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馬維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女孩叫愛麗斯,有一天,她和她的姐姐一起去河邊,躺在草地上,她突然看見一個兔子走過來,起初她不覺得奇怪,草地上是經常會有兔子的,但奇怪的是那個兔子掏出懷錶看了看時間,小女孩覺得好奇,便跟著兔子往前走,一走便掉到兔子洞中去了。小木頭將信將疑,但還是問,後來呢?她掉到兔子洞後又發生了許多奇怪的事,碰到許多奇怪的人,最後她在河岸上醒過來,才發現自己是在做夢。

    卡羅爾向來是位雙重性格的人。據說當年維多利亞女王讀了《愛麗斯》後非常喜歡,立即命令她的手下前去搜羅這位故事高手的其他作品,沒想到帶回來的卻是厚厚幾本艱澀難讀的數學著作,署名是道基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女王勃然大怒,幾乎將手下斬首,最後才不得不相信,這位著作甚豐的牛津大學數學教授,確實另有名分,也是童話故事高手。卡羅爾本人對這個故事未予評論,對他來說,數學教授是他冠冕堂皇的正式身份,童話作家是他的愛好,是他的隱私,是他從不願與成人分享的秘密。

    一八九七年,在他去世前一年,卡羅爾還是非常堅決地要把他的雙重身份分開。對於那些寫信給道基森詢問卡羅爾作品的人,他準備了一封統一的退信書:許多陌生人毫無道理地認為道基森先生是那些根本沒在他名下出版的書的作者,他覺得有必要對所有類似的聲稱作個說明。他與任何化名及不在他的名下出版的書籍都無關聯,所以他在此沒有必要保留或閱讀你們寄來的任何信函,故而將寫錯地址的尊函原封退還。卡羅爾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他一向希望兒子能步自己後塵,而且卡羅爾自幼也確實在數學上頗有天賦。他尊從父命進入牛津,一方面往數學及教堂方面發展,但終因說話結巴而放棄做進入教堂的設想,另一方面,他也始終沒有放棄在文學及藝術上的追求,一八五六年二十五歲的他開始用卡羅爾的名字發表詩作,建立了他的另一個世界。直到他六十六歲時去世,他創作了許多童話。能夠進入這個虛構世界,認識到作為卡羅爾的他的,只有那些可愛的十來歲的小女孩。愛麗斯的靈感,便來自於這樣一位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愛麗斯·立德爾。

    卡羅爾第一次講述愛麗斯的故事,是在一八六二年七月四日。若干年後,卡羅爾回憶起那天: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天,我絞盡腦汁想講一個新童話給孩子們聽,這樣就把我的女主人公送進了一個兔子洞中,我絲毫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自那以後,許多年過去了,但那個金色的下午,在我的腦海裡仍如同昨天一樣——上是無雲的藍天,下是如鏡的河水,小舟漫自漂浮,來回懶懶蕩著的雙槳偶爾濺起幾點水滴,那三張小臉,帶著期待,如飢似渴地注視著那個童話世界中下一步將發生什麼。卡羅爾與立家相識於一八五六年,立父是卡羅爾執教的學院新來的院長,他們初次見面是在二月,在前往觀看牛津划船比賽的火車上,正式結識是兩個月後,卡羅爾當時剛開始對攝影大感興趣,他與一位朋友拍攝一家教堂,正巧立氏一家在那兒,他邀請愛麗斯三姐妹做他照片中的小模特。這次拍攝並不成功,因為這三個孩子無法安安靜靜聽從安排,但是他與立家孩子的交往卻就此有了基礎。他為他們全家拍照,講故事給孩子們聽。但是早在當年秋天,立太太便對卡羅爾與立家孩子的交往抱著謹慎的態度,她覺得照片拍得太多了。“這好像是暗示我我對他們家的侵犯太久了。”卡羅爾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幸而在那個冬天,立氏夫婦遠在國外,照顧三個孩子的家庭教師對卡羅爾偏愛有加,她允許卡羅爾自由出入立家大院。立氏夫婦回來後,卡羅爾去他們家的次數減少,但夏日裡仍能一年四五次帶這三個孩子盪舟在牛津附近的泰晤士河上。

    於是,幾年以後,便有了那個金色的下午,便有了文壇上的這篇不朽之作。第二個夏天,《愛麗斯漫遊奇境》書稿將成,卡羅爾又帶著一群女孩前去遊河,下午三點,其他人都坐馬車上了歸途,卡羅爾帶著立氏三姐妹坐火車回家。卡羅爾在日記中稱此次旅程非常爽心,特別是旅程的結尾更是十分愉快。第二天,卡羅爾請求立母將三個孩子送去讓他拍照,立母沒有答應,而且至此以後立母便禁止卡羅爾與她的女兒們有任何交往。究竟事出何因,無人知曉。

    卡羅爾向來有記日記的習慣,從一八五三年他在牛津的三年級開始,到一八九七年聖誕節他去世前三個星期,卡羅爾從沒間斷過寫日記,總共有十三卷。在他去世後一年,他的侄子依據這些日記出版了第一本《卡羅爾傳》,但是在當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道基森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有多重要,沒有人再去注意這堆日記,十三本筆記都去向不明。若干年後,人們在一個地窖的硬紙箱中重新見到它們,四本已經丟失,其中兩冊正是他與立德爾一家交往的最關鍵的時期。現在的傳記作家所能依據的,只有他第一本傳記中所引用的段落。卡羅爾與立家交往六年,除了丟失的日記之外,最後立母絕交這天的日記也被人撕去,而且此地無銀三百兩,在前一頁的最後,不知是誰的筆跡,寫道日記本此處沒有缺漏。這一撕一辯就造成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千古疑團。一般最順理成章的猜測便是卡羅爾對立氏三姐妹圖謀不軌,被立母察覺,特別是那個“十分愉快”的旅程的結尾到底發生了什麼,成了立家與卡羅爾絕交的關鍵。立家的姑娘們自始至終沒有對那天發生的事作過評論或解釋,她們漸漸長大成人,都以她們的美麗及修養而著稱,不再是卡羅爾所喜歡的小女孩們。愛麗斯後與維多利亞的四王子相愛,但終因她出身平民而未能成婚。《漫遊奇境》成為經典讀物,她們不再與卡羅爾有任何接觸,這一段公案漸漸被人遺忘。

    直到近幾年,政治正確的流行讓人們的言談舉止越來越小心翼翼,這段公案才頻頻引起傳記作家的興趣,按照女權童權的諸種觀點,卡羅爾對年幼少女的迷戀與興趣非但是極為政治不正確,簡直就是變態。但在他的有生之年,人們的警惕性及政治正確的覺悟還沒有那麼高,他便也從未缺少過十來歲的小女孩做他的攝影模特和朋友。卡羅爾的世界,是作為作家的他與這些小女孩們共同擁有的世界,這些小女孩,或是他學院同事的孩子,或是許多劇團的小演員們,也有一些,是他自己在火車或沙灘上結識的。這些小女孩雖沒有任何一個超過愛麗斯三姐妹所給他的靈感,但卻是他整個生活的精神寄託所在,他的無數書信都證明了這一點。卡羅爾向來愛寫信,從二十九歲到去世,他總共寫了十萬多封信,他曾說,“人是寫信的動物。”

    為了讓他的小讀者高興,卡羅爾想盡辦法變換風格,有的新是圖文並茂,或以圖代文,有的是鏡中之信,文字反寫而成,需從鏡中閱讀才能讀懂,還有些信是以他童話中人物之名義寫成,因為是精靈之信,故而字跡極小,需在放大鏡下才能讀。信的內容往往像講故事,有許多逗趣,調侃,信口開河,胡說八道的成分,其想象力及文風筆調絲毫不遜於他那些發表了的童話,讓人絕對不能相信寫信的人也是位著述甚豐的嚴肅的大學教授。

    看過《愛麗絲》的人都不會否認,此書從人物、敘述、描寫到對話,是一路荒誕到底:為不明所指的代詞爭吵不休的老鼠和鴨子;吐著菸圈,見人愛理不理,喜歡問“你是誰”的毛毛蟲先生;沒什麼悲慘遭遇卻整天哭哭啼啼的(假)甲魚;當然還有永遠開不完的瘋狂茶會和先判決再審訊的法庭。不過,你也別先入為主地以為被這些無厘頭東東煩得不知所措的愛麗絲就正常了,她可是在跌進黑洞的下落過程中琢磨怎麼行屈膝禮,在對方講故事之前先構思好蝸牛型韻文的人格分裂小強人——當真是荒誕到骨子裡。 雖然荒誕至此,道奇森倒也不是完全信手胡謅的。那些茶會、槌球戲是當時英國司空見慣的社交活動,成天喊著要砍人頭的皇后自然也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影射(其實女皇陛下還是此書的忠實讀者呢)。

    說起來那個三姐妹吃糖的無厘頭韻文(nonsense verses)的所指就是和道奇森交往最好的理德爾家的女孩子們(此書正是為小女兒愛麗絲所寫)。正因為有根有源所以可親可信,所以一出版即風靡全英,所以一百四十多年後能飄洋過海到我手裡。(千萬不要誤解,我看的當然不是初版,如果是出版就能一睹約翰•坦尼爾聞名遐邇的幾十張插圖了。《溫哥華日報》04年的這一版很吝嗇地只給了一張插圖,還是不得不給的,因為原文說了——“如果你不知道Gryphon是什麼,請看下圖”。) 可惜我們熟知的荒誕派文學沒這麼走運了。作者們一個個板著面孔,深刻而無趣。讀者觀眾們只得面對文字挖空心思,似乎沒有醍醐灌頂,心有慼慼就很沒面子。像極了《皇帝的新裝》裡可憐的臣民。不過這些作家不怕並缺少讀者,孤獨憂鬱的精英形象也許正式他們畢生追求的一部分。當然,他們對故事本身也不感興趣,只熱衷於探索人類的根本處境。於是那些壓抑的舞臺上上演的是一出出關於欺騙、絕望、麻木、放逐的生存受難。 道奇森呢,他很老實很沒創意地順著時間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他筆下的奇境落英繽紛,鮮花滿地,充滿各種各樣古怪而可愛的生靈。匪夷所思的對話,不合邏輯的事件,"curiouser and couriser", but indeed enchanting. 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探討故事背後的諷刺、疏離甚至階級壓迫。但善意的道奇森有他的原則:讓愛思考的去思考吧,懶得思考的大可付之一笑。 其實要說文學成就,且看看愛麗絲意識流到海闊天空的自說自話;通篇第三人稱視角洞悉人物內心時用括號夾入的令人捧腹的作者評語。可也別小覷了那些俯拾即是的無厘頭韻文,不少都是戲訪自知名童謠詩歌哦。夠先鋒夠後現代吧?當然還有雙關語、冷笑話和giddy, squeaking這些有趣的形容詞等,不過這些就根植於更深的文學傳統了。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好處在於在與它平衡的藝術:趣味性與深刻性之間的平衡;荒誕與真實之間的平衡。當故事糾纏於某個荒唐的細節時,道奇森能及時打住,把情節繼續下去。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喜歡他的magic of nonsense.《綠野仙蹤》的作者就曾反對人們把他的作品和《愛麗絲》相提並論,並指摘後者沒有目的,純屬荒唐之作。不過我估計此君也很難欣賞王爾德的劇本吧,大概可視作有 congenital humour defect.其實我之前沒看過中文的翻譯。據網上評論和我自己的推測,中文版應該不會太好,諸位感興趣的還是找本原文看看吧,最好是有插圖的。不過我不建議小朋友讀,雖說是兒童文學,生詞(古怪的詞+作者生造的詞)還是蠻多的。但是我自己一定會讀給我家女兒聽的,不管她願意不願意。因為音韻和諧讀起來很順口嘛,不讀是很可惜的。但是我現在還沒有小孩,將來要小孩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就是有也不一定是女孩。如此說來也不一定能讀給她聽了。(此段話純屬uncommonly nonsense,僅為模仿《愛麗絲》而作,可忽略不計。)總之說到底,我還是固執地以為,咱們二十世紀深刻的荒誕派文學巨匠們終究沒有一個十九世紀口吃的數學講師高明。

  • 2 # 書房記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是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描述的是一個名叫愛麗絲的女孩在夢境中跌入兔子洞及隨後的一些奇妙經歷。作品自1865年發表以來吸引了無數兒童及成人讀者(其中就包括奧斯卡·王爾德和亞歷山德拉·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兒童文學的重要作品之一。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作者劉易思·卡羅爾是英國的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卡羅爾有口吃的毛病,他終身未婚,卻很喜歡孩子,常為他們講故事。因為每當他給孩子們講起故事來,說話就不結巴了。

    1862年7月的一天下午,卡羅爾和朋友利德爾及利德爾的三個女兒泛舟美麗的泰晤士河上。但三個活潑的小姑娘並沒有被兩岸迷人的自然風光所吸引,而是纏著卡羅爾給她們講故事。於是,卡羅爾便隨口講述了一個神奇、美妙而又怪誕的故事,並把當時在場的幾個人的名字都編進了故事中。卡羅爾最喜歡利德爾的二女兒愛麗絲,便使她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大女兒洛琳娜變成了小鸚鵡,小女兒伊迪絲變成了小鷹,而他自己則變成了渡渡鳥,以自嘲口吃。  

    故事講述的是愛麗絲在夢中追逐一隻奇怪的白兔時掉進了兔子洞,從而開始了她漫長而驚險的旅行。在那裡,她遇見了許多奇怪的人,如公爵夫人、柴郡貓、帽匠、鷹頭獅……直到最後與撲克牌王后、國王發生頂撞,急得大叫起來,這才從夢中醒來……  

    聽完故事,愛麗絲還不放過卡羅爾,一再請求他把故事寫下來。於是,在兩年後的聖誕節,卡羅爾將《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手稿作為禮物送給了愛麗絲。後來小說家享利·金斯利無意中發現了這部手稿,便勸卡羅爾發表這部作品。

    於是《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經過卡羅爾的修改補充於1865年7月出版了,卡羅爾以此來紀念那次難忘的泰晤士河之旅。此書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轟動,一連印了數版。

    《愛麗絲》被看作是“19世紀英國荒誕文學的一個高峰”,其荒誕的美學特徵最直接的體現是在語言上。卡羅爾是位數學家,可是在語言上也頗有天賦。在《愛麗絲》中,卡羅爾和讀者玩起了文字遊戲,雙關語、生造詞、胡話詩、典故等的應用,讓故事趣味性大增。其荒誕的美學特徵表現在故事情節和敘事方式的荒誕性上。深邃的兔子洞,可以改變身形大小的蛋糕、藥水,眼淚匯聚成的淚水池,使喚人的兔子先生,吸大煙袋的毛毛蟲,把豬當成寵物的公爵夫人,動不動就要砍掉別人腦袋的紅桃王后等,故事情節完全是隨著愛麗絲的所想所見發展。這些奇思妙想出來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兒童和成人,滿足了孩童天生的好奇心,滿足了他們的新奇感。

    卡羅爾的《愛麗絲》用夢幻般的筆調將讀者帶入到一個離奇的想象世界,變化莫測的情節,違背常規的思維,荒唐奇妙的故事,難以捉摸的語言,種種荒誕透露著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內涵,童趣與反諷的水乳交織讓孩子與成人都為之著迷。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在中國的旅程中繼續其荒誕藝術的同時又在悄悄地發生著變異,在現實狀況與作家生存的雙重影響下,少了些浪漫的狂想,多了些與中國社會的融入,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3 # 馬維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女孩叫愛麗斯,有一天,她和她的姐姐一起去河邊,躺在草地上,她突然看見一個兔子走過來,起初她不覺得奇怪,草地上是經常會有兔子的,但奇怪的是那個兔子掏出懷錶看了看時間,小女孩覺得好奇,便跟著兔子往前走,一走便掉到兔子洞中去了。小木頭將信將疑,但還是問,後來呢?她掉到兔子洞後又發生了許多奇怪的事,碰到許多奇怪的人,最後她在河岸上醒過來,才發現自己是在做夢。

    卡羅爾向來是位雙重性格的人。據說當年維多利亞女王讀了《愛麗斯》後非常喜歡,立即命令她的手下前去搜羅這位故事高手的其他作品,沒想到帶回來的卻是厚厚幾本艱澀難讀的數學著作,署名是道基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女王勃然大怒,幾乎將手下斬首,最後才不得不相信,這位著作甚豐的牛津大學數學教授,確實另有名分,也是童話故事高手。卡羅爾本人對這個故事未予評論,對他來說,數學教授是他冠冕堂皇的正式身份,童話作家是他的愛好,是他的隱私,是他從不願與成人分享的秘密。

    一八九七年,在他去世前一年,卡羅爾還是非常堅決地要把他的雙重身份分開。對於那些寫信給道基森詢問卡羅爾作品的人,他準備了一封統一的退信書:許多陌生人毫無道理地認為道基森先生是那些根本沒在他名下出版的書的作者,他覺得有必要對所有類似的聲稱作個說明。他與任何化名及不在他的名下出版的書籍都無關聯,所以他在此沒有必要保留或閱讀你們寄來的任何信函,故而將寫錯地址的尊函原封退還。卡羅爾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他一向希望兒子能步自己後塵,而且卡羅爾自幼也確實在數學上頗有天賦。他尊從父命進入牛津,一方面往數學及教堂方面發展,但終因說話結巴而放棄做進入教堂的設想,另一方面,他也始終沒有放棄在文學及藝術上的追求,一八五六年二十五歲的他開始用卡羅爾的名字發表詩作,建立了他的另一個世界。直到他六十六歲時去世,他創作了許多童話。能夠進入這個虛構世界,認識到作為卡羅爾的他的,只有那些可愛的十來歲的小女孩。愛麗斯的靈感,便來自於這樣一位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愛麗斯·立德爾。

    卡羅爾第一次講述愛麗斯的故事,是在一八六二年七月四日。若干年後,卡羅爾回憶起那天: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天,我絞盡腦汁想講一個新童話給孩子們聽,這樣就把我的女主人公送進了一個兔子洞中,我絲毫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自那以後,許多年過去了,但那個金色的下午,在我的腦海裡仍如同昨天一樣——上是無雲的藍天,下是如鏡的河水,小舟漫自漂浮,來回懶懶蕩著的雙槳偶爾濺起幾點水滴,那三張小臉,帶著期待,如飢似渴地注視著那個童話世界中下一步將發生什麼。卡羅爾與立家相識於一八五六年,立父是卡羅爾執教的學院新來的院長,他們初次見面是在二月,在前往觀看牛津划船比賽的火車上,正式結識是兩個月後,卡羅爾當時剛開始對攝影大感興趣,他與一位朋友拍攝一家教堂,正巧立氏一家在那兒,他邀請愛麗斯三姐妹做他照片中的小模特。這次拍攝並不成功,因為這三個孩子無法安安靜靜聽從安排,但是他與立家孩子的交往卻就此有了基礎。他為他們全家拍照,講故事給孩子們聽。但是早在當年秋天,立太太便對卡羅爾與立家孩子的交往抱著謹慎的態度,她覺得照片拍得太多了。“這好像是暗示我我對他們家的侵犯太久了。”卡羅爾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幸而在那個冬天,立氏夫婦遠在國外,照顧三個孩子的家庭教師對卡羅爾偏愛有加,她允許卡羅爾自由出入立家大院。立氏夫婦回來後,卡羅爾去他們家的次數減少,但夏日裡仍能一年四五次帶這三個孩子盪舟在牛津附近的泰晤士河上。

    於是,幾年以後,便有了那個金色的下午,便有了文壇上的這篇不朽之作。第二個夏天,《愛麗斯漫遊奇境》書稿將成,卡羅爾又帶著一群女孩前去遊河,下午三點,其他人都坐馬車上了歸途,卡羅爾帶著立氏三姐妹坐火車回家。卡羅爾在日記中稱此次旅程非常爽心,特別是旅程的結尾更是十分愉快。第二天,卡羅爾請求立母將三個孩子送去讓他拍照,立母沒有答應,而且至此以後立母便禁止卡羅爾與她的女兒們有任何交往。究竟事出何因,無人知曉。

    卡羅爾向來有記日記的習慣,從一八五三年他在牛津的三年級開始,到一八九七年聖誕節他去世前三個星期,卡羅爾從沒間斷過寫日記,總共有十三卷。在他去世後一年,他的侄子依據這些日記出版了第一本《卡羅爾傳》,但是在當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道基森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有多重要,沒有人再去注意這堆日記,十三本筆記都去向不明。若干年後,人們在一個地窖的硬紙箱中重新見到它們,四本已經丟失,其中兩冊正是他與立德爾一家交往的最關鍵的時期。現在的傳記作家所能依據的,只有他第一本傳記中所引用的段落。卡羅爾與立家交往六年,除了丟失的日記之外,最後立母絕交這天的日記也被人撕去,而且此地無銀三百兩,在前一頁的最後,不知是誰的筆跡,寫道日記本此處沒有缺漏。這一撕一辯就造成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千古疑團。一般最順理成章的猜測便是卡羅爾對立氏三姐妹圖謀不軌,被立母察覺,特別是那個“十分愉快”的旅程的結尾到底發生了什麼,成了立家與卡羅爾絕交的關鍵。立家的姑娘們自始至終沒有對那天發生的事作過評論或解釋,她們漸漸長大成人,都以她們的美麗及修養而著稱,不再是卡羅爾所喜歡的小女孩們。愛麗斯後與維多利亞的四王子相愛,但終因她出身平民而未能成婚。《漫遊奇境》成為經典讀物,她們不再與卡羅爾有任何接觸,這一段公案漸漸被人遺忘。

    直到近幾年,政治正確的流行讓人們的言談舉止越來越小心翼翼,這段公案才頻頻引起傳記作家的興趣,按照女權童權的諸種觀點,卡羅爾對年幼少女的迷戀與興趣非但是極為政治不正確,簡直就是變態。但在他的有生之年,人們的警惕性及政治正確的覺悟還沒有那麼高,他便也從未缺少過十來歲的小女孩做他的攝影模特和朋友。卡羅爾的世界,是作為作家的他與這些小女孩們共同擁有的世界,這些小女孩,或是他學院同事的孩子,或是許多劇團的小演員們,也有一些,是他自己在火車或沙灘上結識的。這些小女孩雖沒有任何一個超過愛麗斯三姐妹所給他的靈感,但卻是他整個生活的精神寄託所在,他的無數書信都證明了這一點。卡羅爾向來愛寫信,從二十九歲到去世,他總共寫了十萬多封信,他曾說,“人是寫信的動物。”

    為了讓他的小讀者高興,卡羅爾想盡辦法變換風格,有的新是圖文並茂,或以圖代文,有的是鏡中之信,文字反寫而成,需從鏡中閱讀才能讀懂,還有些信是以他童話中人物之名義寫成,因為是精靈之信,故而字跡極小,需在放大鏡下才能讀。信的內容往往像講故事,有許多逗趣,調侃,信口開河,胡說八道的成分,其想象力及文風筆調絲毫不遜於他那些發表了的童話,讓人絕對不能相信寫信的人也是位著述甚豐的嚴肅的大學教授。

    看過《愛麗絲》的人都不會否認,此書從人物、敘述、描寫到對話,是一路荒誕到底:為不明所指的代詞爭吵不休的老鼠和鴨子;吐著菸圈,見人愛理不理,喜歡問“你是誰”的毛毛蟲先生;沒什麼悲慘遭遇卻整天哭哭啼啼的(假)甲魚;當然還有永遠開不完的瘋狂茶會和先判決再審訊的法庭。不過,你也別先入為主地以為被這些無厘頭東東煩得不知所措的愛麗絲就正常了,她可是在跌進黑洞的下落過程中琢磨怎麼行屈膝禮,在對方講故事之前先構思好蝸牛型韻文的人格分裂小強人——當真是荒誕到骨子裡。 雖然荒誕至此,道奇森倒也不是完全信手胡謅的。那些茶會、槌球戲是當時英國司空見慣的社交活動,成天喊著要砍人頭的皇后自然也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影射(其實女皇陛下還是此書的忠實讀者呢)。

    說起來那個三姐妹吃糖的無厘頭韻文(nonsense verses)的所指就是和道奇森交往最好的理德爾家的女孩子們(此書正是為小女兒愛麗絲所寫)。正因為有根有源所以可親可信,所以一出版即風靡全英,所以一百四十多年後能飄洋過海到我手裡。(千萬不要誤解,我看的當然不是初版,如果是出版就能一睹約翰•坦尼爾聞名遐邇的幾十張插圖了。《溫哥華日報》04年的這一版很吝嗇地只給了一張插圖,還是不得不給的,因為原文說了——“如果你不知道Gryphon是什麼,請看下圖”。) 可惜我們熟知的荒誕派文學沒這麼走運了。作者們一個個板著面孔,深刻而無趣。讀者觀眾們只得面對文字挖空心思,似乎沒有醍醐灌頂,心有慼慼就很沒面子。像極了《皇帝的新裝》裡可憐的臣民。不過這些作家不怕並缺少讀者,孤獨憂鬱的精英形象也許正式他們畢生追求的一部分。當然,他們對故事本身也不感興趣,只熱衷於探索人類的根本處境。於是那些壓抑的舞臺上上演的是一出出關於欺騙、絕望、麻木、放逐的生存受難。 道奇森呢,他很老實很沒創意地順著時間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他筆下的奇境落英繽紛,鮮花滿地,充滿各種各樣古怪而可愛的生靈。匪夷所思的對話,不合邏輯的事件,"curiouser and couriser", but indeed enchanting. 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探討故事背後的諷刺、疏離甚至階級壓迫。但善意的道奇森有他的原則:讓愛思考的去思考吧,懶得思考的大可付之一笑。 其實要說文學成就,且看看愛麗絲意識流到海闊天空的自說自話;通篇第三人稱視角洞悉人物內心時用括號夾入的令人捧腹的作者評語。可也別小覷了那些俯拾即是的無厘頭韻文,不少都是戲訪自知名童謠詩歌哦。夠先鋒夠後現代吧?當然還有雙關語、冷笑話和giddy, squeaking這些有趣的形容詞等,不過這些就根植於更深的文學傳統了。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好處在於在與它平衡的藝術:趣味性與深刻性之間的平衡;荒誕與真實之間的平衡。當故事糾纏於某個荒唐的細節時,道奇森能及時打住,把情節繼續下去。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喜歡他的magic of nonsense.《綠野仙蹤》的作者就曾反對人們把他的作品和《愛麗絲》相提並論,並指摘後者沒有目的,純屬荒唐之作。不過我估計此君也很難欣賞王爾德的劇本吧,大概可視作有 congenital humour defect.其實我之前沒看過中文的翻譯。據網上評論和我自己的推測,中文版應該不會太好,諸位感興趣的還是找本原文看看吧,最好是有插圖的。不過我不建議小朋友讀,雖說是兒童文學,生詞(古怪的詞+作者生造的詞)還是蠻多的。但是我自己一定會讀給我家女兒聽的,不管她願意不願意。因為音韻和諧讀起來很順口嘛,不讀是很可惜的。但是我現在還沒有小孩,將來要小孩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就是有也不一定是女孩。如此說來也不一定能讀給她聽了。(此段話純屬uncommonly nonsense,僅為模仿《愛麗絲》而作,可忽略不計。)總之說到底,我還是固執地以為,咱們二十世紀深刻的荒誕派文學巨匠們終究沒有一個十九世紀口吃的數學講師高明。

  • 4 # 書房記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是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描述的是一個名叫愛麗絲的女孩在夢境中跌入兔子洞及隨後的一些奇妙經歷。作品自1865年發表以來吸引了無數兒童及成人讀者(其中就包括奧斯卡·王爾德和亞歷山德拉·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兒童文學的重要作品之一。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作者劉易思·卡羅爾是英國的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卡羅爾有口吃的毛病,他終身未婚,卻很喜歡孩子,常為他們講故事。因為每當他給孩子們講起故事來,說話就不結巴了。

    1862年7月的一天下午,卡羅爾和朋友利德爾及利德爾的三個女兒泛舟美麗的泰晤士河上。但三個活潑的小姑娘並沒有被兩岸迷人的自然風光所吸引,而是纏著卡羅爾給她們講故事。於是,卡羅爾便隨口講述了一個神奇、美妙而又怪誕的故事,並把當時在場的幾個人的名字都編進了故事中。卡羅爾最喜歡利德爾的二女兒愛麗絲,便使她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大女兒洛琳娜變成了小鸚鵡,小女兒伊迪絲變成了小鷹,而他自己則變成了渡渡鳥,以自嘲口吃。  

    故事講述的是愛麗絲在夢中追逐一隻奇怪的白兔時掉進了兔子洞,從而開始了她漫長而驚險的旅行。在那裡,她遇見了許多奇怪的人,如公爵夫人、柴郡貓、帽匠、鷹頭獅……直到最後與撲克牌王后、國王發生頂撞,急得大叫起來,這才從夢中醒來……  

    聽完故事,愛麗絲還不放過卡羅爾,一再請求他把故事寫下來。於是,在兩年後的聖誕節,卡羅爾將《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手稿作為禮物送給了愛麗絲。後來小說家享利·金斯利無意中發現了這部手稿,便勸卡羅爾發表這部作品。

    於是《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經過卡羅爾的修改補充於1865年7月出版了,卡羅爾以此來紀念那次難忘的泰晤士河之旅。此書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轟動,一連印了數版。

    《愛麗絲》被看作是“19世紀英國荒誕文學的一個高峰”,其荒誕的美學特徵最直接的體現是在語言上。卡羅爾是位數學家,可是在語言上也頗有天賦。在《愛麗絲》中,卡羅爾和讀者玩起了文字遊戲,雙關語、生造詞、胡話詩、典故等的應用,讓故事趣味性大增。其荒誕的美學特徵表現在故事情節和敘事方式的荒誕性上。深邃的兔子洞,可以改變身形大小的蛋糕、藥水,眼淚匯聚成的淚水池,使喚人的兔子先生,吸大煙袋的毛毛蟲,把豬當成寵物的公爵夫人,動不動就要砍掉別人腦袋的紅桃王后等,故事情節完全是隨著愛麗絲的所想所見發展。這些奇思妙想出來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兒童和成人,滿足了孩童天生的好奇心,滿足了他們的新奇感。

    卡羅爾的《愛麗絲》用夢幻般的筆調將讀者帶入到一個離奇的想象世界,變化莫測的情節,違背常規的思維,荒唐奇妙的故事,難以捉摸的語言,種種荒誕透露著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內涵,童趣與反諷的水乳交織讓孩子與成人都為之著迷。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在中國的旅程中繼續其荒誕藝術的同時又在悄悄地發生著變異,在現實狀況與作家生存的雙重影響下,少了些浪漫的狂想,多了些與中國社會的融入,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5 # 馬維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女孩叫愛麗斯,有一天,她和她的姐姐一起去河邊,躺在草地上,她突然看見一個兔子走過來,起初她不覺得奇怪,草地上是經常會有兔子的,但奇怪的是那個兔子掏出懷錶看了看時間,小女孩覺得好奇,便跟著兔子往前走,一走便掉到兔子洞中去了。小木頭將信將疑,但還是問,後來呢?她掉到兔子洞後又發生了許多奇怪的事,碰到許多奇怪的人,最後她在河岸上醒過來,才發現自己是在做夢。

    卡羅爾向來是位雙重性格的人。據說當年維多利亞女王讀了《愛麗斯》後非常喜歡,立即命令她的手下前去搜羅這位故事高手的其他作品,沒想到帶回來的卻是厚厚幾本艱澀難讀的數學著作,署名是道基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女王勃然大怒,幾乎將手下斬首,最後才不得不相信,這位著作甚豐的牛津大學數學教授,確實另有名分,也是童話故事高手。卡羅爾本人對這個故事未予評論,對他來說,數學教授是他冠冕堂皇的正式身份,童話作家是他的愛好,是他的隱私,是他從不願與成人分享的秘密。

    一八九七年,在他去世前一年,卡羅爾還是非常堅決地要把他的雙重身份分開。對於那些寫信給道基森詢問卡羅爾作品的人,他準備了一封統一的退信書:許多陌生人毫無道理地認為道基森先生是那些根本沒在他名下出版的書的作者,他覺得有必要對所有類似的聲稱作個說明。他與任何化名及不在他的名下出版的書籍都無關聯,所以他在此沒有必要保留或閱讀你們寄來的任何信函,故而將寫錯地址的尊函原封退還。卡羅爾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他一向希望兒子能步自己後塵,而且卡羅爾自幼也確實在數學上頗有天賦。他尊從父命進入牛津,一方面往數學及教堂方面發展,但終因說話結巴而放棄做進入教堂的設想,另一方面,他也始終沒有放棄在文學及藝術上的追求,一八五六年二十五歲的他開始用卡羅爾的名字發表詩作,建立了他的另一個世界。直到他六十六歲時去世,他創作了許多童話。能夠進入這個虛構世界,認識到作為卡羅爾的他的,只有那些可愛的十來歲的小女孩。愛麗斯的靈感,便來自於這樣一位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愛麗斯·立德爾。

    卡羅爾第一次講述愛麗斯的故事,是在一八六二年七月四日。若干年後,卡羅爾回憶起那天: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天,我絞盡腦汁想講一個新童話給孩子們聽,這樣就把我的女主人公送進了一個兔子洞中,我絲毫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自那以後,許多年過去了,但那個金色的下午,在我的腦海裡仍如同昨天一樣——上是無雲的藍天,下是如鏡的河水,小舟漫自漂浮,來回懶懶蕩著的雙槳偶爾濺起幾點水滴,那三張小臉,帶著期待,如飢似渴地注視著那個童話世界中下一步將發生什麼。卡羅爾與立家相識於一八五六年,立父是卡羅爾執教的學院新來的院長,他們初次見面是在二月,在前往觀看牛津划船比賽的火車上,正式結識是兩個月後,卡羅爾當時剛開始對攝影大感興趣,他與一位朋友拍攝一家教堂,正巧立氏一家在那兒,他邀請愛麗斯三姐妹做他照片中的小模特。這次拍攝並不成功,因為這三個孩子無法安安靜靜聽從安排,但是他與立家孩子的交往卻就此有了基礎。他為他們全家拍照,講故事給孩子們聽。但是早在當年秋天,立太太便對卡羅爾與立家孩子的交往抱著謹慎的態度,她覺得照片拍得太多了。“這好像是暗示我我對他們家的侵犯太久了。”卡羅爾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幸而在那個冬天,立氏夫婦遠在國外,照顧三個孩子的家庭教師對卡羅爾偏愛有加,她允許卡羅爾自由出入立家大院。立氏夫婦回來後,卡羅爾去他們家的次數減少,但夏日裡仍能一年四五次帶這三個孩子盪舟在牛津附近的泰晤士河上。

    於是,幾年以後,便有了那個金色的下午,便有了文壇上的這篇不朽之作。第二個夏天,《愛麗斯漫遊奇境》書稿將成,卡羅爾又帶著一群女孩前去遊河,下午三點,其他人都坐馬車上了歸途,卡羅爾帶著立氏三姐妹坐火車回家。卡羅爾在日記中稱此次旅程非常爽心,特別是旅程的結尾更是十分愉快。第二天,卡羅爾請求立母將三個孩子送去讓他拍照,立母沒有答應,而且至此以後立母便禁止卡羅爾與她的女兒們有任何交往。究竟事出何因,無人知曉。

    卡羅爾向來有記日記的習慣,從一八五三年他在牛津的三年級開始,到一八九七年聖誕節他去世前三個星期,卡羅爾從沒間斷過寫日記,總共有十三卷。在他去世後一年,他的侄子依據這些日記出版了第一本《卡羅爾傳》,但是在當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道基森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有多重要,沒有人再去注意這堆日記,十三本筆記都去向不明。若干年後,人們在一個地窖的硬紙箱中重新見到它們,四本已經丟失,其中兩冊正是他與立德爾一家交往的最關鍵的時期。現在的傳記作家所能依據的,只有他第一本傳記中所引用的段落。卡羅爾與立家交往六年,除了丟失的日記之外,最後立母絕交這天的日記也被人撕去,而且此地無銀三百兩,在前一頁的最後,不知是誰的筆跡,寫道日記本此處沒有缺漏。這一撕一辯就造成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千古疑團。一般最順理成章的猜測便是卡羅爾對立氏三姐妹圖謀不軌,被立母察覺,特別是那個“十分愉快”的旅程的結尾到底發生了什麼,成了立家與卡羅爾絕交的關鍵。立家的姑娘們自始至終沒有對那天發生的事作過評論或解釋,她們漸漸長大成人,都以她們的美麗及修養而著稱,不再是卡羅爾所喜歡的小女孩們。愛麗斯後與維多利亞的四王子相愛,但終因她出身平民而未能成婚。《漫遊奇境》成為經典讀物,她們不再與卡羅爾有任何接觸,這一段公案漸漸被人遺忘。

    直到近幾年,政治正確的流行讓人們的言談舉止越來越小心翼翼,這段公案才頻頻引起傳記作家的興趣,按照女權童權的諸種觀點,卡羅爾對年幼少女的迷戀與興趣非但是極為政治不正確,簡直就是變態。但在他的有生之年,人們的警惕性及政治正確的覺悟還沒有那麼高,他便也從未缺少過十來歲的小女孩做他的攝影模特和朋友。卡羅爾的世界,是作為作家的他與這些小女孩們共同擁有的世界,這些小女孩,或是他學院同事的孩子,或是許多劇團的小演員們,也有一些,是他自己在火車或沙灘上結識的。這些小女孩雖沒有任何一個超過愛麗斯三姐妹所給他的靈感,但卻是他整個生活的精神寄託所在,他的無數書信都證明了這一點。卡羅爾向來愛寫信,從二十九歲到去世,他總共寫了十萬多封信,他曾說,“人是寫信的動物。”

    為了讓他的小讀者高興,卡羅爾想盡辦法變換風格,有的新是圖文並茂,或以圖代文,有的是鏡中之信,文字反寫而成,需從鏡中閱讀才能讀懂,還有些信是以他童話中人物之名義寫成,因為是精靈之信,故而字跡極小,需在放大鏡下才能讀。信的內容往往像講故事,有許多逗趣,調侃,信口開河,胡說八道的成分,其想象力及文風筆調絲毫不遜於他那些發表了的童話,讓人絕對不能相信寫信的人也是位著述甚豐的嚴肅的大學教授。

    看過《愛麗絲》的人都不會否認,此書從人物、敘述、描寫到對話,是一路荒誕到底:為不明所指的代詞爭吵不休的老鼠和鴨子;吐著菸圈,見人愛理不理,喜歡問“你是誰”的毛毛蟲先生;沒什麼悲慘遭遇卻整天哭哭啼啼的(假)甲魚;當然還有永遠開不完的瘋狂茶會和先判決再審訊的法庭。不過,你也別先入為主地以為被這些無厘頭東東煩得不知所措的愛麗絲就正常了,她可是在跌進黑洞的下落過程中琢磨怎麼行屈膝禮,在對方講故事之前先構思好蝸牛型韻文的人格分裂小強人——當真是荒誕到骨子裡。 雖然荒誕至此,道奇森倒也不是完全信手胡謅的。那些茶會、槌球戲是當時英國司空見慣的社交活動,成天喊著要砍人頭的皇后自然也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影射(其實女皇陛下還是此書的忠實讀者呢)。

    說起來那個三姐妹吃糖的無厘頭韻文(nonsense verses)的所指就是和道奇森交往最好的理德爾家的女孩子們(此書正是為小女兒愛麗絲所寫)。正因為有根有源所以可親可信,所以一出版即風靡全英,所以一百四十多年後能飄洋過海到我手裡。(千萬不要誤解,我看的當然不是初版,如果是出版就能一睹約翰•坦尼爾聞名遐邇的幾十張插圖了。《溫哥華日報》04年的這一版很吝嗇地只給了一張插圖,還是不得不給的,因為原文說了——“如果你不知道Gryphon是什麼,請看下圖”。) 可惜我們熟知的荒誕派文學沒這麼走運了。作者們一個個板著面孔,深刻而無趣。讀者觀眾們只得面對文字挖空心思,似乎沒有醍醐灌頂,心有慼慼就很沒面子。像極了《皇帝的新裝》裡可憐的臣民。不過這些作家不怕並缺少讀者,孤獨憂鬱的精英形象也許正式他們畢生追求的一部分。當然,他們對故事本身也不感興趣,只熱衷於探索人類的根本處境。於是那些壓抑的舞臺上上演的是一出出關於欺騙、絕望、麻木、放逐的生存受難。 道奇森呢,他很老實很沒創意地順著時間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他筆下的奇境落英繽紛,鮮花滿地,充滿各種各樣古怪而可愛的生靈。匪夷所思的對話,不合邏輯的事件,"curiouser and couriser", but indeed enchanting. 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探討故事背後的諷刺、疏離甚至階級壓迫。但善意的道奇森有他的原則:讓愛思考的去思考吧,懶得思考的大可付之一笑。 其實要說文學成就,且看看愛麗絲意識流到海闊天空的自說自話;通篇第三人稱視角洞悉人物內心時用括號夾入的令人捧腹的作者評語。可也別小覷了那些俯拾即是的無厘頭韻文,不少都是戲訪自知名童謠詩歌哦。夠先鋒夠後現代吧?當然還有雙關語、冷笑話和giddy, squeaking這些有趣的形容詞等,不過這些就根植於更深的文學傳統了。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好處在於在與它平衡的藝術:趣味性與深刻性之間的平衡;荒誕與真實之間的平衡。當故事糾纏於某個荒唐的細節時,道奇森能及時打住,把情節繼續下去。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喜歡他的magic of nonsense.《綠野仙蹤》的作者就曾反對人們把他的作品和《愛麗絲》相提並論,並指摘後者沒有目的,純屬荒唐之作。不過我估計此君也很難欣賞王爾德的劇本吧,大概可視作有 congenital humour defect.其實我之前沒看過中文的翻譯。據網上評論和我自己的推測,中文版應該不會太好,諸位感興趣的還是找本原文看看吧,最好是有插圖的。不過我不建議小朋友讀,雖說是兒童文學,生詞(古怪的詞+作者生造的詞)還是蠻多的。但是我自己一定會讀給我家女兒聽的,不管她願意不願意。因為音韻和諧讀起來很順口嘛,不讀是很可惜的。但是我現在還沒有小孩,將來要小孩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就是有也不一定是女孩。如此說來也不一定能讀給她聽了。(此段話純屬uncommonly nonsense,僅為模仿《愛麗絲》而作,可忽略不計。)總之說到底,我還是固執地以為,咱們二十世紀深刻的荒誕派文學巨匠們終究沒有一個十九世紀口吃的數學講師高明。

  • 6 # 書房記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是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描述的是一個名叫愛麗絲的女孩在夢境中跌入兔子洞及隨後的一些奇妙經歷。作品自1865年發表以來吸引了無數兒童及成人讀者(其中就包括奧斯卡·王爾德和亞歷山德拉·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兒童文學的重要作品之一。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作者劉易思·卡羅爾是英國的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卡羅爾有口吃的毛病,他終身未婚,卻很喜歡孩子,常為他們講故事。因為每當他給孩子們講起故事來,說話就不結巴了。

    1862年7月的一天下午,卡羅爾和朋友利德爾及利德爾的三個女兒泛舟美麗的泰晤士河上。但三個活潑的小姑娘並沒有被兩岸迷人的自然風光所吸引,而是纏著卡羅爾給她們講故事。於是,卡羅爾便隨口講述了一個神奇、美妙而又怪誕的故事,並把當時在場的幾個人的名字都編進了故事中。卡羅爾最喜歡利德爾的二女兒愛麗絲,便使她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大女兒洛琳娜變成了小鸚鵡,小女兒伊迪絲變成了小鷹,而他自己則變成了渡渡鳥,以自嘲口吃。  

    故事講述的是愛麗絲在夢中追逐一隻奇怪的白兔時掉進了兔子洞,從而開始了她漫長而驚險的旅行。在那裡,她遇見了許多奇怪的人,如公爵夫人、柴郡貓、帽匠、鷹頭獅……直到最後與撲克牌王后、國王發生頂撞,急得大叫起來,這才從夢中醒來……  

    聽完故事,愛麗絲還不放過卡羅爾,一再請求他把故事寫下來。於是,在兩年後的聖誕節,卡羅爾將《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手稿作為禮物送給了愛麗絲。後來小說家享利·金斯利無意中發現了這部手稿,便勸卡羅爾發表這部作品。

    於是《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經過卡羅爾的修改補充於1865年7月出版了,卡羅爾以此來紀念那次難忘的泰晤士河之旅。此書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轟動,一連印了數版。

    《愛麗絲》被看作是“19世紀英國荒誕文學的一個高峰”,其荒誕的美學特徵最直接的體現是在語言上。卡羅爾是位數學家,可是在語言上也頗有天賦。在《愛麗絲》中,卡羅爾和讀者玩起了文字遊戲,雙關語、生造詞、胡話詩、典故等的應用,讓故事趣味性大增。其荒誕的美學特徵表現在故事情節和敘事方式的荒誕性上。深邃的兔子洞,可以改變身形大小的蛋糕、藥水,眼淚匯聚成的淚水池,使喚人的兔子先生,吸大煙袋的毛毛蟲,把豬當成寵物的公爵夫人,動不動就要砍掉別人腦袋的紅桃王后等,故事情節完全是隨著愛麗絲的所想所見發展。這些奇思妙想出來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兒童和成人,滿足了孩童天生的好奇心,滿足了他們的新奇感。

    卡羅爾的《愛麗絲》用夢幻般的筆調將讀者帶入到一個離奇的想象世界,變化莫測的情節,違背常規的思維,荒唐奇妙的故事,難以捉摸的語言,種種荒誕透露著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內涵,童趣與反諷的水乳交織讓孩子與成人都為之著迷。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在中國的旅程中繼續其荒誕藝術的同時又在悄悄地發生著變異,在現實狀況與作家生存的雙重影響下,少了些浪漫的狂想,多了些與中國社會的融入,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7 # 馬維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女孩叫愛麗斯,有一天,她和她的姐姐一起去河邊,躺在草地上,她突然看見一個兔子走過來,起初她不覺得奇怪,草地上是經常會有兔子的,但奇怪的是那個兔子掏出懷錶看了看時間,小女孩覺得好奇,便跟著兔子往前走,一走便掉到兔子洞中去了。小木頭將信將疑,但還是問,後來呢?她掉到兔子洞後又發生了許多奇怪的事,碰到許多奇怪的人,最後她在河岸上醒過來,才發現自己是在做夢。

    卡羅爾向來是位雙重性格的人。據說當年維多利亞女王讀了《愛麗斯》後非常喜歡,立即命令她的手下前去搜羅這位故事高手的其他作品,沒想到帶回來的卻是厚厚幾本艱澀難讀的數學著作,署名是道基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女王勃然大怒,幾乎將手下斬首,最後才不得不相信,這位著作甚豐的牛津大學數學教授,確實另有名分,也是童話故事高手。卡羅爾本人對這個故事未予評論,對他來說,數學教授是他冠冕堂皇的正式身份,童話作家是他的愛好,是他的隱私,是他從不願與成人分享的秘密。

    一八九七年,在他去世前一年,卡羅爾還是非常堅決地要把他的雙重身份分開。對於那些寫信給道基森詢問卡羅爾作品的人,他準備了一封統一的退信書:許多陌生人毫無道理地認為道基森先生是那些根本沒在他名下出版的書的作者,他覺得有必要對所有類似的聲稱作個說明。他與任何化名及不在他的名下出版的書籍都無關聯,所以他在此沒有必要保留或閱讀你們寄來的任何信函,故而將寫錯地址的尊函原封退還。卡羅爾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他一向希望兒子能步自己後塵,而且卡羅爾自幼也確實在數學上頗有天賦。他尊從父命進入牛津,一方面往數學及教堂方面發展,但終因說話結巴而放棄做進入教堂的設想,另一方面,他也始終沒有放棄在文學及藝術上的追求,一八五六年二十五歲的他開始用卡羅爾的名字發表詩作,建立了他的另一個世界。直到他六十六歲時去世,他創作了許多童話。能夠進入這個虛構世界,認識到作為卡羅爾的他的,只有那些可愛的十來歲的小女孩。愛麗斯的靈感,便來自於這樣一位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愛麗斯·立德爾。

    卡羅爾第一次講述愛麗斯的故事,是在一八六二年七月四日。若干年後,卡羅爾回憶起那天: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天,我絞盡腦汁想講一個新童話給孩子們聽,這樣就把我的女主人公送進了一個兔子洞中,我絲毫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自那以後,許多年過去了,但那個金色的下午,在我的腦海裡仍如同昨天一樣——上是無雲的藍天,下是如鏡的河水,小舟漫自漂浮,來回懶懶蕩著的雙槳偶爾濺起幾點水滴,那三張小臉,帶著期待,如飢似渴地注視著那個童話世界中下一步將發生什麼。卡羅爾與立家相識於一八五六年,立父是卡羅爾執教的學院新來的院長,他們初次見面是在二月,在前往觀看牛津划船比賽的火車上,正式結識是兩個月後,卡羅爾當時剛開始對攝影大感興趣,他與一位朋友拍攝一家教堂,正巧立氏一家在那兒,他邀請愛麗斯三姐妹做他照片中的小模特。這次拍攝並不成功,因為這三個孩子無法安安靜靜聽從安排,但是他與立家孩子的交往卻就此有了基礎。他為他們全家拍照,講故事給孩子們聽。但是早在當年秋天,立太太便對卡羅爾與立家孩子的交往抱著謹慎的態度,她覺得照片拍得太多了。“這好像是暗示我我對他們家的侵犯太久了。”卡羅爾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幸而在那個冬天,立氏夫婦遠在國外,照顧三個孩子的家庭教師對卡羅爾偏愛有加,她允許卡羅爾自由出入立家大院。立氏夫婦回來後,卡羅爾去他們家的次數減少,但夏日裡仍能一年四五次帶這三個孩子盪舟在牛津附近的泰晤士河上。

    於是,幾年以後,便有了那個金色的下午,便有了文壇上的這篇不朽之作。第二個夏天,《愛麗斯漫遊奇境》書稿將成,卡羅爾又帶著一群女孩前去遊河,下午三點,其他人都坐馬車上了歸途,卡羅爾帶著立氏三姐妹坐火車回家。卡羅爾在日記中稱此次旅程非常爽心,特別是旅程的結尾更是十分愉快。第二天,卡羅爾請求立母將三個孩子送去讓他拍照,立母沒有答應,而且至此以後立母便禁止卡羅爾與她的女兒們有任何交往。究竟事出何因,無人知曉。

    卡羅爾向來有記日記的習慣,從一八五三年他在牛津的三年級開始,到一八九七年聖誕節他去世前三個星期,卡羅爾從沒間斷過寫日記,總共有十三卷。在他去世後一年,他的侄子依據這些日記出版了第一本《卡羅爾傳》,但是在當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道基森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有多重要,沒有人再去注意這堆日記,十三本筆記都去向不明。若干年後,人們在一個地窖的硬紙箱中重新見到它們,四本已經丟失,其中兩冊正是他與立德爾一家交往的最關鍵的時期。現在的傳記作家所能依據的,只有他第一本傳記中所引用的段落。卡羅爾與立家交往六年,除了丟失的日記之外,最後立母絕交這天的日記也被人撕去,而且此地無銀三百兩,在前一頁的最後,不知是誰的筆跡,寫道日記本此處沒有缺漏。這一撕一辯就造成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千古疑團。一般最順理成章的猜測便是卡羅爾對立氏三姐妹圖謀不軌,被立母察覺,特別是那個“十分愉快”的旅程的結尾到底發生了什麼,成了立家與卡羅爾絕交的關鍵。立家的姑娘們自始至終沒有對那天發生的事作過評論或解釋,她們漸漸長大成人,都以她們的美麗及修養而著稱,不再是卡羅爾所喜歡的小女孩們。愛麗斯後與維多利亞的四王子相愛,但終因她出身平民而未能成婚。《漫遊奇境》成為經典讀物,她們不再與卡羅爾有任何接觸,這一段公案漸漸被人遺忘。

    直到近幾年,政治正確的流行讓人們的言談舉止越來越小心翼翼,這段公案才頻頻引起傳記作家的興趣,按照女權童權的諸種觀點,卡羅爾對年幼少女的迷戀與興趣非但是極為政治不正確,簡直就是變態。但在他的有生之年,人們的警惕性及政治正確的覺悟還沒有那麼高,他便也從未缺少過十來歲的小女孩做他的攝影模特和朋友。卡羅爾的世界,是作為作家的他與這些小女孩們共同擁有的世界,這些小女孩,或是他學院同事的孩子,或是許多劇團的小演員們,也有一些,是他自己在火車或沙灘上結識的。這些小女孩雖沒有任何一個超過愛麗斯三姐妹所給他的靈感,但卻是他整個生活的精神寄託所在,他的無數書信都證明了這一點。卡羅爾向來愛寫信,從二十九歲到去世,他總共寫了十萬多封信,他曾說,“人是寫信的動物。”

    為了讓他的小讀者高興,卡羅爾想盡辦法變換風格,有的新是圖文並茂,或以圖代文,有的是鏡中之信,文字反寫而成,需從鏡中閱讀才能讀懂,還有些信是以他童話中人物之名義寫成,因為是精靈之信,故而字跡極小,需在放大鏡下才能讀。信的內容往往像講故事,有許多逗趣,調侃,信口開河,胡說八道的成分,其想象力及文風筆調絲毫不遜於他那些發表了的童話,讓人絕對不能相信寫信的人也是位著述甚豐的嚴肅的大學教授。

    看過《愛麗絲》的人都不會否認,此書從人物、敘述、描寫到對話,是一路荒誕到底:為不明所指的代詞爭吵不休的老鼠和鴨子;吐著菸圈,見人愛理不理,喜歡問“你是誰”的毛毛蟲先生;沒什麼悲慘遭遇卻整天哭哭啼啼的(假)甲魚;當然還有永遠開不完的瘋狂茶會和先判決再審訊的法庭。不過,你也別先入為主地以為被這些無厘頭東東煩得不知所措的愛麗絲就正常了,她可是在跌進黑洞的下落過程中琢磨怎麼行屈膝禮,在對方講故事之前先構思好蝸牛型韻文的人格分裂小強人——當真是荒誕到骨子裡。 雖然荒誕至此,道奇森倒也不是完全信手胡謅的。那些茶會、槌球戲是當時英國司空見慣的社交活動,成天喊著要砍人頭的皇后自然也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影射(其實女皇陛下還是此書的忠實讀者呢)。

    說起來那個三姐妹吃糖的無厘頭韻文(nonsense verses)的所指就是和道奇森交往最好的理德爾家的女孩子們(此書正是為小女兒愛麗絲所寫)。正因為有根有源所以可親可信,所以一出版即風靡全英,所以一百四十多年後能飄洋過海到我手裡。(千萬不要誤解,我看的當然不是初版,如果是出版就能一睹約翰•坦尼爾聞名遐邇的幾十張插圖了。《溫哥華日報》04年的這一版很吝嗇地只給了一張插圖,還是不得不給的,因為原文說了——“如果你不知道Gryphon是什麼,請看下圖”。) 可惜我們熟知的荒誕派文學沒這麼走運了。作者們一個個板著面孔,深刻而無趣。讀者觀眾們只得面對文字挖空心思,似乎沒有醍醐灌頂,心有慼慼就很沒面子。像極了《皇帝的新裝》裡可憐的臣民。不過這些作家不怕並缺少讀者,孤獨憂鬱的精英形象也許正式他們畢生追求的一部分。當然,他們對故事本身也不感興趣,只熱衷於探索人類的根本處境。於是那些壓抑的舞臺上上演的是一出出關於欺騙、絕望、麻木、放逐的生存受難。 道奇森呢,他很老實很沒創意地順著時間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他筆下的奇境落英繽紛,鮮花滿地,充滿各種各樣古怪而可愛的生靈。匪夷所思的對話,不合邏輯的事件,"curiouser and couriser", but indeed enchanting. 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探討故事背後的諷刺、疏離甚至階級壓迫。但善意的道奇森有他的原則:讓愛思考的去思考吧,懶得思考的大可付之一笑。 其實要說文學成就,且看看愛麗絲意識流到海闊天空的自說自話;通篇第三人稱視角洞悉人物內心時用括號夾入的令人捧腹的作者評語。可也別小覷了那些俯拾即是的無厘頭韻文,不少都是戲訪自知名童謠詩歌哦。夠先鋒夠後現代吧?當然還有雙關語、冷笑話和giddy, squeaking這些有趣的形容詞等,不過這些就根植於更深的文學傳統了。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好處在於在與它平衡的藝術:趣味性與深刻性之間的平衡;荒誕與真實之間的平衡。當故事糾纏於某個荒唐的細節時,道奇森能及時打住,把情節繼續下去。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喜歡他的magic of nonsense.《綠野仙蹤》的作者就曾反對人們把他的作品和《愛麗絲》相提並論,並指摘後者沒有目的,純屬荒唐之作。不過我估計此君也很難欣賞王爾德的劇本吧,大概可視作有 congenital humour defect.其實我之前沒看過中文的翻譯。據網上評論和我自己的推測,中文版應該不會太好,諸位感興趣的還是找本原文看看吧,最好是有插圖的。不過我不建議小朋友讀,雖說是兒童文學,生詞(古怪的詞+作者生造的詞)還是蠻多的。但是我自己一定會讀給我家女兒聽的,不管她願意不願意。因為音韻和諧讀起來很順口嘛,不讀是很可惜的。但是我現在還沒有小孩,將來要小孩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就是有也不一定是女孩。如此說來也不一定能讀給她聽了。(此段話純屬uncommonly nonsense,僅為模仿《愛麗絲》而作,可忽略不計。)總之說到底,我還是固執地以為,咱們二十世紀深刻的荒誕派文學巨匠們終究沒有一個十九世紀口吃的數學講師高明。

  • 8 # 書房記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是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描述的是一個名叫愛麗絲的女孩在夢境中跌入兔子洞及隨後的一些奇妙經歷。作品自1865年發表以來吸引了無數兒童及成人讀者(其中就包括奧斯卡·王爾德和亞歷山德拉·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兒童文學的重要作品之一。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作者劉易思·卡羅爾是英國的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卡羅爾有口吃的毛病,他終身未婚,卻很喜歡孩子,常為他們講故事。因為每當他給孩子們講起故事來,說話就不結巴了。

    1862年7月的一天下午,卡羅爾和朋友利德爾及利德爾的三個女兒泛舟美麗的泰晤士河上。但三個活潑的小姑娘並沒有被兩岸迷人的自然風光所吸引,而是纏著卡羅爾給她們講故事。於是,卡羅爾便隨口講述了一個神奇、美妙而又怪誕的故事,並把當時在場的幾個人的名字都編進了故事中。卡羅爾最喜歡利德爾的二女兒愛麗絲,便使她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大女兒洛琳娜變成了小鸚鵡,小女兒伊迪絲變成了小鷹,而他自己則變成了渡渡鳥,以自嘲口吃。  

    故事講述的是愛麗絲在夢中追逐一隻奇怪的白兔時掉進了兔子洞,從而開始了她漫長而驚險的旅行。在那裡,她遇見了許多奇怪的人,如公爵夫人、柴郡貓、帽匠、鷹頭獅……直到最後與撲克牌王后、國王發生頂撞,急得大叫起來,這才從夢中醒來……  

    聽完故事,愛麗絲還不放過卡羅爾,一再請求他把故事寫下來。於是,在兩年後的聖誕節,卡羅爾將《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手稿作為禮物送給了愛麗絲。後來小說家享利·金斯利無意中發現了這部手稿,便勸卡羅爾發表這部作品。

    於是《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經過卡羅爾的修改補充於1865年7月出版了,卡羅爾以此來紀念那次難忘的泰晤士河之旅。此書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轟動,一連印了數版。

    《愛麗絲》被看作是“19世紀英國荒誕文學的一個高峰”,其荒誕的美學特徵最直接的體現是在語言上。卡羅爾是位數學家,可是在語言上也頗有天賦。在《愛麗絲》中,卡羅爾和讀者玩起了文字遊戲,雙關語、生造詞、胡話詩、典故等的應用,讓故事趣味性大增。其荒誕的美學特徵表現在故事情節和敘事方式的荒誕性上。深邃的兔子洞,可以改變身形大小的蛋糕、藥水,眼淚匯聚成的淚水池,使喚人的兔子先生,吸大煙袋的毛毛蟲,把豬當成寵物的公爵夫人,動不動就要砍掉別人腦袋的紅桃王后等,故事情節完全是隨著愛麗絲的所想所見發展。這些奇思妙想出來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兒童和成人,滿足了孩童天生的好奇心,滿足了他們的新奇感。

    卡羅爾的《愛麗絲》用夢幻般的筆調將讀者帶入到一個離奇的想象世界,變化莫測的情節,違背常規的思維,荒唐奇妙的故事,難以捉摸的語言,種種荒誕透露著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內涵,童趣與反諷的水乳交織讓孩子與成人都為之著迷。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在中國的旅程中繼續其荒誕藝術的同時又在悄悄地發生著變異,在現實狀況與作家生存的雙重影響下,少了些浪漫的狂想,多了些與中國社會的融入,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9 # 馬維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女孩叫愛麗斯,有一天,她和她的姐姐一起去河邊,躺在草地上,她突然看見一個兔子走過來,起初她不覺得奇怪,草地上是經常會有兔子的,但奇怪的是那個兔子掏出懷錶看了看時間,小女孩覺得好奇,便跟著兔子往前走,一走便掉到兔子洞中去了。小木頭將信將疑,但還是問,後來呢?她掉到兔子洞後又發生了許多奇怪的事,碰到許多奇怪的人,最後她在河岸上醒過來,才發現自己是在做夢。

    卡羅爾向來是位雙重性格的人。據說當年維多利亞女王讀了《愛麗斯》後非常喜歡,立即命令她的手下前去搜羅這位故事高手的其他作品,沒想到帶回來的卻是厚厚幾本艱澀難讀的數學著作,署名是道基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女王勃然大怒,幾乎將手下斬首,最後才不得不相信,這位著作甚豐的牛津大學數學教授,確實另有名分,也是童話故事高手。卡羅爾本人對這個故事未予評論,對他來說,數學教授是他冠冕堂皇的正式身份,童話作家是他的愛好,是他的隱私,是他從不願與成人分享的秘密。

    一八九七年,在他去世前一年,卡羅爾還是非常堅決地要把他的雙重身份分開。對於那些寫信給道基森詢問卡羅爾作品的人,他準備了一封統一的退信書:許多陌生人毫無道理地認為道基森先生是那些根本沒在他名下出版的書的作者,他覺得有必要對所有類似的聲稱作個說明。他與任何化名及不在他的名下出版的書籍都無關聯,所以他在此沒有必要保留或閱讀你們寄來的任何信函,故而將寫錯地址的尊函原封退還。卡羅爾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他一向希望兒子能步自己後塵,而且卡羅爾自幼也確實在數學上頗有天賦。他尊從父命進入牛津,一方面往數學及教堂方面發展,但終因說話結巴而放棄做進入教堂的設想,另一方面,他也始終沒有放棄在文學及藝術上的追求,一八五六年二十五歲的他開始用卡羅爾的名字發表詩作,建立了他的另一個世界。直到他六十六歲時去世,他創作了許多童話。能夠進入這個虛構世界,認識到作為卡羅爾的他的,只有那些可愛的十來歲的小女孩。愛麗斯的靈感,便來自於這樣一位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愛麗斯·立德爾。

    卡羅爾第一次講述愛麗斯的故事,是在一八六二年七月四日。若干年後,卡羅爾回憶起那天: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天,我絞盡腦汁想講一個新童話給孩子們聽,這樣就把我的女主人公送進了一個兔子洞中,我絲毫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自那以後,許多年過去了,但那個金色的下午,在我的腦海裡仍如同昨天一樣——上是無雲的藍天,下是如鏡的河水,小舟漫自漂浮,來回懶懶蕩著的雙槳偶爾濺起幾點水滴,那三張小臉,帶著期待,如飢似渴地注視著那個童話世界中下一步將發生什麼。卡羅爾與立家相識於一八五六年,立父是卡羅爾執教的學院新來的院長,他們初次見面是在二月,在前往觀看牛津划船比賽的火車上,正式結識是兩個月後,卡羅爾當時剛開始對攝影大感興趣,他與一位朋友拍攝一家教堂,正巧立氏一家在那兒,他邀請愛麗斯三姐妹做他照片中的小模特。這次拍攝並不成功,因為這三個孩子無法安安靜靜聽從安排,但是他與立家孩子的交往卻就此有了基礎。他為他們全家拍照,講故事給孩子們聽。但是早在當年秋天,立太太便對卡羅爾與立家孩子的交往抱著謹慎的態度,她覺得照片拍得太多了。“這好像是暗示我我對他們家的侵犯太久了。”卡羅爾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幸而在那個冬天,立氏夫婦遠在國外,照顧三個孩子的家庭教師對卡羅爾偏愛有加,她允許卡羅爾自由出入立家大院。立氏夫婦回來後,卡羅爾去他們家的次數減少,但夏日裡仍能一年四五次帶這三個孩子盪舟在牛津附近的泰晤士河上。

    於是,幾年以後,便有了那個金色的下午,便有了文壇上的這篇不朽之作。第二個夏天,《愛麗斯漫遊奇境》書稿將成,卡羅爾又帶著一群女孩前去遊河,下午三點,其他人都坐馬車上了歸途,卡羅爾帶著立氏三姐妹坐火車回家。卡羅爾在日記中稱此次旅程非常爽心,特別是旅程的結尾更是十分愉快。第二天,卡羅爾請求立母將三個孩子送去讓他拍照,立母沒有答應,而且至此以後立母便禁止卡羅爾與她的女兒們有任何交往。究竟事出何因,無人知曉。

    卡羅爾向來有記日記的習慣,從一八五三年他在牛津的三年級開始,到一八九七年聖誕節他去世前三個星期,卡羅爾從沒間斷過寫日記,總共有十三卷。在他去世後一年,他的侄子依據這些日記出版了第一本《卡羅爾傳》,但是在當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道基森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有多重要,沒有人再去注意這堆日記,十三本筆記都去向不明。若干年後,人們在一個地窖的硬紙箱中重新見到它們,四本已經丟失,其中兩冊正是他與立德爾一家交往的最關鍵的時期。現在的傳記作家所能依據的,只有他第一本傳記中所引用的段落。卡羅爾與立家交往六年,除了丟失的日記之外,最後立母絕交這天的日記也被人撕去,而且此地無銀三百兩,在前一頁的最後,不知是誰的筆跡,寫道日記本此處沒有缺漏。這一撕一辯就造成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千古疑團。一般最順理成章的猜測便是卡羅爾對立氏三姐妹圖謀不軌,被立母察覺,特別是那個“十分愉快”的旅程的結尾到底發生了什麼,成了立家與卡羅爾絕交的關鍵。立家的姑娘們自始至終沒有對那天發生的事作過評論或解釋,她們漸漸長大成人,都以她們的美麗及修養而著稱,不再是卡羅爾所喜歡的小女孩們。愛麗斯後與維多利亞的四王子相愛,但終因她出身平民而未能成婚。《漫遊奇境》成為經典讀物,她們不再與卡羅爾有任何接觸,這一段公案漸漸被人遺忘。

    直到近幾年,政治正確的流行讓人們的言談舉止越來越小心翼翼,這段公案才頻頻引起傳記作家的興趣,按照女權童權的諸種觀點,卡羅爾對年幼少女的迷戀與興趣非但是極為政治不正確,簡直就是變態。但在他的有生之年,人們的警惕性及政治正確的覺悟還沒有那麼高,他便也從未缺少過十來歲的小女孩做他的攝影模特和朋友。卡羅爾的世界,是作為作家的他與這些小女孩們共同擁有的世界,這些小女孩,或是他學院同事的孩子,或是許多劇團的小演員們,也有一些,是他自己在火車或沙灘上結識的。這些小女孩雖沒有任何一個超過愛麗斯三姐妹所給他的靈感,但卻是他整個生活的精神寄託所在,他的無數書信都證明了這一點。卡羅爾向來愛寫信,從二十九歲到去世,他總共寫了十萬多封信,他曾說,“人是寫信的動物。”

    為了讓他的小讀者高興,卡羅爾想盡辦法變換風格,有的新是圖文並茂,或以圖代文,有的是鏡中之信,文字反寫而成,需從鏡中閱讀才能讀懂,還有些信是以他童話中人物之名義寫成,因為是精靈之信,故而字跡極小,需在放大鏡下才能讀。信的內容往往像講故事,有許多逗趣,調侃,信口開河,胡說八道的成分,其想象力及文風筆調絲毫不遜於他那些發表了的童話,讓人絕對不能相信寫信的人也是位著述甚豐的嚴肅的大學教授。

    看過《愛麗絲》的人都不會否認,此書從人物、敘述、描寫到對話,是一路荒誕到底:為不明所指的代詞爭吵不休的老鼠和鴨子;吐著菸圈,見人愛理不理,喜歡問“你是誰”的毛毛蟲先生;沒什麼悲慘遭遇卻整天哭哭啼啼的(假)甲魚;當然還有永遠開不完的瘋狂茶會和先判決再審訊的法庭。不過,你也別先入為主地以為被這些無厘頭東東煩得不知所措的愛麗絲就正常了,她可是在跌進黑洞的下落過程中琢磨怎麼行屈膝禮,在對方講故事之前先構思好蝸牛型韻文的人格分裂小強人——當真是荒誕到骨子裡。 雖然荒誕至此,道奇森倒也不是完全信手胡謅的。那些茶會、槌球戲是當時英國司空見慣的社交活動,成天喊著要砍人頭的皇后自然也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影射(其實女皇陛下還是此書的忠實讀者呢)。

    說起來那個三姐妹吃糖的無厘頭韻文(nonsense verses)的所指就是和道奇森交往最好的理德爾家的女孩子們(此書正是為小女兒愛麗絲所寫)。正因為有根有源所以可親可信,所以一出版即風靡全英,所以一百四十多年後能飄洋過海到我手裡。(千萬不要誤解,我看的當然不是初版,如果是出版就能一睹約翰•坦尼爾聞名遐邇的幾十張插圖了。《溫哥華日報》04年的這一版很吝嗇地只給了一張插圖,還是不得不給的,因為原文說了——“如果你不知道Gryphon是什麼,請看下圖”。) 可惜我們熟知的荒誕派文學沒這麼走運了。作者們一個個板著面孔,深刻而無趣。讀者觀眾們只得面對文字挖空心思,似乎沒有醍醐灌頂,心有慼慼就很沒面子。像極了《皇帝的新裝》裡可憐的臣民。不過這些作家不怕並缺少讀者,孤獨憂鬱的精英形象也許正式他們畢生追求的一部分。當然,他們對故事本身也不感興趣,只熱衷於探索人類的根本處境。於是那些壓抑的舞臺上上演的是一出出關於欺騙、絕望、麻木、放逐的生存受難。 道奇森呢,他很老實很沒創意地順著時間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他筆下的奇境落英繽紛,鮮花滿地,充滿各種各樣古怪而可愛的生靈。匪夷所思的對話,不合邏輯的事件,"curiouser and couriser", but indeed enchanting. 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探討故事背後的諷刺、疏離甚至階級壓迫。但善意的道奇森有他的原則:讓愛思考的去思考吧,懶得思考的大可付之一笑。 其實要說文學成就,且看看愛麗絲意識流到海闊天空的自說自話;通篇第三人稱視角洞悉人物內心時用括號夾入的令人捧腹的作者評語。可也別小覷了那些俯拾即是的無厘頭韻文,不少都是戲訪自知名童謠詩歌哦。夠先鋒夠後現代吧?當然還有雙關語、冷笑話和giddy, squeaking這些有趣的形容詞等,不過這些就根植於更深的文學傳統了。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好處在於在與它平衡的藝術:趣味性與深刻性之間的平衡;荒誕與真實之間的平衡。當故事糾纏於某個荒唐的細節時,道奇森能及時打住,把情節繼續下去。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喜歡他的magic of nonsense.《綠野仙蹤》的作者就曾反對人們把他的作品和《愛麗絲》相提並論,並指摘後者沒有目的,純屬荒唐之作。不過我估計此君也很難欣賞王爾德的劇本吧,大概可視作有 congenital humour defect.其實我之前沒看過中文的翻譯。據網上評論和我自己的推測,中文版應該不會太好,諸位感興趣的還是找本原文看看吧,最好是有插圖的。不過我不建議小朋友讀,雖說是兒童文學,生詞(古怪的詞+作者生造的詞)還是蠻多的。但是我自己一定會讀給我家女兒聽的,不管她願意不願意。因為音韻和諧讀起來很順口嘛,不讀是很可惜的。但是我現在還沒有小孩,將來要小孩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就是有也不一定是女孩。如此說來也不一定能讀給她聽了。(此段話純屬uncommonly nonsense,僅為模仿《愛麗絲》而作,可忽略不計。)總之說到底,我還是固執地以為,咱們二十世紀深刻的荒誕派文學巨匠們終究沒有一個十九世紀口吃的數學講師高明。

  • 10 # 書房記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是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描述的是一個名叫愛麗絲的女孩在夢境中跌入兔子洞及隨後的一些奇妙經歷。作品自1865年發表以來吸引了無數兒童及成人讀者(其中就包括奧斯卡·王爾德和亞歷山德拉·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兒童文學的重要作品之一。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作者劉易思·卡羅爾是英國的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卡羅爾有口吃的毛病,他終身未婚,卻很喜歡孩子,常為他們講故事。因為每當他給孩子們講起故事來,說話就不結巴了。

    1862年7月的一天下午,卡羅爾和朋友利德爾及利德爾的三個女兒泛舟美麗的泰晤士河上。但三個活潑的小姑娘並沒有被兩岸迷人的自然風光所吸引,而是纏著卡羅爾給她們講故事。於是,卡羅爾便隨口講述了一個神奇、美妙而又怪誕的故事,並把當時在場的幾個人的名字都編進了故事中。卡羅爾最喜歡利德爾的二女兒愛麗絲,便使她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大女兒洛琳娜變成了小鸚鵡,小女兒伊迪絲變成了小鷹,而他自己則變成了渡渡鳥,以自嘲口吃。  

    故事講述的是愛麗絲在夢中追逐一隻奇怪的白兔時掉進了兔子洞,從而開始了她漫長而驚險的旅行。在那裡,她遇見了許多奇怪的人,如公爵夫人、柴郡貓、帽匠、鷹頭獅……直到最後與撲克牌王后、國王發生頂撞,急得大叫起來,這才從夢中醒來……  

    聽完故事,愛麗絲還不放過卡羅爾,一再請求他把故事寫下來。於是,在兩年後的聖誕節,卡羅爾將《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手稿作為禮物送給了愛麗絲。後來小說家享利·金斯利無意中發現了這部手稿,便勸卡羅爾發表這部作品。

    於是《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經過卡羅爾的修改補充於1865年7月出版了,卡羅爾以此來紀念那次難忘的泰晤士河之旅。此書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轟動,一連印了數版。

    《愛麗絲》被看作是“19世紀英國荒誕文學的一個高峰”,其荒誕的美學特徵最直接的體現是在語言上。卡羅爾是位數學家,可是在語言上也頗有天賦。在《愛麗絲》中,卡羅爾和讀者玩起了文字遊戲,雙關語、生造詞、胡話詩、典故等的應用,讓故事趣味性大增。其荒誕的美學特徵表現在故事情節和敘事方式的荒誕性上。深邃的兔子洞,可以改變身形大小的蛋糕、藥水,眼淚匯聚成的淚水池,使喚人的兔子先生,吸大煙袋的毛毛蟲,把豬當成寵物的公爵夫人,動不動就要砍掉別人腦袋的紅桃王后等,故事情節完全是隨著愛麗絲的所想所見發展。這些奇思妙想出來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兒童和成人,滿足了孩童天生的好奇心,滿足了他們的新奇感。

    卡羅爾的《愛麗絲》用夢幻般的筆調將讀者帶入到一個離奇的想象世界,變化莫測的情節,違背常規的思維,荒唐奇妙的故事,難以捉摸的語言,種種荒誕透露著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內涵,童趣與反諷的水乳交織讓孩子與成人都為之著迷。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在中國的旅程中繼續其荒誕藝術的同時又在悄悄地發生著變異,在現實狀況與作家生存的雙重影響下,少了些浪漫的狂想,多了些與中國社會的融入,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11 # 馬維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女孩叫愛麗斯,有一天,她和她的姐姐一起去河邊,躺在草地上,她突然看見一個兔子走過來,起初她不覺得奇怪,草地上是經常會有兔子的,但奇怪的是那個兔子掏出懷錶看了看時間,小女孩覺得好奇,便跟著兔子往前走,一走便掉到兔子洞中去了。小木頭將信將疑,但還是問,後來呢?她掉到兔子洞後又發生了許多奇怪的事,碰到許多奇怪的人,最後她在河岸上醒過來,才發現自己是在做夢。

    卡羅爾向來是位雙重性格的人。據說當年維多利亞女王讀了《愛麗斯》後非常喜歡,立即命令她的手下前去搜羅這位故事高手的其他作品,沒想到帶回來的卻是厚厚幾本艱澀難讀的數學著作,署名是道基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女王勃然大怒,幾乎將手下斬首,最後才不得不相信,這位著作甚豐的牛津大學數學教授,確實另有名分,也是童話故事高手。卡羅爾本人對這個故事未予評論,對他來說,數學教授是他冠冕堂皇的正式身份,童話作家是他的愛好,是他的隱私,是他從不願與成人分享的秘密。

    一八九七年,在他去世前一年,卡羅爾還是非常堅決地要把他的雙重身份分開。對於那些寫信給道基森詢問卡羅爾作品的人,他準備了一封統一的退信書:許多陌生人毫無道理地認為道基森先生是那些根本沒在他名下出版的書的作者,他覺得有必要對所有類似的聲稱作個說明。他與任何化名及不在他的名下出版的書籍都無關聯,所以他在此沒有必要保留或閱讀你們寄來的任何信函,故而將寫錯地址的尊函原封退還。卡羅爾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他一向希望兒子能步自己後塵,而且卡羅爾自幼也確實在數學上頗有天賦。他尊從父命進入牛津,一方面往數學及教堂方面發展,但終因說話結巴而放棄做進入教堂的設想,另一方面,他也始終沒有放棄在文學及藝術上的追求,一八五六年二十五歲的他開始用卡羅爾的名字發表詩作,建立了他的另一個世界。直到他六十六歲時去世,他創作了許多童話。能夠進入這個虛構世界,認識到作為卡羅爾的他的,只有那些可愛的十來歲的小女孩。愛麗斯的靈感,便來自於這樣一位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愛麗斯·立德爾。

    卡羅爾第一次講述愛麗斯的故事,是在一八六二年七月四日。若干年後,卡羅爾回憶起那天: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天,我絞盡腦汁想講一個新童話給孩子們聽,這樣就把我的女主人公送進了一個兔子洞中,我絲毫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自那以後,許多年過去了,但那個金色的下午,在我的腦海裡仍如同昨天一樣——上是無雲的藍天,下是如鏡的河水,小舟漫自漂浮,來回懶懶蕩著的雙槳偶爾濺起幾點水滴,那三張小臉,帶著期待,如飢似渴地注視著那個童話世界中下一步將發生什麼。卡羅爾與立家相識於一八五六年,立父是卡羅爾執教的學院新來的院長,他們初次見面是在二月,在前往觀看牛津划船比賽的火車上,正式結識是兩個月後,卡羅爾當時剛開始對攝影大感興趣,他與一位朋友拍攝一家教堂,正巧立氏一家在那兒,他邀請愛麗斯三姐妹做他照片中的小模特。這次拍攝並不成功,因為這三個孩子無法安安靜靜聽從安排,但是他與立家孩子的交往卻就此有了基礎。他為他們全家拍照,講故事給孩子們聽。但是早在當年秋天,立太太便對卡羅爾與立家孩子的交往抱著謹慎的態度,她覺得照片拍得太多了。“這好像是暗示我我對他們家的侵犯太久了。”卡羅爾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幸而在那個冬天,立氏夫婦遠在國外,照顧三個孩子的家庭教師對卡羅爾偏愛有加,她允許卡羅爾自由出入立家大院。立氏夫婦回來後,卡羅爾去他們家的次數減少,但夏日裡仍能一年四五次帶這三個孩子盪舟在牛津附近的泰晤士河上。

    於是,幾年以後,便有了那個金色的下午,便有了文壇上的這篇不朽之作。第二個夏天,《愛麗斯漫遊奇境》書稿將成,卡羅爾又帶著一群女孩前去遊河,下午三點,其他人都坐馬車上了歸途,卡羅爾帶著立氏三姐妹坐火車回家。卡羅爾在日記中稱此次旅程非常爽心,特別是旅程的結尾更是十分愉快。第二天,卡羅爾請求立母將三個孩子送去讓他拍照,立母沒有答應,而且至此以後立母便禁止卡羅爾與她的女兒們有任何交往。究竟事出何因,無人知曉。

    卡羅爾向來有記日記的習慣,從一八五三年他在牛津的三年級開始,到一八九七年聖誕節他去世前三個星期,卡羅爾從沒間斷過寫日記,總共有十三卷。在他去世後一年,他的侄子依據這些日記出版了第一本《卡羅爾傳》,但是在當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道基森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有多重要,沒有人再去注意這堆日記,十三本筆記都去向不明。若干年後,人們在一個地窖的硬紙箱中重新見到它們,四本已經丟失,其中兩冊正是他與立德爾一家交往的最關鍵的時期。現在的傳記作家所能依據的,只有他第一本傳記中所引用的段落。卡羅爾與立家交往六年,除了丟失的日記之外,最後立母絕交這天的日記也被人撕去,而且此地無銀三百兩,在前一頁的最後,不知是誰的筆跡,寫道日記本此處沒有缺漏。這一撕一辯就造成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千古疑團。一般最順理成章的猜測便是卡羅爾對立氏三姐妹圖謀不軌,被立母察覺,特別是那個“十分愉快”的旅程的結尾到底發生了什麼,成了立家與卡羅爾絕交的關鍵。立家的姑娘們自始至終沒有對那天發生的事作過評論或解釋,她們漸漸長大成人,都以她們的美麗及修養而著稱,不再是卡羅爾所喜歡的小女孩們。愛麗斯後與維多利亞的四王子相愛,但終因她出身平民而未能成婚。《漫遊奇境》成為經典讀物,她們不再與卡羅爾有任何接觸,這一段公案漸漸被人遺忘。

    直到近幾年,政治正確的流行讓人們的言談舉止越來越小心翼翼,這段公案才頻頻引起傳記作家的興趣,按照女權童權的諸種觀點,卡羅爾對年幼少女的迷戀與興趣非但是極為政治不正確,簡直就是變態。但在他的有生之年,人們的警惕性及政治正確的覺悟還沒有那麼高,他便也從未缺少過十來歲的小女孩做他的攝影模特和朋友。卡羅爾的世界,是作為作家的他與這些小女孩們共同擁有的世界,這些小女孩,或是他學院同事的孩子,或是許多劇團的小演員們,也有一些,是他自己在火車或沙灘上結識的。這些小女孩雖沒有任何一個超過愛麗斯三姐妹所給他的靈感,但卻是他整個生活的精神寄託所在,他的無數書信都證明了這一點。卡羅爾向來愛寫信,從二十九歲到去世,他總共寫了十萬多封信,他曾說,“人是寫信的動物。”

    為了讓他的小讀者高興,卡羅爾想盡辦法變換風格,有的新是圖文並茂,或以圖代文,有的是鏡中之信,文字反寫而成,需從鏡中閱讀才能讀懂,還有些信是以他童話中人物之名義寫成,因為是精靈之信,故而字跡極小,需在放大鏡下才能讀。信的內容往往像講故事,有許多逗趣,調侃,信口開河,胡說八道的成分,其想象力及文風筆調絲毫不遜於他那些發表了的童話,讓人絕對不能相信寫信的人也是位著述甚豐的嚴肅的大學教授。

    看過《愛麗絲》的人都不會否認,此書從人物、敘述、描寫到對話,是一路荒誕到底:為不明所指的代詞爭吵不休的老鼠和鴨子;吐著菸圈,見人愛理不理,喜歡問“你是誰”的毛毛蟲先生;沒什麼悲慘遭遇卻整天哭哭啼啼的(假)甲魚;當然還有永遠開不完的瘋狂茶會和先判決再審訊的法庭。不過,你也別先入為主地以為被這些無厘頭東東煩得不知所措的愛麗絲就正常了,她可是在跌進黑洞的下落過程中琢磨怎麼行屈膝禮,在對方講故事之前先構思好蝸牛型韻文的人格分裂小強人——當真是荒誕到骨子裡。 雖然荒誕至此,道奇森倒也不是完全信手胡謅的。那些茶會、槌球戲是當時英國司空見慣的社交活動,成天喊著要砍人頭的皇后自然也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影射(其實女皇陛下還是此書的忠實讀者呢)。

    說起來那個三姐妹吃糖的無厘頭韻文(nonsense verses)的所指就是和道奇森交往最好的理德爾家的女孩子們(此書正是為小女兒愛麗絲所寫)。正因為有根有源所以可親可信,所以一出版即風靡全英,所以一百四十多年後能飄洋過海到我手裡。(千萬不要誤解,我看的當然不是初版,如果是出版就能一睹約翰•坦尼爾聞名遐邇的幾十張插圖了。《溫哥華日報》04年的這一版很吝嗇地只給了一張插圖,還是不得不給的,因為原文說了——“如果你不知道Gryphon是什麼,請看下圖”。) 可惜我們熟知的荒誕派文學沒這麼走運了。作者們一個個板著面孔,深刻而無趣。讀者觀眾們只得面對文字挖空心思,似乎沒有醍醐灌頂,心有慼慼就很沒面子。像極了《皇帝的新裝》裡可憐的臣民。不過這些作家不怕並缺少讀者,孤獨憂鬱的精英形象也許正式他們畢生追求的一部分。當然,他們對故事本身也不感興趣,只熱衷於探索人類的根本處境。於是那些壓抑的舞臺上上演的是一出出關於欺騙、絕望、麻木、放逐的生存受難。 道奇森呢,他很老實很沒創意地順著時間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他筆下的奇境落英繽紛,鮮花滿地,充滿各種各樣古怪而可愛的生靈。匪夷所思的對話,不合邏輯的事件,"curiouser and couriser", but indeed enchanting. 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探討故事背後的諷刺、疏離甚至階級壓迫。但善意的道奇森有他的原則:讓愛思考的去思考吧,懶得思考的大可付之一笑。 其實要說文學成就,且看看愛麗絲意識流到海闊天空的自說自話;通篇第三人稱視角洞悉人物內心時用括號夾入的令人捧腹的作者評語。可也別小覷了那些俯拾即是的無厘頭韻文,不少都是戲訪自知名童謠詩歌哦。夠先鋒夠後現代吧?當然還有雙關語、冷笑話和giddy, squeaking這些有趣的形容詞等,不過這些就根植於更深的文學傳統了。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好處在於在與它平衡的藝術:趣味性與深刻性之間的平衡;荒誕與真實之間的平衡。當故事糾纏於某個荒唐的細節時,道奇森能及時打住,把情節繼續下去。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喜歡他的magic of nonsense.《綠野仙蹤》的作者就曾反對人們把他的作品和《愛麗絲》相提並論,並指摘後者沒有目的,純屬荒唐之作。不過我估計此君也很難欣賞王爾德的劇本吧,大概可視作有 congenital humour defect.其實我之前沒看過中文的翻譯。據網上評論和我自己的推測,中文版應該不會太好,諸位感興趣的還是找本原文看看吧,最好是有插圖的。不過我不建議小朋友讀,雖說是兒童文學,生詞(古怪的詞+作者生造的詞)還是蠻多的。但是我自己一定會讀給我家女兒聽的,不管她願意不願意。因為音韻和諧讀起來很順口嘛,不讀是很可惜的。但是我現在還沒有小孩,將來要小孩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就是有也不一定是女孩。如此說來也不一定能讀給她聽了。(此段話純屬uncommonly nonsense,僅為模仿《愛麗絲》而作,可忽略不計。)總之說到底,我還是固執地以為,咱們二十世紀深刻的荒誕派文學巨匠們終究沒有一個十九世紀口吃的數學講師高明。

  • 12 # 書房記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是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描述的是一個名叫愛麗絲的女孩在夢境中跌入兔子洞及隨後的一些奇妙經歷。作品自1865年發表以來吸引了無數兒童及成人讀者(其中就包括奧斯卡·王爾德和亞歷山德拉·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兒童文學的重要作品之一。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作者劉易思·卡羅爾是英國的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卡羅爾有口吃的毛病,他終身未婚,卻很喜歡孩子,常為他們講故事。因為每當他給孩子們講起故事來,說話就不結巴了。

    1862年7月的一天下午,卡羅爾和朋友利德爾及利德爾的三個女兒泛舟美麗的泰晤士河上。但三個活潑的小姑娘並沒有被兩岸迷人的自然風光所吸引,而是纏著卡羅爾給她們講故事。於是,卡羅爾便隨口講述了一個神奇、美妙而又怪誕的故事,並把當時在場的幾個人的名字都編進了故事中。卡羅爾最喜歡利德爾的二女兒愛麗絲,便使她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大女兒洛琳娜變成了小鸚鵡,小女兒伊迪絲變成了小鷹,而他自己則變成了渡渡鳥,以自嘲口吃。  

    故事講述的是愛麗絲在夢中追逐一隻奇怪的白兔時掉進了兔子洞,從而開始了她漫長而驚險的旅行。在那裡,她遇見了許多奇怪的人,如公爵夫人、柴郡貓、帽匠、鷹頭獅……直到最後與撲克牌王后、國王發生頂撞,急得大叫起來,這才從夢中醒來……  

    聽完故事,愛麗絲還不放過卡羅爾,一再請求他把故事寫下來。於是,在兩年後的聖誕節,卡羅爾將《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手稿作為禮物送給了愛麗絲。後來小說家享利·金斯利無意中發現了這部手稿,便勸卡羅爾發表這部作品。

    於是《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經過卡羅爾的修改補充於1865年7月出版了,卡羅爾以此來紀念那次難忘的泰晤士河之旅。此書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轟動,一連印了數版。

    《愛麗絲》被看作是“19世紀英國荒誕文學的一個高峰”,其荒誕的美學特徵最直接的體現是在語言上。卡羅爾是位數學家,可是在語言上也頗有天賦。在《愛麗絲》中,卡羅爾和讀者玩起了文字遊戲,雙關語、生造詞、胡話詩、典故等的應用,讓故事趣味性大增。其荒誕的美學特徵表現在故事情節和敘事方式的荒誕性上。深邃的兔子洞,可以改變身形大小的蛋糕、藥水,眼淚匯聚成的淚水池,使喚人的兔子先生,吸大煙袋的毛毛蟲,把豬當成寵物的公爵夫人,動不動就要砍掉別人腦袋的紅桃王后等,故事情節完全是隨著愛麗絲的所想所見發展。這些奇思妙想出來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兒童和成人,滿足了孩童天生的好奇心,滿足了他們的新奇感。

    卡羅爾的《愛麗絲》用夢幻般的筆調將讀者帶入到一個離奇的想象世界,變化莫測的情節,違背常規的思維,荒唐奇妙的故事,難以捉摸的語言,種種荒誕透露著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內涵,童趣與反諷的水乳交織讓孩子與成人都為之著迷。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在中國的旅程中繼續其荒誕藝術的同時又在悄悄地發生著變異,在現實狀況與作家生存的雙重影響下,少了些浪漫的狂想,多了些與中國社會的融入,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13 # 馬維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女孩叫愛麗斯,有一天,她和她的姐姐一起去河邊,躺在草地上,她突然看見一個兔子走過來,起初她不覺得奇怪,草地上是經常會有兔子的,但奇怪的是那個兔子掏出懷錶看了看時間,小女孩覺得好奇,便跟著兔子往前走,一走便掉到兔子洞中去了。小木頭將信將疑,但還是問,後來呢?她掉到兔子洞後又發生了許多奇怪的事,碰到許多奇怪的人,最後她在河岸上醒過來,才發現自己是在做夢。

    卡羅爾向來是位雙重性格的人。據說當年維多利亞女王讀了《愛麗斯》後非常喜歡,立即命令她的手下前去搜羅這位故事高手的其他作品,沒想到帶回來的卻是厚厚幾本艱澀難讀的數學著作,署名是道基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女王勃然大怒,幾乎將手下斬首,最後才不得不相信,這位著作甚豐的牛津大學數學教授,確實另有名分,也是童話故事高手。卡羅爾本人對這個故事未予評論,對他來說,數學教授是他冠冕堂皇的正式身份,童話作家是他的愛好,是他的隱私,是他從不願與成人分享的秘密。

    一八九七年,在他去世前一年,卡羅爾還是非常堅決地要把他的雙重身份分開。對於那些寫信給道基森詢問卡羅爾作品的人,他準備了一封統一的退信書:許多陌生人毫無道理地認為道基森先生是那些根本沒在他名下出版的書的作者,他覺得有必要對所有類似的聲稱作個說明。他與任何化名及不在他的名下出版的書籍都無關聯,所以他在此沒有必要保留或閱讀你們寄來的任何信函,故而將寫錯地址的尊函原封退還。卡羅爾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他一向希望兒子能步自己後塵,而且卡羅爾自幼也確實在數學上頗有天賦。他尊從父命進入牛津,一方面往數學及教堂方面發展,但終因說話結巴而放棄做進入教堂的設想,另一方面,他也始終沒有放棄在文學及藝術上的追求,一八五六年二十五歲的他開始用卡羅爾的名字發表詩作,建立了他的另一個世界。直到他六十六歲時去世,他創作了許多童話。能夠進入這個虛構世界,認識到作為卡羅爾的他的,只有那些可愛的十來歲的小女孩。愛麗斯的靈感,便來自於這樣一位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愛麗斯·立德爾。

    卡羅爾第一次講述愛麗斯的故事,是在一八六二年七月四日。若干年後,卡羅爾回憶起那天: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天,我絞盡腦汁想講一個新童話給孩子們聽,這樣就把我的女主人公送進了一個兔子洞中,我絲毫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自那以後,許多年過去了,但那個金色的下午,在我的腦海裡仍如同昨天一樣——上是無雲的藍天,下是如鏡的河水,小舟漫自漂浮,來回懶懶蕩著的雙槳偶爾濺起幾點水滴,那三張小臉,帶著期待,如飢似渴地注視著那個童話世界中下一步將發生什麼。卡羅爾與立家相識於一八五六年,立父是卡羅爾執教的學院新來的院長,他們初次見面是在二月,在前往觀看牛津划船比賽的火車上,正式結識是兩個月後,卡羅爾當時剛開始對攝影大感興趣,他與一位朋友拍攝一家教堂,正巧立氏一家在那兒,他邀請愛麗斯三姐妹做他照片中的小模特。這次拍攝並不成功,因為這三個孩子無法安安靜靜聽從安排,但是他與立家孩子的交往卻就此有了基礎。他為他們全家拍照,講故事給孩子們聽。但是早在當年秋天,立太太便對卡羅爾與立家孩子的交往抱著謹慎的態度,她覺得照片拍得太多了。“這好像是暗示我我對他們家的侵犯太久了。”卡羅爾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幸而在那個冬天,立氏夫婦遠在國外,照顧三個孩子的家庭教師對卡羅爾偏愛有加,她允許卡羅爾自由出入立家大院。立氏夫婦回來後,卡羅爾去他們家的次數減少,但夏日裡仍能一年四五次帶這三個孩子盪舟在牛津附近的泰晤士河上。

    於是,幾年以後,便有了那個金色的下午,便有了文壇上的這篇不朽之作。第二個夏天,《愛麗斯漫遊奇境》書稿將成,卡羅爾又帶著一群女孩前去遊河,下午三點,其他人都坐馬車上了歸途,卡羅爾帶著立氏三姐妹坐火車回家。卡羅爾在日記中稱此次旅程非常爽心,特別是旅程的結尾更是十分愉快。第二天,卡羅爾請求立母將三個孩子送去讓他拍照,立母沒有答應,而且至此以後立母便禁止卡羅爾與她的女兒們有任何交往。究竟事出何因,無人知曉。

    卡羅爾向來有記日記的習慣,從一八五三年他在牛津的三年級開始,到一八九七年聖誕節他去世前三個星期,卡羅爾從沒間斷過寫日記,總共有十三卷。在他去世後一年,他的侄子依據這些日記出版了第一本《卡羅爾傳》,但是在當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道基森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有多重要,沒有人再去注意這堆日記,十三本筆記都去向不明。若干年後,人們在一個地窖的硬紙箱中重新見到它們,四本已經丟失,其中兩冊正是他與立德爾一家交往的最關鍵的時期。現在的傳記作家所能依據的,只有他第一本傳記中所引用的段落。卡羅爾與立家交往六年,除了丟失的日記之外,最後立母絕交這天的日記也被人撕去,而且此地無銀三百兩,在前一頁的最後,不知是誰的筆跡,寫道日記本此處沒有缺漏。這一撕一辯就造成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千古疑團。一般最順理成章的猜測便是卡羅爾對立氏三姐妹圖謀不軌,被立母察覺,特別是那個“十分愉快”的旅程的結尾到底發生了什麼,成了立家與卡羅爾絕交的關鍵。立家的姑娘們自始至終沒有對那天發生的事作過評論或解釋,她們漸漸長大成人,都以她們的美麗及修養而著稱,不再是卡羅爾所喜歡的小女孩們。愛麗斯後與維多利亞的四王子相愛,但終因她出身平民而未能成婚。《漫遊奇境》成為經典讀物,她們不再與卡羅爾有任何接觸,這一段公案漸漸被人遺忘。

    直到近幾年,政治正確的流行讓人們的言談舉止越來越小心翼翼,這段公案才頻頻引起傳記作家的興趣,按照女權童權的諸種觀點,卡羅爾對年幼少女的迷戀與興趣非但是極為政治不正確,簡直就是變態。但在他的有生之年,人們的警惕性及政治正確的覺悟還沒有那麼高,他便也從未缺少過十來歲的小女孩做他的攝影模特和朋友。卡羅爾的世界,是作為作家的他與這些小女孩們共同擁有的世界,這些小女孩,或是他學院同事的孩子,或是許多劇團的小演員們,也有一些,是他自己在火車或沙灘上結識的。這些小女孩雖沒有任何一個超過愛麗斯三姐妹所給他的靈感,但卻是他整個生活的精神寄託所在,他的無數書信都證明了這一點。卡羅爾向來愛寫信,從二十九歲到去世,他總共寫了十萬多封信,他曾說,“人是寫信的動物。”

    為了讓他的小讀者高興,卡羅爾想盡辦法變換風格,有的新是圖文並茂,或以圖代文,有的是鏡中之信,文字反寫而成,需從鏡中閱讀才能讀懂,還有些信是以他童話中人物之名義寫成,因為是精靈之信,故而字跡極小,需在放大鏡下才能讀。信的內容往往像講故事,有許多逗趣,調侃,信口開河,胡說八道的成分,其想象力及文風筆調絲毫不遜於他那些發表了的童話,讓人絕對不能相信寫信的人也是位著述甚豐的嚴肅的大學教授。

    看過《愛麗絲》的人都不會否認,此書從人物、敘述、描寫到對話,是一路荒誕到底:為不明所指的代詞爭吵不休的老鼠和鴨子;吐著菸圈,見人愛理不理,喜歡問“你是誰”的毛毛蟲先生;沒什麼悲慘遭遇卻整天哭哭啼啼的(假)甲魚;當然還有永遠開不完的瘋狂茶會和先判決再審訊的法庭。不過,你也別先入為主地以為被這些無厘頭東東煩得不知所措的愛麗絲就正常了,她可是在跌進黑洞的下落過程中琢磨怎麼行屈膝禮,在對方講故事之前先構思好蝸牛型韻文的人格分裂小強人——當真是荒誕到骨子裡。 雖然荒誕至此,道奇森倒也不是完全信手胡謅的。那些茶會、槌球戲是當時英國司空見慣的社交活動,成天喊著要砍人頭的皇后自然也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影射(其實女皇陛下還是此書的忠實讀者呢)。

    說起來那個三姐妹吃糖的無厘頭韻文(nonsense verses)的所指就是和道奇森交往最好的理德爾家的女孩子們(此書正是為小女兒愛麗絲所寫)。正因為有根有源所以可親可信,所以一出版即風靡全英,所以一百四十多年後能飄洋過海到我手裡。(千萬不要誤解,我看的當然不是初版,如果是出版就能一睹約翰•坦尼爾聞名遐邇的幾十張插圖了。《溫哥華日報》04年的這一版很吝嗇地只給了一張插圖,還是不得不給的,因為原文說了——“如果你不知道Gryphon是什麼,請看下圖”。) 可惜我們熟知的荒誕派文學沒這麼走運了。作者們一個個板著面孔,深刻而無趣。讀者觀眾們只得面對文字挖空心思,似乎沒有醍醐灌頂,心有慼慼就很沒面子。像極了《皇帝的新裝》裡可憐的臣民。不過這些作家不怕並缺少讀者,孤獨憂鬱的精英形象也許正式他們畢生追求的一部分。當然,他們對故事本身也不感興趣,只熱衷於探索人類的根本處境。於是那些壓抑的舞臺上上演的是一出出關於欺騙、絕望、麻木、放逐的生存受難。 道奇森呢,他很老實很沒創意地順著時間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他筆下的奇境落英繽紛,鮮花滿地,充滿各種各樣古怪而可愛的生靈。匪夷所思的對話,不合邏輯的事件,"curiouser and couriser", but indeed enchanting. 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探討故事背後的諷刺、疏離甚至階級壓迫。但善意的道奇森有他的原則:讓愛思考的去思考吧,懶得思考的大可付之一笑。 其實要說文學成就,且看看愛麗絲意識流到海闊天空的自說自話;通篇第三人稱視角洞悉人物內心時用括號夾入的令人捧腹的作者評語。可也別小覷了那些俯拾即是的無厘頭韻文,不少都是戲訪自知名童謠詩歌哦。夠先鋒夠後現代吧?當然還有雙關語、冷笑話和giddy, squeaking這些有趣的形容詞等,不過這些就根植於更深的文學傳統了。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好處在於在與它平衡的藝術:趣味性與深刻性之間的平衡;荒誕與真實之間的平衡。當故事糾纏於某個荒唐的細節時,道奇森能及時打住,把情節繼續下去。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喜歡他的magic of nonsense.《綠野仙蹤》的作者就曾反對人們把他的作品和《愛麗絲》相提並論,並指摘後者沒有目的,純屬荒唐之作。不過我估計此君也很難欣賞王爾德的劇本吧,大概可視作有 congenital humour defect.其實我之前沒看過中文的翻譯。據網上評論和我自己的推測,中文版應該不會太好,諸位感興趣的還是找本原文看看吧,最好是有插圖的。不過我不建議小朋友讀,雖說是兒童文學,生詞(古怪的詞+作者生造的詞)還是蠻多的。但是我自己一定會讀給我家女兒聽的,不管她願意不願意。因為音韻和諧讀起來很順口嘛,不讀是很可惜的。但是我現在還沒有小孩,將來要小孩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就是有也不一定是女孩。如此說來也不一定能讀給她聽了。(此段話純屬uncommonly nonsense,僅為模仿《愛麗絲》而作,可忽略不計。)總之說到底,我還是固執地以為,咱們二十世紀深刻的荒誕派文學巨匠們終究沒有一個十九世紀口吃的數學講師高明。

  • 14 # 書房記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是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描述的是一個名叫愛麗絲的女孩在夢境中跌入兔子洞及隨後的一些奇妙經歷。作品自1865年發表以來吸引了無數兒童及成人讀者(其中就包括奧斯卡·王爾德和亞歷山德拉·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兒童文學的重要作品之一。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作者劉易思·卡羅爾是英國的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卡羅爾有口吃的毛病,他終身未婚,卻很喜歡孩子,常為他們講故事。因為每當他給孩子們講起故事來,說話就不結巴了。

    1862年7月的一天下午,卡羅爾和朋友利德爾及利德爾的三個女兒泛舟美麗的泰晤士河上。但三個活潑的小姑娘並沒有被兩岸迷人的自然風光所吸引,而是纏著卡羅爾給她們講故事。於是,卡羅爾便隨口講述了一個神奇、美妙而又怪誕的故事,並把當時在場的幾個人的名字都編進了故事中。卡羅爾最喜歡利德爾的二女兒愛麗絲,便使她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大女兒洛琳娜變成了小鸚鵡,小女兒伊迪絲變成了小鷹,而他自己則變成了渡渡鳥,以自嘲口吃。  

    故事講述的是愛麗絲在夢中追逐一隻奇怪的白兔時掉進了兔子洞,從而開始了她漫長而驚險的旅行。在那裡,她遇見了許多奇怪的人,如公爵夫人、柴郡貓、帽匠、鷹頭獅……直到最後與撲克牌王后、國王發生頂撞,急得大叫起來,這才從夢中醒來……  

    聽完故事,愛麗絲還不放過卡羅爾,一再請求他把故事寫下來。於是,在兩年後的聖誕節,卡羅爾將《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手稿作為禮物送給了愛麗絲。後來小說家享利·金斯利無意中發現了這部手稿,便勸卡羅爾發表這部作品。

    於是《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經過卡羅爾的修改補充於1865年7月出版了,卡羅爾以此來紀念那次難忘的泰晤士河之旅。此書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轟動,一連印了數版。

    《愛麗絲》被看作是“19世紀英國荒誕文學的一個高峰”,其荒誕的美學特徵最直接的體現是在語言上。卡羅爾是位數學家,可是在語言上也頗有天賦。在《愛麗絲》中,卡羅爾和讀者玩起了文字遊戲,雙關語、生造詞、胡話詩、典故等的應用,讓故事趣味性大增。其荒誕的美學特徵表現在故事情節和敘事方式的荒誕性上。深邃的兔子洞,可以改變身形大小的蛋糕、藥水,眼淚匯聚成的淚水池,使喚人的兔子先生,吸大煙袋的毛毛蟲,把豬當成寵物的公爵夫人,動不動就要砍掉別人腦袋的紅桃王后等,故事情節完全是隨著愛麗絲的所想所見發展。這些奇思妙想出來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兒童和成人,滿足了孩童天生的好奇心,滿足了他們的新奇感。

    卡羅爾的《愛麗絲》用夢幻般的筆調將讀者帶入到一個離奇的想象世界,變化莫測的情節,違背常規的思維,荒唐奇妙的故事,難以捉摸的語言,種種荒誕透露著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內涵,童趣與反諷的水乳交織讓孩子與成人都為之著迷。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在中國的旅程中繼續其荒誕藝術的同時又在悄悄地發生著變異,在現實狀況與作家生存的雙重影響下,少了些浪漫的狂想,多了些與中國社會的融入,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15 # 馬維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女孩叫愛麗斯,有一天,她和她的姐姐一起去河邊,躺在草地上,她突然看見一個兔子走過來,起初她不覺得奇怪,草地上是經常會有兔子的,但奇怪的是那個兔子掏出懷錶看了看時間,小女孩覺得好奇,便跟著兔子往前走,一走便掉到兔子洞中去了。小木頭將信將疑,但還是問,後來呢?她掉到兔子洞後又發生了許多奇怪的事,碰到許多奇怪的人,最後她在河岸上醒過來,才發現自己是在做夢。

    卡羅爾向來是位雙重性格的人。據說當年維多利亞女王讀了《愛麗斯》後非常喜歡,立即命令她的手下前去搜羅這位故事高手的其他作品,沒想到帶回來的卻是厚厚幾本艱澀難讀的數學著作,署名是道基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女王勃然大怒,幾乎將手下斬首,最後才不得不相信,這位著作甚豐的牛津大學數學教授,確實另有名分,也是童話故事高手。卡羅爾本人對這個故事未予評論,對他來說,數學教授是他冠冕堂皇的正式身份,童話作家是他的愛好,是他的隱私,是他從不願與成人分享的秘密。

    一八九七年,在他去世前一年,卡羅爾還是非常堅決地要把他的雙重身份分開。對於那些寫信給道基森詢問卡羅爾作品的人,他準備了一封統一的退信書:許多陌生人毫無道理地認為道基森先生是那些根本沒在他名下出版的書的作者,他覺得有必要對所有類似的聲稱作個說明。他與任何化名及不在他的名下出版的書籍都無關聯,所以他在此沒有必要保留或閱讀你們寄來的任何信函,故而將寫錯地址的尊函原封退還。卡羅爾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他一向希望兒子能步自己後塵,而且卡羅爾自幼也確實在數學上頗有天賦。他尊從父命進入牛津,一方面往數學及教堂方面發展,但終因說話結巴而放棄做進入教堂的設想,另一方面,他也始終沒有放棄在文學及藝術上的追求,一八五六年二十五歲的他開始用卡羅爾的名字發表詩作,建立了他的另一個世界。直到他六十六歲時去世,他創作了許多童話。能夠進入這個虛構世界,認識到作為卡羅爾的他的,只有那些可愛的十來歲的小女孩。愛麗斯的靈感,便來自於這樣一位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愛麗斯·立德爾。

    卡羅爾第一次講述愛麗斯的故事,是在一八六二年七月四日。若干年後,卡羅爾回憶起那天: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天,我絞盡腦汁想講一個新童話給孩子們聽,這樣就把我的女主人公送進了一個兔子洞中,我絲毫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自那以後,許多年過去了,但那個金色的下午,在我的腦海裡仍如同昨天一樣——上是無雲的藍天,下是如鏡的河水,小舟漫自漂浮,來回懶懶蕩著的雙槳偶爾濺起幾點水滴,那三張小臉,帶著期待,如飢似渴地注視著那個童話世界中下一步將發生什麼。卡羅爾與立家相識於一八五六年,立父是卡羅爾執教的學院新來的院長,他們初次見面是在二月,在前往觀看牛津划船比賽的火車上,正式結識是兩個月後,卡羅爾當時剛開始對攝影大感興趣,他與一位朋友拍攝一家教堂,正巧立氏一家在那兒,他邀請愛麗斯三姐妹做他照片中的小模特。這次拍攝並不成功,因為這三個孩子無法安安靜靜聽從安排,但是他與立家孩子的交往卻就此有了基礎。他為他們全家拍照,講故事給孩子們聽。但是早在當年秋天,立太太便對卡羅爾與立家孩子的交往抱著謹慎的態度,她覺得照片拍得太多了。“這好像是暗示我我對他們家的侵犯太久了。”卡羅爾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幸而在那個冬天,立氏夫婦遠在國外,照顧三個孩子的家庭教師對卡羅爾偏愛有加,她允許卡羅爾自由出入立家大院。立氏夫婦回來後,卡羅爾去他們家的次數減少,但夏日裡仍能一年四五次帶這三個孩子盪舟在牛津附近的泰晤士河上。

    於是,幾年以後,便有了那個金色的下午,便有了文壇上的這篇不朽之作。第二個夏天,《愛麗斯漫遊奇境》書稿將成,卡羅爾又帶著一群女孩前去遊河,下午三點,其他人都坐馬車上了歸途,卡羅爾帶著立氏三姐妹坐火車回家。卡羅爾在日記中稱此次旅程非常爽心,特別是旅程的結尾更是十分愉快。第二天,卡羅爾請求立母將三個孩子送去讓他拍照,立母沒有答應,而且至此以後立母便禁止卡羅爾與她的女兒們有任何交往。究竟事出何因,無人知曉。

    卡羅爾向來有記日記的習慣,從一八五三年他在牛津的三年級開始,到一八九七年聖誕節他去世前三個星期,卡羅爾從沒間斷過寫日記,總共有十三卷。在他去世後一年,他的侄子依據這些日記出版了第一本《卡羅爾傳》,但是在當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道基森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有多重要,沒有人再去注意這堆日記,十三本筆記都去向不明。若干年後,人們在一個地窖的硬紙箱中重新見到它們,四本已經丟失,其中兩冊正是他與立德爾一家交往的最關鍵的時期。現在的傳記作家所能依據的,只有他第一本傳記中所引用的段落。卡羅爾與立家交往六年,除了丟失的日記之外,最後立母絕交這天的日記也被人撕去,而且此地無銀三百兩,在前一頁的最後,不知是誰的筆跡,寫道日記本此處沒有缺漏。這一撕一辯就造成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千古疑團。一般最順理成章的猜測便是卡羅爾對立氏三姐妹圖謀不軌,被立母察覺,特別是那個“十分愉快”的旅程的結尾到底發生了什麼,成了立家與卡羅爾絕交的關鍵。立家的姑娘們自始至終沒有對那天發生的事作過評論或解釋,她們漸漸長大成人,都以她們的美麗及修養而著稱,不再是卡羅爾所喜歡的小女孩們。愛麗斯後與維多利亞的四王子相愛,但終因她出身平民而未能成婚。《漫遊奇境》成為經典讀物,她們不再與卡羅爾有任何接觸,這一段公案漸漸被人遺忘。

    直到近幾年,政治正確的流行讓人們的言談舉止越來越小心翼翼,這段公案才頻頻引起傳記作家的興趣,按照女權童權的諸種觀點,卡羅爾對年幼少女的迷戀與興趣非但是極為政治不正確,簡直就是變態。但在他的有生之年,人們的警惕性及政治正確的覺悟還沒有那麼高,他便也從未缺少過十來歲的小女孩做他的攝影模特和朋友。卡羅爾的世界,是作為作家的他與這些小女孩們共同擁有的世界,這些小女孩,或是他學院同事的孩子,或是許多劇團的小演員們,也有一些,是他自己在火車或沙灘上結識的。這些小女孩雖沒有任何一個超過愛麗斯三姐妹所給他的靈感,但卻是他整個生活的精神寄託所在,他的無數書信都證明了這一點。卡羅爾向來愛寫信,從二十九歲到去世,他總共寫了十萬多封信,他曾說,“人是寫信的動物。”

    為了讓他的小讀者高興,卡羅爾想盡辦法變換風格,有的新是圖文並茂,或以圖代文,有的是鏡中之信,文字反寫而成,需從鏡中閱讀才能讀懂,還有些信是以他童話中人物之名義寫成,因為是精靈之信,故而字跡極小,需在放大鏡下才能讀。信的內容往往像講故事,有許多逗趣,調侃,信口開河,胡說八道的成分,其想象力及文風筆調絲毫不遜於他那些發表了的童話,讓人絕對不能相信寫信的人也是位著述甚豐的嚴肅的大學教授。

    看過《愛麗絲》的人都不會否認,此書從人物、敘述、描寫到對話,是一路荒誕到底:為不明所指的代詞爭吵不休的老鼠和鴨子;吐著菸圈,見人愛理不理,喜歡問“你是誰”的毛毛蟲先生;沒什麼悲慘遭遇卻整天哭哭啼啼的(假)甲魚;當然還有永遠開不完的瘋狂茶會和先判決再審訊的法庭。不過,你也別先入為主地以為被這些無厘頭東東煩得不知所措的愛麗絲就正常了,她可是在跌進黑洞的下落過程中琢磨怎麼行屈膝禮,在對方講故事之前先構思好蝸牛型韻文的人格分裂小強人——當真是荒誕到骨子裡。 雖然荒誕至此,道奇森倒也不是完全信手胡謅的。那些茶會、槌球戲是當時英國司空見慣的社交活動,成天喊著要砍人頭的皇后自然也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影射(其實女皇陛下還是此書的忠實讀者呢)。

    說起來那個三姐妹吃糖的無厘頭韻文(nonsense verses)的所指就是和道奇森交往最好的理德爾家的女孩子們(此書正是為小女兒愛麗絲所寫)。正因為有根有源所以可親可信,所以一出版即風靡全英,所以一百四十多年後能飄洋過海到我手裡。(千萬不要誤解,我看的當然不是初版,如果是出版就能一睹約翰•坦尼爾聞名遐邇的幾十張插圖了。《溫哥華日報》04年的這一版很吝嗇地只給了一張插圖,還是不得不給的,因為原文說了——“如果你不知道Gryphon是什麼,請看下圖”。) 可惜我們熟知的荒誕派文學沒這麼走運了。作者們一個個板著面孔,深刻而無趣。讀者觀眾們只得面對文字挖空心思,似乎沒有醍醐灌頂,心有慼慼就很沒面子。像極了《皇帝的新裝》裡可憐的臣民。不過這些作家不怕並缺少讀者,孤獨憂鬱的精英形象也許正式他們畢生追求的一部分。當然,他們對故事本身也不感興趣,只熱衷於探索人類的根本處境。於是那些壓抑的舞臺上上演的是一出出關於欺騙、絕望、麻木、放逐的生存受難。 道奇森呢,他很老實很沒創意地順著時間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他筆下的奇境落英繽紛,鮮花滿地,充滿各種各樣古怪而可愛的生靈。匪夷所思的對話,不合邏輯的事件,"curiouser and couriser", but indeed enchanting. 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探討故事背後的諷刺、疏離甚至階級壓迫。但善意的道奇森有他的原則:讓愛思考的去思考吧,懶得思考的大可付之一笑。 其實要說文學成就,且看看愛麗絲意識流到海闊天空的自說自話;通篇第三人稱視角洞悉人物內心時用括號夾入的令人捧腹的作者評語。可也別小覷了那些俯拾即是的無厘頭韻文,不少都是戲訪自知名童謠詩歌哦。夠先鋒夠後現代吧?當然還有雙關語、冷笑話和giddy, squeaking這些有趣的形容詞等,不過這些就根植於更深的文學傳統了。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好處在於在與它平衡的藝術:趣味性與深刻性之間的平衡;荒誕與真實之間的平衡。當故事糾纏於某個荒唐的細節時,道奇森能及時打住,把情節繼續下去。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喜歡他的magic of nonsense.《綠野仙蹤》的作者就曾反對人們把他的作品和《愛麗絲》相提並論,並指摘後者沒有目的,純屬荒唐之作。不過我估計此君也很難欣賞王爾德的劇本吧,大概可視作有 congenital humour defect.其實我之前沒看過中文的翻譯。據網上評論和我自己的推測,中文版應該不會太好,諸位感興趣的還是找本原文看看吧,最好是有插圖的。不過我不建議小朋友讀,雖說是兒童文學,生詞(古怪的詞+作者生造的詞)還是蠻多的。但是我自己一定會讀給我家女兒聽的,不管她願意不願意。因為音韻和諧讀起來很順口嘛,不讀是很可惜的。但是我現在還沒有小孩,將來要小孩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就是有也不一定是女孩。如此說來也不一定能讀給她聽了。(此段話純屬uncommonly nonsense,僅為模仿《愛麗絲》而作,可忽略不計。)總之說到底,我還是固執地以為,咱們二十世紀深刻的荒誕派文學巨匠們終究沒有一個十九世紀口吃的數學講師高明。

  • 16 # 書房記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是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描述的是一個名叫愛麗絲的女孩在夢境中跌入兔子洞及隨後的一些奇妙經歷。作品自1865年發表以來吸引了無數兒童及成人讀者(其中就包括奧斯卡·王爾德和亞歷山德拉·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兒童文學的重要作品之一。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作者劉易思·卡羅爾是英國的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卡羅爾有口吃的毛病,他終身未婚,卻很喜歡孩子,常為他們講故事。因為每當他給孩子們講起故事來,說話就不結巴了。

    1862年7月的一天下午,卡羅爾和朋友利德爾及利德爾的三個女兒泛舟美麗的泰晤士河上。但三個活潑的小姑娘並沒有被兩岸迷人的自然風光所吸引,而是纏著卡羅爾給她們講故事。於是,卡羅爾便隨口講述了一個神奇、美妙而又怪誕的故事,並把當時在場的幾個人的名字都編進了故事中。卡羅爾最喜歡利德爾的二女兒愛麗絲,便使她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大女兒洛琳娜變成了小鸚鵡,小女兒伊迪絲變成了小鷹,而他自己則變成了渡渡鳥,以自嘲口吃。  

    故事講述的是愛麗絲在夢中追逐一隻奇怪的白兔時掉進了兔子洞,從而開始了她漫長而驚險的旅行。在那裡,她遇見了許多奇怪的人,如公爵夫人、柴郡貓、帽匠、鷹頭獅……直到最後與撲克牌王后、國王發生頂撞,急得大叫起來,這才從夢中醒來……  

    聽完故事,愛麗絲還不放過卡羅爾,一再請求他把故事寫下來。於是,在兩年後的聖誕節,卡羅爾將《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手稿作為禮物送給了愛麗絲。後來小說家享利·金斯利無意中發現了這部手稿,便勸卡羅爾發表這部作品。

    於是《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經過卡羅爾的修改補充於1865年7月出版了,卡羅爾以此來紀念那次難忘的泰晤士河之旅。此書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轟動,一連印了數版。

    《愛麗絲》被看作是“19世紀英國荒誕文學的一個高峰”,其荒誕的美學特徵最直接的體現是在語言上。卡羅爾是位數學家,可是在語言上也頗有天賦。在《愛麗絲》中,卡羅爾和讀者玩起了文字遊戲,雙關語、生造詞、胡話詩、典故等的應用,讓故事趣味性大增。其荒誕的美學特徵表現在故事情節和敘事方式的荒誕性上。深邃的兔子洞,可以改變身形大小的蛋糕、藥水,眼淚匯聚成的淚水池,使喚人的兔子先生,吸大煙袋的毛毛蟲,把豬當成寵物的公爵夫人,動不動就要砍掉別人腦袋的紅桃王后等,故事情節完全是隨著愛麗絲的所想所見發展。這些奇思妙想出來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兒童和成人,滿足了孩童天生的好奇心,滿足了他們的新奇感。

    卡羅爾的《愛麗絲》用夢幻般的筆調將讀者帶入到一個離奇的想象世界,變化莫測的情節,違背常規的思維,荒唐奇妙的故事,難以捉摸的語言,種種荒誕透露著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內涵,童趣與反諷的水乳交織讓孩子與成人都為之著迷。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在中國的旅程中繼續其荒誕藝術的同時又在悄悄地發生著變異,在現實狀況與作家生存的雙重影響下,少了些浪漫的狂想,多了些與中國社會的融入,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17 # 馬維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女孩叫愛麗斯,有一天,她和她的姐姐一起去河邊,躺在草地上,她突然看見一個兔子走過來,起初她不覺得奇怪,草地上是經常會有兔子的,但奇怪的是那個兔子掏出懷錶看了看時間,小女孩覺得好奇,便跟著兔子往前走,一走便掉到兔子洞中去了。小木頭將信將疑,但還是問,後來呢?她掉到兔子洞後又發生了許多奇怪的事,碰到許多奇怪的人,最後她在河岸上醒過來,才發現自己是在做夢。

    卡羅爾向來是位雙重性格的人。據說當年維多利亞女王讀了《愛麗斯》後非常喜歡,立即命令她的手下前去搜羅這位故事高手的其他作品,沒想到帶回來的卻是厚厚幾本艱澀難讀的數學著作,署名是道基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女王勃然大怒,幾乎將手下斬首,最後才不得不相信,這位著作甚豐的牛津大學數學教授,確實另有名分,也是童話故事高手。卡羅爾本人對這個故事未予評論,對他來說,數學教授是他冠冕堂皇的正式身份,童話作家是他的愛好,是他的隱私,是他從不願與成人分享的秘密。

    一八九七年,在他去世前一年,卡羅爾還是非常堅決地要把他的雙重身份分開。對於那些寫信給道基森詢問卡羅爾作品的人,他準備了一封統一的退信書:許多陌生人毫無道理地認為道基森先生是那些根本沒在他名下出版的書的作者,他覺得有必要對所有類似的聲稱作個說明。他與任何化名及不在他的名下出版的書籍都無關聯,所以他在此沒有必要保留或閱讀你們寄來的任何信函,故而將寫錯地址的尊函原封退還。卡羅爾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他一向希望兒子能步自己後塵,而且卡羅爾自幼也確實在數學上頗有天賦。他尊從父命進入牛津,一方面往數學及教堂方面發展,但終因說話結巴而放棄做進入教堂的設想,另一方面,他也始終沒有放棄在文學及藝術上的追求,一八五六年二十五歲的他開始用卡羅爾的名字發表詩作,建立了他的另一個世界。直到他六十六歲時去世,他創作了許多童話。能夠進入這個虛構世界,認識到作為卡羅爾的他的,只有那些可愛的十來歲的小女孩。愛麗斯的靈感,便來自於這樣一位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愛麗斯·立德爾。

    卡羅爾第一次講述愛麗斯的故事,是在一八六二年七月四日。若干年後,卡羅爾回憶起那天: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天,我絞盡腦汁想講一個新童話給孩子們聽,這樣就把我的女主人公送進了一個兔子洞中,我絲毫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自那以後,許多年過去了,但那個金色的下午,在我的腦海裡仍如同昨天一樣——上是無雲的藍天,下是如鏡的河水,小舟漫自漂浮,來回懶懶蕩著的雙槳偶爾濺起幾點水滴,那三張小臉,帶著期待,如飢似渴地注視著那個童話世界中下一步將發生什麼。卡羅爾與立家相識於一八五六年,立父是卡羅爾執教的學院新來的院長,他們初次見面是在二月,在前往觀看牛津划船比賽的火車上,正式結識是兩個月後,卡羅爾當時剛開始對攝影大感興趣,他與一位朋友拍攝一家教堂,正巧立氏一家在那兒,他邀請愛麗斯三姐妹做他照片中的小模特。這次拍攝並不成功,因為這三個孩子無法安安靜靜聽從安排,但是他與立家孩子的交往卻就此有了基礎。他為他們全家拍照,講故事給孩子們聽。但是早在當年秋天,立太太便對卡羅爾與立家孩子的交往抱著謹慎的態度,她覺得照片拍得太多了。“這好像是暗示我我對他們家的侵犯太久了。”卡羅爾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幸而在那個冬天,立氏夫婦遠在國外,照顧三個孩子的家庭教師對卡羅爾偏愛有加,她允許卡羅爾自由出入立家大院。立氏夫婦回來後,卡羅爾去他們家的次數減少,但夏日裡仍能一年四五次帶這三個孩子盪舟在牛津附近的泰晤士河上。

    於是,幾年以後,便有了那個金色的下午,便有了文壇上的這篇不朽之作。第二個夏天,《愛麗斯漫遊奇境》書稿將成,卡羅爾又帶著一群女孩前去遊河,下午三點,其他人都坐馬車上了歸途,卡羅爾帶著立氏三姐妹坐火車回家。卡羅爾在日記中稱此次旅程非常爽心,特別是旅程的結尾更是十分愉快。第二天,卡羅爾請求立母將三個孩子送去讓他拍照,立母沒有答應,而且至此以後立母便禁止卡羅爾與她的女兒們有任何交往。究竟事出何因,無人知曉。

    卡羅爾向來有記日記的習慣,從一八五三年他在牛津的三年級開始,到一八九七年聖誕節他去世前三個星期,卡羅爾從沒間斷過寫日記,總共有十三卷。在他去世後一年,他的侄子依據這些日記出版了第一本《卡羅爾傳》,但是在當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道基森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有多重要,沒有人再去注意這堆日記,十三本筆記都去向不明。若干年後,人們在一個地窖的硬紙箱中重新見到它們,四本已經丟失,其中兩冊正是他與立德爾一家交往的最關鍵的時期。現在的傳記作家所能依據的,只有他第一本傳記中所引用的段落。卡羅爾與立家交往六年,除了丟失的日記之外,最後立母絕交這天的日記也被人撕去,而且此地無銀三百兩,在前一頁的最後,不知是誰的筆跡,寫道日記本此處沒有缺漏。這一撕一辯就造成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千古疑團。一般最順理成章的猜測便是卡羅爾對立氏三姐妹圖謀不軌,被立母察覺,特別是那個“十分愉快”的旅程的結尾到底發生了什麼,成了立家與卡羅爾絕交的關鍵。立家的姑娘們自始至終沒有對那天發生的事作過評論或解釋,她們漸漸長大成人,都以她們的美麗及修養而著稱,不再是卡羅爾所喜歡的小女孩們。愛麗斯後與維多利亞的四王子相愛,但終因她出身平民而未能成婚。《漫遊奇境》成為經典讀物,她們不再與卡羅爾有任何接觸,這一段公案漸漸被人遺忘。

    直到近幾年,政治正確的流行讓人們的言談舉止越來越小心翼翼,這段公案才頻頻引起傳記作家的興趣,按照女權童權的諸種觀點,卡羅爾對年幼少女的迷戀與興趣非但是極為政治不正確,簡直就是變態。但在他的有生之年,人們的警惕性及政治正確的覺悟還沒有那麼高,他便也從未缺少過十來歲的小女孩做他的攝影模特和朋友。卡羅爾的世界,是作為作家的他與這些小女孩們共同擁有的世界,這些小女孩,或是他學院同事的孩子,或是許多劇團的小演員們,也有一些,是他自己在火車或沙灘上結識的。這些小女孩雖沒有任何一個超過愛麗斯三姐妹所給他的靈感,但卻是他整個生活的精神寄託所在,他的無數書信都證明了這一點。卡羅爾向來愛寫信,從二十九歲到去世,他總共寫了十萬多封信,他曾說,“人是寫信的動物。”

    為了讓他的小讀者高興,卡羅爾想盡辦法變換風格,有的新是圖文並茂,或以圖代文,有的是鏡中之信,文字反寫而成,需從鏡中閱讀才能讀懂,還有些信是以他童話中人物之名義寫成,因為是精靈之信,故而字跡極小,需在放大鏡下才能讀。信的內容往往像講故事,有許多逗趣,調侃,信口開河,胡說八道的成分,其想象力及文風筆調絲毫不遜於他那些發表了的童話,讓人絕對不能相信寫信的人也是位著述甚豐的嚴肅的大學教授。

    看過《愛麗絲》的人都不會否認,此書從人物、敘述、描寫到對話,是一路荒誕到底:為不明所指的代詞爭吵不休的老鼠和鴨子;吐著菸圈,見人愛理不理,喜歡問“你是誰”的毛毛蟲先生;沒什麼悲慘遭遇卻整天哭哭啼啼的(假)甲魚;當然還有永遠開不完的瘋狂茶會和先判決再審訊的法庭。不過,你也別先入為主地以為被這些無厘頭東東煩得不知所措的愛麗絲就正常了,她可是在跌進黑洞的下落過程中琢磨怎麼行屈膝禮,在對方講故事之前先構思好蝸牛型韻文的人格分裂小強人——當真是荒誕到骨子裡。 雖然荒誕至此,道奇森倒也不是完全信手胡謅的。那些茶會、槌球戲是當時英國司空見慣的社交活動,成天喊著要砍人頭的皇后自然也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影射(其實女皇陛下還是此書的忠實讀者呢)。

    說起來那個三姐妹吃糖的無厘頭韻文(nonsense verses)的所指就是和道奇森交往最好的理德爾家的女孩子們(此書正是為小女兒愛麗絲所寫)。正因為有根有源所以可親可信,所以一出版即風靡全英,所以一百四十多年後能飄洋過海到我手裡。(千萬不要誤解,我看的當然不是初版,如果是出版就能一睹約翰•坦尼爾聞名遐邇的幾十張插圖了。《溫哥華日報》04年的這一版很吝嗇地只給了一張插圖,還是不得不給的,因為原文說了——“如果你不知道Gryphon是什麼,請看下圖”。) 可惜我們熟知的荒誕派文學沒這麼走運了。作者們一個個板著面孔,深刻而無趣。讀者觀眾們只得面對文字挖空心思,似乎沒有醍醐灌頂,心有慼慼就很沒面子。像極了《皇帝的新裝》裡可憐的臣民。不過這些作家不怕並缺少讀者,孤獨憂鬱的精英形象也許正式他們畢生追求的一部分。當然,他們對故事本身也不感興趣,只熱衷於探索人類的根本處境。於是那些壓抑的舞臺上上演的是一出出關於欺騙、絕望、麻木、放逐的生存受難。 道奇森呢,他很老實很沒創意地順著時間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他筆下的奇境落英繽紛,鮮花滿地,充滿各種各樣古怪而可愛的生靈。匪夷所思的對話,不合邏輯的事件,"curiouser and couriser", but indeed enchanting. 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探討故事背後的諷刺、疏離甚至階級壓迫。但善意的道奇森有他的原則:讓愛思考的去思考吧,懶得思考的大可付之一笑。 其實要說文學成就,且看看愛麗絲意識流到海闊天空的自說自話;通篇第三人稱視角洞悉人物內心時用括號夾入的令人捧腹的作者評語。可也別小覷了那些俯拾即是的無厘頭韻文,不少都是戲訪自知名童謠詩歌哦。夠先鋒夠後現代吧?當然還有雙關語、冷笑話和giddy, squeaking這些有趣的形容詞等,不過這些就根植於更深的文學傳統了。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好處在於在與它平衡的藝術:趣味性與深刻性之間的平衡;荒誕與真實之間的平衡。當故事糾纏於某個荒唐的細節時,道奇森能及時打住,把情節繼續下去。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喜歡他的magic of nonsense.《綠野仙蹤》的作者就曾反對人們把他的作品和《愛麗絲》相提並論,並指摘後者沒有目的,純屬荒唐之作。不過我估計此君也很難欣賞王爾德的劇本吧,大概可視作有 congenital humour defect.其實我之前沒看過中文的翻譯。據網上評論和我自己的推測,中文版應該不會太好,諸位感興趣的還是找本原文看看吧,最好是有插圖的。不過我不建議小朋友讀,雖說是兒童文學,生詞(古怪的詞+作者生造的詞)還是蠻多的。但是我自己一定會讀給我家女兒聽的,不管她願意不願意。因為音韻和諧讀起來很順口嘛,不讀是很可惜的。但是我現在還沒有小孩,將來要小孩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就是有也不一定是女孩。如此說來也不一定能讀給她聽了。(此段話純屬uncommonly nonsense,僅為模仿《愛麗絲》而作,可忽略不計。)總之說到底,我還是固執地以為,咱們二十世紀深刻的荒誕派文學巨匠們終究沒有一個十九世紀口吃的數學講師高明。

  • 18 # 書房記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是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描述的是一個名叫愛麗絲的女孩在夢境中跌入兔子洞及隨後的一些奇妙經歷。作品自1865年發表以來吸引了無數兒童及成人讀者(其中就包括奧斯卡·王爾德和亞歷山德拉·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兒童文學的重要作品之一。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作者劉易思·卡羅爾是英國的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卡羅爾有口吃的毛病,他終身未婚,卻很喜歡孩子,常為他們講故事。因為每當他給孩子們講起故事來,說話就不結巴了。

    1862年7月的一天下午,卡羅爾和朋友利德爾及利德爾的三個女兒泛舟美麗的泰晤士河上。但三個活潑的小姑娘並沒有被兩岸迷人的自然風光所吸引,而是纏著卡羅爾給她們講故事。於是,卡羅爾便隨口講述了一個神奇、美妙而又怪誕的故事,並把當時在場的幾個人的名字都編進了故事中。卡羅爾最喜歡利德爾的二女兒愛麗絲,便使她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大女兒洛琳娜變成了小鸚鵡,小女兒伊迪絲變成了小鷹,而他自己則變成了渡渡鳥,以自嘲口吃。  

    故事講述的是愛麗絲在夢中追逐一隻奇怪的白兔時掉進了兔子洞,從而開始了她漫長而驚險的旅行。在那裡,她遇見了許多奇怪的人,如公爵夫人、柴郡貓、帽匠、鷹頭獅……直到最後與撲克牌王后、國王發生頂撞,急得大叫起來,這才從夢中醒來……  

    聽完故事,愛麗絲還不放過卡羅爾,一再請求他把故事寫下來。於是,在兩年後的聖誕節,卡羅爾將《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手稿作為禮物送給了愛麗絲。後來小說家享利·金斯利無意中發現了這部手稿,便勸卡羅爾發表這部作品。

    於是《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經過卡羅爾的修改補充於1865年7月出版了,卡羅爾以此來紀念那次難忘的泰晤士河之旅。此書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轟動,一連印了數版。

    《愛麗絲》被看作是“19世紀英國荒誕文學的一個高峰”,其荒誕的美學特徵最直接的體現是在語言上。卡羅爾是位數學家,可是在語言上也頗有天賦。在《愛麗絲》中,卡羅爾和讀者玩起了文字遊戲,雙關語、生造詞、胡話詩、典故等的應用,讓故事趣味性大增。其荒誕的美學特徵表現在故事情節和敘事方式的荒誕性上。深邃的兔子洞,可以改變身形大小的蛋糕、藥水,眼淚匯聚成的淚水池,使喚人的兔子先生,吸大煙袋的毛毛蟲,把豬當成寵物的公爵夫人,動不動就要砍掉別人腦袋的紅桃王后等,故事情節完全是隨著愛麗絲的所想所見發展。這些奇思妙想出來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兒童和成人,滿足了孩童天生的好奇心,滿足了他們的新奇感。

    卡羅爾的《愛麗絲》用夢幻般的筆調將讀者帶入到一個離奇的想象世界,變化莫測的情節,違背常規的思維,荒唐奇妙的故事,難以捉摸的語言,種種荒誕透露著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內涵,童趣與反諷的水乳交織讓孩子與成人都為之著迷。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在中國的旅程中繼續其荒誕藝術的同時又在悄悄地發生著變異,在現實狀況與作家生存的雙重影響下,少了些浪漫的狂想,多了些與中國社會的融入,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19 # 馬維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女孩叫愛麗斯,有一天,她和她的姐姐一起去河邊,躺在草地上,她突然看見一個兔子走過來,起初她不覺得奇怪,草地上是經常會有兔子的,但奇怪的是那個兔子掏出懷錶看了看時間,小女孩覺得好奇,便跟著兔子往前走,一走便掉到兔子洞中去了。小木頭將信將疑,但還是問,後來呢?她掉到兔子洞後又發生了許多奇怪的事,碰到許多奇怪的人,最後她在河岸上醒過來,才發現自己是在做夢。

    卡羅爾向來是位雙重性格的人。據說當年維多利亞女王讀了《愛麗斯》後非常喜歡,立即命令她的手下前去搜羅這位故事高手的其他作品,沒想到帶回來的卻是厚厚幾本艱澀難讀的數學著作,署名是道基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女王勃然大怒,幾乎將手下斬首,最後才不得不相信,這位著作甚豐的牛津大學數學教授,確實另有名分,也是童話故事高手。卡羅爾本人對這個故事未予評論,對他來說,數學教授是他冠冕堂皇的正式身份,童話作家是他的愛好,是他的隱私,是他從不願與成人分享的秘密。

    一八九七年,在他去世前一年,卡羅爾還是非常堅決地要把他的雙重身份分開。對於那些寫信給道基森詢問卡羅爾作品的人,他準備了一封統一的退信書:許多陌生人毫無道理地認為道基森先生是那些根本沒在他名下出版的書的作者,他覺得有必要對所有類似的聲稱作個說明。他與任何化名及不在他的名下出版的書籍都無關聯,所以他在此沒有必要保留或閱讀你們寄來的任何信函,故而將寫錯地址的尊函原封退還。卡羅爾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他一向希望兒子能步自己後塵,而且卡羅爾自幼也確實在數學上頗有天賦。他尊從父命進入牛津,一方面往數學及教堂方面發展,但終因說話結巴而放棄做進入教堂的設想,另一方面,他也始終沒有放棄在文學及藝術上的追求,一八五六年二十五歲的他開始用卡羅爾的名字發表詩作,建立了他的另一個世界。直到他六十六歲時去世,他創作了許多童話。能夠進入這個虛構世界,認識到作為卡羅爾的他的,只有那些可愛的十來歲的小女孩。愛麗斯的靈感,便來自於這樣一位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愛麗斯·立德爾。

    卡羅爾第一次講述愛麗斯的故事,是在一八六二年七月四日。若干年後,卡羅爾回憶起那天: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天,我絞盡腦汁想講一個新童話給孩子們聽,這樣就把我的女主人公送進了一個兔子洞中,我絲毫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自那以後,許多年過去了,但那個金色的下午,在我的腦海裡仍如同昨天一樣——上是無雲的藍天,下是如鏡的河水,小舟漫自漂浮,來回懶懶蕩著的雙槳偶爾濺起幾點水滴,那三張小臉,帶著期待,如飢似渴地注視著那個童話世界中下一步將發生什麼。卡羅爾與立家相識於一八五六年,立父是卡羅爾執教的學院新來的院長,他們初次見面是在二月,在前往觀看牛津划船比賽的火車上,正式結識是兩個月後,卡羅爾當時剛開始對攝影大感興趣,他與一位朋友拍攝一家教堂,正巧立氏一家在那兒,他邀請愛麗斯三姐妹做他照片中的小模特。這次拍攝並不成功,因為這三個孩子無法安安靜靜聽從安排,但是他與立家孩子的交往卻就此有了基礎。他為他們全家拍照,講故事給孩子們聽。但是早在當年秋天,立太太便對卡羅爾與立家孩子的交往抱著謹慎的態度,她覺得照片拍得太多了。“這好像是暗示我我對他們家的侵犯太久了。”卡羅爾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幸而在那個冬天,立氏夫婦遠在國外,照顧三個孩子的家庭教師對卡羅爾偏愛有加,她允許卡羅爾自由出入立家大院。立氏夫婦回來後,卡羅爾去他們家的次數減少,但夏日裡仍能一年四五次帶這三個孩子盪舟在牛津附近的泰晤士河上。

    於是,幾年以後,便有了那個金色的下午,便有了文壇上的這篇不朽之作。第二個夏天,《愛麗斯漫遊奇境》書稿將成,卡羅爾又帶著一群女孩前去遊河,下午三點,其他人都坐馬車上了歸途,卡羅爾帶著立氏三姐妹坐火車回家。卡羅爾在日記中稱此次旅程非常爽心,特別是旅程的結尾更是十分愉快。第二天,卡羅爾請求立母將三個孩子送去讓他拍照,立母沒有答應,而且至此以後立母便禁止卡羅爾與她的女兒們有任何交往。究竟事出何因,無人知曉。

    卡羅爾向來有記日記的習慣,從一八五三年他在牛津的三年級開始,到一八九七年聖誕節他去世前三個星期,卡羅爾從沒間斷過寫日記,總共有十三卷。在他去世後一年,他的侄子依據這些日記出版了第一本《卡羅爾傳》,但是在當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道基森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有多重要,沒有人再去注意這堆日記,十三本筆記都去向不明。若干年後,人們在一個地窖的硬紙箱中重新見到它們,四本已經丟失,其中兩冊正是他與立德爾一家交往的最關鍵的時期。現在的傳記作家所能依據的,只有他第一本傳記中所引用的段落。卡羅爾與立家交往六年,除了丟失的日記之外,最後立母絕交這天的日記也被人撕去,而且此地無銀三百兩,在前一頁的最後,不知是誰的筆跡,寫道日記本此處沒有缺漏。這一撕一辯就造成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千古疑團。一般最順理成章的猜測便是卡羅爾對立氏三姐妹圖謀不軌,被立母察覺,特別是那個“十分愉快”的旅程的結尾到底發生了什麼,成了立家與卡羅爾絕交的關鍵。立家的姑娘們自始至終沒有對那天發生的事作過評論或解釋,她們漸漸長大成人,都以她們的美麗及修養而著稱,不再是卡羅爾所喜歡的小女孩們。愛麗斯後與維多利亞的四王子相愛,但終因她出身平民而未能成婚。《漫遊奇境》成為經典讀物,她們不再與卡羅爾有任何接觸,這一段公案漸漸被人遺忘。

    直到近幾年,政治正確的流行讓人們的言談舉止越來越小心翼翼,這段公案才頻頻引起傳記作家的興趣,按照女權童權的諸種觀點,卡羅爾對年幼少女的迷戀與興趣非但是極為政治不正確,簡直就是變態。但在他的有生之年,人們的警惕性及政治正確的覺悟還沒有那麼高,他便也從未缺少過十來歲的小女孩做他的攝影模特和朋友。卡羅爾的世界,是作為作家的他與這些小女孩們共同擁有的世界,這些小女孩,或是他學院同事的孩子,或是許多劇團的小演員們,也有一些,是他自己在火車或沙灘上結識的。這些小女孩雖沒有任何一個超過愛麗斯三姐妹所給他的靈感,但卻是他整個生活的精神寄託所在,他的無數書信都證明了這一點。卡羅爾向來愛寫信,從二十九歲到去世,他總共寫了十萬多封信,他曾說,“人是寫信的動物。”

    為了讓他的小讀者高興,卡羅爾想盡辦法變換風格,有的新是圖文並茂,或以圖代文,有的是鏡中之信,文字反寫而成,需從鏡中閱讀才能讀懂,還有些信是以他童話中人物之名義寫成,因為是精靈之信,故而字跡極小,需在放大鏡下才能讀。信的內容往往像講故事,有許多逗趣,調侃,信口開河,胡說八道的成分,其想象力及文風筆調絲毫不遜於他那些發表了的童話,讓人絕對不能相信寫信的人也是位著述甚豐的嚴肅的大學教授。

    看過《愛麗絲》的人都不會否認,此書從人物、敘述、描寫到對話,是一路荒誕到底:為不明所指的代詞爭吵不休的老鼠和鴨子;吐著菸圈,見人愛理不理,喜歡問“你是誰”的毛毛蟲先生;沒什麼悲慘遭遇卻整天哭哭啼啼的(假)甲魚;當然還有永遠開不完的瘋狂茶會和先判決再審訊的法庭。不過,你也別先入為主地以為被這些無厘頭東東煩得不知所措的愛麗絲就正常了,她可是在跌進黑洞的下落過程中琢磨怎麼行屈膝禮,在對方講故事之前先構思好蝸牛型韻文的人格分裂小強人——當真是荒誕到骨子裡。 雖然荒誕至此,道奇森倒也不是完全信手胡謅的。那些茶會、槌球戲是當時英國司空見慣的社交活動,成天喊著要砍人頭的皇后自然也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影射(其實女皇陛下還是此書的忠實讀者呢)。

    說起來那個三姐妹吃糖的無厘頭韻文(nonsense verses)的所指就是和道奇森交往最好的理德爾家的女孩子們(此書正是為小女兒愛麗絲所寫)。正因為有根有源所以可親可信,所以一出版即風靡全英,所以一百四十多年後能飄洋過海到我手裡。(千萬不要誤解,我看的當然不是初版,如果是出版就能一睹約翰•坦尼爾聞名遐邇的幾十張插圖了。《溫哥華日報》04年的這一版很吝嗇地只給了一張插圖,還是不得不給的,因為原文說了——“如果你不知道Gryphon是什麼,請看下圖”。) 可惜我們熟知的荒誕派文學沒這麼走運了。作者們一個個板著面孔,深刻而無趣。讀者觀眾們只得面對文字挖空心思,似乎沒有醍醐灌頂,心有慼慼就很沒面子。像極了《皇帝的新裝》裡可憐的臣民。不過這些作家不怕並缺少讀者,孤獨憂鬱的精英形象也許正式他們畢生追求的一部分。當然,他們對故事本身也不感興趣,只熱衷於探索人類的根本處境。於是那些壓抑的舞臺上上演的是一出出關於欺騙、絕望、麻木、放逐的生存受難。 道奇森呢,他很老實很沒創意地順著時間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他筆下的奇境落英繽紛,鮮花滿地,充滿各種各樣古怪而可愛的生靈。匪夷所思的對話,不合邏輯的事件,"curiouser and couriser", but indeed enchanting. 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探討故事背後的諷刺、疏離甚至階級壓迫。但善意的道奇森有他的原則:讓愛思考的去思考吧,懶得思考的大可付之一笑。 其實要說文學成就,且看看愛麗絲意識流到海闊天空的自說自話;通篇第三人稱視角洞悉人物內心時用括號夾入的令人捧腹的作者評語。可也別小覷了那些俯拾即是的無厘頭韻文,不少都是戲訪自知名童謠詩歌哦。夠先鋒夠後現代吧?當然還有雙關語、冷笑話和giddy, squeaking這些有趣的形容詞等,不過這些就根植於更深的文學傳統了。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好處在於在與它平衡的藝術:趣味性與深刻性之間的平衡;荒誕與真實之間的平衡。當故事糾纏於某個荒唐的細節時,道奇森能及時打住,把情節繼續下去。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喜歡他的magic of nonsense.《綠野仙蹤》的作者就曾反對人們把他的作品和《愛麗絲》相提並論,並指摘後者沒有目的,純屬荒唐之作。不過我估計此君也很難欣賞王爾德的劇本吧,大概可視作有 congenital humour defect.其實我之前沒看過中文的翻譯。據網上評論和我自己的推測,中文版應該不會太好,諸位感興趣的還是找本原文看看吧,最好是有插圖的。不過我不建議小朋友讀,雖說是兒童文學,生詞(古怪的詞+作者生造的詞)還是蠻多的。但是我自己一定會讀給我家女兒聽的,不管她願意不願意。因為音韻和諧讀起來很順口嘛,不讀是很可惜的。但是我現在還沒有小孩,將來要小孩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就是有也不一定是女孩。如此說來也不一定能讀給她聽了。(此段話純屬uncommonly nonsense,僅為模仿《愛麗絲》而作,可忽略不計。)總之說到底,我還是固執地以為,咱們二十世紀深刻的荒誕派文學巨匠們終究沒有一個十九世紀口吃的數學講師高明。

  • 20 # 書房記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是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描述的是一個名叫愛麗絲的女孩在夢境中跌入兔子洞及隨後的一些奇妙經歷。作品自1865年發表以來吸引了無數兒童及成人讀者(其中就包括奧斯卡·王爾德和亞歷山德拉·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兒童文學的重要作品之一。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作者劉易思·卡羅爾是英國的一位牧師,也是一位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卡羅爾有口吃的毛病,他終身未婚,卻很喜歡孩子,常為他們講故事。因為每當他給孩子們講起故事來,說話就不結巴了。

    1862年7月的一天下午,卡羅爾和朋友利德爾及利德爾的三個女兒泛舟美麗的泰晤士河上。但三個活潑的小姑娘並沒有被兩岸迷人的自然風光所吸引,而是纏著卡羅爾給她們講故事。於是,卡羅爾便隨口講述了一個神奇、美妙而又怪誕的故事,並把當時在場的幾個人的名字都編進了故事中。卡羅爾最喜歡利德爾的二女兒愛麗絲,便使她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大女兒洛琳娜變成了小鸚鵡,小女兒伊迪絲變成了小鷹,而他自己則變成了渡渡鳥,以自嘲口吃。  

    故事講述的是愛麗絲在夢中追逐一隻奇怪的白兔時掉進了兔子洞,從而開始了她漫長而驚險的旅行。在那裡,她遇見了許多奇怪的人,如公爵夫人、柴郡貓、帽匠、鷹頭獅……直到最後與撲克牌王后、國王發生頂撞,急得大叫起來,這才從夢中醒來……  

    聽完故事,愛麗絲還不放過卡羅爾,一再請求他把故事寫下來。於是,在兩年後的聖誕節,卡羅爾將《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手稿作為禮物送給了愛麗絲。後來小說家享利·金斯利無意中發現了這部手稿,便勸卡羅爾發表這部作品。

    於是《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經過卡羅爾的修改補充於1865年7月出版了,卡羅爾以此來紀念那次難忘的泰晤士河之旅。此書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轟動,一連印了數版。

    《愛麗絲》被看作是“19世紀英國荒誕文學的一個高峰”,其荒誕的美學特徵最直接的體現是在語言上。卡羅爾是位數學家,可是在語言上也頗有天賦。在《愛麗絲》中,卡羅爾和讀者玩起了文字遊戲,雙關語、生造詞、胡話詩、典故等的應用,讓故事趣味性大增。其荒誕的美學特徵表現在故事情節和敘事方式的荒誕性上。深邃的兔子洞,可以改變身形大小的蛋糕、藥水,眼淚匯聚成的淚水池,使喚人的兔子先生,吸大煙袋的毛毛蟲,把豬當成寵物的公爵夫人,動不動就要砍掉別人腦袋的紅桃王后等,故事情節完全是隨著愛麗絲的所想所見發展。這些奇思妙想出來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兒童和成人,滿足了孩童天生的好奇心,滿足了他們的新奇感。

    卡羅爾的《愛麗絲》用夢幻般的筆調將讀者帶入到一個離奇的想象世界,變化莫測的情節,違背常規的思維,荒唐奇妙的故事,難以捉摸的語言,種種荒誕透露著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內涵,童趣與反諷的水乳交織讓孩子與成人都為之著迷。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在中國的旅程中繼續其荒誕藝術的同時又在悄悄地發生著變異,在現實狀況與作家生存的雙重影響下,少了些浪漫的狂想,多了些與中國社會的融入,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打造暖色調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