一畝地就是5、600斤糧食,大家算算能剩下多少,最後基本沒有多少餘糧,那時候不實行打工,農民沒有辦法,也是艱難的依靠種地維持生活,這就是那個年代的農民。

    現在國家的政策真好,什麼不要,種地有補貼,看病有醫保,農民到60歲還能領養老金,所以現在的農民是最幸福的,大家經常坐在一起說感謝政府,感謝黨,確實是這樣 ,這也說明咱們目前國富民強,大家說對嗎?

  • 12 # 逢春687

    那時在麥收之前先評產,然後按評定的畝產量一,滿足國家的,二,留足集體的,剩餘自己的。自己的就是能基本維持一年的口糧,關鍵是評產,如果評的高,實產少!那也得先滿足國家,只有社員吃虧。那時口號是:備戰備荒為人民!

  • 13 # 荷塘菡萏

    當時上交國家糧食都是按土地面積分派的徵購任務,政策是先國家,後集體,最後才是個人的。

    交完國家徵購以後,生產隊留足下年種子,飼料,也就是牲口飼料,豬飼料,我們村都接騾馬各留1000斤,牛驢800斤,豬適當留一些。

    人的口糧分配按人七稱,勞三稱(勞動日)這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體現了社會主義優越性,也就是沒勞動能力的老人和小孩也要吃飯,他們要享受口糧的七稱,比方說1千斤糧食要拿出7百斤按人分,3百斤按工分,誰出的勞動日多,就多勞多得,不能出工的也能分糧食,出工多的又能多分,這就是當時交售國家的任務後,糧食的分配情況。

  • 14 # 真誠精靈DO

    七十年代生產隊上交公糧,那叫個人歡馬叫,熱火朝天呀!

    在公社化生產隊時,社員們喊出的口號是“先國家,後集體,再個人”,這叫“大公無私”。記得每到麥收時節,生產隊都是把打軋下來的第一場最飽滿實誠的小麥揚淨曬乾曬透交給國家。

    看著這上呈(特等)的小麥裝袋、裝車送到公社糧站去,社員們心裡真是樂開了花,臉上笑得比蜜甜。

  • 15 # 獨立寒秋5209

    我做為一個50後的人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很有知情在的。從我記事起,.交公糧就是用馬車或騾子車往糧庫送,到了上初中的時候明白了其中的一個奧秘,原來交公糧得把揚好的小麥或者玉米,甩兩頭,取中間的交公糧,頭上的有泥瘩噠,挨著揚場人的部分癟的多,輕揚不出去,落地早,並且混有雜物,送到了糧庫排隊等待驗收,混度過大,對不起拉回涼曬。72年的糧庫是在我們大隊的範圍之內,當年增蓋了幾個拱型大糧倉,因為拆拱架過早,還砸死了兩個人,74年糧庫又搬遷到了村外,佔用的也是我們大隊的地,佔地面積30畝。8l年強迫分田單幹以後,再交公糧就變味了,村幹部和村民代表挨家逐戶進行收集,收到的東西就是不好說了,實在的好一些,不實在的就是亂七八糟,你愛要不要,再後來乾脆收錢了,叫做三提五統很多戶就是一個沒有錢.愛咋地咋地。新建的糧庫在2001年的時候賣給了個人,後來蓋了小區。

  • 16 # 6367965082221鍾華安

    70年前後,交公糧稱為“忠字糧”,就是忠“毛”,往往是集合多輛架子車,把村裡多名婦女整治許多天的“乾淨”糧食裝好車運到公社糧站,排隊等待驗收,合格即過磅入庫,人員撥馬而回。如果檢查有雜質,水分,就要倒出來曬太陽,透過篩子,箥萁把麥糠,石子檢乾淨才能過關,交糧順利者午飯前到家,不會捱餓受熱罪,耽誤工夫者要讓多數人先回家,留下1~2個人掃尾到半下午了,有錢自費到國營飯店,一碗肉麵條五角錢,2兩糧票,素面條三角錢,2兩糧票,這要看運氣,沒錢沒票只能餓著肚子回家了。

  • 17 # 鄉土老康

    在那個年代裡,人們只有靠勞動,出勤率來分得糧食,大部分都是人勞各半或人四老六按需分配製度。

    生產隊時期,一年兩季收穫,首先要曬乾揚淨交公糧,留足種子糧,飼料糧,最後才能按需分配。

    在那個時期交公糧很有意思,生產隊裡選拔一批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拉著自己家的拉車(人力車),副隊長帶隊,帶領交糧隊進駐糧所交公糧。就這樣年年如此,最後分田到戶後才演變成了各家各戶,誰交誰家的。只有先交足公糧後,方可自用

  • 18 # 農村董老

    本人經歷了那個時代,對於交公糧記憶猶新,所謂公糧有兩種,一種叫徵購糧,另一種叫派購糧,徵購糧是抵交農業稅的,糧食送到公社糧站,不付款的,開農業稅專用票給生產隊。派購糧是付現金的,我們這裡是水稻生產區,每百斤稻穀九塊五糧站付現款給生產隊。我們這裡雙搶過後,生產隊第一要事就是送公糧,那時的社員覺悟高,交公糧必須選上等答子,已進倉的稻穀再過一次風車,要把谷中雜質ye谷全部去掉,然後經隊長嚴格檢查,才起程送公糧,送公糧全隊男女老少全出動,那時沒有車都是肩挑,送糧的隊伍真是浩浩蕩蕩,喊著號子唱著歌。我們隊離糧站不遠,一般情況半天可完成交公糧任務,但離糧十多里或二十多里的生產隊,送糧隊伍必須要兩頭黑才能完成。也有特這偏闢山村,為了方便送糧,公社會在那裡設分站,並考慮那地方每年要反銷糧食給當地社員,所以分站的糧食封存起來,來年青黃不接時,又反銷給社員。那時的社員都牢記“先國家後集體再自己“這句話!

  • 19 # user122423609059海天

    聽老人說:徵購糧食,徵就是交農業稅,沒錢上繳糧食。購很便宜賣給國庫,有錢收入,年年如此。到後來體制改革,很多農田被個人租去開魚池,徵購任務隨著取消到現在。

  • 20 # 翰墨野叟

    那時生產隊每年按土地上繳公糧,每年有主糧丶雜糧丶油料(花生大豆)棉花。交至工委糧庫(工委轄四個公社,而公社無糧庫)。我村七隊遷到遼寧盤錦丶營口去了六戶,造成地多人少,一是公糧多,二是幹活的勞力少,就從八隊分去了3戶,因八隊人多地少。那時我還小,僅知一些表象,後來就散社了,土地也分到戶了,交公糧以一去不復返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審後劉暖曦(劉鑫)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