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漫漫的美好生活
-
2 # 妙蛙種子ayl
1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
2 端午節最早起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在古代,端午節是用來祭祀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以表達人們的相思之情。
3 除此之外,端午節的起源還有其他說法,也有人認為和汨羅江的大魚有關。
-
3 # 幸福馮綱
1,要想知道端午節的起源,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分析判斷確定出來。
2,端午節的起源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投姜自殺的日子。
-
4 # 自由和龍8D
多說法:
一、人物紀念說,主要有:1、紀念屈原
說,最廣為流傳的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在戰國時期的楚國
詩人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百姓們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也為了他的靈魂不在江裡餓著,人們用粽葉包裹食物扔進江中,之後形成了端午食粽的風俗,端午的風俗還有划龍舟、戴香囊、系五彩繩、掛艾草、塗飲雄黃酒等。
2、紀念伍子胥
說:伍子胥心懷家國,卻被姦臣陷害,為自證清白自刎而死,在五月五日那天屍體被投入江中,因此有傳言說端午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3、紀念孝女曹娥說,相傳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由此傳為神話,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紀念介子推說,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可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
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係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
5 # 聆聽深邃
回答: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據傳始於戰國時期。其中一種相傳比較廣的說法是,屈原曾是楚國的一位大臣和詩人,在他被流放後,深感思鄉之情,最終投江自盡。為了防止魚蝦噬食屈原的身體,百姓們便在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划龍舟賽、吃粽子、掛艾葉等活動來紀念他。
此外,端午節也與驅邪避疫有關。因為農曆五月是病菌滋生的季節,在這個特殊時期進行清潔祭祀可以保佑家庭平安健康。
-
6 # 用戶3890592258166
人物紀念說,主要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孝女曹娥說和紀念介子推說。
起源於五月五日的惡月惡日的俗忌。
夏至說。
蓄蘭沐浴說。5勾踐操練水軍說。總之歷史太過久遠,事實已無法考證,但我們能從古人留下的隻言片語中揣測一二就不錯了,沒必要深究。
-
7 # 麻城袁公子
起源於楚國時期紀念愛華人士屈原的。相傳楚國大夫屈原因為不希看見楚國的衰敗而無能為力,於端午節當天跳入汨羅江。
-
8 # 村里最美大仙女
為了祭奠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最後投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在他投江那天,定為端午節
-
9 # 紅杜鵑花開紅豔豔
在中國歷史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
10 # 用戶5223493717503
1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節日。
2 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國,當時有一位愛國詩人屈原,在國家遭受外敵入侵和內部腐敗的時候,他忠誠地為國家效力,但最終卻被流放和殺害了。
為了紀念他的忠誠和愛國精神,人們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舉行祭祀和紀念活動。
3 端午節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人們在這一天會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等,也有一些地方會舉行各種傳統的民俗活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 -
11 # 澤暖
紀念屈原
相傳屈原看到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在五月五日這天抱石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
-
12 # 魅力來了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為龍舟節、重五節。 傳說,這個節日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的一位大臣和詩人,在他所在的時代,楚國經歷了許多內憂外患。 作為一位真誠愛國的大臣,屈原積極推行,並支持抵抗外敵。但是,由於政敵的陷害,他被貶為南方一個偏遠的地方。在此期間,他玩遊戲,寫詩,哀歎楚國的現狀。最後,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自盡。
在追悼屈原的同時,人們也怕魚群將他的身體啃食,於是就放了很多粽子和草艹到江裡,希望魚群能夠吃飽,不要侵犯屈原的身體。以後,人們就在每年五月五日的這一天,放笛子、掛艾葉、吃粽子、比賽龍舟,紀念這位愛國的大臣。
在現代,端午節已成為中國重要的民間節日之一。炒菜、吃粽、賽龍舟、插艾草、鏈接五彩線,成為端午節日的傳統習俗。這個節日,不僅僅是人們紀念古代的屈原,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 -
13 # 用戶4123378895
1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
2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古代,最初是為了祭祀龍神,後來又因為紀念屈原而逐漸演變成了傳統節日。
屈原是中國春秋時期的愛國詩人,他因為反對當時的政策而被流放,最終投江自盡,群眾為了紀念他就在端午節這一天划龍舟、吃粽子等活動。
3 在不同的地區,端午節的慶祝方式和習俗也有所不同,但是祭龍、划龍舟、吃粽子都是共同的傳統活動。 -
14 # 有所為之青年
是為了紀念偉大的人物屈原的一個節日。每年以農曆的五月初五為準。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于是選擇以死明志,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
15 # 小小的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之一。 據傳說,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楚國,源於屈原的事跡和古人驅邪避疫的風俗。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時的大臣,因言論不合,被貶謫到江南,抱石投汨羅江而死。
當地百姓為討好魚龍水神,在五月初五賽龍舟,並將五顏六色的粽子投到江中,以愉悅神靈的心情,由此而成為端午節的主要風俗。
後來端午節也成為紀念屈原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除了賽龍舟、吃粽子,還有用艾草製成的艾蒿袋,掛在門上、放在枕頭底下或燻身上以驅邪避疫,保佑平安的習俗。
-
16 # 聰穎荷葉5
第一、端午節最開始只是部落的祭祀活動。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部落,基本上每個部落都會有自己所崇拜的圖騰,比如狼、熊、龍等都曾經作為部落的圖騰。其中,古代百越地區的部落就信奉龍圖騰,每逢五月五日,部落的人就會聚在一起,通過賽龍舟、往水裡投粽子喂龍等活動來祭祀龍圖騰。這就是端午節最初的作用,是為祭祀部落圖騰而設立的節日。
第二、紀念偉大的愛華人士屈原。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端午節的意義發生重大變化,不再只是一個祭祀龍圖騰的節日。而這一巨大改變,主要是因為一個人——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本是楚國望族,本姓羋,屈是他的氏,今天所說的姓氏在古代是分開的,姓是整個大部族的標誌,氏是姓的分支。屈原姓羋,和楚國皇族同姓,所以他對楚國興衰有著不同於一般人的感情。當時,楚懷王被秦王所騙,客死他鄉。原本被楚王倚重的屈原遭到奸人挑撥,不再受楚國重用,屈大夫心灰意冷,再加上楚國越來越衰敗,屈原不想做亡國奴,也不想看著家國破滅,投汨羅江而死。後人為了紀念屈大夫的愛國情懷和高貴品質,就把端午節這天變成了屈原的專屬節日。經過這次改變的端午節才是我們今天真正所過的端午節。
-
17 # 無顏祖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華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1、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2、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3、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華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4、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
18 # 內個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有很多,比如:
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紀念介子推等。
-
19 # 你爸爸的戲精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
20 # 紫玉齋
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民間傳說端午節尚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的說法,但最廣為流傳是紀念屈原,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楚華人不捨賢臣屈原,為避免屈原肉身被江魚分食,人們自發蕩舟江河以驅散魚群,或投米團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
後來這個風俗流傳下來,逐漸發展成為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端午習俗。
回覆列表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端午節的起源來原於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民間都在這天包粽子,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