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沙樂天派男孩

    老家小時候過年的時候特別熱鬧。小朋友都穿上新衣服新鞋子戴新帽圍巾手套到村裡的各家各戶拜年,大人們會點上鞭炮,帶著菸酒等禮品到親戚家和院子裡的鄰居家挨家挨戶拜年。家家戶戶都會擺上瓜子花生水果糖果招待小朋友和客人。有的會準備甜酒燒酒或白酒,臘肉等,會發煙給抽菸的男士,邀請他們喝點酒,吃點小吃,聊聊天。家境好一點的會給小朋友幾元到幾十元的紅包。那時手機網路還未普及,家家戶戶都會圍在火爐旁看電視嗑瓜子話家常。不時還會有龍燈或獅子到各戶賀喜。小朋友們都喜歡放鞭炮,花炮。日子雖然窮一點,但真的很講感情,很開心。希望年味能傳承下去。祝福祖國和人民越來越好!

  • 2 # 非凡風聲Pg

    老家小時候的年,才是津津有味的年。記得那時過年時,豬肉頭牲魚才會一起上桌。母親在做菜時,我幾姊妹都在廚房裡看著,那個肉香味啊,現在打上燈籠也找不到。尤其是正月初一這天,早飯過吃完,五姊妹統一穿上新衣服。那個得意勁啊!而今的人根本體驗不到。

  • 3 # 儒雅小羊E5

    我們小時候過年要比現在熱鬧多了,規矩也多,我記得進了臘月門父母就開始叮囑我們不要亂說話,忙著做衣服,我媽媽是買布料自己做。到臘月十幾開始做豆腐,蒸饅頭,殺豬,做肉圓。最有意思的就是蒸饅頭不能亂說話。還有三十晚上要把所有的鞋子反過來擺放。初一早上起來先吃一點東西,吃湯圓不能臉朝北做吃。真是太多太多的規矩了。

  • 4 # 俺萊蕪遊

    那是上前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們過的真窮,年三十晚上才煮肉,我們姐妹兄弟們又多,圍繞放肉的盆,我母親一個一個的分給我們……只剩下不完整的記憶了……

    這張照片六十多年了

  • 5 # 阿雷野釣

    小時候,在老家過年,想起來真是特別有年味。年三十的傍晚,要去路口放一掛鞭炮,把祖先接回來,在堂屋裡擺上貢品。之後,在每次吃飯時,先端碗飯貢先人。之後全家人才可以開飯。初五的傍晚,去路口再放一掛鞭炮,把先人送走,這個年才算過完了。

  • 6 # 奮發有為濤哥自媒體

    特懷念小時候過年,那年過的才叫一個年味兒!臘月二十來的,把家裡餵了一年的豬,請人給殺了,孩子們最高興的就是,圍在鍋臺邊等待煮熟的豬頭出鍋,大人把肉剔了,孩子們啃骨頭上的肉,那個香是盼了一年的香啊。

    臘月裡買年貨趕大集,我們這裡孩子們叫做花花集,可能是過年的原因,集上商品種類比平時多,各種鮮花,塑膠花五彩斑斕吧。男孩子買鞭炮,大孩子買大鞭炮,小孩子買小鞭炮,什麼鑽天猴,禮花彈,嘀嘀錦,摔炮,等等,小女孩買頭花,買髮卡,買新衣服,面前要趕二三次,從小年開始到除夕鞭炮聲就不斷了,真是年味滿滿。

    大年初一,跟著大人去給自己家族的長輩拜年,那時候家家窮,只有糖果就是很硬的那種,和橘子瓣軟糖,沒現在豐富。再就有點炒花生,自己家種的。挨家挨戶串門,孩子們口袋裡撐的滿滿的,回家放下再串門,長輩給了再裝滿,回家攢著慢慢吃。

    從初二開始孩子們的興奮,再一次達到高潮,跟著大人走親戚,吃好的不說,最主要壓歲錢,三塊五塊,十來八塊,高興的鼻凌泡都出來了。

    小時候天特別冷,雪也大,路上結冰也厚,穿著厚厚的棉襖棉褲棉鞋,天然的滑冰場,摔倒了也不覺得疼。

    小時候過年的趣事還有很多很多,現在特懷念以前的年味。

  • 7 # 明天8706

    我的老家就是成都,我本身一直都不清楚父母親的老傢俱體在哪裡,特別是父親,從來不告訴我,也不敢打聽,每次提到這個問題,他總是用不耐煩的口氣說:“你問到了要幹啥嘛?”;母親這邊我就知道我的外婆住在龍泉山邊,和她的兒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她身邊還有兩個孫女,兩個失去了父母的我的兩個姨表姐生活在一起。好了,跑題了。

    我就記得我小時候過年,我的家裡都是比較冷清的,最愛的就是看著父母自己“推湯圓”,那年代,好多人家都自己有“石頭磨子”和推磨用的中間有個固定磨子的大孔的長板凳,自己方便經常推需要的各種糧食,粗糧,加工成粉。一般都在臘月二十九晚上,關著房門,點著油燈,一家人圍在一起,推湯圓,我們小娃娃們,看到流出磨子的白白的,如白的雪花落在了下面的鍋裡糊狀的湯圓粉子都興奮的叫到,嘔,下雪了!這也是這樣的家庭裡少有的輕鬆愉快“和諧”場景。

  • 8 # 樂源潘潘

    我是84年的,我很清楚的記得我小時候的年是怎麼過的。

    我記得大概是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忙了,我們那裡是臘月二十三,烙厚厚的發麵餅饃,買點芝麻糖(也叫灶糖),也是請灶王爺的,我們那裡都沒有燒香,但是我們會把這些食物扔進去鍋臺裡面,讓這些神仙享用。從這天開始,一日三餐不能吃麵條了。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我爸爸會象徵性的拿個長點的掃把,掃一下屋裡面。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我媽會去買點豆腐,不會買太多,因為我們過年吃不到那麼多豆腐。

    臘月二十六,去割肉,一般是割豬肉,我媽會讓我爸去割,割點肉過年吃餃子,還有煮熟招待客人,一般買20-30斤豬肉。

    臘月二十七,殺小雞,一般都是自己喂的雞子,過年殺掉,我們很多年沒餵雞了,都是去集市上買的。

    臘月二十八,貼嘎嘎(春聯),除舊佈新,新的大紅春聯貼上,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我們家都是這一天貼。

    臘月二十九,灌壺酒,一般也沒去灌,二十九,我們就開始蒸饅頭,一般蒸好幾鍋,蒸一些帶棗的饅頭,甜甜蜜蜜,蒸一些紅薯包,一些菜包,蒸出來的饅頭,晾乾,放到紙箱裡,能吃到正月初十。蒸完饅頭就開始煮肉,把豬肉,雞肉放些調料,都煮熟,等到親戚朋友朋友來就可以直接炒菜或者涼拌了。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做餃子餡。

    然後就是大年三十了,我們那裡是‘三十,包扁食’,就是吃餃子的意思。這一天,過年該準備的東西都準備好了,吃的食物和蔬菜,還有瓜子,糖果,水果都買好了,孩子們的新衣服等。這一天就是包餃子了,包一些晚上吃的餃子,一般包些元寶形狀的,還要弄幾根麵條,寓意是“金絲穿元寶,越過越熱鬧”。包完餃子放一掛鞭炮,開始吃餃子了,三十晚上,我們那裡叫“填倉”,要多吃餃子,把肚子填滿。我們那裡大年三十晚上還有一個說法“三十晚上洗洗腳(地方語),打的糧食沒地方擱”,我爸爸都會洗洗腳。大年初一,我們那裡早上不能叫名字,喊起床,每個人都要早早起床,穿好新衣服,還是吃餃子。然後就是問爸媽要壓歲錢了。

    初二就是要走親戚,收壓歲錢了。

    初一到初五,晚上鍋裡要放些食物,不能空鍋,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不能用剪刀,因為是老鼠娶親的日子。

  • 9 # 東華208314750

    我記事起,正是饑荒時,日不裹腹,過年難得有肉吃。穿的布鞋還老媽用破布手工做的,冬天冷,奔跳取暖還受罵,因為鞋易壞,我們的童年真是一言難盡。

  • 10 # 於涵

    年味十足,處處都是盼望,盼年味飯,盼春節晚會,盼新衣,昐串親和表姐弟妹的玩耍,總之帶著昐望和憧憬是最有意義的!

  • 11 # 海之平靜

    你還記得老家小時候的年是咋過的嗎?

    答:“年”又稱過年,是華人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曆新年定在每年的正月初一。

    題主問到:“你還記得老家小時候的年是咋過的嗎”?記得。

    我今年71歲了,經歷過很多年。在老家小時候過年的情景還有很深的印象。我們小時候,那時雖然經濟匱乏,人們不富裕,但拿著過年可當一回事了,都盼著過年。

    那時過年,從臘月二十三就忙上了,有句老話:“臘月二十三,家家忙,又做豆腐又掃房”。我記得老家掃房,那時我們住的是三間小布瓦房,瓦房頂上有房脊,家裡的房只有人住的那一間糊著頂棚,其餘的那兩間都沒有糊頂棚,一年四季,大灶火燒火做飯,煙熏火燎,一年下來,那屋頂上有很多灰塵,掃房時可不好掃了。那時掃房,都是把屋內所有的東西都搬到院子裡,再開始掃房,掃完後,再將院子裡的傢俱和東西都擦洗乾淨,再搬到屋裡。掃過的房,再貼上幾張年畫,就顯著有過年的氣氛了。

    到了臘月二十八,就更忙了,開始準備過年吃的東西了。那時有句歌謠:“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夜裡老兩口坐一宿”。意思就是更忙了。那時蒸年糕,蒸饅頭,因為沒有電,糧食加工全靠著人工推磨壓碾。那時白麵少,蒸饅頭得摻和白玉米麵一起蒸,這都得人工去加工。

    那時過年很簡單,大年初一蒸饅頭,熬一鍋雜燴菜,那雜燴菜中有白菜、豆腐、粉條,也有點肉。初一早上吃過飯後,那時沒有手機,沒有電視,連電都沒有,我們都是去附近河套裡滑冰玩,那河套裡結了很厚的冰,拿著小板凳當滑冰板,一玩就是半天,雖然經常被冰滑倒,那也不怕,接著玩,可高興了。

    有時找村子裡的小夥伴玩,一起捉迷藏,跳大繩,到中午吃飯時都是家長去叫才回家呢。那時過年就是在大年初五以前這幾天,吃飯時變點花樣,今天吃餃子,明天吃麵條,後天吃饅頭。在我們北方持不上大米飯,都是蒸小米飯。每年過年時,母親都給我們做一件新上衣,過年這天穿上。那時沒有帶歲錢;那時也不串親戚……。

    雖然有很多沒有,但可盼著過年呢,一進臘月就唸叨著過年,盼著過年,喜歡過年。

    現在的年,比我們小時候過的年強多了,要強一百倍。現在過年那家不得花萬兒八千的,吃的應有盡有,衣服有很多,還把親戚串,小孩還有帶歲錢。

    現在過年比以前,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年更比一年好。我們老了也趕上了好時代,過上了富裕年,幸福年,快樂年。

  • 12 # 隨性自由的山雀9

    我依稀記得老家小時候過年的樣子,也是難忘的過年樣子。

    我出生在70年代末,家裡兄弟姐妹多,父母的負擔很重,那時候農村的家庭經濟生活還很落後,一年就盼著過年改善生活。

    每到年底,母親會給我們做新衣服新鞋,等著除夕晚上換新衣服,年前會蒸很多豆包和饅頭。

    父親會煮肉和蒸肉糕、炒花生,印象最深的是用大鍋燒火煮肉,肉熟了之後,父親會挑拆骨肉給我們吃,那時候覺得那肉最香。

    除夕晚上會放很多煙花,很漂亮,我們玩小炮,比誰扔的高,放的響。

    初一早上回串著拜年,挨家挨戶拜年,每到一處都會給花生瓜子糖,拜完所有的人家口袋就會裝的滿滿的兩兜子。

    初二回去姥姥家拜年,幾十口人聚在一起,熱熱鬧鬧,人員齊全。

    編輯

  • 13 # 多彩小紅花J

    小時候過年,我媽能幹,早早的忙年了,買雞,魚,肉,蛋,弄辣豆,包耦餅,包餃子,包燙園,炸豬肉蛇子,過年吃的有滋有味,放鞭炮,到外婆家要壓歲錢!

  • 14 # 小紅豆

    小時候當然是物質匱乏的年代,社會角色類別單一,只有幹部、工人、農民(當時沒有商人,商店國營,裡面的人也是公職人員。也沒有企業家,只有企業管理人員,與工人差別不大),由於上上下下的物質條件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從小孩的視角來看,是壓根感覺不到“貧富”這個詞的。因為日常吃穿用度相對單調匱乏,孩子們最盼望的就是過年。

    而過年時印象最深的就是穿新衣

    那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每當臘月來臨,家家戶戶都去百貨商店買布找裁縫幫忙做衣服。

    由於每家的小孩多在三四個以上,為了節省布料,家長們往往選擇花布料給家裡的女孩們套著裁上衣,選擇藍灰等素色的面料給家裡的女孩套著裁褲子,同時也給家裡男孩套著裁整套衣服。

    趕到大年三十,全家人的新衣(如果手頭有富餘,家長們也會給自己做件新衣)就全部整齊地擺放在床頭,只等第二天大年初一一大早,大家全部換上新衣,歡歡喜喜地給父母和鄰居親友們拜年。

    小時候的過年印象裡,還有那些掛滿房梁的年貨

    臘月裡,只要你父母是有單位的人,不論在工廠做工人,還是在商店當營業員,都可以分的單位的福利做年貨。

    這裡就要先說說小房子。我記得我小時候家家戶戶住的平房,是單位統一蓋的,內部格局一致,五家人連成一排平房,沒有院牆,每戶人家房子間隔三五米的對面,都自己搭建了小屋,也是整齊的一條線。我小時叫它小房子。可別小看了這個小房子,夏天,它一半變成了廚房,另一邊變成了碳房(煤炭儲藏間),而到了冬天,它就成了冷藏室。

    等到父母單位陸續分的年貨到了(不記得是免費還是低價),有成捆的海帶、帶魚、粉條、半扇或者二分之一扇豬肉等等。只要是肉類,父母就會一條條分割好,在小房子裡的房樑上釘上釘子,將它們掛起來。

    當過年做飯需要肉時,父母只需到結著冰花的小房子,舉手取下一塊吊著肉,拿到廚房剁一塊下來,再把其餘的肉繼續吊在小房子就行了。這些年貨,我們可以從大年二十九一直吃到二月二後。

    再說我們的花炮和燈籠

    小時候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給娃娃買花炮,有竄天猴、二踢腳、小紅炮、蝴蝶炮、蜜蜂炮、彩珠筒等等。關於過年燈籠,除了大門上掛一個,家長們大多會為娃娃到百貨商店選購有著簡樸卻漂亮的紋飾的摺疊燈籠。它由三樣組成:一根小杆、一截蠟燭、一個摺疊的紙質燈籠。紙質燈籠上端是簡單三根或兩根線用來挑手持小杆,下端內底上嵌著一個薄鐵皮卡扣,用來放蠟燭。或者領著娃娃們用紅紙動手扎一個紅燈籠。

    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站在家門外的空地上,年紀稍大的男孩們負責放炮,女孩們則一手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一手捂著耳朵,在不遠處打鬧著看。正月裡,這個小燈籠,也成為娃娃們遊戲時的玩具之一。

  • 15 # 只有數學最接近真理

    貧窮 落後,飢寒交迫,不堪回首!

  • 16 # 端莊葉子Ck

    我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區蠡縣一個小村子,呆到8歲,後到天津上學。小時候,老家過年挺熱鬧的。雖然那時,家家都比較窮,但過年還是不含糊的。家家都要殺豬,宰雞,蒸饅頭,包餃子。貼灶王爺像,貼門神,貼春聯,都是手寫的。年前的大集,十分紅火,車水馬龍,人流不斷。人們購買吃的,用的,玩的,鞭炮攤最招人,邊放邊賣。小鋼鞭,麻雷子,二踢腳,都不算貴。每家都買不少。回去路上,人們背的哨碼子,挎的籃子,推的獨輪車,裝的滿滿的。

    除夕夜,開始放鞭炮,都爬梯子到房頂上放,看誰家放的多,放的響。半夜包餃子,豬肉白菜餡,富裕家純肉丸的。早起五更,天不亮,下鍋煮餃子。又放一陣子鞭炮。吃罷餃子,天色微亮,孩子們結隊給長輩拜年,頭磕到地上,咣咣的。大人們給壓歲錢,都是零毛票。從初二開始,就可以走親戚了。帶上小米麵爐糕,花饃,粘餑餑,棗,花生。去姥姥家,舅舅家,姨家。過年也是農險,農村人都愛玩兒牌。男人們推牌九,頂牛。女人們鬥梭胡頁子牌。一把三毛五毛的圖個樂。一直到正月十五,年才算過完了。

  • 17 # 作者文傑

    《正月初五還是年》

    初五了,街道上依然冷冷清清,彷彿又回到了多年以前。那個在春節前就屯積了白菜、蘿蔔、韭菜、蔥的年代。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物質依舊匱乏。蔬菜,水果,很不豐富,更不用說肉蛋奶之類的了。每到年節之前,農村集市更是人來人往,繁榮昌盛。尤其是年前最後一個集市,用人山人海形容一點也不誇張。好多幾乎半年賣不完的農產品,副產品,甚至於日常用的,全家幾口人捨不得吃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會在這個時候消化掉了。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消費能力不是一般的地方所能企及的。往往在這個時候,就拿農村人說的話比喻。“給豬喂的飼料都能一點不剩的賣掉”。如麩子,麥糠,草料類。

    而對於生活在一起的一家人來講,大人們往往考慮最多的則是過年的七八天,初十以前。甚至這個正月的一家子的吃住用品夠不夠。

    農村有一句古話“寧窮一年,不窮一節”。

    一般家庭待客都在初九以前。個別家庭,有小孩子的,而正好孩子在十二歲這一年。要在十五以前,也就是正月十二三這天,他舅舅家要給娃完燈。也就是按照農村的習俗,給外甥,不管是外甥還是外甥女。完成最後一次送燈籠的過程,意味著從此以後,娃娃就長成少年了。

    而這些,往往被稱為“年貨”

    有些殷實一點的家庭。有時煵的哨子肉,可以吃飯來年的三四月份,而一般家庭,也就在過完初五,就慫淨眼子幹了。

    也就是初五這天,慢慢的,農村集市也就一天一天慢慢的有了人氣,吹漲捏塌,娃娃娃哨,糖葫蘆,牛皮燈影,水果攤甘蔗點。甚至一些雜技團,耍猴耍把戲的,都到了農村。爭先恐後,搶佔農村市場,掙一點養家餬口的辛苦錢。

    前幾年,可能因疫情所困,做生意的叫苦不迭,都在喊生意難做,有些人不得不借助唯一能放的幾天,忙裡偷閒似的偷著做點小買賣,大家也都習慣了。

    今年,今天初五,出去轉了一圈,街道上依然冷冷清清,市場門也關了。商店門也關了,大家都回家過年去了,不知道應該是初八還是初十以後才能重見市場繁榮,也是不得而知。

    但是,年味,卻是舊時相識,那個過去其樂融融的農曆新年。

  • 18 # 六十多歲的老頭

    提起小時候的年是咋過的,有回憶,有傷感,更有珍惜。打記事起到現在,可以說:過年就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只有嚐到了苦頭,才知道甜的滋

    味。

    剛記事的過年,由於小不懂事,看到鍋裡溜的各種各樣的饃,有玉米麵的窩窩頭、玉米麵菜包、白麵菜包、少量的白麵饅頭,總是哭鬧著要吃白麵饃,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他們,為了讓我們小孩子多些白麵饃,他們總是吃玉米麵饃,因為新中國剛成立,糧食緊張,五十年代農村過年,從初一到初六,每天吃白饃是不可能的。說到這些,現在的人是不可置信的,但是確實如此,想想那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他們是多麼的艱辛,他們都是從舊社會過來的,能吃飽就覺得很幸福了。

    到了六七十年代過年,總是盼望過年早點到來,因為過年就能天天吃到好飯了,平時很難天天能吃大米白麵,覺得過年是很幸福的事。無論年齡大小,都盼望過新年。

    到了八九十年代過年,年的味道就有了很大的提高,雞鴨魚肉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食物,不但飲食水平大大提高,精神食糧也有很大變化,雖然不是每家每戶都有電視,但是春節也能到親朋好友家看看春晚,春晚是全華人民必看的年夜愉悅生活。

    2000年後的過年,更是百花齊放了,有的到飯店包桌了,有的買現成食品回來加熱了,總之怎麼輕鬆怎麼來,春晚也不是熱門話題了,家裡過年不如旅遊過年了,電視也不如手機了,年的味道也越來越淡了。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什麼都不是一成不變,所以,思想要跟上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無論怎樣變化,都能跟上時代。

  • 19 # 浪跡天涯的道祖

    老家的年從小到現在沒有什麼變化,非要說變化,那就是因為疫情把初一大拜年取消了。

    童謠有言“過了臘八就是年”,每年從臘月初八開始整個節氣進入了過年得節奏,買東西,走親戚,送禮,過了二十三真正開始忙年了。

    二十三辭灶,送灶王爺上天彙報工作。我奶奶活著的時候會用苞米秸扎一個馬連同灶王爺的畫像一起扔進灶堂裡燒掉,也會在灶臺上擺上芝麻糖燒上香供養灶王爺吃飽。

    二十四掃房子,家裡院裡裡裡外外都要打掃遍,特別是天棚,成年不動的的都要掃到。擦玻璃,掃院子,常年不動的角落如果要動的話要吐幾口唾沫。

    二十五磨豆腐,我們家一般不做豆腐,但是我姥爺那時候會自己在家點豆腐。前一天晚上挑出黃豆,用水泡上一晚上。第二天打發舅舅去鄰居家背來石磨,石磨下面放上大盆(那時候沒有塑膠大盆,用的是陶的大盆,死沉死沉的。)開始推磨,看著豆子變成豆渣混著乳白色的豆漿流到盆子裡。然後用一塊白布(不能用的確良)把豆漿跟豆渣濾出來。豆漿上大鍋煮開,然後把我們幾個叫起來一人一碗豆漿,多放糖。然後開始用滷水點豆腐,豆腐凝固成豆腐腦狀態的時候,一人在吃一碗,也是加糖的,忽然想起來小時候我也吃過豆腐腦,不過是甜的。等豆腐成了,趁著熱一人在吃一碗,不過這次是放醬油。

    二十六做餑餑,以前做餑餑都是鄰居家輪流幫忙,會做的只有那麼幾個人,這幾天都是香餑餑。

    二十七燉下貨,那時候我爸爸在縣肉聯廠每年二十六放假,分年貨一整套下貨,二十七一天都在清理豬頭豬腸豬心肝肺,然後煮,反正一天都臭烘烘的。老爹會拿出一個豬尾巴來,快吃,吃了不流鼻涕。

    二十八炸面魚,膠東特色炸面魚。我們家祖傳的手藝,我爺爺靠炸面魚養活了一家老小。以前都是我大爺來發面,炸面魚。後來因為矛盾,我爸爸自己炸,炸的還不錯。他說是前一天晚上做夢我爺爺教他的。

    二十九纏吊子、貼的春聯、掛宗譜。類似於引魂幡,用來年三十上墳招引祖宗回家。中午要把年三十包餃子的餡剁出來,下午貼對子,掛宗譜。

    年三十,早晨起來要撈聖飯,昨天掛的宗譜今天早上要擺貢品。然後忙活包餃子,三十兒晚上吃素餡的,初一早晨吃肉餡的還要包錢的。三十晚上不可缺席的就是春晚,那時候都是看到最後一個節目。

    大年初一,初一凌晨三四點鐘起床放鞭,燒香發紙祭祖先。然後吃飯,再就是開始出門拜年,這幾年越來越早,拜年的從凌晨一點開始了,導致了初一一天基本在睡覺。

    初二,這是特殊的一天,我們這裡初二要去拜姑姑,小時候跟爸爸去他姑姑家,長大點就自己去拜姑姑。這一天為啥特殊,因為我每一個生日都是在姑姑家過的。

    初三,走丈人家,去姥姥姥爺家。因為那時候常年住姥姥家所以基本沒啥別的感覺。

    初四以後基本沒啥事了,幾家親戚可去可不去了。

    然後就等著正月十五送燈了。每家每戶要用蘿蔔做燈,送到墳上照亮祖先的歸路。胡蘿蔔切斷,中間用小勺子把兒挖個窟窿不能挖透,用鐵鍋融化平時積攢的蠟燭頭,用茅草杆纏棉花做燈芯,澆上融化的臘燈就成了。

    正月十六最大的任務就是趕作業,熬夜趕作業。

    正月十七年也過完了,宗譜也摘了,開學了。

  • 20 # 我家農家小院Ms卜

    小時候物質匱乏但是年味濃,沒有電視手機。記得一到冬天先把雞鴨鵝公的殺掉,放到用雪堆在一起的天然冰箱凍起來,因為天冷了不上膘還浪費糧食。把玉米碴子、黏米泡上半個月發酵,撈出控幹磨漿,回來攤煎餅、做湯子面、烙鍋出溜。黏米也是磨漿老黏火勺子、蒸黏豆包凍起來。元旦一過殺豬把肉凍起來,平時吃過年吃。快到年底蒸饅頭、包子。爸爸寫對聯我們磨墨,屋裡晾的到處都是幹了以後還得挨家送。我和哥弟弟也有時間剪窗花掛貼出去賣。最後幾天爸爸領著大家練秧歌,零下二三十度渾身冒汗。那才是真正的年的味道。[煙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2歲大學生連續縱火燒車只為尋找刺激,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